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地质作用_2

合集下载

地质学基础--地质作用(二)

地质学基础--地质作用(二)
13
第七章
第四节
河流的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
3)河漫滩沉积:河漫滩是指河床两侧的低洼地带。洪水 期,河水漫过河床,进入两侧的低洼地带,因地形开 阔流速相对减小,从而造成细粒物质的沉积称为河漫 滩沉积。沉积物主要为粉沙、泥质等。 由于河流沉积物下部为粗粒的滞留、边滩沉 积,上部为细粒的漫滩沉积,形成了明显 双元结构 的 。 4)河心滩沉积:因河床变宽或河床中障碍物的影响,产 生双向环流,而发生在河床中的沉积称为河心滩沉积。 心滩沉积 随着沉积作用的加强,河心滩会露出水面则称为河心 洲。沉积物主要为沙粒,分选、磨圆均好。
第七章
第三节陆地流水的基本概念
地质作用
三、片流、洪流的地质作用 片流、 片流与洪流因无稳定的水源补给,而成为暂时性地面流水。 片流:沿斜坡无固定水道的面状流水,水层薄、流速慢、网状分布。 片流 洪流:由片流汇聚而成,沿河谷流动,流速快、流量大、有固定水 洪流 道。 片流、洪流、河流 1.片流 洪流地质作用的基本特点: 片流、 1.片流、洪流地质作用的基本特点: 1)片流的洗刷作用:片流主要由大-暴雨形成,片流洗刷地表松散 物质,并将其搬运到坡角的过程称其为洗刷作用。片流不仅将 岩石表面的松散物冲离原地,而且也可将地表坡面切割成不规 则的浅槽,有利于风化作用的进一步进行。 浅槽 2)洪流的地质作用:片流在低洼出汇聚成洪流,洪流以其自身的 动力或裹挟的沙石对沟谷的破坏,以及将碎屑物搬运到低处沉 积的过程称之为洪流的地质作用。
北戴河大石河河谷形
24
插图8 插图8
金沙江虎跳峡
可罗拉多大峡谷
25
插图 9
伊瓜苏瀑布
26
插图10 插图10 瀑布向源侵蚀现象
17
插图1 插图1
片流、洪流、河流关系图 片流、洪流、

05第五章 海洋及湖沼地质作用

05第五章 海洋及湖沼地质作用
Waverip
第二节 海洋的沉积作用
•基本特点:海洋是地球表面最大和最终的积水 盆地和沉积场所。海洋沉积物大部分为陆源物 质(碎屑物、溶解物),其次为海洋内源物质 (生物碎屑、海洋化学物)及火山喷发物等。 沉积岩中绝大部分是海洋环境下形成的。
~ 70% of terrigenous suspended load provided by SE Asia Milliman and Meade, 1983
海蚀崖
波切台
海蚀凹槽
2、海蚀作用
• 海岸类型:基岩海岸、砂质海岸、泥质 海岸。
b.砂质海岸:地形较为平坦,波浪和潮 汐形成的进流带动沙粒向岸运动,退流又 把部分沙粒带回海中。
中立点:进流和推流带动的沙粒往返数量相 等,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沙质海岸平衡剖面的形成过程
• 在中立点上,进流和退流动力与沙粒重力 沿斜坡的切向的分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沙粒只绕各自的平衡点作往复运动。
陆源碎屑物多,生物丰富。
浅海
外陆架 内陆架海域 海域 高潮面 低潮面 浪基面
滨海
前滨
后滨
3、半深海:水深200~2000m的海域,是大陆坡分布地带。
地形坡度大,平均坡度>4.3°, 平均宽度仅为20~40 km。大陆 坡上发育有大峡谷、地形崎岖、浊流发育。透光性差、水温 低、生物以浮游为主。
4、深海:水深>2000 m,包括洋盆和洋中脊的广阔水域。
根据波浪运动特点的不同,可分为浅水波和深水波。 •深水波:深度大于1/2波长的水域,水质点作 规则的圆周运动。波浪规则对称,不发生变形。 •浅水波:海水深度<1/2波长的海域。海浪中水 质点的运动轨迹受海水与海底岩石摩擦力的影响, 呈椭圆形,波形不对称。

