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芜作品简介
艾芜先生及其作品

艾芜先生及其作品艾芜说他“因受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总想脱去封建社会的束缚,要像鸟儿一样到天空里去飞翔。
”同时,也为了“逃婚”,毅然放下将完成的学业,在1925年夏天从成都出走,以流浪汉身份用双脚踏上昆明、保山、八莫、曼德勒、仰光等滇缅许多地区。
1930年4月经马来亚到新加坡出席共产党会议。
回仰光后,与友人创办《新芽小报》,因报道缅甸达拉瓦底县的农民起义,遭殖民地主英国驱逐出境。
1931年1月遭押上英国人的船经马来西亚、香港、厦门,后到上海(1931年4月)。
西南边睡前后六年的流浪生活,让艾芜饱尝了流浪的苦楚。
饥饿、死亡、忧郁、前路茫然等人生苦汁他都尝尽,但这也让他真切地了解西南边睡下层人民的生活苦况,见识了奇异的环境、奇异的社会、奇异的人、奇特的生存方式和人生哲学。
在流浪过程中,艾芜不是滇缅不幸的下层人民生活的旁观者,他是他们其中的一份子。
因此,他以人民为本位,从正面表现劳动人民的独立自主意识。
他笔下的人物都是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以主体意识鲜明的方式突出人物坚强的生命力,并着力描绘南国人民的艰辛苦楚。
艾芜初到上海因工作与生活没有着落而仿徨,再一次陷入困境。
幸好,遇上老同学沙汀,得到他的鼓励与支持,后来也得到鲁迅的指导,才让他铁下心走文学创作的道路。
1932年,在丁玲的介绍下,艾芜加入了左联,从此和文字、文学创作的关系更为紧密。
在这过程中他不断的自我学习、锻练、积极创作、投稿,虽然日子过得窘迫,但从没有放弃写作的念头。
1933年3月艾芜遭国民党军阀逮捕入狱,6个月的牢狱生活,让他看清楚许多事情。
出狱后,他铁下心,努力朝自己的人生目标迈进;并在1933年冬,将他的作品集成了第一本短篇小说集《南行记》,共收入八篇小说一《人生哲学的一课》、《山峡中》、《松岭上》、《在茅草地》、《洋官与鸡》、《我诅咒你那么一笑》、《我们的友人》和《我的爱人》。
艾芜一生著述丰富,写有500多万字的作品。
艾芜先生作品集

长篇小说
1958
《夜归》
短篇小说集
1958
《初春时节》
散文特写集
1959
《艾芜选集》
1959
《欧行记》
散文集
1959
《浪花集》
评论集
1964
《南行记续篇》
短篇小说集
1978
《艾芜短篇小说选》
1981
《艾芜近作》
评论、散文集
1981
年份
作品
备注
1934
《山中牧歌》
短篇小说集
1935
《南国之夜》
短篇小说集
1935
《漂泊杂记》
散文集
1935
《南行记》
短篇小说集
1936
《夜景》
短篇小说集
1937
《春天》
《丰饶的原野》第1部,中篇小说
1937
《芭蕉谷》
短篇小说集
1939
《海岛上》
短篇小说集
1939
《逃荒》
短篇小说集
1939
《萌芽》
短篇小说集
1941
《文学手册》
文艺理论
1941
《杂草集》
散文集
1942
《荒地》
短篇小说集
1942
《黄昏》
短篇小说集
1943
《冬夜》
短篇小说集
1943
《爱》
短篇小说集
1943
《缅甸小景》
散文集
1943
《江上行》
《我的幼年时代》
艾芜

艾芜艾芜是一个流浪汉小说家,在其年轻时就徒步旅行我国南疆缅甸等多个地方,这为他日后的创作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他所创造的的流浪题材小说,开扩了当时文坛的写作题材,也因此获得了诸多殊荣。
他参加共产党、左联,在一开始写作的时候就看清楚了自己的写作方向“打算把我身经的。
看见的,听见的,一切弱小者被压迫而挣扎起来的悲剧,切切实实地给写出来”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为下层百姓写作的作家,他创造的《南行记》是他的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经典。
从多个认识他的人写的人物评传中可以得知艾芜是一个平易近人的人,亲切和蔼,待人诚恳,令人敬佩。
他怀着一颗博爱的心,关心贫民老百姓的生活,为底层百姓说话,他同情他们,对于强盗、山贼等也都怀着一份宽容理解的心。
他热爱生活,从不被生活的苦难所打到,在南行的过程中,没有盘缠,甚至饥寒交迫,可他都都坚强的挺过来了,靠自己的双手,他做过苦工,当过店小二,更可贵的是在如此困苦的环境中他都坚持着自己的写作,正如他作品《人生哲学的一课》所写“就是这个社会不容我立脚的时候,我也要钢铁一般顽强地生存”他用他的笔杆,他的生活经历述说了所谓的那些社会淘汰者想要生存下去的强烈愿望,诠释了生命力的顽强。
我羡慕艾芜的旅游经历,更敬佩他的难能可贵的品质人格。
《南行记》是他的巅峰之作,被许多年轻人喜爱。
在他的这本小说集中,把大自然作为了他的感情基调,运用大篇幅的散文化语言来描写景物,从而使得作品呈现情景交融的特色。
他的流浪小说也大都呈现这样的特点,把主人公们灰色阴郁的人生与美丽的自然风光做一个鲜明的对照,起一个反衬,从而使作品产生独一无二的效果,造就自己的个性创作,赢得读者们的同情与青睐。
而他描写的风景都是南疆的独特风景,这给当时的作者带来了新鲜感,同时也让作品渲染上了一种异国情调,充满浪漫的气息。
有人说,艾芜的作品是浪漫与现实的结合。
艾芜的作品还有很大的励志作用,这成为它的另一大特色,也是受青年读者喜爱的另一重要原因。
艾芜_漂泊者人生追求之歌——论艾芜“流浪汉小说”的文学价值

