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雨铃霖》导学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 《雨霖铃》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 《雨霖铃》导学案设计

阳山中学高一年级语文科“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导学稿(20180223)主备人:李志凌审核人:饶志青授课人:一、学习目标:理解词蕴涵的思想感情,并分析其意境之美【预习目标】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包括词的起源与名称、词的分类、词牌与标题等)2、了解《雨霖铃》填词背景。

3、依据课本注解、借助工具书,读懂两首词的内容并声情并茂地吟诵。

教学重点:学习难点:1、理解李清照在词中的表达出的“愁”。

2、李清照此词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

三、学习过程:(呈现目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点评——巩固拓展——总结评价)四、学习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提问法五、时间分配:自主学习交流研讨,展示,点拨:六、学习内容:1、作者介绍柳永(约987—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本热心功名事业,但仕途坎坷,47岁才中进士,做过几任小官,终官于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沉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之中寻求寄托。

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心作词的词人,柳永是北宋一大词家,在词史上有重要地位。

他扩大了词境,佳作极多,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写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内容上,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女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愁思。

有《乐章集》,词作《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

柳永词作流传极广,时人云“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2、背景介绍《雨霖铃》:柳永大部分生活在城市,经常出入倡馆酒楼间,因而他深深了解歌妓们的生活,深切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在柳永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歌妓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

《雨霖铃》便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词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3、词的基本常识:(1)词的起源:词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在唐代广为流传,最初是宋代的“流行歌曲”。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雨霖铃》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雨霖铃》导学案

《雨霖铃》导学案【课前预习案】一、目标导航1、抓取情词,品味意象,感悟离愁别绪。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二、文本助读1、连线作者柳永,北宋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之一。

初名三变,字耆卿,祖籍河东(今属山西),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

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排行第七,也称柳七。

有《乐章集》传世。

柳永出身书香仕宦之家,但个人际遇坎坷,多次应试不第,生活落拓,长期出入歌楼舞馆,与歌伎们相处密切,考为她们填词作曲维持生活,成为北宋第一位专业写词的词人。

从内容上看,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歌伎生活、羁旅行役、下层市民生活,尤其长于书写羁旅行役之情,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影响。

柳永的词在当时流传很广,当时有“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的说法。

2、探寻背景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不顺。

当时柳永由于仕途失意,心情郁闷,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于是与恋人痛别。

本词正是他当时心境的体现。

3、词牌简介《雨霖铃》,也写作《雨淋铃》。

此曲就是柳永取唐时旧曲翻制而成。

相传,唐玄宗因“安史之乱”而入蜀,进斜谷,大雨连下十数日,栈道中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

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

4、诗词意象积累(1)寒蝉孟秋之月,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

(《礼记•月令》)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

卢挚《沉醉东风》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

曹植《赠白马王彪》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孟浩然《秦中寄远上人》(2)长亭河桥望行旅,长亭送故人。

王褒《送别裴仪同》长亭更短亭,何处是归程?李白《菩萨蛮》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李白《劳劳亭》(3)秋雨秋风秋雨愁煞人,寒宵独坐心如捣。

陶澹人《秋暮遣怀》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曹雪芹《代别离》(4)烟波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5)杨柳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李白《忆秦娥》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王之涣《送别》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高中语文必修四《雨霖铃》导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四《雨霖铃》导学案

《雨霖铃》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了解柳永及其作品特点。

2. 反复吟咏,把握词的内容,感受词的音律美,体会词中流露出的感情。

3.分析意象,掌握本词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找意象,析手法,品情感。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引导学生阅读古典诗词,培养他们健康、敏锐的审美情趣。

【学习重难点】重点:品味词中意象,体会作者感情。

难点:通过诵读、合作,体会词中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手法。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有感情地诵读,疏通文字,赏析词中有代表性的意象,把握常用表现手法,从而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2.独立完成相关预习案,有疑问的提出,保证学案完成的质量。

