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 专题课件

合集下载

高三语文复习专题二文言文阅读 PPT精品课件1

高三语文复习专题二文言文阅读 PPT精品课件1
课案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 含义
学习目标
分类点拨
学习目标
1.了解高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特点及命题规律。 2.熟练掌握文言实词试题的解题方法。
分类点拨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历年高考文言文考 查的重点,能力层级为B级。所谓“常见”,是指实词在文章中出
现的频率较高,其范围包括文言文中的常用字和次常用字,以考
4.联想推断法(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 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大 多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 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例如:2014 年高考湖北卷《吴德基传》第 1 题 D 项“君子 多 其能受善言云” ,题目所给的义项是:称赞。 依据 《管鲍之交》 . 中的“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的“多”当“称 赞”讲,再结合语境,可以推断答案是正确的。
试说明上列举的120个实词为主。“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就 是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来判定常见实词的含义。考查的内容主要
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偏义复词等,其中一词多义
和古今异义词的考查是重点。
类题一 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就是指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具有不同 的含义。文言实词的多义现象非常普遍,一个词少则有几个义项, 多则有十几个义项。词的意义一般是通过引申、比喻、借代或假 借等形式延伸出来的。 方法突破 1.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完全采用
人造成错觉,望文生义,把它当成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去理解,
从而造成失误。如“鼎足之形成矣”(《赤壁之战》)中的“形 成”,“形”是名词,作主语,形势的意思;“成”是动词,作谓语,

2025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整体阅读与概括(20张PPT)

2025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整体阅读与概括(20张PPT)
伯夷,古代论述他的有孔子和孟子。孔子、孟子都认为伯夷遇到了残暴的纣王,不记旧怨,又不愿屈心侍奉,来求得他(所追求)的仁义,甘心受饿,退避隐居,不肯自己降志受辱,等待天下政治清明,从而有了圣人的称号。然而司马迁却认为武王伐纣时,伯夷敲着马进谏,天下归周后,伯夷感到耻辱,坚持道义不吃周的粮食,而做《采薇》这首歌。韩愈根据这个说法,也为他写了篇《伯夷颂》,认为没有这两个人,乱臣贼子会接连不断地出现于后世。这是非常不正确的。
原文信息
分析
锁定具体信息区间:于是襄王赏以南阳之地,文公辞南阳,即死得以隧下,襄王弗听,曰:“周国虽微,未之或代也。天子用隧,伯父用隧,是二天子也。以地为少,余请益之。”文公乃退。
晋文公的请求超越上下的名分,不合礼制。
结合材料一核心观点:善不可谓小而无益,不善不可谓小而无伤,非以小善为一足以利天下,小不善为一足以乱国家也。当夫轻始而傲微,则其流必至于大乱也,是故子民者谨焉。
文本二
文言文阅读
且武王倡大义于天下,太公相而成之,而独以为非,岂伯夷乎?天下之道二,仁与不仁也。纣之为君,不仁也;武王之为君,仁也。伯夷固不事不仁之纣,以待仁而后出。武王之仁焉,又不事之,则伯夷何处乎?余故曰:圣贤辩之甚明,而后世偏见独识者之失其本也。呜呼,使伯夷之不死,以及武王之时,其烈岂减太公哉!(节选自《王安石文集·伯夷论》)
1.带题阅读。始终针对题目指定的角度和范围,找准找全相关文字,细抠深挖文中能显示答案要点的关键词句,把握题中规定的人、事、物的特点,排除非题目指定的信息。2.借题读文。要充分利用选择题整体把握全文,打开答题思路,有时还可以直接引述选项中的文字作答。3.联系语境。在遇到阅读障碍时,要注意根据前后内容加以推断分析。可以从逻辑上推理,从情节上推断,从事理上分析,从侧面人物的表现上揣测,多方面理解,不能只盯一点,不顾全篇。4. 转换语言。文意理解题考查的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文意的梳理与概括。答题时既要忠于原文,又不能照搬原文,也不能只是简单地翻译原句,需要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概括。