13.第十三章 海洋及湖泊的地质作用

13.第十三章 海洋及湖泊的地质作用

退流(底流)
进流
岸流
波浪到达岸边后会形成方向不同的三种岸流:
进岸流 离岸流 沿岸流
在礁石海岸的较深水区,波浪突然受阻后,波长迅速 减小,波高急剧加大,形成拍岸浪。
波浪的折射现象


在岬角及海湾发育的海岸地带,波浪受海底 摩擦的影响,使波浪向海岸推进的速度产生 差异。在海湾处波浪运动速度较快,从而使 波脊线(波峰连线)弯曲,趋向与弯曲的海 岸平行,这种现象称波浪折射。 导致波能向岬角聚集,在海湾分散。
北戴河鸽子窝潮坪沉积
潮汐层理
潮汐层理
3)沙坝、沙嘴沉积 沙坝是由波浪运动产生的进流和退流迁移沙粒形成 的平行于海岸的长条状垄岗地形。高潮线附近的 沙坝称为沿岸堤,低潮线附近的称水下沙坝。 沙嘴是一端与海岸相连,一端伸入海中的沙质垄岗 地形。 通常是沿岸流携带沙粒从海岬部位进入 海湾时因水域开阔、流速下降,使所携带的沙粒 堆积下来形成的。尾部常呈弧形。
深海区,大于2000米的地带。
海洋的环境分区
大陆架 滨 海 浅海 大陆坡 半深海 大陆基 深海
3.海洋的剥蚀作用



海洋对海岸及海底岩石的侵蚀破坏作用称 海蚀作用。分机械侵蚀和溶解两种。 机械侵蚀主要是由于海水的波浪运动、潮 流等对海岸产生的破坏作用,具体又可分 冲蚀和磨蚀两种。 溶解是由于海水中含较多的CO2等溶剂,可 对海岸及海底岩石产生溶解作用。
(1)基岩海岸的海蚀作用
基岩海岸:由坚硬的、未经移动的岩石所 组成的海岸 坡度相对较大,潮间带窄
海岸线不平,多岬角和港湾。
基岩海岸海蚀地貌
基岩海岸由于其海底地形坡度大,海浪的能量未耗损,可形 成动能强大的拍岸浪,机械侵蚀作用十分强烈,是海蚀作 用最强烈的地区,常形成多种还是地貌。 激浪的强烈冲刷作用形成呈蜂窝状的圆形、椭圆形海蚀穴, 或是在海平面附近形成高度大致相同的凹槽,宽度大于深 度的称海蚀凹槽,深度比宽度大的称为海蚀洞。 冲入洞中的浪流及其对空气的压缩作用,可将洞顶击穿, 称为海蚀窗。 海蚀凹槽顶的岩石因下部掏空而不断崩塌,这样形成的悬 崖称为海蚀崖。

海洋地质作用类型

海洋地质作用类型

海洋地质作用类型海洋地质作用是指在海洋中发生的各种地质过程和地质现象。

海洋地质作用类型多种多样,包括海底扩张、海底地震活动、海底火山喷发、海底地质构造运动、沉积作用、侵蚀作用等。

这些地质作用对海洋的形成、演化以及海底资源的形成和分布等起着重要影响。

海底扩张是海洋地质作用中的重要类型之一。

地球上的海洋地壳主要分布在洋中脊上,洋中脊是地球上新的地壳形成的地方。

在洋中脊上,岩浆从地幔中涌出填充了裂隙,形成新的地壳。

这种地壳的形成导致海洋地壳的扩张,从而推动了板块的运动。

海底扩张是地球板块构造理论的基础,也是海洋地质作用的核心之一。

海底地震活动也是海洋地质作用的重要表现形式。

海底地震是指发生在海底的地震活动。

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一种表现形式,地震活动不仅会引发海洋地壳的变形和破裂,还会产生海啸等灾害性效应。