预习案【自主学习,走进作品】☆词的常识1、词的起源: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并在宋代发展到高峰。

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所以又称“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歌词”等。

2、词牌和标题:词牌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词的标题是词的主要内容的集中体现。

3、词的分类:按字数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

(词的段落叫:阕或片)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代表作家------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代表作家------柳永、李清照等)☆作者简介柳永(约987~1053),字耆卿,原名三变,福建崇安人。

北宋第一位专业词人,慢词的创造者。

因排行第七,又曾任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创作慢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词”,对宋词的发展有较大影响。

著有《乐章集》。

☆背景内容这首《雨霖铃》,写于作者将要离开汴京(开封)去各地漂泊时。

当时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柳永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便觉得痛苦万状。

雨霖铃寒蝉凄切柳永导学案

雨霖铃寒蝉凄切柳永导学案

雨霖铃寒蝉凄切柳永导学案雨霖铃是柳永的一首名词,描写了秋夜的凄凉声音,展现了作者对秋夜幽怨的情感。

这首词情真意切,给人以深深的思考和感慨。

通过学习雨霖铃这首词,我们能够领悟柳永的写作风格和情感表达方式,也可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首先,我们要了解柳永这位文学大家的传世之作——雨霖铃。

在这首词中,柳永通过对自然景观的刻画,表现了自己内心深处对于离愁别绪的感慨。

雨声象征着离别,而铃声则代表了思念,寒蝉凄切更是直截了当地揭示了作者内心的苦闷和忧伤。

柳永将这些感受巧妙地融入到对自然景观的描写之中,使整首词既有空灵的意境,又不失于情感的真挚。

学习雨霖铃,让我们感受到了柳永作为文学家的绝妙表现力和对情感的把握能力。

其次,通过雨霖铃这首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环境。

在古代社会,诗歌和词曲是人们抒发情感和表达思想的重要方式。

柳永作为金庸之后有着独特地位的词人,他的词作不仅在艺术上有着独特的韵味,更是体现了当时社会文化风貌和人们内心世界。

通过学习雨霖铃这首词,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文人对情感的细腻处理和对自然的敏感触觉,也可以了解到古代人们面对离别和孤独时的情感体验。

最后,学习雨霖铃这首词,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还可以启迪我们对生活的思考和对人生的理解。

柳永的词作不仅仅是情感的抒发,更是对人生冷暖的深刻思考。

通过学习他的词作,我们可以感受到生活的无常和人生的无奈,同时也可以看到诗人对于希望和美好的追求。

在当下社会,尤其是在繁忙都市的生活中,我们往往忽略了内心深处的情感需求,学习雨霖铃这首词能够激发我们对情感的共鸣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使我们更加珍惜眼前的美好和珍贵。

综上所述,学习柳永的雨霖铃这首词,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学修养和写作能力,更能够启迪我们对生活的思考和对情感的把握。

希望我们能够在学习古代词作的过程中,感受到诗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向往,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心灵更加充实和深邃。

雨霖铃-导学案-教师版

雨霖铃-导学案-教师版

雨霖铃柳永【教学过程】一、引入:诗词水墨浸染的唐宋,走出了无数才华横溢、流芳千古的诗人,他们的文字,点亮了千百年的艺术殿堂。

有这样一位词人,他“忍把浮名,换了浅吟低唱”,去奉旨填词;他的词作家喻户晓,竞相传唱,“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

他去世后,歌姬凑钱为他安葬,年年自发祭奠他,他就是“露花倒影柳屯田”——柳永。

下面我们继续来欣赏他的这首别离诗,感受别离诗的千种风情,它就是柳永的《雨霖铃》。

(板书)二、温故知新:三、出示目标四、观看图片(几幅图片相同的要素——离别)1、说说你所知道的有关离别的诗句?2、小结: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这种种的别离让我们感受到了朋友分别时的悲楚,夫妻天各一方的哀怨,母亲呆望游子归家的愁眉,也让我们体悟到“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的至理。

