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蛋白质动态性和进化论

合集下载

进化论的核心内容

进化论的核心内容

进化论的核心内容进化论是生物学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它是研究物种如何改变及其迁移的演化,以及这种改变、迁移的原因,和如何影响生物群落的结构和运作的方式。

它被高度识别,并被尊重的一种观念,它基本上认为,只有通过严格的进化,自然界里的物种可以由最先简单的生物进化为今天的形态。

一是物种的变异。

按其形式与意义,物种变异可分为通俗概念的变异或变异,与专业词汇的变异或变应力。

通俗物种变异指的是物种内一般种质上的变化,如新物种形成,等等。

而专门物种变异指的是物种内以遗传优势被选择,而且能够将其他种群物种的基因复制的变异。

变异是生物进化的核心发动力,有利的变异将被自然选择作为有利物种的基因,从而获得选择优势。

二是物种交叉有利因素。

自然界里每种物种都经历着不同的交叉与迁移,即使是近期物种之间也会有一些交叉与迁移。

交叉产生的最终结果,就是上述变异可以由不同种群传递,这样物种更容易平衡,从而使新有利物种具有有利的成功选择优势。

三是环境因素的影响。

环境因素是影响物种进化变化的最主要原因,它们可以调节物种的适应性,同时也会影响抗逆性,从而有利于物种在环境变化时的适应。

众所周知,物种是总是要在环境因素的强烈作用下不断改变的,只有不断变化,旺盛的物种才能更好地适应多变的环境。

四是进化的社会关系。

进化论的研究揭示了生物学的本源性的协作态度,它涉及到生物体与种群间的相互影响,还有细胞之间的协作。

这一切因素表明,生物总是处于社会环境中的动态平衡之中,这些生物的协作及彼此之间的互惠互利的关系,为社会中的生物进化提供了可能性和机会。

总之,进化论概括了自然界中物种形成及变异的过程,因此可以认为进化论是有着重大意义的一种理论。

进化论的核心内容是物种的变异和交叉,环境因素以及社会关系,这些是在为物种形成、有利变异协作、社会中长期进化过程提供重要参考。

TRIZ理论体系

TRIZ理论体系

TRIZ理论体系TRIZ理论包含着许多系统、科学而又富有可操作性的创造性思维方法和发明问题的分析方法。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TRIZ 理论已经成为一套解决新产品开发实际问题的成熟的九大经典理论体系。

1.TRIZ的技术系统八大进化法则阿奇舒勒的技术系统进化论可以与自然科学中的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和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齐肩,被称为“三大进化论”。

TRIZ 的技术系统八大进化法则分别是提高理想度法则、完备性法则、能量传递法则、协调性法则、子系统的不均衡进化法则、向超系统进化法则、向微观级进化法则、动态性和可控性进化法则。

技术系统的这八大进化法则可以应用于产生市场需求,定性技术预测,产生新技术,专利布局和选择企业战略制定的时机等。

它们可以用来解决难题,预测技术系统,产生并加强创造性问题的解决工具。

2.最终理想解TRIZ理论在解决问题之初.首先抛开各种客观限制条件.通过理想化来定义问题的最终理想解(Ideal Final Result,IFR),以明确理想解所在的方向和位里,保证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沿着此目标前进并获得最终理想解,从而避免了传统创新设计方法中缺乏目标的弊端,提升了创新设计的效率。

如果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比作通向胜利的桥梁,那么最终理想解就是这座桥梁的桥墩。

最终理想解有4个特点:①保持了原系统的优点;②消除了原系统的不足;③没有使系统变得更复杂;④没有引入新的缺陷。

3.40个发明原理阿奇舒勒对大量的专利进行了研究、分析和总结,提炼出了TRIZ 中最重要的、具有普遍用途的40个发明原理,分别是分割、抽取、局部质量、非对称、组合、多用性、嵌套、质量补偿、预先反作用、预先作用、预先防范、等势、反向作用、曲面化、动态化、部分超越、维数变化、机械振动、周期性作用、有效作用的连续性、快速、变害为利、反馈、中介物、自服务、复制、廉价替代品、机械系统的替代、气压与液压结构、柔性壳体或薄膜、多孔材料、改变颜色、同质性、抛弃与再生、物理/化学参数变化、相变、热膨胀、加速氧化、惰性环境、复合材料。

