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大复苏

合集下载

中国改革开放经济与社会的巨变

中国改革开放经济与社会的巨变

中国改革开放经济与社会的巨变中国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点,它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1978年以来,中国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逐渐开放了经济,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本文将从经济和社会两个方面来探讨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变。

一、经济的巨变1.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改革开放的核心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开始实行农村改革,农民可以自主经营土地,并且可以自由买卖农产品。

随后,中国逐步推行城市改革,引入市场机制,放开了一些行业的价格和经营权。

这些改革措施为市场经济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2.外贸的蓬勃发展改革开放后,中国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大力发展对外贸易。

中国的出口额逐年增加,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之一。

同时,中国也吸引了大量的外资投入,外资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经济结构的调整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渐调整了经济结构,从以农业为主导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导转变。

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中国大力发展了工业,加快了工业化进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服务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4.城乡差距的缩小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的城乡差距逐渐缩小。

通过农村改革,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

同时,城市也吸引了大量的农民工,他们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些改革措施使得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渐减小,实现了更加均衡的发展。

二、社会的巨变1.教育的普及改革开放后,中国大力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实现了教育的普及。

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农民的子女也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

这使得中国的人力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开发,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2.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的农民涌入城市。

城市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市的规模扩大,城市的设施和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

城市化的进程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动力。

3.社会结构的变化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

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经济变化思考

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经济变化思考

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经济变化思考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中国的经济发展一直保持着稳步增长的态势,2018年GDP已经达到13.6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经济变化的几个重要方面:第一,产业结构调整。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经济主要以农业和轻工业为主导,经过40年的发展,现在中国的服务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电子信息、高端制造等新兴产业正在快速发展。

第二,外贸的地位。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外贸主要是政府出口。

改革开放以后逐渐转变为市场化、自主经营的外贸。

自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的出口额逐年增加,成为全球最大的商品贸易国家。

第三,对外投资增长迅速。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中国企业通过对国外资产、项目的收购和投资来改善企业的财务情况。

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在过去几年中增长稳定,已经成为全球投资的重要来源之一。

第四,城市化的加速。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城市人口已经占到总人口的58.52%,城市化还带动了产业的转移和中西部地区的快速发展,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支撑。

第五,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中国由于快速发展,面临着不少环境问题。

政府已经提出“绿色发展”的理念,加强环保体系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这是维持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

这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开拓了道路。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需要在产业升级、重视环保、加强科技创新等诸多方面发挥优势,投入更多的研究与开发,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40年来的中国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40年来的中国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40年来的中国经济发展1978年,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大门,这是一次国之重大变革。

40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惊人的成就,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这篇文章将着重探讨改革开放40年来的中国经济发展历程。

一、改革开放初期的发展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和社会各方面都处于低水平。

在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推动下,中国开始了经济领域的大规模改革,整个国家迎来了一股新的生机和活力。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主要采取的是“计划经济市场化”的改革模式,即在保持计划经济基础上,适当引入市场机制以促进经济发展。

这种方式带来了经济的增长和改革的深化。

在这期间,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农村经济改革,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们得到了更好的土地利用权,同时也刺激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同时,中国也采用外向型经济政策,吸引外资和技术进入,促进了国内产业的发展。

二、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开始大胆地进行市场化改革。

这种改革让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改变了过去计划经济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地位。

市场化改革的主要特征是放开市场准入和价格调节,引导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民营企业。

这些改革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也为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市场化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国有企业改革。

为了促进国有企业的改革,中国实行了“分步骤、分类别改革”的方针,即先改革小企业、后改革大企业,先改革市场企业、后改革行政企业。

这些步骤有效地降低了改革和重组的风险和成本,实现了国有企业规模的逐步稳健增长,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了经济的生产率和效率。