高考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讲述ppt

高考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讲述ppt

异史氏曰:“乡人愦愦(糊涂的样子), 憨状可掬,其见笑于市人有以哉。每见乡中称 素丰者,良朋乞米,则怫然,且计曰:‘是数 日之资也。’或劝济一危难,饭一茕独,则又 忿然,又计曰: ‘此十人五人之食也。’甚而 父子兄弟,较尽锱铢。及至淫博迷心,则顷囊 不吝;刀锯临颈,则赎命不遑(闲暇,空闲)。 诸如此类,正不胜道,蠢尔乡人,又何足怪。”
道士乃即树头摘赐观者,顷刻向尽。已, 乃以镵伐树,丁良久方断。带叶荷肩头,从 容徐步而去。初道士作法时,乡人亦杂立众 中,引领注目,竟忘其业。道士既去,始顾 车中,则梨已空矣,方悟适所俵(散发)散 皆己物也。又细视车上一靶亡,是新凿断者。 心大愤恨。急迹之,转过墙隅,则断靶弃垣 下,始知所伐梨本即是物也,道士不知所在。 一市粲然(笑的样子)。
其中①②⑦为译得不确切、多余,③④⑤⑥译得不明白通顺。
字字落实,文从句顺
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意思,不遗漏,也不能多余;换言 之,原文和译文必须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原文中有的意思, 在译文中一定要落实,原文中没有的意思,在译文中一定 不能出现;不多不少,恰到好处。
文从句顺:译文明白通顺,合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没有 语病。
文言翻译的基本要求
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首先要求准确表达 原文意思,不走样,不漏译,不错译;继之要求译文明白通畅,无 语病;进而要求译文用词造句考究,有一定的文采。就是我们平时 所说的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关键要确切地表达原文原意。
高考的知识准备
文言语句的准确翻译,要求考生必须具备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是 从微观上,能把握句子中实词、虚词用法和意义,对词类活用、一 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现象,对常用的26个文言虑词,直至对文 言固定句式、文言固定短语、文言修辞格,文言文一些特殊表达现 象,都有个准确把握。二是从宏观上讲,善于联系前后文推敲判定 ,整体理解,切忌断章取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应当做到 “词 不离句,句不离段”来翻译文言句。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ppt课件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ppt课件

例2: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 项是(2009年福建卷第3题) (B) A.童年丧父的张自新没有因母亲的看法而放弃 学习,坚持耕读,啸歌古人,悠然自得。 B.张自新对吴中子弟的亵语戏笑不以为意,也 不理解,所以无法与他们交流。 C.作者对张自新的坎坷经历和怀才不遇深有感 慨,痛惜他的病故,写了这篇传。 D.文中选取张自新读书敏慧,耕读奉母等几件 事来塑造人物,选材典型,形象饱满。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
用法
所谓“常见文言虚词”就是 从《考试大纲》中确定的文言虚 词,近年来基本确定为以下18个: 而、何、乎、乃、其、且、若、 所、为、焉、也、以、因、于、 与、则、者、之。
3、文言句式主要掌握的是:
倒装句中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语前置、省略 句及复句间的关系 4、理解并翻译文句
二、怎样考?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关 键是要确定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的 具体含义。要特别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 用法及与现代汉语的差异现象。具体讲, 就是要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 用、一词多义(教育部确定了高中生应 掌握120个常见文言实词)、偏义复音等 现象。
120个实词: 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乘、 诚、除、辞、从、殆、当、道、得、度、 非、复、负、盖、故、顾、固、归、国、何、恨、 胡、患、或、及、即、既、假、见、间、解、就、 举、绝、堪、克、类、怜、弥、莫、乃、内、期、 奇、迁、请、穷、去、劝、却、如、若、善、少、 涉、胜、识、使、是、适、书、孰、属、数、率、 说、私、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 悉、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 要、宜、遗、贻、易、阴、右、再、造、知、致、 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
所谓明示信息,就是文章中说得明明白白 的事和明明白白的意思,根据提供的标准给这 些材料定性和分类,例如,题目要求选出“全 部表现刚直向上举动的一组”,那么,“言论” 就不能选,表现其他品质或特点的也不能选。

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PPT教学课件 (2)

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PPT教学课件 (2)