TRIZ创新设计复习题

TRIZ创新设计复习题

一、创新思维的定义:是运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创造性的重新组合,在头脑中产生新的思想和形象的思维活动。

创新思维必须是新颖的、独特的。

二、创新思维的基本特征:新颖性、独特性、多样性、开放性、潜在性、顿悟性。

三、创新思维的主要形式:常见的思维方法有:逻辑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侧向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联想思维、幻想思维等。

1.逻辑思维:形式逻辑思维、辨证逻辑思维。

2.发散思维:功能扩散、结构扩散、形态扩散、组合扩散、方法扩散、因果扩散、关系扩散。

3.逆向思维:过程逆向、条件逆向、方式逆向、作用逆向、结果逆向。

4.灵感思维:自发灵感、诱发与触发灵感、逼发灵感。

5.联想思维:相似联想、对比联想、接近联想。

四、创新思维技法:创新技法是以思维规律为基础,通过对广泛创新活动的实践经验进行概括、总结和提炼而得出来的创新的一些技巧和方法。

常用创新技法有:1.试错法2.奥斯本智力激励法(即头脑风暴法、智暴法、BS法)头脑风暴法的原则:(1)自由思考原则、(2)延迟评判原则、(3)以量求质原则、(4)综合改善原则。

3.设问法4.焦点客体法:步骤:(1)选择需要完善的客体;(2)制定完善客体目标;(3)借助于任何书籍、字典或其它工具来选择偶然词(客体);(4)分出所选偶然客体的特征;(5)将选特征(性质)转向被研究客体;(6)记下研究客体与偶然客体特征结合后得到的想法;(7)分析得到的结合点,选择最合适的想法;例:提高锅的使用性能:::解:焦点客体:锅;完善目标:提高使用性能;偶然词:树、灯、烟。

表1焦点客体法资料汇总表焦点客体:锅完善目标:增加新品种偶然客体偶然客体特征焦点客体与特征得到的想法树木高、裸露、软木、带根高壁锅、软木锅、带根的锅底部有支架的锅、有高保温壁的锅灯有电、有裂痕、发光电锅、有裂痕的锅、发光的锅电子加热锅、有辅助照明的锅、分成几部分的锅香烟冒烟的、带过滤嘴的、放盒里的冒烟的锅、带过滤网的锅、双壁锅有气味显示器的锅,有笊篱的锅、有绝缘盖的锅5.卡片激智法6.联想创新法7.组合创新法8.列举法9.逆向发明法10.模仿创新法11.仿生创新法12.六顶思考帽法五、TRIZ理论的思维方法:1.最终理想解(IFR);2.STC算子;3.九屏幕法;4.小人法;5.金鱼法一、什么是TRIZ:TRIZ是俄文缩写TPH3的英文音译,中文意思为发明问题解决理论。

01_TRIZ的技术系统八大进化法则

01_TRIZ的技术系统八大进化法则

01_TRIZ的技术系统⼋⼤进化法则(⼀)TRIZ的技术系统⼋⼤进化法则阿奇舒勒的技术系统进化论可以与⾃然科学中的达尔⽂⽣物进化论和斯宾塞的社会达尔⽂主义齐肩,被称为“三⼤进化论”。

TRIZ的技术系统⼋⼤进化法则分别是:1、技术系统的S曲线进化法则;2、提⾼理想度法则;3、⼦系统的不均衡进化法则;4、动态性和可控性进化法则;5、增加集成度再进⾏简化法则;6、⼦系统协调性进化法则;7、向微观级和场的应⽤进化法则;8、减少⼈⼯进⼊的进化法则。

技术系统的这⼋⼤进化法则可以应⽤于产⽣市场需求、定性技术预测、产⽣新技术、专利布局和选择企业战略制定的时机等。

它可以⽤来解决难题,预测技术系统,产⽣并加强创造性问题的解决⼯具。

⼋⼤技术系统进化法则1.技术系统的S曲线进化法则1)婴⼉期2)成长期3)成熟期4)衰退期各阶段的特点。

S曲线族2.提⾼理想度法则1)⼀个系统在实现功能的同时,必然有2个⽅⾯的作⽤:有⽤功能和有害功能;2)理想度是指有⽤作⽤和有害作⽤的⽐值3)系统改进的⼀般⽅向是最⼤化理想度⽐值4)在建⽴和选择发明解法的同时,需要努⼒提升理想度⽔平提⾼理想度可以从以下4个⽅向予以考虑:1)增加系统的功能2)传输尽可能多的功能到⼯作元件上3)将⼀些系统功能转移到超系统和外部环境中4)利⽤内部或外部已经存在的可利⽤资源。

