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油画艺术创作“本土性”管窥
中国当代油画创作中的传统与个性

动作都有着约定俗成的规定。绘画作品中排 善、美”的特质,这种美学宗旨直接影响着 中华民族的审美取向,构成了中国乃至东方 绘画的审美准则。但同时又造成“艺术被牢 笼在、满足在、锤炼在、建造在相对的平宁 和谐的形式中”的状态。这一独特的审美观 点历经数代画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终于达 到了顶端而陷入无法超越自我的状态,并凸 显其语言单一、形式僵化的弊病。 1898年前后,西方近代思潮推开中国封 闭的大门。尤其是五四运动之后,树立了几 千年的孔儒雕像在中华大地上彻底崩塌,包 括传统绘画在内,流传了几个世纪的审美观 生了巨大的变化。当时中国许多留学国外的 青年画家主动学习吸收西方写实油画,力图 通过西方绘画的经验解决中国绘画艺术僵化 的问题。而实际上,这也是我国传统绘画艺 术在无法派生出新的创作模式时自主寻求突 刘海粟、林风眠等众多艺术大师,虽然他们
在山中之二
章晓明
岁月留痕之一ຫໍສະໝຸດ 张自天堂购物(局部) 杨参军
生巨大的视觉张力以及狂暴的动感,对传统 文人水墨画那种静谧淡雅的情感造成了极大 的冲击。 事实证明, 批判地吸收、 借鉴着改造、 传 统上的重建,的确为我国绘画艺术开辟了一 片崭新的天地。与此同时,反观在西方国家 已近余晖的油画艺术,一些美术大师自觉地 从东方民族的艺术思维或哲学思想中汲取营 使传承了数百年的西方油画艺术再一次放出 了动人的光彩。 综上所述,文化艺术只有不断地沟通借 鉴才能取得发展和创新,才能够创造出符合 广大受众不断变化的审美需求的作品,诞生 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艺术形式。诚然马克 思主义理论认为民族只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一 个阶段性概念,事实上世界历史中的确有一
性情的油画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中华文明的发展本身就是继承和开拓的 过程,我们从不排斥任何一种外来文明,在 与各种文明相融合和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取 得了辉煌的成就,创造了丰富而独特的文化 艺术,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和进程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 因而, 对当今的油画发展而言, 既 要认真地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又要以开放的 姿态学习外来文化的精髓。例如上文所阐述 的徐悲鸿和刘海粟,他们用不同的中西融合 方式阐述自己的艺术观点。但无论是用西方 文化改造本土文化,抑或用传统文化同化西 方思想,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灵魂指向— 就是他们在满腔热血地将油画带回中国土地 的时候,都挥之不去对传统中国笔墨纸砚的 注脚,而是要写出自己的书,阐述自己的思 想。当我们的视野超越过去、超越当前、超 越任何一种流派的时候,当我们掌握了传统 文化、西方业已失去的传统之时,我们有理 由相信我们一定能创造出属于中华民族自己 的油画艺术,一定能成为未来新艺术的缔造 者。
中国油画的本土化

2018第11期下(总第284期)油画作为一门由西方传入中国的绘画艺术,在中国已经拥有100多年的发展历史,在不断的努力探索中,中国油画获得了明显成就。
将中国元素在西方油画中进行融合,创作出颇具中国特色的油画作品。
在思想动力的促进下,对原有的价值观进行突破,以对文化突围进行确切落实,从而对中国油画的艺术价值进行突显。
一、审美特点在中国油画1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随着不同阶段、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发展,中国油画所具备的本土化特征越来越明显。
正是因为这样的发展变化,才能够让中国油画在国际上立于不败之地。
通过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效挖掘,同时将传统文化以及本土元素融入到油画创作中,而正是因为富含本土文化特征的油画作品,才能够让全世界看到中国油画的迅速发展。
