重点高中高考高三语文文言文——基本认知专题复习导学案教师版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文言文梳理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文言文梳理一、教学目标:1. 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技巧,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 理解并识记文言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现象。
3. 通过对文言文实例的分析,掌握文言文的写作特点和修辞手法。
4.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阅读方法与技巧的讲解。
2. 文言文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的举例分析。
3. 文言文写作特点和修辞手法的阐述。
4. 文言文翻译的训练和指导。
三、教学重点:1. 文言文阅读方法的掌握。
2. 文言文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的理解。
3. 文言文写作特点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4. 文言文翻译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难点:1. 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的理解和运用。
2. 文言文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文阅读方法,分析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例分析,阐述文言文的写作特点和修辞手法。
3. 练习法:进行文言文翻译训练,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4. 互动法:鼓励学生提问、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教学课时: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安排,建议每章内容安排2-3课时。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文言文的重要性和高考语文考试中文言文题目的特点,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文言文阅读方法:教授学生如何快速准确地阅读文言文,如断句、推测词义、理解句式等。
3. 分析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举例讲解文言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现象,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4. 阐述文言文的写作特点和修辞手法:通过分析典型的文言文作品,阐述文言文的写作特点和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偶等。
5. 翻译练习:提供一些文言文句子或短文,让学生进行翻译练习,指导学生如何准确表达文言文的意思。
七、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文言文梳理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文言文梳理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文言文梳理,使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词汇和句式,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典型文言文例句,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文言文解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文言文的基本语法、词汇和句式。
2. 教学难点:文言文特殊句式和一词多义的词义辨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文言文梳理。
2. 课堂讲解:(1)讲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词汇和句式,结合典型例句进行说明。
(2)分析文言文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并进行练习。
(3)讲解一词多义的词义辨析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根据上下文语境判断词义。
3. 课堂练习:发放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4. 拓展延伸:分享一些文言文阅读技巧和心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1. 课后收集学生的练习题答案,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课后阅读心得,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
3. 定期进行文言文阅读测试,检验学生的文言文梳理能力。
六、教学内容:文言文实词虚词的辨析与运用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文言文实词虚词的基本用法,能够根据上下文判断词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学会辨别和使用文言文实词虚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言文语言特点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素养。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文言文实词虚词的辨析与运用。
2. 课堂讲解:(1)讲解文言文实词虚词的基本用法,如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2)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学会辨别和使用文言文实词虚词。
(3)讲解文言文虚词的特殊用法,如介词、连词、助词等。
高三语文专题复习 文言文复习教案

"河北省保定市物探中心学校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复习教案 "第一部分前言一、高考考查文言文的意义现代社会的交际,听说读写都不用文言,(除台湾写应用文还有些地方用到文言)可以说绝大多数人对文言是"听不到,说不出,读不懂,写不了",那么高考为什么还要考文言文呢?其实高考考纲的制定是由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决定的。
