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油画的文章
对中国油画创作的体会

中 国
油 画
创
作
的
体
会
周 廷 廷
( 节 学 院 艺术 系 , 州 毕 节 毕 贵
油 画 是从 西 方传 来 的 画 种 .传 人 巾 国 以来 已具 有 自己 的 民族 特 色 和 文化 传 统 。 油 画 创 作 需 要 有 极 强 的专 业 性 及 学 术 含 量 . 其 具 象 写 实 绘 画 , 括 严 格 的形 、 积 塑 造 、 彩 调 尤 包 体 色 配 、 缘 线 处 理 、 感 透 视 、 剖 、 次 问题 、 律 、 奏 等 , 边 质 解 层 韵 节 在 这 个 过 程 中不 是 简 单 地 再 现 大 自然 .而 要 经 过 主 观 提 炼 、 酿 造 , 灰 色 具 有 浑 厚 、 静 、 雅 、 贵 的 品 相 , 透 明 的 色 彩 让 宁 优 高 有 效果 , 一 切 都 浸 透 在 温 馨 的色 调 中 , 绘 制 过 程 中 力求 将 人 把 在 物 的情 感 表 达 出来 . : 体 会 到 一 种 潜 在 的诗 意 . 3人 t 以及 来 自东 方 的 艺术 修 养 . 以呼 之 欲 出 的逼 目的 真 实 感 过 滤 掉 我 们 意 识 里 的杂 质 而 成 为 一 种 纯 粹 的静 观 . 求 整 体 风 格 呈 现 出 “ 神 追 精 性” 的审 美 意 蕴 。 面 我 根 据 长期 的油 画创 作 与教 学 经 验 谈 一 下 些看法 , 供方 家 斧正 。 中 国 油 画存 在 的 问题 中 国油 画 存 在 不 少 桎 梏 .这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约 束 了中 国油 画 的发 展 , 主要 谈 两 点 。 我 ( ) 了表 达 而 表 达 一 为 在 当代 一 些 中 国油 画家 的作 品 中 大量 充 斥 着 文 化 批 判 和 游戏 调 侃 的东 西 . 调 生 命 冲 动 、 始 本 能 、 存 询 问 等 观 念 强 原 生 及 观 念 的 更 新 . 些 作 品反 映 出 一 个 共 同 特 点 : 文 学 和 哲 学 这 将 的语 言 图式 化 , 而 导 致 绘 域 本 身 审美 情 趣 的 消 解 和视 觉 质 量 从 的下 降 。 油 画 艺 术 的 根 本 魅 力 在 于 它 本 身 画 面 独立 的 审 美 价 值, 即必 要 的 技术 成 分 和 其 独 有 的特 质 美 感 。 画 本 身 , 绘 以及 在 绘 制 过 程 中 渗 透 出 来 的 意 味 远 远 高 于 我 们 的种 种 想 法 和 苍 白 的描 述 。 画 面上 的 东 西我 们可 以暂 时 不 管 , 觉 直接 所 见 的 只 视 是 笔 下 功 夫 . 觉 艺 术 只 有 靠 造 型效 果 , 它 的种 种 “ 法 ” 视 其 想 和 “ 受” 感 在赤 裸 裸 的形 体 面前 显 得 矫 揉造 作 , 不堪 一 击 。那 种认 为 “ 术 是 每 个艺 术 家 言 说 着 的 独特 感 受 ” 说法 是 站不 住 脚 艺 的 的 , 混 淆 了绘 画语 言 与 文 学语 言 的概 念 。 形式 美永 远 是 绘 画 它 的 重要 语 言 、 唯一 语 言 , 类 绘 画 的 历史 就 是 一 部 视 觉史 。 画 人 绘 首 先 是 一 种 审美 活动 , 果 我 们 踏 人 审美 的误 区 , 审美 直 观 如 从 的 情 趣 走 向诠 释 . 为 了 自 己 的创 作 或探 索 , 概 念 和 言 辞 编 或 用
论常书鸿油画作品中古典主义艺术精神的领悟

论常书鸿油画作品中古典主义艺术精神的领悟【摘要】常书鸿是一位著名的中国油画大师,在他的作品中,常常能够看到古典主义艺术精神的影子。
本文通过对常书鸿油画作品中古典主义艺术精神的领悟,探讨了他对古典主义题材的选择、古典主义风格的表达以及对古典主义艺术精神的体现。
文章也探讨了常书鸿作品对当代艺术的启示以及古典主义在当代艺术中的价值。
