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乐教与德教的相互关系探析
儒家乐论与道德涵养刍议

儒家乐论与道德涵养刍议作者:祝少凤,文剑锋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15期摘要:儒家哲学从来都是生命的学问。
“乐”作为儒家文明中重要的一支,也一直涵养着中国人的道德生命和精神生命。
同时“以乐化德”,在具体实践中是有它的可操作性。
用乐来涵养道德不仅符合现代人的认知方式,让人比较容易接受,而且这种潜移默化可以达到移风易俗的作用,形成悠久的良好社会风气。
关键词:儒家;乐论;道德涵养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5-0242-02儒家哲学从来都是生命的学问。
从现代人的窄化角度来看,乐只是属于艺术审美领域的。
而在古代儒家哲学中,“乐”一直涵养着中国人的道德生命和精神生命。
自古以来,中华文明的“乐”都不只是为满足感觉器官而存在的,早在三皇五帝时期,先贤就特别注意“乐”对人民的教化作用。
周公更是在前代基础上“制礼作乐”,奠定了中华文明的礼乐文化内核。
圣人孔子也认为,乐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更是陶冶性情、培养品德的重要手段和达到途径。
所以孔子强调,“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1]作为亚圣的孟子较少论述乐,但他亦继承了儒家教育的一贯传统,特别注重乐与仁义道德的关系。
孟子主张“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2],同时以为“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3]。
这就是说,乐声雅颂之所以能深入人心,是因为以仁为本的“乐”以真情感人,使人相亲相爱。
另一位儒家代表荀子是对乐有精湛研究的博学通才式的人物。
荀子专门撰写了《乐论》,对乐进行了深入的总结,同时特别注重对乐的移风易俗作用的阐释。
《荀子·乐论》一方面认为“乐者,乐也”,主张“乐”具有娱乐人民、使人快乐之作用;另一方面也认为“金石丝竹,所以道德也……故乐者,治人之盛也”,从而肯定“乐”具有“美善相乐”的特点和突出的教化作用。
《礼记·乐记》作为儒家对“乐”的终极总结,认为“乐”不仅是娱乐工具,而且是重要的教化民众的手段。
上古“乐”的德育功能浅说

、
乐蕴含 德
原始乐 舞并非 是一种 以审美为 主要 目的的社会 活 动 ,而是 源 自古 代宗教祭 祀仪式 的需要 。原 始歌 舞 最理想地 成 了宗教祭祀 活动 的载 体 ,因为 宗教祭 祀 活动与艺 术活 动具有共 同 的心理 过程 ,如 强烈 的 情感 、奇妙 的想象 。也有共 同 的方 式 ,如 以物态化 的方式来 象征 、 比拟 主体 精神 和主体愿望 。狂热 的 宗 教祭祀活 动往往呈 现为如醉如狂 的歌舞 。 ” [ 2 ] 乐作 为一种仪 式 的存 在 ,在巫术 性 的活 动 以及 图腾 的感 召下 实 现 人 与 神 的沟 通 。在 原 始 社会 初 期 ,扮演这个角色的是全体的氏族成员而非某个享 有 特权 的人物 或阶层 。因此 ,对 于氏族 中任 何一位 成员来说 ,在神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 , 人人都有通 神 的权 利 。但 原始社会 后期 ,随着生产力 的发展社 会 阶层 逐步 分化 ,产 生 了原始 的氏族 贵族 ,开 始享 有特权 的氏族 贵族不 能容忍 这种现状 ,而要求 天上 的神灵也与地上的统治关系相适应 ,于是上帝神的 观念也 就逐 步形成 ,享 有特权 的贵族并要 求垄 断与
政 治传 播 功 能、 心理健 康 功 能等 。 关 键 词 :上 古 ;乐教 ;德 育 ;功 能 中图 分 类号 :J 6 o 5 文 献标 志码 :A 文章 编 号 :1 6 7 2 - 5 4 0 9 ( 2 0 1 3 ) 1 1 - 0 0 3 8 - 0 2
上古 时代 是指 文 字记 载 出现 以前 的历史 时代 。 在上 古时代 ,“ 乐” 是指 融合诗 歌、音乐 、舞蹈等元 素 的 混合 的艺 术形 式 。上 古 时代 ,文 字著 述 不 发 达 ,乐教 是非常重要 的教育形式 。“ 古代教 民 ,口耳 相传 ,故 重声教 。而 以声感人 ,莫善 于乐”“ 六艺之 中 ,乐为最 崇 ,固以乐教为 教 民之本 哉 ” 。 …“ 乐” 在 上古时期 发挥着 重要 的教 育功能 。本 文着重论 述 上古时代 “ 乐”的德育功能。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 定 社会 的要求 ,通过特定 的教育 活动 ,把特定 社 会 的思想 和道德规 范 内化为 受教育 者的思想意识 和 道德 品质 的过程 。乐教 的德 育功能 主要 体现在 它 的 政治传播、道德教化、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
音乐教育与人的德性教化探讨

音乐教育与人的德性教化探讨德性,是伦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主要指人的道德品性,德性隶属于人性,是浮于人性表面的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和品性,是体现人性好的一方面的内容和本质。
东西方对德性的理解有差异。
中国德性的基本内涵是“德”,在我国传统哲学、伦理学对“德性”的理解寓于对“德”的理解中,作为道德品质的“德性”的词义是中性词,即德性非“美德”。
德性有好坏之分,孔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对德性的层次进行了划分:圣德、仁德、凡人之德,并将“仁”作为其德性思想的核心。
在西方,德性内涵的核心是“善的理念”,德性是公认为好的、优良的或值得赞扬的品质,是一个整体性善的综合,如智慧、勇敢、节制、正义,等等。
如果我们从伦理学的角度把人的品性划分为两种状态,即善的状态和恶的状态的话,德性就是品性的善的状态,也就是说,德性总是与善有关。
德性作为个体品性总是呈现出稳定的心理意向或心理定势,不仅在行为方面,而且在认识、情感和意志等活动中体现为稳定的态度,对一个人的行为具有规范和导向作用。
可以说,德性作为道德意义上的好品质是使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乃至人成为善的道德规定性。
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每种德性既使承载德性的实体本身达到优秀和卓越的状态,也使其功能达到完善。
……人的德性也必定就是这样的品质了,通过它一个人变成优秀能干的人,又能把人的所固有的功能实现到完善。
”[1]一个具有良好德性之人是一个“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人,不会感到道德规范对自己的约束力。
德性是不同于一般行为习惯的意向或性格特性,德性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在环境的作用下通过智慧选择形成的[2],即德性是可教的。
苏格拉底的“知识即美德”的教育思想,就很早揭示了德性教化的可能,因为知识的可教性蕴涵了德性的可教性。
德性作为个体的内在品质是可教的,德性教化的目的是人在不断超越自身自然属性的过程中获得一种“内在的卓越或优秀的人性”。
教育是一种育人的活动,其目的是促进人的社会化,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体现在个体的身上就是培养受教育者的素质,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个方面,而德性在人的素质结构中占据首要地位,正如我们经常所强调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思想品质的培育。
德成而上 艺成而下——从《乐记》看儒家诗乐的德育功能观

