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精的由来及危害

合集下载

味精的危害

味精的危害

5.味精使用时应掌握好用量,并不是多多益善。它的水稀释度是3000倍,人对味精的味觉感为0.033%,在使用时,以1500倍左右为适宜。如投放量过多,会使菜中产生似成非成,似涩非涩的怪味,造成相反的效果。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婴儿食品暂不用味精;成人每人每天味精摄入量不要超过6克。
6.味精在常温下不易溶解,在70C~90C时溶解最好,鲜味最足,超过100C时味精就被水蒸气挥发,超过130C时,即变质为焦谷氨酸钠,不但没有鲜味,还会产生毒性。对炖、烧、煮、熬、蒸的菜,不宜过早放味精,要在将出锅时放入。
紧急处理:误服过量味精后勿须特殊处理。出现“中国餐馆综合征”者也可口服维生素B6,每天50毫克。
中毒预防:可以放心食用味精,但不要使用量过大,一般每天每人食用量不要超过20克。
味精是一种增鲜味的调料,炒菜、做馅、拌凉菜、做汤等都可用。味精对人体没有直接的营养价值,但它能增加食品的鲜味,引起人们食欲,有助于提高人体对食物的消化率。另外,味精中的主要成分谷氨酸钠还具有治疗慢性肝炎、肝昏迷、神经衰弱、癫痫病、胃酸缺乏等病的作用。
味精是一种具有强烈肉类鲜味的谷氨酸的钛盐。内含一分于结晶水,分子式为C5H8O4Na·H2O。。我们每天吃的食盐用水冲淡400倍已感觉不出咸味,普通蔗糖用水冲淡200倍也感觉不出甜味了,但味精用水稀释300倍仍能感觉到鲜味。因此,人们称之为“味精”。
味精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可你知道吗?味精不仅能为菜肴增添鲜味,它还具有丰富的营养呢。谷氨酸钠被我们食用后,能够通过胃酸的作用离解为谷氨酸,能很快被消化吸收,变成人体组织中必不可少的蛋白质。而谷氨酸是一种高级营养辅助药,在医疗上有护肝、解毒、改善神经系统的功能,对于少年儿童还有促进神经系统发育的作用。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适量地食用味精,能促进发育,增强体质。

味精的由来

味精的由来

有 一天
,
池 田夫 人 在日比 见 到 了池 田先生

存 的一 切 数 据 最致 命的病 毒是
19 8 8
谷公 园 召开 的 全 国 共 同进 步 会 上 最喜 欢 吃的 海 带
,
,
顺便 买 了些 带 回 家
,
当晚
,
池田
年在 新 西 兰发 现
, ,
夫人 准 备 了丰 盛 的 晚餐
照 常晚 归的 池 田 教 授正 狼

显 然 处 于 被 动状 态
从 根 本上 控 制 计 算 机

烟囱


实 际上
,
,
这 并 不 是 什么 烟 囱
,
因为 一 般烟
病毒的 危 害 还 有待 高科技 界 的 大 力研 究
囱 冒出 的应该是烟 燃气体
一出

而这种


烟囱


冒 出的 却 是 可
,
烟囱
即 被燃烧
所以
人 们称 它
梁长 选
以来
计 算 机病 毒就 如
,
洪水 猛 兽般 泛 滥 起 来
阳 云 省 川 四 校 显 范 师 吴 文 学
:
其 中流 行 得 最 为 普遍 的 是 以下 几 种
味精 真 神奇
,
烹 饪 时 只需 加 那 么一 点 儿
,
菜的


味道 就 特别鲜 美 说 起 味精 的 由来也算是 一 种偶然
1908
。 ” ,
患 米 开 朗基 罗 病 毒 的计 算 机 每年
3
,

6
田教 授 不 禁 自语

中医为什么不建议吃味精

中医为什么不建议吃味精

中医不建议食用味精的原因
中医是我国悠久的传统医学体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

在中医的理论中,食疗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方式,食物的搭配和烹饪方法对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然而,从中医的角度看,味精并不是一个被推崇的食品添加剂,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中医为什么不建议食用味精。

