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松树和大松树》说课_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_1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_1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案本文是关于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师:小朋友们,你们看,这是什么?(教师用简单的线条在黑板上勾画出一座大山。

)出示大松树和小松树图,在这座大山里呀,小松树和大松树之间发生了什么有趣的故事呢?(教师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寓言故事《小松树和大松树》。

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师:呵,看来同学们都急着想知道故事的内容,那我们就开始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做到不添不漏不回读。

(学生读课文。

)师:你们看,生字从课文中跑了出来,你们还能认识它们吗?自己读读,动脑筋记住它。

(学生自读,指生领读,识记字形。

开火车读生字,男女生对读,猜字游戏,上下楼梯读。

)松呢孩棵喂可以采用组合法。

摸孩喂可以读半边答伯爷托低可以替换偏旁识记。

摸托低都是表示动作的词语三、指导朗读,感悟体验。

师:刚才,生字跑出来和我们做游戏,我们已经认识了它们,现在它们又回到了课文中你还能读准吗?指名读课文,要求仔细听读音是否准确,是否用心去读,思考:大松树和小松树分别长在什么地方?师:(出示小松树和大松树图片)它们长在山的什么地方,谁能帮它们找找家?教师相机贴图。

把小松树图片贴在山顶上,把大松树图片贴在山脚下。

)读出小松树的小和大松树的大。

师:看来,小松树和大松树是邻居,那它们一定经常在一起聊天。

如果你就是这样的一棵小松树,你站在这么高的山上能看到什么?(展开想象练习说话)(5)是啊,小松树站在高高的山顶上,看到太阳公公从东方升起,白云姐姐在天空中自由自在散步,还看见了远处连绵起伏的群山……如果你是这样一棵小松树,看到这些,心里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展开想象练习说话)过渡:小朋友说得都很有道理,小松树看到了这么美丽的景象,心里就想着:我是世界上长得最高最高的松树了。

当它向山下望去的时候,看到了山下有一棵大松树。

这时他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请小朋友自己读第二自然段,读完想一想:这是一棵什么样的小松树?2、学习第二自然段(1)学生自读后交流:你觉得这是一棵什么样的小松树呢?(骄傲、得意、神气……)(2)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呢?”(3)看,这就是小松树对大松树说的话,小朋友先自己读读,读完想一想,这两句话里的哪些词语最能看出小松树非常骄傲、非常得意?——学生回答:喂、多高哇、很远很远、你呢。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案范文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小松树和大松树》优秀教案范文课时安排:25分钟年级:大班教学目标:1. 让幼儿通过观察和比较,了解小松树和大松树的特点。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 教育幼儿学会珍惜自然资源,爱护环境。

教学内容:1. 认识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外形特点。

2. 讲述小松树和大松树的生活环境。

3. 培养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教学方法:1. 观察比较法:让幼儿观察图片,比较小松树和大松树的不同。

2. 讲述法:教师引导幼儿讲述小松树和大松树的特点及生活环境。

3. 游戏法:通过角色扮演,让幼儿体验小松树和大松树的生活。

二、教学过程环节一:图片导入(5分钟)1. 教师展示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字。

2. 教师提问:“你们看看这两棵松树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它们的不同之处。

环节二:讲述小松树和大松树的特点及生活环境(10分钟)1. 教师讲述小松树和大松树的特点,如生长环境、外形特征等。

2. 教师引导幼儿讲述自己了解到的松树知识。

环节三:角色扮演,体验小松树和大松树的生活(5分钟)1. 教师准备松树头饰,邀请幼儿扮演小松树和大松树。

2. 教师引导幼儿说出自己是小松树还是大松树,并简要描述自己的生活环境。

环节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幼儿总结今天学到的关于小松树和大松树的知识。

2. 教师提问:“我们应该如何保护松树和其他植物呢?”引导幼儿说出保护环境的方法。

三、教学评价教师通过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表达能力以及对小松树和大松树的认识程度来评价教学效果。