大纲对中学生掌握文言文知识方面有明确规定,认为"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是中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引人教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熊江平语)其依据在于:1、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有助于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
2、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有助于提高现代汉语水平,提高语文修养。
⑴、从汉字的发展方面看,辨析现代汉语的语素要有古汉语的修养。
⑵、从篇章方面看,多读优秀的文言作品,它那严谨的布局、简洁的行文对提高现代文写作水平有帮助。
⑶、从文学鉴赏方面看,要了解中华民族自己的文化心态,非有中国古典文学修养不可。
建国以来,大陆的整体的语言表达水平有日益下降的趋势,传媒和文化人的语言表达失去典雅和古风,变得浅白化和粗俗化。
这实际上就是整个社会轻视文言,文言教育的血脉被切断的恶果。
事实上,以现行的香港中国语文教材来看,中一 30%,中二 35%,中三50%,中四中五50%~80%。
文言文到了高中阶段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2001年新一期《中学语文教学》杂志"问题之鉴"栏目中韩军论述了"百年中国语文教育的八大关系"中就曾指出了"偏了白话,应重视文言"这一语言教育的百年弊症。
单从1993年至2000年高考情况看,高考文言文权重偏低,甚至有下降趋势,分值从93-98年的占15%下降到99-00年的12%(20-18分),题目设置也由最初的八题减到98年的七题到99年、2000年的六题,是不是屈从于现实的挤压呢?……庆幸的是,由于受近一年来人们对中国语文旧有教育进行的深刻反思的影响,人们对文言文的重视程度有了一定的转变,新教材中文言文的比重也增加了,作为高中语文教学晴雨表的高考将作何调整,值得大家的思考。
高考语文文言文整体阅读复习教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整体阅读复习教案专题讲评教案一文言文整体阅读教学目标1.分析试卷,归纳文言文整体阅读中出现的错误类型,分析错因,反馈矫正。
2.突破难点,掌握快速阅读文言文的方法。
3.进一步规范题目答案,归纳解题的技巧方法,学会拓展运用。
教学方法1.学生自我纠错,提出疑难问题。
2.教师归纳问题,集中重点突破。
3.基本步骤:对答案、改差错——提问题、找疑难——析问题、找规律——善积累、巧迁移。
第一步:发放答案,对照自查。
让学生独立地对照答案分析错题的原因。
第二步:引导学生研讨题目,提出文本中词句理解上的障碍以及答题中所存在的困惑。
第三步:结合文本与学生存在的问题,集中讲解疑难,归纳规律方法。
第四步:进行当堂巩固训练。
积累相关知识点,在运用中巩固,提高学生自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过程检查完成情况,针对性评析(一)检查文言实词题。
试卷文段选项与答案实词语句误解正解(一)一C克尚必可克.不克服攻下,战胜,打败二B雅雅.敬雍,恒相从游文雅,有礼仪非常、很三C负两生素负.多才艺享有仗恃,自负四C解讽旨令自解.解释停止(二)一C忧以母忧.不拜担心父母去世服丧二A除乾隆庚寅除.孝丰知县废除,罢免授予官职,任命官职三C当不当.冀州之卒充当比得上,相抵,相当四C夺而无以夺.焉夺取改变[试题情况分析]1.涉及的内容不止一词多义,同时还有古今异义、文化常识义等。
2.所考查的文言实词大都在课本中出现过。
[出现问题分析]1.实词积累得不够。
如对“雅”“负”“夺”理解错误。
2.古文化常识缺乏。
如对“忧”“除”理解错误。
3.不善于利用已知部分推知未知部分。
[针对性指导]1.运用实词词义推断方法去直接判断。
(1)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
如“不当冀州之卒”的“当”。
(2)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
如“雅敬雍”的“雅”。
2.联系学过的课文中相关的文言实词知识加以辨析。
高考文言文选材虽然在课外,但大都可以在课本中找到依据。
如“乾隆庚寅除.孝丰知县”,《陈情表》中有“除.臣洗马”。
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教案

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理解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语言特点,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典型文言文例句,学会推断文言文词义的方法,提高文言文翻译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文言文阅读技巧的运用,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理解。
2. 教学难点:文言文词义的推断,文言文翻译的准确性。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进行教学。
2. 利用多媒体展示文言文例句,辅助学生理解。
3.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已学过的文言文知识,引导学生进入文言文复习状态。
2. 讲解与示范:分析典型文言文例句,讲解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用法,示范翻译过程。
3. 练习与讨论: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分组讨论,互相解答疑问。
4.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文言文现象,提高运用能力。
5. 总结反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收集学生反馈,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提前做好准备。
六、教学内容1. 篇章分析:选取一篇高考真题文言文,进行篇章分析,讲解文章结构、主旨大意。
2. 题目解析:分析文言文题目,指导学生如何抓住题目的关键信息,提高答题效率。
七、教学过程1. 篇章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概括主旨大意。
2. 题目解析:讲解文言文题目的类型及解题策略,学生进行练习。
3. 课堂讨论:学生分享解题心得,互相学习,提高解题能力。
八、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问答法进行教学。
2. 利用多媒体展示文言文真题,辅助学生理解。
3.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九、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
高三年级语文学科一轮复习导学案(教师)