感于物而动 , 性之 欲也 。物 至知知 , 然后 好恶 形焉 。
好恶无 节于 内, 知诱 于外 , 能反 躬 , 不 天理 灭矣 。夫 物之感 人无 穷 , 而人之好恶无节 , 则是物 至而人化 物 也 。人 化物也者 , 灭天 理 而穷人 欲 者也 。于是 有悖 逆诈伪 之心 , 有淫 7作 乱之 事 。l14 有喜 怒哀乐 失 ”j 人 , 45 6 之情 , 人本性之欲 念也 会受 到各 种 外物 的影 响而对 社会发生作 用 , 教的作 用在 于它 以仁 义之 道为 内 乐
[ 收稿 日 ]0 5 2 2 期 2 0 —1 — 0 [ 作者简介】  ̄ t 16 一)女 , 扬" r 9 9 。 侗族 , - ( 湖北恩施人 , 广西贺州学院 中文 系教师 , 四川大学文学院 20 级博 士研究 生。主 05 要研 究方 向: 古代文学。 一 6 一
使人 的愉乐情 感符合礼 义 的要求 。否则乐 就失去 了它的意义 “ 苟情说 之为乐 , 若者必灭。故人 之一 于礼义 , 则两得 之矣 ; 一之 于情 性, 则两丧之矣 。故儒 者将使人 两得 之者 也。 [ 。 ”9
一
旦以礼以加 以约束 , 夫 民有 血 气心 知之 性 , 则“ 而
哉?乐云乐云 , 钟鼓 云乎哉? [p8 乐者 , n31 u ]7 非谓黄钟 、 大 吕、弦 歌 、 扬 也 。乐 之 末 节 也 , 童 者 舞 干 故 之 o[ ̄" 乐者 , -]7 4s “ . 8 通伦 理 者也 。 【 乐 的 目的在 于 ”4 】 “ 通伦理” 为社会 培养有 德 之人 。子 夏把这 种音 乐 ,
人 以和” 围。这段话 阐述 了诗 与乐 的关 系及其社 氛 会作 用。
浅析先秦音乐中的“乐教”思想

浅析先秦音乐中的“乐教”思想先秦时期的音乐文化深受“乐教”思想的影响。
乐教是指通过音乐来教化人们,使其具有更高的道德水平和精神境界。
在当时的社会中,乐教不仅是一种文化传统,也是一种社会规范和秩序。
它体现了当时社会对音乐文化的高度重视和崇尚,与其它方面的文化形态相得益彰。
乐教的实际表现是通过音乐来表达一种思想和精神,使其渗透到人们的心灵深处。
对于乐教来说,音乐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教育手段。
先秦的音乐有许多不同类型,如雅乐、舞乐、庙乐、宫乐等,每一种音乐都能够传达不同的讯息和教育观念。
例如营造出肃穆的氛围、引导人们追求高尚的情感、鼓励人们劳动和团结合作等。
这些思想和观念通过音乐的传承和演奏传达给后人,使得乐教具有较强的文化成分。
乐教的核心理念是道德教化。
在先秦时期,道德与礼制是社会生活中最为重要的部分。
乐教强调人们应该具有纯洁、高雅、美好的品格,并要求他们恪守道德原则,遵循世界秩序。
因此,在音乐演奏中,传递这些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在庙宇的音乐演奏中,音乐家会根据不同的场合和宗教仪式演奏不同的音乐,以达到教化信众的目的。
在宮廷音樂中,音乐發挥了仁愛、正義、勇氣和智慧等等的道德功能。
除了道德教化外,乐教还有其他方面的教化。
例如,音乐可以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让人们更好地领会文化的内涵和精神。
通过舞蹈,可以培养人们的协调性和促进交流,从而促进社会的团结和凝聚力。
此外,乐教还可以培养人们的身心健康,具有调节情绪和减轻心理压力的作用。
综上所述,乐教是先秦音乐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是一种文化传统,也是一种社会规范和秩序。
乐教通过音乐教化和影响人们的思想和精神,引导人们追求高尚的情感和精神境界,并推动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
在当今社会中,乐教的精神和思想仍然具有现代意义,它可以引导我们为人处世、关注他人、追求良知、回归自然的重要价值观念,并在生活中秉持着这些理念,让我们更加美好的生活。
论先秦时期礼乐与德的关系

周革殷命,制礼作乐,开启了一代盛世王朝。
周公以礼乐为基础,以“德”为核心,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解释体系来“润色鸿业”,为周王朝的合法统治找到了完美的理论依据。
然而,周王朝对我们来说毕竟时隔久远而印象模糊,本文试图从对先秦时期三个核心概念的辨析入手,深入考察礼、乐与德的原始含义及其流变过程,在弄清楚三者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力求为全面审视周王朝时代精神打开一个新的视角。
一《说文》:“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从示,从豊,豊亦声。
”段玉裁注云:“(《周易·序卦传》)履,足所依也。
引申之,凡所依皆曰履。
此假借之法。
屦,履也。
礼,履也。
履同而义不同。
”许慎的说法在先秦文献中是有依据的,《礼记·祭义》云:“礼者履此者也。
”《荀子·大略》:“礼者,人之所履也。
”皆认为礼是指祭祀的整个过程。
然许慎不见甲骨文,所据乃小篆字形,故其说距“礼”字的古义尚有一定距离。
王国维通过对甲骨卜辞中许多“礼”的异体字考察后认为,礼字最初为会意字,会玉器在豆中之意,其含义指礼是祭祀过程中的一个特定环节(献玉)而非指称整个祭祀过程(事神致福)。
①礼之缘起与原始宗教紧密相关,从指称祭祀的某个环节到指称祭祀的整个过程,礼的涵义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
时至西周,礼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并逐渐向政治倾斜。
西周以前的礼,今天我们已经很难窥其面貌,但“周因于殷礼”,其间损益应该不至于面目全非。
《周礼》中礼已经细分为吉、凶、军、宾、嘉“五礼”,其中祭祀之礼虽然仍排在首位,但其与政治之间已很难分清彼此,甚至可以说祭祀是国家政治活动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这种思想在《大雅》之《文王》、《大明》、《棫樸》、《皇矣》诸篇中都有相当露骨的表现。
除《诗经》外,其他传世周代文献,论礼亦多着眼于礼治。
如《论语·里仁篇》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周礼·春官·大宗伯》:“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祇之礼,以佐王建保邦国。
礼仪文明之十三:礼乐皆得,谓之有德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列子•汤问》说,韩娥游历到齐 国,因断粮而在城下唱歌求食,歌声 美妙婉转,令人惊叹!民众纷纷赠以 食粮。韩娥离去三天后,她的歌声似 乎还萦绕在房梁之上,久久不绝。
曲高和寡
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 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 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 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 属而和者数十人而已。
盛德之帝必有盛乐
黄帝之乐名《咸池》。颛顼命飞龙仿 八风之音,名为《承云》,用以祭祀上帝。 帝喾时作《唐歌》,又作鼙鼓、钟磬、吹 苓、管埙、篪鼗、椎钟等乐器,合奏声起, 凤鸟起舞。尧祭上帝之乐名《大章》,乃 是仿效山林溪谷之音而作,用鼓和磬伴奏, 百兽起舞。舜时发明二十三弦瑟,又谱成 《九招》《六列》《六英》等乐曲,以昌 明舜德。
——《郭店楚简·性自命出》
乐之动心也,濬深郁陶 。
——《郭店楚简·性自命出》
三月不知肉味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 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 於斯也!”