除此之外,中国还积极吸引外资,引进各种智力和技术。

1980年,在上海浦东建设国际贸易中心,自贸区等多项重点开发项目。

于是,这些改革举措大大促进了经济和社会资源的流动、发展和转化,同时也推动了各个业务领域的持续增长。

三、开放型经济的构建改革开放40年后,中国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一员。

这是因为,中国开始了全面快速的开放战略,通过积极发挥中国市场作用,积极参与国际贸易,推进区域合作等方式,让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实现了和谐的互补和发展。

中国改革开放前后经济的变化

中国改革开放前后经济的变化

中国改革开放前后经济的变化
中国改革开放前后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中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经济发展缓慢,国内产业结构单一,企业效率低下,国际贸易规模有限。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开始实施后,经济开始迅速发展。

首先,改革开放政策鼓励了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私人企业和外商投资的增长。

随着市场力量的充分发挥,中国的企业效率得到提高,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其次,改革开放带来了对外开放的机遇。

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并与世界各国进行了广泛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国际贸易规模大幅增长,出口量大幅增加,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

第三,改革开放政策还鼓励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中国推行了农村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拥有了土地使用权,农业生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农民的收入也大幅增加。

第四,改革开放还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技术进入中国。

外资的投资促进了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同时,引进的先进技术也促进了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

综上所述,中国改革开放前后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中国经济从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了市场经济,国内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得到了显著提升,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试论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大复苏

试论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大复苏

试论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大复苏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经历了一次巨大的复苏和发展,为中国的现代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一时期的经济大复苏是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取得的,通过引进外资和技术,推动产业升级和现代化建设,实现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技术。

政府引入外资企业和外国合资合作项目,为中国经济提供了资金和技术支持。

外资的引进带来了现代化的管理经验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推动了中国企业的转型和升级。

中国还积极吸引外国投资者,建立了一系列经济特区和开放城市,为外资提供了更加优惠的政策和环境,吸引了大量的外商投资。

这些外资和技术的引进,为中国打开了现代化的大门,为中国经济的复苏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进行了产业升级和现代化建设。

在经济改革的过程中,政府推动了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转型升级,加快了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在农业方面,实行了家庭责任制和农村改革,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农村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

在工业方面,政府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机械化生产,推动了工业的快速增长。

政府还推动了服务业的发展,建设了一系列现代化的城市,并提供了更加开放的市场环境,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投资和消费需求,推动了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这些产业升级和现代化建设丰富了中国的产业结构,提高了经济效益,为经济的复苏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

通过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中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市场的活力得到了释放。

各个行业和企业积极主动地适应市场需求,开展经济活动,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政府在经济管理方面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这些政策和措施的推动,使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初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果。

试论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大复苏

试论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大复苏

试论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大复苏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大复苏是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最为重要的经济转型时期之一。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以惊人的速度实现了快速发展和大规模改革,从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复苏。

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大复苏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经济采取了一系列开放和市场化的政策措施。

开放政策使得中国成为世界经济的一部分,充分利用了国际市场资源和技术,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迅猛的动力。

市场化措施则打破了计划经济的束缚,激发了企业家精神和创造力,促进了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的快速增长。

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大复苏得益于大规模的农村改革。

农村改革使得农民获得了更多自主权,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城乡经济一体化提供了基础。

农村经济的发展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还为城市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和农产品,助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大复苏得到了外商投资的大力支持。

中国鼓励外商投资,引入外资和外国技术,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创新。

外资的引入使得中国的产业结构逐渐升级,加速了中国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第四,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大复苏得益于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推动。

城市化进程使得人口从农村迁往城市,提高了劳动力的集中度和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为城市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从而带动了整个经济的快速增长。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通过积极开展对外贸易,加强与世界经济的联系,促进了经济的复苏。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贸易,不断拓展出口市场,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支撑。

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大复苏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这一时期的经济复苏得益于开放政策、市场化改革、农村改革、外商投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以及对外贸易的推动。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中国经济迅速实现了高速增长和现代化进程,为今天的中国经济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资源。