通过对常书鸿油画作品的分析,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古典主义艺术精神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以及在当代艺术中的意义。
本文也对古典主义艺术的思考与展望进行了探讨,展示了古典主义在艺术领域中的持久魅力和价值。
【关键词】常书鸿、油画、古典主义、艺术价值、内涵、题材、风格、体现、当代艺术、启示、重要性、当代意义、价值、思考、展望。
1. 引言1.1 常书鸿油画作品的艺术价值常书鸿是中国著名的油画家,他的作品在艺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常书鸿的油画作品不仅在技法上极为出色,更重要的是他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内涵和深度。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一幅平面的图画,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
常书鸿的油画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首先体现在他对古典主义题材的选择上。
常书鸿擅长表现古代文学、历史、神话等题材,通过对这些题材的重新演绎和赋予现代的意义,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了更深层次的内涵。
在形式与技巧上,常书鸿的作品展现出典雅、稳重、庄重的古典主义风格。
他的作品线条流畅、色彩饱满、构图严谨,完美地呈现了古典主义艺术的特点。
常书鸿的油画作品是对古典主义艺术精神的继承与传承,是中国画坛的一大瑰宝,也是当代艺术的重要研究对象。
其作品的艺术价值不仅体现在技术水平的高超,更重要的是古典主义艺术精神在作品中的体现和传承。
1.2 古典主义艺术精神的内涵古典主义艺术精神的内涵包括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追求和崇尚,以及对理性、秩序、和谐的重视。
古典主义艺术强调对传统价值观和美学标准的继承和发展,反对过分夸张和随意性。
艺术家们在创作中注重形式的完美和结构的稳定,追求永恒的艺术价值和普世的美感。
融合·创新——感悟中国油画的艺术创作

感 的真实 、 语言把握 的适度 , 应是油画表现必备 的因素 。在油 画语 言表现 形式 中 , 具 象 与意 象油
文化语 言相互借鉴 与融合 , 从而为 中国油画民族化 、 本土化寻找和拓 宽艺术道路起 到探 究的作 用。
( 关键 词】 中国油 画; 本 土化探 究 ; 融合 ; 创 新 [ 中图分类号 J 2 2 3 [ 文献标识码 3 A [ 文章编号] 1 0 0 9 . 4 7 3 3 ( 2 0 1 3 ) 0 3 . 0 0 5 2 - 0 2
第3 3卷
第 3期
湖北师 范学 院学报 ( 哲 学社会科学版 )
J o u r n a l o f Hu b e i 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P h i l o s o p h y a n d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1 s s n3 . 0 3 . 0 1 2
油画 属于 西洋 画种 , 艺 术 家 在 创 作 中 必 须 站 在 本 土 民族 艺 术 的立 场 上 学 习 西 洋 油 画 , 吸 收外
V0 1 . 3 3 No . 3, 2 0 1 3
融合 ・ 创 新 — — 感 悟 中 国油 画 的 艺 术 创 作
洪新发
( 湖北师范学院 美术学院 , 湖北 黄石 4 3 5 0 0 2 )
【 摘
要) 本文从具 象与意 象油画语言的侧面 , 反 映 了东西方文化的艺术形式与审 美观念 , 并主张将二 者
民族 文 化 与 民 族 特 点 。 并 在 东 西 方 现 代 文 化 的
关于中国传统油画描述正确

关于中国传统油画描述正确
