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历史小高考复习提纲必修3

合集下载

历史必修3学考复习提纲.doc

历史必修3学考复习提纲.doc

历史必修3学考复习提纲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一章植物的激素调节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1)发现过程%1达尔文实验结论:生长和弯曲与胚芽鞘的尖端有关;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尖端,向光弯曲的部位是尖端以下的部位。

在单侧光的照射下,使背光侧生长快,出现向光弯曲。

②波森和詹森的实验结论:的确有一种化学物质可穿过明胶传递给下部。

③温特实验结论:生长素的产生部位:胚芽鞘的尖端;生长素发挥作用的部位:尖端下部;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尖端;生长弯曲的部位是:尖端下部植物激素的概念----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 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2)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促进细胞的伸长。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特点:%1不同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同一器官,引起的生理作用功能不同,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1同一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不同器官上,引起的生理功能不同,原因:不同的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根〉芽〉茎(3)生长素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应用①促进果实发育(例如无籽番茄(黄瓜、辣椒等),在没有受粉的番茄(黄瓜、辣椒等)雌蕊柱头上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获得无籽果实。

);②促进扌千插枝条生根(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枝条);③防止落花落果。

2、其他植物激素3、大多数情况下,不是单独一种激素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的平衡协调作用控制着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4、活动:探究2,4-D对插枝生根的作用第二章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内环境的稳态单细胞生物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1、细胞生物与环境的物质交换情况多细胞生物则通过内环境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2、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体液1/3淋内环境——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1)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血浆是血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 (1)壁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2)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3) ........................................................................................................ 细胞外液的主要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3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神经一体液调节...........的....内环境相对稳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节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1、神经系统的重要作用:能感受内外环境的变化,并相应地调节人和动物多方面的活动,对内能协调各器官、各系统的活动,使它们相互配合形成一个整体,对外使人和动物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各种变化。

必修三历史复习提纲(详细)

必修三历史复习提纲(详细)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儒学的发展演变历程一、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经济上:铁犁牛耕使用,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发展。

政治上:分封制、宗法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文化领域:“士”阶层壮大,学术下移,出现私人讲学。

2、孔子: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①政治学说( “仁”、“礼”是其思想核心):A、“仁”:仁者爱人,遵循“忠恕”之道B、“礼”:“克己复礼”,恢复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体现其保守一面)C、“为政以德”:。

②天道观(哲学观点):“敬鬼神而远之”,把探讨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以人为本。

③教育思想:教育原则:“有教无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孟子:战国人,“亚圣”。

A.“仁政”。

“民贵君轻”B.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

C.养浩然正气。

荀子:战国人,战国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A.礼法并施。

君舟民水。

B.“性恶论”。

C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3、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A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B 儒家思想孕育了政治思想(仁)和道德准则(礼);道家学说构成了哲学基础(道、辩证法);法家思想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思想武器;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二.汉代董仲舒新儒学1、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①黄老之学不能适应统治者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②儒家学说自我调整,整合出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③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

2.董仲舒新儒学内容:(以《公羊春秋》为基础,吸收阴阳家、黄老之学、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思想体系)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天人感应”:君权神授;要循天道行仁政。

③“三纲五常”。

3.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影响:对西汉:巩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

对后世:儒学确立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汉武帝在中央兴办太学,地方设立学校,设立“博士”教授儒家经典——“五经”)。

历史必修(3)复习提纲.doc

历史必修(3)复习提纲.doc

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III)复习提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节“百家争鸣”和儒学的发展演变学习要求:知道诸子百家的主要流派儒家、道家、法家、墨家;认识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以孔子、孟子、荀子的主张为例,了解早期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背景:(文科)1.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

3.文化教育上,私学兴起,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士人的活跃起来,冲破礼法束缚,促进了文化的觉醒。

根本原因:社会大动荡和大变革(奴隶制瓦解,封建制确立)。

二、主要学派和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儒(孔子、孟子和荀子)、道(老子和庄子)、法(商鞅、韩非子)、墨(墨子)。

