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春望》王惠稳
春望的平仄

春望的平仄
春望的平仄
春望,是一首描写春天景色的诗歌。
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示了春天的美景,表达了对春天的渴望和向往。
平仄是指诗句中字音的高低起伏,有平声、仄声之分。
在《春望》这首诗中,平仄的运用能够增加诗句的韵律感和节奏感,使读者更能感受到诗歌的美妙之处。
诗句中的平仄运用着重体现了春天的柔和与温暖。
比如,“国破山河在”中的“国破”、“山河”、“在”都是平声,平仄平仄平仄平,使得整个句子的节奏感较为轻快。
这种平声的运用,使得诗句中的字音起伏较小,给人以平和的感觉,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向往和希望。
同时,诗句中也有一些仄声的运用,使得诗句更富有力量感和张力。
比如,“明朝”中的“明”、“朝”都是仄声,仄平仄。
这种运用使得诗句中的字音起伏较大,给人以紧张和活力的感觉。
此外,平仄的运用也可以表达出作者对春天景色的感受和思考。
比如,“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中的“春色”、“园关”、“不住”、“红杏”、“出墙”等字都是平声,平仄平仄平仄平。
这种
平声的运用使得诗句读起来轻松愉快,表达了作者对春天景色的喜悦之情。
总之,平仄是诗歌中重要的韵律元素,它的运用能够赋予诗句以节奏感和韵律美,使诗歌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在《春望》这首诗中,平仄的运用使诗句更加生动有趣,增强了读者对春天景色的感受和理解,使整首诗更加动人。
春望古诗鉴赏

春望古诗鉴赏春望朝代:唐代作者:杜甫原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鉴赏“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诗篇一开头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
诗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迤逦,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
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
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
“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的反差。
“城春”当指春天花草树木繁盛茂密,烟景明丽的季节,可是由于“国破”,国家衰败,国都沦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是颓垣残壁,只是“草木深”。
“草木深”三字意味深沉,表示长安城里已不是市容整洁、井然有序,而是荒芜破败,人烟稀少,草木杂生。
这里,诗人睹物伤感,表现了强烈的黍离之悲。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
春天的花儿原本娇艳明媚,香气迷人;春天的鸟儿应该欢呼雀跃,唱着委婉悦耳的歌声,给人以愉悦。
“感时”、“恨别”都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
这两句的含意可以这样理解:我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泪落潸然;我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
人内心痛苦,遇到乐景,反而引发更多的痛苦,就如“营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那样。
杜甫继承了这种以乐景表现哀情的艺术手法,并赋予更深厚的情感,获得更为浓郁的艺术效果。
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
这联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
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诗人想到:战火已经连续不断地进行了一个春天,仍然没有结束。
第26课《春望》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试分析“破”和“深”两字的表达作用。
“破”字有“残破,破败”之意,它写出国都长安沦陷, 城池残破,处处是断是“茂盛”的意思,到处杂草丛生,它写出因战 乱而荒芜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
春望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知人论世
“望”中见人
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7岁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4岁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25岁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36岁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43岁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44岁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49岁
悟读反思,“望”中见己
春望
仲春凭阑槛,晓园寻芳踪。 繁花自妍艳,空城寂柳樱。 抗疫逾三月,逆行抵万金。 山河当无恙,风月复清明。
炼字品析
诗的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 种事物写春天。“感时花溅泪,恨别 鸟惊心”,诗人睹物伤情,见到开放 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听到鸟 儿的啼叫,也禁不住魂悸心惊。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①诗人触景生情,原本能愉悦心情的花鸟,但因感时恨 别,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更烘托了自己“感时”、“惜 别”之悲。这就是“以乐衬哀”的反衬手法。
赏析诗歌的方法
诵读涵咏 炼字品析
角色代入 知人论诗
课堂练习
(1)《春望》一诗中,运用拟人手法来表现诗人 对国事忧伤,对家人思念的两句诗是: (2)《春望》一诗中写战火连天,家属难觅的千 古诗句是: (3)杜甫《春望》中,写诗人忧国思家,以致华 发稀疏的句子是: (4)杜甫《春望》中,写望中所见,表现长安春 日满目凄凉,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之情的句子是:
《春望》说课稿(精选3篇)

