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历史文化区域的形成及基本特征

合集下载

中原文化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中原文化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二、中原文化与河南区域经济发展
• 2 “官本位”和“重农轻商”思想,导致河南省产业升级困难 • 受儒家文化影响,“学而仕则优”,当东南沿海地区人们从商下海, 争当老板时,河南人以当官、体面为生活追求。 • 在“官本位”和“重农轻商”思想影响下,河南省至今仍是农业大省,产 业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低,高新科技产业严重缺乏,产 业调整缓慢,严重影响河南省的产业竞争力。 • “小农意识”也导致农业生产缺乏市场意识,现代化程度不高
一、中原文化及其特点
• 1.4 以人为本,天人合一 • 中原文化具有和谐的理念,这方面体现在“天人合一”和“中庸” 上。 • 建国以来的“愚公移山”精神、“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给中原 文化注入吃苦精神。
二、中原文化与河南区域经济发展
• 1. 保守的文化特性是区域缺乏创新活力 • 中原地区曾长期占据中国政治、文化中心的地位,受大一统专制 政治的“训化”,加之儒家正统观念的长期熏陶,形成了“自我中心 主义”的傲慢心态和政治文化优越感,反对异端,抵触变革,对外 来文化、新事物、新思维产生本能的排斥。 • 这与沿海地区以开放性和实用性为重要精神内核的“海派”文化有 很大的不同。 • 对外来文化和新思维的抵触导致河南省核心竞争力不足,文化演 替速度缓慢开放程度低,体制改革举步维艰,缺乏自主的创新能 力,区域发展受制于人,对先进地区市场和技术创新的依赖性加 强,并且容易受到外部市场波动的强烈冲击。
二、中原文化与河南区域经济发展
• 4 重视文化伦理秩序限制人才,企业发展平台 • 中原文化重视伦理秩序,而伦理文化是忠孝仁义礼悌信耻等信 念的综合体,植根于传统的血缘亲情,建立在伦理上的道德意识 忽视了民主、科学、法制、商业规律,严重的情况下甚至扭曲和 削夺他们,在河南做生意更多的强调人际关系而不是合同和商业 信条,再加上过于浓烈的政治意识和强烈的“官本位”思想,使河 南省的很多事情没有官员的参与就很难成功。

中国文化生息繁衍的地理环境

中国文化生息繁衍的地理环境

中国文化生息繁衍的地理环境地理一般分为自然地理、经济地理、政治地理、人文地理和历史地理五种。

自然地理只有有了人类的活动之后,才会开始自然的人化。

本节四个内容:一、中国文化产生的自然和历史地理环境1、中国的历史地理环境中华民族生息的地理环境十分独特,由此也孕育了独特的中国文化。

首先来看一看华夏祖先的发祥地黄河中下游(即通常所说的古代中原)一带和海河流域的地理环境(图片中国中原地形图):这里六面环山,地势险峻(图片秦岭和华山全景、华山1、华山2、华山苍龙岭、华山长空栈道、华山下棋亭),唯一的一个缺口河西走廊被人为的长城所阻隔。

在晋代以前,“中国”指的就是这一地区。

在古代,这一带湿润多雨,肥沃的泾渭冲积平原地带正好可以关起门来搞农业生产。

具有千余年帝都史的古代长安城就坐落在这个天然包围圈里的泾渭冲积平原上。

秦始皇统一六国,又征服百越,增设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四郡,疆域北起河套、阴山山脉和辽河下游,南至今越南北部和两广,西至陇山、川西和云贵高原,东到大海,奠定了中国版图的基本规模。

西汉时期,匈奴呼韩邪单于降汉,标志着控制漠北广大领域的匈奴已成为汉朝藩属。

张骞通使西域,设西域都护府,西部疆域扩展到今天新疆的大部分地区;又争取乌桓(今天辽宁一带)归汉,设立乌桓校尉;还开发西南夷,闽、粤、黔、滇都设置了郡县。

此后,中国历代王朝的疆域虽然时有盈缩(唐宋元明清的版图比现在要大得多,图片唐朝前期形势图),但基本趋势是逐渐扩大,不断巩固。

元代时,西藏正式成为中国版图。

明代时,经郑成功收复,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

至清朝时,除了鸦片战争后被俄帝国攫取的北部和西北部大片领土外,今天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已经确定。

