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JB2712计量程序文件汇编

合集下载

电子元器件质量认证中的计量管理要求

电子元器件质量认证中的计量管理要求

74电子技术Electronic Technology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Electronic Technology & Software Engineering质量认证是以经过确认的相关产品标准为依据,按规定的程序和要求对承制方生产线进行体系认证的过程。

它由标准的编制及确认、计量管理、产品鉴定、生产线现场认证、合格资格保持等部分组成,本文主要介绍认证过程中计量管理的相关要求。

1 计量管理的基本要求计量管理是指计量部门对企业测量设备、测量手段和方法,以及获得、表示和测量结果的条件进行的管理,在具体应用中大体包括两方面:(1)测量设备应经计量活动实现测量溯源,即保证计量单位的统一和量值的准确可靠,经计量确认满足预期使用的工艺要求;(2)测量过程应处于质量受控状态。

电子元器件的设计、生产、检验/试验、储存等各个环节都涉及了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因此生产全过程都需要计量管理工作为其保驾护航。

2 电子元器件质量认证中有关计量管理的要求在电子元器件质量认证工作中,明确要求计量管理工作要满足GJB2712《装备计量保障中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的质量控制》相关要求。

GJB2712A 对测量管理体系的具体要求如图1。

由图1可知,在元器件质量认证的计量管理过程中,从测量需求开始,为获得持续稳定可靠的测量结果,需要从人力、环境、外部供方、测量设备、测量过程几方面同时管控。

测量设备是测量过程、环境、人力、外部供方管理的基础保障。

但在认证过程或生产线运行中,经常出现设备投入使用后发现分辨力不够或设备未经过计量确认或确认不合理直接使用,造成设备极限误差(测量不确定度)不满足产品工艺要求等情况。

下文主要从测量设备的配置和计量确认两方面简述计量管理中设备的管控。

3 电子元器件质量认证中测量设备的管理3.1 测量设备的配置测量设备不仅包括测量仪器本身,还包括工装、软件、模/夹具等辅助设备,这些辅助设备直接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将其纳入测量设备管理,有利于对测量过程进行更全面的管控。

中华人民共和国航天行业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航天行业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航天行业标准FL 6105 QJ 3283—2006宇航用电磁继电器通用规范General specification for electromagnetism relays of spaceborne 2006-12-15 发布2007-05-01 实施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发布QJ 3283-2006I目次前言 (I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要求 (1)3.1 总则 (1)3.2 材料 (1)3.3 电磁线 (2)3.4 设计和结构 (2)3.5 洁净处理和微粒检查 (6)3.6 微粒碰撞噪声检测(PIND) (6)3.7 温度冲击 (6)3.8 介质耐电压 (6)3.9 绝缘电阻 (6)3.10 电性能 (6)3.11 密封 (7)3.12 振动 (7)3.13 内部潮湿 (7)3.14 运行 (7)3.15 磁干扰 (7)3.16 冲击 (7)3.17 稳态加速度 (7)3.18 过负载 (7)3.19 耐焊接热 (8)3.20 盐雾 (8)3.21 可焊性 (8)3.22 中等电流 (8)3.23 寿命 (8)3.24 引出端强度 (8)3.25 线圈寿命 (8)3.26 破坏性物理分析(DPA) (8)3.27 真空冷热浸 (8)3.28 真空冷焊 (8)3.29 标志 (8)3.30 玻璃绝缘子 (9)QJ 3283-2006II3.31 加工质量 (9)3.32 贮存寿命 (9)4 质量保证规定 (9)4.1 检验分类 (9)4.2 检验条件 (9)4.3 计量校准系统 (10)4.4 筛选 (10)4.5 鉴定检验 (10)4.6 批验收检验.........................................................................................................竉摬,塤竉抺12 4.7 批失效的处理 (13)4.8 检验方法 (13)5 交货准备 (27)5.1 防护包装 (27)5.2 装箱 (28)5.3 标志 (28)5.4 数据文件 (28)6 说明事项 (30)6.1 预定用途 (30)6.2 宇航级元件零件号 (30)6.3 订货文件内容 (30)6.4 承制方提供的服务 (30)6.5 交收检验 (30)QJ 3283-2006III前言本规范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提出。

