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育苗的误区
水稻育秧技术推广遇到的问题及措施

水稻育秧技术推广遇到的问题及措施作者:李月美来源:《农机使用与维修》2014年第10期机械化插秧所使用的秧苗是以营养土为载体的标准化毯状秧苗。
机插秧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育秧,没有标准化的秧苗,很难实现机插秧的成功,在育秧过程中,常常遇到以下问题。
1.床土问题如果取土便利,建议按要求选取比较肥沃的菜园土做营养土为宜,这样有利于苗期管理、有利于机插效率的提高,有利于秧苗在大田尽快恢复。
使用床土需要特别注意几点:多年使用草木灰的菜园土不能用;当年喷洒过除草剂的土质不能用;沙质的土壤不能做床土,不利于盘根;没有提前培肥的土壤不可临时培肥,容易烧苗。
使用的床土一定晒干(含水分4%)、打碎、过筛。
2.秧田容易出现的问题一是秧板宽度太窄,秧板的两头易出现坍塌,使软盘两头出现悬空现象;二是板面不加平整,直接把软盘放秧板上,出现高低苗;三是秧沟不通畅,如遇大雨,排水不畅,水漫秧床淹没秧心,易发生烂秧及病虫害。
指导农民播种前10天对秧田耖田耙地,开沟做秧板,秧板面宽为1.5 m左右,秧沟宽为0.25 m,板深0.15 m,播种前两天铲高补低,填平裂缝,充分拍实秧板不平的地方,使秧板达到实、平、光、直。
3.床土厚度不合要求控制好床土是育秧中的关键环节,平常不易引起重视。
机插要求土层厚度2~2.5 cm,厚薄均匀,土面平整。
底土太薄影响盘根,盘根不好的秧苗既不能机插也不利于手插,造成损失耽误农时;底土太厚影响机插。
最简单可行就是,当用营养土做床土时,先铺一标准盘,厚度2 cm,而后将标准盘的土倒入事先准备好的固定容器确定盛土位置,再按该容器盛土标记装土依次倒入事先铺好的软盘中,用木尺刮平。
当用淤泥做床土时,淤泥厚度与软盘高度一致均可。
4.床土底水问题易出现的问题是播种后在牙谷或盖子土上洒水,致使出苗不整齐、床土板结和秧苗出土带帽现象。
正确的办法:一是播种前一天灌平沟水,待床土充分吸湿后迅速排水或在播种前直接用喷壶洒水;二是撒播结束后,放沟水湿润秧板后再排放,弥补秧板水分不足,使土壤饱和含水率达85%~90%。
疫苗接种的四大认识误区

疫苗接种的四大认识误区
作者:
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08年第02期
进行疫苗接种是预防某些疾病的必要手段,但由于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使一些人对疫苗接种持怀疑态度,社区医师应针对一些常见的认识误区向所面对的居民进行有效的说服教育,使其或其子女接受疫苗接种,防止某些疾病的发生。
误区一:接种疫苗不安全
疫苗的使用对象为正常健康人群,所以要求比药品的制造技术更复杂,投资更巨大,研发周期更长(平均为7~10年),上市审批也更加严格。
因此,只要通过正规途径,在医生专业的指导下接种疫苗,正确掌握禁忌证,安全性是有保证的,事实上绝大多数疫苗的不良反应是短暂而且临时的,如接种部位酸痛、轻微发热等,所以大可不必担心。
误区二:打疫苗是小孩子的事,跟成人没什么关系
对于传染病的威胁,只要体内没有产生过抗体,任何年龄阶段都可能受感染,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而成人作为社会及家庭的支柱,在某种意义上,更需要受到保护。
误区三:国产疫苗更适合中国人群,进口疫苗不可靠
衡量一个疫苗的质量,关键要看两个指标:一个是安全性,一个是有效性,都要基于大量的临床观测病例后才能体现。
特别是进口疫苗,在上市前,都要经过几千例甚至几万例的临床观测病例检验,完全符合标准之后,才能够被批准上市。
所有进入中国的疫苗也是经过国家权威机构的检验后才能进入市场。
就甲肝疫苗来说,目前进口的甲肝疫苗的有效率几乎达到了100%。
误区四:没病的时候打一针上百元的疫苗,防的却是未来那不一定到来的疾病,这“太贵了,不值”。
黄瓜育苗常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黄瓜育苗常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常见问题】黄瓜育苗常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专家解答】图:黄瓜育苗一、出苗不齐种子陈旧,吸水不足或过量,覆土深浅不一,低温、高湿或床温不均,施用未腐熟的粪肥造成烂种等原因所致。
可通过严格种子筛选,加强播后苗床温湿度管理来解决。
二、闪苗起初叶片表现水浸状,然后萎蔫,最后褪绿,变白干枯。
主要原因是温度短时间内急剧下降或外界冷风直接吹到叶片所致,预防办法是防寒保温,必要时加设小拱棚。
三、寒根受低温影响,根系停止生长,吸水困难,地上部叶片慢慢变黄。
严重时出现萎蔫现象,主要原因是苗床或营养钵内的温度低于12℃。
预防办法是提高地温。
四、沤根主要表现为地上部叶片萎蔫,地下部根系发黄或变褐腐烂。
主要原因是苗床或营养钵内湿度过大,同时地温低造成的。
预防办法是设法提高地温,严格控制浇水。
五、烧根地上部叶片和地下部根系都变黄、萎蔫。
主要原因是苗床或营养钵内土壤湿度过小,同时营养土中施肥偏多且未充分腐熟所致。
预防办法是在配制营养土时掌握好肥料使用量,同时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如有烧根现象,及时浇水,降低危害程度。
六、徒长苗主要表现为幼苗叶片大而薄,颜色淡,节间细长。
主要原因是育苗时夜间温度过高或偏施氮肥,土壤湿度过大,光照不足所致。