《春望》说课稿(精选3篇)《春望》篇1一、教学目标:1、深入体会古的韵律。
2、记忆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做到学以致用。
3、领略古诗词的凝练姜、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
4、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难点:1、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2、作者作诗的背景或心境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杜甫诗之沉郁,无不令我们爱不释手,浮想联翩,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诗。
二、整体感知1、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扫除文字、词语障碍。
抵,值,相当;浑,简直;簪,古人用来别发连冠的首饰。
2、了解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或心境。
杜甫《春望》背景《新唐书肃宗纪》载:这年正月,“安庆绪将伊子奇寇睢阳郡,张巡败之”。
二月,“李光粥及安庆绪之众战于太原,败之”,“关西节度兵马使郭英X及安庆绪战于武功,败缕。
庆绪陷冯翊郡,太守萧贲死亡”,“庆绪将蔡希德寇太原”,“郭子仪及安庆绪战于永丰仓,败之”。
《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九载,这年三月,“尹子奇复引大兵攻睢阳”,”安守忠将骑二万寇河东,郭子仪击走之”。
整个春季三个月,战争不息。
三、理解诗的意境、内容这首诗是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三月,杜甫在长安时所作。
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
诗人触景生情,抒写了伤乱的感慨。
诗的前四句写春天的长安城的败象,包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高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触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坠泪惊心。
前四句诗人俯仰瞻观,由近而远,由远而近,从城到山河,由满城草木到花鸟。
感情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
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春望的题材和体裁

《春望》的题材和体裁
《春望》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题材为咏史抒怀,体裁为五言绝句。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春望》的题材。
《春望》以描绘春天景色为主题,通过对春天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命运和个人遭遇的感慨和思考。
诗中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色,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动荡不安的忧虑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同时,诗中也表达了诗人对自己个人遭遇的思考,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转和人生离别的感慨和悲凉之情。
因此,可以说《春望》的题材是对国家命运和个人遭遇的思考和抒发。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春望》的体裁。
《春望》是一首五言绝句,五言绝句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常见形式,由四句组成,每句五个字,总共二十个字。
五言绝句的形式简洁明快,语言简练精炼,常常能够通过少量的文字表达出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在《春望》中,诗人通过短短的二十个字,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绘和对国家命运和个人遭遇的思考,表达了自己对时代变迁和人生命运的感慨和思考。
这种简洁明快的形式使得诗歌更加贴近生活,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总的来说,《春望》的题材是咏史抒怀,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绘和对国家命运和个人遭遇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时代变迁和人
生命运的感慨和思考。
而其体裁则是五言绝句,这种简洁明快的形式使得诗歌更加贴近生活,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通过对题材和体裁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春望》这首优秀的古代诗歌作品。
春望ppt优秀课件

春望ppt优秀课件春望ppt优秀课件春望,这是一首唐代文学家杜甫的名篇。
它以诗人对于时局的观察和对于社会变迁的感慨为主题,描绘了一个焦虑不安的时代。
而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信息的快速传播,我们可以用现代的方式来呈现这首经典之作——优秀的PPT 课件。
一、背景介绍在这部分,我们可以通过简洁明了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片,向观众展示唐代社会的背景。
可以使用一些古代的绘画作品,如《千里江山图》来展示唐朝的繁荣景象,也可以通过一些古代的历史文献,如《资治通鉴》来介绍唐朝的政治风云。
二、诗人的心境接下来,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插图和简短的文字,来展示诗人杜甫内心的焦虑和忧虑。
可以使用一些描绘孤独和寂寞的图片,如一个人独自望着远方的背影,或是一个人独坐山间的小屋。
同时,我们可以引用一些杜甫的诗句,如“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来表达诗人对于时局的思考和对于生活的迷茫。
三、社会变迁在这一部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数据和图表,来展示唐代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可以使用一些统计数据,如人口增长、城市扩张等,来展示唐朝社会的繁荣和变化。
同时,可以使用一些地图和图表,来展示唐朝的版图和疆域的扩张。
四、时局观察接下来,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插图和简短的文字,来展示诗人对于时局的观察和感慨。
可以使用一些描绘战争和动荡的图片,如战场上的战士、流离失所的难民等,来展示唐朝社会的动荡和不安。
同时,我们可以引用一些杜甫的诗句,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来表达诗人对于时局的忧虑和对于国家的期望。
五、现代解读最后,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现代的角度和观点,来解读这首诗的意义和价值。
可以引用一些现代文学家和学者的评论,如鲁迅、胡适等,来解读诗中的隐含意义和诗人的思想。
同时,我们也可以结合现代的社会现象和问题,来呼应诗中的观点和思考。
总结通过优秀的PPT课件,我们可以将杜甫的《春望》这首经典之作以现代的方式呈现给观众。
通过背景介绍、诗人的心境、社会变迁、时局观察和现代解读等多个方面的呈现,我们可以让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这首诗的内涵和意义。
《春望》全文与注释