而中国油画本土化的审美特点在于吸取欧美流行油画精华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国本土文化精髓以及内涵的有效提取与融合,以对中国绘画艺术的意境美进行充分展现,并提升作品的审美价值。
例如:段正渠先生的《山歌》、《日出东方》等作品中蕴含着大量的陕北文化,向全世界展现着中国油画本土化的魅力。
众多优秀的中国油画作品都注重对本土化审美的大力宣扬,同时对相应的绘画技巧进行有效应用,可以更好的对美进行有效创作。
二、中国油画的本土化(一)题材方面中国油画的本土化,其题材需要对我国大众的生活方式进行展现,选择人们耳熟能详的题材进行创作。
西方油画创作通常是以希腊神话、圣经故事等为题材。
西方的本土人民对这些题材内容中的故事非常了解,所以对油画作品进行欣赏时,通常会不由自主的与希腊神话、圣经故事等内容进行联系。
而儒道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主要以天人合一为核心。
因此,在中国油画创作过程中,需要对此种观念进行有效展现,从而让人们对油画作品进行欣赏时,自然而然的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联系。
所以在中国油画的本土化进程中,创作者需要对题材进行明确选择。
例如:董希文的《开国大典》、罗立文的《父亲》等作品中都对创作者自身深厚的民族情结进行了充分体现。
中国写实油画本土情结的思考的开题报告

中国写实油画本土情结的思考的开题报告
这是一篇关于中国写实油画本土情结的思考的开题报告。
本论文将以中国传统文化、政治影响和艺术市场等方面为重点,探究中国写实油画在本土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中国写实油画是一种融合了西方写实油画技法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新兴艺术形式。
中国的写实油画历史虽然并不长,但已经在中国当代艺术中占有了重要的地位。
然而,中国写实油画在本土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却有待深入探讨。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对写实油画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艺术图式和思想精髓。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写实油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使得中国写实油画能够更好地融合传统与现代,从而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更加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其次,政治影响对写实油画的发展所起到的作用。
政治因素在中国古今中外的艺术发展中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对中国写实油画来说,中国政治对它的影响更是无所遁形。
因此,在这个背景下,本文将通过分析中国政治对写实油画的影响,揭示政治因素如何影响了写实油画的发展和市场的局限性。
最后,艺术市场对写实油画的影响。
中国写实油画市场在整个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中的地位和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探究中国写实油画在艺术市场中的地位以及传统艺术与写实油画之间的冲突和融合的现象。
本文除了以上三个主要方向还会分析中国写实油画的出现、发展以及与西方写实油画的异同之处。
探讨中国写实油画本土情结,对于丰富中国当代艺术的内涵,挖掘中国文化的血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意象论下油画的本土化发展-油画艺术论文-艺术论文

