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芜先生及其作品
艾芜散文作品阅读

艾芜散文作品阅读艾芜散文作品阅读艾芜原名汤道耕,四川新繁人。
1921年秋考入成都四川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以下是艾芜所著的散文作品3篇,欢迎阅读!怀大金塔【1】在向仰光奔驰的火车上,首先看见高矗于绿荫丛中,远远就对旅人露出一脸微笑的,是你的姿影啊,大金塔!在离仰光驰往印度洋的轮船上,回头来大都市的轮廓已经消失了,却突然望见耸立蓝空,仿佛依依惜别的,也是你的姿影啊,大金塔!这些我都记得,但尤令我永远不会忘掉的。
是当黄昏之际,落日挂在你的腰畔,群鸦都从菩提荫中噪起,散在晚红的西空,旋成点点的黑星,飞舞在你的身边,这时呵,遥见你那慵倦的样子,唉,怎样地使人起着兴亡的感慨!或是深夜散步于绿漪湖畔,望着你通身围着灿烂的珠光,湖水里也映着你柔和的金影,那满透出舞女要赴夜会似的神情,又怎样地令人感到高兴!如今你的足下,大理石铺就的道上,那些献花献香的盛况,还是一如当年的么?那些着白衣花裙的善男信女,被我叫做拜金主义者的,还是当着晴美的节日,在你下边且歌且舞,兴趣不减于往昔的么?主张暴力革命绝食死在狱中的憎人巫威塞牙。
在你身边举行火葬的悲壮日子,你还记得么?喊着Slmongoback的行列,通过了繁华的都市,绕到你的足下,散成头颅的海波,作着祈祷和演讲的示威日子,你还记得么?五千印度码头工人的大罢工,弄到整个都市都成了死灭的凄愁景况。
而你那里的香化,’也显出了从来未有的暗淡样子,你还记得么?大金塔啊,这些我都记得的,而且令我很是怀念的。
请你抬头替我望望,那些点缀在金色稻田中的茅屋,是否还在冒出血红的火冠,乌黑的烟柱?那些闪现于绿色森林中的棕黄面影,是否还在把画有神和蛇的白旗,继续地竖了起来?一别三年的大金塔呵,请你提起足尖,为我望一望吧。
伙铺【2】一到有墟的地方,就看见人家壁上,贴有“中伙安宿”一类的纸招。
这类人家,便叫做伙铺。
正午时候,你可以进去单煮午饭,即是路上一般人喊的“打中伙”。
天挨晚边了,你可以进去住宿。
艾芜先生笔下的茶

艾芜先生笔下的茶作家艾芜出生于新都区清流镇,这是川西坝子上一个普普通通的小镇,艾芜在文章里将其称为清流场。
在《邻居》里:“逢场日子川主宫内的空坝子上,就有看相,拔牙,卖狗皮膏药的在那那里摆摊,兜揽生意。
”此外这里也有老茶馆,许多故事都是在这里发生、传播出去的。
有一篇文章提到艾芜八十多岁时生活的一天,“在漫长的人生浮沉中,他始终奉行心境恬淡、不嗜烟酒的立身之道。
最近遵医嘱,一改五十年喝白开水的习惯,开始饮茶了——一杯散着清香的素茶。
”要谈茶,只有在他的笔下寻觅茶的踪影吧。
艾芜曾在《冬夜》里写过与茶有关的故事:他说晚上在那些山里,只要你是一个正派的人,就可以朝灯火人家一直走去,迎着犬声,敲开树荫下的柴门,大胆地闯进。
对着火堆周围的人们,不管他男的女的,用两手向他们两肩头一分,就把你带着风寒露湿的身子,轻轻地放了进去。
烧山芋和热茶的香味,便一下子扑入你的鼻子。
抬头看,四周闪着微笑的眼睛,欢迎着,毫没有怪你唐突的神情。
你刚开口说由哪来的时候,一杯很热的浓茶,就递在你的下巴边上。
这样的茶,是极普通的茶,却能够给人温暖。
在长篇小说《故乡》里有一段是:连一个在城外附近当小学校长的堂兄叫作余峻城的,也得了消息,赶回来看他。
依照家乡待客的风俗,余老太太便摆出一桌家常茶点,让自己一家人和本家邻居,都快快活活地坐着吃。
有些坐不下的,便从别人肩膀上伸手抓拿自己喜欢的东西。
余老太太看见儿子端起一杯黑红色的浓茶,放到嘴边上去,就担心微笑着说:“许久没吃,你怕吃不来吧,这是瑶山茶!……底下该没卖的?”回头还向那替人筛茶的女工,带着歉然的神气说:“刚才没想起,该少放点茶叶!”女工金嫂放下装茶的土瓦罐子,一面现出不以为然的神情,勉强笑着,硬声硬气地说:“说哪里话!从小儿吃过的,到大时还不是很喜欢吃!像于今吃小菜不放辣椒,哪一个过得!”余峻廷呷了一口,觉得茶味很苦,便赶快抓一片红糖来吃。