2、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图片中国地形图)中国地理环境的总体特征是:地域辽阔,地势地形复杂,古今地貌稳中有变,气候南北差异明显,四周天然障碍大,环境恶劣。

(1)四周环境:周边四至,东面是浩瀚大洋,北面是漫漫戈壁沙漠,西面是雪山高原,南面是崇山峻岭。

中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中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中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中原地区一直是中国文化的发源地,其所涵盖的范围包括黄河中下游地区以及周围的山区和高原。

古代的舜、禹、商、周等王朝都曾在中原地区建立,为中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 中原文化的形成中原文化的形成与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和早期定居行为密不可分。

早期的中原居民多居住在黄河流域的平原地区,通过农耕谋生。

随着时代的演变,中原文化逐渐形成。

在文化元素上,中原文化十分丰富,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是中原文化对于成语、诗歌等语言文化的贡献。

2. 中原文化的特征中原文化的最大特征便是其深厚的儒家文化基础,同时还包括了道家、释家、墨家等多元文化。

中原文化的发展还包括了中外交流,如隋唐时期的多族融合、宋代的宋辽金等。

在文化元素上,中原文化具有民族自豪感、精神内部完整性、文化民族性、艺术美化表现,独具一格,并且对后世力量产生了显著的吸引和影响。

3. 中原文化的发展随着历史的进程,中原文化从北部地区逐渐向南扩展,随之也逐渐接受了南方文化的影响。

南方文化对于中原文化的影响在衣食住行、文艺、文学等方面十分深刻。

在桥梁、茶道、建筑、山水画等方面,南方文化影响了中原文化的发展,使其更加丰富多彩,逐渐形成了中华文化的大厦。

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中原文化起着不可替代的基石作用,为中华文化注入了浓厚的人文精神。

历史上中原地区相对富裕,交通便利,社会发展较快,因此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也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

在中国的文化和世界文化的交流中,中原文化通过历史人物、哲学思想、文艺创作等多渠道综合体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内涵。

中原文化代表了中国文化的一个方面,无论是对于国民心理的影响,还是对于艺术和文学的审美及创作,或是对于整个世界文化的意义和影响,中原文化都有着深远而重要的贡献。

中华文化(以中原文化为基础发展而成的中华特有文化)

中华文化(以中原文化为基础发展而成的中华特有文化)
然而直到宣统元年(1909年),沿袭中国300多年的“八股取士”制度才真正废除,地方科举考试才真正停 止。但是,教育方式的这一根本性变革,从思想体系上动摇了满清皇权的根基,大批思想进步锐意创新的社会精 英,以及血气方刚的年轻新锐随即脱颖而出,为辛亥革命积蓄了巨大能量,为满清王朝的覆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形成过程
史前时期
文明探源
传说时代
“中国”、“中华”、“华夏”乃同义词(古指中原或中原王朝,当代指中国国家),源于中原地区指黄河 中下游一带。其流传年代久远,与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印度的其他三大古文明大概同时期产生。流传地域 广至东亚与东南亚地区,影响层面包含政治意识、思想宗教、教育、生活文化。其文化圈概念亦被称为“华夏文 化圈”与“汉文化圈”。
二里头遗址—文物(7张)从前21世纪到前17世纪的河南洛阳二里头文化已有出现中国最早的都城,二里头遗 址其中青铜爵是所知中国最早的青铜容器。还有镶嵌录松石的兽面铜牌饰,是所知最早的铜镶玉石制品。玉器有 圭、璋、琮、钺、戈、刀等用品,与制作精美的陶器。而二里冈文化的遗址经研究确认为商的初期王朝所在,商 初期到中期政权历经多次变动,盘庚迁都到殷墟之前,应该已经迁都多次,二里头遗址可能也是被废弃的首都之 一。
后来陶器和玉石和文代开始兴起,其中以仰韶文化以彩陶(在红底上描绘出彩色的陶器)与龙山文化的黑陶 为主要特色。仰韶文化年代约为西元前5000年~前3000年前,属于新石器时代前期的范畴 。生产工具以发达的 磨制石器为主,常见有刀、斧、锛、凿、箭头、纺织用的石纺轮等,骨器也相当精致。各种水器、甑、灶等日用 陶器以泥红陶和夹砂红褐陶为主,主要呈现红色,红陶器上常彩绘有几何型图案或动物型花纹,是仰韶文化最明 显特征,故也称为彩陶文化。从挖掘的墓地遗迹证据显示,仰韶时期为母系社会。后来在黄河下游与长江中下游 发现的龙山文化,出土了大量黑色陶器,而且拥有更先进的建筑技术,除了石锄和石锹与兽骨与木制的锹之外, 还使用石制的菜刀与镰刀与贝类制的刀子,陪葬品多在男性的墓中,似乎变成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了。