意象论下油画的本土化发展-油画艺术论文-艺术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中国传统绘画以“逸品”为上,讲究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笔简形具,得之自然,莫可楷模,出于意表,虽经历了千年的演化和积累,但始终走不出传统绘画的自足体系,已然形成了难以逾越的高峰。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传统绘画自身系统已是作茧自缚,加之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国传统绘画所表现的情怀已经不能适应变革后的社会,传统的绘画表现方式成为了一种阻力,阻碍着文化艺术的发展。
20世纪,中国艺术经历了世纪初的留学西欧与日本、世纪中的学习苏联、世纪末的西方现代艺术热,老一辈中国艺术家将西方油画体系引入中国。
一个世纪以来,西方油画如何“本土化”一直是油画创作的焦点。
20世纪初,陈独秀提出“革王画的命”,徐悲鸿认为“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林风眠则主张“调和东西艺术”。
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等艺术前辈是具体转化为美术教育目标和通过自己的创作而化为鲜明的艺术风格,从而开创了西方油画在中国的“本土化”之路。
但无论从油画所表达的中国精神说,还是从它在中国社会和文化生活中所产生的影响来看,新中国的建立才真正使得这一“本土化”历程进入了一个新境界。
纵观中西方艺术,各自都以自身的特点形成了和谐的审美理想,中国艺术重以形写神的“表现美”,讲究境外之象的“心象”表达,注重艺术家个体的内在情感,西方艺术则忠实于客观世界的“再现美”,讲究写实科学的“镜像”再现,中西艺术的本质差别通过中西方完全不同的美学观得以展现。
然而,20世纪的中国,“科学”与“ ”成为了文化新的主流,经陈独秀的“美术”、徐悲鸿的“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西方关于模仿自然的美学追求渐渐进入到中国传统的美学体系和众多艺术家的视野中。
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冲击下,中西方艺术在激烈地碰撞与交融。
然而我们不能忽视的是,西方油画自进入中国之初,便已经具有“本土化”趋势的征兆,这在林风眠的画作中体现得尤为深刻。
浅谈油画中国本土化的发展

本身 的发 展 , 不 能因受金钱 的诱 惑而 丧失艺术 发展的原则 和规 律, 否则会给 中国油 画发展 带来毁灭性的灾难。但是笔者相信 ,
发展 到 比较成 熟的阶段 , 形 成 了 自身一定 的风格 和发展体 系, 兼
具 西方油 画的神韵和 中国文化艺术的特色。
随着 中国经济 的迅速发展 以及各 项制度 的完善 , 中国油画市场
标 志油画开始 中国本土 化发展的代表性作 品。即便在 当时学习 苏联 政治 、 文化的大背景下 , 很 多画家都在 思考如何在 油画中加 入 中国民族特色 , 如 中国传统 的水 墨画风格 , 并进行 了大胆 的尝
试。
即使 他认为 自己并 没有 故意迎合“ 油画民族 化” 和“ 中西结合” 的 口号 , 但我们 仍然 可 以发现他 以及现在 的其他 画家在研 究传 统 文化 , 研 究东西方绘 画融合方 面, 不仅 已经超越 了康 有为时期的
美术时空
ART E DU CATI O N R ES E ARCH
浅谈 油画 中国本土化 的发展
口孙 博
摘 要: 油画是源 于欧洲的一 门绘 画艺术 , 自近代开始传入 中国。油画艺术在 中国百年的发展历 史中, 逐 渐呈现 出中国化和本 土
化的特点 。中国油画艺术的发展 融合 传统与现代、 东方与西方的特 点和优 势 , 呈现 出特有 的风格 。老一 辈的 画家如李毅士、 徐 悲鸿从
大发 展 的时期 , 也是 中国油画发展 的春天 , 许 多文 艺工作者 都 以 巨大的热情投 身到艺术创作 当中。
2 O 世纪 9 0 年代 以后 , 中国油 画更加理性地 关注油 画艺术发
足 的进步 , 但是 由于许 多艺术 家的视 野还没有打开 , 导致 中国油 画还没有达到 一个很 高的水平。近年来 , 油 画市场异 常火爆 , 各 大拍 卖公 司 的油画作 品屡屡 创 出佳 绩 , 此外广 大收藏家和 投资 者 的热捧 , 也 给 中国油画 的发 展注入 了一针强心 剂。但是在 资
浅谈当代中国油画艺术的发展与民族化之路

浅谈当代中国油画艺术的发展与民族化之路中国油画的发展在当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喜爱,然而我们发现油画被人们喜爱的原因并不是其特有的写实主义特点,而是越来越浓郁的建构在本土文化基础上的意象美学精神。
油画中的这种意象精神,在图式上正是对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审美意象的追寻。