在中国艺术史上,油画这一画种虽然相对较晚传入,但却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中国传统油画。
它融合了东西方艺术的精华,成为我国绘画领域中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
中国传统油画的特点在于,它继承了欧洲古典油画的技法,同时融入了中国传统绘画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技法上,中国传统油画注重线条、色彩和光影的运用,强调立体感和空间表现;在题材上,中国传统油画以寓意丰富、富有诗意的故事和场景为常见,如山水、人物、花鸟等,寓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环境的敬畏。
在中国传统油画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画家和作品。
例如,明代的吕纪、清代的郎世宁等,他们的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成为中国传统油画的瑰宝。
其中,《千里江山图》、《富春山居图》等作品,以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展现了我国自然风光的壮美和人文精神的丰富。
在现代社会,中国传统油画依然焕发着勃勃生机。
许多艺术家在传承传统技法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和创新,将油画与中国画、水彩画等画种相结合,形成了更为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
中国传统油画在当代艺术领域的影响力逐渐扩大,不仅为国内观众所喜爱,也吸引了国际艺术界的关注。
总之,中国传统油画是中西文化交融、传统与现代相互渗透的结晶,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意义。
中国油画风景的发展概况-精选文档

中国油画风景的发展概况一、中国早期油画风景油画这一起源于西方的画种,在中国已有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从一开始我们老一辈的艺术家们就在孜孜不倦地探寻如何发展具有民族精神的油画语言。
在20世纪初,中国年轻艺术家们到日本和欧美学习油画。
在“新美术”运动中。
绘画样式出现了百花齐放的艺术局面,由于中国与西方在文化和价值取向有很大不同。
因此在当时的中国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倾向,一是以徐悲鸿为代表的画家崇尚欧洲传统写实的风格,二是以刘海粟为代表的画家推崇欧洲现代绘画。
徐悲鸿早期很多风景题材的作品,如《天目山风景》、《嘉陵江瓷器口》等,可以发现他受欧洲早期传统油画影响很深。
徐悲鸿从西画构图中流露出的山水情节是深刻的,但改良中国画的决心又使他在油画风景方向没有走太远。
颜文樑是中国老一辈画家,他以东方艺术为本体,以西方艺术为媒介,坚持谋求中国艺术的复兴,通过中西艺术的调和,创作以时代为背景的艺术。
他的油画风景《威尼斯水巷》、《北海公园》体现了他在艺术上极力追求表现真实。
刘海粟先生坚信用中国画的传统来融合西方艺术思想,并将这样的思想贯穿于教学。
他的作品超越自然物象带有一种主观抽象的表现,从笔墨里表现出狂热的情感和心灵的颤动,他用水墨画的笔力和凡·高的色彩创造出自己富丽奔放的画风。
对他的油画有这样的评论:“有塞尚的永久实在性,而无塞尚的重郁;有凡·高的奔放泼辣,而无凡·高悲怆震颤之笔;有马蒂斯单纯之韵味,而无马蒂斯的温情感。
这些不同之处,表明了他虽为这些大家的作品倾倒,但不成为他们的影子,他有自己的主见和判断力,这是个性的表露。
他把各大家的精粹吸收了过来,通过他的全机脉,即时代精神、民族精神、自我精神的融合而成为彼此独特的艺术了。
”《雪霁》、《上海豫园九曲桥》是这一时期的风景画代表作品;关紫兰是较早接受西方野兽派影响的女画家,她的《西湖风景》用笔豪放秀美;谭华牧的油画风景作品中不但有塞尚的痕迹,还有马蒂斯和夏加尔的影子,画面出现许多的弧线,可称为当时油画风景作品的佳作。