3.⼦系统的不均衡进化法则1)每个⼦系统都是沿着⾃⼰的S曲线进化的2)不同的⼦系统将依据⾃⼰的时间进度进化3)不同的⼦系统在不同的时间点到达⾃⼰的极限,这将导致⼦系统间⽭盾的出现4)系统中最先到达其极限的⼦系统将抑制整个系统的进化,系统的进化⽔平取决于此系统5)需要考虑系统的持续改进来消除⽭盾4.动态性和可控性进化法则1)增加系统的动态性,以更⼤的柔性和可移动性来获得功能的实现2)增加系统的动态性要求增加可控性5.增加集成度再进⾏简化法则1.增加集成度的路径2简化路径3单--双---多--路径4⼦系统分离路径6.⼦系统协调性进化法则1.匹配和不匹配元件的路径2调节的匹配和不匹配的路径3⼯具和⼯件匹配的路径4匹配制造⼯程中加⼯动作节拍的路径7.向微观级和场的应⽤进化法则1.向微观级转化的路径2转化到⾼效场的路径3增加场效率的路径4分割的路径8.减少⼈⼯介⼊的进化法则(1)减少⼈⼯介⼊的⼀般路径本路径的技术进化阶段:包括⼈⼯动作的系统→替代⼈⼯但仍保留⼈⼯动作的⽅法→⽤机器动作完全代替⼈⼯。

生物进化与系统学

生物进化与系统学

生物进化与系统学在药物研发和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在生物进化研究中的应用
未来研究的方向与挑战
研究方向: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
挑战: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研究方向:生态系统服务、生物多样性保护等
挑战:如何应对气候变化、疾病爆发等全球性问题
学科交叉与融合的发展趋势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生物进化与系统学的相互促进关系
系统学的研究成果促进了生物进化的研究和应用
生物进化的研究成果丰富了系统学的理论体系
系统学为生物进化提供了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生物进化为系统学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和案例
未来展望
生物进化与系统学研究的前沿问题
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生物进化研究中的应用
生物进化与系统学在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中的应用
与生物进化的关系:是生物进化的重要机制之一
物种形成与演化
物种演化的例子:达尔文雀、大熊猫、恐龙等
物种形成的机制:地理隔离、生殖隔离、生态隔离等
物种演化的过程:突变、自然选择、基因流等
物种演化的影响因素:环境变化、物种竞争、人类活动等
生物多样性的起源与维持
物种形成:通过基因突变、自然选择和生殖隔离等机制,形成新的物种
系统学的研究对象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环境系统:包括气候系统、水文系统、土壤系统等
生物系统:包括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生物个体等
社会系统:包括人类社会、经济系统、政治系统等
技术系统:包括信息技术、能源系统、交通系统等
系统学的基本原理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系统的特性:整体性、关联性、层次性、动态性

从蛋白质的演化看生物进化

从蛋白质的演化看生物进化

种演化的突变性和间断性却没有看到其他物种演化的渐进性和连续性。

本世纪30 年代, 许多群体生物学家提出“综合进化论”把达尔文主义与基因遗传学密切结合起来,强调了突变、重组、选择、隔离在种群分化和新种形成过程中的相互作用。

60 年代后期,日本的木村资生、美国的雅克、金和托马斯、朱克斯等人,根据核酸蛋白质中的核苷酸、氨基酸的置换速率,以及置换造成的核酸、蛋白质的改变并不影响生物大分子的功能的观察,提出了所谓“:中性学说”,从分子水平上揭示了不同于自然选择学说的生物进化图景。

生物之所以能进化, 是因为有遗传与变异的根本原因和自然选择的第二原因。

生物是由遗传与变异斗争,而推动着向前发展。

在生物进化过程中, 遗传是不变的一面,是物种存在的根据。

变异是可变的一面,是物种发展的根据。

不变是相对的, 变是绝对的, 变异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遗传和变异还可以相互转化,变异可以遗传,遗传的特征又可以发生改变。

