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级智能控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电机与拖动
54
10
64
4.0
5
4
02E
必修
B002E030
自动控制原理A
54
10
64
4.0
7
4
02E
必修
B002E040
传感器原理及应用1
24
8
32
2.0
5
02E
必修
B002E050
供配电技术2
32
0
32
2.0
5
02E
必修
B002E060
电力系统分析与自动化控制
44
12
56
3.5
7
4
3. 具备电气工程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试验分析等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通过专业技能训练得到初步解决该领域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进行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领域的研发、设计、制造、运行与管理的能力,具备从事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领域研究的基本能力和较强的创新能力。
4.掌握计算机、网络、科技情报查询检索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具有良好的科研能力、动手能力与科技文档写作能力。
实践
方式
实践
地点
分学期周数分配
责任课单位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实
践
类
集中性专项实践
必修
B131C020
军事训练
1
2
集中
校内
2
31C
必修
B109C110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
1
1
分散
校内
1
09C
【参考借鉴】智能控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docx

具备一定的自动控制系统综合化运行与控制的新技术自学与应用能力,借助字典等工具对简单英文资料进行阅读,通过课程设计、顶岗实习,培养学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设计、预就业顶岗实习(含毕业设计)
七、本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
序号
典型工作任务
1
自动化设备上计算机操作与维护、计算机制图
2
智能配电柜的设计、安装和维护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形势与政策
文体素质
具有体育卫生保健的基本知识及基本体育技能、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及科学锻炼身体的能力、具有体育比赛欣赏能力、达到教育部大学生身心健康标准。
体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生理卫生及人口健康保健讲座
3
对PLC、变频器、触摸屏等基本自控设备进行安装、操作及调试。
4
智能电气设备的故障诊断
5
对智能化控制系统设备进行改造。
6
根据智能化电器使用及技术状况,确定设备检查和修理周期,负责编制设备年、季、月度维修计划;
7
管理智能化电气设备和售后服务
八、专业核心课程简介:
核心课程1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
开设学期:第四学期
后续课程:综合智能化实训
核心课程2小型智能控制系统集成
开设学期:第四学期
参考学时:148
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是结合功能集成、综合布线、网络集成、软件界面集成等多种集成技术。进行讲解与学习,在学习过程中,重点把握智能化控制系统理念、软件界面控制等。最终要实现小型集成系统的智能化控制。
前期课程:维修电工实训;CAD应用技术等;
2016-2017级智能控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高职)
智能控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车联网、智 能电子产品
生产
工业机器人调试组装技工 智能电子产品研发
智能电子产品销售和售后服务
技术主管、工业机器人高级工程师 产品研发助理、软件设计助理、单片机工程师助理
、PCB绘图员、硬件设计助理 销售代表、销售工程师、技术工程师、售后服务员
智能电子产品测试质检
四、培养目标
附件3:
智能控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560304)
1、学制与学历 学制三年(最长六年) 专科
2、招生面向 普通高中毕业生
三、就业面向
“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要的发布,预示国内急需大量具有先进制造技术专业人才,在机械、电气
、加工制造等行业,从事智能控制技术领域产品设计、生产、改造、技术支持,以及智能控制领域
(1)智能控制系统开发的概述和智能家居系统开发体系结构 (2)开发智能控制系统的通信标准协议。 (3)智能控制系统开发平台。 (4)智能控制系统应用开发实例。
(二)主要综合实践(职业技能)训练及教学要求
名称
训练目标
实训内容
智能控制系 统综合实训
通过案例使学生掌握 智能控制产品的设计、
智能控制的基本知识 规划到整体实践过程
合规划 能熟练进行各个 布线系统组网
能熟练智能终端 开发平台
产品创新研 发与电商创 业推广
掌握智能家居的产品 智能家居各种产品、创
创新思维和开发,通 新研发、电商推广
过电商平台进行推广
校内实训室和 校外实训基地
能熟练运用各种 智能家居设备进 行组建技术,并 创新研发进行电
商平台推广
八、专业基本条件
1.师资
(1)智能制造的发展历史,国内外现状,应用方面。 (2)机器人的总体及机械结构设计、机器人运动学、动力学、视觉技术、庄安琪 技术。 (4)应用案例分析。
智能控制技术人才培养方案

智能控制,让你掌握掌控未来的技术宝典