1. 味道虚假
味精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氨基酸钠盐,它的主要作用是增加食物的鲜味。

然而,中医认为,味精的味道虚假,不符合天然食物的味道特征,长期摄入会影响人体对自然食物味道的敏感度,导致口味失调,减弱本身体能。

2. 损伤脾胃
在中医理论中,脾胃是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脾胃的健康直接关系到整个身体的健康状况。

味精是一种化学物质,过量摄入会对脾胃功能造成损伤,导致消化不良、胃肠紊乱等问题,严重时甚至引起胃病。

3. 容易成瘾
味精的味道鲜美强烈,容易让人产生上瘾感,长期食用味精会让人渐渐失去对天然食物本身的喜爱,更倾向于食用添加味精的食品,这种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会影响人体的营养摄入平衡。

中医一直强调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主张食用天然、新鲜、营养丰富的食物,而避免过多添加调味品和食品添加剂。

因此,中医不建议食用味精,希望人们能通过科学合理的膳食来保持身体健康。

浅谈鸡精1

浅谈鸡精1

毒理学作业杨会会0866141135一、鸡精与味精1.味精的化学名字叫谷氨酸钠,是以粮食为原料,通过发酵、提纯等工艺制成的结晶体。

味精在胃酸的作用下会分解为谷氨酸。

谷氨酸是人体合成蛋白质的原料之一,可参与脑组织蛋白质的新陈代谢。

鸡精是一种具有鸡肉风味的复合鲜味剂。

它是由谷氨酸钠(即味精)、肌苷酸二钠、鸟苷酸二钠和鸡肉粉组成的。

鸡精中的鸡肉粉是使用发酵工艺从鸡肉、鸡骨和鸡蛋中提取、浓缩而成的。

2.摄入少量的味精可起到改善脑疲劳及神经衰弱的作用,但若食用了过量的味精,则可能出现口干、头痛、乏力、恶心、胸闷、四肢麻木、腹胀、嗜睡、肌肉痉挛、全身酸痛、焦躁及心烦意乱等不适症状。

因此,人们在使用味精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味精在温度超过130 摄氏度的环境中会转变成焦谷氨酸钠。