军工质量与标准化精选(最新)

军工质量与标准化精选(最新)

军工质量与标准化精选(最新)军工质量与标准化精选(最新)GJ0.1《GJB0.1-2001 军用标准和指导性技术文件编写规定》GJ0.2《GJB0.2-2001 军用标准规范编写规定》GJ0.3《GJB0.3-2001 军用标准文件编制工作导则:出版印刷规范》GJ2A《GJB/Z 2A-2006 K 厂(所)际质量保证体系工作指南》GJ23《GJB/Z23-1991 可靠性和维修性工程报告编写一般要求》GJ35《GJB/Z35-1993 元器件降额准则》GJ57《GJB/Z57-1994 维修性分配与预计手册》GJ69Z《GJB/Z69-1994 军用标准的选用和剪裁导则》GJ72《GJB/Z72-1995 可靠性维修性评审指南》GJ91《GJB/Z91-1997 维修性设计技术手册》GJ106A《GJB/Z106A-2005 K 工艺标准化大纲编制指南》GJ108A《GJB/Z 108A-2006 电子设备非工作状态可靠性预计手册》GJ113《GJB/Z113-1998 标准化评审》GJ114A《GJB/Z114A-2005 K 产品标准化大纲编制指南》GJ127A《GJB/Z127A-2006 Z 装备质量管理统计方法应用指南》GJ139《GJB/Z 139-2004 数据标准化管理规程》GJ145Z《GJB/Z145-2006 Z 维修性建模指南》GJ147Z《GJB/Z147-2006 Z 装备综合保障评审指南》GJ151Z《GJB/Z151-2007 Z 装备保障方案和保障计划编制指南》GJ179A《GJB179A-1996 计数抽样检验程序及表》GJ201《GJB/Z 201-2001 K 军事装备和设施的人机工程设计手册》GJ213《GJB/Z213-2002 军工企业劳动定额标准化工作指南》GJ220《GJB/Z220-2005 军工企业标准化工作导则》GJ299C《GJB/Z 299C-2006 电子设备可靠性预计手册》GJ368B《GJB368B-2009 Z 装备维修性工作通用要求》GJ450A《GJB 450A-2004 装备可靠性工作通用要求》GJ451A《GJB451A-2005 Z 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术语》GJ467A《GJB467A-2008 K 生产提供过程质量控制》GJ546B《GJB546B-2011 Z 电子元器件质量保证大纲》GJ571《GJB571A-2005 K 不合格品管理》GJ726A《GJB726A-2004 产品标识和可追溯性要求》GJ768A《GJB/Z768A-1998 故障树分析指南》GJ813《GJB813-1990 可靠性模型的建立和可靠性预计》GJ832A《GJB832A-2005 军用标准文件分类》GJ841《GJB841-1990 故障报告、分析和纠正措施系统》GJ899A《GJB899A-2009 Z 可靠性鉴定和验收试验》GJ900A《GJB 900A-2012 系统安全性通用大纲》GJ907A《GJB 907A-2006 K 产品质量评审》GJ908A《GJB908A-2008 K 首件鉴定》GJ909《GJB909-1990 关键件和重要件的质量控制》GJ939《GJB939-1990 外购器材的质量管理》GJ1317AK《GJB1317A-2004 K 国防科技工业计量检定规程编写规则》 GJ1317AZ《GJB1317A-2006 Z 军用检定规程和校准规程编写通用要求》GJ1330《GJB 1330-1991 军工产品批次管理和质量控制要求》GJ1371《GJB1371-1992 装备保障性分析》GJ1378Z《GJB1378A-2007 Z 装备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分析》GJ1391Z《GJB/Z1391-2006 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分析指南》GJ1404《GJB1404-1992 器材供应单位质量保证能力评定》GJ1405A《GJB1405A-2006 Z 装备质量管理术语》GJ1406《GJB1406A-2005 K 产品质量保证大纲要求》GJ1407《GJB1407-1992 可靠性增长试验》GJ1442A《GJB 1442A-2006 K 检验工作要求》GJ1452《GJB1452A-2004 大型试验质量管理要求》GJ1686A《GJB1686A-2005 Z 装备质量信息管理通用要求》GJ1687A《GJB/Z 1687A-2006K 军工产品承制单位内部质量审核指南》GJ1712《GJB1712-1993 军工产品承制单位质量保证体系认证的审核》GJ1775《GJB1775-1993 装备质量与可靠性信息分类和编码的通用要求》GJ1776《GJB 