《人生哲学的一课》里,艾芜写到了云南的风土人情,在昆明,钱也用的差不多了。
艾芜小说的民间文化书写研究

艾芜小说的民间文化书写研究艾芜小说的民间文化书写研究《聊斋志异》是中国小说史上一部具有重要地位的作品,它的作者艾芜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奇才。
虽然艾芜早逝,但他的作品却流传至今,被广大读者所喜爱。
他的小说不仅仅是情节曲折、扣人心弦,更重要的是其独特的民间文化书写风格。
艾芜在创作《聊斋志异》时,能够如此精准地、深入地描绘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这与他对民间文化的深入研究是分不开的。
艾芜深谙中国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的奥义,他将这些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小说情节当中,使作品更加贴合读者的心理需求。
民间文化在艾芜的小说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这不仅体现在故事情节的设置上,更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艾芜善于运用民间传说中的妖魔鬼怪元素,让读者随着故事的发展,陷入到与妖怪搏斗、与灵魂互动的情节之中。
这不仅增加了小说的吸引力,还能满足读者对神秘、超自然力量的好奇心理。
与此同时,艾芜在小说中也大量运用了谚语、俗语等民间口述文学形式。
这些简洁有力的语言表达方式,使故事更加生动形象,读者能够更轻松地理解故事的内涵。
例如,他在《聊斋志异》中经常引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成语,以此来表达人物艰辛奋斗、识破敌人计谋的意味。
此外,在民间文化书写方面,艾芜不仅重视传统元素的借用,还注重文化的创新发展。
他在小说中经常使用诗词歌赋等文学形式,使作品既有古典的韵味,又显现出作者对时代背景的把握。
艾芜对于社会的关切,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巧妙地表达出来。
他的作品既是对传统文化的致敬,又是对现象世界的揭示,这种独特的民间文化书写风格,使得艾芜的小说独树一帜。
艾芜的小说所展现的民间文化书写,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顾和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更是对人性、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
他的作品通过独特的故事情节、丰富的人物形象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向读者展示了一幅瑰丽多彩、富有情感共鸣的民间文化画卷。
通过对艾芜的小说进行深入研究,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还能够发现其中蕴含的人性真实和社会现象的特点。
第二十二讲 艾芜