预防办法是在幼苗出齐或移栽缓苗后严格控制夜温,使其保持在16-18℃,昼夜温差在10℃左右,在营养土配制时不要过多施用氮肥,严格控制浇水,尽量多增加光照。
七、小老苗(花打顶)幼苗表现同徒长苗表现相反,植株生长势弱,叶片瘦小,颜色暗绿,节间短,严重时呈簇生状,并着生大量雄花和雌花。
主要原因是在育苗时,土壤湿度过小,长期处于干单状态,室内昼夜温度普遍偏低或营养土氮肥不足,造成生殖生长过旺所致。
预防办法是苗床事先浇足水,并适当提升昼夜温度,使其白天保持在25-28℃,夜间18-22℃,在营养土配制时做到N、P、K均衡合理,同时白天增加光照。
八、烤苗主要表现为局部植株叶片出现成片褪绿、黄化,黄斑可从叶缘部位开始,也可直达叶片的中间部位,以靠近上部的幼嫩叶为主,所有受害叶片呈现出一定规律性,即时间、部位相同,且不发展不传染。
蔬菜育苗常见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蔬菜育苗常见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育苗是蔬菜生产的首要环节,是蔬菜栽培中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
育苗目的是适时培育出高质量的秧苗,定植后生长发育旺盛,增强抗病虫害能力,最终获得优质高产。
蔬菜育苗是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如果关键技术掌握不当,往往会出现播后不出苗、出苗不整齐、戴帽出土、秧苗徒长、秧苗冻害、老化苗、沤根和烧根等等问题,则影响定植后的生长发育,在早熟性和丰产性上表现明显差异。
现就上述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简述如下。
一、播后不出苗播种后不出苗主要是种子发芽率低和苗床环境不适宜造成的。
种子发芽率低是造成不出苗的根本原因。
苗床环境不适宜是客观条件,如苗床的温度、水分、通气等达不到种子发芽出苗的要求,床土过干,种子得不到足够水分,使种子不发芽或发芽中途停止;苗床水分过多,氧气不足,造成种子腐烂,这在瓜豆类育苗中更为普遍。
另外,苗床带有病原菌,虽然催芽时种子大部分已发芽,但在苗床内感染了病菌而发病死亡。
对播后不出苗,应采取以下措施。
1、精选种子种子质量是直接关系到种子的出苗和秧苗的生长,甚至对定植后的生长发育和产品产量及质量都有很大的影响。
精选种子包括种子纯度的检查、饱满度和发芽率及发芽势的测定。
对种子纯度检查,从种子外形上很难辨别,所以在购买种子时,必须从信誉好的蔬菜种子公司(商店)购买,谨防假冒伪劣种子购入。
必要时做做发芽试验,测定其发芽率和发芽势,必须选粒大饱满纯真种子播种。
2、种子消毒许多蔬菜的病害是通过种子传播的,多数病原菌寄宿在种子表面,带病的种子播种后,病原菌遇到适宜的条件,就会很快繁殖为害种子发芽出苗。
所以播前经过温汤浸种、热水烫种、药剂处理、干热处理等方法的种子消毒,消灭种子表面的病原菌和虫卵,使种子出苗整齐。
3、营养土制备及浇足苗床底水营养土是幼苗生长发育的基质,配制的营养土要求疏松肥沃、有较强的保水性、透水性,且通气性好,无病菌虫卵及杂草种子,为种子发芽幼苗生长营造个适宜的环境条件。
播种前对苗床或营养钵浇足透水也十分重要,保证满足种子发芽和幼苗期生长对水分的需要。
浅析林业育苗管理和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林业育苗管理和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引言:林木是国家的重要资源,林业育苗是林木生产的重要环节,对提高林业质量和效益起着关键性作用。
在林业育苗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的管理和技术问题,严重影响了育苗工作的开展。
本文将从管理和技术两个方面来分析林业育苗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管理问题1.管理体制不完善:目前,林业育苗管理中存在管理体制不完善的问题,缺乏统一的管理机构和标准流程。
各地的育苗工作相对独立,缺乏协调、统一的指导意见,导致林业育苗工作的效率低下,难以形成合力。
对策:建立统一的林业育苗管理机构,制定科学、规范的管理流程和标准,明确各级管理部门的职责和权限。
加强各级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形成统一的指导意见和工作计划,提升管理效率。
2.信息不畅通:现有林业育苗管理中信息流动不畅,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比较突出。
育苗工作需要及时了解环境、市场和技术等信息,但现有的信息渠道有限,导致育苗工作缺乏及时有效的信息支持。
对策:建立完善的信息平台,加强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发布工作。
通过建立信息数据库和网络平台,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
加强信息的交流和分享,促进信息共享,提高整体管理水平。
3.人员素质不高:目前,林业育苗管理队伍中存在人员素质不高的问题。
一方面,缺乏相关知识和技能,无法掌握先进的育苗技术;工作积极性不高,缺少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对策:加强人员培训和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育苗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