1776A-1999 军用主题词表编制规则》GJ1909A《GJB 1909A-2009 装备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要求论证》GJ2072《GJB2072-1994 维修性试验与评定》GJ2102《GJB2102-1994 合同中质量保证要求》GJ2366A《GJB2366A-2007 试制过程的质量控制》GJ2547A《GJB 2547A-2012 装备测试性工作通用要求》GJ2649《GJB2649A-2011 Z 军用电子元件失效率抽样方案和程序》GJ2683《GJB2683-1996 影响运输性、包装和装卸设备设计的产品特性》GJ2712A《GJB2712A-2009 Z 装备计量保障中的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中的质量控制》GJ2715A《GJB2715A-2009 Z 军事计量通用术语》GJ2739A《GJB2739A-2009 Z 装备计量保障中量值的溯源与传递》GJ2749《GJB/J2749-1996 建立测量标准技术报告的编写要求》GJ2961《GJB2961-1997 修理级别分析》GJ3554《GJB 3554-1999 车辆系统质量与可靠性信息分类和编码要求》GJ3585《GJB3585-1999 有线测量及数据处理》GJ3649《GJB3649-1999 军品价格审查程序》GJ3677A《GJB3677A-2006 Z 装备检验验收程序》GJ3711《GJB3711-1999 机要装备定型试验规程》GJ3756《GJB3756-1999 测量不确定度的表示及评定》GJ3837《GJB3837-1999 装备保障性分析记录要求》GJ3872《GJB3872-1999 装备综合保障通用要求》GJ3885A《GJB3885A-2006 Z 装备研制过程质量监督要求》GJ3886A《GJB3886A-2006 Z 军事代表对承制单位型号研制费使用监督要求》GJ3887A《GJB3887A-2006 Z 军事代表参加装备定型工作程序》GJ3898A《GJB3898A-2006 Z 军事代表参加装备采购招标工作程序》GJ3899A《GJB 3899A-2006 Z 大型复杂装备军事代表质量监督体系工作要求》 J3900A《GJB3900A-2006 Z 装备采购合同中质量保证要求的提出》GJ3916A《GJB3916A-2006 Z 装备出厂检查、交接与发运质量工作要求》GJ3919A《GJB 3919A-2006 封存生产线质量监督要求》GJ3920A《GJB 3920A-2006 装备转厂、复产鉴定质量监督要求》GJ4041《GJB 4041-2000 航天用电子元器件质量控制要求》GJ4050《GJB4050-2000 武器装备维修器材保障通用要求》GJ4442《GJB 4442-2002 进口军用航空产品检验验收规程》GJ5252A《GJB 5252A-2012 目标与环境特性数据入库要求》GJ5296《GJB5296-2004 多余物控制要求》GJ5348《GJB5348-2004 国防科技工业校准规范编写规则》GJ5423《GJB5423-2005 K 质量管理体系的财务资源和财务测量》GJ5707《GJB5707-2006 Z 装备售后技术服务质量监督要求》GJ5708《GJB5708-2006 Z 装备质量监督通用要求》GJ5709《GJB5709-2006 Z 装备技术状态管理监督要求》GJ5710《GJB5710-2006 Z 装备生产过程质量监督要求》GJ5711《GJB5711-2006 Z 装备质量问题处理通用要求》GJ5712《GJB5712-2006 Z 装备试验质量监督要求》GJ5713《GJB5713-2006 Z 装备承制单位资格审查要求》GJ5714《GJB5714-2006 Z 外购器材质量监督要求》GJ5715《GJB 5715-2006 Z 引进装备检验验收要求》GJ5733《GJB 5733-2006 军事装备运输性基本要求》GJ5852《GJB5852-2006 Z 装备研制风险分析要求》GJ6000《GJB6000-2001 标准编写规定》GJ6387Z《GJB6387-2008 Z 武器装备研制项目专用规范编写规定》GJ6463K《GJB6463-2008 K 理化检测人员资格鉴定与认证》GJ6464K《GJB6464-2008 K 质量工程技术人员资格鉴定与认证》GJ6465K《GJB6465-2008 K 计量人员资格鉴定与认证》GJ6478K《GJB6478-2008 K 火工品可靠性计量-计数综合评估方法》GJ6540《GJB 6540-2008 军品成本管理要求》GJ6852Z《GJB6852-2009 Z 航空装备寿命管理要求》GJ7504Z《GJB7504-2012 Z电磁辐射对军械危害试验方法》GJ7686《GJB 