1.儒家思想的形成(孔子、孟子、荀子)(1)孔子:春秋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世界历史文化名人。

%1主要思想观点:A.提出“仁”与“礼”学说,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B.主张“德治”。

C.注重政治和人事,对鬼神抱敬而远之的态度。

%1教育贡献:A.是最早创办私学的人之一,主张“有教无类”。

B.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六艺)。

C. 总结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对促进我国文化教育发展贡献巨大。

整理“六经”;言论集《论语》。

(2)孟子:%1战国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著作《孟子》,被尊为“亚圣”。

%1主要思想:A.提出道德规范有四种,即仁、义、礼、智。

B.继承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出“仁政”学说。

C.提出“君轻民贵”的学说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3)荀子:%1战国时儒家重要代表人物,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思想内容,著作《荀子》一书。

%1主要思想:A.在天人关系上,提出“天行有常”,“人道有为”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

B.他对“礼”的思想进行深入讨论,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主张礼法并用。

孔子创立儒学之后,经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

历史必修3复习提纲

历史必修3复习提纲

历史必修3复习提纲
覆盖内容比较全面
一、第一部分统一的唐朝
1.继承西魏文化和政治体系
(1)武则天继位,维持西魏的政治制度和宗教政策,以确保统一;
(2)彻底废除北魏宦官政治,军队也由武则天实施统一管理;
(3)制定了七郡七十二县的行政体系,使政治管理更加一致;
(4)实行额外派官制,将中央官员分配到各州、县任职,从而保证
中央对地方的统一管理;
(5)积极发展商业,尤其是外贸,唐朝也继承了西魏的“开边邦”
的外交政策,与西方各国建立了友好关系;
(6)继承西魏文化,大力宣扬儒家文化,实行科举制度,提倡文学
创作,促进的唐朝文化的发展。

2.唐太宗李世民的
(1)实行了九品官人制,大大简化了官制,提高了官吏的素质和能力;
(2)取消山海经学试,代之以同级考试,以增加考试的水平和实效性;
(3)强调治国理政,重视经济建设,唐太宗实行了新的出纳、考核、租税制度,推行把官职从继承转变为任命,目的是提高官员素质;
(4)发展武装力量,促进军队的统一;
(5)大力发展丝绸之路,加强对周边民族的统治,促进唐朝的鼎盛;。

2012年历史学业水平测试考纲必修三 第三单元

2012年历史学业水平测试考纲必修三 第三单元

1、据《与公肃甥书》记载:“忆昔时邸报,至(明)崇祯十一年方有活板(版),自此以前,并是写本。

”对“活版”理解正确的是()A.活版技术从明代开始使用B.活版之前信息传递均用手抄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这些诗句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生产情况,既具有朴实的现实主义特色,又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它们出自( )A.《诗经》B.《离骚》 C.《子虚赋》 D.《西游记》2、明代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向往“天不收、地不管,自由自在”的生活,对强加于他头上的紧箍咒一直耿耿于怀,成佛之后首先想到的是把它打个粉碎。

它反映出明代出现A.追求个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的思想B.注重气节,自我节制,奋发立志的思想C.追求民主自由,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D.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拜金主义思想1、右图石刻记录了秦始皇东巡的有关情况,该石刻的字体是()A.甲骨文B.小篆C.隶书D.楷书2、下列著名书法作品反映了不同的汉字形体。

出现时间最晚的应是( )3、张旭被誉为一代“草书圣手”。

他的书法艺术(见右图)最突出地反映了( )A.开拓奔放的时代风貌B.世运转衰的社会趋势C.崇尚理学的社会规范D.拜金逐利的社会风气5.了解古代中国的文人画元明清时期,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

