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 文言文阅读 》教案 新人教版
高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八 文言文阅读 81 文言文整体阅读教案 新人教新人教

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八文言文阅读81 文言文整体阅读教案新人教新人教第一节文言文整体阅读微点1 读懂全文(XXXX·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9分)按以下步骤把握全文:第一步快速通读,厘清层次文章可划分为几个层次?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介绍传主名、字及踏入仕途的经历;第二层,表达主要事迹;第三层,交代传主致仕去世及享年。
(可用“∥〞在文中标示层与层之间的分界) 第二步勾画业绩,解读品性文章表达了鲁芝生平中的哪几件重大事情?从中可以看出鲁芝怎样的品性?①鲁芝家本为豪族,但幼年失去父亲后,即流离失所;入仕后受到郭淮器重,后又随从曹真出督关右,官职也不断得到升迁。
(对应第3题A项)②鲁芝任天水太守时,天水接邻蜀地,多被蜀国侵扰,人口减少,他全力守卫,修建城池,恢复旧境;离开时,天水各族百姓均请求让他留任。
(对应第3题B项)③鲁芝进营劝谏曹爽。
曹爽辅政时,他在曹手下任司马,曹受到讨伐,他率部下驰援,并提出应对策略,劝曹挟天子以号令四方,然而未被采纳。
(对应第3题C项)④羊祜任车骑将军时辞让说,鲁芝为人清心寡欲,与人和睦又不苟同,任职到老,以礼始终,自己愿意将车骑将军礼让鲁芝。
(对应第3题D项)第三步宏观着眼,微观品析从整体上看,鲁芝有哪些优秀品格?在鲁芝身上,具有一系列封建时代正直官员的优秀品质:治政卓有成效、审时度势、洁身自好。
第四步结合语境,正确断句所断句子涉及哪些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怎样的?涉及人物:曹爽、宣帝。
起因:宣帝起兵要杀曹爽的时候,鲁芝率领他的手下竭力保护曹爽,并劝曹爽号令天下征讨天下。
经过:曹爽没有听取鲁芝的意见被擒,鲁芝也受到牵连而被下狱却凛然不阿。
结果:宣帝赦免了他,起用鲁芝为并州刺史。
第五步关注文化知识,力争集腋成裘文中涉及哪些文化知识?①襁褓:古代泛指1岁以下幼童。
赤子:初生的婴儿。
孩提:指二、三岁的幼儿。
龆龀:儿童换齿。
即指七八岁的儿童。
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题教案

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明确考题形式和设题角度2、掌握知识体系3、强化答题方法和答题步骤二、教学内容1、考题形式:(1)单选题;(2)翻译题2、设题角度:(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5)筛选文中的信息(6)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7)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3、知识体系(1)应该掌握120个文言实词中的一词多义(2)常见古今异义词(3)偏义复词(4)常见通假字(5)常见实词活用①名词用作一般动词②名词用作状语③名词动词形容词用作使动④名词形容词用作意动⑤形容词用作名词⑥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6)应该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7)常见文言特殊句式①判断句②被动句③倒装句a主谓倒装b宾语前置c定语后置d状语后置④省略句a省略主语b省略谓语c省略宾语d省略介词⑤固定句式a表陈述语气b表疑问语气c表反问语气d表感叹语气4、答题方法和答题步骤(1)理解实词意义的方法①联系上下文推断②通过语法词性推断③根据整句句式推断④迁移联想推断(2)理解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方法①通过在句中位置来判断②根据上下句关系来判断③联系具体语境来判断④结合课文迁移联想来判断(3)翻译句子的方法①原则:信、达、雅②具体操作六字法:留、增、删、补、换、调③依据:文言实词、文言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前后语境(4)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方法①通读全文,把握体裁特征:传记,抓住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说明文,弄清说明对象和说明中心;议论文,把握中心论点与材料;游记散文,看准描写对象和抒情基调;序言,扣住作序的原因、对象和事件②审清题干,明确筛选方向a对象是谁,数量是单个还是多个;b是思想性格还是行为特点③对照题干,分析选项④排除误区,确定选项(5)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的方法①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如标题、注释、出处、作者经历等②整体阅读,把握体裁特征③关注中心句、关键句④分析判断细节:偷梁换柱、前后倒置、事件杂糅、强加因果、故意曲解、无中生有、片面遗漏、任意拔高。
高考文言文阅读教案

高考文言文阅读教案教案标题:高考文言文阅读教案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和方法。
2.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速度和准确性。
4.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 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
2. 文言文的阅读技巧和方法。
