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

合集下载

今秋高中历史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

今秋高中历史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

今秋高中历史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今秋高中历史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目录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19课辛亥革命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第七单元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第21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第22课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第23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第十单元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第28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第29课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活动课家国情怀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

期中复习知识点归纳 -【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期中复习知识点归纳 -【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重点知识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分封制1.含义:封邦建国2.目的:“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维护统治,巩固政权3.内容:“授民授疆土”,土地和人民4.对象: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5.诸侯权利与义务:再次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服从命令,朝觐述职6.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宗族统治7.积极作用:加强地方统治,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形成格局,成为强国8.消极影响:独立性,诸侯强大,王权衰弱宗法制1.含义:父系血缘关系,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2.基本原则:嫡长子继承制“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3.内容:大宗、小宗体系;相对性;周天子是天下大宗和最高领袖4.特点:政治关系和血缘关系相结合;家国一体和家国同构;社会等级森严两者关系:分封制(表)、宗法制(里)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和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表现,两者互为表里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1)多元一体,中原核心(2)地处大河冲积平原(3)文明的原生性特点(4)兼容并蓄、延绵不断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1)政治方面①“家天下”的政治格局形成②国家机构日趋完善③政治权力的分配与血缘关系紧密结合,构成森严的等级秩序④疆域不断扩大(2)经济方面①以农业为主要生产部门,井田制是基本的土地制度②手工业较为发达(3)文化方面①出现了较为成熟的文字②建立了完备的礼乐制度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商鞅变法1.时间:开始于公元前356年2.内容: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②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③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④“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⑤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⑥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3.结果:①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②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百家争鸣形成的背景:1.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根本原因)2.政治:周王室衰微,宗法制及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3.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4.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百家争鸣产生的影响:1.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2.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3.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4.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统一1.皇帝制度目的:突出功业神化君权特点: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2.中央:三公九卿制特点:比较完备以皇权为中心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家天下”色彩家国同治3.地方:郡县制意义:实现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中央垂直管理地方),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意义: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比较相同点1.目的:巩固国家统治2.性质:地方行政制度3.作用:维护国家统一不同点1.建立基础:宗法制、血缘关系;大一统、地域划分2.传承制度:世官制、贵族政治;任免制、官僚政治3.官吏权力:封地爵位;俸禄制度4.作用影响:独立性、割据势力;归属性、中央集权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1)“轻罪重罚”的苛政暴政(2)沉重的赋税和徭役负担(3)政治腐败(4)文化的专制与落后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政治上①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②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设立中朝,尚书令的作用开始提升③确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④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⑤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2)经济上①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②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③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④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3)思想上①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②公元前136年,设立五经博士,儒学独尊地位确立。

人教版(2020)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人教版(2020)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西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1.秦始皇“收天下兵,聚之咸阳”意在( )
A.防止各地叛乱 B.搜括金属原料
C.学习冶金技术 D.装点皇宫内院
2.秦始皇能够“收天下兵,聚之咸阳”说明其怎样的统治特征?
材料二:陈涉……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敝之卒, 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 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课标要求
1.1 早期中华文明 •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
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 献记载,了解早期国家的特征。
1.2 春秋战国的政治、社会及思想变动 • 通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西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3.陈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率疲敝之卒”却能得到“天下 云集响应”,这从侧面能够反映此时秦朝统治存在怎样的问题?
问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与练习
三、亡秦之因
材料一:三十四年,……齐人淳于越进曰:“臣闻殷周之王千馀 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西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1.齐人淳于越的诉求是什么?这折射出秦朝统治怎样的困境?
• 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治理 模式;
• 秦末农民起义,西汉和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是社会阶级矛盾日益 尖锐的结果。
各课分析
课标要求
1.1.早期中华文明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 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 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 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 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 早期国家的特征。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1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3课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1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3课

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学习目标导航]课标解读1.结合秦朝统一的过程及意义,从“时空观念”角度了解秦朝统一的业绩。

2.结合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举措,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及其意义。

3.了解秦朝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秦朝短命而亡的原因及启示。

时空坐标知识点一秦的统一1.背景(1)客观条件①政治: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②经济: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2)历史条件①秦国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②数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