激励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建立奖惩机制,提供更好的培训和晋升机会,增加员工的参与感和归属感。
二、技术问题1.苗木质量不稳定:当前,林业育苗中存在苗木质量不稳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苗木生长缓慢、抗逆能力差等。
部分苗木存在品种不纯、病虫害较严重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林木的生长发育和林业的产业化发展。
对策:加强对苗木生长环境的管理,优化种苗的生长条件,提高苗木的生长速度和品质。
加强对苗木的品种鉴定和病虫害防治工作,确保苗木的品质和健康状况。
预防接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全文)

预防接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全文)预防接种工作是控制和消除疫苗针对传染病的最有效手段。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预防接种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将探讨预防接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1. 接种人员业务水平不高部分基层接种单位存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预防接种工作的情况。
接种人员学历偏低,专业知识匮乏,对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以及所接种疫苗的相关知识掌握不足。
这导致对疫苗接种程序不熟悉,疫苗接种剂量掌握不准确,甚至出现盲目接种、提前接种或重复接种的现象。
2. 流动儿童管理难度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流动人口迅速增加,流动儿童的管理成为预防接种工作的难点。
流动儿童家长来自偏僻的农村,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对预防接种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同时,流动儿童接种记录难以追溯,增加了疫苗接种的管理难度。
3. 疫苗供应不足疫苗供应不足是预防接种工作中面临的一大问题。
部分地区由于疫苗供应不足,导致部分儿童无法按时完成疫苗接种。
这不仅影响了免疫效果,还可能导致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4. 公众对疫苗安全性和效果的疑虑近年来,疫苗安全事件频发,公众对疫苗安全性和效果的疑虑增加。
部分家长担心疫苗的副作用,导致疫苗接种率下降。
这给预防接种工作带来了挑战。
二、对策探讨1. 提高接种人员业务水平加强接种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接种人员的业务水平。
对接种人员进行定期考核,确保其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同时,加强对接种人员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培训,提高其法律意识。
2. 加强流动儿童管理建立流动儿童疫苗接种登记制度,对流动儿童进行疫苗接种跟踪管理。
加强与社区、学校等部门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做好流动儿童疫苗接种工作。
同时,加强对流动儿童家长的健康教育,提高其对预防接种的认识和重视。
3. 保障疫苗供应加强与疫苗生产企业的沟通与合作,确保疫苗供应充足。
同时,建立疫苗储备制度,保障疫苗在特殊情况下能够及时供应。
此外,加强对疫苗流通环节的监管,确保疫苗质量。
简述蔬菜育苗中常见问题及原因

简述蔬菜育苗中常见问题及原因蔬菜育苗过程中常见问题及其原因
在蔬菜育苗的过程中,有几个常见的问题可能会出现,这些问题可能对蔬菜的生长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以下是一些常见问题及其可能的原因:
1. 幼苗长势不佳:幼苗生长缓慢、柔弱或者出现死亡情况。
原因可能包括土壤质量差、营养不足、温度过高或过低、水分管理不当等。
2. 黄化叶片:幼苗的叶片出现变黄的情况。
可能原因包括缺铁、镁、锌等微量元素、土壤酸碱度不适当、根系受损或者病害感染等。
3. 生长不均匀:幼苗的生长呈现不统一的现象,有的长势好,有的长势差。
可能原因包括种子质量不一致、播种过密、光照不足、温度波动、土壤质量差异等。
4. 过度肥大:幼苗的茎部粗壮,叶片松软无力,影响正常生长。
可能原因包括过度施肥、光照不足、温度过高等。
5. 病虫害感染:幼苗出现病害或虫害,如霉菌病、蚜虫、白粉病等。
可能原因包括营养不均衡、环境不洁净、害虫入侵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提高土壤质量,确保合适的肥力和排水性。
2. 恰当施肥,根据需求添加适量的营养素,并确保充足的水分供应。
3. 控制栽培环境,维持适宜的温度和光照条件。