文人画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

最能反映文人画风貌的是写意画。

元代王冕的《墨梅图》、明代徐渭的《牡丹蕉石图》、清代郑板桥的《墨兰图》,都是写意画中的精品。

【史料分析】1、图4为苏轼的《枯木怪石图》,有评价说,枝干“虬(qiu,盘曲)屈无端倪”,石“亦怪怪奇奇,如其胸中蟠郁也”。

能体现其风格的是()A.“意存笔先,画尽意在”B.“笔才一二,像已应焉”C.“诗中有画”,“画中有诗”D.“以清雅之笔,写山林之气”2、下图是2010年广州亚运会吉祥物,是形象时尚、动感、可爱的五只羊,分别取名“阿祥”、“阿和”、“阿如”、“阿意”、“乐羊羊”,组成“祥和如意乐洋洋”。

人民版高二历史必修三会考小高考复习提纲

人民版高二历史必修三会考小高考复习提纲

必修三专题一、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及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艺术成就[考试大纲] 考点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孔子、孟子、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考点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儒学思想、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考点3宋明理学——朱熹的理学思想;考点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考点5科技成就——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考点6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汉字的起源和演变、书法、中国画;考点7文学成就——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及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考点8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京剧的产生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形成的原因:1、经济:铁犁牛耕的出现,使生产力的发展,为学术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是根本原因,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3、阶级:士阶级的活跃,受到重视;4、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二)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1、儒家:(1)孔子:①主张A哲学思想——思想核心是“仁”、“礼”、中庸(仁者爱人,克已复礼);提出“正名”主张评价“仁”: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的和谐;孔子主张仁爱有差别、等级,目的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评价“礼”:“礼”追求统一安定、和谐有序的社会局面,对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孔子主张推崇、恢复周礼,实质是维护奴隶社会的等级制度,代表了奴隶主贵族利益,体现了孔子思想的保守性B政治思想——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C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D宇宙观——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②评价:A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B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

被推崇为“圣人”(2)孟子:主张:A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贵君轻”(民本思想);B哲学思想——“性善说”;C道德思想——先义后利,舍生取义;D人格精神——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

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

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

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专题一一,百家争鸣时代背景:1 春秋战国时期,经济迅速增长,为学术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2 社会大变革和各国纷争的局面促成了思想自由的社会环境3 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批有知识,身份自由的思想家(活动主体)孔子和早期儒学(积极入世)【孔子:春秋时期】核心思想:“仁”{孔子先进的思想}“礼”{落后的思想,主张以礼治国,崇尚西周的等级制度}“克己复礼”,推行“德治”,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宇宙观:对鬼神持敬而远之的态度教育观:有教无类整理了《诗》《书》《礼》《乐》《易》《春秋》,后《乐》亡佚,成为“五经”孟子【战国时期】政治观发挥孔子“德治”的思想,提出“仁政”学说他提出的“民贵君轻”思想成为早期中国的民本思想伦理观仁义礼智“性本善”荀子【战国末期】他在儒学的基础上同时吸收了法家的思想政治观主张仁义,礼法并施哲学观天行有常(宇宙变化有规律)制天命而用之(懂得规律运用自然)主张“性恶论”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老庄之学(消极避世)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事物的两面性老子和庄子是中国古代道家的代表人物,这一学派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老子【春秋时期】哲学思想“道”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变的主张“小国寡民”“无为而治”庄子【战国时期】主张“齐物”(万世万物的本质一样)逍遥无为老庄崇尚自然法家思想韩非子【战国时期】将“法(法规)”“术(手段)”“势(权势)”三者糅合为一“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变则备变”主张改革,以法治国,君主集权汉代以后,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亡,法家思想融合于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墨家的主张以严明的纪律著称“兼爱”“非攻”百家争鸣的影响①是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各家思想推动了社会的变革②初步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奠定了以后2000多年来中国文化发展的基础二,汉代儒学(已经吸收了各家学派的精华,不是单纯的早期儒学)罢黜百家(人物:董仲舒)背景:经济(汉武帝时期)经济发展,国力强盛政治:王国问题,边境问题,社会问题日趋严重,急需救国方略思想:黄老之学已经不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了当时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威胁:诸侯坐大,威胁中央“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以思想大一统维护政治大一统丞相权重,威胁君权“君权神授”“天人合一”有利于皇帝实施“仁政”抑制暴政土地兼并,利用“三纲五常”维持社会秩序匈奴的威胁新儒学的特征1 儒学的神化,提高了儒学的实用性2 外儒内法新儒学的内容1 “大一统”“独尊儒术”2 “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加强君权,抑制暴政,缓和阶级矛盾3 “三纲五常”措施1 重用儒生2 把儒家经书作为国家规范教科书3 开始兴办太学4 实行察举制影响积极 1 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的正统思想,并且开始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2 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为建立大一统政权提供思想基础消极 3 百家争鸣的局面彻底结束,(汉武帝之后)抑制了其他学说的正常发展------------------------------------------------------------------------------------------------------------------------------ 太学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是儒学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汉武帝时期出了建立太学以外,还令各郡国建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根本点都是维护统治者需要,加强君主专制统治三,宋明理学儒学表现形式背景:东汉末年,儒学的权威性被严重削弱,魏晋时期新思潮流行,尤其是道教和佛教的广泛传播,更是直接冲击着儒学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其统治地位被进一步削弱;唐代中期以后,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的主张1 程朱理学(唯心客观主义){格物致知} “理是外在的,独立于人存在的”①世界观“理”是世界的本源,天理是最高范畴宇宙自然—万物遵循的自然法则社会—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个人—指人的个性②方法论格物致知③对人的生活要求:存天理,灭人欲天理:指“三纲五常”程:程颢和程颐兄弟合程“二程”朱指朱熹2 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朱熹区分了教育的“小学”和“大学”。

