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润形成过程的核算 基础会计教案 职高

合集下载

利润形成过程的核算_基础会计教案_职高

利润形成过程的核算_基础会计教案_职高

利润形成过程的核算_基础会计教案_职高第一章:利润形成过程概述1.1 学习目标了解利润的概念及其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性。

掌握利润形成的基本过程和影响因素。

1.2 教学内容利润的定义与分类利润的形成过程利润的影响因素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利润的概念、分类和形成过程。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理解利润的影响因素。

1.4 教学准备准备相关案例材料和教学PPT。

1.5 教学过程导入:引入利润的概念,让学生思考利润在企业经营中的作用。

新课讲解:讲解利润的分类和形成过程。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理解利润的影响因素。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利润对企业经营的影响。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利润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性。

第二章:营业收入的核算2.1 学习目标理解营业收入在利润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2.2 教学内容营业收入的概念和分类营业收入的核算方法营业收入在利润形成过程中的作用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营业收入的概念、分类和核算方法。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理解营业收入在利润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2.4 教学准备准备相关案例材料和教学PPT。

2.5 教学过程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入营业收入的概念。

新课讲解:讲解营业收入的分类和核算方法。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理解营业收入在利润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讨论营业收入对企业利润的影响。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营业收入在利润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第三章:营业成本的核算3.1 学习目标理解营业成本在利润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3.2 教学内容营业成本的概念和分类营业成本的核算方法营业成本在利润形成过程中的作用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营业成本的概念、分类和核算方法。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理解营业成本在利润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3.4 教学准备准备相关案例材料和教学PPT。

3.5 教学过程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入营业成本的概念。

利润形成的核算教学设计

利润形成的核算教学设计
(学生独立解答)
银行 存款入
2 5 000
营业外 支出
2 5 000
借:营业外支出 贷:银行存款
25 000 25 000
三、 课堂总结
利润总 额
营业 利润
营业 外收支
5
营业外收 入
营业外支 出
课堂 总结较为 系统的梳 理本节课
营业外收入主要包括:政府补助、盘利得盈、罚 没收入、捐赠利得等。
营业外支出主要包括:非常损失、盘亏损失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公 益性捐赠支出、支付的赔偿金和违约金等。
营业 外收入
5 0 000
银行存 款
5 0 000
借:银行存款 贷:营业外收入
50 000 50 000
营业外支出账户属于损益类账户,用来核算企 业发生的各项营业外支出。借方登记发生的营业外支 出,贷方登记期末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的支出,期 末结转后无余额。
账户 讲解结合 企业业 务,锻炼 学生处理 业务的能 力
以教 师引导为 主,分部 解题培养 学生逻辑 思维能 力,并能 有效地解 题
4
营业外支
出 发生的营
期末转
业外支出
入“本年利
润”账户的支 出无 余额
发生的营业外支出主要包括:非常损失、盘亏损 失、公益性捐赠支出、支付的赔偿金和违约金等。
【例 2】22 日,企业用银行存款向灾区捐款 25 000 元。
业外支出相互独立,不具因果联系。
懂,学生
(举例:农民种田卖粮,卖了粮食的收入是主 容 易 理
营业务收入,卖稻草的收入是其他业务收入,但农民 解、记忆
在地里挖到了一块金子那就是营业外收入)
⑤ 利润总额: 这样看来,企业利润的构成还包括营业外收支。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基础会计-项目五-任务五-教案

基础会计-项目五-任务五-教案

任务五利润形成与分配过程的核算一、教学目标:1、了解企业利润形成和分配过程的业务内容。

2、掌握企业利润形成和分配过程主要经济业务的基本会计分录。

二、教学重点:利润核算过程中各种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

教学难点:利润的归集与结转。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四、课时安排:4学时。

五、教学内容:(一)、利润形成与分配过程的业务内容1、利润的形成2、利润的分配(二)、利润形成与分配过程的账户设置与账务处理1、利润及利润分配业务的确认利润是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是衡量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质量的重要综合指标。