试论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大复苏

试论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大复苏

试论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大复苏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正处于一个经济大复苏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经济复苏表现出了明显的特点和成就。

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大复苏,是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一个重要成果,也为中国的长期经济增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大复苏,是在1978年邓小平提出“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开放思路后迅速展开的。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面临着许多严峻的经济问题,如农村经济低迷、城市经济萎靡、粮食和工业品供应短缺、劳动力失业率居高不下等。

但是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政府坚持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实现了经济的大复苏。

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大复苏,有几个明显的特点。

是农村经济的复苏。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农村经济低迷,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农村土地资源闲置严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政府推行了土地承包责任制,使得农民可以长期使用土地,并且有了相应的产权,这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政府还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鼓励农民建立家庭联产承包经济,使农业生产实现了规模化经营,农业产量迅速增加,农民收入也有了明显提高,农村经济得到了复苏。

是城市经济的复苏。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城市经济也处于困难时期,缺乏市场经济活力,市场供求不平衡严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政府推行了多种市场经济改革政策,鼓励和引导城市企业实行自主经营,增加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同时还大力鼓励引进外资和技术,吸纳外商投资,促使城市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得到提高。

这些改革举措使得城市经济得到了快速复苏,并迅速增长。

是商品经济的复苏。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商品经济也处于低迷状态,商品供应短缺,价格波动大,市场秩序混乱,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政府推行了物价改革政策,实行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并存的政策,逐步实行了物价市场化。

政府还推行了农村商品经济改革,通过发展农村集市和商品流通,扩大了农村商品经济,使农村商业得到快速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复苏。

改革开放40年的中国经济变迁

改革开放40年的中国经济变迁

改革开放40年的中国经济变迁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经济实力得到了空前的增强和提高。

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家到如今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庞大的市场和不断升级的产业结构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第一阶段:初步探索(1978-1992)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经济处于落后的状态,人们的生活质量很低。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中国政府首先进行了农村改革,放权到乡镇,农民可以自由选择经营行为。

农村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城市的经济发展,随之引进外资和国外技术,吸引了大量外资进入中国市场。

中国经济开始有了变化,但是还远远不够。

第二阶段:加速发展(1992-2012)1992年,中国进入了市场经济时期。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固本培元,推动经济搞活,把握开创时代机遇,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制定了长期目标。

这个时期,中国逐渐把重心向工业行业转移,大规模地发展制造业,同时也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

国外资本和技术不断涌入中国,吸引了大批外商投资。

同时,中国的对外贸易规模也不断扩大,已经成为世界贸易的重要参与者,国际影响力也不断增强。

全球制造业格局的变化,使得中国成为影响欧美市场的重要利益方。

第三阶段:科技强国(2012-至今)从2012年起,中国的经济发展进入第三个时期。

当前阶段的重点是“创新驱动”,中国政府加大了对科技创新的投入,中国的科技产业也正处在飞速发展的时期。

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推动,让中国科技企业获得了迅速的发展。

大数据、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新兴科技已经成为重要合作领域,中国的创新能力也正在快速提升,更添了中国经济的强力支撑。

从40年的发展历程来看,中国的经济发展一直处于稳中有进的状态。

随着经济越来越强大,中国的全球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强。

同时,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给全球带来了更多的机会与选择,不仅带动了其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独特的推动作用。

中国的经济变迁充分证明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的重要性,这种改革所带来的成效也让我们深感振奋,比如提高就业率,增强消费能力,拓宽人民平等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路径,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丨经济论坛J 试论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大复苏张佳雨 陶景霞(湖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南株洲 412007)【摘 要】 文章回顾了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复苏历程。

在解放思想中探索经济改革的新途径:在全国逐步推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业复苏;面对严峻经济形势中央提出国民经济调整方针,将全国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经济建设上来;对所有制形式进行了突破,形成社会主义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关键词】 改革开放;经济理论一、在解放思想中探索经济改革的新途径1、农村困境中安徽、四川农民率先闯关“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我国国民经济濒临崩溃,农村生产力遭受严重破坏。