五、再次朗读,整体感知:1.说说读了本词你的感受是什么?(基调是什么?)凄凉、伤感、悲凉、忧伤、痛苦(离愁别恨从悱恻动人、缠绵哀怨的诗意里幽幽而泻)2.本词写的是什么内容?离别(在萧瑟的秋天里,词人和他的红颜知己伤心地告别)3.本词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4.那么离别可以分为几个阶段?板书离别前离别时离别后那么柳永和恋人的离别时的情景是怎样的呢?我们来看看词的上片,请同学们标示出词中的意象。

词的上片作者描写了哪些意象呢?寒蝉、长亭、骤雨、兰舟、泪眼、烟波、暮霭、楚天5.这些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呢?凄凉、沉寂。

这里字字写景,同时,处处显情,情景交融,营造了一种离别前凄切哀伤的氛围。

6.在作者哀婉伤感心情的笼罩下,“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

那么,这些意象都是作者眼前看到的实景吗?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不全是实写,“烟波、暮霭、楚天”是作者的想象语。

离别前—勾勒环境: 寒蝉、长亭、骤雨实写离别时—描写情态: 执手、泪眼、凝噎实写烟波、暮霭、楚天因情设景虚写离别后杨柳、晓风、残月刻画心理:好景虚设,风情难言实写作者把眼前的实景和想象中的虚景结合起来,借以表达内心“伤离别”的心情。

《雨霖铃》导学案

《雨霖铃》导学案

《雨霖铃》导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诵读感受词的感情,提高审美能力。

(重点)2、仔细品味词的语言。

(重点)3、学习分析词的表现手法。

(难点)学法指导1、查资料了解作者。

2、把握感情基调诵读课文,有感情的诵读课文。

3、品读课文,仔细品味语言。

(反复诵读,仔细品味)【预习展示内容】(我敢我能我行)一、知识链接1,简介作者柳永,原名,字耆卿,排行第七,世称。

本热心功名事业,但仕途坎坷,曾以词诣宰相晏殊,却不为晏殊所喜,失意无聊流连坊曲,尝有《鹤冲天》词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宋仁宗闻而使之落榜,曰:“何要浮名,且去填词。

”由是自称“奉旨填词”以白衣卿相自居。

改名后方中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他是北宋时代大量制作慢词的第一个词人,通晓音律又善于运用民间生动活泼的语言和铺叙手法,使慢词发展成为与小令双峰并峙的成熟的文学样式。

著有《乐章集》,时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2,词调简介“雨霖铃”一作“雨淋铃”相传唐玄宗入蜀,到斜口,霖雨连日,他经过栈道耳闻铃声勾起往事,于是创作此曲悼念杨贵妃寄托哀思。

大家可以想见这一词调悲怆低回、凄楚欲绝的情味。

3,写作背景当时柳永由于仕途失意,心情郁闷,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于是与恋人痛别。

本词正是他当时心境的体现。

二、翻译诗歌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三、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四、有感情的朗读本首词。

用心体会词中主人公情感,试试有感情的朗读。

【合作探究】一、鉴赏语言(仔细品味,咬文嚼字)鉴赏1: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鉴赏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二、体会本词的表现手法。

【达标反馈】探究提高阅读《雨霖铃》(节选),完成6~8题。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之《雨霖铃》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之《雨霖铃》导学案

《雨霖铃》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柳永其人及词作风格2、借助朗读和对意象的分析,体味作品的思想感情和意境3.了解词牌“雨霖铃”;4.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5.深刻体会《雨霖铃》“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读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3、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

【知识链接】1、宋词的发展脉络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宋词代表了宋代文学最高成就。

北宋前期词坛的中心人物是晏殊和欧阳修,后来大政治家范仲淹又拓宽了词的意境并开启了豪放派词风,慢词圣手柳永拉长了词的篇幅并发展了婉约派词风。

北宋后期大文学家苏轼对词进行了彻底的革新开拓了豪放派词风,周邦彦则成为此时婉约派之集大成者。

南宋前期辛弃疾、陈亮等继承了豪放词风并形成了爱国词派,李清照是此时的婉约派大2、婉约词豪放词特点婉约词其特点主要是题材狭窄,内容侧重儿女风情,抒发感情婉约细腻,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