重读 全文
对前两步出现的偏误作纠正,这是一个复核、 验收的过程。这里特别要提示的是:考生没完全读 懂十分正常,切不可在个别语句上纠缠。
审题 解题
在完成阅读步骤的同时一定注意审好题 1.词语解释 ①和所学课文呼应:②和现代汉语呼应
2.信息筛选
①看题干中的陈述对象,②看题干问的是哪一方面,③看是不 是这个人在这个时候这个地方以这种方式所为,有没有张冠李 戴、前后颠倒等。简言之,即抓住此人此时此地此方面此言行。
D.尚书杨乔极为赏识孟尝,认为他不仅品德高尚而且才干 绝伦,因而竭力向皇帝举荐。孟尝竟然拒绝接受任用,最 终老死于家中。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常通商贩,贸 籴粮食。 译文:
(2)隐处穷泽,身自耕佣。邻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 家。 译文:
3. 内容理解
除了看人物、时间、地方等有没有弄错,还得关注人物的言 行、主张等,看有没有添加、删改、遗漏等。强调和原文的呼 应、吻合。
4.翻 译
强调这五个字:留(年号、地名、职称、器具等,可照录不 翻译);替(用现代汉语词语替换古义词);移(调整倒装句 的语序,如宾语前置、介宾短语后置、定语后置等);补(补 上省略句中省略的主语或谓语);删(删去不译的词,如发语词 等)。另外别放过关键词和注意常见的句式。
和移风改政引来去 曾未逾岁,去珠复还,百姓皆反其业,商货流珠通复,还称的为神描明写。虽以病属自上, 被自曰去珠耕:征复佣当 “还还。 尝,,邻安饥县吏仁民弘士民蒙义民攀活,慕车。耽其请且德乐之南道。,海德尝 就多,居既珍清止不,行者得财出百进产俗余,易,家乃积能载。,干乡桓掌绝迷因段民帝握群船时信此应之。在,,从该但内前遁尚整,是仍更去书价体守同。盈不适宰郡隐兼看难宜,杨处金,理高本移穷乔,解风泽上中而文,改书,尝政荐身单, 身谢病,躬耕垄次,匿景藏采,不扬华藻。臣不敢毕苟业私生乡曲的,阅窃读感理禽息解②,亡 身进贤。”尝竟不见用,年七十,卒于家。 能力的。

高三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文化知识课件(66张)

高三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文化知识课件(66张)

解析 “太子由皇帝最年长的儿子充当”错误,太子是嫡长子。 答案 D
有关“官职沿革”的文化常识 1.官职 (1)中央官职 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 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有九卿,分管 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 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 武大权,门下省、尚书省遂废。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 首席称首辅(即宰相)。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 大权。
②批判性的 乱而不损曰灵 杀戮无辜曰厉 好内远礼曰炀 ③表同情的 恭仁短折曰哀 慈仁短折曰怀 在国遭忧曰愍 (2)庙号 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从汉代 起,每个朝代一般第一个皇帝的谥号较长,不便称呼,所以唐宋以后的皇帝都 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 (3)年号 是纪年的名称,也是帝王用的,如“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
(4)改元 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 时也可以改元,如汉武帝改了十一次年号,唐高宗用过十四个年号。到了明代 以后,才规定一帝一元,才有可能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清高宗的年号是“乾 隆”,清高宗就被称为“乾隆皇帝”。 3.年龄称谓 (1)襁褓 本义是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后以此来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2)孩提 指二、三岁的儿童。 (3)齿龀、龆龀 指儿童换牙时,五、六岁。 (4)总角、垂髫 指幼年儿童。 (5)豆蔻年华 指女子十三四岁。
答:(×)“‘太子舍人’指太子的属官,与‘缪贤舍人’中的‘舍人’意 思相同”错误,“缪贤舍人”中的“舍人”是指“门客”。