焦谷氨酸钠没有鲜味,并具有一定的毒性。

因此,人们应在菜肴烹饪完成后,在起锅前加入味精,切不可在烧煮、焖炒、油煎、油氽时加入味精。

②味精属于碱性物质,如果混入到酸性食物中就会发生化学反应,使食物的味道变坏。

因此,在烹饪糖醋鱼、糖醋排骨等酸性食物时不宜使用味精。

③如果在菜肴中添加了过多的盐,再添加味精时就不会有鲜味了。

因此,应按照3:1 或4:1 的比例在菜肴中添加盐和味精,以获得圆润柔和的口味。

④味精的溶解温度为85摄氏度,低于此温度,味精就难以溶解。

因此,在制作凉拌菜时,应先将味精用开水溶解后再加入。

⑤味精的分解物谷氨酸可以与人体血液中的锌结合,生成不能被人体利用的谷氨酸锌,从而可导致人体缺锌。

锌是婴幼儿生长发育所必需的重要营养物质。

因此,婴幼儿和处于哺乳期的女性不宜多吃味精。

研究发现,味精还可能导致胎儿发育畸形,并可影响小儿的大脑发育(人们对此观点尚有争论)。

因此世界卫生组织规定,在制作1 岁以下儿童的食品时禁用味精。

我国的卫生部门则规定,在12 岁以下儿童的食品中不得添加味精。

⑥日本的研究人员认为,人们若长期、过量地摄入味精可能会导致视网膜变薄、视力下降,甚至会发生失明。

味精和鸡精哪个更健康3篇

味精和鸡精哪个更健康3篇

味精和鸡精哪个更健康第一篇:味精和鸡精的区别和危害味精和鸡精是我们经常使用的调味品,它们能够提高食品的美味程度,但是很多人可能不清楚味精和鸡精的区别和危害。

实际上,味精和鸡精都有一定的危害,特别是对于过量食用的人来说,更加容易引起健康问题。

那么,味精和鸡精哪个更健康呢?1.味精和鸡精的区别味精和鸡精虽然看起来很像,但是它们有很大的区别。

味精是由谷氨酸或者天然物质提取出来的晶体粉末,它是一种化学合成的调味品,可以增加食品的鲜味。

而鸡精是一种肉类精华液,其中含有多种氨基酸和核酸物质,能够增加食品的香味和鲜味,因此,鸡精比味精更加接近自然食品。

2.味精和鸡精的危害味精和鸡精的危害主要与过度食用有关。

味精含有谷氨酸钠,过量摄入容易引起头痛、心悸、恶心、呕吐等不适感觉,严重者可能引发神经病变等疾病。

另外,味精还可能对婴幼儿产生较大的影响,可能会引起婴儿的生长发育异常。

鸡精虽然比味精更加自然,但是也有一定的危害。

鸡精通常含有钠、脂肪和胆固醇等成分,过度食用容易引发高血压、心血管疾病、肥胖等疾病。

此外,鸡精还可能含有过多的嘌呤物质,长期食用可能导致痛风等疾病。

3.结论综上所述,味精和鸡精都有一定的危害,特别是对于过度食用的人来说,更加容易引起健康问题。

虽然鸡精比味精更加自然,但是也存在较大的危害。

因此,在使用调味品时,我们应该适量使用,并结合其他天然的调味品,来获得更加健康的饮食体验。

第二篇:味精和鸡精的食用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味精和鸡精都被广泛地使用在烹饪过程中。

那么,这两种调味品应该如何使用,才能保证食用的安全和卫生呢?1.味精的使用方法味精的使用非常简单,只需要在烹调或者炒菜时,适量地撒一些味精即可。

一般来说,每500克的食材,只需要添加1-2克的味精即可。

如果在烹调过程中需要更多的味精,可以在添加时分次进行,这样可以确保食材的口感更加均匀。

2.鸡精的使用方法鸡精的使用方法也非常简单。

在烹调食材的时候,将适量的鸡精均匀地撒在食材上,搭配其他的调料一起翻炒即可。

科学食用味精

科学食用味精

科学食用味精作者:来源:《大众科学》2013年第03期提要:味精是家常烹饪的常用品,少量食用对人体影响甚微,还可使菜肴鲜美增进食欲。

但如果食用方法不科学,轻则对人体健康不利,重则会造成味精中毒味精是采用微生物发酵的方法由粮食制成的现代调味品。

又称味素,主要成分为谷氨酸钠。

我们每天吃的食盐用水冲淡400 倍,已感觉不出咸味,普通蔗糖用水冲淡200 倍,也感觉不出甜味了,但谷氨酸钠盐,用于水稀释3000倍,仍能感觉到鲜味,因而得名“味精”。