关注幼儿在角色扮演环节的表现,以了解他们对小松树和大松树生活的理解。

六、教学延伸(5分钟)环节一:手工制作(3分钟)1. 教师准备松树手工材料,邀请幼儿制作属于自己的松树。

2. 教师指导幼儿动手操作,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制作出独特的松树。

环节二:松树绘画(2分钟)1. 教师准备松树绘画纸张和颜料,邀请幼儿画出自己心目中的小松树和大松树。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案(优秀5篇)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案(优秀5篇)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案(优秀5篇)小学一年级语文《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篇一这篇课文是一篇拟人的寓言故事。

课文讲的是长在山上的小松树非常的骄傲自大得意忘形,就瞧不起嘲笑山下的大松树,而和蔼的风伯伯告诉了小松树不能过分的骄傲,要学会谦虚的做人道理。

本文主要通过语言的描写,来突出每个人物的特点。

这篇课文我已经讲过几遍,但是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收获,对课文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想法。

为了能够更好的把握教材,理解文本。

我精心的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认真听取同事们的`意见,与教研组长多次讨论本课教学中对各个人物语言以及性格特点深度挖掘,并积极贯彻学校以生命化的人文教学为主的理念,认真的修改教案,制作课件。

通过了这次的上课,我进行了总结,要发扬优势,并重视自己的不足。

一、解读文本一样的文字在不同的环境里和不同的学生面前有着它独特的意义。

通过对语言及动作的描写,更能理解每个人物的内心世界。

这次通过对小松树语言的描写,我更透彻了解了一开始这是一个骄傲自大得意忘形,且没有礼貌的小松树。

一个“喂”字,在平时我们的生活中打电话的时候,不能说明是没有礼貌,但对于一个年纪稍大于自己的人来讲,确实显得不够礼貌。

“你呢?”更能说明小松树不把大松树放到眼里,有嘲笑讥讽的意思。

这些孩子们说的非常的好,课堂上生成的部分越来越多,以后在课堂上更应该注意每个小细节,加深对文字的解读。

二、问题设计同样的问题,语言设计要贴近孩子们的内心。

“谁愿意来说说?你知道了些什么?你从哪看出来的?你觉得这是一个什么样小松树?谁试着读一读?谁再来读读?”引导孩子的时候要亲切温和。

把问题真正的抛给孩子,让孩子以自己的想法去理解课文,充分的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孩子。

上课时,精心的设计每一个问题,换多种方法耐心的去引导,相信孩子们更回答的更好。

三、教学设计一年级的低段孩子以生字词的教学为主,上课初,我带领孩子们读生字卡片,去拼音读词语,由易到难的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并通过开火车读,指名读,齐读的方式开展。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设计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设计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小松树和大松树的生长环境和特点。

2.掌握小松树和大松树的生长周期和繁殖方式。

3.培养学生观察、探究和研究的能力。

4.培养学生保护和热爱自然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1.小松树和大松树的生长环境和特点。

2.小松树和大松树的生长周期和繁殖方式。

教学难点:1.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和研究的能力。

2.如何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环境并保护环境。

教学准备:1.小松树和大松树的样本或照片。

2.相关的生长环境和特点的材料。

3.实验器材和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小松树的介绍1.引入:请学生观察一棵小松树的样本或照片,让他们描述它的外貌和特点。

2.讲解:通过投影或板书,给学生介绍小松树的生长环境和特点,如其喜欢生长在山地、林地等地方,常见于北方地区,它的树干笔直、树叶长针状等。

3.观察:带领学生到附近的山地或林地观察小松树,让他们亲自观察和感受小松树的特点。

让学生分组进行观察,然后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发现。

4.总结:让学生根据观察内容总结小松树的生长环境和特点,并在课堂上展示。

第二课时:大松树的介绍1.复习: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小松树的生长环境和特点。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出小松树的生长环境和特点,并进行讨论。

2.引入:请学生观察一棵大松树的样本或照片,让他们描述它的外貌和特点。

3.讲解:通过投影或板书,给学生介绍大松树的生长环境和特点,如其喜欢生长在山地、林地等地方,常见于北方地区,它的树干高大、树叶针状等。

4.观察:带领学生到附近的山地或林地观察大松树,让他们亲自观察和感受大松树的特点。

让学生分组进行观察,然后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发现。

5.总结:让学生根据观察内容总结大松树的生长环境和特点,并在课堂上展示。

第三课时:小松树和大松树的生长周期和繁殖方式1.复习: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大松树的生长环境和特点,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出大松树的生长环境和特点,并进行讨论。