——《论语·述而》
礼乐教化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 风易俗莫善于乐。
——《孝经》
魏文侯知音而不知乐
魏文侯问于子夏曰:“吾端冕而听古乐,则 唯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 敢问古乐之如 彼何也?新乐之如此何也? ”子夏对曰:“ 今夫 古乐,进旅退旅, 和正以广,弦匏笙簧,会守拊 鼓,始奏以文,复乱以武,治乱以相,讯疾以雅。 君子于是语,于是道古,修身及家,平均天下。 此古乐之发也。今夫新乐,进俯退俯,奸声以滥, 溺而不止,及优侏儒,獿杂子女,不知父子。乐 终不可以语, 不以道古。此新乐之发也。今君所 问者乐也,所好者音也。”
闻其声而知其风,察其风而 知其志,观其志而知其德,盛衰、 贤不肖,君子小人,皆形於乐, 不可隐匿。故曰:乐之为观也深 矣。
先秦儒家“作乐”与“崇徳”关系探微

2018年10月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O c t.2018第38卷第5期(总第185期)J o u r n a l o f B a o j iU n i v e r s i t y o fA r t s a n dS c i e n c e s(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V o l.38(S u m N o.185)ʌ周秦文化与青铜器研究ɔD O I:10.13467/j.c n k i.j b u s s.2018.05.004先秦儒家 作乐 与 崇徳 关系探微∗郑㊀毅(西北政法大学文化与价值哲学研究院,陕西西安710063)[摘㊀要]‘周易“豫卦象曰:先王作乐崇徳,殷荐上帝以配祖考㊂作乐的艺术价值与崇徳的道德价值之间在先秦儒家思想中体现出一种圆融的表象㊂乐的艺术性和规范化作为儒者的修养和教化,在道德完成和人格实现的最高旨趣中趋于统一㊂先秦儒家作乐和崇徳之间有层次分明的三重契合,在道德基础上的音乐,反过来成为道德彰显的最高表达㊂两者之间的张力,使先秦儒家具备了独特的艺术伦理境域㊂真正的艺术在东方,徐复观对此诠释为作乐的艺术境界与崇徳的精神状态合二为一㊂[关键词]作乐;崇德;儒家;徐复观[中图分类号]B222.9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8-4193(2018)05-029-05㊀㊀一㊁ 作乐 与 崇德 的历史渊源作乐 何以 崇德 ?先秦儒家把 作乐 和 崇德 并举的一个重要先天条件,在于音乐可以在艺术性和规范化之间很好地统一起来㊂音乐天生具有感动人的力量,这是其艺术性的表达㊂儒家讲究礼乐教化,习惯礼乐对举而论,这是音乐规范化的表达㊂虽然是 言礼不离乐,言乐不离礼 ,然而,乐却早于礼而教化于民,更早的时候是 言乐不离德 ,儒家音乐首先的规范化表达并不是 礼乐 而是 德乐 ㊂也即,儒家并不怎么讲 礼乐 而是更多地讲 德乐 ,按历史时间顺序,先是有 乐 与 德 并称,后来才有 乐 与 礼 并称㊂先秦儒家音乐最早可追溯到尧舜时代: 神农作琴,舜改五弦歌南风以教理天下之孝㊂夔始作乐,以赏诸侯㊂ [1](P1197-1198)神农作琴追求音乐最高的艺术性,到舜便转向追求音乐艺术性背后的道德价值,再到夔受命作乐开始追求乐的教化功能,此时的音乐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涵上都有了相对规范化的特质㊂‘尚书㊃舜典“中帝曰: 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㊂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㊂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㊂ [2](P276)‘周礼“云:以乐德教国子:中㊁和㊁祗㊁庸㊁孝㊁友㊂郑玄注为: 中犹忠也㊂和,刚柔适也㊂祗,敬㊂庸,有常也㊂善父母曰孝,善兄弟曰友㊂ [2](P1700)作乐与崇徳在先秦典籍中有着艺术性和规范化的统一㊂在人类纯朴未开的时代,音乐对人类早期的知性活动和社会生活有着一定的指导性意义㊂尧舜时期音乐的艺术性和规范化的统一与后来孔子的可以 旷千载而一遇㊁作万古之标程 的道德与艺术在穷极之地的统一是一脉相承的㊂[3](P6)音乐的艺术性与规范化的统一使音乐不再作为单纯的纯粹艺术理论形式,而是同时可以承担人文价值关怀的载体,是中国音乐文化开出孔子一路的先决条件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纯艺术理论形式消解的音乐上升了一个层次,更贴近生命的本源㊂这也使得儒家音乐上可通达于天,与天地万物并行同流,下可着力于人,在日用伦常现世人生中显示艺术精神之内涵㊂春秋时代之后,人文主义的自觉使礼慢慢继承并替代了乐的规范化作用,进而礼乐并重成为92∗[收稿日期]2018-02-10[基金项目]西北政法大学价值哲学研究项目:儒家 乐 的价值哲学研究(项目编号:2018Y104)㊂[作者简介]郑㊀毅(1989-),男,河南义马人,哲学博士,西北政法大学文化与价值哲学研究院讲师,研究方向:价值哲学㊁中国哲学㊂儒家立教的宗旨㊂即便此时,乐依旧处于礼之上,孔子有 兴于诗㊁立于礼㊁成于乐 (‘论语㊃泰伯“)的说法,乐能够体现一种完满圆融大成的境界㊂可以说,到了孔子,才有对于音乐的最高艺术价值的自觉;而在最高艺术价值的自觉中,建立了 为人生而艺术 的典型㊂[3](P4)相比而言,庄子一路的艺术精神便少了些 为人生而艺术 的感觉㊂徐复观认为,从庄子到魏晋音乐再到禅画之风,其实都是庄子一路的艺术精神㊂规范化的缺失使艺术精神很容易往上走,却不容易下下来,往下落实到人生中便会遇到很大的困难㊂嵇康对音乐的改革便是认为 声无哀乐 ,他试图把音乐单独过滤出来,让音乐可以脱离其他因素而有独立的存在依据㊂这样的乐很容易走到纯粹的艺术形式,可以有非常高深玄妙的形上之思㊂例如,巴赫的某部音乐作品在听觉上给人带来的无限循环恰如西方哲学中永远走不出的悖论㊂这条道路走下去的最高境界便是庄子的 天籁 ㊂音乐通过自身的不断超越,以其纯粹的艺术形式而到一个 吾丧我 的境地㊂音乐有其演奏章法便只是丝竹之 人籁 ,天地自然之音美妙动听却还只是有迹可循的 地籁 ,而当音乐在一种纯粹艺术形式上不断超越自己而丧失了自己本身的时候,便是 天籁 ㊂此时不仅是音乐 丧失 了 自我 ,听音乐的人再也想不起 自我 ㊂人的主体性消亡得一干二净,如同海德格尔在时间维度下对于此在本真状态的思求一样,是一种丧失了时间性的时间之存在㊂这恰恰是儒家要避免的情况,儒家音乐自上古以来便从未愿意发展为纯粹的艺术形式,音乐一定是被赋予了独特的使命而存在,先是上古的 乐不离德 ,然后是周孔的 乐不离礼 ㊂音乐在儒家这里总是有一个对其自身限制的因素,这种限制在音乐作为艺术形式的自身失去了一定的自由,然而在精神境界上却得到了另一种归宿,或者说,这种限制反而成就了音乐㊂音乐的功能性和目的性得到了强调,音乐,上可敬畏神明,下可教化万民,远可慎终祭祖,近可婚丧嫁娶㊂这种音乐在被创造之初便烙上了人的喜怒哀乐,在演绎之中也中规中矩㊂孔子一路的艺术精神,其音乐在艺术性和规范化上是统一的,无论是礼还是乐,都非常重视节制,或者从根本上说,礼乐的其中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节制㊂人需要节制,音乐也需要节制㊂人不加以节制便容易失德,音乐不加以 节制 ,违背了预定的套路便失了 乐德 ,成为 淫声 ㊂而这种 节制 并非 人之节 而是 天之节 ㊂先王制礼乐,人为之节,礼与天地同节,乐不节则流淫过度㊂礼以节制为义,故云礼制㊂乐以节乐而作,故曰节奏㊂故此,先秦儒家音乐大体是在这种模式下发展起来的㊂㊀㊀二㊁ 作乐 与 崇德 的三重契合作乐与崇徳之间存在三重契合:其下,乐合于道;其中,乐合于中;其上,乐合于和㊂乐与德并非天然等同,只是在最高处穷究其极是融合于一的㊂好的音乐可以给人带来一种愉悦的情感体验,从音乐到快乐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过程㊂对快乐的评判㊁追求不同,所呈现的主体性差异也随之彰显㊂乐合于道是给音乐找到了一种归宿和一种根基㊂如果乐不合道就是浮萍之乐,既不会对人的主体性产生美的情感体验,也不可能深入人心感同外物㊂‘礼记㊃乐记“云: 乐者,乐也㊂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㊂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㊂ [2](P3330)首先,乐合于道才有人格圆满实现的可能性㊂君子与小人同样是因乐而乐,所不同的是,君子可以节其所欲,合道而乐,乐而不惑;小人则恣肆汪洋,受欲掌控,从欲失道,最终不得其乐㊂乐合于道,在上,可与天道合,在下,可与人道合㊂在天道而论,有 大乐与天地同合,大礼与天地同节㊂乐由天作,礼以地制㊂ [2](P3316)唐代孔颖达对此解释为: 礼乐从天地而来,可调畅阴阳㊂ [2](P3317)在这个视角上,孔子一路与庄子一路的艺术精神从超越的层面可以吻合㊂不同的是,孔子是 依天而节 ,庄子是 忘我返天 ㊂天道蕴于音乐之中,音乐又是天道的艺术化体现㊂所以,先王作乐,作的是大乐,是蕴含天理之乐㊂可以看出,后人对乐的诠释跟‘周易“豫卦中 殷荐上帝 是一致的,音乐在天道中的体现复古了乐的最初归宿,作乐与崇徳并行不悖,为了共同的天道,最终 殷荐上帝 ㊂按照徐复观的说法,乐先于礼,此时的乐带有神话性,可 率百兽舞 ㊂[3](P3)徐复观的这个论断是正确的,上古三代有神秘主义的天道论色彩,乐亦如此,如‘周礼“云: 大合乐,以致鬼神,以和邦国,以谐万民,以安宾客,以悦远人,以作动物㊂ [2](P1701)以及乐之六变: 凡六乐者,一变而致羽物及川泽之示,再变而致臝物及山林之示,三变而致鳞物及丘陵之示,四变而致毛物及坟衍之示,五变而致介物及土示,六变而致象物及天神㊂ [2](P1704)03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㊀h t t p://w w w.b j w l x y.c n/z a z h i s h e/s h e h u i/i n d e x.h t m又如‘史记“记载: 平公强为师旷奏最悲之乐,师旷不得已,援琴而鼓桑间濮上亡国凶声㊂一奏之,有白云从西北起;再奏之,大风至而雨随之,飞廊瓦,左右皆奔走㊂平公恐惧,伏於廊屋之间㊂晋国大旱,赤地三年㊂ [1](P1236)音乐已不再仅仅是艺术与道德的体现,更有某种引发神秘力量的作用㊂在人道而论,乐合人之道体现了音乐的现世功用㊂徐复观认为,一个人的人格和一个时代的精神都是可以融入艺术之中的㊂[3](P15)从个人来说,音乐先是从情感层面对人的人格修养有心理上或感官上的刺激作用㊂个人喜好音乐的风格大致与个人人格吻合,两者有一定的逻辑关系㊂音乐的艺术表达可与人的内心产生共鸣,人的喜怒哀乐也可借助音乐来抒发㊂进一步来说,当音乐与人心融合之后,音乐体现了人格中某种道德的评判标准和追求趋向㊂这便是所谓人的人格融入艺术之中㊂时代的精神由一个时代的人来彰显,社会主流的价值取向也必定对艺术的方向有引导作用㊂不同的时代,其音乐的表达也截然不同㊂上古时期,舜之乐为‘韶“;汤武时代,武之乐为‘象“㊂前者尽善尽美,后者未有尽善㊂这便是时代精神融入艺术的体现,也是乐在现世中合于道的社会要求㊂ 乐随时变 ,这是儒家音乐真挚的表达㊂无论是乐合于天道,还是乐合于人道,都是先秦儒家音乐在表达方式上的契合状态㊂乐合于道是儒家音乐之特色,也是儒家所倡导的㊂在乐合于道的层面上,虽然未必是儒家独有,但却是儒家最具可行性的要求㊂北宋张载有 天德良能 一说,乐合于天道亦是其可以合于天德的表现,而乐合于人道则是音乐的社会性道德和个体性道德的双重体现㊂乐合于中体现了音乐的艺术价值在 中 的德性要求面前的展开和提升㊂合于中的音乐,孔子称之为雅乐㊂不合于中的音乐有两种,过与不及㊂从艺术层面来说,音乐可以给人美的享受,然而这种美需要中的节制,可谓 尽美 ㊂美的不够或者美的多余便是 不尽美 ㊂此两者相比之下,美的多余这种情况伤害性更严重㊂被孔子所不喜的郑声以及子夏不喜的郑卫之音便是这种情况㊂有关郑卫,唐代贾公彦认为: 郑则‘缁衣“之诗说妇人者九篇㊂卫则三卫之诗,云 期我於桑中 之类是也㊂ [2](P1708)‘论语“中孔子两处提及郑声: 放郑声,远佞人㊂郑声淫,佞人殆㊂ (‘卫灵公“)以及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㊂ (‘阳货“)徐复观对淫的解释是,此处的淫字,仅指的是顺着快乐的情绪,发展得太过,以至于流连忘返,便会鼓荡人走上淫乱之路㊂[3](P14)可以看得出,郑声并非不美,而是美的过分了,美的没有节制反而不美了㊂‘礼记㊃乐记“记载: 魏文侯端冕而听古乐则唯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㊂ [2](P3334)子夏谏魏文侯所好者溺音,对曰: 郑音好滥淫志,宋音燕女溺志,卫音趋数烦志,齐音敖辟乔志㊂此四者,皆淫於色而害於德,是以祭祀弗用也㊂ [2](P3340)魏文侯能听郑声以致不知疲倦,有着魔上瘾的体验状态,可见郑声并非不美,而是美的有害㊂也即是在艺术层面上,郑卫之音不合于中,惑乱雅乐,被圣人批判㊂从乐的道德层面,即乐德来说,雅乐的尽美与溺音的非尽美有明显的区别㊂以‘诗经㊃国风“中的‘周南㊃关雎“和‘卫风㊃氓“为例,同样是写男女之情,‘关雎“描述的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求之不得,琴瑟友之,钟鼓乐之㊂一种洒脱自在的君子风格跃然而出,琴瑟钟鼓乃美好德行的象征,既然求之不得,依旧可以自得其乐㊂郑玄注解为:德盛者宜有钟鼓之乐㊂ [2](P572)若是不求则不合于心,若是困求则不合于中㊂所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㊂ 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㊂ [2](P569)有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㊃八佾“)的 中 的维度,被孔子赞叹为 洋洋乎!