工业企业的利润包括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

营业利润为销售收入减去销售成本、期间费用和各种流转税及附加后的余额。

投资净收益是企业对外投资收入减去投资损失后的余额。

营业外收支净额是指与企业生产经营没有直接关系的各种营业外收入减去营业外支出后的余额。

企业应正确确认利润,以便真实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

企业通过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获得利润,并应按国家税法规定缴纳所得税,所得税作为企业所得的一种耗费,遵循收入与费用配比原则,应计入当期的损益。

因此,企业净利润是指利润总额扣减所得税费用后的数额。

利润分配顺序。

根据公司法的有关规定,企业对实现的净利润分配(或亏损弥补),应按下列顺序进行分配:(1)弥补以前年度亏损;(2)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提取比例为净利润的10%;(3)向投资者分配利润。

经过分配仍有余额,属于未分配利润,是企业留存收益的重要内容。

2、利润形成与分配业务核算的账户设置(1)“投资收益”账户该账户是损益类账户,用来核算企业对外投资取得的收入或发生的损失。

贷方登记取得的投资收益或期末投资净损失的转出数;借方登记发生的投资损失和期末投资净收益的转出数;因为当期发生的投资收益或损失,期末全部转入“本年利润”账户,所以该账户期末无余额。

该账户应按投资收益的种类设置明细账,进行明细分类核算。

(2)“营业外收入”账户该账户是损益类账户,用来核算企业发生的与企业生产经营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收入。

(完整版)利润形成的核算教学设计

(完整版)利润形成的核算教学设计

利润的形成核算教案数统财务会计教育 齐春明 2008211722利润形成的核算经过前面内容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一般制造企业从筹集资金、 物 资供应、投入生产到产品销售过程的会计核算方法,那么,企业 下一个工作就是核算利润及对利润进行分配(若发生亏损,则无 利润分配,此处为教学需要只假设企业经过一个会计期间的经营产生了利润)。

本节课首先要说明企业最终经营成果一一利润的 概念及其组成部分(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营业外收支),进而 掌握利润的计算公式,再对新引入的概念一一营业外收支的具体 核算进行较为详细的讲解。

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利润的概念, 知道利 润的组成并掌握利润的计算公式,同时掌握营业外收支概念及其 账户的核算方法。

技能目标:会使用利润计算公式计算企业实现的利润, 并通过对 企业业务的处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明白企业最终经营目标就是形成利润并对其进 行分配,让学生明白利润对企业经营的重要性。

重点:①利润的组成部分及计算公式;②营业外收支的概念及其账户的具体核算方法。

难点:①利润的计算公式及营业外收支的概念;②“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账户的具体核算方法。

教学设教学过程教学内容计目的讲课题目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分析① ② ③ ④⑤讨论法 启发式 讲授法 比较法 演示法 由学生自由讨论得出答案,教师评价; 教师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教师教授相关概念;新学知识与以前所学知识进行比较,注意区分; 教师演示解题步骤,学生学习并掌握此方法;直接关系的支出,主要包括非常损失、盘亏损失、捐赠支出、支付的违约金等。

④区分: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与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收入是企业从事除主营业务以外的其他经营活动所取得的收入,如材料销售、出租业务等实现的收入。

具有不经常发生,每笔业务金额一般较小,占收入的比重较低等特点。

与它相对应的就是其他业务成本。

[基础会计]利润形成的业务核算说课稿(新)

[基础会计]利润形成的业务核算说课稿(新)

《利润形成的业务核算》说课稿江苏省无锡立信职教中心校朱晓兰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1)出处:本次说课内容选自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张玉森、陈伟清主编的《基础会计》一书中第六章第五节有关“利润形成和分配的核算”,它主要介绍了利润形成的相关账务处理。

本课属于利润形成业务核算中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

在第一课时中学生已经熟悉了利润所包含的三大层次的内容及相关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运用“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投资收益”、“所得税费用”等损益类账户进行相关的账务处理。