2.比较:让学生将小松树和大松树的生长环境、特点、生长周期和繁殖方式进行比较,并列出异同点。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案(优秀7篇)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案(优秀7篇)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案(优秀7篇)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

教学过程一、设问导入。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课文中的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家分别在哪儿?二、充分诵读,巧破难点。

1、导读第一自然段。

(1)出示图片,学生上台贴图。

师:这儿有小松树和大松树(图片),谁能把他们送回家。

(指生上台贴图)(2)教师引读:山上有一棵小松树,山下有一棵大松树。

(3)多种促读手段、形式,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4)询问过渡:①哪些同学爬过山?当你爬到山上,向山下看去,能看到什么?②在山上看到的楼房和在平地上看到的楼房有什么不同?③站在高高的山上,看着优美的景色,这时你的心情怎样?2、导读第二自然段。

(1)过渡:山上的小松树和你们的心情一样很高兴,高兴地得意起来,他是怎么说的呢?(2)学生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3)多种促读手段、形式,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4)指导看图:看哪,这棵小松树说话的时候表情、动作是怎样的?(5)学生自由学着样子准备表演。

(6)指名上台表演。

(7)询问过渡:小松树这么骄傲,大松树听了有什么表现?师:其实,大松树的心里非常明白,小朋友都很聪明,一定能猜出大松树想的是什么!①四人一小组讨论。

②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

生1:他想,为什么小松树长在山上,而我却长在山下。

生2:他想,你能看得远,是大山爷爷把你托起来的。

生3:要是我站在山上,也会和你一样看得远。

(请生上台演示图片,把山上的小松树拿下来,与山下的大松树作比较,看到底谁长得高。

)3、导读第三自然段。

(1)过渡:你们真聪明,和风伯伯想到一块儿了,风伯伯是怎么说的呢?(2)指读(出示风伯伯说的话)。

(3)多种促读手段、形式,指导朗读风伯伯的话。

(4)你觉得风伯伯的话有道理吗?师:请你扮演风伯伯对小松树说句话:(出示句式)小松树看得远,那是因为。

(5)原来,小松树被大山爷爷托起来才能看得远,开始他还很骄傲呢!再把小松树说的话读一读,(学生齐读小松树的话)我们读书要把前后内容联系起来,多读多想,这样会把书读得更好。

教案小松树和大松树

教案小松树和大松树

教案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案一:认识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小松树和大松树的特点和区别。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认知能力。

教学内容:1. 引入小松树和大松树的概念。

2. 讲解小松树和大松树的特点。

3. 比较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异同。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让学生观察周围的树木,引导学生关注小松树和大松树。

2. 讲解小松树和大松树的特点:介绍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形态特征、生长环境等。

3. 比较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异同:让学生观察两者的图片,引导学生发现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描述小松树和大松树的特点。

2. 学生能比较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异同。

教案二:小松树和大松树的生长环境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小松树和大松树的生长环境。

2. 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1. 讲解小松树和大松树的生长环境。

2. 分析小松树和大松树对生长环境的要求。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让学生了解小松树和大松树的生长环境。

2. 讲解小松树和大松树的生长环境:介绍它们适宜的生长温度、土壤、水分等条件。

3. 分析小松树和大松树对生长环境的要求:探讨它们在特定环境下的生长状况。

教学评价:1. 学生能描述小松树和大松树的生长环境。

2. 学生能理解小松树和大松树对生长环境的要求。

教案三:小松树和大松树的生态作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小松树和大松树的生态作用。

2. 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的认识。

教学内容:1. 讲解小松树和大松树的生态作用。

2. 分析小松树和大松树对生态环境的贡献。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让学生了解小松树和大松树的生态作用。

2. 讲解小松树和大松树的生态作用:介绍它们对空气质量、水源保护、土壤改良等方面的作用。

3. 分析小松树和大松树对生态环境的贡献:探讨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1. 学生能描述小松树和大松树的生态作用。

2. 学生能理解小松树和大松树对生态环境的贡献。

「小学五年级语文」《小松树和大松树》语文写作教案

「小学五年级语文」《小松树和大松树》语文写作教案

小学五年级语文是一个很重要的学科,小学五年级的语文教育不仅涉及孩子的语言能力培养,还直接影响了孩子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水平,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启发。