《春望》全文与注释《春望》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经典诗作。
全诗内容如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接下来,咱们一句句来看看这首诗的注释。
“国破山河在”,“国破”指的是国都长安沦陷,被叛军占领。
尽管国家遭受了这样的劫难,但是山河依旧存在。
这里的“山河在”有一种物是人非的感慨,山河虽在,然而国家已经不再是曾经的模样。
“城春草木深”,春天已经到来,城中本该是热闹繁华的景象,但因为战乱,人们流离失所,只能看到杂草丛生,树木繁茂。
一个“深”字,生动地描绘出了那种荒芜、凄凉的氛围。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非常精妙。
诗人感伤时事,看到盛开的花朵,反而落泪;因与亲人离别,听到鸟儿的叫声,也觉得心惊。
花本是美好的事物,鸟声通常也是悦耳的,但在此时此景,诗人的内心充满了忧思和痛苦,所以美好的东西反而勾起了他的伤心之情。
“烽火连三月”,“烽火”指的是战争的烽火,“连三月”表示战火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从年头到年中,一直没有停歇。
“家书抵万金”,在战乱之中,与家人音信隔绝,能收到一封家书,那是无比珍贵的,简直价值万金。
这一句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和牵挂。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诗人因为忧愁烦恼,不断地挠头,以至于头发越来越少,短得连簪子都插不上了。
通过对自身形象的描写,展现出他内心的愁苦和焦虑。
这首诗以景衬情,通过描绘长安城在战乱后的破败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战争的痛恨。
整首诗沉郁顿挫,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杜甫亲身经历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苦难。
他用诗歌记录下了这些痛苦和无奈,让后人能够更深刻地了解那段历史。
《春望》不仅仅是一首诗,它更是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让我们看到了唐朝由盛转衰时期的社会状况。
从艺术手法上看,这首诗对仗工整。
比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不仅在意义上相互呼应,在语言形式上也非常整齐。
八年级上册二十四课《春望》课件

八年级上册二十四课《春望》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八年级上册二十四课《春望》一诗。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的第三章节“唐宋诗词欣赏”,具体为杜甫的《春望》全诗解析。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并理解《春望》全诗,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 学生能够掌握诗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3. 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本诗,了解唐代历史背景,培养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比喻,体会诗人的情感。
重点:掌握诗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了解诗歌背景。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件:《春望》全文及解析。
2. 学生用书:八年级上册教材。
3. 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唐代历史背景,引入诗人杜甫及其创作特点。
2. 课文解析:a. 解读全诗,让学生跟读并理解诗句。
b. 分析诗中的意象、比喻,讲解重点词汇和句式。
c. 逐句解析诗句,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3.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关于《春望》的鉴赏题,进行讲解。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一道类似的古诗词鉴赏题,及时巩固所学。
5.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春望》2. 诗人:杜甫3. 诗歌背景:唐代4. 重点词汇和句式5. 诗句解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春望》的背景,谈谈你对诗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一句的理解。
2. 答案: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民族复兴的期望。
在国家破败的背景下,诗人仍对大自然充满热爱,体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诗歌的背景和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但仍需加强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杜甫的其他诗作,了解其创作风格,提高古诗词鉴赏水平。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歌背景的理解2. 重点词汇和句式的掌握3. 诗句解析中的情感体验4.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应用一、诗歌背景的理解《春望》是唐代诗人杜甫在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春天,因战乱流离至岷县(今四川省岷县)时所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谈 谈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通过学习这首诗,你有 什么感受?
古诗《春望》
杜甫
制作人 :王惠稳1.你了来自作者杜甫吗?把你了 解的说给大家听听。 2.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用心读读诗句,说说你感觉诗 中表达的是什么思想感情? 2.划出你不理解的字词。 3.在你的小组中讨论讨论你的疑 问。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