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完整版)(DOC)

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完整版)(DOC)

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形成的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

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正在形成;政治上:分封制瓦解,新兴封建阶级正在形成;文化上:礼贤下士,学在民间兴起,学术逐渐下移;阶级上:士阶层兴起并受到重用。

二、各家代表人物及主张1、儒家思想(1)孔子——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推崇为“圣人”。

A.主要思想主张:A.政治思想——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和“礼”。

①“仁”即“仁者爱人”,反对统治者实行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调整好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爱人”就要遵循“忠恕”之道。

②“礼”就是要“克己复礼”,符合西周名分等级制度。

实现“礼”,就要“正名”,做到贵贱有序、名正言顺。

③“为政以德”,在以“德”、“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B.哲学思想——“敬鬼神而远之”,优先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

C.教育思想——办私学(打破了奴隶主垄断教育的局面)。

教学对象——“有教无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当仁不让于师”:学习方法——“温故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D.文化典籍——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

E.评价——①“仁者爱人”具有积极性,“克己复礼”具有保守性。

②为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影响。

(2)孟子——战国著名的思想家,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被尊为“亚圣”。

A.思想——政治思想:“仁政”学说和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伦理观:“人性本善”说。

价值观: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B.评价——①“仁政”、“民本”思想对约束暴政、缓和阶级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

②“重义”对今天的精神文明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学发展历程:春秋战国(产生;发展并有所创新)——汉代(正统地位、主流思想)——宋明(发展为理学)——明清(批判继承,构筑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新的思想体系)】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根本原因:春秋时期是我国的社会大动荡、大变革时期,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社会转型时期:经济上:社会变革的根源:铁器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水平提高,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形成、发展。

】——了解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与主要观点1、道家:②强社会。

(世⑵庄子:(战国)继承发展李悝、商鞅、吴起、韩非子等(代表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韩非子(战国末期;集大成者):主张变法改革,奖励耕战,加强君主集权,实施严刑峻法,以法治国。

3、墨家:墨子(战国初期;代表代表平民小生产者利益):“尚贤”(反对任人唯亲);“节用”等。

4、儒家:(孔、孟、荀;“仁”、“礼”、德治、仁政”)⑴孔子:(春秋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至圣”)内在的道德自觉,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复礼为仁”。