中原的地理概念

中原的地理概念

中原的地理概念中原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理概念之一,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和政治的重要中心。

中原地区位于中国北方,是黄河流域的核心地带,涵盖了今天的河南、山东、河北以及陕西的一部分地区。

中原地区是中国境内人口最密集、文明最早形成的地区之一,历史上多次成为政治、军事和文化的中心。

首先,中原地区的地理特点是黄河的母亲河区,黄河自西向东穿越中原地区流经多个省份,形成了肥沃的河谷平原。

黄河的泥沙带来了丰沛的水源和沃土,使得中原地区成为了中国最重要的农业基地之一。

同时,黄河的河水也带来了洪水和水患的威胁,中原地区的农民需要经常修建堤坝和排水系统来应对洪水的袭击。

其次,中原地区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中原地区位于华北平原中部,周围环绕着太行山、秦岭和黄山等山脉,形成了自然屏障。

这种地理环境使得中原地区在军事防御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历史上多次成为抵御外族入侵和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防线。

再次,中原地区的地理特点也促进了区域的文化交流和发展。

中原地区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中国人的先祖繁衍生息于此。

在中原地区,曾经有许多重要的政权和朝代的崛起和灭亡,例如夏、商、周等各个朝代的王朝都在中原地区建立。

这些政权的兴衰使得中原地区形成了庞大而复杂的历史文化积淀,丰富了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此外,中原地区也是中国统一大一统的重要基地。

中国历史上的多次统一,如秦朝、汉朝、唐朝等,都源于中原地区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的集中。

中原地区的政治中心一度迁移到其它地区,如唐朝的长安和明朝的南京,但中原地区一直保持着作为统一中央的特殊地位。

中原地区的连续性和历史文化的保存,为中国政权的更替提供了稳定的基石。

总之,中原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地理概念,是中国历史、文化和政治的重要中心。

黄河的母亲河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文化交流的中心和统一中央的地位,使得中原地区在中国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国历史文化地图的地域与文化特征

中国历史文化地图的地域与文化特征

中国历史文化地图的地域与文化特征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的国度,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地图为世人所瞩目。

从北京的紫禁城到西安的兵马俑,从苏州的园林到杭州的西湖,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无所不在,充斥着丰富的地域与文化特征。

在这片土地上,不仅有着美丽的风景和雄奇的山水,更有着独特的民族文化、地方文化和宗教文化等等,这些特征展现着中国人民的历史底蕴、思想智慧、艺术品味、信仰意识等多方面的性格特征。

华北平原文化华北平原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地理区域,在这里孕育了悠久的文化和历史。

华北平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中央政治和文化中心,这里有漫长的黄河流域、碧波荡漾的晋冀鲁冀大运河、著名的秦岭淮河分界线、壮阔的太行山等。

在这片土地上,孕育着华北平原文化。

华北平原文化植根于华夏文化,主要依赖于中原地区,由于其历史文化的独特性和文艺的特殊性,华北平原文化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华北平原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代表性建筑包括:北京故宫、山西的木塔、太原的悬空寺、河南的白马寺等。

这些代表性建筑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华北平原文化的展示。

江南水乡文化江南水乡是指长江中下游流域的地区,是中国最重要的文化区之一,历史文化悠久,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源头。