北镇市高级中学20XX级高三年级语文学科一轮复习导学案文言文——翻译【考纲要求】考生须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其能力层级为B级。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高考文言文翻译题的基本要求。
能力目标:通过课文中的例句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情感目标:利用掌握的方法解决课外的文言语句的翻译。
【教学重点】借助积累(课内文言知识、成语、语法结构、语境等),巧解难词难句,以翻译为切入口,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方法。
【教学难点】准确翻译文言文语句的意思。
【教具媒体】多媒体【知识内容】【教学过程】一、考点阐释文言文翻译是考查考生文言文阅读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一直以来是高考文言阅读的重点。
因而,我们有必要加强文言文翻译能力的培养,掌握一些基本的文言文翻译技巧,以便更好地驾御这一题型。
二、知识链接(一)链接高考1、淳安公主赐田三百顷,复欲夺任丘民业,文力争乃止。
译:淳安公主有三百顷皇上赏赐的田地,又想夺取任丘老百姓的产业,韩文竭力抗争才让这事停止下来。
(关键字:赐、复、民业、力争各 1 分,句意 1 分)2、即偕诸大臣伏阙上疏,疏入,帝惊泣不食,瑾等大惧。
译:韩文立即偕同各位大臣匍匐在金銮宝殿给皇帝上书,奏章递入皇宫,皇帝吃惊得哭泣着吃不下饭,刘瑾等人十分恐惧。
(关键字:偕、伏阙、入、不食各 1 分,句意 1 分)(二)文言文翻译原则:三字要领:“信”“达”“雅”。
“信”,就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达”,就是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要求和习惯,无语病。
“雅”,就是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
(三)文言文翻译的标准——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从高考的特点出发,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句落实到译文中,尤其是在关键词句的理解表达上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难以直译或直译后无法达到原文意蕴的地方才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
实例分析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鸿门宴》翻译:希望您详细说明我不敢违背恩德。
高考文言文复习教案

高考文言文复习教案教案名称:高考文言文复习教案教案类型:复习教案适用对象:高三学生主要目标:帮助学生复习文言文基础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解题能力。
教学重点:文言文基础知识的复习。
教学难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解题能力。
教学内容:一、文言文基础知识的复习1.复习文言文的基本字词、基本句式和基本句法结构。
2.复习文言文的常用病句和错误词用法。
3.复习文言文的常用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借代等。
4.复习文言文的名句名篇,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欣赏能力。
二、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解题能力1.通过阅读文言文短文,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把握。
2.通过解答文言文题目,提高解题能力。
3.通过讲解文言文题目的解题技巧,引导学生正确解题。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文言文的基础知识,使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要素。
2.阅读法:通过阅读文言文短文,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3.讨论法:通过讨论文言文题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引导学生正确解题。
教学过程:一、复习文言文的基础知识1.复习文言文的基本字词、基本句式和基本句法结构。
2.复习文言文的常用病句和错误词用法。
3.复习文言文的常用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借代等。
4.复习文言文的名句名篇,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欣赏能力。
二、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解题能力1.通过阅读文言文短文,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把握。
2.通过解答文言文题目,提高解题能力。
3.通过讲解文言文题目的解题技巧,引导学生正确解题。
四、教学评价通过小组讨论、作业批改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高三年级语文学科一轮复习导学案

• • • • • •
(二)形近通假 例1:操吴戈兮被犀甲。 例2:五万兵难卒合。 例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例4: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例5:欲信大义于天下
• • • • • •
(二)形近通假 例1:操吴戈兮被犀甲。 例2:五万兵难卒合。 例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例4: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例5:欲信大义于天下
(6)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东家有好女,可怜体无比
古义:可爱,褒义词
牺牲玉帛,弗敢专也
古义: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中性词
天下云集响应
古义:像回声一样应和,中性词
翻译
• 彦回谓全其首领,于事已弘,不足大加宠 异。 • 彦回/谓/全/其/首领,于/事/已/弘,不/足/大 加/宠/异。 • 褚彦回/认为/保全/他们的/性命,在/这件事 上/已经/很弘大,不/值得/格外/施加/特别的 /恩宠。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古义:指告戒、告诉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妻子儿女。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古义:于是写作。
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
• • • • • • • •