盈耳 (‘论语㊃泰伯“),李昉在‘太平御览“中谓 德而美之 ㊂[4](P2547)这符合‘周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美德盛行的时代精神㊂至于‘氓“则是讽刺宣公之时,礼义消亡,淫风大行,男女无别,遂相奔诱㊂ 华落色衰,复相弃背㊂或乃困而自悔,丧其妃耦㊂ [2](P684)其内容在德性方面差‘关雎“远矣㊂求之不放,离合背弃,心从所欲,不知 中 为何物㊂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的悲愁苦闷与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的家庭伦理使得民风败坏,及老使怨㊂此种内容的音乐不仅不能提升个人与社会的德性修养,反而会对个人以及社会产生负面的妨害作用㊂因此,合于中的音乐不仅听起来有益于人,而且其积极的内涵也对人的引导和影响有正面作用㊂合于中的音乐在艺术审美上和道德功能上有双重的 取中 之道,是先秦儒家 作乐 与 崇德 之间很好的平衡㊂乐合于和是作乐与崇徳在最高境界处的相互吻合㊂徐复观认为,就音乐本身而言,和所含的意味,及其可能发生的影响而言:在消极方面,是各种互相对立性质的东西的解消;在积极方面,是各13郑㊀毅㊀先秦儒家 作乐 与 崇徳 关系探微种异质的东西的谐和统一㊂乐的正常的本质与仁的本质,本有其自然相通之处,乐的正常本质,可以用一个和字做总括㊂[3](P15)尽美的乐融透入仁才可尽善,未融透入仁则未尽善㊂孔子曾举例: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㊂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㊂(‘论语㊃八佾“)为何韶乐尽美尽善,武乐尽美未尽善?何晏注为: 孔曰‘韶“,舜乐名,谓以圣德受禅,故尽善㊂‘武“,武王乐也㊂以征伐取天下,故未尽善㊂ [2](P5362)其实,孔子并非是持这种评判标准的首创㊂孔子曾访弘问乐,孔子的观点实则取自苌弘㊂曾有考辨,公元前521年,孔子31岁,与鲁人适周,向周大夫苌弘问乐㊂[5](P104)‘礼记㊃乐记“记载,宾牟贾侍坐与孔子言乐㊂子曰,丘之闻诸苌弘,亦若吾子之言是也㊂郑㊁孔引后文解释为, 武音象战,武乱皆坐,周召之治㊂ [2](P3342-3343)也有一说,孔子问苌弘道:武乐与韶乐孰为轩轾?苌弘道:武乐为周武王之乐名,韶乐为虞舜之乐名,若以二者之功业论,舜是继尧之后治理天下,武王伐纣以救万民,皆功昭日月,无分轩轾㊂然则就乐论乐,韶乐之声容宏盛,字义尽美;武乐之声容虽美,曲调节器却隐含晦涩,稍逊于韶乐㊂故尔武乐尽美而不尽善,唯韶乐可称尽善尽美矣!尧舜文武皆盛德先王,其乐必然是艺术性和道德性之统一㊂其盛德之容可称之为尽美,这种尽美中当然会蕴含有某种善的意味在里面㊂但是,武王之乐不是孔子所谓的尽善,尧舜的禅让是仁,其所以会禅让,是出于天下为公之心,是仁的精神㊂[3](P14)乐与仁的会通统一,即是艺术与道德在其最深的根底中㊂同时,也是在其最高的境界中,会得到自然而然的融合统一㊂因而,道德充实了艺术的内容,艺术助长安定了道德的力量㊂[3](P17)‘左传㊃昭公二十年“记载: 先王之济五味㊂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㊂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㊁大小,短长㊁疾徐,哀乐㊁刚柔,迟速㊁高下,出入㊁周疏,以相济也㊂君子听之,以平其心㊂心平,德和,故‘诗“曰 德音不瑕 ㊂[2](P4547-4549)晏子的这段话揭示了音乐在艺术形式上的 和 与在道德价值上的 和 合于一的一种建构㊂音的相济可以听之平心,进而德和㊂中国艺术之儒家音乐的特殊性便体现于此,从 音和 到 德和 的自然合一可以达到进入生命深处的体验,也可以教化日用伦常㊂班固在‘白虎通㊃礼乐“中提到: 子曰:乐在宗庙之中,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㊂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㊂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㊂故乐者所以崇和顺,比物饰节㊂节文奏合以成文,所以和合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㊂是先王立乐之意也㊂ [6](P45-46)宗庙之和敬,乡里之和顺,闺门之和亲,乐在政治,社会,家庭伦理中都可以体现并导向 和 ㊂徐复观认为,仁者必和,和中可以含有仁的意味㊂并把‘白虎通“的 乐仁 解释为,乐是仁的表现㊁流露㊂[3](P17)乐融于仁便是乐合于和的层次,也是 作乐 之艺术性与 崇德 之道德性之圆融以通上帝的途径㊂儒学从先秦到秦汉的发展脉络可以从乐的不断理解和阐释的过程中体味㊂先秦儒家音乐从周孔之前的人殷荐到天与周孔之后的天下贯到人的关系体现了天德与人德之沟通㊂儒者的态度是用道德的精神去理解艺术的境界,也只有儒家的音乐才能是真正的艺术的人生㊂㊀㊀三㊁ 作乐 与 崇德 的 合而不同 及其意义乐与德的融合并不意味着乐与德的等同㊂乐可以是德之实现的功夫入路,然而德之实现也可以有别的途径㊂按徐复观所说,天下归仁的责任感不为艺术所排斥,但亦绝不能为艺术所承当㊂[3](P19)因此,可以以乐证道㊁以乐成仁,但绝不能说乐即是道,乐即是仁,这是一种合而不同的关系㊂乐的局限性给予它更为具象的意义,相比而言的道㊁仁更具有抽象性㊂如果将乐的抽象性提升,势必又陷入庄子之乐的道路,也只有将乐放下来,才能作为更抽象的仁㊁道的载体㊂但是,这并不是说,乐就必须是具象的,是毫无抽象可言的,只是乐的局限性规定了,它并不能作为天下的担当㊂作乐有其独特的要求,并非每个人都可以,也并非每个有德者都可以㊂乐的适用度因此降低了很多,这便是乐最大的自身局限,也是乐不易传世的原因㊂六经之中‘乐经“失传,或曰毁于秦火,然而即便‘乐经“传世,也很难说能被后世学者普遍参研,先天的音乐悟性和后天的音乐训练都很重要㊂也因此,儒家乐的具体意义并不是仅仅体现在乐自身之上,而是更普遍地体现在乐与德相契合后,在更大的适用范围内的政治教化,以及从德性修养至人格的完成过程㊂作乐 与 崇德 契合后的重要意义之一便在于周孔之后的礼乐教化㊂在政治教化方面沿袭了上古以乐治德的传承,孔子以诗书礼乐教,而且,用于乐教多于乐政㊂至于荀子,几乎将乐全面定23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㊀h t t p://w