海底地震活动对海洋地质构造的演化和海底地形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海底火山喷发也是海洋地质作用的一种类型。

海底火山喷发是指火山岩浆从地幔中涌出到地壳表面,并在海底喷发的现象。

海底火山喷发不仅会形成海底火山,还会产生大量的岩浆和火山碎屑物质,丰富了海底的地质构造和地质景观。

海底火山喷发还与海洋生物的分布和演化密切相关。

而海底地质构造运动也是海洋地质作用的重要类型之一。

海底地质构造运动是指海洋地壳在板块运动的作用下发生的构造变形和运动。

海底地质构造运动导致了海底地形的形成和海洋地壳的变形,同时也影响了海洋生物的分布和演化。

海底地质构造运动的研究对于认识海洋地质过程和理解地壳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沉积作用是海洋地质作用的另一个重要类型。

海洋中存在着大量的沉积物,包括碎屑物质、有机物质、化学沉积物等。

这些沉积物在海洋中沉积、堆积和固结,形成了海底沉积岩。

沉积作用是海洋地质作用的结果和过程,它反映了海洋环境的变化和演化。

侵蚀作用也是海洋地质作用的一种重要类型。

海洋中存在着强大的波浪、潮流和海浪等侵蚀作用,它们能够侵蚀岩石、破碎岩层,从而改变海底地形和地貌。

《海水的地质作用》课件

《海水的地质作用》课件

溶解离子
海水含有大量的溶解离子,如钠 离子、氯离子、镁离子等。这些 离子主要来自地壳岩石的风化和
海水的蒸发。
钠离子和氯离子
钠离子和氯离子是海水的主要阳 离子和阴离子,对海水的盐度和
密度有重要影响。
镁离子
镁离子是海水中常见的阳离子之 一,对海水的化学性质和海洋生
物的生长有重要作用。
有机物质
有机物质
海水含有丰富的有机物质,如氨基酸、糖类、脂肪酸等。这些有 机物质主要来自生物的代谢活动和陆地的输入。
要点三
数值模拟技术
数值模拟技术是现代海洋地质研究的 重要手段之一,可以用于模拟海水的 运动规律、波浪传播规律等方面。未 来,需要加强数值模拟技术的研究和 应用,提高模拟精度和可靠性。
THANK YOU
感谢观看
盐度
总结词
海水的盐度是指海水中溶解的盐类物质的总浓度,对海洋的化学和物理性质有重 要影响。
详细描述
海水的盐度主要受到蒸发和降水的影响,蒸发作用会使海水浓缩,盐度升高,而 降水则会使盐度降低。不同海域的海水盐度存在差异,平均盐度约为3.5%。
压力
总结词
海水压力是指海水对容器壁产生的压强,对海洋生物和海底地貌的形成有重要 影响。
海洋地质研究的新技术与新方法
要点一
高精度地球物理探测 技术
高精度地球物理探测技术是海洋地质 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用于探测 海底地形、地质构造、矿产资源等方 面。未来,需要加强高精度地球物理 探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高探测精 度和可靠性。
要点二
遥感技术
遥感技术是现代海洋地质研究的重要 手段之一,可以用于监测海面温度、 海流、海浪等方面。未来,需要加强 遥感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高监测精 度和时效性。

海洋地质学期末复习资料

海洋地质学期末复习资料

海洋地质学期末复习资料第⼀章1. 什么是海洋地质学?海洋地质学是研究地壳被海⽔淹没部分的物质组成、地质构造和演化规律的学科。

2.海洋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什么?海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占地球表⾯积70.8%的⼴阔海底,即被浩瀚⽆垠的海⽔所覆盖的这部分岩⽯圈,具体说就是从海岸线起,经⼤陆架、⼤陆坡、⼤陆裙直⾄深海洋底,其地理范围环绕七⼤洲,四⼤洋。