禽:飞禽走兽。 现仅指鸟类。 丈夫:男子。 现指妻子的配偶。 子:子女。 现儿子。 迁:官员的升贬调流放等。 现在指迁移、变换。
丈人、劝、金、狱、购、臭
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古义:扬言。
璧有瑕,请指示王
古义:指给人看。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与外界隔绝之地。
(6)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古义:武士、勇士
能谤讥于市朝
古义:提出意见、议论、批评
行为偏僻性乖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镇市高级中学2016级高三年级语文学科一轮复习导学案文言文——基本认知【考纲要求】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理解 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2.分析综合 C(1)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并掌握文言文的基本知识能力目标:学会知识迁移,提高解题能力情感目标:感悟中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教学重点】掌握词语的古汉语现象【教学难点】准确理解并翻译文言语句【教具媒体】多媒体【高考真题体验】2015全国课标卷12015全国课标卷【实词考点解读】考点: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实词主要有三个特点:通假性,单音性,多义性把握古代汉语实词主要通过:通假字·古今异义·偏义复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一、【通假字】通假字是属于假借现象的一种。
假借字一般有两种现象:一是“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借旧字表达新义;二是本有其字而不用,却去借用其他的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
我们这里讲的通假字主要属于第二种,也兼及古今字。
怎样辨析通假字?结合文本分析,在句子当中去记忆,同时掌握一定的分析技巧。
(一)音同音近通假依据字音,求得本字。
阅读文言文时,遇到某个字如果用本义和引申义都解释不通,便可从字音相同或相近方面去寻求本字。
例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鸿门宴》倍——背例2: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鸿门宴》蚤——早zăo例3: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桃花源记》要yào——邀yāo(二)形近通假凭借字形,辨析通假。
由于多数通假字字形相似,其中大多是用笔画少的字代替笔画多的本字,所以还可凭借字形去辨析通假字。
例1: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被——披例2:五万兵难卒合。
——《赤壁之战》卒——猝例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马说》材——才cái例4: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烛之武退秦师》共gòn g——供gōng常用通假字,要尽量多记:《语文基础手册》383----387页【练习】一、都有通假字的一组是:()(1)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2)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孔雀》)(3)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信陵君》)(4)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荆轲》)(5)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核舟记》)(6)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7)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过秦论》)(8)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核舟记》)A(2)(4)(5)(7) B(2)(4)(6)(8)C(3)(5)(7)(8) D(3)(4)(6)(7)答案:B(2)“吾今且报府”的“报”是“赴”的通假字。
(4)的“还”是“环”的通假字,“还柱而走”是“环柱而走”。
(6)的“惠”是“慧”的通假字,“汝之不惠”是“汝之不慧”,(8)的“衡”是“横”的通假字。
二、(2004湖北)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D)A.张易之奴暴乱..都市暴乱:发动叛乱。
B.朕欲别除.一官除:革除。
C.昌期少年,不闲.吏事闲:空闲。
D.昌宗从旁迫趣.说趣:催促。
.【答案】D。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文言实词在上下文语境中应选取的义项的判断能力。
A 中的“暴乱”是“残暴,胡作非为”的意思;B中的“除”是“授予官职”;C中的“闲”通“娴”,是“娴熟、熟习” 的意思。
D的解释是正确的。
三、(2013重庆)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先群将游,百姓皆说曰:“君当幸游乡乎?说:高兴B.据四十里之氓,不服政期年服:服从C.公曰:“以属狱。
”属:交付D.亦细物也,特以与左右笑耳特:只是B(服政:指服役纳税)二、【古今异义词】(语文基础手册392-394页)“古今异义”,就是指文言词语或短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中书写相同的词语之间的意思不同的现象。
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辨明这些词语的“古”“今”意思和用法,有助于增强我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一)词义的扩大词义扩大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的意义小,而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变大了。
如:“江”、“河”二字,古代指长江和黄河,现在泛指一切较大的河流。
“好”,古代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
1、秦以虎狼之势,与中国抗衡。
中国:中原地区2、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亲戚:父母兄弟等亲属.(二)、词义的缩小“词义缩小”,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词义大,而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变小了。