3. 文言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教学难点:1. 对于学生来说,文言文的古文词汇和句式较为陌生,需要花费较多时间和精力去理解和掌握。
2. 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容易陷入字面理解和翻译的困境,需要引导他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文言文教材和相关的阅读资料。
2. 准备多媒体设备,以便展示文言文的原文和翻译。
3. 准备相关的练习题和测试题,以检验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一些有趣的故事或文言文名句导入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引导学生回顾文言文的基本特点和阅读方法。
二、讲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15分钟)1. 介绍文言文的基本语法结构,如主谓宾、定状补等。
2. 解释文言文中常见的古文词汇,如典故、成语等。
三、阅读文言文课文(30分钟)1. 教师先朗读文言文原文,并解读其中的生字词和句子结构。
2. 学生跟读原文,并理解其中的意思。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言文的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
四、训练文言文阅读技巧(20分钟)1. 教师提供一些文言文的片段或句子,让学生进行分析和理解。
2. 引导学生使用上下文推测词义和理解句子的含义。
3. 教师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五、巩固与拓展(20分钟)1. 学生进行文言文阅读练习,包括填空、翻译和阅读理解题。
2. 教师提供相关的练习题和测试题,检验学生的阅读能力。
3. 引导学生进行文言文的欣赏和鉴赏,培养他们对文言文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六、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
2. 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和不足之处。
(完整word版)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教案(新人教版).doc

浙江省衢州市仲尼中学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教案新人教版教材分析:所谓文言虚词是指没有实在意义的词语,包括连词、介词、助词、副词、叹词、拟声词等。
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是阅读文言文不可或缺的知识。
综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从总体来说,着眼于应用,不直接考语法,题型都是客观选择题;为降低难度,同时也为了贴近中学教学实际,内容都是课内课外相结合,要求考生辨析加点虚词用法的异同。
高考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大多没有超出《考试说明》规定的 18 个常用文言虚词的范围: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除单独设题考查外,还在“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中考查。
学情分析:学生最怕文言文阅读,这道题也是每次考试试卷上得分率最低的一题。
学生不知此类题的基本特征、识别方法、多积累一些解题经验。
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18 个常见虚词是同学们记忆的难点,每一个虚词有多种词性,每一种词性又有多种用法,死记硬背既费时费力,又容易遗忘。
为了帮助同学们突破这一难点,故编了19 个速记口诀,压缩记忆内容,化复杂为简单,利用谐音,化枯燥为有趣,让同学们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轻轻松松地记住18 个常见虚词的用法和意思。
教学目标:1﹑通过介绍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使学生了解高考考试大纲。
2﹑通过借助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使学生能读懂浅易文言文。
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分析例句,使学生掌握虚词的基本用法。
2﹑通过练习训练,增强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3、通过学生积极参与“奇思妙想”的活动,培养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导入:【18 个虚词口诀】于(与)焉何其若因为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谐音:语嫣何其弱因为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奇思妙想】这个口诀目的是帮助同学们记住18 个常见虚词,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头号美女王语嫣,何其弱不禁风,为什么身体会这么弱呢?解释一下,因为——所以——则——而且——这怎么叫解释呢?简直就是(乃)之乎者也一样的废话连篇。
高考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