4. 严格管理病虫害,定期检查,如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解决蔬菜育苗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促进健康蔬菜的生长和发育。
疫苗接种工作中的问题和改进措施探讨

疫苗接种工作中的问题和改进措施探讨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疫苗接种工作,积极推进疫苗接种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的疫苗接种服务。
然而,在疫苗接种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针对疫苗接种工作中的问题和改进措施进行探讨。
一、疫苗接种工作中的问题1.疫苗接种率不高尽管我国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但疫苗接种率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在一些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疫苗接种工作面临较大的困难。
原因包括:群众对疫苗接种的认识不足、疫苗接种服务不够便捷等。
2.疫苗接种观念存在误区部分群众对疫苗接种存在误解,认为疫苗副作用大,对身体健康有害。
还有一些人认为,疫苗接种并非必要,因此对疫苗接种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3.疫苗接种服务不够完善在疫苗接种服务方面,部分接种点设施简陋、接种环境不佳,影响了群众接种疫苗的积极性。
同时,疫苗接种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也有待提高。
4.疫苗接种资源分布不均疫苗接种资源在不同地区的分布存在不均衡现象。
城市地区的疫苗接种设施和资源相对丰富,而农村地区则相对匮乏。
这导致了农村地区的疫苗接种工作进展缓慢。
二、改进措施探讨1.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政府应加大对疫苗接种的宣传教育力度,通过各种渠道普及疫苗接种知识,提高群众对疫苗的认识和信任度。
还可以通过举办讲座、宣传活动等方式,增强群众对疫苗接种的重视程度。
2.优化疫苗接种服务疫苗接种部门应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接种环境,提升接种点的设施水平。
同时,要加强对疫苗接种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专业素养和服务态度。
还可以探索移动疫苗接种服务,方便偏远地区的群众接种。
3.完善疫苗接种政策政府应进一步完善疫苗接种政策,加大对疫苗接种的财政支持力度,确保疫苗接种工作顺利进行。
同时,要合理调配疫苗接种资源,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支持力度,缩小城乡疫苗接种差距。
4.强化疫苗接种管理疫苗接种部门应加强对疫苗接种工作的管理,建立健全疫苗接种数据库,实现疫苗接种信息的实时更新和共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出育苗的误区
原创寒地水稻栽培协会
大家以往认为,育苗得病,其病根在土里,而得病是由于有真菌感染,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走出这个误区,才可以真正地育出壮苗。
在这里,我给大家一个完整地阐述,让大家走出这个误区,从根本上认识育苗。
首先大家要知道,水稻为什么要旱育秧,其根本道理在哪。
水稻起源于亚热带,属于沼生植物,沼生植物的特点就是苗期生长在干旱的环境里,而后期则生长在有浅水的条件下,这不只是水稻,也是众多沼生植物的共同特征。
那么水稻为什么能在后期生长在有水的环境里呢?就是因为,在水稻三叶之后,其内在器官里多了一个“通气腔”,这个通气腔可以把叶片在空气中吸收的氧气,传导到根部,而这个通气腔只能在水稻三叶之后形成,所以我们的水稻一定要在三叶一心才能插秧,才能保证插到水里的秧苗迅速返青恢复正常生长。
旱育秧的水稻,在出苗(一叶展开)到三叶之前,没有通气腔,只能靠根系自己呼吸土壤中的空气,所以,旱育秧的真正目的是给水稻苗期的根系创造一个氧气充足的环境,保证根系呼吸。
有这样一组数据:旱田状态下的土壤中氧气含量为5%,而在湿润或水田状态下的土壤,只能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来供应根系,水中的氧气浓度只有0.02%。
从以上的这两个数据对比来看,大家不难看出这是25倍的差距。
可见,在水分过多的土壤中,根系是得不到充足的氧气的。
也许大家会
问,南方的水稻就是湿润育秧,为什么也能育好秧呢?水稻本身就起源于南方,在南方有着充足的温度供应,而我们北方,没有充足的温度,必须要抢回生育期,这就是由于热量条件不一样而造成的南北方种稻的差异。
自从有了旱育稀植,我们北方的水稻由原来“上纲要”的200公斤亩产,现在上升到600-700公斤的巨大差异。
南方的湿润育秧在苗期生育期较长,我们北方特别是寒地稻作区没有这个时间。
旱育秧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让土壤给苗期的根系一个充足氧气的条件。
其次,土壤中的病菌真的那么可怕吗?