中国油画的发展在当代已不断的融入世界油画艺术的历史潮流中,我们必须重视这一契机。
各个国家的人,各种民族以各种角度来审视油画艺术,远比一个国度的人在隔绝的环境里猜测和摸索更好。
相互交流,包容,冲击中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一、当代中国油画艺术发展的历史情境以“20世纪中国油画展”为标志,中国油画历经曲折,走完了它的百年历程。
跟随着时代的步伐,中国油画带着它的成就和问题,也带着它对未来的理想与希望,跨入了新世纪的大门。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浪潮影响着全世界许多方面的格局。
超地区、超国家的全球化进程,使得整个世界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都产生了相应的变化。
在这一形势下,可以说,在新世纪的大门首先迎接和面对我们的是全球化的挑战和变动中的文化格局。
势力强大的国家,特别是美国在物质与精神文化产品上的广泛扩张,造成西方文化覆盖全球,构成了世界各地文化日益与欧美趋同的主要走向。
同时,当前各国的有识之士均感到了,由文化趋同而构成的文化单一化状态已经是一个世界性的文化危机。
因为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需要以多样性的区域性文化来平衡人类的多元的精神需求。
区域文化在全球化时代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今的油画在世界范围内仍然富有活力,仍然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和欢迎。
在我国,油画艺术仍保持着良好的状态。
在跨入新时期的重要时刻,我们应当怎样去努力,我们今后的道路究竟应当怎样走,对此我们必须认真地加以研究。
中国的油画艺术从无到有到今日的繁荣,不可否认这主要是向西方学习的成果。
20 世纪的初始和21 世纪的今天,是两个决然不同的时代,一百年前从国家强盛和文化振兴的角度出发,我们感谢先辈们的见识与作为,是他们见于封闭的中国不仅国势衰微而且文化僵滞,从而大胆地走出国门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文明,随之中国才有了自己油画的兴起。
浅谈中国当代油画创作中的本土化意识

本土化 意识最早萌 芽 于二十世 纪初 , 以李 叔 同 、 徐 悲鸿 、 林 族 特 色 的 艺 术 文 化 已 经 显 得 尤 为 重 要 。传 承 经 典 、取 精 去糟 才 风眠、 刘 海粟等 为代表 的早 期 画家 , 纷 纷 出国学 习 , 并将 西方 油 是 我 们 对 待 艺 术 的 正 确 态 度 。 画 技 巧 引 入 中 国 。刘 海 粟 、 徐 悲鸿 、 林 风 眠 更 是 中西 艺 术 融 合 的 本 土 化 的创 作 情 结 在 每 一 位 中 国艺 术 家 身 上都 有 .这 是 一 渗 入骨髓 、 直 抵 心 灵 的 中 国 文 化 的 影 响 。所 以 , 中 具 体的倡导 者和身体力 行者 . 而是 纷纷 提 出提 出了 自己对 中国 种 融 进 血 液 、 油 画 的 不 同艺 术 主 张 。徐 悲 鸿 主 张 将 西 方 油 画 的古 典 主 义 写 实 国油 画 必 然 要 走 自己 的 道 路 。 中 国油 画 学 会 主席 、著名 油 画 家 性 绘画与 中国传统文 化结合 起来 . 极 力 倡 导 西 方 写 实 主 义 方 法 詹 建 俊 说 . 对 中 国油 画 来 说 . 二 十 世 纪 是 一 个 学 习 并 自觉 地 把 改 造 中 国油 画 而 刘 海 粟 在 中国 油 画 中运 用 了后 印 象 派 的 表 现 西 方 油 画 植 入 中 国 土 地 使 其 生 根 成 长 的 进 程 。 也 是 一 个 外 来 文 方法. 主 张“ 主体表现 ” 和“ 中西结合 ” 。 ? 林风 眠可以说是“ 中 西 融 化 与 本 上 文 化 相 互 碰撞 与 融 合 的 过 程 。结 合 民族 文 化 的本 土 化 才 是 真 正 属 于 中 国人 的 油 画 . 它 让 中 国人 又 找 到 了 一 种 新 合” 艺术 理论 的开 山鼻祖 , 他 在 国 外 留 学 时 就 一 直 在 苦 苦 探 索 创 作 . 从而让艺术 的发展道路更加宽 阔 , 形 式 中 西 艺 术 之 相 似 之 处 .他 主 张 广 泛 吸 收 西 方 各 流 派 艺 术 之 长 , 的 抒 情 达 意 的表 现 手 段 . 倡 导把 西方 的现代 艺术 的表 现语 言 融人 到 中国传 统 的水墨 中 更加多样 。 