略论中国油画的发展暨对中国油画的新检讨

【 关键 词 】 中国油 画; 发展 史 ; 讨 ; 检 中国版 油画
中 国以油绘画 的历史 ,大 概可追 溯到 10 5 0年前 ,那时 漆器 刚刚 产生 , 据古史 记载 . 民们多 以这种 形式 绘画 于棺木 及 陪葬 先 器皿 中 , 以达到 防水 、 观的作 用 。 美 直到 明代 , 意大利 传教士 利马 窦来 华传授 基督 教义 , 同 而来 的还 有 两 幅天 主 、 随 圣母 油 画像 。 至此 。 中国油 画才开 始 出现 发展 的端 倪 , 此 时 . 国本土 画 家 但 中
《 学
问》
20 ・ O9 4
略论 中国油画的发展 暨对 中国油画的新检讨
武 菁 0 10 ) 400
( 山西师 范大 学 山 西临汾
【 摘 要】 文章 以较 为 简略 的语 言 回顾 了油 画在 中国的 发展
历 史, 并且针 对 中国油 画界 出现 的 一些 问题做 了三 点检讨 , 并希 望 能 创 造 出不 拘 泥 于西 方 的 中 国 版 本 的 油 画 。
山水 画。
中 国油画 的真正 发展 史载 鸦片 战争 以 后 ,至今 不 过 2 0年 0 的时间 ,9世纪末 基于前期 的不 断摸索 和积 累 , 正掌握这 一绘 l 真 画技 巧 . 使其形 成一 个独 立 的新文 化的 画家 才开 始出现 , 戌 并 戊 变法之 后 ,一些 中 国文人到 欧洲各 国 主动学 习这 种西 方绘 画技 巧, 时. 此 康有 为 的《 意大 利 游记 》 薛 福成 的< . 巴黎 观油 画记 》 使 得 中国 艺术 家更 多 的知 道 了于 中 国传 统 绘 画 不 同 的另 一 片天
地。
留学 日、 、 法 英等 国的艺术 家归 国后 的状 况为 :9 9年 J司湘 10 创 办了第一 所 中西美术学 校 , 传授 西洋绘 画技 法 , 培养 出了诸 如 刘 海粟 、 乌始光 等第一 批中 国油 画家 , 是 西方美 术教 育在 中国 这 的开 端 ;9 2年 , 11 国立 美院北 京 美术学 院 ( 改名 为北 平艺 术 专 后 科学 校 ) 成立 。 风眠任 校长 . 林 后有 徐 悲鸿 任 主任 的 中央大 学 艺 术课 也相继成 立 , 还有林 风眠 任院长 的 国立艺 术学 院( 即后来 的 杭州艺 术专科 学校 )与此 同时 , , 各种 美术 社 团也相 继组建 , 早 较 的有 东方画会 、 马会 、 天 晨光会 以及 后来 主张 超现 实主义 的决 澜 社 等 。此时 , 国油画界大 致形 成 了三个 画派 , 以徐悲鸿 为 代 中 即 表的 写实 派 、 以林风 眠 、 刘海 粟 为代 表 的新 画 派 , 以庞 薰栗 为 代
论油画《拾穗者》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及对中国现实主义创作的影响

论油画《拾穗者》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及对中国现实主义创作的影响1. 引言1.1 介绍油画《拾穗者》油画《拾穗者》是中国现实主义艺术的代表作品之一,由著名画家许农创作于1974年。
这幅作品描绘了一位农民在田间劳作的场景,表现了劳动者艰辛劳动的形象。
作品采用了明亮的色彩和粗犷的线条,展现了农民朴实、勤劳的品质。
画中农民的面部表情刻画了坚毅、坚韧和不畏艰辛的精神,给人一种力量和鼓舞。
油画《拾穗者》通过具体的场景和细致的描绘,展现了中国农民的实际生活,为中国现实主义创作开创了新的思路。
这幅作品以其真实的表现方式成为中国现实主义美术的典范之一,影响了后世的艺术创作和审美观念。
油画《拾穗者》的出现使观众更多地关注到社会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引起了人们对劳动者命运和社会现实的反思。
通过《拾穗者》,观众可以感受到农民劳动的辛苦和农村生活的朴素,从而产生对劳动价值和社会正义的尊重和关注。