江南水乡被称为中国最具文化气息的地区之一,素有“人间天堂”之称。

这里的大运河连接了长江和黄河,交通十分便利,因而水运舟跡、民俗艺术、舞蹈歌曲等多样的文化艺术品质在此得以保留和发展。

江南水乡文化种类繁多,有建筑文化、园林文化、美食文化、民俗文化、乐器文化、戏曲文化等等,这些文化都有同样的特点,那就是处处体现着浓郁的水乡文化特色,远离浮躁的城市喧嚣,江南水乡的人们沉浸在自己的文化之中,并愉快地享受其中。

西北文化西北地区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地理区域,它占据着广阔的地理区域,包括了宁夏、甘肃、陕西和青海等省,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势力悬殊、彼此交涉的地区,因而在这里形成了独特的文化。

西北文化不同于其他文化,它具有民族特色和生态环保特色,此外还有多种不同的生态游览资源和文化艺术资源。

中国地域文化

中国地域文化

中国地域文化中国地域文化名词解释1、吴越文化:产生于吴越地区的一种地域文化,其形成、发展与吴越地区融入中国文化发展的主序列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在吴文化的早期发展过程中,因为特殊的地理环境,两种文化所走的是不同的发展道路,而到越灭吴之后,吴越文化才逐步融为一体,成就了吴越文化。

太湖地区属于越文化的范围,宁镇地区是吴文化的中心。

吴、越文化自产生就已经开始互相渗透,其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与精神特质,具体表现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聪慧机敏、灵动睿智;经世致用、务实求真;敢为人先、超越自我。

2、三秦文化:产生于三秦大地的一种地域文化。

“三秦”之称始于秦汉之际,雍王、塞王、翟王三分原秦国疆土,号曰三秦,后衍变为陕西的代称。

三秦文化的地域范围,包括今陕西的中部和北部、甘肃的东部以及宁夏的南部。

关中地区作为三秦文化的主要载体,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核心地位,其文化影响时代长久。

三秦文化,从时间上来看,应当包括历史时期不同发展阶段的各种文化;从地域上来看,应当是产生在三秦大地的地域文化;从内容上来分析,应当是三秦地区各种文化现象的综合体现。

三秦文化的特点:以人为主导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纳异进取的开放精神;求真尚礼的厚朴风气,酷爱传统文化的怀古趋向。

3、燕赵文化:产生于燕赵地区农耕文化,并在相当长历史时期发挥作用的一种地域文化,其形成的特点具有历史的长久性、影响深远并对周边地域产生了广泛影响。

其文化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华北地区的农耕文化;其次,因特殊的地理环境,燕赵地区形成了便利的交通环境,其交通形势也非常优越;其三,华北平原特殊的地理环境也形成了燕赵文化中的战争文化。

燕赵文化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这里的民风民俗独具特色,也形成了燕赵文化的特点:慷慨悲歌与好气任侠;民俗古朴厚重,更近于古。

4、三晋文化:产生于三晋地区的地域文化,是三晋地区在历史上所存在的一切社会现象,是三晋地区社会化的过程和结果。

三晋文化的地域范围,东至太行山,西至黄河,南以黄河或者汾水为界,北边与草原文化接壤。

中国民俗文化_中原民俗文化的特点及文化特质

中国民俗文化_中原民俗文化的特点及文化特质

中国民俗文化_中原民俗文化的特点及文化特质中原地区是中国最古老、最有影响力的文化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原地区民俗文化的特点和文化特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厚重而古老的历史:中原地区是中国历史文化的发源地,这里的民俗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2.祭祀崇拜的传统:中原地区民俗文化中的祭祀崇拜是重要的文化特征,如祭祀祖先、神明等,这些祭祀活动体现了中原人民对历史、传统和宗族的尊重以及对自然力量的敬畏。

3.艺术瑰宝的创造和传承:中原地区是中国传统艺术的发源地之一,中原民俗文化中的许多艺术形式,如音乐、舞蹈、戏剧、绘画等,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和艺术价值。

中原地区的黄河文化和中原古战国文化,对后世的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形式丰富多样的节庆活动:中原地区的民俗文化在丰富多样的节庆活动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节日是中原人民生活的一部分,展示了中原地区的传统礼仪和文化习俗。