粉碎“四人帮”后,由于“两个凡是”“左”的错误影响,我们党的工作出现了徘徊不前的局面。

“文革”结束后,随着国家政治气氛的宽松,安徽、四川等地农村出现各种形式的承包制。

(1)安徽“大包干”迈开了中国“第二次革命”的第一步。

安徽小岗村由于“敢试敢闯”成为全国改革的典范。

过去小岗村是有名的“三靠”贫穷村。

1978 年,安徽省遭受特大旱灾,粮食歉收,更加剧了农民生活的困难。

年底,小岗村农民冒着违反政策的风险,决定将土地分开,实行包干到户。

“大包干”推开之后,小岗村人就结束了吃粮靠返销的历史,摆脱了长期缠绕他们的饥饿和贫困。

很快“大包干”在凤阳县全面推广,该县很快解决了多年来农民梦寐以求的温饱问题。

(2)四川与安徽遥相呼应,拉开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20世纪70年代末,“文革”中的重灾区四川,在粉碎“四人帮”后,以农村政策为突破口和安徽一道在全国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一举摆脱了长期以来极左路线对农村生产力的严重束缚,大胆突破了对原有的人民公社体制的改革,率先在全国实行了包产到组、联产承包和撤社建乡政策措施,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前所未有的释放,实现了农村经营体制机制和基层政权组织体制的伟大变革。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逐步推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号角。

以安徽为源头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改革大潮势不可挡,迅速席卷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波及全国广大农村的每个角落。

安徽实行包产到户后,农业生产取得了很大成效。

“实现粮食总产量4.4亿,比1978年增长49.1%,油料总产量1400万斤,比历史最高产量增产3倍,集体积累比1978年增长了82.6%,社员人均分配收入比1978年增长了48.7%。

[1]除安徽以外,贵州、广东、内蒙、甘肃、湖南、河南等省区农民自发搞包产到户取得很大成效。

但当时仍有不少人忧心忡忡,心有余悸。

邓小平同志针对这种情况发表重要讲话:“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

安徽肥西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包产到户,增产幅度很大。

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部分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

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

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2]此番讲话极大地鼓舞和推动了农村改革。

1980年中央通过《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明确规定“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

1981年通过了中央第一个一号文件《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文件重点就广大农村目前实行的各种生产责任制情况进行了梳理,明确规定将定额计酬,联产计酬,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到组等形式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

到1983年底,全国589万个生产队,实行包产到户的占1.7%,实行包干到户的占97.8%。

至此,以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3、面对严峻经济形势中央提出国民经济调整方针在“文化大革命”前期,我国经济管理体制方面的一些重要规章制度便遭到废弃和随意更改,生产秩序被和经济体制遭到严重破坏。

1970年,盲目向地方下放权力,提出“以战备为纲”的口号。

同时,经济建设中那种急于求成、盲目追求高指标、高速度的“左”倾思想再度抬头,给国民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我国的经济体制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和破坏。

1979年4月,党中央决定召开全国经济工作会议,针对改革开放起步的势头,国家经济发展还处于困境实际的情形,中央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新“八字”方针。

这是实行改革开放后,我国第一次对经济建设做出重大决策,也是经济建设指导思想上的一次根本转变。

这也为从1982年开始进行的第二阶段的国民经济调整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在渐进改革积累中实现历史的转折1、所有制的突破和多种经济成份的出现建国后,国家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但由于急于摆脱贫困而在实际过程中脱离了实际。

在“一大二公”所有制指导下,我国的经济成分逐渐趋于单一,严重脱离了中国国情,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符合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发展生产力要求的所有制关系。

到上世纪末期,我国已大体上从过去强调单一的公有制,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所有制结构的新格局。