1.2 引出中国现实主义创作的背景中国现实主义在20世纪初兴起,是一种从社会现实中汲取素材、关注人民生活、反映社会问题的艺术创作风格。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中国正经历着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的局面,人民生活贫困艰辛,社会问题丛生。
这种背景下,中国现实主义创作者们深入基层,走进农村和城市的底层群众,关注普通人的生存状况,体现人民的伟大精神和真实生活面貌。
中国现实主义创作者们通过自己的作品,真实地反映社会现实,批判社会不公,呼唤社会正义,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深刻反思。
他们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艺术追求,为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探索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实主义创作之路。
这些作品无疑给当代艺术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和影响,激励着后人继续关注社会现实,探索艺术与社会的关系,为艺术创作注入更多积极向上的力量。
2. 正文2.1 油画《拾穗者》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油画《拾穗者》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是中国农村生活的真实写照。
作品中描绘了一位农民弯腰在田间地头拾割麦穗的场景,整个画面充满了勤劳、朴实和自给自足的氛围。
画中便有诗意——常玉作品《曲腿裸女》中东方气蕴的体现

2021-02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艺术画廊画中便有诗意———常玉作品《曲腿裸女》中东方气蕴的体现崔斯佳(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12)摘要:常玉几乎一生都生活在巴黎,却从未拥有外国国籍,年少时对于东方传统文化的学习一直在影响着他的艺术创作。
本文通过对常玉的作品《曲腿裸女》进行分析,探求其中东方传统艺术的表达,寻找在现代油画中表现东方传统美学意蕴的途径,分析常玉的生活经历以及影响他画面中具有中国传统美学理念的原因,从《曲腿裸女》作品中的构图、情感和线条三个方面寻找其中东方气蕴的表现。
关键词:常玉;《曲腿裸女》;东方气蕴;传统美学中图分类号:J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1)05-0042-02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1.05.020一、背景近代以来,随着国门的打开和外来文化的涌入,中国艺术领域百花齐放,“五四”新文化运动吸收了西方各个国家的文艺思潮,在那场运动中摆在国人眼前的不光是科技还有文化上的新思想,艺术家们吸收西方现代艺术的同时也引起了一批艺术家关于中国绘画之路发展问题的反思,关于油画名族化的命题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不少的画家开始致力于探索油画和中国画的结合,怎样用油画去体现传统东方美学的意蕴,在这场艺术的动荡中蔡元培、康有为等纷纷发表“革新”的看法,推进了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
而在作品方面,常玉通过其独特的画面和其中流露出的东方气蕴吸引了大量眼光,为中国油画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常玉作为20世纪初旅法的第一批画家,之后融于巴黎市民生活,在法国小有名气然而在国内并不被大家所熟知,近年来常玉的作品被拍出天价才开始慢慢进入国人视野。