3.海洋地质研究调查⽅法(1)海⾯调查:1、定位:近岸导航定位(前⽅交汇、后⽅交会)、远海导航定位(天⽂导航、⽆线电导航)、卫星导航2、测深:重锤测深、回声测深3、取样:表层取样、柱状取样、钻探取样(2)海下调查(3)遥测遥感调查(4)海洋地球物理调查:地震探测法、磁⼒探测法、重⼒勘探法、热流测量法第⼆章1. 固体地球可划分为⼏个⼀级圈层,划分依据是什么?3个Ⅰ级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划分依据为莫和⾯和古登堡⾯(还可分为6个Ⅱ级圈层:⼤陆地壳、⼤洋地壳、上地幔、下地幔、外核、内核)地壳:是莫霍⾯以上的地球表层。

其厚度变化在5-70 km之间,⼤陆厚33km,⼤洋薄7km,平均16km。

⼤陆地壳(上地壳)为富硅铝的硅酸盐矿物,常称硅铝层;⼤洋地壳(下地壳)为富硅镁的硅酸盐矿物,常称硅镁层,⽐重较⼤,主要分布洋底地壳或⼤陆地壳的下部。

地幔:莫霍⾯与古登堡⾯之间的⼀个巨厚圈层,约2850km。

次级界⾯可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上地幔:莫霍⾯⾄地下1000km,平均密度为3.5g/cm3,成分主要为含铁镁质较多的超基性岩。

在上地幔的上部100-350km存在⼀个柔性物质组成的圈层称为软流圈(地震波的低速带)。

软流圈之上的固态岩⽯圈层称为岩⽯圈。

下地幔:地下1000km⾄古登堡⾯之间,平均密度增⼤为5.1g/cm3,成分仍为含铁镁质的超基性岩,但铁质的含量增加。

地核:古登堡⾯以下地⼼的⼀个球体。

半径为3480km。

地核的密度达9.98~12.5g/cm3。

外核:为液态,其成分除铁镍外,可能还有碳、硅和硫;内核:物为固态,其成分为铁镍物质。

海洋的地质作用

海洋的地质作用

海洋的地质作用海洋的地质作用相关图片编辑词条专家发言消歧义参与讨论海水运动、海水中溶解物质的化学反应和海洋生物对海岸、海底岩石和地形的破坏和建造作用的总称。

海洋地质作用包括海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

海水的运动方式主要是波浪、潮汐、洋流和浊流。

这4种海水运动是海洋地质作用的重要的机械动力。

由于海水深度和海底地形的影响,它们在海洋中构成了不同的水动力带。

海水较浅的滨海带和大陆架是波浪和潮汐为主的水动力带,在波浪影响不到的大陆坡和深海盆地,是洋流和浊流的水动力带。

这4种机械动力都能产生海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

机械海蚀作用是海水运动时的水力冲击(也叫冲蚀)和海水挟带的碎屑产生的磨蚀对海岸和海底的破坏作用。

海水机械搬运的方式有3种:①推移,粗大的碎屑沿海底滚动和滑动;②跃移,较粗的碎屑间歇地跳跃式移动;③悬移,细小碎屑悬浮在水中移动。

这3种方式随水动力的强弱和碎屑粒径大小而变化。

有时3种方式同时存在,有时推移和跃移并存,或者仅有悬移。

当海水机械动力消失时,即发生沉积作用。

机械沉积作用遍布海洋各处,但以大陆架和大陆坡上的沉积量最多。

水的化学作用主要是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解作用(也叫溶蚀),以及海水中溶解物质的化学反应在海底上形成沉积物的作用。