③商鞅变法使秦国日益强盛。

2.过程(1)灭东方六国:公元前230-前221年,秦某某取远交近攻策略,相继灭掉东方六国,建立秦朝,定都某某。

(2)征服南方越族地区,加强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

(3)击退匈奴进攻,修筑万里长城。

3.巩固(1)巩固中央集权①措施①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

②修驰道、直道,颁行法律。

③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整顿社会风俗等。

4.意义(1)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

(2)统一中央集权国家形成。

(3)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4)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知识点二秦朝的暴政1.表现秦始皇①穷奢极欲,大兴土木,求仙访药,巡游、封禅,征发繁重;刑法严苛②接受李斯的建议,实施“焚书坑儒”,钳制思想秦二世残忍昏庸,实行严刑峻法,加重人民负担知识点三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1.秦末农民起义(1)原因①秦朝的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

②法律严酷。

(2)过程①陈胜、吴广首义: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陈胜自立为王,号为“X楚”,不久战败。

②项羽、X邦亡秦:X邦、项羽等领导的反秦势力日益壮大,公元前207年,X邦的军队进占某某,秦朝灭亡。

2.楚汉战争(1)时间:公元前206—前202年。

(2)概况①X邦:“约法三章”,废秦苛法,善于用人,听取谏言,指挥得当。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

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必备知识·自主学习——新知全解一遍过走进教材知识点一秦的统一1.统一的条件(1)客观条件①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________。

②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________所带来的阻碍,这为统一准备了客观条件。

(2)秦国强盛①秦国________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②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________较为清明。

③商鞅变法后,秦尊奉________,奖励耕战,国家日益强盛,为日后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2.统一的过程(1)灭掉东方六国,建立统一王朝公元前230年~前221年,秦国采取________战略,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相继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王朝——秦朝,定都________。

(2)南征越族,北击匈奴①秦朝又征服了南方越族地区,并加强了对云、贵一带________的控制。

②在北方,秦朝击退了________匈奴的进攻,在原有北方诸侯国旧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________。

3.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1)确立皇帝制度①嬴政兼采________名号,将新王朝的君主定名为皇帝,并通过许多具体规定和礼仪突出皇帝的________地位。

②嬴政自称“始皇帝”,皇帝对国家事务拥有________的决定权。

(2)三公九卿组成中央政府①皇帝之下由三公九卿组成中央政府,负责管理全国的________。

②三公指________、太尉、御史大夫,为主要辅佐大臣;九卿泛指分掌具体事务的________。

(3)地方推行郡县制①在地方彻底废除________,将战国时已经形成的郡县制在全国推广。

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其主要官员由________任免和考核。

②县以下设乡、里和亭,分别负责________和治安。

4.巩固统一的措施(1)统一________、文字、货币、法律和度量衡,编制________,迁徙六国贵族豪强,整顿社会风俗等。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3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3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

第一单元第3课1.据《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载:“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逢明天子,人人自以为更生。

”此段文字表明司马迁认为秦朝统一的意义是( )A.使人民脱离了诸侯国的统治B.为我国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C.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D.使人民从事生产有了安定的环境【答案】D【解析】秦朝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的混乱局面,使人民有了安定的社会生产环境,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

D项符合题意。

2.“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该诗赞颂秦王嬴政的历史功绩是( )A.开发灵渠B.兼并六国,完成统一C.修筑万里长城D.统一文字【答案】B【解析】该诗赞颂秦王嬴政的历史功绩是兼并六国,完成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故选B项。

3.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后,自以“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将皇帝作为自己的帝号,这就是皇帝称谓的由来。

秦始皇此举旨在( )A.维护国家统一B.实行暴政统治C.保障社会稳定D.实现君主专制【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秦王嬴政认为自己的功业超过古代的三皇五帝,把“皇”与“帝”连在一起,称“皇帝”,并自称“始皇帝”,后代称为二世、三世皇帝,以至千世万世,体现了皇帝独尊、皇权至上,故选D项。

4.秦初并天下,丞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燕、剂、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填)之。

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始皇下其议群臣,君臣皆以为便。

这说明( )A.边地偏远是一种现实困境B.朝中诸臣都同意实行郡县制C.始皇最终采纳了丞相建议D.郡县制有利于对地方的控制【答案】A【解析】由题干可知,王绾谈及制度设计时,提及分封制设立的原因,是因为统治区域辽阔,一些地区离统治中心过远,不分封诸子,则不好镇守,这一说法反映出边地偏远的现实困境,如A正确。