1929年抵达上海,与沙汀重逢,并写信向鲁迅求教,加 年抵达上海,与沙汀重逢,并写信向鲁迅求教, 年抵达上海 入“左联”开始文学创作。 左联”开始文学创作。 1935年出版短篇小说集《南国之夜》、《南行记》等, 年出版短篇小说集《 南行记》 年出版短篇小说集 南国之夜》 接着又出版了《夜景》及散文集《漂泊杂记》。 接着又出版了《夜景》及散文集《漂泊杂记》 艾芜的早期小说代表作《南行记》 二 艾芜的早期小说代表作《南行记》 年冬在《 从1931年冬在《文学月报》上发表成名作《人生哲学的 年冬在 文学月报》上发表成名作《 一课》 年抗战爆发, 一课》起,到1937年抗战爆发,是艾芜的早期创作阶段。 年抗战爆发 是艾芜的早期创作阶段。
艾芜的小说创作
一 生平与创作 艾芜( ),原名汤道耕 艾芜(1904—1992),原名汤道耕,四川省新繁 ),原名汤道耕, 县人,与沙汀同年生,且同学,同道,齐名,是 县人,与沙汀同年生,且同学,同道,齐名, 1931年左右升起于左翼文坛的双子星座。 年左右升起于左翼文坛的双子星座。 年左右升起于左翼文坛的双子星座 1925年,艾芜受到“劳工神圣”的口号的引诱, 年 艾芜受到“劳工神圣”的口号的引诱, 后受包办婚姻的逼迫, 后受包办婚姻的逼迫,踏上了去南洋半工半读的 漂泊之途。在滇缅边界处流浪,五年间打杂为生。 漂泊之途。在滇缅边界处流浪,五年间打杂为生。 1928年,加入缅甸地委组织,写文章支持农民暴 年 加入缅甸地委组织, 被英国殖民地当局驱逐回国。 动,被英国殖民地当局驱逐回国。
(7)《南行记》的生成与个体记忆有关,与民族 ) 南行记》的生成与个体记忆有关, 历史文化记忆有关。 历史文化记忆有关。 4、《南行 《南行记》是一部浪漫主义作品,人物性格具有 传奇色彩。 传奇色彩。 “奇特中带点神秘,野蛮中未失古朴”,把抒情 奇特中带点神秘,野蛮中未失古朴” 和叙事、自然与人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清新明丽, 和叙事、自然与人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清新明丽, 奇特自然的艺术风格。 奇特自然的艺术风格。 南行记》 《南行记》还写了许多远离现代文明的滇缅边地 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充满了异域情调。 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充满了异域情调。
小布凳上出大作——桂林抗战文化城中的艾芜

158_2019 / 02◇海英生于上海,毕业于复旦大学,理学学士、工学硕士。
著有《岭南大儒陈宏谋》(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官箴·陈宏谋从政故事》(党建读物出版社2015年版)及多篇人物传记文章。
本文选自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的《文化城之魂》。
◎海 英小布凳上出大作——桂林抗战文化城中的艾芜我从六合路往建干路,到金鸡路,寻找观音山脚下26号著名作家艾芜抗战时在桂林的故居。
我在桂林生活了那么多年,却不知道观音山具体的位置。
记得从前读《徐霞客游记》的时候,似乎读到过徐霞客从尧山考察下来,经过一个什么地方,叫作“蚂拜观音”,说那山上有块大石头,像观音菩萨一样,山前也有一块大石头,像伏在地上向观音菩萨叩拜的蚂,这大概就是我要找的观音山了,但问路人,却找不到一个人知道这个“蚂拜观音”的所在。
几经周折,终于问到了观音山,但山周围,已是高楼林立,山下成了某个工厂的一个生产车间,艾芜的故居,当然也就无法寻找到了。
但我知道艾芜,他是桂林抗战文化城时期笔耕最勤奋、创作成就最显著的作家之一。
艾芜,原名汤道耕,艾芜是笔名,开始写作时因受胡适“人要爱大我(社会)也要爱小我(自己)”的主张的影响,遂取名“爱吾”,后慢慢衍变为“艾芜”,从此,这一名字就伴了他一生,真名反而鲜为人知了。