海洋中的生物不仅数量大而且种类多,在不同深度的海水中都有生物繁殖,但以大陆架上的海水中最为繁盛。

海洋生物的地质作用主要指生物的遗体在海洋底上的沉积作用。

海洋的3种地质作用中,海蚀作用在滨海地区最显著而强烈,广阔的海洋盆则以沉积作用为主。

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是地球上最大的沉积场所,沉积物的数量大,种类多。

现代大陆上大部分地区都有不同地质时期的古海洋沉积物。

研究海洋的地质作用,特别是海底沉积物,对了解地球发展史、开发利用海底矿产资源都十分重要。

波浪的地质作用?波浪(也称海浪)是由于风的摩擦,海水有规律的波状起伏运动。

波浪的大小与风力强弱、风势久暂和海面开阔程度有关。

海洋的地质作用范文

海洋的地质作用范文

海洋的地质作用范文首先,海洋的地质作用在地质构造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地球表面的海洋地壳主要由大洋岩和大洋壳组成,而大陆地壳主要由花岗岩、变质岩和沉积岩组成。

海洋地壳与大陆地壳之间的差异性促使板块运动和构造活动的发生。

板块运动导致了海底的扩张和收缩,形成了地壳断层、地震和火山活动等地质现象。

例如,大西洋中脊是地球上最重要的板块边界之一,是大西洋两边板块扩张的地方,这一地质过程导致了大西洋大陆板块的形成。

其次,海洋的地质作用还参与了地球的岩石循环。

岩石循环是指地球上的各种岩石在地球内部和地表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

海洋中的化学物质、气候变化和生物活动都对岩石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海洋中的生物通过骨骼和壳体的碳酸盐沉积形成了大量的沉积岩,如石灰岩。

沉积岩可以保存古代动植物的化石记录,对地球历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

此外,海洋中的地热活动也导致岩石的溶解和改变,形成了海底热液喷口和硫化物沉积。

这些海底热液喷口和硫化物沉积对深海环境的人类利用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海洋的地质作用对地壳的演化具有重要的影响。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硬壳,它的形成和演化受到地球内部热对流和板块运动的影响。

海洋中的岩石循环、构造变形和地震活动等地质过程对地壳的演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板块运动导致了大陆的聚合和分离,形成了大陆碎片和新的大陆边界。

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它们不仅造成了地壳的变形和破坏,也为地质勘探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综上所述,海洋的地质作用对地球的构造、岩石循环和地壳演化具有重要的影响。

地球上的海洋地壳不仅是大陆地壳和岩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球构造和地震活动的重要动力源。

随着海洋科学的发展,人们对海洋的地质作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地球的演化和保护海洋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四章 海洋地质作用地球与其它星球特征的区别是有浩瀚的海洋,海洋緼育了地球上的生命,现代地球上70.8%(4/3)的面积为海洋.地史中由于海陆的变迁海水增多次侵入大陆内部,在地层中留下了广泛的遗迹。

例如,淮南地区保留的从云古代中晚期(Pt 2)到中奥陶(02)的地层都属海相沉积也就是说从10亿前——5亿年这个时期,淮南地区曾被海水淹没,成为了海洋的一部分,02——C2上升出海面,C2-P又处于海陆交互的滨岸地带(成煤时期)。

海洋是陆地上最大的沉积盆地,蕴藏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海洋中几乎含有所有的化学元素,其中铀是获得原子能的主要元素)含量达亿吨,是陆地含量的900倍。

因此对海洋地质作用的研究是极其重要的,无论对地壳形成的了解及现实资源的利用都有深刻的意义。

一、 海与洋海洋是海与洋的总称,粗略地说,近陆为海,远陆为洋 海及洋的水都是海水(含盐33—38%。

)海底 为 陆壳 洋底 为 洋壳二 、 海洋环境分区(根据海水深度及运动情况) 1.滨海带海陆界线附近狭长地带,一般指低潮线与最大高潮线之间的海域。

属海、陆交互的环境。

潮坪2.浅海带3. 半深海——深海带半深海200 ~ 2000米水深(大陆坡地形) 深海 > 2000米水深(大陆盆地+洋中脊)三、 海洋中的生物大洋中生物,一方面生活活动改造环境, 一方面许多动物壳CaCo 3 Sio 2成为沉积物来源,如礁体,生物灰炭、硅藻土§2. 海水的运动及其地质作用海水的运动是海洋地质作用最重要的动力运动形式:波浪、潮汐、洋流、浊流一、 波浪海水作有规律的波状起伏。