B、D与材料不符,错误。

秦始皇设有采纳这一建议,而是实行了郡县制,C 错误。

5.“陛下”本是对他人的尊称,但秦以后,“陛下”一词只能专称皇帝。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课件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课件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经济大发展:铁具开始使用,牛耕推广,兴修水利→社会分工 更细,手工业更加细密→促进工商业发展,货币 流通广泛,出现商贾云集的城市
政治大动荡: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诸侯争霸,战乱频繁
民族关系出现重要变化:春秋时,中原先进,自称华夏,戎 狄蛮夷产生华夏认同,进入战国,戎狄蛮夷融入华夏族,华 夏族吸收新鲜血液,更稳定,分布更为广泛。
王政位治传机承构::世世中袭央袭制设原制取主始代管取禅行社代让政会制、禅(军让家事天、制下司取法代和公宗天教下的)机构与夏 春职商 秋官与 和奴。西 战隶周 国, ,社东 一会周 统分 秦两 两段 汉
聚文族化而:居夏历——《一夏方小距面正今7》对00:夏0-部记50族载00年直一接年统中距治各今5,个00另月0年一份:方的面物对候其、他天三部象分族、魏进气蜀行象吴间和,接农统事二治等晋前后延
1.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
(原始时代到家国天下)
第一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2.从氏族公社到家庭私有
第二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原始公有到个体私有) 3.从星罗棋布到多元一体
第三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第四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统一多民 族国家的 准备和酝 酿
第二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2.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 ,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 度渊源是( ) A.宗法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
考察目标:“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 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里面的“孝”“悌”“乐”“礼”都是 宗法制的内容和服务于宗法制的内容,故选A项
社会大变革: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商鞅变法(为典型)

高一历史学案: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高一历史学案: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专题架构】【专题解读】本单元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先秦时期(远古到公元前221年),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夏、商、西周是中华文明诞生和早期国家的形成时期。

春秋战国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大变动的时期;第二段是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到220年),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时期,奠定了大一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

【专题要点】先秦时期:政治方面:中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中华古代文明的起源以早期国家出现为重要标志,逐步形成了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主要内容,以世卿世禄和家国一体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制度,并以礼乐制度进行维系。

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分封制开始瓦解,礼崩乐坏,诸侯争霸,各国纷纷变法,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开始出现。

经济方面:早期农业手工业商业逐步发展,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发展到铁犁牛耕,土地制度也从井田制发展为土地私有制,小农经济逐渐形成。

思想文化方面:科技与文艺成就突出,如甲骨文的成熟,青铜艺术、天文历法、医学等水平高超,弥漫着神权色彩。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和士阶层活跃,私学兴起。

其中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基础。

秦汉时期:政治方面: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秦汉王朝加强了对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政权基本稳定。

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到西汉时继续巩固。

经济方面:以农业为主导的小农经济逐步发展,开始出现土地兼并,秦朝统一度量衡,货币。

两汉的休养生息政策有利于经济发展,黄河流域是当时的经济重心,陆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沟通了东西方贸易往来。

思想文化方面:秦朝以法家思想加强思想控制,汉朝实行黄老之学,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科技文化迅速发展,尤其是造纸术的发明,文学艺术各放异彩,佛教传入与传播。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标要求】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时空观念】【初高中知识衔接】1.中华文明的起源情况旧石器时代(打制)新石器时代(打磨结合)距今约170万年前距今约7000-5000年前距今约5000年前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中国新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西周初期分封的主要诸侯国示意图西周分封等级示意图【初高中知识衔接】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1.旧石器时代(距今200万年前至距今一万多年前)(1)代表:距今约170万年的______ 和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的______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学案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精梳理·通时空观念一、秦的统一1.背景(1)必要性02安定统一。

①□01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②各地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03政治分裂带来的阻碍。

(2)可能性04物质基础雄厚。

①秦国地理位置优越,□05广纳贤才,吏治清明。

②秦王励精图治,□③□06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全国准备了条件。

2.统一历程(1)统一六国:公元□07前230~前221年,秦王相继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新的□08统一的09咸阳。