其中《小松树和大松树》这篇寓言故事是一篇很好的教育材料,它不仅富有趣味性,而且蕴含了深刻的教育意义,值得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加以借鉴和运用。

一、故事情节: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两棵生长在同一山坡上的树。

一年的春天,树林里的风吹来了一只漂亮的鸟雏,小松树热情地招待它,而大松树却不屑一顾。

夏天到了,其它的树已经长大叶子、开花结果,小松树还是瘦小。

大松树嘲笑小松树的矮小,小松树却不放弃自己的努力。

秋天来临,秋风吹烟柳,小松树终于开出了一些小小的松果,鸟雏欣喜地飞上来享用。

大松树却哭天抹泪,矮小的小松树居然在他之上开花结果。

冬天,大雪封山了,大松树本以为自己能够顶住严寒,没想到还是被冻坏了。

而小松树却屹立不倒,依然矮小、坚强。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对《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内容有初步的理解,了解对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事件发展进行判断和评价;2.能够朗读寓言故事,感受其中表面的情感和深层的寓意;3.通过本文教学,启发学生思考生活的道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三、教学过程:1.导入教案老师通过介绍小松树和大松树的生长史,引出文章导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教学阅读老师分段对文章进行阅读,让学生听老师讲解故事,全面了解小松树和大松树的成长历程。

通过提问,让学生回答文章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描述。

3.分角色讨论让学生分为小松树和大松树两组,让学生自行讨论故事中人物形象特征,各自发表自己的观点。

4.故事深意分析让学生自由讨论文章的深层寓意,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寓意,发现寓言故事中蕴含的哲理道理。

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尽可能地提出自己的主张。

5.故事情感体验在故事阅读完毕后,让学生分组以表演形式表现故事情节的不同场景和人物形象,让学生在表演中深入感受寓言故事中的情感和寓意,消化故事内容,储备语言表达能力。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案(精选5篇)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案(精选5篇)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案(精选5篇)《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案篇一课时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4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

认识3个偏旁。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在朗读中理解课文。

2.看图理解词语,启发想象,理解风伯伯对小松树说的话。

一、导入新课: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篇有趣的故事,叫------(指读、齐读课题)2.讲了什么还记得吗?不急,谁来读?出示:小松树大松树风伯伯摸着托起来低下了头多高哇你呢3.第一行,故事讲的就是……;第二行都是在讲动作,谁来做做动作?能不能边读边加上动作?第三行指的是人说话时的语气。

读好这些字,就能更好地读好这些词。

齐读词语。

4.接下来,就让我们赶快读读这个故事。

(设计意图:从复习巩固入手,说说对课文的印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把学生自觉地引入到课题中去,从而激起学生阅读的能动性。

通过生动的语言赋于小松树以生命,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为后面自主学习做好铺垫。

)二、精读课文,朗读感悟:A.学习第一段。

1.自读,找找小松树和大松树长在哪儿?2.出示小松树与大松树的图片:它们长在哪儿呢?你能把它们送回家吗?(点红)简笔画。

让生上前摆一摆,说说原因。

看来你读懂了这句话。

谁再来读读?齐读。

3.大家看,小松树站在高高的山顶上,它每天都看到了很多美景。

猜猜看,它可能会看到什么?(看着太阳公公从东方慢慢地升起来,白云姐姐在空中自由地散步,还看见了远处连绵起伏的群山……)B.学习第二段。

过渡:是呀,小松树每天都能看到这么壮观的景色,心想:我就是世界上长得最高最高的松树了!它回头一看,看到了山脚下有一棵大松树。

小松树会对大松树说些什么了,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第二自然段。

1.谁来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有几句话?看看第一句话里,这是什么?(“ ”这是引号,说的话要用引号引起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松树和大松树》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

风伯伯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

全文共有4个自然段。

课文配有两幅插图,形象地描绘出课文中小松树、大松树、风伯伯的样子,使学生易于理解故事内容。

本课共用2课时来完成教学.我重点讲讲第一课时:
2、根据新课标对一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我设计第1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
(1)巩固生字读音,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理解风伯伯的话,知道小松树为什么惭愧地低下了头。