是海洋中海水经常性普遍存在的运动形式。

1.风摩擦海水表层1. 波浪的形成 2.海底地震3.水面上大气压剧变化随水飘移,有孔虫、放射虫、笔石、藻类固着:珊瑚、腕足动物、海草 爬行:三叶虫、虾、螃蟹 钻孔:蠕虫、双壳2. 波浪要素3. 波浪中水质点的运动波浪是一种振荡波,振荡波的特点就是质点不随波形前进,而只是在原地往复的园周运动。

图略波峰处水质点处于园周的顶点 波谷处水质点处于园周的最底点峰谷之间,水质点处于园周的顶点及最低点之间。

水面向下水质点运动的园周直径逐渐减小,波浪则趋地平缓,这是由于随深度增加,水内磨擦也就是质点之间的磨擦力增大的原因(质点动能减小)。

当水深小于1/2波长时(近海岸处)由于海底磨擦助使质点运动轨迹成为椭园形。

波浪的变形及派生的水流.1.波浪垂直于海岸推进时波浪岸近海时,水深变浅,由于海底磨擦前面的波浪较后来的波浪速慢,两波浪间距离减小,多余的能量使波高加大波峰前倾形成卷浪。

卷浪前端悬空很快成为波浪,破浪被碎后,水质点不作园周运动,而迅速涌向海岸成为拍岸浪(激浪)拍岸是海水破坏海岸的主要动力。

拍岸浪冲击海岸的过程中,能量消耗在克服沙或岩石的磨擦阻力,海水由于重力沿斜坡流回海中,这种流向海底的回流称底流。

2. 波浪斜交海岸推进时斜向海岸的波浪到达岸边后,一部分以底流回到海中,另一部分成为沿岸流。

带动沉积颗粒移动。

波浪是破坏海岸的主要动力。

当浪水迅速涌进沿裂隙时裂隙中原来空气来不及排出,被压缩在极小的空间产生很大的瞬间压力,使岩石崩裂瓦解。

同时激浪抛弃全部起起巨大的岩屑、石块,撞击海岸岩石。

岩石在海浪的作用下海蚀凹槽 海蚀崖 海蚀平台如果地壳运动相对论是海洋平面位稳定时就不再发展这时,由于海浪(激浪)到达岸边平台外缘时,能量全部消耗在与平台海底的磨擦之上,不再具有剥蚀能力。

这时的海岸刻面为海蚀平衡剖面。

地壳上升 ,海面下降, 海蚀平台转为海蚀阶地 地壳下降 ,海面上升 , 海蚀平台转为水下阶地波浪形成沉体沙岸,沿岸底砂在激浪进流推动下一步向岸移,返回底流下带回海堆积下来形成砂坝(平行于海岸)。

沿岸流在海湾处形成砂嘴二、潮汐及其地质作用潮汐海水在太阳和月球的引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运动。

拍岸浪、激浪对岸边岩石极强的破坏溶蚀冲蚀 磨蚀底流海平面周期性升降,——潮汐海水周期性涌向岸边(水平运动)——潮流潮汐的形成以月地系统为主,每日两次涨潮,每月农历初一、十五为大潮、每年春分、秋分为最大潮。