如:“臭”,古代表示好坏气味均可,现在只表示坏的气味;“让”,古代既可表示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示责备之意,现在则只有第一种意义了。
1、沛公居山东时山东。
山东:崤山以东2、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因为:因此写作3、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求学的人三、词义转移所谓"词义转移",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是一个方面的意思,到了今天却变成别的一个方面的意思了.如:“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偷”,古代指苟且,马虎,刻薄,不厚道,今义转移为偷窃。
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行李:外交使者2、颜色不少变颜色:容颜,脸色3、上初即位,富于春秋。
春秋:年岁、年龄四、词义弱化所谓"词义弱化",就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时所表示的语义较强,而今天所表示的语义则较弱.如:“很”,古义是凶狠,表示的程度很高,很深,现在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深。
“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表示埋怨,责备。
1、未尝有坚明约束者约束:盟约五、词义强化所谓“词义强化”,就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意义较弱,而今天所表示的语义增强了.如:“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今天表示仇恨,怀恨."诛",最初只是责备之意,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
1、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古代表示地位低,见识短浅,今天表示品德低下。
2、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烈士:古代表示刚直侠义之人,现在表示为正义牺牲的人。
六、感情色彩变化有些词语在应用的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步发生了变化,这往往与它们意思的改变分不开.如:“卑鄙”原指地位低,见识浅,中性词,现在表示品德低,含贬义。
“爪牙”古代表示得力的帮手,褒义词,现在表示坏人的帮凶,贬义词。
"锻炼,古代除有冶炼之意外,还有玩弄法律对人进行诬陷之意,属贬义词,现在是褒义词。
1、东家有好女,可怜体无比。
可怜:这里是可爱之意,褒义词,今意是令人怜悯之意,多含贬义。
2、牺牲玉帛,弗敢专也。
牺牲:这里是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中性词,现在指为正义而舍弃生命或其他利益,褒义词。
3、天下云集响应。
响应:这里是像回声一样应和,中性词,现在指积极听从号召,褒义词。
常用古今异义词,要尽量多记:《语文基础手册》396页附录一、二【练习】1、翻译句子:彦回谓全其首领,于事已弘,不足大加宠异。
答:褚彦回认为保全他们的性命,在这件事上已经很宽大,不值得格外施加特别的恩宠。
2、(2014安徽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复奏请采录《永乐大典》逸书逸:散失B.奏请仿汉熙平、唐开成故事故事:先例C.未遇时皆在先生幕府遇:得志D.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殷勤殷勤:周到2.D项“殷勤”应解释为“情意深厚”、“恳切叮嘱”。
该词意在《长恨歌》“临别殷勤重寄词”中得到体现。
三、【偏义复词】在文言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而用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则起陪衬作用,这就是文言中的偏义复词现象。
1. 语义相对的偏义复词。
①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藏否,不宜异同。
异同:偏义复词,不同。
② 昼夜勤作息作息:偏义复词,劳作。
③ 去来江口守空船去来:偏义复词,离去。
2. 语义相近的偏义复词。
① 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园圃:偏义复词,果园。
② 勤心事公姥,夜夜不能寐公姥:偏义复词,婆婆。
③ 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父兄:偏义复词,指兄长。
常用偏义复词,要尽量多记:《语文基础手册》391—392页四、【一词多义】1、有的实词以本义为点,由此向不同方面派生出新的意思。
如“引”的本义是“拉弓”,由此引申出“拉”“扯”“牵”(“左右欲引相如去”)等;拉弓时弦与弓的距离变长,有“延长”“延伸”“伸长”的意思(“引颈而望”“引吭高歌”);拉弓是向后用力,有“后退”“倒退”的意思(“引退”“相如于是引车避匿”);拉弓有方向性,有“引导”“带领”“率领”的意思(“引航”“引军南下”)等。
这就像以车轴为中心向不同方向伸出辐条,成为“辐射式”。
2、有的实词在一个意思上生出新的意思,又在新的意思上生出另外的意思。
如“信”指“送信的人”“信使”“使者”,因为这样的人代人传言,其言真实,便有“真实、确实”的意思;“真实、确实”就能使人放心、信任,就有“相信”“信任”的意思。
这样推衍,成为“链条式”。
3、有的实词的词义原本指某一个方面,在此基础上扩大范围。
如“售”表示经营中将东西卖出,扩大为“成功”“实现”等意思,如“(成名)操童子业,久不售”。
4、还有的实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可以表达出正反对立的两个意义,叫反训词。
反训词从词性上看大多是动词,包含了古人的辩证思维方式,认识到一个动作总是和施受双方有关的。
理解这类词要结合语境确认动作的施动者和受动者以及双方之间的关系。
例如“奉”字,在“奉命于危难之间”中义为“接受”,在“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句中义为“进献、给予”。
5、把握一词多义,除了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外,还需要注意词的比喻义和假借义。
如“畔”,其本意是田界;田界是田边,所以引申为“旁边”,如河畔、桥畔等;“畔”与“叛”同音,所以又借用为“背叛”的意思,如“亲戚畔之”的“畔”,即假借义。
又如“爪牙”,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蚓无爪牙之利”的“爪牙”是用其本义;“祈父,予王之爪牙”(《诗经》),这里是得力的帮手和武士,是用其比喻义。
常用实词:《语文基础手册》402页附录三【常见文言词语积累】下车:刚上任、刚到任。
现有成语“下车伊始”。
乞骸骨、请辞、告老、请归、乞归:辞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