艾芜_漂泊者人生追求之歌——论艾芜“流浪汉小说”的文学价值艾芜: 漂泊者人生追求之歌——论艾芜“流浪汉小说”的文学价值艾芜,中国当代作家,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创作主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他的作品《流浪汉》系列小说以流浪汉这一特殊的身份为线索,描写了漂泊者们的人生追求,呈现了一幅生活的真实画卷。
本文将从艾芜小说的情节、人物塑造和艺术手法三个方面来探讨其文学价值。
首先,艾芜的小说情节引人入胜,充满了戏剧性。
小说主要围绕着流浪汉这一主题展开,通过描写他们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让读者感受到了他们流离失所的辛酸和无奈。
故事情节紧凑有力,情节转折的处理恰到好处,如《那山那人那狗》中的小幸运事故、《列车员传》中的父子重逢,以及《老知青》中的命运交错等等。
这些情节的设计不仅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更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不公。
其次,艾芜的人物塑造独具一格,真实而立体。
小说中的流浪汉形象栩栩如生,他们有着各自的背景、梦想和追求。
例如,《那山那人那狗》中的流浪汉小傻子,以其天真无邪和单纯善良的形象深深触动了读者的心灵;《列车员传》中的杜宽,他以不屈的精神和对家庭的无尽思念,展现了流浪汉内心深处的自尊和坚持。
艾芜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和塑造,使读者能够感同身受,仿佛与这些流浪汉共同分享了他们的悲喜。
最后,艾芜的小说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使作品更富有感染力和思考深度。
他灵活运用了叙事、夹叙、议论和寓言等手法,使作品更富有层次感。
其中最明显的是他对细节的关注和描写,通过对细节的刻画,使作品更加具象、形象,令人印象深刻。
此外,艾芜的语言优美、简洁,并注重对声音、气氛和节奏的处理,使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更加栩栩如生地感受到小说的丰富内涵。
通过对艾芜小说的分析和探讨,我们可以发现其所带来的文学价值。
艾芜以流浪汉这个小众人群为切入点,揭示了社会、艰难、命运和人性等诸多问题。
他所展示的漂泊者们的人生追求,引发了人们对于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思考。
艾芜先生作品介绍

短篇小说集《南国之夜》、《南行记》、《山中牧歌》、《夜景》和中篇小说《春天》、《芭蕉谷》以及散文集《漂泊杂记》等。
作品大都反映西南边疆和缅甸等地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及其自发的反抗斗争.
1944年由桂林逃难到重庆,写完著名长篇小说《故乡》
1947年夏,国民党在重庆大捕民主人士,逃到上海。
这个时期作品有长篇小说《山野》。
解放战争时期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丰饶的原野》。
1957年有长篇小说《百炼成钢》等。
1961年到云南旧地重游,完成了《南行记续篇》
1981年以后,艾芜以耄耋之年,壮心不已,仍深入大小凉山,重返云南边疆,笔耕不辍。
发表《春天的雾》、《南行记新编》等百余万字,。
艾芜散文作品阅读