艾芜是四川新繁人,祖父设馆教书,父亲是乡村小学教师,家庭贫苦,他小学未毕业,1921年考入免费的四川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为逃避包办婚姻,于1925年夏天离家南行,这次漂泊,决定了这位“流浪文豪”此后的文学生涯。
以后六年间,他徒步到昆明,做过杂役;流浪缅甸克钦山中,当过马店伙计;·寻找桂林文化的力量,挖掘桂林文化的价值·漂泊东南亚异国山野,与下层劳动者(赶马人、抬滑竿的、鸦片私贩以至偷马贼)朝夕相处。
后来,他到缅甸仰光,当过报社校对、小学教师、报纸副刊编辑。
1930年冬天,因参加缅甸共产主义小组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活动被捕,1931年春,艾芜被押送回国。
艾芙先生

艾芙先生的主要作品:短篇小说:《山中牧歌》、《南国之夜》、《南行记》、《夜景》、《芭蕉谷》、《海岛上》、《逃荒》、《萌芽》、《荒地》、《黄昏》、《冬夜》、《爱》、《秋收》、《锻炼》、《童年的故事》、《我的旅行》中篇小说:《春天》、《江上行》、《我的青年时代》、《乡愁》《一个女人的悲剧》、《我的幼年时代》长篇小说:《山野》、《百炼成钢》、《故乡》、《丰饶的原野》散文集:《漂泊杂记》、《杂草集》、《缅甸小景》、《欧行记》评论集:《浪花集》人物介绍艾芜(1904~1992年) ,中国现、当代作家,原名汤道耕,笔名刘明、吴岩、汤爱吾等,艾芜是道耕的笔名,他开始写作时,因受胡适“人要爱大我(社会)也要爱小我(自己)”的主张的影响,遂取名“爱吾”,后慢慢衍变为“艾芜”,1921年考入成都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1925年因不满学校守旧的教育和反抗旧式婚姻而出走,漂流于云南边疆、缅甸和马来亚等地,当过小学教师、杂役和报纸编辑,并两次差点病得差点死去。
因为同情缅甸的农民暴动,1931年被英国殖民当局驱逐回国到上海。
1932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开始发表小说。
在上海期间,出版有短篇小说集《南国之夜》、《南行记》、《山中牧歌》、《夜景》和中篇小说《春天》、《芭蕉谷》以及散文集《漂泊杂记》等。
作品大都反映西南边疆和缅甸等地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及其自发的反抗斗争,开拓了新文学创作的题材领域。
他所描写的传奇性故事,具有特异性格的人物和边地迷人的绮丽风光,使作品充溢着抒情气息和浪漫情调。
人物履历祖父设馆教书,父亲是乡村小学教师。
家庭贫苦,他小学未毕业。
1921年考入免费的成都四川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因受《新青年》和创造社一些刊物的影响,对蔡元培《劳工神圣》的思想奉为圭臬,为逃避包办婚姻,于1925年夏天离家南行。
以后六年间,他徒步到昆明,做过杂役;他流浪缅甸克钦山中,当过马店伙计;他漂泊东南亚异国山野,与下层劳动者(赶马人、抬滑竿的、鸦片私贩以至偷马贼)朝夕相处。
艾芜简介_艾芜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

艾芜简介 ⼭峡中(艾芜) 艾芜(1904—1992),原名汤道耕,四川省新都县⼈。
主要⼩说诗歌⽂学作品有短篇⼩说集《南⾏记》、长篇⼩说《⼭野》、《百炼成钢》等。
《⼭峡中》写于1933年,后收⼊短篇⼩说集《南⾏记》中,是艾芜早期的代表作。
⼩说开拓了⼀个新的题材领城,富有神秘的传奇⾊彩,描写了为所迫以盗窃为⽣的⼭贼的⽣活。
以魏⽼头为道的这伙⼭减,他们有着奇特的名字,有着不同常⼈的⼈⽣。
他们不信菩萨不信书本,“不怕”和“扯谎”成为他们的⼈⽣信条,宁愿铤⽽⾛险,在“⼑上过⽇⼦”,也不愿听任于命运的摆布。