高考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本次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提高对古代文言文的理解和阅读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 掌握古代文言文常见的字词和表达方式;2. 理解古代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和句式特点;3.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阅读的兴趣和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1. 古代文言文的基本特点:字词的使用、语法结构、句式等;2. 解读古代文言文中的典故、修辞手法等;3. 分析古代文言文的文学价值和思想内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简要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并与学生进行互动,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学习文言文基础知识(15分钟)老师通过示范和讲解,向学生介绍古代文言文的基本特点,如字词的使用、语法结构和句式等。
同时,老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工具展示一些典型的文言文材料,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分析和理解。
3. 阅读文言文课文(30分钟)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逐句阅读和解析一篇或几篇古代文言文课文。
老师可以分析文言文中的重要词语、引申义、修辞手法等,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意义和特点。
4. 分析文言文的文学价值(20分钟)老师与学生共同分析古代文言文的文学价值和思想内涵。
通过讨论和互动,引导学生发现文言文与现代文学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欣赏能力。
5. 总结与提问(10分钟)老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学生进行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意见,促进学生对本节课的反思和思考。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示范演示法、互动讨论法、合作学习法等。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力。
五、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 课堂练习:设置一些文言文理解和分析的小练习,检查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作业评价:布置一些书面作业,如文言文阅读题、写作等,评价学生对文言文的运用能力和写作水平。
高考总复习文言文阅读教案(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高考总复习文言文阅读教案(人教版高三必修)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总的目标是通过复习,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具体地说,应当达到以下三个目标:(一)理解词语和句式:(1)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常见文言虚词:安、但、而、耳、故、何、乎、或、既、乃、其、且、然、若、遂、所、为、焉、也、以、已、矣、于、则、者、之);(3)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二)理解文句:(1)正确把握句子在文中的意思;(2)翻译成现代汉语。
(三)分析文章:(1)分析文章的内容;(2)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二、教学难点、重点1.怎样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2.怎样正确把握文言文的文意?3.怎样分析文言文的内容?4.怎样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三、教学过程(一)复习文言文阅读知识,形成自己的知识、能力结构。
Ⅰ.掌握文言词语的特点。
要培养、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首先要掌握、理解、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文常用词。
文言文词汇以单音词为主,这和现代文词汇以双音词为主不同。
“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政”是“政事”,“治”是“治理”,在读法上也不能连读。
“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却看妻子愁何在”,“妻子爷娘走相送”,“不推恩无以保妻子”中的“妻子”都是“妻”和“子”的意思。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中的“卑鄙”,“卑”指地位低下,“鄙”指见识浅陋。
“妻子”、“卑鄙”都是两个词的临时组合。
一般都是独用的,如“曾不若孀妻弱子”,“位卑则足羞”,“北蛮夷之鄙人也”中的“妻”、“子”、“卑”、“鄙”都是单独使用的例子。
熟悉掌握单音词应注意的几点:(1)理解文言文单音词的词义,可将单音词与现代汉语中相当的双音词进行对照。
如“今齐地方千里”中的“今”是“当今”、“如今”,“地”是“土地”,“方”是“方圆”。
“时操军已有疾疫”,“操”是“曹操”,“军”是“军队”,“疾”是“疾病”,“疫”是“瘟疫”。