艾芜散文作品阅读艾芜散文作品阅读艾芜原名汤道耕,四川新繁人。
1921年秋考入成都四川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以下是艾芜所著的散文作品3篇,欢迎阅读!怀大金塔【1】在向仰光奔驰的火车上,首先看见高矗于绿荫丛中,远远就对旅人露出一脸微笑的,是你的姿影啊,大金塔!在离仰光驰往印度洋的轮船上,回头来大都市的轮廓已经消失了,却突然望见耸立蓝空,仿佛依依惜别的,也是你的姿影啊,大金塔!这些我都记得,但尤令我永远不会忘掉的。
是当黄昏之际,落日挂在你的腰畔,群鸦都从菩提荫中噪起,散在晚红的西空,旋成点点的黑星,飞舞在你的身边,这时呵,遥见你那慵倦的样子,唉,怎样地使人起着兴亡的感慨!或是深夜散步于绿漪湖畔,望着你通身围着灿烂的珠光,湖水里也映着你柔和的金影,那满透出舞女要赴夜会似的神情,又怎样地令人感到高兴!如今你的足下,大理石铺就的道上,那些献花献香的盛况,还是一如当年的么?那些着白衣花裙的善男信女,被我叫做拜金主义者的,还是当着晴美的节日,在你下边且歌且舞,兴趣不减于往昔的么?主张暴力革命绝食死在狱中的憎人巫威塞牙。
在你身边举行火葬的悲壮日子,你还记得么?喊着Slmongoback的行列,通过了繁华的都市,绕到你的足下,散成头颅的海波,作着祈祷和演讲的示威日子,你还记得么?五千印度码头工人的大罢工,弄到整个都市都成了死灭的凄愁景况。
而你那里的香化,’也显出了从来未有的暗淡样子,你还记得么?大金塔啊,这些我都记得的,而且令我很是怀念的。
请你抬头替我望望,那些点缀在金色稻田中的茅屋,是否还在冒出血红的火冠,乌黑的烟柱?那些闪现于绿色森林中的棕黄面影,是否还在把画有神和蛇的白旗,继续地竖了起来?一别三年的大金塔呵,请你提起足尖,为我望一望吧。
伙铺【2】一到有墟的地方,就看见人家壁上,贴有“中伙安宿”一类的纸招。
这类人家,便叫做伙铺。
正午时候,你可以进去单煮午饭,即是路上一般人喊的“打中伙”。
天挨晚边了,你可以进去住宿。
四川小说三杰李劼人、沙汀、艾芜

4. 小说的意蕴:社会风俗文化;中西文化冲 突;社会政治结构腐败;生命的本真状 态。
二 沙汀
(一)沙汀(1904-1992)四川安县 人。生平简介。短篇小说代表作有 《在其香居茶馆里》《兽道》等。 长篇小说有《淘金记》《困兽记》 《还乡记》。小说特色。
(二)《在其香居茶馆里》 解析
1、小说的内容 2、小说的人物:邢幺吵吵、方治国 3、小说特色:川北乡镇风俗;川北语言特点;
客观的表现手法 4、小说意蕴:中国基层社会缩影:烂县里的烂
政权;基层社会的生存逻辑
三 艾芜
(一)艾芜(1904-1992)四川新都县人。 生平简介。1933年《南行记》。抗战后 三部连续性的长篇《丰饶的原野》《故 乡》《山野》。小说特色:题材的开拓; 各种类型的流浪者形象的塑造。
四川小说三杰李劼人、沙汀、艾 芜
一 李劼人
(一)李劼人(1891-1962) 四川成都人。生平简介。 1936-1937年,连续发表长 篇小说《死水微澜》《暴 风雨前》《大波》(一、 二、三部)。长河小说。 郭沫若的评价。
(二)《死水:罗德生(罗歪嘴)、 顾天成(顾三爷)、邓幺姑(蔡大嫂)
山峡中主要内容