他们是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产物,是⼀些性格被扭曲的畸型⼈物。
作者正是通过这个⼈⽣社会的特殊⾓落控诉了旧社会的⿊暗和丑恶,同时流露出对他们悲掺命运的同情和叹息。
⼩说中的⼈物充满着浪漫、传奇的化⾊彩,他们来⽆影、去⽆踪,⼿段残酷,⽽内⼼深处却仍保留着正常⼈的善良和侠义,作者对这伙⼭贼采取了既批判⼜同情的态度。
⼭贼中野猫⼦的形象最为感⼈,她既有被罪恶社会所扭曲的“野性”的⼀⾯,⼜有不曾完全泯灭的“⼈性”的⼀⾯,是⼀个“⼈情”与“野性”和谐统⼀的艺术形象。
悲剧故事的展开和多姿多彩的⼭光⽔⾊的描写构成鲜明对⽐,显⽰了浪漫主义⾊彩。
借⾃然景物的美反衬出⿊暗的⼈⽣社会的丑,借⾃然景物的丑来烘托故事的悲剧⽓氛。
语⾔简洁、明快,动作性强,是反映我国西南边疆风⼟⼈情的优秀⼩说诗歌⽂学作品。
(冯敏) 原⽂ 江上横着铁链作成的索桥,巨蟒似的,现出顽强古怪的样⼦,终于渐渐吞蚀在夜⾊中了。
桥下凶恶的江⽔,在⿊暗中奔腾着,咆哮着,发怒地冲打岩⽯,激起吓⼈的巨响。
两岸蛮野的⼭峰,好象也在伯着脚下的奔流,⽆法避开⼀样,都把头尽量地躲⼊疏星寥落的空际。
夏天的⼭中之夜,阴郁、寒冷、怕⼈。
桥头的神祠,破败有荒凉的。
显然已给⼈类忘记了,遗弃了,孤零零地躺着,只有⼭风、江流送着它的余年。
我们这⼏个被世界忘却的⼈,到晚上的时候,趁着⽉⾊星光,就从远⼭那边的市集⾥,悄悄地爬了下来,进去和残废的神们。
艾芜先生

祖父设馆教书,父亲是乡村小学教师。家庭贫苦,他小学未毕业。1921年考入免费的成都四川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因受《新青年》和创造社一些刊物的影响,对蔡元培《劳工神圣》的思想奉为圭臬,为逃避包办婚姻,于1925年夏天离家南行。以后六年间,他徒步到昆明,做过杂役;他流浪缅甸克钦山中艾芜
艾芜
,当过马店伙计;他漂泊东南亚异国山野,与下层劳动者(赶马人、抬滑竿的、鸦片私贩以至偷马贼)朝夕相处。后来,他到缅甸仰光,病倒街头,为四川省乐至县人万慧法师(书法家谢无量的三弟)收留。以后,他当过报社校对、小学教师、报纸副刊编辑。
中篇小说
1944
《秋收》
短篇小说集
1945
《锻炼》
短篇小说集
1945
《童年的故事》
短篇小说集
1946
《我的旅伴》
短篇小说集
1946
《丰饶的原野》
长篇小说
1947
《故乡》
上下集,长篇小说
1947
《艾芜创作集》
短篇小说集,原名《冬夜》
1948
《我的青年时代》
中篇小说
1948
《烟雾》
短篇小说集
1948
《乡愁》
中篇小说
1948
《山野》
长篇小说
1949
《一个女人的悲剧》
中篇小说
1953
《艾芜短篇小说集》
1958
《新的家》
短篇小说集
1955
《幸福的矿工们》
报告文学
1958
《艾芜中篇小说集》
1958
《百炼成钢》
主要著作
193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艾芜先生及其作品
艾芜说他“因受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总想脱去封建社会的束缚,要像鸟儿一样到天空里去飞翔。
”同时,也为了“逃婚”,毅然放下将完成的学业,在1925年夏天从成都出走,以流浪汉身份用双脚踏上昆明、保山、八莫、曼德勒、仰光等滇缅许多地区。
1930年4月经马来亚到新加坡出席共产党会议。
回仰光后,与友人创办《新芽小报》,因报道缅甸达拉瓦底县的农民起义,遭殖民地主英国驱逐出境。
1931年1月遭押上英国人的船经马来西亚、香港、厦门,后到上海(1931年4月)。
西南边睡前后六年的流浪生活,让艾芜饱尝了流浪的苦楚。
饥饿、死亡、忧郁、前路茫然等人生苦汁他都尝尽,但这也让他真切地了解西南边睡下层人民的生活苦况,见识了奇异的环境、奇异的社会、奇异的人、奇特的生存方式和人生哲学。