秦王朝,定都□(2)开疆拓土11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

①在南方:征服□10越族地区,加强对□②在北方:击退□12匈奴,在原有长城基础上,修筑了西起□13临洮,东至□14辽东的万里长城。

[金版微点拨]【易混易错】秦国与秦朝秦国是秦朝的前身,是指诸侯国。

秦人是华夏族的一支,传说周武王因秦的祖先善养马,因此将他们封在秦地。

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建诸侯国。

秦朝则是中国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始于公元前221年。

【易混易错】 郡县制并非始于秦朝郡县制起源于春秋后期。

战国时期,各大国已广泛实行郡县制。

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

【名词解释】 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1)“君主专制”是指一种决策方式,其特点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皇帝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等大权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独断性。

(2)“中央集权”是针对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而言,是一种政权组织形式,与地方分权相对。

其特点是全国军、政、财等大权都归属中央,地方必须绝对听命于中央,没有任何独立性。

3.巩固统一的措施 (1)4.评价(1)建立起“东至□33海暨朝鲜,西至□34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幅员辽阔的国家,奠定了此后古代中国版图的基本轮廓。

(2)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

(3)促进了□35各民族的交往、交流和交融,推动了□36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秦朝的暴政和速亡1.秦的暴政(1)秦始皇穷奢极欲,大兴土木,赋役沉重,严重激化了社会矛盾。

(2)秦始皇为钳制思想,□01焚书坑儒。

(3)秦朝刑法严苛,社会阶级矛盾严重激化。

2.秦的灭亡(1)公元前209年,□02陈胜、□03吴广率戍卒在□04大泽乡起义,这是中国历史上□05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陈胜自立为王,号为“张楚”,不久失败。

(2)刘邦、项羽等领导的反秦势力日益壮大。

公元前□06207年,□07刘邦的军队进入咸阳,秦朝灭亡。

3.楚汉战争:□08秦朝灭亡后,□09刘邦和□10项羽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项羽最终被刘邦打败。

【思考探究1】 教材P15左里耶秦简户籍簿可以印证秦朝实行过什么制度?材料可以反映出这一制度有何特点?金版点拨:可以印证秦朝实行过编户制度。

在这一制度中,人有有爵和无爵之分,男子和女子都承担赋役;课役身份有大小之分。

【思考探究2】 秦始皇把最高统治者的称谓叫做皇帝的目的是什么?“朕”“制”“命”“诏”“玺”等一系列规定的用意何在?金版点拨:目的:神化皇权。

用意:显示皇权的尊严和皇帝地位的不可僭越。

【思考探究3】 你觉得秦朝的政治制度与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在本质上有何不同呢? 金版点拨:秦朝政治制度是封建专制制度下的官僚政治,而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是奴隶制度下的世卿世禄制度。

【思考探究4】 如何理解“中华文明造就了皇帝制,皇帝制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文明”?金版点拨: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占绝对优势,农业文明以家庭结构为模式,它需要强大的不可分割的皇权。

皇帝制又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甚至服装、建筑等。

皇帝制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安定,保持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连续性。

【知识拓展】 史书谈“焚书坑儒”《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秦始皇长子扶苏说“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西汉末孔安国《〈尚书〉序》言:“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

”西汉刘向《〈战国策〉序》:“任刑罚以为治,信小术以为道。

遂燔烧诗书,坑杀儒士”。

【思考探究5】 读教材P16秦朝形势图,你能提取哪些信息?金版点拨:可从地方行政制度、民族关系、都城、长城、国家疆域的变化等角度提取。

【思维导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研重难·籍史料实证主题一秦朝的统一一战国中后期,孟子提出了“定于一”的思想。

战国末年的《吕氏春秋》认为:“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残,不得休息。

”《庄子·天下》云:“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

”二三秦朝建立后,在中央设置三公九卿以辅佐皇帝。

三公指:丞相(政府最高行政长官,下辖九卿)、太尉(最高军政长官)、御史大夫(相当于副丞相,主要职责是管理图籍、奏章,监察文武百官)。

九卿分别是:奉常(负责宗庙、礼仪和教化)、郎中令(宫中警卫)、卫尉(宫门警卫)、廷尉(负责司法和首都警卫)、典客(主管少数民族事务)、宗正(负责皇室宗族事务)、治粟内史(负责租税和国家财政)、少府(负责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太仆(负责宫廷车马)。