7686-2012 装备保障性试验与评价要求》GJ9000A《GJB/Z9000A、9001A、9004A-2001 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合订本)GJ9001B《GJB9001B-2009 Z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GJ15481《GJB15481-2001 检测实验室和校准实验室通用要求》GJ17024《GJB17024-2005 K 合格评定人员认证机构通用要求》GJ20358《GJBz 20358-97 军工产品成品检验验收程序》HB168《HB/Z168-1990 民用航空产品质量控制程序编写指南》HB169《HB/Z169-1990 民用航空产品制造符合性检查指南》HB214.3《HB/Z214.3-1992 航空产品可靠性增长试验》HB221《HB/Z221-1992 企业标准体系表的编制与管理》H271《HB/Z271-1995 质量计划编制指南》H275《HB/Z275-1995 民用航空产品首件检验》H279《HB/Z279-1995 质量体系文件审查的指南》HB299《HB/Z299-1997 航空产品质量审核》H6142《HB 6142-1999 航空工业标准制定、更改和废止的程序和要求》H7129《HB7129-1994 产品质量记录管理》H7135《HB7135-1995 校准系统要求》HB7478《HB7478-1996 航空装备失效分析人员资格鉴定》HB7592《HB7592-1998 飞机非电子系统可靠性增长的试验方法》HB7662《HB7662-1999 民用航空产品供应商质量保证要求》HB9100《HB 9100-2012 航空质量管理体系要求》HB9101《HB9101-2007 质量管理体系评审》HB9103《HB9103-2007 关键特性的波动管理》HB9107《HB 9107-2012 航空企业直接交付授权指南》HB9110《HB 9110-2012 航空维修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要求》HB9114《HB 9114-2012 航空企业直接发货指南》HB9131《HB 9131-2012 航空不合格品的文件要求》HB9132《HB9132-2007 用于零件标记的DATA MATRIX码的质量要求》QJ1317《QJ 1317A-2005 电子元器件失效分类及代码》QJ1556B《QJ1556B-2008 元器件质量可靠性信息采集卡填写规定》QJ2227A《QJ 2227A-2005 航天元器件有效贮存期和超期复验要求》QJ2867A《QJ2867A-2008 危险点控制管理规定》QJ2874《QJ 2874-1997 质量与可靠性信息库命名方法与代码》QJ2935《QJ 2935-1997 随机数的产生及检验》QJ2999《QJ 2999-1997 产品质量履历书的编写规定》QJ3050A《QJ3050A-2011 航天产品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性分析指南》QJ3065.4《QJ3065.4-1998元器件筛选与复验管理要求》QJ3065.5《QJ3065.5-1998元器件失效分析管理要求》QJ3077《QJ3077-1999 工艺文件定型标准化要求》QJ3081《QJ3081-1999 仪器仪表管理检查考核评定标准》QJ3082《QJ3082-1999设备管理检查考核评定标准》QJ3110《QJ3110-1999工厂安全性评价》QJ3126A《QJ3126A-2008 航天软件产品保证要求》QJ3179《QJ 3179-2003 元器件破坏性物理分析管理要求》QJ3187《QJ 3187-2003 航天产品保证大纲编写指南》QJ3200《QJ 3200-2004 航天产品设计文件标准化审查规定》QJ3213《QJ 3213-2005 航天产品维修性设计与验证指南》QJ3217《QJ 3217-2005 潜在分析方法和程序》QJ3230《QJ 3230-2005 产品特性分类分析报告编写规定》QJ3250《QJ 3250-2005 航天产品非工作状态可靠性设计与评价指南》QJ3299《QJ3299-2008 航天工业危险源辨识指南》QJ10016《QJ10016-2008 民用航天项目外协外购产品质量控制要求》WJ2417《WJ2417-1997 兵器工业质量与可靠性信息管理要求》SJ10466.15《SJ/T10466.15-1994 不合格的控制指南》SJ10466.16《SJ/T10466.16-1994 纠正措施指南》SJ10466.20《SJ/T10466.20-1995 质量计划指南》SJ20712《SJ20712-1998 计数检查单水平和多水平连续抽样检查和程序及表》。