味精于1909年被日本味之素公司所发现并申请专利。

纯的味精外观为一种白色晶体状粉末。

当味精溶于水(或唾液)时,它会迅速电离为自由的钠离子和谷氨酸盐离子(谷氨酸盐离子是谷氨酸的阴离子,谷氨酸则是一种天然氨基酸)。

要注意的是,如果在100℃以上的高温中使用味精,鲜味剂谷氨酸钠会转变为对人体有致癌性的焦谷氨酸钠。

如果在碱性环境中,味精会起化学反应产生一种叫谷氨酸二钠的物质。

所以要适当地使用和存放。

五种菜放味精易中毒味精是我们烹饪的常用调味料,但做菜时不是什么菜都能放味精的,有五种菜绝不能放味精。

炒肉菜不用加味精:肉类中本来就含有谷氨酸,与菜肴中的盐相遇加热后,自然就会生成味精的主要成分——谷氨酸钠。

除了肉类,其他带鲜味的食物也没必要加入味精,如鸡蛋、蘑菇、茭白、海鲜等。

放醋的菜不能放味精:酸味明显,醋加得比较多的菜肴不能加味精。

因为味精在酸性环境中不易溶解,而且酸性越大,溶解度越低,鲜味效果越差。

所以糖醋里脊、醋熘白菜等酸味大的菜肴都不能放味精。

拌凉菜不宜放味精:因为味精在温度为80℃—100℃时才能充分发挥提鲜的作用。

而凉菜的温度偏低,味精难以发挥作用,甚至还会直接粘附在原材料上,无味且扫兴。

如果做凉菜时非要放味精,宜用少量热水把味精溶解后再拌入凉菜之中。

调馅料不宜加味精:许多人在调饺子馅、春卷馅时,都会放点味精,这样很不安全。

味精拌入馅料后,会一起经过蒸、煮、炸等高温过程。

聊一聊味精你我不知道的秘密

聊一聊味精你我不知道的秘密

聊一聊味精你我不知道的秘密现状:流言—听说味精吃多了不好,所以我们家现在完全不吃味精了,我们做饭都用鸡精和蘑菇精的!原因—味精在都市传说中具有许多危害,这些“危害”在不同的传说版本中也不尽相同。

许多人“相信”味精有害,除了这些都市传说,很重要的原因是认为它是“化学工业品”。

但事实究竟如何?一、味精究竟是什么东西?人的味觉能够品尝到的基本味道中,不但有苦辣酸甜,还有一种叫做“鲜”的感官味觉。

亚洲人特别是中国人很早就用各种浓汤作为调味品,来增加食物的“鲜味”,比如鸡汤、骨头汤、海带汤等等。

而这种味觉点的延伸和发现要首先从100多年前说起:1908年的一天中午,日本帝国大学的教授池田菊苗下班回家后用餐,当他喝着妻子做的一碗菜汤时,忽然觉得异常鲜美。

他仔细检查了一下汤里的菜,发现仅有一些海带和黄瓜,问起做法来,妻子告诉他除了海带和黄瓜外并没有添加别的东西。

“这海带和黄瓜都是极普通的食物,怎么会产生这样的鲜味呢?”池田自言自语起来,他认定这汤里一定有什么奥秘,“嗯,也许海带里有奥妙。

”职业的敏感使池田一离开饭桌,就又钻进了实验室里。

他取来一些海带,细细研究起来。

这一研究,就是半年。

半年后,池田菊苗教授发表了他的研究成果:在海带中可提取出一种叫做谷氨酸钠的物质,如把极少量的谷氨酸钠加到汤里去,就能使味道鲜美至极。

这个叫“谷氨酸钠“的物质就是后来我们普遍使用的味精。

这样,味精就被池田发明了,很快风行全世界。

最初的味精是水解蛋白质然后纯化得到的。

现代工业生产采用擅长分泌谷氨酸的细菌发酵得到。

发酵的原料可以用玉米淀粉、甜菜、甘蔗乃至于废糖蜜,使得生产成本大为降低。

这个过程跟酒、醋、酱油的生产是类似的。

生产过程中不使用任何所谓的“化学原料”。

如果把酒、醋和酱油当作“天然产物”的话,那么味精就应该也是天然产物。

如果因为发酵和纯化是工业过程,而把它当作“化工产品”,那么我们赋予更多文化背书的白酒也应该被划为“化工产品”。

味精发明故事

味精发明故事

味精的发明故事
味精的发明故事始于1908年,当时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的教授池田菊苗。

有一天,他在喝海带汤时发现汤的味道非常鲜美。

为了探究鲜美的来源,池田教授开始在实验室研究海带的成分。

经过研究,他发现海带中含有一种名为谷氨酸钠的物质,并成功提取了出来,取名为“味之素”,并申请了专利。

1923年,在日本流行的“味之素”传入中国。

化学工程师吴蕴初自主发明了一种生产谷氨酸钠的方法,并将其命名为味精,并在上海创办了天厨味精厂。

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而谷氨酸钠是在海带汤里发现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的很多美味是通过科学和研究的努力被发现和创造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味精的由来及危害
——来自网络
味精的化学名称是谷氨酸纳,味精溶於水时,会散发欺骗性的荤味,可刺激味蕾,增添食物鲜味。