生物正是由遗传与变异的斗争,转化与统一推动着向前发展。

现代科学把遗传和变异的机制落实在DNA 上。

遗传实质就是DNA 的自我复制。

变异的实质在于DNA 碱基顺序的改而DNA 分子中核苷酸顺序的改变,导致基因突变只有通过其表达的蛋白质发生功能性改变才能进而使生物的表型发生变异。

由于DNA碱基的改变是随机的,所发生改变并不是总能导致蛋白质功能的改变,如真核细胞染色体上,基因可分为内含子和外显子,而只有外显子部分的DNA转录为蛋白质。

所以内含子中的某些核苷酸改变并不会导致其蛋白质发生改变, 同样的根据核酸编码蛋白的三联遗传密码, 我们可以看出,密码子的第三位碱基的专一性较第一、二位的低。

例如赖氨酸是由三联体G U U、GU C 、GUA 和G U G 来编码, 前两个碱基是赖氨酸的专一性的主要决定者,第三位是不太重要的, 不够严格的, 有“摇摆”的特征,即“摆动假说”,如碱基的改变发生在密码子第三个碱基上, 显然不一定会影响蛋白质功能,基因的突变只有通过蛋白质功能的改变才能在自然选择中淘汰不利基因突变,积累有利的基因突变,形成生物进化的基础。

细胞生物学习题答案

细胞生物学习题答案

1真核细胞在表达与原核细胞相比复杂得多,能在转录前水平转录水平转录后水平翻译水平和翻译后水平等多层次上进行调控。

2,细胞连接可分为封闭连接锚定连接和通迅连接3,细胞外基质的基本成分主要有胶原蛋白弹性蛋白氨基聚糖蛋白聚粮层粘连蛋白纤粘蛋白等。

4,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质伸展蛋白和蛋白聚糖。

5,组成氨基聚糖的重复二糖是氨基已糖和糖醛酸。

6,通迅连接的主要方式有间隙连接胞间边丝和化学突触。

7,细胞表面形成的特化结构有膜骨架微绒毛鞭毛纤毛变形足。

8,胞饮泡的形成需要网格蛋白的一类蛋白质的辅助。

9,具有跨膜信号传递功能的受体可以分为离子通道偶联的受体G蛋白偶联的受体和与酶偶联的受体。

10,由G蛋白介导的信号通路主要包括主要包括:cAMP信号通路和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

11,催化性受体主要分为受体酪氨酸激酶受体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受体酪氨酸磷酸脂酶受体鸟苷环化酶和酪氨酸激酶联系的受体。

12,N-连接的糖基化修饰指,蛋白质上的天冬酰胺残基与N-乙酰葡萄胺直接连接。

O-连接的糖基化修饰指,蛋白质上的丝氨酸或苏氨酸与N-乙酰半乳糖胺直接连接。

13,内质网葡萄糖-6-磷酸酶。

高尔基体胞嘧啶单核苷酸酶溶酶体酸性磷酸酶过氧化物酶体过氧化氢酶。

14,电镜下可用于识别过氧化物酶体的主要牲是尿酸氧化酶常形成晶格状结构。

15,广义上的核骨架包括核基质核纤层染色体骨架。

16,中间纤维按组织来源和免疫原性可分为角蛋白纤维波形蛋白纤维结蛋白纤维神经无纤维和神经胶质纤维。

17,有丝分裂可以分为间期前期前中期(核膜破裂)中期(姐妹染色体排列到赤道板上)后期(向两极运动)末期(到达两极)。

18,纺锤体微管根据戎特性可分为星体微管动粒微管和极性微管。

19,CDK1(MPF)主要调控细胞周期中G2向M期的转换。

20,细胞内具有分子马达的蛋白质有肌球蛋白动力蛋白驱动蛋白ATP合成酶。

21,细胞内能进行自我装配的细胞内结构有核糖体中心体基体核小体微丝微管等。

进化论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进化论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进化论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的博物学家达尔文提出了现代生物学的基石之一:进化论。

从达尔文的观点开始,人们开始逐渐理解生命的起源、变化和适应力。

进化论不仅在现代科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也对我们的生产生活、自然环境、人类社会等各个方面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进化论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一、进化论的基本概念1. 物种的起源和演化进化论认为,所有现存的物种都从某个共同的祖先演化而来,这个过程是长期而缓慢的。