在流浪过程中,艾芜不是滇缅不幸的下层人民生活的旁观者,他是他们其中的一份子。
因此,他以人民为本位,从正面表现劳动人民的独立自主意识。
他笔下的人物都是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以主体意识鲜明的方式突出人物坚强的生命力,并着力描绘南国人民的艰辛苦楚。
艾芜初到上海因工作与生活没有着落而仿徨,再一次陷入困境。
幸好,遇上老同学沙汀,得到他的鼓励与支持,后来也得到鲁迅的指导,才让他铁下心走文学创作的道路。
1932年,在丁玲的介绍下,艾芜加入了左联,从此和文字、文学创作的关系更为紧密。
在这过程中他不断的自我学习、锻练、积极创作、投稿,虽然日子过得窘迫,但从没有放弃写作的念头。
1933年3月艾芜遭国民党军阀逮捕入狱,6个月的牢狱生活,让他看清楚许多事情。
出狱后,他铁下心,努力朝自己的人生目标迈进;并在1933年冬,将他的作品集成了第一本短篇小说集《南行记》,共收入八篇小说一《人生哲学的一课》、《山峡中》、《松岭上》、《在茅草地》、《洋官与鸡》、《我诅咒你那么一笑》、《我们的友人》和《我的爱人》。
艾芜一生著述丰富,写有500多万字的作品。
《南行记》是艾芜全部创作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最有艺术魅力的作品。
1942年前后,艾芜创作上有比较明显的变化,长篇小说《丰饶的原野》(1946)、《故乡》(1947)、《山野》(1948),中篇《乡愁》(1948)、《一个女人的悲剧》(1949),以及短篇小说《石青嫂子》等作品,仍大都以国民党统治区的农
村生活为题材,较之30年代和抗战前期的小说,这时期的作品视野更开阔,反映生活的面更广,艺术表现手法也有提高。
作品如下:
年份作品备注
1934 《山中牧歌》短篇小说集
1935 《南国之夜》短篇小说集
1935 《漂泊杂记》散文集
1935 《南行记》短篇小说集
1936 《夜景》短篇小说集
1937 《春天》《丰饶的原野》第1部,中篇小说
1937 《芭蕉谷》短篇小说集
1939 《海岛上》短篇小说集
1939 《逃荒》短篇小说集
1939 《萌芽》短篇小说集
1941 《文学手册》文艺理论
1941 《杂草集》散文集
1942 《荒地》短篇小说集
1942 《黄昏》短篇小说集
1943 《冬夜》短篇小说集
1943 《爱》短篇小说集
1943 《缅甸小景》散文集
1943 《江上行》中篇小说
1944 《秋收》短篇小说集
1945 《锻炼》短篇小说集
1945 《童年的故事》短篇小说集
1946 《我的旅伴》短篇小说集
1946 《丰饶的原野》长篇小说
1947 《故乡》上下集,长篇小说
1947 《艾芜创作集》短篇小说集,原名《冬夜》
1948 《我的青年时代》中篇小说
1948 《烟雾》短篇小说集
年份作品备注1948 《乡愁》中篇小说
1948 《山野》长篇小说
1949 《一个女人的悲剧》中篇小说
1953 《艾芜短篇小说集》
1958 《新的家》短篇小说集
1955 《幸福的矿工们》报告文学
1958 《艾芜中篇小说集》
1958 《百炼成钢》长篇小说
1958 《夜归》短篇小说集
1958 《初春时节》散文特写集
1959 《艾芜选集》
1959 《欧行记》散文集
1959 《浪花集》评论集
1964 《南行记续篇》短篇小说集
1978 《艾芜短篇小说选》
1981 《艾芜近作》评论、散文集
1981 《我的幼年时代》中篇小说
1981 《艾芜小说选》
1981一1984 《艾芜文集》1-2卷
1983 《艾芜儿童文学作品选》
1983 《南行记新篇》短篇小说集
1984 《谈小说创作》文艺理论
1985 《春天的雾》长篇小说
1987 《风波》长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