在理论上突破了“一大二公”所有制经济形式,后来又进一步明确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我国所有制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和突破,不仅升华经济改革理论思想,而且为经济发展增添了动力,有力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强劲发展。

2、邓小平陈云经济思想新意迭出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邓小平、陈云都是当时国家经济政策的决策者和制定者,对中国经济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邓小平与陈云的经济思想新意迭出,主导了和促进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邓小平立足中国国情,吸取过去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中国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走自己的发展道路才是唯一的出路。

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强调用按劳分配的原则鼓励大家上进;提出先富起示范带头作用;社会主义也可以利用市场经济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和实行对外开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等等思想,为刚刚走出十年内乱的中国,确立了振奋人心的大改革、63新西部 NEW WEST 2019年04月中旬刊M 64经济论坛丨J大解放和大发展的时代主题。

陈云以“鸟笼”比喻,形象地描述了计划和市场二者的辩证关系。

“搞活经济是在计划指导下搞活,不是离开计划的指导搞活。

这就像鸟和笼子的关系一样,鸟不能捏在手里,捏在手里会死,要让它飞,但只能在笼子里飞。

没有笼子,它就飞跑了。

如果说鸟是搞活经济的话,那么,笼子就是国家计划。

”[3]陈云的这一思想即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原理,也符合中国国情,反映了当时的经济建设实际,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建设,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都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3、中央经济体制改革方案的成功推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全面地纠正“左”倾错误思想,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经过两三年的探索,全党对改革经济体制形成了广泛的共识:一是建立国有经济为领导、公有经济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作补充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所有制结构。

二是建立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打破吃“大锅饭”制度。

三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按照经济的内在联系组织各种经济活动。

四是建立以国营商业为主体的,多渠道、少环节、开放统一的商品流通市场。

五是完善和加强计划管理。

建立科学有效的计划体制。

六是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充分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

七是按照社会主义原则,建立按劳分配制度。

八是加强经济立法、司法和监督。

九是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搞好中央和地方的合理分工。

十是完善企业内部的领导、管理制度等等。

这里讲的主要经济改革方面思想。

1979年4月党的中央工作会议,一致认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则、方向、步骤作了全面的分析和探讨,统一了思想。

应当说,从1978年开始的改革,无论从人的自觉性,改革的广泛性,到思想的深刻性都超过了以前的历次改革。

但是,从总体上看,改革还是初步的、探索性的。

我国原有经济体制的弊端还没有从根本上克服和解决。

在深刻总结三十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经验, 在改革开放取得一定成就的基础上,党中央审时度势,召开了十二届三中全会,并通过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正确地回答了新时期实践中提出的有关改革和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规划了经济发展的宏伟蓝图,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以及经济改革理论诠释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史上又一个新的重要里程碑,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全面纵深发展的新阶段。

【注 释】[1] 陆学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65-70.[2][3]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14.236.364.275.【参考文献】[1]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14.236.364.275.[2]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37.[3]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翻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2.[4] 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P62.[5] 陆学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65-70.[6] 吕政 ,史忠良.从贫困走向小康——中国经济五十年[M].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292.【作者简介】张佳雨(1992.11—)女,河北承德人,湖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陶景霞(1957—)男,湖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导教师.(上接第77页)程中,对于我国而言,市场作为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手段,为区域生态环境治理联动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支撑,应在即有实践经验基础上,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逐步建构完善的生态环境治理市场机制,包括基础制度、政策支持等,确保生态环境治理参与者与受益者处于平等的位面上,并自愿协商实现科学合理的生态环境补偿,促进生态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良好局面,提高整个社会的参与积极性、主动性,共同创造人类美好明天。

三、结语总而言之,基于“府际关系”的区域生态环境治理联动机制构建十分重要和必要,其作为一项系统化工程,需加强国家层面的宏观调控,着力突出地方政府主体地位,引导整个社会的积极参与,进而确保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实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