去. 为“ 油 画 民族 化 ” 做 出 了不 可 磨 灭 的贡 献 。 虽 然 不 曾有 人 提 到 三、 结 论 过“ 油 画 民族 化 ” 这 一 口号 . 但 这 一 阶段 的 艺 术 家 们 所 研 究 出 的 植 根 于 民族 文 化 才 能 屹 立 于 世 界 之 林 .本 土化 的研 究 远 远 油 画艺 术理论 以及艺术 实践 正在 潜 移默化 的在朝 “ 油 画 民族 不 只 局 限于 对 中 国 油 画 的 创 作 的 重 要 作 用 在 多 元 文化 的 背 景 在 中 国 特 色 油 画 的建 构 与 中 国 艺术 的 发 展 过 程 中 , 传 统 与 现 化” 这 条 路 上 走 去 ? 五 四运 动 至 抗 日战 争 爆 发 后 , 中 国油 画 家 们 下 . 东方与西方 之间注定 是一种开 放 、 互 动 的关系 , 我 们 应 该 选 以绘画 为武器和工具 . 积 极 投 身 抗 日救 亡 宣 传 活 动 。各 种 不 同 代 、 择正 确 的立场和 态度 . 持有 开放 的胸 怀 和学 习的精神 , 只 有 这 的生活使他 们体验 了普通人 民的悲欢离合 , 使 中 国油 画 家 的 艺 样 . 具 有 中 国 精 神 的 艺 术 才 会 走 出一 条 宽 广 的 金 光 大 道 。 同 时 也 术 出 现 了新 的 感 情 色 彩 , 并 为 新 的艺 术 突 进 积 聚 了 力 量 。 与 此 不 能 盲 目 自信 . 我 们 应 该 汲 取 国外 油 画 传 承 下 来 的经 典 成 分 , 继 而 转 化 为 己有 . 扬 长 避 短 才 是 中 国 油 画 发 展 的有 效 途 径 。 同时 . 新 派 画 在 战乱 的 环 境 里 停 止 发 展 。
中国当代风景油画本土性研究

1巴 比松画派
1 9 世 纪初期 , 法国社会 发生着极 大 的 画对 中国的艺术家尤其 是宫廷艺术 家产生 的风景 油画主要 以亚热 带风 光 以及江 南水
变革 , 一大批 画 家为 了躲 避 混乱 的时局来 了很大 的影 响。清 朝末期 , 我 国的 留学生 乡为创 作题 材 。与北 方不 同的是 , 南方风 到 巴黎 附近 的小镇 巴比松。枫丹 白露 小镇 开 始在 日本东京 学 习西方绘 画。 风景油画 景 油画 的色彩 总能 带给人 一种清 新 、 婉 约 巴比松风 景优 美 , 吸 引 了大 批 画家到 此写 也在这 一 时期传入 中国 , 当时我 国的西 画 的感 受 , 艺术家在 运用 色彩 方面都 十分 柔
与此 同时还抒发 了画家 的民族 情怀。新 中 我 国西部 有着丰厚 的民族传 统 艺术 与 国成立初期 , 巡 回展 览画派正式传入我 国, 民俗 民风 。 当代风景 油画家朱乃正致力 于 [ 3 ] 李超・ 中国早期油画史・ 上海书画出版社,
得名, 出现于法国1 9 世纪7 0 年代。画家将 以法国印象派之后的各种现代绘画流派为
外光 引入绘 画 , 利用 光 学原理分 析色 彩关 典 范, 对 我 国 国 内的 画 坛进 行 改 革 和探
表现 的技 巧达 到 了前所未 有的高度。 至此
三、 风 景 画本 土化探 索 的意 义
譬
1 i 开 充
中国 当代 风景油画 本土性研 究
口马凌 霄
摘 要: 油画传入 中国 已百余年 , 在 这个过程 中 , 油画和 中 国本土绘 画进行 了融合 、 创新, 求 同存异 , 我 国油 画家一直探 索怎样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中国油画艺术创作“本土性”管窥
作者:骆雪玉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3年第09期
摘要:本文以当代为视角,就源自于西方的油画艺术在中国的创作展开研究。
首先分析了中国当代油画艺术创作的部分误区,指出当代油画艺术创作“本土性”的必要性,而后提出:借鉴国画的意境营造方式和写意表现手法,能够有效地将中国本土文化渗透于油画创作之中。
意在呼吁相关从业者,重视中国传统艺术在油画艺术创作中的大力应用。
关键词:油画;当代;本土性
中图分类号:J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7-0031-01
一、中国油画艺术创作“本土性”的必要性
如若想理清中国油画创作融入本土文化的必要性,则首先应当分析中国当代油画艺术的起源与发展,并在这一过程中,发现问题,探寻出其必要性。
中国当代油画艺术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