过程与方法:
以读为主,自读、品读、表演读、感情朗读,通过多种方式的读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育学生做人要谦虚,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

3、教学重难点: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风伯伯对小松树说的话。

二、说教法学法
1、读中感悟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又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在教学中,我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自读、品读、表演读、感情朗读,通过多种方式的读理解课文内容。

2、自主探究法
采用自主探究学习的方法,能促进学生精神的唤醒和潜能的开发,让每个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

根据本课的特点,让学生自主读书、表演、评论,懂得做人要谦虚,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从而感悟课文的内涵。

三、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边读边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谁的事?(小松树大松树风伯伯)
〔让学生认读生字词,能巩固生字的音和形,同时能使学生更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


(二)指导朗读,感悟体验。

1、精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问:读完了这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谁能用“(谁)长在(什么地方)?”的句式说说。

(2)谁来帮小松树和大松树找找家?
师简笔画“大山”,指名将“小松树”和“大松树”画在相应的地方。

(3)齐读第一自然。

[利用简笔画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下文打下基础,同时采用变换句式练习说话的方法,让学生感悟、体验,了解同一种意思,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表达。

]
2、精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看来,小松树和大松树是邻居,那它们一定经常在一起说话聊天。

这一天,小松树和大松树说了些什么呢?
(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边读边想:你从小松树的话中知道了什么?(小松树认为自己长得高,看得远,很骄傲。


(2)你是从哪些词语中读出小松树很骄傲的呢?指导读有关词语。

(要读出小松树骄傲的样子,“多高哇”、“很远很远”应加重语气读。


(3)让学生说说除了看出小松树很骄傲外,还看出他怎么样?(没礼貌,瞧不起人。

)指名读读有关词语,(“喂”、“你呢”等词)让学生学小松树说话的语气。

(4)指导朗读。

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把小松树说这些话时的神态表演出来。

(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读出小松树骄傲、神气的样子。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通过对重点词的感悟以及演一演小松树骄傲的样子,可以充分发挥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自主性、创造性,让他们在动情的语文实践中积淀语感,增强体验。


(5)看图讨论:如果你是大松树会怎么样?大松树听了小松树的话以后,生气了吗?它在想些什么?(看图说说)[采用假设的方法,让学生装扮大松树,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引调出来,将自己的做法和大松树的态度进行比较,体会大松树对小松树的爱护和宽宏大度。

]
3、精读第三自然段。

过渡:大松树心胸宽广,不和小松树计较。

可小松树的话被风伯伯听到了,它是怎么说的?
(1)自由读、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问:风伯伯的话你们听懂了吗?(指名说说)
(2)让学生把小松树与大松树比一比,从而体会小松树之所以高是借助了大山的力量。

[这一环节的设计,既突破了本课的难点,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
(3)指导朗读。

(让学生装扮风伯伯,对小松树说几句话。

指导使用和蔼的语气朗读)
4、精读第四自然段。

(1)小松树听了风伯伯的话后,——(生齐读第四自然段)(2)小松树为什么“低下了头”?(理解“惭愧”的意思)(3)你能学学小松树的样子吗?
(4)引导学生想象:小松树低下头会想什么?会对大松树说什么?(同桌讨论、交流)
〔文章没有直接写出小松树认错的话语,这给学生留下了更多的思考和想像的空间。

在这里,我让他们代表小松树,再给大
松树说句话,引导他们在相互交流中,利用原有的知识,补足文章省略的信息,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获得思想的启迪。


(三)总结全文。

1、分角色朗读全文。

(学生自由选择角色,戴上头饰,进行分角色朗读。


[学生是认知和发展的主体。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个机会,让他们在组内自由挑选喜爱的角色,戴上喜爱的头饰,给予学生充裕的时间分角色朗读课文。

我们会发现孩子们个个都是天生的艺术家。

]
2、说说学了课文以后懂得了什么道理。

[这一环节的设计,可以让学生受到思想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同时可以让学生初步了解,像这样通过一个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的文章,我们称为寓言故事。

]
(四)指导书写生字。

1、重点让学生观察生字中的重点笔画,如:松:公的小撇在竖中线上,撇折从横中线起笔等。

让学生自己观察,培养学生自己读贴的习惯。

2、这节课设计讲3个生字。

本课的教学目标。

]
(五)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