关于常玉的研究大多数都集中在他作品的市场价值及其作品中的现代性,而很少有人关注到他作品中的东方美学的表现,但常玉从小就接受中国传统美术教育,有“蜀中大儒”之称的赵熙是他的启蒙老师,之后留学日本见识到关于东方美学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到了法国之后也一直坚定不移的走中国传统美学之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中国油画的文章油画从外来艺术发展成为中国绘画的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学习、吸收和成长过程。
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早期,距今 400年前,意大利天主教士利玛窦等人来华传教,把欧洲油画作品带进中国。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利玛窦向明神宗朱翊钧所献礼品中就有天主像、圣母像等。
这种精细逼真的绘画,使中国画家感到惊异,但并未给予较高的艺术评价,也没有中国画家追随这种画法。
到清朝初年,有许多擅长油画的欧洲传教士来华,并在宫廷供职。
其中较著名的有意大利人郎世宁、潘廷章,法国人王致诚等。
他们是中国宫廷内第1批外籍画师,曾受命绘制过多幅油画肖像。
乾隆帝弘历曾命宫中选少年奴仆,随洋人学泰西画法(油画技法)。
现存满族画家五德的纸本油彩山水画,便是这一时期中国画家的油画作品。
鸦片战争后,中外交往较前频繁,西方的宗教绘画和商业性绘画更多地进入中国,西方绘画对中国绘画的影响也较前显著。
但真正掌握西方绘画技法的中国画家,直到19世纪末才出现。
同治年间,欧洲传教士在上海土山湾设立孤儿院,向收养的孤儿传授各种技艺,其中的图画馆传授西方绘画技术。
孤儿长大离院,也把油画技法带到社会。
清末民初活跃于上海的周湘、张聿光、徐咏青等人,都出自土山湾孤儿院图画馆。
与此同时,一些中国文人到了欧洲各国,亲眼看到西欧画家的精心杰构。
薛福成的《巴黎观油画记》被广为传诵,康有为的《意大利游记》对意大利文艺复兴绘画给予极高的评价。
中国知识界通过他们优美的诗文,初次了解到与中国传统绘画完全不同的另一种绘画。
1902年,清廷颁行学堂章程,采行日本制度。
1905年,科举制度废止,南京两江师范学堂、保定北洋师范学堂都设图画手工科,开油画课,聘请外籍教师任教。
1909年,周湘在上海先后办起中西美术学校及布景画传习所,传授西洋绘画技法。
丁悚、乌始光、刘海粟、张眉荪等人曾在此学画。
这是中国学习西方美术教育的开端。
同时,许多没有机会接受训练,又缺少油画材料的学画者,往往从摹绘油画印刷品入手,并使用各种代用颜料、油料,绘制基本上是中国传统风格的油画作品。
直到出洋学画的青年陆续回国,这种局面才有所改变。
20世纪初至40年代末最早出国学习油画的广东画家李铁夫,于1887年到美国,曾受业于J.S.沙金,并以作品奖金和卖画所得,资助孙中山的革命活动。
最早到日本学画的李叔同,于1910年学成回国,随即在天津、杭州和南京从事美术教学,他首倡石膏模型和人体写生,并在学校中组织洋画研究会。
辛亥革命以后,出国学画的人渐多,他们的去向主要是欧美和日本。
较早去欧、美学画的有李毅士、冯钢百、吴法鼎、李超士、方君璧等人,后又有林风眠、徐悲鸿、潘玉良、周碧初、庞薰□、颜文□、常书鸿、吕斯百、吴作人、唐一禾、周方白、吴大羽等。
继李叔同之后留日的有王悦之、许敦谷、陈抱一、胡根天、俞寄凡、王济远、关良、许幸之、倪贻德、卫天霖王式廓等人。
40年代赴法国学画的有吴冠中、刘文清等人。
中国留学生初到西欧时,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已在画坛取得稳固地位,学院派古典主义虽有人支撑,但其影响已趋式微。
在日本,以黑田清辉为代表的新进画家,已经以印象主义的艺术观念改变了日本美术教育的内容。
由于日本不像法国那样具有深厚的油画艺术传统,所以留日学生(包括最早的李叔同)在艺术上普遍倾向于印象主义以后的各流派。
留欧的李毅士、吴法鼎、李超士、徐悲鸿、颜文□、常书鸿等人,提倡古典的写实主义美术。