高三语文复习专题二文言文阅读 PPT精品课件5

高三语文复习专题二文言文阅读 PPT精品课件5

5.认真检查,全面验证
常见的方法有:代入法——将所选答案放回原文中,看看是否合理; 析错法——能说出自认为错误的一项的错因;否定法——先假设所
选的答案不对,予以否定,但又否定不了时,表明答案准确无误。
点击进入对点精练
名言摘抄
1、在强者的眼中,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2、成功是努力的结晶,只有努力才会有成功。 3、只有一条路不能选择——那就是放弃的路;只有一条路不能拒绝——那就是成长的路。 4、拥有梦想只是一种智力,实现梦想才是一种能力。 5、生命之灯因热情而点燃,生命之舟因拼搏而前行。 6、忍别人所不能忍的痛,吃别人所别人所不能吃的苦,是为了收获得不到的收获。 7、没有天生的信心,只有不断培养的信心。 8、成功需要成本,时间也是一种成本,对时间的珍惜就是对成本的节约。 9、自己打败自己的远远多于比别人打败的。 10、当一个小小的心念变成行为时,便能成了习惯,从而形成性格,而性格就决定你一生的成败。 11、忍耐力较诸脑力,尤胜一筹。 12、高峰只对攀登它而不是仰望它的人来说才有真正意义。 13、你可以这样理解impossible(不可能)——I'm possible(我是可能的)。 14、自己打败自己是最可悲的失败,自己战胜自己是最可贵的胜利。 15、你可以选择这样的三心二意:信心恒心决心;创意乐意。 16、成功与不成功之间有时距离很短——只要后者再向前几步。 17、呈概率分布,关键是你能不能坚持到成功开始呈现的那一刻。 18、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 19、动是成功的阶梯,行动越多,登得越高。 20、天比昨天好,就是希望。 21、力的人影响别人,没能力的人,受人影响。 22、做的事情总找得出时间和机会; 23、要自卑,你不比别人笨。不要自满,别人不比你笨。 24、面对机遇,不犹豫;面对抉择,不彷徨;面对决战,不惧怕! 25、个人先从自己的内心开始奋斗,他就是个有价值的人。 26、超越自己,向自己挑战,向弱项挑战,向懒惰挑战,向陋习挑战。 27、不必每分钟都学习,但求学习中每分钟都有收获。 28、取时间就是争取成功,提高效率就是提高分数。 29、紧张而有序,效率是关键。 30、永远不要以粗心为借口原谅自己。 31、欲望以提升热忱,毅力以磨平高山。 32、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未必;九分耕耘,会有收获,一定! 33、生命之中最快乐的是拼搏,而非成功,生命之中最痛苦的是懒散,而非失败。 34、含泪播种的人一定能含笑收获。 35、试试就能行,争争就能赢。 36、不求做的最好,但求做的更好。 37、读书要专心,做事要用心,做人要尽心,待人要诚心 38、世上最重要的事,不在于我们在何处,而在于我们朝着什么方向走。 39、行动不一定带来快乐,而无行动则决无快乐。 40、人生伟业的建立,不在能知,乃在能行。 41、成功永远属于一直在跑的人 42、人生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只有奋斗,只有拼搏,才会达到成功的彼岸。 43、每一发奋努力的背后,必有加倍的赏赐。 44、向竞争挑战,向压力挑战,更要向自己挑战。 45、环境不会改变,解决之道在于改变自己。 46、眼要看远,脚要近迈。 47、路是自己走出来的;机会是自己创造出来的。 48、勤奋是学习的枝叶,当然很苦,智慧是学习的花朵,当然香郁。 49、再多一点努力,就多一点成功。