5.重视家庭和亲情:中原地区的民俗文化中强调家庭和亲情的重要性,注重家族的传承和家庭的和睦,这体现了中原人民对家庭、亲情和家族传统的珍视。

6.正直守信的精神传统:中原地区的民俗文化中强调正直守信的道德品质,注重诚信和责任的传统,这反映了中原人民的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

7.勤劳简朴的生活方式:中原地区的民俗文化中倡导勤劳简朴的生活方式,鼓励人们努力工作,力求过上简单而充实的生活。

这种生活态度反映了中原人民的朴素和务实精神。

8.尊老敬老的社会风尚:中原地区的民俗文化强调尊重和敬重长辈,尊老敬老的传统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反映了中原人民对长辈的尊重和孝顺。

总之,中原地区的民俗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表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和独特的文化特质。

中原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民俗文化,也对全国乃至全球的文化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8卷第4期V01.38No.4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ZHENGZHOUUNIVERSITY2005年7月July2005论中原历史文化区域的形成及基本特征史道祥(河南教育报刊社,河南郑州450004)摘要:中原地区在新石器时代形成基本的区域文化雏形,在踏入文明门槛之后逐渐形成了中心文化区、黄淮文化区、楚文化区、豫北文化区等基本板块,在社会发展中各具特色,显现出异彩纷呈的崭新气象。

由于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强烈干预,决定了中原文化自古及今大一统的本位特征以及在中国文化中的主体地位。

中原文化区域特征的独立性是脆弱的,各个地区的地方特征在这种强势文化的作用下显得个性软弱、断层明显。

关键词:中原文化;历史区域划分;区域特征中图分类号:K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04(2005)04—0093—05一个地区文化特征的形成,既是这个地区文化长期累积的过程,也是以自己的文化底蕴为基础,对周边文化的吸收和融合的过程,是历史发展的时间和地理环境的空间的结合体,是文化内在逻辑演变和文化空间形态变迁的统一。

因此,我们在深入了解中原文化的时候,应从对中原文化的一般认识,上升到了解其各具特色的文化个体现象。

一、中原历史文化区域的形成过程“文化区域”(CultureRegion)的概念属于文化地理学的范畴,但“文化发展是一种历史现象,区域文化的形成更是历史发展的结果。

区域文化虽然是以地域限定的文化类型,但它毕竟脱离不了历史的成因和机缘。

也只有当某一区域的文化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出现了此地域上的文化共同性和文化联系时,真正的文化区域才算形成”[1]。

一般地说,文化区域起源的初始形式是这一地区的远古文化,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考古学文化。

这个时期的文化区域尚未明确稳定,文化水平还不高,它只是在考古文化中显示出了不同器物类型的一致性,同时反映出不同区域的经济、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的不同,古代文献记载中也反映出各地区土著居民不同的生存状态。

具体到中原文化来说,随着20世纪中国考古学发展研究的成熟,特别是新中国建立以来近60年的探索,对中原远古文化区域业已理出基本的线索:在新石器时代,中原主体文化是以豫西为中心的仰韶文化、豫西南和豫南的屈家岭文化、豫东的大汶口文化。

这些区系并不是简单的人为划分,而是着眼于各个地区的文化渊源、特征和发展趋势而形成的。

同时,各区系内“类型”之间又有着发展的不平衡性,各大区系间还存在一些文化交汇的连接带,而且区系间的关系也是相互影响的。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的发展经历着从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的转变,到了晚期,私有财产开始出现,氏族也发展为部落和部落联盟。

据文献记载,在距今5000年前后,中原大地分布着若干部落联盟,著名的有三大集团:即西部的华夏集团,包括黄帝、炎帝、颛顼、舜等族;东部的东夷集团,包括太吴、少吴、蚩尤等,其活动区域北自山东北部,西至河南东部,西南至河南最南部,南至安徽东部,东至大海;南方长江流域的苗蛮集团,包括三苗、伏羲、女娲等,这一集团的中心在湖北、湖南两省,东部当以今日豫鄂大别山为界以东邻东夷集团,西部则北越南阳一带侵人伏牛、外方各山脉间,以北邻属华夏集团。