w w.b j w l x y.c n/z a z h i s h e/s h e h u i/i n d e x.h t m位为政治教化的工具㊂‘荀子㊃乐论第二十“通篇讲乐,却处处都是政治的功利性㊂荀子拿墨子作对举,批判墨子 非乐 不利政治教化,言墨子之非乐 之愚如 瞽之于白黑㊁聋之于清浊㊁欲之楚而北求之 ㊂[7](P253)荀子提出乐的 志清 与 穷本 之说㊂‘荀子㊃乐论“曰: 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 故乐行而志清,礼脩而行成㊂ 且乐也者,和之不可变者也㊂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㊂礼乐之统,管乎人心矣㊂穷本极变,乐之情也㊂著诚去伪,礼之经也㊂ [7](P254-255)徐复观认为, 穷本 之 本 是人的生命根源之地,即是性㊂穷本,即是穷到这种生命根源之地㊂ 乐行而志清 的 志 是性之动, 清 是将其中之盲目性加以淘汰而得到感情不期然而然地节制与满足,使其与由心所知之道(理性),得到融合的状态㊂这即是所谓 穷本 ㊂ 穷本 则 志清 ㊂[3](P21-22) 穷本 和 志清 在政治教化中的作用之体现依旧是儒家主张的先养后教,从 穷本 和 志清 等修养方法上遏抑邪秽于未发㊂由一人的修养而通于天下国家,这是儒家的传统㊂礼乐的教化并非具体条文的准则法令,而是要以人民自己的力量完成自己的人格,由此,徐复观说,礼乐之治成为儒家在政治上永恒的乡愁㊂[3](P23)作乐 与 崇德 契合之后的修养意义在于致乐以治心㊂‘礼记㊃乐记“载曰: 礼乐不可斯须去身,致乐以治心,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㊂孔颖达疏:易,谓和易㊂直,谓正直㊂子,谓子爱㊂谅,谓诚信㊂ [2](P3346)徐复观解为:易是和易,直是顺畅,子是慈祥,谅是诚实㊂易直子谅不应做道德的节目去解释,而应做道德的情绪去体认㊂因为道德成为了一种情绪,即成为生命力的自身要求㊂[3](P28)乐直接从心而发,不需要借助外物,从极深的生命根源,向生命逐渐与客观接触的层次流出㊂它发扬出来,使生命得到充实㊂此时的人生是由音乐而艺术化了,同时,也是由音乐而道德化了㊂这便是致乐以治心的意义㊂[3](P26-27)乐与德契合之后的人生修养是自然而然的过程,不同于格物循理,对乐的把握,只有从治心出发,从生命的根源流出,才圆满了乐的终极意义㊂如果片面地㊁浅显地认为,乐是统治者为政教化的途径,或者单纯地认为,乐是审美愉悦,就丧失了乐的更高价值㊂乐的修养也只能成为审美修养而不能成为成就人生的心性修养㊂审美修养可以使人愉悦,但未必可以成就人生,心性修养不仅使人愉悦,而且有很高的道德觉悟在其中㊂乐的艺术境界与德的精神状态合二为一㊂人顺着这种乐与德合二为一的情绪要求去活动就自然会快乐,安其所乐的圆融境界由 乐由中出 而发,这才是 为人生而艺术 的音乐㊂参考文献[1]㊀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2]㊀阮元.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2009.[3]㊀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台湾:学生书局,1966.[4]㊀李昉.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60.[5]㊀刘学智.中国学术思想编年(先秦卷)[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6]㊀班固.白虎通[M].北京:中华书局,1985.[7]㊀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54.(责任编校㊀张瑜)R e s e a r c h o n 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 o f M u s i cC o m p o s i n g a n d V i r t u e E u l o g i z i n g i n t h eA n c i e n t C o n f u c i a n i s mZ H E N GY i(A c a d e m e o f C u l t u r e a n dV a l u eP h i l o s o p h y,N o r t h w e s tU n i v e r s i t y o f P o l i t i c a l S c i e n c e a n dL a w,X i a n710063,S h a a n x i) A b s t r a c t:T h e I m a g e o fY uH e x a g r a mi n T h eB o o ko f C h a n g e s a i d,t h e s a g e s o f t h e p a s t c o m-p o s e dm u s i c t o e u l o g i z e v i r t u e s a n d o f f e r e d i t t o t h eL o r d o fH e a v e n.T h e a r t i s t i c v a l u e a n dm o r a l v a l-u eo fC o n f u c i a n i s mi n p r eQ i nD y n a s t y r e f l e c t a h a r m o n y o f i m a g e r y.T h e a r t i s t r y a n d s t a n d a r d i z a t i o n o fm u s i c,a s t h e a c c o m p l i s h m e n t a n d c u l t i v a t i o n o f C o n f u c i a n i s m,t e n d t o b e u n i f i e d i n t h e h i g h e s t i n-t e r e s t o f m o r a lc o m p l e t i o na n d p e r s o n a l i t y r e a l i z a t i o n.M u s i cC o m p o s i n g a n d V i r t u eE u l o g i z i n g o f C o n f u c i a n i s mi n p r eQ i nD y n a s t y h a v e t h r e ed i s t i n c t l e v e l so f a g r e e m e n t,a n d m u s i co nt h eb a s i so f m o r a l i t y i n t u r nb e c o m