高考第一轮复习——文言文专题课件张PPT

高考第一轮复习——文言文专题课件张PPT
3、地方文职。太守、刺史、长史、别驾、黜陡 使、知州、知府、令等。
此外,还有一个常见词: 掾(yuàn):古代官署 属员的通称。如: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为临淄市 掾。
高考第一轮复习— — 文言文专题 课件 ( 共1 5 1 张)
高考第一轮复习— — 文言文专题 课件 ( 共1 5 1 张)
除以上有关官职常识外,阅读文言文 最重要的就是要掌握以下几个方面: 1、文言实词推断(共120个) 2、部分文言虚词(18个,近年高考已取消, 但翻译中还应该注意) 3、文言句式 4、文言断句 5、文言翻译
“焉”用在陈述的语境里,是语气助词。
课堂演练:
1、解释下列句中“于”字的意义
(1)乃设九宾礼于廷 ( 在) (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被) (3)况于将相乎 ( 对于) (4)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 向) (5)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 ( 从) (6)赵尝五战于秦(同, 跟) (7)长于臣(比 )
• ⑼贬(降职并外放,与“谪”相近) 贬连州刺史。(《旧唐书 刘禹锡传》)
• ⑽黜(罢免官职) 台臣惭,追受其牒,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 ⑾夺(削去、罢免)
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高启《书博鸡者事》)
高考第一轮复习— — 文言文专题 课件 ( 共1 5 1 张)
高考第一轮复习— — 文言文专题 课件 ( 共1 5 1 张)
判断句,“也”表示判
五、看代入检验 高考第一轮复习——文言文专题 课件 (共151张)
1、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线的字的意思,判断正
确的一项是( B ) “因”“乃”:“于是”
飞骑因番请见
“止”“仅”:“只”
仁杰乃引张释之高庙
大理丞狄仁杰断善才罪止免官
法是陛下法,臣仅守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返回目录
[解析] B文中未说“李暠将此事上奏皇上”,他是不敢告诉皇上的。 C士大夫后来对不韦刮目相看,不是“始终认为他不符合古义”。D太原 人郭林宗并没有认为“苏不韦没有手刃仇人令人惋惜”。 [答案] A 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韦知暠有备,乃日夜飞驰,径到魏郡,掘其父阜冢,断取阜
B. ①夜则凿地,昼则逃伏
②乃布棘于室,以板籍地 C. ①掘其父阜冢,断取阜头,以祭父坟 ②归乡里,私掩塞冢椁 D. ①不韦载丧归乡里,瘗而不葬 ②捕求不韦,历岁不能得 [解析] A②写李暠升迁。C②写李暠私下修父坟。D①写苏不韦运父 亲的尸体回家掩埋,②写李暠追捕苏不韦。
返回目录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不韦的父亲苏谦与魏郡人李暠有仇,李暠知道苏谦私返洛阳后, 便逮捕了苏谦,严加拷问。苏谦在狱中去世,而李暠仍不解恨,对苏谦 的尸体加刑,以报宿仇。 B. 苏不韦知道李暠有所防备,无法报仇,于是赶到魏郡,掘开了李 暠父亲李阜的坟墓,割下李阜的脑袋,以祭奠于父亲的墓前。李暠将此 事上奏皇上,请辞回乡,悬重赏追捕苏不韦,但一连几年没抓到。李暠 既伤心,又恼怒,导致病发吐血而死。 C. 后来,苏不韦遇皇上大赦天下得以回家。除了任城人何休和太原 人郭林宗把他比作伍子胥,士大夫始终认为他挖掘别人的祖坟,归罪于 死人,不符合古义。 D. 太原人郭林宗认为苏不韦以匹夫之力,建立了远远超过万人军队 的功绩,超过伍子胥,这是值得称颂的,但他毕竟没有手刃仇人,还是 令人惋惜的。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伯虎从小就才气奔放,关键时常常表现出满腔的豪气和十分的自信。 B. 因受到程敏政案的牵连,唐伯虎弃官为民,放浪漫游,但他始终没有 沉沦。 C. 唐伯虎参加乡试时写了一篇很漂亮的文章,深得两个主考官的赞赏, 于是被招纳为门下,任其往来。 D. 唐伯虎在诗歌、绘画、天文、历法等方面都很有造诣,不愧为“才子” 称号,但他最后还是心归佛门。
返回目录
一风流才子”。作《伥伥》诗,读者悲之。
宁王朱宸濠慕其名而厚币聘之,寅察其有异志,佯狂以归。其学务穷
研造化,寻究律历(历法),求扬马、元虚、邵氏音声之理而赞订之,旁 及风鸟壬遁太乙,出入天人之间。其应景诗文,不甚措意,谓后世知我不
在是。奇气时发,或寄于画,下笔则追唐宋名匠;厌苦征求,亦不尽其所
可视为全同,这是不准确的。例如“他在教室里”“他在教室里读书”两
个句子中的“在”意义相同,但它们所处的语法地位不同,一个作句子的 谓语,是动词词性,一个处在状语的位置,是介词词性。 下面再举例说明: (1)故以羊易之也/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这两个“以”字后都带了名词组成介宾短语,这个介宾短语又都处在 动词前,都表示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的凭借,都可以翻译为“用”“拿”,
译:公子能急人之困的美德,表现在哪里呢? (1)句中的“非常”属古今异义词,(2)句中的“犬”名词作状语, (3)句中的“瑾”“瑜”属于比喻用法,(4)句中的“见背”“夺母志” 属于委婉说法,(5)句存在主谓倒装,这些与现代汉语思维有差别的地 方,翻译时都必须按现代汉语的思维予以调整,即翻译出来要是规范的现 代汉语语言。
返回目录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及谦至,部案得其臧 案:审理 B. 岂如苏子单特孑立,靡因靡资 靡:没有 C. 值暠在厕,因杀其妾并及小儿 值:逢 D. 邀暠于诸陵间,不克 克:胜 [解析] 克:成功。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