GJB 质量信息管理控制程序

GJB 质量信息管理控制程序

GJB 质量信息管理控制程序质量信息管理控制程序1.简介本程序旨在规范和管理GJB(国家军用标准)质量信息,确保质量信息的准确、完整和可追溯性。

本程序适用于所有涉及GJB质量信息的相关部门和人员。

2.定义2.1 GJB质量信息:________指涉及GJB标准制定、解释、修订、评定和认证等过程中产生的相关质量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标准文件、决策文件、展示材料等。

2.2 质量信息管理:________指对GJB质量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发、存档、保护和追溯等管理活动的过程。

3.质量信息管理流程3.1 质量信息收集3.1.1 梳理GJB质量信息来源,包括相关会议记录、评审报告、标准制定与修订过程等。

3.1.2 确定质量信息收集的责任人和时间节点。

3.1.3 根据需要,进行质量信息收集的相关培训。

3.2 质量信息整理3.2.1 根据收集到的质量信息,进行一次初步整理和分类。

3.2.2 制作合适的质量信息展示材料,便于后续的分发和传达。

3.2.3 确保整理后的质量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可追溯性。

3.3 质量信息分发3.3.1 根据需求和权限,将质量信息分发给相关人员和部门。

3.3.2 确保质量信息分发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3.4 质量信息存档3.4.1 将每份质量信息进行归档,并建立相应的档案管理系统。

3.4.2 确保质量信息的易查找、易读取和易理解。

3.4.3 定期对质量信息进行备份和存储,以防止意外丢失或损坏。

3.5 质量信息保护3.5.1 制定相应的质量信息保护措施,包括网络安全、文件管理和权限控制等。

3.5.2 对质量信息进行定期的安全评估和漏洞分析,及时修复和加固系统防护。

3.6 质量信息追溯3.6.1 设计合理的质量信息追溯机制,确保能够快速回溯到原始质量信息。

3.6.2 针对质量信息的追溯需求,制定相应的操作规程和流程。

4.附件本文档涉及以下附件:________●附件一:________质量信息收集记录表●附件二:________质量信息整理分类标准5.法律名词及注释5.1 GJB:________国家军用标准的简称,由军事部门制定和发布的针对军事产品和军队工程建设的标准。

GJB2712计量管理文件汇编

GJB2712计量管理文件汇编

计量管理文件汇编1、总则2、测量设备配置的策划3、测量设备申购、采购、验收、入库、储存、发放、降级、报废的管理4、测量设备量值溯源的管理5、测量设备确认间隔的管理6、测量设备标记的管理7、测量设备封缄的管理8、不合格测量设备的管理9、-外购测量设备与外协检测的管理10、计量检测数据的管理11、计量实验室的管理12、计量人员的管理13、计量资料档案的管理14、计量监督管理1总则1.1 计量方针目标是加强计量管理制度,保障公司计量单位制的统一和量值的准确可靠,推进技术进步,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发挥作用。

1.2 组织结构和职责公司的有专门计量管理人员,直接上级为质管部主管,直接联络关系检验员,接受技术开发部工艺设计主管的监督。

1.2.1负责编制公司计量工作中、长远规划和年度、月度计量工作计划,进行布署和检查总结。

1.2.2组织编制全公司量具、衡器、热工仪表、电工仪表、各种流量计等购置计划。

1.2.3组织建立计量技术文件、各项计量管理制度和经济责任制,并认真执行。

1.2.4全面掌握本公司在测试方面存在的关键问题,并组织攻关。

1.2.5随时对计量器具进行质量抽检和计量工作人员工作质量检查考核。

1.2.6负责全公司仪器、仪表和度、量、衡器具的归口统一管理工作。

1.2.7做好计量定级、升级、复查及其他有关计量工作检查的准备工作。

1.2.8编制全室各类人员的工作标准及文化业务培训计划。

1.3 计量文件由计量员编制,经质管部主管审核后,经部门管辖代表批准后生效,1.3.1计量管理文件由质管部编号、发放记录、并加盖“受控文件”或“参考文件”印章。

1.3.2计量管理文件在执行进程中出现下列情况时需进行修订和更换1.3.2.1国家颁布新的质量法规1.3.2.2组织结构发生变法1.3.2.3计量方针和目标目标调整2策划2.1为了更好地使公司计量管理合理化、有序化,适应质量体系的需求,公司制定了此文件。