留学生归国后,通常都以美术教学为职业,通过所在的学校,传播自己的艺术思想和绘画技法。
1912年刘海粟、乌始光兴办上海图画美术院,1919年改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
这是中国正规美术学校的开端。
继此之后,中国第1所国立美术学校──北京艺术学校(后改为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第 1所高等美术学院国立艺术院(后改为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以及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私立苏州美术专科学校、私立武昌艺术专科学校,都于20年代先后成立。
这些学校陆续开设油画课,成为发展油画艺术的基地。
著名油画家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颜文□曾主持这些学校的教学,他们不同的艺术主张,使这些学校的油画教学各具特色。
徐悲鸿于20年代初在巴黎美术学校学画,接受学院派绘画训练,他尊崇坚实的素描基础和严谨的油画造型技巧。
林风眠20年代在法国第戎、巴黎美术学校学画,他既受过学院派绘画的薰陶,也吸收了印象主义、野兽主义的艺术影响,因此很重视感情和个性的表现,追求东西方艺术精神的融合和平衡。
刘海粟曾于20年代到日本、西欧考察美术教育,他所心仪的是后印象主义的绘画大师。
但在艺术创作和教学活动中具有兼容并包的气度。
他对世界绘画潮流趋势敏锐感受和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也相当突出。
20~30年代,艺术旨趣相投的画家曾组成各种社团。
成立较早的东方画会、天马会、晨光美术会虽然都以油画家为骨干,但活动内容不拘一格。
30年代由庞薰□等人发起的决澜社,倡导和介绍西方现代绘画;由留日学生组织的中华独立美术协会则宣扬超现实主义绘画。
由于这些画会的活动偏于上海一隅,活动时间又较短促,未能发展成有影响的艺术流派。
但可以看出中国油画家在如何看待西方现代绘画方面,存在着矛盾。
1929年初第1届全国美展期间,徐悲鸿与徐志摩关于西方现代画家评价的论争,便是这种矛盾的突出表现。
徐悲鸿贬斥印象主义、野兽主义某些画家的绘画,称P.-A.雷诺阿、P.塞尚、H.马蒂斯的作品为“无耻之作”。
徐志摩则起而为之辩护,力争这些新派画家的艺术地位和作品的价值。
从当时从事油画艺术的画家看,学习印象主义以后诸家的人数较多,学习古典油画的画家较少,真正掌握古典油画技巧的画家则更为罕见。
抗日战争爆发后,油画家们以绘画为武器和工具,投身抗日救亡宣传活动。
各种不同艺术见解的画家在这些活动中达到思想感情的一致,颠沛流离的生活使他们体验了普通人民的悲欢离合。
深入大后方和西北、西南边陲,使中国油画家的艺术出现了新的感情色彩,并为新的艺术突进积聚了力量。
与此同时,新派画(指印象主义以后诸流派的绘画)在战乱的环境里停止发展。
许多在战前从事新派画创作的油画家,在抗战中转而采用写实形式参加宣传活动。
徐悲鸿曾撰文论及“吾国因抗战而使写实主义抬头”,并因新派画之销声匿迹而大感“痛快”。
抗日战争胜利后,现代派风格的绘画重新出现,1945年林风眠、倪贻德、关良、李仲生、郁风、赵无极、于衍庸等人在重庆举办的独立画会首次展览即其代表。
但新派画的复苏仍是短暂的,他们的创作活动只维持到1949年为止。
在陕甘宁边区的艰苦环境里,仅有个别画家从事油画创作。
但解放区画家在较为轻便的绘画形式方面的成功探索,和思想、情感上的锻炼,为新中国的油画艺术准备了一支新生力量。
50~70年代末1949年以后,中国油画家面临全新的历史时期。
老解放区和国统区的画家汇成团结的队伍,巨大的社会变革使油画创作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了深刻的变化。
油画家面临新的课题:艺术与政治的关系,为工农兵服务,深入群众生活等。
新、老油画家都有一个调整或改变原有的艺术面貌,以适应新时代的任务。
通俗的写实手法,带有理想主义的新生活题材,成为油画创作的共同面貌。