太原郭林宗闻而论之曰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断取阜头,以祭父坟
返回目录
断取阜头,以祭父坟。又标之于市曰“李君迁父头”。暠匿不敢言,而自 上退位,归乡里,私掩塞冢椁。捕求不韦,历岁不能得,愤恚感伤,发病 呕血死。 不韦后遇赦还家,乃始改葬,行丧。士大夫多讥其发掘冢墓,归罪枯 骨,不合古义,唯任城何休方之伍员。太原郭林宗闻而论之曰:“子胥虽 云逃命,而见用强吴,凭阖庐之威,因轻悍之众,雪怨旧郢,而但鞭墓戮 尸,以舒其愤,竟无手刃后主之报。岂如苏子单特孑立,靡因靡资,强雠 豪援,据位九卿,城阙天阻,宫府幽绝,埃尘所不能过,雾露所不能沾。不 韦毁身燋虑,出于百死,冒触严禁,陷族祸门,虽不获逞,为报己深。况 复分骸断首,以毒生者,使暠怀忿结,不得其命,犹假手神灵以毙之也。力 唯匹夫,功隆千乘,比之于员,不以优乎?”议者于是贵之。 [注] ①瘗:掩埋。②伍子胥:子胥父伍奢为楚王所杀,子胥复仇, 鞭平王之尸。③刍廥:堆柴草的房子。
返回目录
2. 关于文言文的翻译。 文言文的翻译有许多原则,什么“信、达、雅”,什么“增、删、留、 补、换”等,归结起来就是一条:按照现代汉语的思维把文言文句子的意 思说清楚说明白,力争字字落实。遵循这一条总原则,哪怕句中某个词语 弄不懂,但只要能理解整个句子大概的意思,就能基本翻译出这个句子, 得分也不会低。 看下面的翻译实例: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词义变化) 译:(我)派遣军队守住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 变故。 (2)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名做状) 译:一只狼径直地离开了,其中的(另)一只像狗一样坐在屠者的 面前。
第四章 文言文阅读

第一节 解题精要指导
第二节 整体阅读训练 选文(一) 选文(三) 选文(五) 选文(七)

选文(九) 选文(十一) 选文(十三)
1. 关于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的判定。 解答此类题最深的体会是,不能仅从虚词本身着眼,应将虚词放在具 体的语言环境中去思考,具体来说,考虚词实际上是考对虚词前后语境的 理解,当两个虚词所处的语言环境完全相同时,两个虚词才可视为意义和 用法完全相同。有的同学认为只要两个虚词翻译出来的意义完全相同,就
头,以祭父坟。 (2)“力唯匹夫,功隆千乘,比之于员,不以优乎?”议者于是贵之。 [答案] (1)苏不韦知道李暠有所防备,于是日夜兼程,赶到魏郡,掘 开了李暠父亲李阜的坟墓,割下李阜的脑袋,以祭奠于父亲的墓前。 (2)“苏不韦以匹夫之力,建立了远远超过万人军队的功绩,如果把他和 伍子胥比较,他难道没有超过伍子胥吗?”人们自此对苏不韦刮目相看。
初看,这两个“以”字是完全相同的,都构成介宾短语,都处在谓语 动词前,但是它们表示的语法意义并不相同。第一个“以”字表动作的凭 借,第二个“以”字表动作的方式,第一个“以”字翻译为用”“拿”,第 二个以翻译为“按照”,所以这两个“以”字的意义和用法是完全不同的。 综上所述,判定两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否完全相同,应主要从虚词 所处的语言环境(语法环境)去思考,读懂了整个句子,就理唐伯虎参加乡试时,主考官是梁储,程敏政不是主考官;梁、
程二人叹赏唐伯虎的文章是在梁储还朝以后。
[答案] C 5.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丈夫虽不成名,要当慷慨,何乃效楚囚。 (2)奇气时发,或寄于画,下笔则追唐宋名匠;厌苦征求,亦不尽其所至。 [答案] (1)大丈夫即使不成就功名,也应该慷慨激昂,为何效仿那
返回目录
(五)傅