3测量设备申购、采购、验收、入库、储存、发放、降级、报废的管理。

电子元器件质量认证中的计量管理要求

电子元器件质量认证中的计量管理要求

电子元器件质量认证中的计量管理要求摘要:质量认证是以经过确认的相关产品标准为依据,按规定的程序和要求对承制方生产线进行体系认证的过程。

它由标准的编制及确认、计量管理、产品鉴定、生产线现场认证、合格资格保持等部分组成,主要介绍认证过程中计量管理的相关要求。

基于此,本篇文章对电子元器件质量认证中的计量管理要求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电子元器件;质量认证;计量管理要求引言计量管理工作贯穿元器件生产全过程,准确的测量结果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有效的测量管理体系不仅能为元器件生产线的稳定运行提供保障,还能推进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提高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力。

1计量的定义及内涵说到计量,人们首先会思考什么是计量吗?计量是关于测量及其应用的科学,是实现单位统一,保证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是计量概念最典型的表现。

从国际计量术语中计量( Metrolo-gy )的科学定义来看,计量是一门有关测量的科学,包含有关测量理论和实用的各个方面,无论不确定度如何,也可以用于任何测量技术领域。

既然计量是关于测量的科学,为什么不直接称为测量呢?计量和测量的区别到底是什么?测量是为了确定量而进行的所有操作,是非量化实物的量化过程,其目的是用数据描述事物。

另一方面,计量是实现单位的统一,保障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计量的目的是确保测量结果准确。

计量涉及新理论和新原理的测量、计量值的准确和单位的统一、新技术和新仪器的测量、测量操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测量结果的分析和应用等方面。

虽然计量具有准确性、一致性、可追溯性和法制性等四个最重要的基本特征,但测量并不需要具备这四个特征。

因此,测量是测量,来源于测量,比测量更严格。

狭义上讲,测量是与测量结果的可靠性有关,且与不确定度有关的规范化测量,具备测量特性的测量活动才能得到有效的测量结果。

计量是涵盖测量和测量标准的完整科学。

测量是以等级的决定为目的的一系列操作。

因此,评价测量工作是否完全规范,可以从测量手段、测量方法、测量操作和测量结果四个方面进行评价。

GJB2712计量文件管理程序

GJB2712计量文件管理程序

计量文件管理程序1. 目的与适用范围1.1. 本程序规定了与计量体系有关的计量文件的编制、审批、发放、更改、换版、归档保管、作废销毁等管理办法,确保各有关部门使用的文件均为有效版本。

1.2. 本程序适用于与计量体系有关的各级计量文件的控制。

2. 职责2.1. 计量部门负责计量文件的编制与修订。

2.2. 各使用部门负责在用计量文件的正确使用和保管。

2.3. 标准化管理部门负责文件的发放、更改与其它管理工作。

2.4. 计划发展部负责文件的归口管理。

2.5. 标准化负责计量检定规程的采购、保管与发放。

负责企业自编校准规范的保管与发放。

3. 引用文件《企业标准的编号规定》JJF 1071-2000《国家计量校准规范编写规则》4. 管理内容4.1. 计量文件的编制4.1.1. 编写文件应用蓝黑色或黑色钢笔水书写,字迹工整清晰;用微机编制时,要保存其喷墨(激光)打印件或油印件。