往返的潮水尤其在喇叭口处,不断强烈的剥蚀,冲刷搬运作用,形成“三角港”,如钱塘江、泰唔士河、恒河等。

三、洋流及其地质作用流速缓慢主要是搬运作用,搬运极细粒物质,但洋流尤其是深海环境对海水深处搅动,带入氧气,把深处矿物质带上表层,间接地影响生物沉积作用。

流速:V=0.5-1.5m/s四.浊流及其地质作用 1. 定义:浊流含有大量悬浮物质(砾、砂、泥质),比重大,流速快,水下重流,一般流速 > 10米/秒。

浊流在海底深处难观察,对浊流的重要证据是1929.12.18大西洋底纽芬兰附近的一次地震后海底电缆的破坏。

2. 浊流的地质作用强烈的冲刷海底,比重大,流速快,在大陆坡形成横切大陆坡的海底峡谷大量的沉积物(碎屑)在大陆坡角下形成深海扇,浅水生物化石碎屑被带入深海§2. 滨海的地质作用海滩沉积.(波切台上、近岸边)砾滩——砾石组成的海滩,砾石成分常与海岸岩性一致,主要是岩岸海下来的砾石。

砂滩——最常见的海滩,水岸地区,砂成分以石类为主。

泥滩——泥质地面。

砂坝、砂咀沉积——波浪、沿岸流的作用形成的由砾堆积的线状岗。

砂咀——一一端入海的砂岗,常见于海湾处,它的形成主要是沿岸流的作用。

砂坝——平行海岸离岸有一定距离的垅岗,可露出海面也可在海面之下,波浪与底流相遇,外滨海典型的堆积物。

§3.浅海带的地质作用一、 剥蚀、搬运能力弱浅海环境水动能力、波浪对海底的搅动一般只限于浅水(40-50米),这里有时能冲刷搬运砂极碎屑。

潮落流流速低,在这里剥蚀力小,也仅是达小碎屑。

浊流形成的原因 海震,推动海底碎屑水下滑坡(大陆坡)河流入海重负荷洋流的形成定向风对海水的吹动(信风) 温度(暖流、寒流) 含盐度—深海环流1. 滨海沉积1.海滩沉积2. 砂咀、砂坝沉积3. 碳酸盐岩沉积、石灰岩、白云岩在陆泊物质少,干燥炎热气候下,CaCo3沉积,鲕状灰岩竹叶状 4. 潮坪沉积(粉砂、泥质为主)砾滩 砂滩 泥滩二、 沉积作用盛海洋是地球表面最大的沉积盆地,在海洋环境中,浅海又是沉积作用最盛的地带,沉积物来源十分丰富,即有陆源碎屑也有大量生物遗骸及化学溶解物,发育有各种沉积。

1. 碎屑岩沉积沉积物以砂和泥为主 浅海的近岸带(<50米),水动能相对较强,砂粉及砂沉积。

;远岸带,主要是泥质沉积。

2、 碳酸盐岩沉积浅海碳酸盐沉积分布广,规模大,地层中大部分石灰岩、白云岩属于浅海沉积而成。

浅海碳酸盐沉积大都发育在缺乏陆源物质缺乏的海域,距河流入海口远的地方。

浅部:碎屑碳酸盐、生物碎屑石灰岩(钙质介壳生物碎片堆积成岩),鲕状石灰岩(碎片为形心形成鲕粒),竹叶状石灰岩深部:结晶灰岩,泥晶灰岩,亮晶灰岩 3 。

礁体沉积岩礁生物骨骼构成的堆积体岩礁生物——珊瑚、层孔虫、苔藓虫、藻类 造礁珊瑚对生活条件要求较高:水深<50米,水温20C °±氧,阳光充足,水质清洁不含泥砂,含盐度正常。

只有具备这些条件的浅海环境,才发育有珊瑚礁。

可根据地史中的礁体沉积判断其所处的环境特征。

海洋中有些岛就是由珊瑚组成的,称珊瑚岛。

世界上最大的珊瑚岛就是澳大利亚北部的大堡礁长1800公里。

印度洋上的马尔代夫群岛,南太平洋的群岛,我国西沙群岛中部发育有很好的珊瑚岛。

根据礁体与岸线之间的关系可分为:岸礁、堡礁、环礁4. 化学沉积① 胶体沉积,Fe 、Al 、Mn 的氢氧化物常以胶体溶液搬运到浅海区域,由于电解质的作用,使胶粒电性中和沉淀下来,经常形成一些鲕状、豆状、赤铁矿、钻土矿等,富集可成矿 ② 结晶沉积:P 、Ca 等真溶液发生下饱和沉积作用,矿物结晶折出,Ca CO 3§ 4. 半深海带的地质作用无波浪、潮汐,仅有洋流蚀流作用,无植物及底栖动物。