山峡中主要内容
《山峡中》是艾芜的早期作品,主要讲述了一群在山峡中生活的流浪者,他们被世界遗弃,不得不走私行窃甚至抢劫杀人以维持生计。
这群人以一个破败荒凉的神祠为家,白天出去偷盗,晚上则回到神祠休息。
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包括一个读书人(“我”),以及几个土匪,如鬼冬哥、老头子、小黑牛、野老鸦、野猫子、小骡子等。
小黑牛是这群人中最为悲惨的一个,他小时候遭遇不幸,被迫加入了这个队伍。
在一次偷盗中被发现,被打伤后回到山中,队伍中的人因不想让小黑牛成为他们的累赘,残忍地将其扔入了江中。
除了描述这群人的生活和遭遇,小说还通过对山峡中的自然环境和景物的描写,如铁索桥、江水等,为故事营造了阴郁、寒冷、怕人的氛围。
此外,作者还将女孩与土匪的形象结合在野猫子的身上,体现了社会环境的扭曲与复杂。
同时,也写出了野猫子的另一面性格,她天真、幼稚,对美好生活有所向往,并表现出母性的苏醒。
总的来说,《山峡中》通过讲述一群被世界遗弃的流浪者的生活,反映了社会的残酷与人性的复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艾芜(1904.6.20-) 生平简介主要作品
原名汤道耕,四川新蘩人。
1921年秋考入成都四川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1925年因不满守旧的学校教育和反抗包办婚姻,弃学远行,在我国西南边境和缅甸,马来亚,新加坡等地漂伯,五六年在底层过着贫困流浪的生活。
他的第一篇小说《人生哲学的第一课》和当时的代表作短篇小说集《南行记》中的作品就以这几年的见闻感受为题材,描写“现在时代大潮流冲击圈外的下层人物,在生活重压下强烈求生的欲望和朦胧反抗的行动”,呈现了西南边地风光,充满异域情调,富于传奇色彩。
1931年回国后定居上海,开始创作生活。
除了《南行记》还写了不少短篇小说和散文。
抗战爆发后,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会桂林分会理事。
1944年由桂林逃难到重庆,写完著名长篇小说《故乡》,编辑抗敌协会重庆分会会刊《半月文艺》(附在重庆《大公报》上) 计60期。
1946年到陶行知担任校长的社会大学任教。
1947年夏,国民党在重庆大捕民主人士,逃到上海。
这个时期作品更加丰富,多以抗战生活为题材,着重描写农民的苦难和反抗,揭露黑暗统治。
文学风格由浪漫主义转向深沉的现实主义。
长篇小说《山野》是这个阶段创作成就的主要标志。
抗战期间,他还根据自己的创作体验写成通浴理论读物《文学手册》,至今仍受到初学写作者欢迎。
解放战争时期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丰饶的原野》。
1957年创作了以解放初期我国工人阶级建设社会主义的沸腾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百炼成钢》和不少工业题材的短篇。
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1年到云南旧地重游,完
成了《南行记短篇》。
这些小说和《南行记》一样,以手记的形式展现了南疆人民崭新的生活和巨大的变化。
近几年,仍在不卷地创作。
1981年作第三次南行,创作出版了《南行记新篇》。
1985年和1987年各有一部新的长篇小说问世。
现任四川省文联名誊主席。
[著作书目]
山中牧歌(短篇小说集)1934,天马
南国之夜(短篇小说集)1935,良友
漂泊杂记(散文集)1935,生活
南行记(短篇小说集)1935,文生;曾订版,1963,作家;再增订版,1980,人文
夜景(短篇小说集)1936,文生
春天(《丰饶的原野》第1部,中篇小说)1937,良友
芭蕉谷(短篇小说集)1937,商务
海岛上(短篇小说集)1939,文生
逃荒(短篇小说集)1939,文生
萌芽(短篇小说集)1939,文生
文学手册(文艺理论)1941,桂林文化供应社;增订版,1981,湖南人民
杂草集(散文集)1941,改进
荒地(短篇小说集)1942,桂林文化供应社
黄昏(短篇小说集)1942文献
冬夜(短篇小说集)1943,三户图书社
爱(短篇小说集)1943,大地
缅甸小景(散文集)1943,文学书店
江上行(中篇小说)1943,新群出版社
秋收(短篇小说集)1944,读书
锻炼(短篇小说集)1945,华美书店
童年的故事(短篇小说集)1945,建国书店
我的旅伴(短篇小说集),1946,华夏书店
丰饶的原野(长篇小说)1946,自强出版社;1979,四川人民故乡(上下集,长篇小说)1947,,自强出版社
艾芜创作集(短篇小说集,原名《冬夜》)1947,新新出版社我的青年时代(中篇小说)1948,开明
烟雾(短篇小说集)1948,上海环星书店
乡愁(中篇小说)1948,中兴出版社
山野(长篇小说)1948,文生;重排本,1954,作家
一个女人悲剧(中篇小说)1949,新中国;1950,三联
艾芜短篇小说集1953,人文
新的家(短篇小说集)1958,人文
幸福的矿工们(报告文学)1955,辽宁人民
艾芜中篇小说集1958,天津人民
百炼成钢(长篇小说)1958,作家
夜归(短篇小说集)1958,作家;1978,四川人民
初春时节(散文特写集)1958,百花
艾芜选集1959,人文
欧行记(散文集)1959,百花
浪花集(评论集)1959,北京
南行记续编(短篇小说集)1964,作家
艾芜短篇小说选1978,人文
艾芜近作(评论、散文集)1981,四川人民
我的幼年时代(中篇小说)1981,新蕾
艾芜小说选1981,湖南人民
艾芜文集(1-3卷)1981-1984,四川人民(未出齐)
艾芜儿童文学作品选1983,四川少儿
南行记新篇(短篇小说集)1983,云南人民
谈小说创作(文艺理论)1984,湖南人民
春天的雾(长篇小说)1985,人文
风波(长篇小说) 1987,上海文艺
[翻译书目]
翻译小说选1942,文化供应社
[研究资料书目]
《百炼成钢》评价(作家出版社编部整理) 1958,作家艾芜小传(江少川)1981,长江
艾芜(胡德培)1984,香港三联;人文
艾芜研究专集(毛文、黄莉如编)1986,四川文艺
沙艾芜的小说世界(王晓明)1987,上海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