智能控制技术是当今科技领域的热门话题和发展方向之一。
近年来,其在智能制造、智能交通、智能家居、智能医疗等领域得到了广
泛应用和推广。
想要成为智能控制行业的人才,需要具备以下方面的
知识和技能。
第一,深入理解控制理论。
掌握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可以更好
地理解和分析控制系统的动态特性。
同时,还需要掌握先进的控制理论,并学会灵活运用于实际控制系统中。
第二,具备软硬件开发技能。
智能控制系统涉及到丰富的软硬件
开发,需要掌握多种编程语言、硬件开发技术、控制算法等知识。
例如,经典的PID控制算法、纯反馈控制和前馈控制等均需掌握。
第三,了解智能控制的应用领域。
智能控制技术适用于多个领域,如智能制造、智能交通、智能家居、智能医疗等,需要掌握相应的应
用领域知识。
比如,要学习制造行业中的数控加工原理和工艺流程等。
第四,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掌握智能控制技术不仅需要理论知识,更需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可以通过参加创新项目、完成实验任
务等方式锻炼实践能力。
此外,还可以通过参加竞赛、申请国家级项
目等方式,进一步深化实践经验。
综上所述,想要成为智能控制领域的人才,需要广泛涉猎多领域知识,掌握多种技术手段,具备实践能力,以及对未来发展趋势有正确的判断和预判。
智能控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高职

智能控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名称智能控制技术二'专业代码460303三、入学要求中等职业学校(或普通高中学校)毕业生或同等学历者。
四'修业年限修业年限以3年为主,实行弹性学制,最多可延长至 5 年。
五'职业面向本专业毕业生职业面向主要为制造领域的行业企业,从事智能控制系统安排、工作站维护保养、安装调试等工作,见表l-lo表bl智能控制技术专业主要职业面向六'培养目标本专业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面向生产制造、服务管理等行业企业,培养从事相关电气设备的安装、编程、调试、运行维护和设备管理等工作,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素质,掌握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方面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等知识,具备向智能控制技术及其相关智能制造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维护维修、改造与集成应用及售前售后服务等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七、培养规格1.素质要求(1)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特别强调爱国主义、爱岗敬业、国防意识和法制观念的培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2)具有优良的智能控制技术工作的业务素质,不但有较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与专业技能;(3)具有掌握智能控制技术操作维护及运营,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应变能力,能够准确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善于沟通与协调,合作意识强;(4)具有良好的应用文写作、普通话、计算机人文科学等素养,而且有一定的业余爱好,具有理性、开朗、易与他人合作共事的健全人格和良好气质;(5)具有健康的身心素质,身体健康,对外界适应力强,有一定的心理调节与承受能力,积极向上,沉着果断,能承受各种困难和挫折。
2.知识要求(1)掌握必备的思想政治理论,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知识、人文社会知识、英语和计算机知识,掌握本专业必需的数学知识,体育与健康等基础知识;(2)掌握本专业所需的电工电子、电气控制、电机驱动与控制等专业知识;(3)掌握机械图、电气图等工程图绘制的基础知识;(4)熟悉与本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环境保护、安全消防、文明生产等相关知识;(5)掌握智能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知识以及维修能力;(6)掌握电工仪表使用能力,机械、电气识图知识、软件制图知识、基础电工知识、安全用电知识、液压与传动知识、电子线路基础知识;(7)掌握可编程序控制器、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的专业知识;(8)掌握智能控制系统的集成应用相关知识;(9)了解MES系统、工控网络、数据库、云计算、大数据处理与应用的相关知识。
构建未来工业: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构建未来工业: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随着制造业的智能化转型,对智能制造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通过分析行业需求、教育现状与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及评价机制等,确保学生在完成学业后能够迅速融入智能制造领域,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引言在全球产业升级和技术革新的大背景下,智能制造作为工业4.0的核心,正引领着新一轮的工业革命。
智能制造专业的人才培养,不仅关系到国家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也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