《文言文阅读复习》教案(人教版教案设计)共3篇

《文言文阅读复习》教案(人教版教案设计)共3篇《文言文阅读复习》教案(人教版教案设计)1《文言文阅读复习》教案(人教版教案设计)概述: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汉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由于文言文语言的复杂性,学习文言文对学生的语文理解能力和语感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因此,对于文言文的阅读技巧和方法的学习,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必要条件之一。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阅读技能,提高阅读水平,增强文化良渊。
下面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反馈四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言文的特点,熟悉文言文的结构和语言规律。
2.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和用法,提高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鉴赏能力和思考能力,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1.文言文的特点及其阅读的技巧:语言结构、表达方式、字义理解、翻译技巧等。
2.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材料:《史记》、《左传》、《论语》等。
3.文言文的鉴赏和思考:通过阅读文言文,培养学生感受文字之美的能力,提高文化素养和语文修养。
三、教学方法:1.针对文言文阅读的复杂性和难度,采用“师生互动”、“因材施教”等多种方法。
2.通过讲解、演示、实践等方式,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3.将文言文阅读融入到生活练习中,如阅读名人名言、经典诗词等,扩展文化视野。
四、教学反馈:1.采用实时问答、小组讨论等多种反馈方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表达想法。
2.针对学生不同成绩水平,量身定制习题,加强练习,提高答题能力。
3.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互相交流阅读感受和思考,提高自学和合作能力。
总结:文言文阅读虽然难度较大,但经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学生可以掌握文言文阅读技能,提高文化素养和语文修养,同时也为其今后的人生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希望教师们可以在日常教学中注重文言文阅读的教学,真正把语文课教好文言文阅读是培养学生语文修养和提高文化素养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教学,学生不仅可以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和方法,还可以进一步提高鉴赏和思考能力。
文言文阅读教案

文言文阅读教案文言文阅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感受能力。
2. 学生能准确理解文言文的词义,理解古代人的思想,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
3.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准确理解文言文的词义,理解古代人的思想。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通过文言文阅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并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
三、教学方法:1. 合作探究法:让学生分组阅读文言文,讨论疑难问题。
2. 提问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过程: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介绍阅读文言文的重要性,培养对文言文的兴趣。
2. 分发阅读材料,让学生自主阅读。
3. 分组讨论,解答疑难问题,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4. 逐段解读,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中的词义,讲解古代人的思想。
5.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赛,设置文言文阅读题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6. 让学生自主阅读其他文言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板书:文言文阅读教学1. 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2. 分组讨论,解答疑难问题3. 逐段解读,解释文言文的词义和古代人的思想4.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赛,检查阅读理解能力六、教学反思:通过这个教案的设计,学生能够在合作学习的环境中,自主探究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培养了对文言文的兴趣和对古代文化的了解。