这三大集团构成了中原原始区域文化的基本框架[2]。

文化区域的形成阶段是方国和封国文化,这是中原文化的基本特色。

《史记·封禅书》说:“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

”夏人活动的中心区域在晋南和豫西,商文化以商丘一郑州一偃师一安阳而围成一个三角中心区,周人在灭商后政治中心东移,形成了以宗周一成周为轴心的华夏文化区。

以豫西为中心,三代时的中原曾经是方国林立,《苟子·富国》收稿日期:2004—09—08作者简介:史道祥(1965一),男,河南渑池人,河南教育报刊社副编审。

·93·万方数据说:“古有万国。

”《战国策·齐策》也说:“大禹之时,诸侯万国。

及汤时诸侯三千。

”在中原政治力量强大时,各地诸侯都前来朝贡,《左传·襄公七年》:“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逸周书·殷祝解》:“汤放桀而复亳,三千诸侯大会。

”《史记·周本纪》:“(武王九年)东观兵,至于盟津。

……不期而会盟者八百诸侯。

”特别是西周采取分封制后,“所封四百余,服国八百余”(《吕氏春秋·观世》)。

分封的主要对象是同姓贵族,也有功臣谋士、先王圣贤后裔,还有臣服的其他方国贵族。

从河南省目前发现的上百座两周城址看,大多数都是当时的封国。

在这种以宗族宗法制为基础的分封政治体制下,当王权强大、对地方控制能力强时,主体文化对地方文化的影响占居主导地位,但中央对地方的影响毕竟有限,封国作为一种隶属于王权的政治实体,在相对独立的政治运行中逐渐成为一种文化存在,方国的界定往往成为文化区域的界定,人们的思想、意识、风俗习惯也因制度的不同而成为封国文化的附属,文化的发展是从本地区的土壤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特别是春秋以后,王室衰微,诸侯并起,为争霸天下而以强制弱,各诸侯国同时又锐意改革,注重发展地方经济文化,中原因政治、军事分割而形成特色突出的区域文化基本格局。

二、中原文化的基本板块关于文化区域的划分,由于根据、要求、目的和认识程度的不同,划分原则多种多样。

美国学者柯达尔(H·M·Kendall)说:“文化区是一组相类似的、内部有相互联系的文化占主导地位的区域,这些文化通常具有许多共同因素特别是语言和宗教。

”[3]中国学者周振鹤先生从语言、宗教、风俗和人物等入手,对中国历史时期文化现象的地域差异及其形成的背景、原因和过程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考察,他还从方言人手,全面分析了文化现象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4]。

前不久,林拓著述认为,区域特征应强调其主体构成,所以他在考察福建地域文化时,专以“学术形态”为核心,从地域层级探讨文化中心的多元化与一元化,进而以“信仰形态”为核心,从地域分化探讨文化重心的周期演进Es]。

以上述文化区域的理论探讨为参照,我们在划分中原文化板块时,首先从地理、语言(方言)、宗教、风土人情等表象人手,结合中原地区文化发展的具体特点,考察其在文化渊源的基础上所受自然地理环境、行政区划的影响,更要考虑因政治、经济、军事等人为因素的介入所形成的决定文化发展方向的主导因素。

在上述诸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可以认定中原文化在踏入文明门槛之后逐渐形成了以下基本板块:1.中原文化的中心区域。

在地域上包括现在的·94‘三门峡——郑州——平顶山地区,它以中华文明摇篮地位成为中国最早的政治舞台之一,不仅是一个时期的区域文化,而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中国主流文化的代表。

1977年,考古工作者在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中找到了早期新石器时代农业文化的线索。

而渑池县的仰韶文化集中展现了中国母系氏族制度从繁荣到衰落时期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成就,仰韶文化以豫西一陕西关中为中心,北到长城沿线及河套地区,南达湖北的西北部,西到甘青接壤地带,东至河南东部,在长达2000年的历史进程中。

逐渐形成中华民族原始文化的核心部分,共同为中华民族文化机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特别是在郑、洛、三门峡地区新发现了大量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以及偃师二里头夏文化遗址,最终确立了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夏文化的早晚关系,廓清了中原文化的发展脉络。