半深海带包括大陆坡,有一定的地形波度,亦触发海底滑坡进而导致蚀流的产生。

海底滑坡和蚀流有较强烈的滑坡剥蚀作用,无其浪流,可以把剥蚀的产物带入更深的深圳特区海盆地中去。

一、 海底滑坡大陆坡的平均坡度4.30最大20°。

我们知道在陆地的斜坡上,岩层和土层可以在外界的角民下旨下滑坡,大陆处于水下,沉积物在作的充分温浸润中,容易产生类似的滑坡现象。

尤其在海震,海底火山喷发之后,经常在大陆上出现滑坡,滑坡的地质作用是剥蚀,— 搬运— 沉积的统一过程,带动了大量碎屑物质,沿坡下移并在坡角堆积下来。

二、 海底峡谷和海扇的形成由于蚀流作用在大陆坡上冲刷剥蚀形成了深大的海底峡谷,同时在出口处,即峡谷向海的一端,所带的碎屑堆积焉得虎子来。

这种堆积类似于浊流在上角下的堆积,堆积物在平面上呈扇开分布,称海扇。

海扇沉积物中有浊流典型的递变层常夹有浅海生物碎屑。

§5.深海带的沉积作用一、浊积物:浊流将大量碎屑堆积在深海盆地中。

具有递变层理 生物遗骸,常与深海页岩互层二、 软泥沉积:常见的深海沉积,主要是由浮游生物的遗骸及少量洋流搬运来的悬浮物质形成的一些泥质沉积。

软泥沉积不受地形影响,可以在不同的地形上均匀覆盖一层。

按软泥的化学成分和所含生物种类分:来源河流搬运 90%海蚀 冰、川、风①钙质软泥:有孔虫介壳会含量>30%的碳酸钙软泥常见分布于赤道附近的海底,洋流属于上升流,将深海中的Ca、P、N带到表层为浮游的有孔虫提供了丰富的养分,因此有孔虫特别丰富,死亡后其钙质介壳沉入海底形成钙质软泥。

这里在下沉的过程中,我们知道,随着深度增大,水的溶解能力也增大,终于在某个深度压力增大,对CaCO3溶解速度正好等于沉积速度。

这时到达这个深上CaCO Array3度的钙质介壳全部被溶解了。

这个深度我们称碳酸钙补偿深度,通常在4000米水深的地方.碳酸钙补偿深度--------海底雪线。

②硅质软泥-----硅藻和放射虫遗骸堆积而成的,放射虫主要是分布在赤道附近,硅藻软泥主要分布于两极附近海域③红色粘土——富含Fe、Al质粘土沉积,生物含量小于30%的软泥沉积常呈红褐色。

常含一些火山碎悄物质。

分布于生物少的地区及碳酸钙补偿度之下的海底。

各种软泥在海底分布范围深度有一定规律被溶解。

钙质软泥一般在4500~5000米深之下不存在碳酸钙补偿空度——此深度以下,水的溶解力强CaCO3所以在海洋中一般>4000米水深的海底无钙质软泥的沉积。

三、锰结核深圆状结核,直径0.5—20cm、个别可达1米,结核呈红褐色,软而多孔,此重(1.82 —3.1)成因:锰质以碎屑物为核心,绕其作同心层状沉淀而成。

海底锰结核分布很广,从赤道到极地的前缘广阔的海域中都有,两极一般无锰结核。

锰结核是地球巨大的潜在资源,除Mm、Fe、Ni、Cu外,Mo、Ti、V、Sr、Zr、Ag共有30余种金属元素,开发出来可供人类服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