e s t h e h i g h e s t e x p r e s s i o no fm o r a lm a n i f e s t a t i o n.T h e t e n s i o nb e t w e e n t h e t w o m a k e s t h eC o n f u c i a n i s mi n p r eQ i nD y n a s t y h a v e a u n i q u e a r t i s t i c e t h i c a l r e a l m.T h e r e a l a r t i s i n t h e E a s t.X U F u g u a ne x p l a i n e dt h i sa sac o m b i n a t i o no f t h ea r t i s t i cs t a t eo fm u s i cc o m p o s i n g a n dt h e m o r a l s t a t e o f v i r t u e e u l o g i z i n g.K e y w o r d s:M u s i cC o m p o s i n g;V i r t u eE u l o g i z i n g;A n c i e n tC o n f u c i a n i s m;X U F u g u a n33郑㊀毅㊀先秦儒家 作乐 与 崇徳 关系探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乐教与德教的相互关系探析Ξ刘喜珍(北方工业大学人文学院,北京100041)摘 要:中国古代乐教涵摄了丰富的道德内容,具有成人造士的德教作用。
审美通感与道德移情是乐教与德教互渗并由乐教实现德教的内在机制。
古代统治者托诗为乐词,寓德义施政教,以及以乐道“和”、并以“和”治天下是其托于音乐论教,并最终以乐教实现政教的软件工程。
关键词:古代乐教 古代德教 古代政教中图分类号:G40-0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8950(2001)0120069204 乐教不仅是中国古代音乐教育思想史上的重要内容,而且具有伦理学上的丰富内涵,它以其独特的方式载播仁德,因而它又是古代德教的一条妙径。
一、“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1]“礼”是儒家文化的核心,以“礼”治天下是统治者的治道。
孔子认为,乐教具有与礼教并齐的作用,作为成人造士的不同方式,乐教具有重要的德教功能。
荀子进一步运用比拟的方法,根据音乐的联想法则,将音乐的状物描写与人类的情感抒发结合起来,喻味人类应有的品格。
他说:“金石丝竹,所以道德。
”[2]意思是,音乐就是表现道德的。
《史记・乐书》明确指出:“乐者,通于伦理者也。
”[3]同时指出:“德音之谓乐。
”[4]因此,雅颂之声实为道德之声,具有教化人心的德教作用。
中国古代乐教的德教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善人心。
性恶论的代表荀子认为,人性天生为恶,常有悖逆许伪之心、淫佚作乱之事,若“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就会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而乐教能“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5]因为雅颂之声、形道之乐,“其声足以乐而不流”,“其文足以辨而不思”,“其曲直、繁省、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
”[6]性善论代表孟子认为,人性本善,通过美妙的音乐撩拨人心,即可使人性四心燎原成仁、义、礼、智四德。
可见,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不论性恶论者,还是性善论者,匀认为乐可善民心。
第二,防心淫。
“乐者,德之华也。
”[7]涵摄仁德之华音谓乐,因此,粗历豪猛、奋发广旷之乐能激起民众刚毅之情,廉直劲正、庄严虔诚之乐能使人肃敬庄雅,顺华和谐、飘柔宽美之乐能激发人慈爱之情。
德乐如山间清溪,在不知不觉中荡涤心尘,“御邪辟,防心淫,修身理性,反其天真”。
[8]而“流辟邪散钬成涤滥之音作,而民心淫”,[9]为君子所不听。
第三,使人顺华。
顺是指内心顺和,华即英姿焕发。
古代乐教融诗、歌、舞、乐于一体,诗言志、歌咏声、舞动容,此三者皆动于心,乐962001年第1期 有色金属高教研究 Ξ收稿日期:2000-08-03伴从之。
本于情性之乐“浃肌胃,藏骨髓”,[10]“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11]使人“情深文明,气盛而化神”。
[12]人们在品诗、唱歌、习舞、韵乐的过程中,往往志广容庄,“耳目聪明”,“血气和平”,[13]从而达到“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
”βο因而,音乐具有养心之功、健身之能、美容之效。
第四,示俭。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15]孔子曾有感于统治者施乐之奢,慨叹道:“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16]意思是,妙的音乐,非要置以昴贵的乐器吗?对此,他回答:“钟鼓者,乐之器,非乐之主。
……皆借钟鼓动以显乐,乐显则钟鼓可遗。
……以乐托钟鼓于求乐,非通乎乐者也。
”[17]乐奢则民怨,就会失去乐之本义。
因此,乐教崇尚的不是乐器的豪华与昂贵,显示的也并非乐队的庞大,“所贵者,贵其移风易俗也。
”[18]金石丝竹、钟鼓琴瑟均为乐器,虽制作材料优劣不同,但身价无贵贱,只要能奏出佳音、表达意愿就是好乐器。
可见,古代儒者早就认识到音乐的示俭意义。
第五,成人造士。
成人即成为有德之人,造士即培养有德的统治继承人。
古代用人之道,皆令先习礼乐而后出仁。
知音晓乐则能达情性之理,通物类之辨,知幽明之故,这正是成人造士之要道。
对以邪乐纵欲之人,则可合之以礼乐,使其不致成为好利忘道、偏险悖乱的小人。
因而形道载德之乐足以内辅正心,成人造士。
正因为古代音乐具有丰富的道德内涵,因而古人在习礼的同时,也很重视晓乐,因为偏废任何一个方面,其道德培养就是不完善的。
因此,古代乐典《史记・乐书》指出:“礼乐皆得,谓之有德。
”[19] 二、“钟鼓道志”[20],“琴瑟乐心”[21]钟鼓、琴瑟均是乐器名,这里指代音乐。
“志,德也。
”[22]“心”是思想、意念、感情的通称。
“钟鼓道志”,意思是音乐载播仁德,抒发志向;“琴瑟乐心”意指音乐表达人们的道德情感、审美意向。
“钟鼓道志”,“琴瑟乐心”表明的是乐教与德教的互渗关系。