(2)地位:由于利润是企业信息使用者最为关注的内容之一,因此利润形成的业务核算是会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掌握的一种方法;它既是前授采购、生产、销售业务的综合,也是后续利润分配核算、利润表编制的基础,在整本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标志。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会计工作的需要,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1)德育目标:利润是企业信息使用者最为关注的内容之一,利润核算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政府机构、投资者等部门的相关利益。

因此在利润的核算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客观公正、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素养及严谨务实的职业精神。

(2) 认知目标:利润形成的业务核算主要通过“本年利润”账户展开,因此通过本课学习,要求学生能充分理解并掌握“本年利润”账户的结构及核算内容,为正确进行相关的账务处理奠定坚实的基础。

(3)能力目标:本课教学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通过设置多个“任务”,层层推进,塑造学生能运用“本年利润”账户正确核算企业利润的技能;同时通过借助第一课时已经学过的利润计算公式,以及本次课种利用“本年利润”账户进行账务处理这两种不同的方法来核算企业的利润,切实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情感目标:我们经常说“兴趣是学生们最好的老师”,因此通过对教学中出现的“任务”的分析与完成,充分激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中去。

利润形成过程的核算基础会计教案职高

利润形成过程的核算基础会计教案职高

利润形成过程的核算基础会计教案(职高)一、教学目标1. 理解利润的含义及构成。

2. 掌握利润形成的过程及核算方法。

3. 能够运用会计知识对企业的利润进行核算和分析。

二、教学内容1. 利润的含义及构成2. 利润形成的过程3. 利润核算的方法4. 利润分析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利润的含义、构成,利润形成的过程及核算方法。

2. 教学难点:利润核算的方法及利润分析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利润的含义、构成,利润形成的过程及核算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企业利润核算和分析的实例。

3.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利润在企业运营中的重要性,引发学生对利润形成过程及其核算的兴趣。

2. 讲解利润的含义及构成:明确利润的定义,分析利润的构成要素。

3. 讲解利润形成的过程:介绍企业收入、费用和利润的确认与计量过程。

4. 讲解利润核算的方法:讲解会计利润、营业利润、净利润的核算方法。

5.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企业利润核算和分析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利润核算的方法和过程。

6. 利润分析的应用:讲解如何利用利润数据进行企业经营分析和决策。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利润形成过程及核算方法的重要性。

8. 布置作业: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运用所学知识对企业的利润进行核算和分析。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利润含义及构成的理解程度。

2. 作业批改:评估学生对利润核算方法和利润分析应用的掌握情况。

3.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七、教学拓展1. 讲解其他财务指标:如毛利率、净利率等,让学生了解企业盈利能力的主要指标。

2. 介绍利润表的编制:让学生掌握利润表的编制方法和步骤。

八、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了解学生对利润形成过程及核算基础会计教案的掌握情况,收集学生对教学的建议和意见。

利润的核算教案

利润的核算教案

利润的核算教案教案标题:利润的核算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利润的概念和意义;2. 掌握利润的计算方法;3. 理解利润对企业经营决策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利润的概念和意义a. 利润的定义和特点;b. 利润对企业经营的作用和意义。

2. 利润的计算方法a. 利润的计算公式;b. 利润的组成要素;c. 利润的计算实例。

3. 利润对企业经营决策的重要性a. 利润对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影响;b. 利润与企业经营决策的关系;c. 利润在企业经营决策中的应用实例。

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利润的概念和意义,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知识讲解(15分钟)通过讲解利润的概念和意义,介绍利润的定义、特点以及对企业经营的作用和意义。

3. 计算方法演示(20分钟)a. 讲解利润的计算公式,并通过实例演示如何计算利润;b. 介绍利润的组成要素,解释每个要素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4. 练习与巩固(15分钟)给学生提供一些练习题,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计算利润,并检查答案。

5. 拓展应用(15分钟)a. 引导学生思考利润在企业经营决策中的重要性;b. 分析利润与企业经营决策的关系,并提供一些实例进行讨论。

6. 总结与反思(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引导学生思考利润对企业经营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应用所学知识。