4.1.2. 计量手册与程序文件首页应包括:文件名称、文件状态、分发号、版次、发布日期与实施日期。

内页应有文件名称、文件编号、页码及更改栏。

4.1.3. 企业自编校准规范应按照JJF1071-2000《国家计量校准规范编写规则》的要求编写。

4.1.4. 编制人、审核人、批准人的签字应为手写体。

原稿应归档标准化管理部门妥善保存。

4.2. 计量文件的审批4.2.1. 计量手册由总工程师审定,厂长批准。

4.2.2. 计量程序文件由计量部门领导审定、总工程师批准。

4.2.3. 计量器具管理目录、自编校准规范由总工程师批准。

4.2.4. 其他计量文件由计量部门领导批准。

4.3. 计量文件的编号方法计量手册、程序文件、自编校准规范的编号按Q/1F92-89《企业标准的编号规定》执行。

4.4. 计量文件的发放4.4.1. 所有发放的计量文件均应处于受控状态。

所有受控的计量文件均应盖有红色“受控”章以示受控。

4.4.2. 各类计量文件必须在实施日期前发放到使用部门或使用人员并办理签收手续。

结合“军标GJB2712—96,GJB/J2739—96”谈计量器具的科学管理

结合“军标GJB2712—96,GJB/J2739—96”谈计量器具的科学管理

结合“军标GJB2712—96,GJB/J2739—96”谈计量器具
的科学管理
张娅玲
【期刊名称】《计量与测试技术》
【年(卷),期】1998(000)005
【摘要】市场的竞争,就是企业的竞争,企业的竞争也就是企业管理的竞争。