四司马迁认为:“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贾谊说“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班固说:“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

李白《古风·其三》中写道:“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教你读史] 史料一注意抓住共性信息“定于一”“乱莫大于无天子”“天下大乱……道德不一”。

史料二地图注意观察题头时间、图例中“周初分封的主要诸侯国”及图中“郡”和统治区的变化。

史料三抓住关键信息“辅佐皇帝”“宗庙”“宫中”“宗族”“皇家”等,以及分工情况。

史料四评价秦始皇有肯定和否定两类看法。

[问题探究] (1)史料一体现了战国中后期思想界的哪些共识?金版参考:结束战乱,实现统一。

(2)史料二中图二与图一有哪些不同?指出变化的意义。

金版参考:疆域扩大,实现全国统一;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郡县制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民族交融。

(3)史料三体现了秦朝官制哪些特点?金版参考:以皇权为中心;分工严密,各司其职;体现了“家天下”的特点。

(4)史料四中,分别从哪些角度评价了秦始皇?金版参考:班固、李白和司马迁肯定了秦始皇统一天下和创立新制度的功绩。

贾谊否定了秦始皇“家天下”和暴政的做法。

[史论总结] 1.秦统一六国的条件(1)客观条件①经济基础:封建经济的发展要求结束分裂,同时又为统一提供了物质基础。

②政治基础:争霸、兼并战争使国家由区域性统一向大一统发展。

③民族基础:各民族逐步交融,民族凝聚力增强。

④群众基础: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割据混战,加剧了人民的困苦,人民厌战、渴望统一。

⑤思想基础:法家关于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的理论。

(2)主观条件①经过商鞅变法,秦国成为最强大的诸侯国,具备了进行统一战争的条件。

②个人因素:嬴政具有雄才大略,其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广罗人才,制定了正确的统一方略。

2.评价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积极: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专制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统一的环境,有利于各民族的交融,有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④为人类创造了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⑤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几千多年,影响深远。

消极:①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②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压抑了创造力。

③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④助长了官僚作风和贪污腐败之风。

3.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异同(1)相同点: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都在维护国家统一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2)不同点①实行条件: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郡县制是在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

②建立基础:分封制是以宗法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是按地域划分的。

③传承制度: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动,官位概不世袭。

④官吏权利:诸侯拥有封地和爵位,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⑤历史作用: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主题二秦朝的灭亡一他们杀掉两名秦尉官,号召同行戍卒说,大家行途遇雨,都已经不能够在规定的日期抵达戍地,而失期当斩,即使免除斩首之刑,戍边而死的往往多达十分之六七。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32页二项梁、项羽出身于楚国旧贵族,项氏世代为楚将,封于项(河南项城东北),遂以项为氏。

项梁的父亲就是楚国著名的大将项燕。

项梁因犯罪,带着侄子项羽逃到吴县(江苏苏州)。

公元前209年九月,陈胜、吴广起义的消息传到吴县时,项梁、项羽二人杀死会稽郡守,响应起义,得精兵8000人,项梁做了会稽郡守,项羽为裨将。

——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242页三萧何原为沛县主吏掾,后来升为泗水卒史。

曹参原为沛狱掾。

任敖为狱吏,周昌及其兄弟周苛也是泗水卒史。

夏侯婴原为沛厩司御,后来升为县令史。

——王绍东:《论统一后秦吏治败坏的原因及与秦朝速亡之关系》,载《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四从历史文献的记载看,秦始皇时代秦帝国的反抗力量主要活动于关东。

……秦末大起义中十数家反秦武装力量也均崛起于关东,如贾谊《过秦论》所说,陈胜振臂一呼,“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从另一方面看,自陈胜起事到秦亡,起义军始终被称为“关东盗”,关中地区未曾燃起一星反抗的火花。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33页[教你读史] 史料一中“失期当斩,……戍边而死的往往多达十分之六七”反映了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

史料二中“项梁、项羽出身于楚国旧贵族,项氏世代为楚将”包含了项氏响应起义的原因。

史料三中列举的几个人原本都是秦国基层官吏。

从史料四可知反秦斗争基本都发生在关东地区。

[问题探究] (1)从史料一中可见,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有什么?金版参考:戍卒失期当斩;戍卒死亡率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