豪放词的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气象恢弘雄放,意境雄浑,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抒发豪情壮志,然而有时失之平直,3、题解及词牌来源“雨霖铃” 也写作《雨淋铃》。

源于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马嵬兵变后,杨贵妃缢死,在平定叛乱之后,玄宗北还,一路凄雨沥沥,风雨吹打在皇鸾的金铃。

上既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

这便是词牌《雨霖铃》的来历。

4、知人论世柳永,字耆卿,原名三变。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雨霖铃》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雨霖铃》导学案

柳永词两首——雨霖铃一、学习目标:理解词蕴涵的思想感情,并分析其意境之美。

二、预习目标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包括词的起源与名称、词的分类、词牌与标题等)2.了解《雨霖铃》填词背景。

3.依据课本注解、借助工具书,读懂词的内容并声情并茂地吟诵。

学习难点:1.理解柳永在词中的表达出的“愁”。

2.柳永此词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

三、学习过程:(呈现目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点评——巩固拓展——总结评价)四、学习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提问法。

五、学习内容:1.作者介绍柳永(约987—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本热心功名事业,但仕途坎坷,47岁才中进士,做过几任小官,终官于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沉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之中寻求寄托。

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心作词的词人,柳永是北宋一大词家,在词史上有重要地位。

他扩大了词境,佳作极多,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写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内容上,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女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愁思。

有《乐章集》,词作《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

柳永词作流传极广,时人云“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2.背景介绍《雨霖铃》:柳永大部分生活在城市,经常出入倡馆酒楼间,因而他深深了解歌妓们的生活,深切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在柳永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歌妓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

《雨霖铃》便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词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3.词的基本常识:(1)词的起源:词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在唐代广为流传,最初是宋代的“流行歌曲”。

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

(2)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倚声”“填词”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柳永《雨铃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诵读感受词的感情,提高审美能力。

(重点)
2、仔细品味词的语言。

(重点)
3、学习分析词的表现手法。

(难点)
【学法指导】
1、查资料了解作者。

2、把握感情基调诵读课文,有感情的诵读课文。

3、品读课文,仔细品味语言。

(反复诵读,仔细品味)
【预习展示】(我敢我能我行)
一、知识链接
1、简介作者
柳永,原名,字耆卿,排行第七,世称。

本热心功名事业,但仕途坎坷,曾以词诣宰相晏殊,却不为晏殊所喜,失意无聊流连坊曲,尝有《鹤冲天》词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宋仁宗闻而使之落榜,曰:“何要浮名,且去填词。

”由是自称“奉旨填词”以白衣卿相自居。

改名后方中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他是北宋时代大量制作慢词的第一个词人,通晓音律又善于运用民间生动活泼的语言和铺叙手法,使慢词发展成为与小令双峰并峙的成熟的文学样式。

著有《乐章集》,时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2、词调简介
“雨霖铃”一作“雨淋铃”相传唐玄宗入蜀,到斜口,霖雨连日,他经过栈道耳闻铃声勾起往事,于是创作此曲悼念杨贵妃寄托哀思。

大家可以想见这一词调悲怆低回、凄楚欲绝的情味。

3、写作背景
当时柳永由于仕途失意,心情郁闷,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于是与恋人痛别。

本词正是他当时心境的体现。

【合作探究】
一、鉴赏语言(仔细品味,咬文嚼字)
鉴赏1: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鉴赏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二、体会本词的表现手法。

【探究提高】
阅读《雨霖铃》(节选),完成6~8题。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渲染了什么样的气氛?
答:
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表现了人物何种心态?
答:
3.“念”字在全词中起何作用?
答:
【预习作业】按照词的一般常识鉴赏《声声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