在演化的过程中,物种会逐渐变化,产生新的品种,甚至出现新的物种。

变化和产生新品种的原因,在于生物遗传物质的多样性和可塑性。

遗传物质中有大量的变异,而且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能够引导生物群体的进化方向。

2. 自然选择和进化自然选择是进化过程的动力之一。

自然界资源有限,每个物种的生命活动都需要与其他物种、环境竞争。

有些个体具有更好的适应性,比其他个体更容易生存和繁殖,它们将代表更好的基因去繁衍后代,这样进化会继续向有利于生存的方向发展。

过程中,物种的适应性不断提高,新的品种也会不断出现。

3. 生物的适应性和特化生物的适应性不是静态不变的,而是动态变化的。

进化过程中,生物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可能会发生变化,适应其特定的生存环境。

比如改变食性、生活习惯等。

这种变化可能表现为生物个体的特化,有利于其生存和繁殖,但这种特化也可能导致生物更难适应崭新的环境。

4. 基因和进化基因是决定生物遗传特性和进化方向的基本单位。

基因对于生物个体是基本的遗传物质,它由不同的碱基序列组成。

这些不同的碱基序列决定了不同的表型(物种外在的生理特征)。

基因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会以不同的比例在种群中出现,这种基因的遗传规律是进化过程发生的基础。

二、进化论的研究方法1. 分类学方法分类学是系统地研究物种的命名、恢复物种的演化历史和分类演化关系的学科。

分类学是进化的本质,就是通过对物种的分类来研究它们之间的演化历史和关系。

分类学中经常使用一些标准化方法,比如分类层次提高、命名规则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命奥秘 现,这种复合物能够被别构抑制。

通过对HSQC图谱的分析我们发现,有两种小分子物质能与KIX结构域中的某个位点结合,但这些位点都不是KID结合位点。

KID结合位点处的氨基酸残基信号会受到轻微干扰,这说明这些小分子物质影响了KIX的构象,使其不能与KID结构域结合。

虽然目前这些小分子物质还没有进入临床,但是它们的抑制常数已经达到了微摩尔级,这预示着它们极有潜力成为药物市场中的生力军。

意识到了生物大分子之间结合的自由能问题,我们就会发现很多药物开发的新机会。

过去那些被认为没有用处的受体靶点分子现在又重新焕发生机。

在某些情况下,那些在过去越不被人重视的靶点,例如蛋白复合体或者人疱疹病毒蛋白酶体等,现在越来越受人欢迎。

这些别构抑制剂具有非常灵活的可选择性,给了我们极大的便利,再面对诸如药物疗效问题、药代动力学问题以及药物毒性等问题的时候,我们就有解决办法了,并可以减少在药物研发过程中常见的高失败率的现象发生。

同样,任何药物都会碰到的问题,比如亲和力问题、配体效力问题、原子结合自由能问题、药物吸收问题以及药物渗透性问题等等问题也都需要一一去解决。

将NMR光谱技术、计算机建模技术等多种方法结合起来进行药物设计是最好的方法,这一定会极大地提高药物开发的成功率。

原文检索:Gregory M. Lee and Charles S. Craik. (2009)Trapping Moving Targets with Small Molecules. Science, 324:213-215.筱玥/编译三、蛋白质动态性和进化论传统观点认为,蛋白质具有绝对的功能特异性,同时也只具有单一、固定的结构,但事实并非如此。

蛋白质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可以“进化”出新的功能与结构。

蛋白质发挥功能是非常准确的、充满特异性的,同时也是非常斓熟的、有效率的。

这些特性都是由于蛋白质本身缺乏多能性造成的,不过蛋白质也有很强的获取新功能和新结构的能力。

实际上,能够证明蛋白质进化适应性的例子随处可见,例如自然界中存在的、数量众多的起源于共同祖先的各种蛋白质,又比如最近几十年间由于滥用药物导致的耐药性机制,即各种耐药性酶(蛋白质)的产生等等进化事件。