【总页数】3页(P36-38)
【作者】张娅玲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B9-65
【相关文献】
1.对GJB179A—96《计数抽样检验程序及表》的讨论 [J], 李林发
2.浅析国军标GJB150与美军标MIL-STD-810F盐雾试验 [J], 张仁群;王斌;岳涛;赵晓林
3.美军标MIL-STD-810与国军标GJB150 [J], 金月
4.对修订GJB2576-96《军用油料基本术语》的几点思考 [J], 许俊霞;刘艳丽;王建宇
5.美军标MIL-STD-810与国军标GJB150 [J], 金月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计量器具
需要实现测量统一的测量器具和装置,包括计量基准、计量标准和需要进行量值溯源的工作用计量器具。
4.计量器具配备的评审要求及要点
4.1.为保证计量器具的合理配给,所有计量器具在配备前应进行评审。
4.2.属固定资产的计量器具由技改部门联合使用单位、机动部门及计量部门进行评审。
4.3.其他计量器具配备的评审由计量部门领导组织计量技术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进行。
4.4.1.4.能对测量结果进行评价。
4.4.2.技术特征
4.4.2.1.使用方便,操作简单可靠并易于检定。
4.4.2.2.运输、拆卸、组装、安装方便。易于防护、防损坏、防污染、抗干扰性强。
4.4.2.3.所需专用辅助设备少。
4.4.3.经济特性
4.4.3.1.购置费用少。
4.4.3.2.操作、维护、保护、检定(或校准)费用少。
4.4.4.计量检定规程应保证使用其现行有效的版本。
4.5.计量程序文件的作废和销毁
作废的计量程序文件收回后应加盖“作废”印章,销毁时做好记录。
4.6.计量程序文件的归档、保存
4.6.1.计量程序文件连同原稿审批页由标准化部门负责保管归档。
4.6.2.领用的计量程序文件不准擅自复印、外借和外流。
1.目的
5.1.申请。各计量器具使用单位填写《计量器具配备申请表》,提出申请。该表一式两联,第一联计量部门留存,第二联为供应部门采购依据。
5.1.1.计量部门计量技术员依据国家计量检定规程及其它技术文件要求,对用于本厂开展计量器具检定所需的计量标准器具及配套检修设备提出申请。
5.1.2.使用单位依据产品检验标准及工艺控制对计量器具的要求,对用于本单位产品工艺控制及检验所需的计量器具的配备提出申请。
4.3.计量文件的编号方法
计量手册、程序文件、自编校准规范的编号按Q/1F92-89《企业标准的编号规定》执行。
计量文件的发放
4.3.1.所有发放的计量文件均应处于受控状态。所有受控的计量文件均应盖有红色“受控”章以示受控。
4.3.2.各类计量文件必须在实施日期前发放到使用部门或使用人员并办理签收手续。
4.4.计量程序文件的更改与换版
4.4.1.计量程序文件的更改由编制人员提出并填写《标准更改单》,按照计量程序文件签署路线经批准后,交标准化部门进行更改。
4.4.2.文件更改时应注明更改标记。按文件发放签收记录更改所有发放文件,确保更改内容在更改生效日期之前均得到更改,并作好更改记录。
4.4.3.当文件经多次更改或需大幅度修改时应进行换版。按文件发放签收记录从各处调换并收回旧版文件,收回的份数必须与发放的份数相同。
4.3.3.计量手册及程序文件的发放范围由计量管理员提出、经计量部门领导批准,由标准化部门按发放范围进行发放。
4.3.4.检定规程与校准规范由标准化发放。
4.3.5.文件领用人应在“文件发放登记表”上签名后领取注有分发号的文件。文件的分发号应保证该文件的唯一性。
4.3.6.当需使用文件的人员未领到文件或文件丢失,不得随意借用他人文件复印,应填写“文件领用申请单”经计量部门领导批准后到标准化部门办理领用。丢失的文件应给予新的分发号,并在“文件发放登记表”上注明丢失文件作废。
4.1.4.编制人、审核人、批准人的签字应为手写体。原稿应归档标准化管理部门妥善保存。
4.2.计量文件的审批
4.2.1.计量手册由总工程师审定,厂长批准。
4.2.2.计量程序文件由计量部门领导审定、总工程师批准。
4.2.3.计量器具管理目录、自编校准规范由总工程师批准。
4.2.4.其他计量文件由计量部门领导批准。
1.目的与适用范围
1.1.本程序规定了与计量体系有关的计量文件的编制、审批、发放、更改、换版、归档保管、作废销毁等管理办法,确保各有关部门使用的文件均为有效版本。
1.2.本程序适用于与计量体系有关的各级计量文件的控制。
2.职责
2.1.计量部门负责计量文件的编制与修订。
2.2.各使用部门负责在用计量文件的正确使用和保管。
4.4.3.3.能修理,使用寿命长。
利用率高
4.4.3.4.使用时所需场地小。
4.4.3.5.需要操作人员的数量少。
4.4.4.其他
4.4.5.考虑对计量器具标准化的要求。
4.4.5.1.对没有检定规程的计量器具应编制相应的校准规范。
4.4.5.2.考虑测量的计算自动化的趋势。
5.计量器具配备的管理
4.1.1.编写文件应用蓝黑色或黑色钢笔水书写,字迹工整清晰;用微机编制时,要保存其喷墨(激光)打印件或油印件。
4.1.2.计量手册与程序文件首页应包括:文件名称、文件状态、分发号、版次、发布日期与实施日期。内页应有文件名称、文件编号、页码及更改栏。
4.1.3.企业自编校准规范应按照JJF1071-2000《国家计量校准规范编写规则》的要求编写。
保证本厂产品设计制造过程中计量器具的合理配备,以及能源管理、经营维修、安全防护所需计量器具的合理配备。
2.依据
2.1.产品设计过程、产品试验方法、工艺技术文件、产品检验流程中对计量器具的要求。
2.2.能源管理、经营维修、安全防护对计量器具的要求。
2.3.工厂年度产品计划及工厂中长期工作计划对计量器具的要求。
2.3.标准化管理部门负责文件的发放、更改与其它管理工作。
2.4.计划发展部负责文件的归口管理。
2.5.标准化负责计量检定规程的采购、保管与发放。负责企业自编校准规范的保管与发放。
3.引用文件
Q/1F92-89《企业标准的编号规定》
JJF 1071-2000《国家计量校准规范编写规则》
4.管理内容
4.1.计量文件的编制
5.1.3.机动、技安、基建部门依据工厂能源、安全、基建对计量器具的要求,对所需的计量器具的配备提出申请。
5.1.4.供应部门根据经营管理对计量器具的要求,对所需的计量器具的配备提出申请。
4.4.应根据计量器具的计量特性、技术特性、经济特性等综合因素合理配备计量器具。
4.4.1.计量特性
4.4.1.1.应具备预期使用要求的测量特性。包括准确度、稳定度、量程、分辨力等。
4.4.1.2.量值应能溯源至国际或国家计量准,或国际上承认的其他相关计量标准。
4.4.1.3.对测量对象进行测量的方法要科学、合理、可行、简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