1908的一天,一位化学教授吃晚饭的时候,发现妻子所做的汤味道非常鲜美。

他向妻子询问,妻子回答只是放了海带。

吃完晚饭,教授坐在餐桌前沉思。

他回味着海带的鲜味,决定要揭开海带鲜味的秘密。

教授取来许多海带,进行了一系列化学分析,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从10千克海带中提取出2克有鲜味的物质,化学名称叫谷氨酸钠。

把少量谷氨酸钠放入菜肴或汤里,鲜味大大增加,他把它叫做“味之素”。

味精对人体有害,当食用味精过多,超过机体的代谢能力时,会直接危害人体健康。

学者提出「中国餐馆综合症」的医学病例,表示由於中国餐馆烹调食物时使用大量味精,令人用餐後感到不适,出现上肢麻木、心跳气喘、头晕无力等症状。

究其原因,味精中的主要成分麸酸钠,若过量时在人会分解为谷氨酸和酪氧酸。

酪氨酸可干扰大脑细胞的正常活动,脑神经生理功能受到抑制,因而出现不适症状。

味精在消化过程中能分解出谷氨酸,后者在脑组织中经酶催化,可转变成一种抑制性神经
递质。

当味精摄入过多时,这种抑制性神经递质就会使人体中各种神经功能处于抑制状态,从而出现眩晕、头痛、嗜睡、肌肉痉挛等一系列症状;有人还会出现焦躁、心慌意乱;部分体质较敏感的人甚至会觉得骨头酸痛、肌肉无力。

另外,过多的抑制性神经递质还会抑制人体的下丘脑分泌促甲状
腺释放激素,妨碍骨骼发育,对儿童的影响尤为显著。

血液中谷氨酸含量增高,限制人体对钙、镁、铜等必需矿物质的利用。

尤其是谷氨酸可以与血液中的锌结合,生成不能被利用的谷氨酸锌被排出体外,导致人体缺锌。

锌是婴幼儿身体和智力发育的重要营养素。

因此,婴幼儿和正在哺乳期的母亲应禁食或少食味精。

另外,日本研究人员认为,长期过量食用味精可能导致视网膜变薄、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味精吃多了,常常会感到口渴,这是因为味精中含有钠,过多摄入可导致高血压。

60
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摄入量为成人每人每日120毫克/公斤体重(约体重为50公斤,每日可食用味精6克)。

须注意的是,味精不能加热,因为一加热(超过摄氏120度),谷氨酸钠便变为焦谷氨酸钠。

这是有害的物质,并且难以排出体外。

虽然焦谷氨酸钠的毒性不大,但会积聚在体内,同时会出现
心跳、手震、失眠及轻奋等反应。

此外,亦不要将味精放进硷性和酸性的食物内,因为味精遇到硷会起化学作用,产生气味欠佳的谷氨酸二纳,遇到酸则难以溶解。

凉拌菜亦不宜放味精,原因同样是味精难以溶解。

味精是一种增鲜味的调料,炒菜、做馅、拌凉菜、做汤等都可使用。

但如果不遵守使用规则,不仅达不到理想的调味效果,甚至会产生副作用,所以在烹饪当中使用味精要注意:
谷氨酸钠在温度高于120℃时,会变为焦点谷氨酸钠,食后对人体有害,且难以排出体外。

那么,每顿饭摄取多少味精才合适呢?研究人员建议,每道菜不应超过0.5毫克。

味精的副作用产生的严重程度,会因为个人体质不同而有差异。

所以,大家在享受美味时,也应注意健康。

精呈碱性,在酸性食物中添加会引起化学反应,使菜肴走味。

味精遇碱会化合成谷氨酸二钠,会产生氨水臭味, 使鲜味降低,甚至失去其鲜味。

4.注意咸淡程度。

如果太咸,味精就可能吃不出鲜味,食盐与味精的比例在3:1或4:1范围内,即可达到圆润柔和的口味,作凉拌菜时宜先溶解后再加入。

因为味精的溶解温度为85℃,低于此温度,味精难以分解。

5.高汤、鸡肉、鸡蛋、水产制出的菜肴中不用再放味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