据古史记载,这个地区是华夏族活动的中心舞台,黄帝都于有熊(今新郑市),帝喾都于亳(今偃师市),夏禹都阳城(一般认为即今登封市告成镇)、阳翟(今禹州市),太康迁都斟寻5(一般认为在今偃师二里头一带,一说今巩义市稍柴村),商汤都毫(一说今郑州商城,一说今偃师商城)、仲丁迁瞰(一说今郑州商城,一说为郑州小双桥遗址处)。

周武王灭商后,迁九鼎于雒邑(今洛阳市)。

成王即位,周公辅政,对雒邑进行了大规模营建,使之成为一座规模宏大的新的都城,称为“成周”或“新邑”。

新都建成后,成王“迁宅于成周”,“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丰厚的文化底蕴成就了著名的河洛文化。

河洛文化在汉唐时期是其高度的发展期。

秦和西汉王朝以咸阳、西安为国都,但以洛阳为陪都。

东汉建都洛阳;魏晋南北朝时期,洛阳曾经是曹魏、西晋和北魏政权的都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措施,用汉语、改汉姓,改用汉制度量衡等。

隋唐时期,洛阳长期作为陪都,称东都、东京。

天寿元年(690年),武则天废唐为周,立号为圣神皇帝,在洛阳建造明堂,创立殿试。

以都城洛阳为中心培育起来的河洛文化,不仅是中原文化的中心,而且成为当时中国主流文化的代表:在学术思想上,这里是中国传统儒家、道家、法家思想产生的社会基础,是理学的发源地;在宗教信仰上,这里是传统敬天礼祖崇神“天人一体”原始信仰的滋生地,是道教的重要起源地,同时又是佛教在中国传播的原点;在语言上,这里是中原官话的发源地,在汉唐时代,是全国流行的普通话;在思想行为上,这里是中国“礼仪之邦”的制礼初始,人民养成淳厚朴实、崇尚信义、乐善好施、豁达宽容的生活习惯。

以洛阳为中心的皇都文化,在政治中心和经典哲学影响下的史学、文学、科技、艺术、教育熠熠生辉,河洛大地人文荟萃,名家辈万方数据出。

文化中心区域对外辐射的能力是极其强大的,并从而派生出超区域的亚文化区,在汉代将先秦时期楚文化区域的豫西南地区纳入自己的文化系统。

尤其需要说明的是,后来形成的豫东开封宋文化实际上是对河洛文化的承继,我们可称之为“后河洛文化”。

“后河洛文化区”是河洛文化的延续,是中原文化新的繁荣,开封作为七朝古都,因北宋建都而达到历史的高峰,使中原文化中心区东移,再一次成为中国主流文化,并传至海外。

2.黄淮文化区。

主要包括现在河南东部的商丘——周口地区,这里在历史上是华夏文化与东夷文化的交汇地带,也是华夏、东夷、苗蛮三大文化碰撞、融合的中心地区。

它的西部是发达的华夏文化,华夏文明向东才真正发展壮大起来;它的东部是历史悠久的海岱文化,夷人进入中原影响并促进了华夏文化的发展;楚文化由这里南迁江汉,与苗蛮文化结合后繁荣发展,并反过来北上扩张,所以东部文化区应是一种复合型的文化。

中原东部一般认为属于传统的东夷文化区。

长期活动于中原的太吴、蚩尤、少吴都是东夷族的首领。

太昊时期在考古学年代上当属大汶口文化早期,是由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的转变阶段,豫东是大汶口文化在河南的中心区,大汶口文化早期吸收了仰韶文化的诸多因素,在中期则又反过来影响了仰韶文化;少昊承继太昊,辗转于鲁西南及豫东地区,其时代与黄帝相当,东夷人在中原地区有的与当地原有部落融合,有的保留有较完整的独立性,其势力西可达洛阳。

黄帝与蚩尤大战,蚩尤所率东夷的九黎战败,东夷势力大大萎缩,退出了中原地区。

继之而起的龙山文化在豫东是比较独立的末期东夷文化在中原地区完整的出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