——(有利于抑制统治者暴政;和谐但“爱有差等”)。

外在的(“克己复礼”),主张贵贱有序、(反映其思想保守的一面)才是理想的社会。

(“过;主张以语上也”);用“六艺”(另外,伦理关系上,孔子主张“性相近”;孔子死后言论被编为⑵孟子:(“省刑罚,薄税敛”);②③张通过实行仁政来扩充人的善性)⑶荀子:①“礼”,④哲学:【※现实而遭冷遇。

※但儒学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如有教无类、学思结合、因材施教等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伦理道德方面:孝、仁义、诚信等(社会主义荣辱观)、尊老爱幼等;政治方面:仁政、德治、民本思想等(取消农业税);个人修养: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而不同等。

】二、汉代儒学-----了解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太学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⑴背景: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适应国家政治大一统形势的发展,需要统一思想为政治服务;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适应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⑵提出:董仲舒(新儒学思想内容:①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②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学说;③针对土地兼并现实,缓和阶级矛盾,发挥儒家的仁政纳董仲舒的建议、兴办太学、表彰六经、建立地方郡国学校。

)太学是中国古代官方最高学府,学习儒家经典,“五经”成为教科书,从此教育为儒家垄断。

影响:①太学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②打破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凭太学资格做官,带动了民间向学的风气;2.宋明理学的影响: ⑴积极:①有利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②宋明理学对中国的社会政治、文化教育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崇尚道德、气节;强调自我约束,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有着积极影响。

⑵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了人的自然欲求,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四、明清儒学思想的发展1、了解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基本主张 ⑴李贽(明朝中后期):离经叛道 独具个性,自称为“异端”;代表作:《藏书》、《焚书》等 思想主张: ①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认为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 ②批判道学家的虚伪说教,批判“存天理,灭人欲”,强调人正当的私欲:认为“理”在百姓日常生活之中。

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 ③抨击封建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如主张男女平等。

影响:①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②将矛头对准封建正统思想,具有鲜明的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带有民主色彩。

主”。

②经济: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工商皆本”;提倡经世致用。

③思想:批判继承传统儒学(如:批判“理”;继承“民本”),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2.理解明清儒学思想的新发展⑴明清之际思想界的活跃,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对社会产生巨大冲击,具有思想解放的进步性;但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儒学作为文化主导的地位。

⑵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的反对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和唯物思想等,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一定影响。

(挑战正统、提倡个性、批判专制、否定帝权等主张,促使我国影响最深远:经世致用思想;符合时代潮流:工商皆本;有利于构建近代社会:反对君主专制,主张法治(不反对君主,代表的是地主阶级)】。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一、古代中国的科技发明了解古代中国四大发明的产生及外传、认识古代中国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三国演义》:元末明初;罗贯中;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演义小说;《水浒传》:元末明初;施耐庵;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裁的长篇小说;《西游记》:明代;吴承恩;有浪漫主义气息的长篇神话小说;《红楼梦》:清代;曹雪芹、高鹗;古代最优秀的长篇小说(思想性、艺术性成就最高)。

★明清小说繁荣原因:①经济、阶级:商业经济的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的扩大;②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社会日益衰落;③印刷术的不断发展,为小说的传播创造条件。

★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高雅、贵族化 →通俗、平民化实质: 一定的文学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

观点: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三、汉字与中国书画 1.了解汉字的演变和中国的书法艺术 ⑴汉字的演变:汉字起源于原始社会六千年前的“图画文字”,后来象形字逐 渐符号化,形成汉字。