同时,通过分组讨论和小组赛,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希望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文言文的阅读,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文化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省衢州市仲尼中学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教案新人教版【教材分析】《考试大纲》要求对文言文的“分析综合”的考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筛选文中的信息;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其能力层级为C级。
分析综合是在对文意理解的基础上对所叙述事件或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推理,要求能说出某个论点的论据、某个事件的起因、某种事件的发展所导致的结果,或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进行评论。
“筛选文中的信息”,是指根据题目的指令,筛选出符合指令的信息。
它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能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类,从而体现出对文章理解的程度。
历年高考试题涉及提取的信息内容是:①表现人物行为举止特点的信息;②体现人物志向和思想主张的信息;③反映人物道德情操或才智的信息;④展现人物性格和情感的信息【学情分析】学生最怕文言文阅读,这道题也是每次考试试卷上得分率最低的一题。
学生不知此类题的基本特征、识别方法、多积累一些解题经验。
【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进一步了解文言文阅读和论语阅读的知识2、通过反馈进一步掌握实词与虚词的意义和用法3、通过分析进一步巩固和提高解答能力,提升正确率教学目标:【教学流程】一、练习周维城传(清)张惠言嘉庆元年,余游富阳,知县恽侯请余修县志,未及属稿,而恽侯奉调,余去富阳。
富阳高傅占,君子人也,为余言周维城事甚具,故为之传,以遗后之修志者。
周丰,字维城,其先绍兴人,徙杭州,世为贾,有资。
父曰重章,火灾荡)其家,流寓富阳。
重章富家子,骤贫,抑郁无聊,益跅驰①不问生产,遂大困,寻死富阳。
丰为儿时,当天寒,父中夜自外归,又无所得食,辄引父足怀中以卧。
十余岁,父既卒,学贾。
晨有老人过肆②,与之语,奇之,立许字以女。
丰事母,起坐行步,尝先得其所欲;饮食必亲视,然后进。
事虽剧,必时时至母所,视问辄去,去少顷,即又至,母脱③有不当意,或端坐不语,丰大惧,皇皇然若无所容,绕膝盘旋,呼“阿母”不已,声悲慕如婴儿。
视母颜色怡,乃大喜;又久之,然后退。
其子孙逮见者,言其寝将寐,必呼“阿母”,将寤又如之,殆不自觉也……丰贾致富,有子三人、孙六人,年八十四卒。
丰于乡里,能行其德,有长者行。
尝有与同贾者归,丰既资之,已而或检其装,有丰碑中物,以告丰。
丰急令如故藏,诚勿言,其来,待之如初。
高傅占言曰:富阳人多称丰能施与好义,然丰尝曰:“吾愧吴翁、焦翁。
”吴翁者,徽州人,贾于富阳。
每岁尽,夜怀金走里巷,见贫家,嘿④置其户中,不使知也。
焦翁者,江宁人,挟三百金之富阳贾。
时江水暴发,焦急呼渔者,拯一人者与一金。
凡数日得若干人,留肆中饮食之,俟水息,资遣之归,三百金立罄。
二人者,今以问富阳人,不能知也。
丰又尝言:“吾生平感妇翁知我。
”呜呼!市巷中固不乏士哉!【注】①跅(tuò)弛:放荡,不守规矩。
②肆:店铺③脱:偶尔④嘿(mò):悄悄地下列句子中,全部体现周维城美好德行的一组是 (3分)①引父足怀中以卧②立许字以女③事虽剧,必时时至母所④丰贾致富,有子三人⑤丰急令如故藏,诚勿言⑥拯一人者一金A.①②⑥ B.①③⑤ C. ②③④ D.④⑤⑥[答案] B[解析] B中的第一句表现了周维城孝敬父亲的“美好德行”,第三句表现了周维城孝敬母亲的“美好德行”,第五句表现了周维城宽容他人的“美好德行”。
第二句说的是“老人”,不是周维城;第四句说的是周维城做生意致富和三个儿子的情况,不是“美好德行”;第六句说的是焦翁,不是周维城。
二、考点复习【相关举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杜周者,南阳杜衍人。
义纵为南阳守,以为爪牙,举为廷尉史。
事张汤,汤数言其无害,至御史。
使案边失亡,所论杀甚众。
奏事中上意,任用,与减宣①相编,更为中丞十余岁。
其治与宣相放,然重迟,外宽,内深次骨。
宣为左内史,周为延尉,其治大放张汤而善候伺。
上所欲挤者,因而陷之;上所欲释者,久系待问而微见其冤状。
客有让“君为天子决平,不循三尺法,专以人主意指为狱。
狱者固如是乎?”周曰:“三尺安出哉?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当时为是,何古之法乎!”至周为廷尉,诏狱亦益多矣。
二千石系者新故相因,不减百余人。
郡吏大府举之廷尉②,一岁至千余章。
章大者连逮证案数百,小者数十人;远者数千,近者数百里。
会狱,吏因责如章告劾,不服,以笞掠定之。
于是闻有逮皆亡匿。
狱久者至更数赦十有余岁而相告言,大都尽诋以不道以上。
廷尉及中都官诏狱逮至六七万人,吏所增加十万余人。
周中废,后为执金吾,逐盗,捕治桑弘羊、卫皇后昆弟子刻深,天子以为尽力无私,迁为御史大夫。
家两子,夹河为守。
其治暴酷皆甚于王温舒等矣。
杜周初征为廷史,有一马,且不全;及身久任事,至三公列,子孙尊官,家訾累数巨万矣。
(《史记·酷吏列传》)[注]①也是一个有名的酷吏。
②“郡吏,郡太守也。
”“举之廷尉,以章劾付廷尉治之。
”1.下列各组句子中,直接表明杜周酷吏本色的一组是( )A.至周为廷尉,诏狱亦益多矣会狱吏因责如章告劾,不服,以笞掠定之B.大都尽诋以不道以上其治暴酷皆甚于王温舒等矣C.治桑弘羊、卫皇后昆弟子刻深使案边失亡,所论杀甚众D.其治与宣相放,然重迟,外宽,内深次骨其治大放张汤而善候伺[点拨]A项“至周为廷尉,诏狱亦益多矣”上是说“诏狱”多的客观事实,“吏因责如章告劾,不服,以笞掠定之”中的行为主体是“吏”,而不是杜周,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