教学资源:1. PowerPoint演示文稿;2. 利润计算实例;3. 练习题及答案;4. 实际企业案例。

评估方式:1. 课堂参与度和表现;2. 练习题答案的准确性和完整性;3. 对实际企业案例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利润的概念和意义,掌握利润的计算方法,以及理解利润对企业经营决策的重要性,旨在提高学生对利润核算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通过实例演示和讨论,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利润的计算方法和应用场景。

此外,引入实际企业案例,可以增加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评估方式多样化,能够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利润形成与分配的业务核算教案

利润形成与分配的业务核算教案

利润形成与分配的业务核算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利润形成的概念和意义;2. 掌握利润分配的方法和原则;3. 熟悉利润核算的流程和方法。

二、教学内容1. 利润形成的概念和意义;2. 利润分配的方法和原则;3. 利润核算的流程和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利润分配的方法和原则;2. 教学难点:理解利润形成与分配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设计1. 利润形成的概念和意义(15分钟)(1)引入:通过一个实例引出利润形成的概念;(2)讲解:讲解利润形成的含义及其在企业中的重要性。

2. 利润分配的方法和原则(30分钟)(1)讲解:讲解企业内部资本积累与外部投资收益之间关系,以及企业内部各部门对利润分配权力不同等问题;(2)案例演示:通过实际案例演示,掌握不同情况下利润分配方法及其应用。

3. 利润核算的流程和方法(45分钟)(1)讲解:讲解利润核算的基本流程和方法;(2)实践操作: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利润核算的具体方法。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理论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利润形成与分配的概念和原则;2. 案例演示法:通过案例演示,帮助学生掌握利润分配的方法及其应用;3. 实践操作法:通过实际操作,帮助学生熟悉利润核算的流程和方法。

六、教学评估1. 学生自我评估: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自行完成一份利润核算报表,并进行自我评估;2. 教师评估:根据学生完成的报表及其自我评估情况进行评估。

七、教学资源1. 教材:《财务管理》;2. 课件、案例资料等。

八、教学后记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利润形成与分配的业务核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了讲授法、案例演示法和实践操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利润形成与分配的概念和原则,还能够掌握利润分配的方法及其应用,以及利润核算的流程和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利润形成的核算
【教材版本】
张玉森.陈伟清中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国家规划教材《基础会计》(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张玉森.中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国家规划教材配套教学用书《基础会计习题集》(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张玉森.中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国家规划教材配套教学用书《基础会计教学参考书》(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基础会计多媒体教学课件》(第三版)。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1.了解影响利润形成的业务;
2.掌握损益类账户和本年利润账户的结构。

能力目标:1.会正确运用损益类和本年利润账户;
2.能熟练地运用借贷记账法进行损益类结转和利润结转业务的核算。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以利润评价企业经营成果的思维方式;
2.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损益类账户结转的核算;
2.所得税的计算和结转的核算。

教学难点:1.损益类账户结转的核算;
2.所得税的计算和结转的核算。

【教学媒体及教学方法】
制作幻灯片
比较法、归纳法、分组讨论法、讲练结合法
【课时安排】
2课时(90分钟)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复习旧课(5分钟)
【幻灯片演示】
各问题及答案
第二环节新授课(55分钟)
第五节利润形成和分配的核算
一、影响损益的其他业务(20分钟)
【讲解】
除了上述经济业务影响企业的损益外,还有以下经济业务会引起利润的变化。