那么是什么让蛋白质进化的呢?进化的过程就是将已经存在的多样性不断聚集的过程。

如果真的像过去那种认为蛋白质只有一种功能、一种结构的传统观点所界定的那样,那么它就不可能适应环境,对新出现的选择压力做出适当的反应了。

不过现在,一种所谓“天然态(native state)”的新观点开始流行。

该观点由R. L. Baldwin 和K. A. Dill最先提出。

他们认为蛋白质是由各种可变底物(alternative substructure)或构象异构体(conformer)组合起来的整体。

起初,R. L. Baldwin等人只是用这种观点来解释蛋白质折叠现象,后来又将该观点推广到蛋白质是各种天然状态物质的大集合。

这种新观点更符合蛋白质进化的现象。

现在,它已经扩展成为一个有关蛋白质动态性和进化论的新观点。

构象可变性(conformational variability)或者称为动态性(dynamism)是任何一条多肽链固有的特性。

我们在蛋白质中发现的构象多样性可以见于各种情况,从侧链的变动和活性位点的运动到二级结构的交换再到整个蛋白质折叠的重排等等,不一而足。

各种构象异构体可以调节蛋白质的折叠与功能。

这种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多样性就是蛋白质进化的基础,也使得蛋白质能够快速适应新出现的情况,利用已有的折叠模式发展出新功能,或者进化出新的折叠模式。

蛋白质出现功能混杂,看来似乎是进化出新功能的首要条件。

蛋白质突变可以打破它在结构与功能之间形成的平衡状态,形成一个可供环境因素选择的原材料,让蛋白质能够发展出更多的结构与功能。

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蛋白质积累大量突变以帮助它们适应环境的机制。

我们还将借助与RNA与蛋白质折叠中间体对比的方法向读者介绍最古老的蛋白质可能的进化历程,我们相信,这些知识有可能会帮助我们了解原始蛋白质的形成过程。

由于我们只有很少的现代蛋白质进化的例子(比如耐药性等)可借鉴,而远古的例子又太难搜寻,因此只能给出可能的进化途径和促使蛋白质进化出新功能、新结构和新折叠方式的“推动力”。

不过所有这些都只处于理论层面,还需要实验加以验证,我们会在后面对此进行专门讨论。

1. 局部活性位点的灵活性促使蛋白质功能混杂现象和进化的发生蛋白质中的活性位点是具有高度灵活性的,这种在不同时间以不同强度表现出来的灵活性与蛋白质的催化活性和调节功能有关。

传统的酶化学认为,蛋白质发挥催化活性时,活性位点是那些刚性的、结构固定的位点,但是其它步骤,例如产物释放步骤等则决定了酶的更新速率,构象重排可促进这一现象的出现。

这种酶在催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灵活性同样也赋予了酶多种功能,以及进化出更多功能的可能性。

很多蛋白都具有多种细胞功能,各种酶也进化出了比它们最初功能多得多的功能。

蛋白质的这种混杂性(promiscuity)或者叫多重特异性(multispecificity)应该归功于自然界中存在各种不同的底物或配体。

正是因为这些底物或配体的存在使得蛋白质进化出只用较少的构象就能适应数量如此众多的配体的能力(图1)。

我们对于多重特异性并不陌生,抗体其实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

在与配体(抗原)结合以前,它们实际上是有好几种构象的,这些构象异构体之间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当中。

抗体能与两种毫无关联的配体结合,每一种配体都会打破抗体之间的平衡而偏向另一种构象。

最近,一项对泛素蛋白开展的核磁共振成像研究发现,泛素蛋白居然有46种不同的构象。

蛋白质分子固有的这种灵活性使得泛素蛋白能够结合多种底物,而且它在与每一种配体结合时都有对应的单独构象。

蛋白质分子虽然具有如此强大的构象可塑性,但仍然能特异性地与底物分子结合,这种奇特的现象也可见于T细胞受体和“模糊复合体”(这些分子存在多种构象,甚至大部分时间处于构象混杂的状态)。

类似这种结构上灵活可变的酶数不胜数,例如细胞色素P450就具有多种活性构象,能够与多种不同的底物结合(图2A)。

蛋白结构具有灵活性还能让铁调节蛋白1(iron regulatory protein 1)的结构域复位,即一种构象异构体与mRNA结合,抑制其翻生命奥秘 图1 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动态变化的特性与蛋白质进化之间的关系。