B项“大都尽诋以不道以上”是杜周手下的“吏”对犯案人的诬陷,“其治暴酷皆甚于王温舒等矣”中的“其”如果认真分析就会看出所指代的是杜周的两个儿子,应注意前句的省略主语和后句“其”的指代对象。
C项“治桑弘羊、卫皇后昆弟子刻深”中的桑弘羊是当时的窗体顶端窗体底端理财高手,皇帝的信臣,皇后的昆弟子的身份更是非常寻常,但是杜周“捕治”“刻深”,酷吏本色暴露无遗,“使案边失亡,所论杀甚众”,其残暴更是有目可见,该项符合题目要求。
D项“其治与宣相放,然重迟,外宽,内深次骨”,“其治大放张汤而善候伺”是交待杜周深受减宣与张汤二人的影响,但是又比减、张二人“重迟,外宽,内深,次骨”,“善候伺”,这并不是直接表现杜周的酷吏本色。
答案为C。
[解读]这是高考的必考点,解答的关键在于仔细地审清题干要求的“直接”两字和“酷吏本色”两处限制,理解分析,全面比较,答案就明白了。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周在义纵和张汤手下任职时受到两人的赏识。
又因为上奏的事情合乎皇上的心意,官职一升再升。
B.杜周当廷尉时,他治理政事仿效张汤,并且善于窥测皇上的意图,断案只是以皇上的好恶为标准,他的这种做法受到当时人的批评。
C.到杜周当了廷尉,很多二千石一级的官员被拘捕。
案犯被押到京师会审时,杜周就要求犯人按着罪状上说的来招供,如不服,他就用刑具拷打定案。
D.杜周开始当官时家里很困难,等到他长久当官,位列三公,子孙都当了高官,家中钱财积累数目多达亿万。
[点拨]本题依照原文的顺序将文章内容进行整合,应注意对照分析。
A项中的内容在第一段,说的是杜周受到了义纵和张汤两人的赏识,又因为上奏的事情合乎皇上的心意,官职一升再升,在原文中可以找到相对应的信息。
B项杜周受到当时人批评的原因,在文章的第二部分,他治理政事仿效张汤,并且善于窥测皇上的意图,断案只是以皇上的好恶为标准,符合原文意思。
C项并不是说“杜周”就要求犯人按着罪状上说的来招供,如不服,他就动用刑具拷打定案,而是他手下的“吏”的作法,应注意人物的对象。
D项原文中“杜周初征为廷史,有一马,且不全”可作为杜周开始当官是家里很穷的依据,“等到他长久当官,位列三公,子孙都当了高官,家中的钱财积累数目多达亿万”,结合文后语句的理解便可明白。
答案为C。
[解读]本题是对阅读材料相关文意的理解和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查,能力层级为C级,也是高考的必要内容,常考不变。
解答此类题目,整体理解是基础,对照分析是关键。
三、方法总结1、采用分步阅读法,形成整体意识。
第一步,粗读文章,大体了解文中所写的时、地、人、事、作者的看法;第二步,先排除“死”字(不需译的人名、地名、朝代名、官职名、时间名词等),再分析“关系”(人与人、人与事、事与事之间的关系),理清孰主孰次,孰善孰恶,分析事件的原因与结局,分析人物的命运归宿,从而理解文段的中心思想;第三步,扫清障碍(文中加点的字、画线的句子一般都是难字难句,是理解的障碍,也是文后的命题依据),筛选概括,准确答题。
2、明确题旨要求,特别注意把握题旨的隐含信息3、从全文内容出发,在具体语境中明辨材料4、直接采用对应、排除、比较等方法排除误项干扰5、既要有整体意识,又要抓关键语句。
如文章的中心句、段落的起始句、作者评述性的文字等。
6、明确筛选指向。
【板书设计】紧扣题目紧扣文本紧扣知识点【布置作业】A类:一、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季布者,楚人也。
为气任侠,有名于楚。
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
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
季布匿濮阳周氏。
周氏曰:“汉购将军急,迹且至臣家,将军能听臣,臣敢献计;即不能,愿先自刭。
”季布许之。
乃髡钳季布,衣褐衣,置广柳车中,并与其家僮数十人之鲁朱家所卖之。
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买而置之田,诫其子曰:“田事听此奴,必与同食!”朱家乃乘轺车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家。
滕公留朱家饮数日,因谓滕公曰:“季布何大罪,而上求之急也?”滕公曰:“布数为项羽窘上,上怨之,故必欲得之。
”朱家曰:“君视季布何如人也?”曰:“贤者也。
”朱家曰:“臣各为其主用,季布为项籍用,职耳。
项氏臣可尽诛耶?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且以季布之贤而汉求之急如此,此不北走胡即南走越耳。
夫忌壮士以资敌国,此伍子胥所以鞭荆平王之墓也。
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汝阴侯滕公心知朱家大侠,意季布匿其所,乃许曰“诺。
”待间,果言如朱家指。
上乃赦季布。
当是时,诸公皆多季布能摧刚为柔,朱家亦以此名闻当世。
季布召见,谢,上拜为郎中。
[注]广柳车:供运输用的大牛车。
轺车:轻便的小马车。
1.朱家对滕公谈话的内容,叙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忌恨壮士,逼得他去帮助敌国,这就是伍子胥鞭楚平王之墓的缘故B.臣下为主子效劳,这是他的职责,季布为项羽困迫刘邦,不当追究C.正因为季布很贤能,这才引起皇上的忌恨D.对季布追捕过急,实际上是逼他去帮助敌国【答案】1.C(“很贤能”错,是因为“数窘汉王”)B类: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季布善于用兵,而又能刚能柔,身受屈辱,隐忍以待。
B.朱家要救季布有两种办法:一是送他到匈奴或南越,这势必要帮他们侵扰中原;二是请刘邦赦免他,则自己要冒灭族的危险。
冒险用第二种办法,说明朱家明大义。
C.高祖起初悬赏捉拿季布,是因为季布为项籍、项羽叔侄所用,并多次使他困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