因此,制定一个科学、前瞻性且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培养方案,对于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优化人才结构、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行业需求分析智能制造涉及自动化、信息化、互联网+制造等多个技术领域,对人才的要求是多方面的。
从当前行业发展趋势来看,企业不仅需要掌握机械、电子、计算机等基础知识的综合型人才,更需要具备数据分析、系统集成、智能控制等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同时,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对于跨界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日渐增加。
三、现行教育现状与挑战目前,多数高等院校的智能制造相关专业仍以理论教学为主,缺乏与产业实际相结合的实践环节,难以满足企业对实际操作能力的要求。
此外,课程内容更新缓慢,与智能制造领域的最新技术发展不同步,导致毕业生的知识结构与企业需求存在差距。
教师队伍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方法亦需与时俱进,创新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亟需建立。
四、培养目标根据行业需求和教育现状,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聚焦于以下几个方面:1. 知识结构的复合型:培养学生具备跨学科的知识体系,强化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的深度融合。
2. 实践能力的增强型:通过实验、实训、实习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创新能力的开拓型: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激发创新思维,培养自主研究与技术开发的能力。
4. 国际视野的拓展型: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使学生能够适应全球化的工作环境,具备国际竞争能力。
高等职业学校智能控制技术专业

高等职业学校智能控制技术专业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目 录1适用范围 (1)2实训教学场所要求 (1)2.1 分类、面积与主要功能 (1)2.2 采光 (2)2.3 照明 (2)2.4 通风 (2)2.5 防火 (2)2.6 安全与卫生 (2)2.7 网络环境 (3)3实训教学设备要求 (3)4 实训教学管理与实施 (10)5规范性引用文件 (11)6参考文献 (12)1 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高等职业学校智能控制技术专业校内实训教学场所及设备的建设,是达到智能控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应具备的基本实训教学条件要求。
职业学校相关专业及有关培训机构可参照执行。
2 实训教学场所要求2.1 分类、面积与主要功能按照实训教学内容划分实训教学场所。
实训场所面积是为满足40人/班同时开展实训教学的要求。
实训教学场所分类、面积与主要功能要求见表1。
表1 实训教学场所分类、面积与主要功能 功能 实训教学类别 实训场 所名称实训场所 面积/m 2 主要实训项目内容 对应的主要课程 机械基础实训室80 机械机构应用、工程材料的选用及其处理、公差与配合、机械加工工艺、典型结构认识机械工程基础 金工实训室100 技术测量、划线、锯割、钻孔及铰孔、攻螺纹与套螺纹、铆接、刮削、研磨的基本操作训练,简单机械装配。
金工实习 液压与气动传动实训室80 液压与气动系统组成、液压与气动典型回路的控制、简单的液压与气动控制回路的应用与装调 气动与液压控制 技术 电工实训室80 电工技术基础及基本技能训练 电工基础 电子实训室80 电子技术基础及基本技能训练 电子技术基础 PLC 控制实训室120 PLC 认识实训、PLC 控制技术编程与调试、PLC 与触摸屏综合应用训练、自动控制系统应用训练 可编程控制器(PLC )技术、PLC 课程设计与实训 电气控制实训室80 常用电器的识别与检测、设备电气系统的安装与调试、常用电气设备的使用与维护、电气控制电路的应用 电机控制与应用 技术 驱动技术实训室80 通用变频器的典型应用、变频控制系统设计、伺服驱动技术及其应用 伺服与变频调速 技术 专业基础技能实训 传感器检测实训室80 常用传感器的认识训练,传感器应用训练、设备参数和技术指标检测 智能检测与控制技术应用 工业网络实训室80 网络通信技术、过程输入输出通道、现场总线技术、组态软件应用、触摸屏应用、计算机监控系统应用等 工业网络技术、组态技术应用 专业核心技能实训 智能控制技术实训室 200工业机器人的自动化集成、物流系统的自动识别技术、自动分拣技术、自动导引小车、自动化立体仓库、物料搬运系统、生产物流自动化系统、检测系统的自动化集成、物流系统的自动化集成等应用 工业机器人工作站装调、智能控制系统综合应用续表 功能 实训教学类别实训场 所名称 实训场所 面积/m 2 主要实训项目内容 对应的主要课程 专业核心技能实训智能制造虚拟仿真实训室 80 基于3D 虚拟仿真平台开发、单机虚拟控制、二次扩展接口等应用训练 智能生产线仿真(NX 或Irai 等软件应用)、三维建模实训、计算机编程语言、AutoCAD 专业拓展技能实训 智能化信息管理实训室80制造数据管理、生产计划安排管理、生产调度管理、生产过程控制、底层数据分析、库存管理等智能制造系统中的信息管理软件应用训练 数据库技术、智能制造执行系统(MES 、ERP )2.2 采光2.2.1 采光应按照GB/T 50033—2013的有关规定。
智能科学与技术培养方案

智能科学与技术培养方案
目录
一、培养目标
二、培养对象
三、培养内容
四、培养毕业论文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具有系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能在智能科学与技术领域从事研究开发和高新技术开发应用工作的高