【幻灯片演示

【讲解】
【幻灯片演示】
【举例】
配套教材《基础会计(第三版)》P135~136例38~40
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逐一讲解
【分析】例38
1.这个业务引起哪些账户发生变化――银行存款、营业外收入
2.这些账户的变化是增加还是减少――银行存款增加,营业外收入增加
3.这些账户的结构是怎样的――银行存款借增贷减,营业外收入贷增借减
【幻灯片演示】
借:银行存款 500000
贷:营业外收入 500000
【分析】例39
1.这个业务引起哪些账户发生变化――银行存款、营业外支出
2.这些账户的变化是增加还是减少――银行存款减少,营业外支出增加
3.这些账户的结构是怎样的――银行存款借增贷减,营业外支出借增贷减
【幻灯片演示】
借:营业外支出 25000
贷:银行存款 25000
【分析】例40
1.这个业务引起哪些账户发生变化――银行存款、投资收益
2.这些账户的变化是增加还是减少――银行存款增加,投资收益增加
3.这些账户的结构是怎样的――银行存款借增贷减,投资收益贷增借减
【幻灯片演示】
借:银行存款 15000
贷:投资收益 15000
二、损益类账户期末结转(20分钟)
【讲解】
月末,为了核算企业的经营成果,需要对全部的收入、费用进行配比,这些账户的余额结转到“本年利润”账户,以计算企业的利润总额。

【讲解】
【幻灯片演示】
【讨论】
收入、费用类账户结转的分录是怎样呢
【讲解】
【幻灯片演示】
【举例】
配套教材《基础会计(第三版)》P136例41-42
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逐一讲解
【分析】例41
1.收入类账户的结构是怎样的――贷增借减
2.收入类账户的结转在哪方――借方
3.收入的结转会引起本年利润发生什么变化――利润增加4.本年利润的增加在哪方反映――贷方
【幻灯片演示】
借:主营业务收入—--甲产品 120000
---乙产品 50000
其他业务收入 20000
营业外收入 50000
投资收益 15000
贷:本年利润 255000
【分析】例42
1.费用类账户的结构是怎样的――借增贷减
2.费用类账户的结转在哪方――贷方
3.费用的结转会引起本年利润发生什么变化――利润减少
4.本年利润的减少在哪方反映――借方
【幻灯片演示】
借:本年利润 169400
贷:主营业务成本—--甲产品 76000
---乙产品 30000
营业税金及附加 935
其他业务成本 10000
销售费用 3000
管理费用 22365
财务费用 2100
营业外支出 25000
三、所得税的计算和结转(15分钟)
【讲解】
1.按照国家税法规定,当企业盈利时,按税率计算和缴纳所得税;
2.应交所得税=利润总额×所得税税率
3.所得税属于企业的费用负担,和其他费用类账户一样,期末结转到“本年利润”账户。

【讲解】
【幻灯片演示】
【讨论】
计算、结转所得税费用的分录是怎样呢
【讲解】
【幻灯片演示】
【举例】
配套教材《基础会计(第三版)》P137-138例43-44
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逐一讲解
【分析】例43
1.这个业务引起哪些账户发生变化――应交税费、所得税费用
2.这些账户的变化是增加还是减少――应交税费增加、所得税费用增加3.这些账户的结构是怎样的――应交税费贷增借减,所得税费用借增贷减【幻灯片演示】
借:所得税费用 21400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21400
【分析】例44
1.所得税费用类账户的结构是怎样的――借增贷减
2.所得税费用类账户的结转在哪方――贷方
3.所得税费用的结转会引起本年利润发生什么变化――利润减少
4.本年利润减少在哪方反映――借方
【幻灯片演示】
借:本年利润 21400
贷:所得税费用 21400
第三环节课堂练习(18分钟)
【幻灯片演示】
根据下列经济业务编制会计分录:
1.本企业收到国库券利息3600元,已存入银行。

2.本企业收到某外商捐赠资金10000元,已存入银行。

3.因为违法经营本企业被工商部门罚款5000元,以银行存款支付。

4.月末,本企业有关收入类账户结转前贷方余额如下,结转本年利润:主营业务收入300000元;其他业务收入10000元;投资收益5000元;营业外收入1000元。

5.月末,本企业有关费用类账户结转前借方余额如下:结转本年利润:主营业务成本200000元;其他业务成本8000元;营业税金及附加1500元;管理费用55000元;销售费用6000元;财务费用1200元;营业外支出3000元。

6.月末,按25%计算所得税。

7.结转所得税。

第四环节小结(10分钟)
具体内容见板书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2分钟)
配套《基础会计习题集》(第三版)P31-P34:实训十一
【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