董希文的《开国大典》和罗工柳的《地道战》,是两个经历、修养不同的画家,为表现新的时代殊途同归而取得的成功,因此颇具代表性。
50年代的油画创作以表现革命历史、反映社会主义劳动和建设为主。
1949年前占据油画创作主要位置的风景、静物越来越少。
吴作人的《黄河三门峡》、《齐白石像》(见彩图《齐白石像》(中国现代)),胡一川的《开镣》、莫朴的《入党宣誓》、艾中信的《红军过雪山》(见彩图《红军过雪山》(中国现代))等作品,与30~40年代的油画迥异,显示了油画家个人风格的重大转变。
50年代,国家选派留学生分批去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学习美术。
同时,聘请苏联画家和罗马尼亚画家,分别在北京、杭州执教。
全山石、肖峰、李天祥、郭绍纲、张华清、林岗等人都曾在苏联留学。
冯法□、王德威、秦征、高虹、何孔德、王流秋、于长拱、侯一民、靳尚谊、詹建俊等人曾在苏联画家任教的油画训练班进修。
学习苏联绘画对中国现代油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57~1958年前后,极“左”思潮使蓬勃发展的油画艺术受到严重挫折。
60年代初,文艺政策有所调整,油画创作得到恢复和发展。
油画教学方面,由罗工柳主持的油画研究班和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吴作人、董希文、罗工柳3个工作室的开办,使油画教学充满生机,几年之内既出人才,又出作品,堪称建国以来前30年油画艺术的高峰。
《毛主席在井冈山》(罗工柳)、《东渡黄河》(艾中信)、西藏及长征路线写生组画(董希文)、《刘少奇与安源矿工》(侯一民,见彩图《刘少奇和安源矿工》(中国现代))、《决战前夕》(高虹)、《出击之前》(何孔德)、《延安火炬》(蔡亮)、《狱中斗争》(林岗)、《宁死不屈》(全山石)、《英特那雄耐儿就一定要实现》(闻立鹏)、《毛主席在十二月会议上》(靳尚谊)、《狼牙山五壮士》(詹建俊)、《延河边上》(钟涵)、《三千里江山》(柳青)、《在激流中前进》(杜键)、《金色的季节》(朱乃正)、《罪恶的审判》(哈孜艾买提)……从这些人们熟悉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知一种共有的特征,那就是高亢激越的英雄主义精神,汪洋恣肆的表现形式。
50年代被忽视、甚至被误解的风景、静物,在60年代初也有一个短暂的繁盛。
颜文□、吕斯百、常书鸿、卫天霖、余本、李瑞年、吴冠中等画家都有佳作问世。
1964年以后,“左”的倾向越来越严重地影响油画的发展。
从推广“三结合”创作方法(即领导出题目,群众提要求,专业人员完成创作任务)到全面批判文艺界“黑线专政”,正常的油画创作活动几乎完全停止。
随之而来的是对生活、感情的伪造,和对个人崇拜的狂热而拙劣的渲染。
全国各地出现了数以万计的领袖油画肖像,这些肖像除了临摹某些样板画像外,全是临摹照片。
绘制这种油画的人数之多和油画题材的单一,都达到了史无前例的顶点。
随后又出现了表现那种高、大、全式的所谓革命英雄人物形象的油画作品。
70年代末~80年代1978年以后,中国油画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画家和观众对虚套、粉饰的反感,对民族和个人命运的思索,使油画创作的境界有了新的开拓。
有些画家以深沉凝重的笔调,对当代生活作历史性的考察;有些画家则以诗人的眼光,表现美的心灵和美的意境。
《1968年×月×日雪》(程丛林,见彩图《一九六八年×月×日雪》(中国现代))、《不可磨灭的记忆》(杜键、高亚光、苏高礼)、《峥嵘岁月》(林岗、庞涛)、《红烛颂》(闻立鹏)、《蒋家王朝的覆灭》(陈逸飞、魏景山)、《高原的歌》(詹建俊)、《春华秋实》(朱乃正)、《塔吉克新娘》(勒尚谊)、《钢水、□水》(广廷渤)、《迎新娘》(鄂圭俊)……这些作品在广大观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和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