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
本专业教学要求学生具有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系统理
解智能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理论,具有基础的计算机网络、软件开发及知识
管理等知识,能够应用智能科学与技术把握时代脉搏,从事技术创新与技
术应用型的人才培养。
二、培养对象
本专业招收就读的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理论学习基础,熟悉全球化、社会化现象,能够理解高科技理论,具备较强的计算机开发技能,有较高
的责任感和责任心。
三、培养内容
1.主要学科与方向
本专业的主要学科与方向为智能科学与技术,主要包括智能系统与自动控制、智能信息处理、智能机器人、人工智能应用、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计算机视觉与图像处理、网络计算与数据分析、物联网与系统管理、自动识别技术与系统应用、虚拟现实等相关的学科与方向。
2.必修课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2)智能控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名称及代码
专业名称:智能控制技术
专业代码:560304
二、招生对象、学制及学历
本专业招收普通初中毕业生,全日制五年,其中中职3年、高职2年。
三、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
1.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针对锦州地区对智能控制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面向新型工业化的机电制造、新能源、电力和新型建材等行业,从事智能化电气元件的设计、制造、调试、维护和管理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能完成智能化设备及其生产线的安装调试、运行和维护;智能电气元件的自动化设计与改造、故障诊断、管理与售后;智能配电柜的设计制造等典型工作任务,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三、培养规格及课程体系:
能力、素质结构如下表:
六、专业核心课程简介
七、实践教学安排表
八、专业教学计划
1.教学执行计划
填写说明:打*号课时由讲座、班会、讨论、竞赛等形式完成,
2、教学环节综合分析
(1)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分析
学时与学分分析
(2)
九、教学实施保障
1.师资队伍配备
(1)“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
智能控制专业教学团队由专、兼职教师组成,本专业的专职专业教师为28人,兼职教师16其中,专业带头人1人,专业骨干教师4人;具有高级以上职称12人、具有中级职称10人;双师型教师24人;均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
教师队伍的职称、学历、专业能力满足教学要求。
(2)专业带头人
专业带头人具有本科学历,副高职称,具有双师能力;有较高的专业建设水平和企业实践能力;掌握国内外职业教育与专业发展动态,能够在专业规划、专业建设、科研与教研、教学改革和青年教师培养等方面发挥引领作用。
(3)专业骨干教师
专业骨干教师应具有本科以上学历,讲师以上职称,具有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具有双师能力;独立承担一门以上工学结合专业主干课程,能够独立完成课程开发和教学改革项目,在专业建设中发挥骨干作用。
(4)企业兼职教师
兼职教师为锦州地区机电类相关企业和学校的能工巧匠,具有从事5年以上机电专业的
实践工作经验,和专科以上文化程度的技师或工程师。
企业兼职教师主要担任专业课程教学、专题讲座、顶岗实习的教学任务,并与专任教师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工学结合课程的教学文件的编写、评审。
2、实践教学条件配置
(1)智能控制专业校内基地个电类实训室,其基本情况如表5所示
表--5机电实训基地教学设备基本情况统计表
(2)机加工实训中心为智能控制专业服务的实训室5个,其基本情况如表6所示
机加工实训中心教学设备基本情况统计与分析表
3)信息实训中心为智能控制专业服务的实训室4个,其基本情况如表7所示
信息中心教学设备基本情况统计与分析表
(4)智能控制专业校外实训基地16家,近三年机电专业校外实训基地使用情况如表8所示。
表--8近三年机电专业校外实训基地使用情况统计表
十一人才培养质量考核评价
1.教学质量与评价机制建设
成立机电类企业专家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委员会。
修订《机电专业课程标准》、《学生综合能力考核方案》、《顶岗实习学生管理办法》等制度。
每年举办一次学生技能竞赛,通过教师评价、专家评价、学生自评、互评等方式构建学校、行业、企业多方参与的评价机制,并将考核结果呈报学校就业部门,为企业选择学生提供依据。
2.构建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系统
根据学校《教师量化考核方案》,配合教务处,监控教学过程,每年举办1次教师技能竞赛,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和高校学者、校内专家为评委,“以评促教、以评促改”,提高教
师教学水平,构建学校、行业、企业等多方共同参与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机制。
3.将职业资格认证纳入学生考核工作中,学生就业前至少考取一种职业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