不是的,我们的水稻旱育秧条件下,有三种感病菌,也就是镰刀菌(土壤湿度40-50%条件下发生)、立枯丝核菌(50-70%条件下发生)、卵菌(绵霉菌、腐霉菌都是在土壤温度70-100%条件下发生)。
这三类菌统属于弱寄生微生物,所谓的弱寄生,就是指它们不能浸染健壮的秧苗根系,在土壤通气良好,养分充足的条件下,根系发育良好,这样的根系是不会被病菌浸染的。
我在2014年治疗了500多例苗床病害,居然只有一例是残留药害,其余都是卵菌感染的病害。
可见,大家对于旱育秧的“旱”字认识根本上不去,过多地浇水,就产生了图片所示的病害。
过多的水分首先给土壤造成了一个通气不良的条件,而根系生长在苗期,需要一个氧化环境,通气不良和淹水或湿度超过60%,就会产生还原性环境,背离了根系生长的基本要求。
有时候我们错误地认为根系表面红了,是得病了,实际是根系为了给自己的周围(1mm)内的根际中创造一个氧化环境,而产生的沁氧,沁氧后,把土壤中还原性的二价铁离子氧化成三价而产生的铁锈附着在
根表面,这样的诊断方法是把根掐折,表皮是红的里面是白的,这是健康的根系。
如果长期淹水,则根系就会被迫处于一个还原的环境中,不能很好地呼吸,也不能进行正常的生理代谢,长时间(出苗到两叶一心)地这样环境,就会造成根发育不良,而产生弱根、弱苗,就容易被病菌浸染而感病。
这三类病菌对水稻秧苗的感染符合“壮苗有菌不得病,弱苗无菌不得病”的规律。
只要育的苗壮,就根本不会感病。
弱苗的原因除了因为淹水之外,还有就是施肥过多,调酸过重,这两个原因就是土壤受肥料和酸的阴离子作用,而导致土壤溶液中的渗透压增大,根表外化学离子浓度过大,在Donnan Equilibrium的规律下,根细胞会向外失水,来稀释土壤溶液中的离子浓度,这不和我们日常生活中腌黄瓜是一个道理。
这样的苗是不会好的。
盐碱土地区育苗难就是因为土壤溶液中化学盐离子浓度过高,和这个是一个道理,没有其它什么所谓的碱害。
第三就是过多地依赖杀菌剂,我们一直认为杀菌剂可以让土壤中的有害病菌死掉,而不再浸染根系。
这只是一个理想的状态,现实中根本不会存在。
我们通常所用的杀菌剂大多数在土壤中的有效期约为14天左右(这也是我多次强调不让大家早摆盘的原因之一)。
现在我们的壮秧剂中都含有杀菌剂,所以基本上没有立枯病,而绝大多数发生的都是病理性青枯(秧苗2.5叶期前后)。
在治疗病害时,一定要给根系创造一个良好的通气环境,不可以浇水。
所用的药物可以拌土撒施,在上午九时至下午三时没有露水的时候撒施。
浇水的原则一定要遵守土发白、苗打绺、哪干浇哪这一原则。
苗床上的调温和控湿是非
常必要的,以管理防治为主,药物防治为辅才能育出真正的壮苗,才能插入本田内快速生出新根,才能不缓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