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与张幸自青州入魏 ,寻复南奔。
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鞍桥,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
不能答,请洪仲,洪仲让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 干。
王肃之为豫州,以永为王肃平南长史。齐将鲁康祖、赵公政侵豫州之
太仓口,肃令永击之。永量吴、楚兵好以斫营为事,又贼若夜来,必于渡 淮之所以火记其浅处。永既设伏,仍密令人以瓠盛火,渡南岸,当深处置 之,教云:“若有火起,即亦燃之。”其夜,康祖、公政等果亲率领来斫 营。东西二伏夹击之,康祖等奔趣淮水。火既竞起,不能记其本济,遂望 永所置火争渡。水深溺死,斩首者数千级,生禽公政。康祖人马坠淮,晓 而获其尸,斩首并公政送京师。
返回目录
(3)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比喻) 译: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高洁的品德而使自己被流放呢? (4)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婉曲)。 译:我生下来六个月,慈爱的父亲就离开我去世了;到了四岁,舅父 强迫母亲改变守节的志愿,把她嫁给了别人。
(5)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主谓倒装)
A.
以币交敏政家人 敛赀财以送其行
B.
寅察其有异志,佯狂以归 其孰能讥之乎?
C. 求扬马、元虚、邵氏音声之理而赞订之 D. 晚乃皈心佛门
入而徐趋,至而自谢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解析] C都表承接。A以:用,拿/来,表目的。B其:他/难道。D乃:
于是,就/竟然。
返回目录
3. 下列句子表现唐寅才气奔放的一项是( ) ①弘治戊午,举乡试第一 ②相与叹赏 ③出入天人之间 ④归筑室桃 花坞,与客日饮其中⑤寅察其有异志,佯狂以归 ⑥下笔则追唐宋名匠 A.①②③④ B.①②⑤⑥ C.①②③⑥ D.①③⑤⑥ [解析] ①②③⑥表现唐寅才气奔放,④表现唐寅的放浪,⑤表现唐 寅的聪明。
B.
暠又因刑其尸
相如因持璧却立
C.
D.
乃日夜飞驰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乃使人复葺南阁子 [解析] A连词,表顺承/表递进。B介词,趁机/副词,于是。C连词,
来/以致,表结果。D副词,于是、就。
返回目录
3.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是描写苏不韦报仇和李暠防备的细节的一
组是(

②会暠迁大司农
A. ①遂变名姓,尽以家财募剑客
些处境窘迫的人。(虽:即使。何乃:为何。效:仿效。)
(2)奇妙的才气常常勃发,有时寄情于绘画,下笔描绘就(能够)与 唐代宋代的著名画家媲美;(一般人)饱经艰苦,拼命追求,也不能完全
达到他的那种境界。(气:才气。追:与前人相匹敌、媲美。厌:饱,足。
尽:完全。所至:所达到的境界。)
返回目录
(三)苏不韦
返回目录
(一)唐

唐寅,字伯虎,一字子畏。吴县人,童髻入学,才气奔放,与所善张 灵纵酒放怀。诸生或笑之,慨然曰:“闭户经年,取解元如反掌耳。” 弘治戊午,举乡试第一。主考洗马梁储还朝,携其文示詹事程敏政, 相与叹赏,遂招寅往还门下,储奉使,寅乞敏政文以饯。己未会试,敏政 为考官,同舍生徐经,以币交敏政家人。为给事华昶所参,语连寅,俱下 狱,掠问无状,竟坐乞文事,论发浙藩为吏。不就,放浪远游祝融、匡庐、 天台、武夷,观海于东南,浮洞庭彭蠡,归筑室桃花坞,与客日饮其中。 尝缘故去其妻,自伤放废,无所建立,譬诸梧枝旅霜,苟延何为?复感激 曰:“丈夫虽不成名,要当慷慨,何乃效楚囚①。”因图其石曰“江南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