假设蛋白质以多种构象形式存在,是一个构象混合体,其中处于优势地位的构象被称为天然构象,即图中的P N 。

它可以与天然配体L 结合。

其它构象的蛋白质都是天然构象蛋白结构发生改变的结果。

这些结构方式的改变包括侧链旋转异构体、活性位点重排乃至更复杂的折叠转换等。

最不常见的构象异构体,如图中所示P 4也可能具有某种功能,比如与L*结合(P 蛋白本来不具备与L*结合的活性)。

蛋白质突变可以逐渐打破各种构象异构体之间的平衡,使得原本很少数的构象也能够与配体结合,表现出功能,比如图中P 4的比例从0.01上升到0.1,于是它的整体功能水平就提高了10倍。

不过天然构象的功能很难被影响,比如它的比例从0.5下降到0.41,只会造成20%的功能损失。

同样,更高的特异性也是由突变造成的,因为突变可以减少某种构象异构体的比例。

这种模型也能解释为何在蛋白质现有的或未来可能拥有的功能与中性突变的进化潜能之间只有很弱的负向取舍作用(negative tradeoff )。

译或降解该mRNA ,另一种构象异构体则可以与铁硫簇结合,变成顺乌头酸酶。

在蛋白质构象多样性与功能多样性之间似乎存在某种关联。

以细胞色素P 450为例,相对缺乏构象灵活性的CYP 2A 6蛋白的底物特异性就非常低,而CYP 3A 4蛋白是所有细胞色素蛋白中构象最多变的,因此也就表现出了非常高的底物灵活性。

再来看看抗体蛋白分子,如果抗体分子与配体的亲和力增高,相应地就会降低结合位点的灵活性。

我们通过定向进化试验(directed evolution experiment )在蛋白质灵活活性位点(flexibleactive-site loop )中引入突变,结果获得了新的酶学特异性蛋白。

引入的这些突变位点通常都是不稳定的,这说明如果增加了蛋白质立体构型的熵和活性位点的灵活性,也就会引入新的“特异性”,即带来新的功能。

同样,蛋白质分子通过自然选择获得的突变通常也能诱导出更广泛的特异性,使其能够“接纳”更多其它未被选择的底物,这其中的机制可能就是因为蛋白质活性位点自由度的改变(图1)而造成的。

虽然上述所有例子都表明,蛋白质活性位点的灵活性越高,就意味着它具有更多样的功能,同时也意味着它更适宜进化,但是蛋白质分子活性位点的灵活性与蛋白质分子的可进化性之间并没有确切的联系。

同样,蛋白质与各种配体或底物结合时所扮演的角色,即在反应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是我们研究基因功能的起点,不过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还需要我们进行更多、更深入的工作。

2. 蛋白质整体构象多样性与新构象的进化除了前文所述的可变侧链旋转异构体和loop 的构象等这些蛋白质局部结构灵活性(多样性)之外,还存在蛋白质整体构象重排和折叠转换现象。

比如淋巴细胞趋化因子(lymphotactin )有两种不同的折叠形式(图2B );Mad 2蛋白是一个同源二聚体(homodimer ),它也有两种不同的β折叠形式。

有科研人员通过对序列折叠空间网络进行图谱研究的方法来研究折叠转换问题。

最初用该方法准确预测出了RNA 的二级结构,随后又预测出了蛋白质的晶体结构。

每一个折叠都参与形成一个网络。

组成该网络的这些序列都具有相同的结构(这也就意味着它们具有相同的功能)。

它们彼此之间依靠单个位点点突变来进行“联系”。

因为每一个网络都可以通过特定的转换位点,即序列,与其它网络相连,因此,只需要对该位点进行改变(即突变),就可以顺利地将一种结构转变成另一种结构。

我们已经发现了两种核酶。

这两种酶的构象和功能可以通过点突变来相互转换,而且还发现了这两种构象互换过程中存在的中间物,从而证明了上述网络观点的正确性。

体外进化试验也证明,某些位点的突变能够改变核酶的功能,而这正是因为突变后核酶形成了新的折叠的缘故。

不过我们很少发现这种蛋白质分子折叠与功能的转变,因为蛋白质分子的折叠情况要复杂得多。

有一个由28个氨基酸组成的富含半胱氨酸的蛋白质表现出了和核酶一样的特性,即该蛋白质分子中某个位点突变后会令它改变构象,形成另一种自然界中原本存在的构象异构体,而再引入突变后又会抑制这种构象转变(图2C )。

自然界中另一个蛋白质构象转换的例子是阮病毒(prion )。

它既可以以溶解状态存在,也可以聚集形成淀粉样蛋白(amyloid ),还可以形成无数的各种低聚状态的中间分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