受本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的因素,其主要具有如下两种特征:首先,中国当代油画艺术发展初期,在政治方面,我国与多个国家各家建交,在经济方面,则实施了“改革开放”政策。
在当时政治和经济的巨大变革影响之下,国民的思想与上世纪50年代-70年代时期有了质的改变。
特别是“85思潮”中所强调的反对“宏大叙事”,对当时我国艺术从业者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油画创作方面,创作者不再以政治为主题,开始抒发其个人感受。
但是,一些创作者受“文化大革命”影响,则在抒发自身情感之时,依然摆脱不掉宏大叙事的表现方式。
再有,在政治、经济全面开放之时,西方艺术文化一并涌入国内。
在油画创作方面,受西方“达达主义”、“表现主义”等后现代主义艺术思潮影响,我国部分油画创作者热衷于借鉴西方波普艺术、解构主义和国际主义等创作方式,使作品呈现出内容晦涩、色彩强烈的艺术效果。
综上分析,不难发现:受国内环境和国外环境影响,不管是创作理念方面,还是表现形式方面,我国当代油画作品出现了无中心可言、无历史可溯、无规律可探寻等恶性结果。
近些年,随着国民经济的全面提升,文化市场再次升温,而这又带来这样一种情况,即:一些热爱油画艺术、但不懂油画艺术的人们认为,这门起源于西方的艺术就应该以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而“出色”。
于是,一些“抽象”、“不明所以”的作品成为了“优秀的艺术作品”。
在巨大商业利益带动之下,创作者为了使作品受到市场认可,在创作上也朝向这些方向发展。
有学者曾指出:“任何一个历史时代和艺术潮流中,丧失民族特性的艺术家和作品,必然会成为外来艺术的附庸和尾随者。
”而就中国当前油画的发展形势来看,这一现象已经出现。
长此以往,油画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将极不乐观。
而所有油画创作者都积极地将本土文化融入创作之中,既有利于油画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有助于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进一步繁荣。
二、中国当代油画创作“本土性”途径
(一)营造“中国式”意境
意境是绘画、音乐、舞蹈、电影等一切艺术重要的研究对象。
“意”源自于创作者主观思想中,而“境”则是创作者对艺术的一种追求。
就当前情况来看,中国当代部分油画作品之所以不够出色,原因之一在于:部分人一味认为西方就是好的,并在构图、造型、色彩等表现方面去全盘效仿西方作品,而由于对西方文化了解不够通彻,就出现了创造者只注重形似、而并无将其内涵表现出来的情况(使作品无意境可言)。
而国画“静虚”、“空灵”和“含蓄”的意境营造方式,本身就是中国儒家、道家等传统文化的一种艺术缩影,同时,这些思想又根植与每一个国人心中。
因此,中国油画创作者去叩响自己的心灵深处,将自己内心空灵、含蓄的艺术感触,通过油画这一介质表现出来,便能使自己的作品轻易营造出美好的意境。
(二)使用写意表现手法
我们知道,国画遵从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哲学观点。
因此,我们也就在国画中(尤其是写意画)看到了古人“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的写意式表现手法。
而这一表现手法同样可以被应用于油画创作之中。
关于这一观点,一些实例便可灼见一二。
以被誉为最年轻的在世艺术“状元”周春芽为例。
上世纪90年代,周春亚先生在德国“新表现主义”的基础之上,以石头为绘画对象,应用中国水墨山水画的“皴法”、“染法”和“积墨”和西方油画肌理处理手法,画出了既饱含古韵之气,又具有油画色彩特征和肌理节奏的油画作品。
近些年来,这一方式也得到了年轻一些油画创作者的使用。
如:张小涛创作《溃烂的山水》,杨劲松创作“鱼系列”和赵能智在创作《幻觉》之时,都有机地将油画创作的肌理、质地和中国写意画的表现方式进行了较为完美的结合。
而就艺术效果来看,这些作品实现了油画在中国的全新“演绎”。
三、结语
综上分析,可以发现:中国当代油画创作者积极借鉴中国传统绘画的意境营造方式,通过将中国传统绘画独到的笔墨情趣与油画斑驳的肌理有机融合,不仅使中国油画作品拥有了自己的文化底蕴和艺术精神,更为油画艺术带来全新的艺术创作视角。
因此,当代中国油画创作者运用自己所熟悉的文化(本土文化)去诠释油画艺术,值得大刀阔斧的全面应用。
参考文献:
[1]胡川.中国当代油画语言的文化回归[J].大众文艺.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