然而,音乐所具有的道德内涵是不会自发地进入人心的,审美通感与道德移情是实现“钟鼓道志”、“琴瑟乐心”的内在机制。
古人很早就认识到了这点。
通感又称通觉,是指从感知、表象到意象形成过程中的感觉挪移、转化、渗透,最终达到相通的心理现象。
音乐具有状模自然法则的特性,这种状模不是用可见的空间形象直接表意,而是以“效”、“似”等无形有声的手法隐喻自然万物、人情道理。
鼓声宏远,“似天”;钟声洪厚,“似地”;磬声清晰而有节奏,“似水”;竽笙之声肃和, 之声激昂,“似星辰日月”,[23]无一不表现自然的法则与和谐,渗透着人伦道德,体现出天人合一的意境。
音乐之所以成为道德之声,首先在于审美通感在乐与德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从而最终达到以乐教实施德教。
通过“似”、“比”等思维方法,运用音乐的感觉联法则,揣摹、体验音乐与个人、社会之间的类似相通之处,将音乐的状物描写与人类的情感抒发给合起来,并将乐声、节奏、旋律等人格化,同时将人的情感融入自然万物中,使之自然化。
一方面,音乐中的主客体被通化为人格美与自然美的统一体;另一方面,人们在欣赏音乐的审美过程中,同时受到形象可感的道德体验,得到道德境界的升华。
可见,运用通感的心理功能,在美妙的音乐境界中可创造出“德义洋洋”的道德意境和生动可感的道德意象。
对此,荀子借孔子之口曰:“夫玉者,君子比德焉。
温润而泽,仁也;栗而理,知也;坚刚不屈,义也;廉而不刿,行也;折而不挠,勇也。
”[24]同样用的是“似”和“比”的方法,将自然法则与人类的行为规范联系起来,由此创造出自然[社会的双通意境。
对美的体验与欣赏,一方面取决于审美对象本身的内容,另一方面也有赖于人们的审美情感及审美水平。
审美情感的强烈的主观倾向性在乐教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乐道”与“乐欲”两种完全相反的效果。
如果人们只偏顾情绪的愉悦,甚至放纵邪欲,而忽视对道德的联想与体认,乐而不为礼,形而不为道,那么,音乐就会变成靡靡淫声,乐心的后果就很可能是乐欲忘道,以至使民“流漫鄙贱。
”[25]因此,要使乐声成为德音,乐教化为德教,还需通过道德移情。
对此,古人也早就认识并体验到了。
道德移情是指主体在道德认知活动中,运用意义联想及创造性想象,将某种道德情感、道德意念比附、移注、渗透到认知对象中。
在审美过程中,情感因素会不断地渗入感知和想象的对象之中,使主观情感和客体对象打成一片。
乐教作为音乐教育的一种方式,是一种典型的审美活动,而审美是道德培养的一项重要内容。
因此,人们在欣赏音乐的同时,通过道德移情,就会不自觉地给跳跃的音符、飘舞的旋律注入丝丝德愫,使之成为缕缕德音,由此,乐与德融为一体。
通过品韵“其清明象天,其广大象地,其俯仰周旋有似于四时”之音乐,[26]内心产生道德情感的波动与共鸣,逐步培养宽广的胸怀、高洁的品行、正直的为人处世之道,成为有德之人。
这样,音乐就成为润心无声的化心雨,乐教与德教通过道德移情最终实现了融通。
审美通感与道德移情往往同时产生,共同作用于乐教与德教的互渗过程。
审美通感是二者相连互通的无形道,道德移情是二者交染互亲的催化媒。
通过审美通感,架起虹桥;运用道德移情,注入德愫。
这样,在道德意境联想、道德情感共鸣与道德理性沉思的合力作用下,包含天地人伦之道的音乐必会触发人们的道德感受,培养人们的道德情感,拓展人们的道德境界,塑构人们的道德理想,促进人们的道德行为选择,达到美善相乐的道德理想境界。
三、“教民平好恶行理义”古代统治者以乐教载播仁德的最终目的在于“教民平好恶行理义”,[27]以“补短移化,助流政教。
”[28]因此,通过乐教实施德教,并最终实现政教,达到乐教、德教、政教三教合一,是古代统治者实行社会控制的一种隐形手段。
《史记・乐书》云:“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
”[29]可见,“乐”与“礼”并为古代社会控制系统中的软件工程。
古代统治者以乐教实行德教并最终实现政教的途径主要有两种。
第一,插诗为乐词,寓德义,施政教。
古乐往往是以吟诗的方式咏唱的,歌声为诗,击者拊者为器,合而言之谓乐。
自春秋战国以来,音乐大多以具有广泛社会意义的《诗经》及反映各朝社会风貌的典型诗赋为歌词,这就使得古代音乐具有深厚的社会底蕴和当代意义。
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30]臣民通过习诗、写诗可抒发意志,讽谏时弊,乐群互敬,并逐步培养君德义、长幼有序的人伦道德。
君王通过闻诗可“观风欲,知得失,自考正。
”[31]因而古代统治者十分重视以诗为乐词,并以乐教布德施政。
“诗三百”经孔子之手删订,突出宣扬了封建道德礼义。
编排于《诗经》篇首、“四始”之一的《关雎》写道:“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求。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艹毛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孔子评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32]实际上,孔子是以《关雎》为例,提出了对民众的道德要求即中庸。
“窈窕”言女子体貌柔媚艳美,“淑”则指女子内心美善。
可见,孔子借赞“窈窕淑女”,喻示臣民应成为温柔纯厚、内在善品与外在气质相统一的君子“美人”,极巧妙地阐明了该诗的政教寓意。
“四始”中的《鹿鸣》为统治者宴乐臣僚,于宴会上演奏的乐章;《四牡》描述人臣服役在外,辛勤劳顿;《皇皇者华》反映出使者访问在外,辛苦奔波,却尽心竭力地效忠君主。
三首诗在编排上形成组诗,寄托了君臣德义。
君臣之所以宴乐一堂,和谐融洽,乃因为人民竭诚效力于君主。
可见,古代乐词有许多直接体现了统治者的旨意。
“歌诗→乐教→德教→政教”的教诲过程是古代统治者督导人民的重要教育模式。
以诗赋予音乐明确的道德内涵,由此给审美通感和道德移情以直接示意,借乐教敷布德义,兴政教之功,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第二,以乐道“和”,以“和”治天下。
“和”即和顺、平和、协调。
“故乐者,审一以定和者也,比物以饰节者也,合奏以成文者也。
足以率一道,足以治万变。
”[33]音乐之和本是声律和正,由此引申、移化为人们之间、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相融和谐。
因此,音乐之和具有重要的社会伦理功能,具体体现为:齐家。
“乐以和人”,[34]家和万事兴。
荀子指出,音乐“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乡里族长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