演变脉络:甲骨文(商代,形成完整体系,是成熟的汉字)——金文(西周) ——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最终演变成五种主要字体,即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演变总趋势:由繁到简) 魏晋以后:(自觉阶段)——注重审美和实用 ⑶古代中国著名的书法家: 篆书:(秦代)李斯:《泰山石刻》 楷书:(唐代)进入盛世:欧阳询(欧体;《九成宫醴泉铭》);颜真卿(颜体;《颜氏家庙碑》)柳公权(柳体,《玄秘塔碑》); 行书:(东晋)“二王”:王羲之备精诸体,尤擅草书、行书,《兰亭序》 (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丧乱贴》等,号为“书圣”;王献之;(唐)颜真卿:《祭侄文稿》(“天下第二行书”);(宋)苏、黄、米、蔡四大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 赵孟頫创立赵体(明)文征明、董其昌草书:(东晋)王羲之; (唐)怀素、张旭:(狂草;草圣)文人画:又称“士大夫画”,是北宋以后(即元明清时期)中国画的主要艺术形式。

在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追求抒情写意,集文学、书法、绘画、篆刻等多种艺术为一体(诗、书、画、印),体现出画家多方面的文化素养。

最能反映文人画风貌的是写意画。

元代王冕的《墨梅图》、明代徐渭的《黄甲图》、清代郑板桥的《墨兰图》、《墨竹图》,都是写意画中的精品。

【赏析:王冕以画梅著称,尤工墨梅。

不仅表现了梅花的天然神韵,而且寄寓了画家那种高标孤洁的思想感情。

加上作者那首脍炙人口的七言题画诗,诗情画意交相辉映;】四、中国的戏剧艺术(元杂剧是戏剧成熟的标志;清代的京剧是戏剧的繁盛阶段)——了解京剧的产生 (京剧是在徽剧和汉剧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是中国文化的“国粹”之一;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所以京剧也称“皮黄”。

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角色分为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专题线索: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经历了器物技术——政治制度——思想文化这样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不断深化的过程: 地主阶级:学习西方器物(技术)―― 抵抗派(林、魏):“师夷长技以制夷”(近代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并未付诸实践); 洋务派(李、曾):洋务运动实践,“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资产阶级:学习西方制度―― 维新派:主张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革命派:主张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激进派:学习西方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陈、李、胡、鲁)和科学;】世界史地著作)。

书中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以抵御外侮,使国家富强),成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口号,是对几千年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开王冕的《墨梅图》 《牡丹蕉石图》 《墨兰图》《墨竹图》⑴发表文章宣传:如:李大钊在五四运动前后的宣传:3﹢1⑵通过各种社会实践:如:工读互助团实践的失败,让很多青年开始接受科学社会主义,谋求对社会的根本改造。

⑶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进行论战,成为主流思潮:如:李大钊和胡适进行的“问题与主义之争”(实质是社会主义革命与资产阶级改良之争,是要不要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问题),结果进一步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

⑷组织社团研究:李大钊在北京组织“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陈独秀等人在上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组织学习马克思主义,翻译马克思主义著作、举行演讲进一步宣传了马克思主义。

⑸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共产主义小组)宣传,并深入工农群众,推进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创办工人阶级补习学校,出版《劳动者》、《劳动界》、《劳动音》,向工人阶级宣传马克思主义。

——结果:马克思主义以其先进性、科学性、革命性征服了广大进步青年。

一批先进的中国人陈独秀、毛泽东、邓中夏、蔡和森、瞿秋白、周恩来等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1921.7.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诞生)。

3.认识、影响:①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和方向。

②马克思主义为进步的知识分子所接受,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理论武器。

为中共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从此,中国革命有了新的理论指南。

★【小结: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维新变法思潮;民主共和思潮;民主科学思想;马克思主义】第四单元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20世纪三位伟人(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三大理论成果(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次历史巨变:①在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指导下,进行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实现了20世纪中国历史的第一次巨变)②在毛泽东思想的领导下,我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立了新中国;进行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是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③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1.了解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2.理解新三民主义;3.认识三民主义在推动二、毛泽东思想 1.了解毛泽东思想在工农武装割据和新民主主义理论方面的主要内容; 2.了解“七大”把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三、邓小平理论 1、了解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专题五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