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研究方法》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生态学2、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3、课程学分:_____4、课程总学时:_____5、适用专业:_____二、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一)课程性质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交叉学科。

(二)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了解生态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和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为学生从事相关专业工作和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三)课程任务1、使学生了解生态学的发展历程、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掌握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和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3、培养学生运用生态学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问题,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术语,如生态因子、生态位、群落演替、生态系统等。

2、理解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如限制因子定律、耐受性定律、能量流动定律、物质循环定律等。

3、能够运用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如野外调查、实验研究、模型模拟等,开展简单的生态学研究。

4、了解生态学在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农业生产、城市规划等领域的应用。

四、课程教学内容(一)绪论1、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2、生态学的发展历程3、生态学的分支学科4、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二)生物与环境1、环境的概念和类型2、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3、生物对环境的适应4、生物的生态幅(三)种群生态学1、种群的概念和特征2、种群的数量动态3、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4、种群的调节机制(四)群落生态学1、群落的概念和特征2、群落的种类组成3、群落的结构4、群落的演替(五)生态系统生态学1、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成分2、生态系统的结构3、生态系统的功能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六)全球生态学1、全球变化的概念和类型2、全球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3、生物多样性保护五、课程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讲解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生态学研究方法》教学大纲

《生态学研究方法》教学大纲

《生态学研究方法》教学大纲开课学期:秋季先修课程:普通生态学、植物地理学授课对象:环境科学专业本科2或3年级学生课程目标:本课程通过对生态学研究的方法论、发展历史和不同研究层次的方法手段等的系统介绍,并辅以相应的操作实习,旨在使学生对生态学研究的方法手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建立起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框架和实际操作能力。

学时:51学时。

其中授课45学时,实验学时6学时。

合计3个学分。

教材:自编讲义参考书:(1)Ecological Methodology.Krebs J. Charles, 1998(2)Scientific methods for ecological research. E. David For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3)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

R. McIntosh著,徐嵩龄译,1992年;(4)生态学调查方法手册。

(英国)W.J. Sutherland等著,张金屯译,1999年;(5)植被数量生态学方法。

张金屯,1995年;(6)普通生态学-原理、方法和应用。

郑师章,吴千红,王海波等编著,1994年;(7)普通生态学实验手册。

G.W. Cox著,蒋有绪译,1979年。

(8)陆地生物群落调查观测与分析。

董鸣主编,中国标准出版社,1996年。

(9)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提纲及数据库建设。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规律研究》项目组编著,1993。

(10)植物生态学实验。

内蒙古大学生物系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年(11)植被生态学的目的与方法。

Ellenberg,Muller- Daumbois(12)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

邬建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13)植物种群学。

王伯荪,李鸣光,彭少麟著,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14)当代生态学博论。

刘建国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15)试验设计的技术与方法。

生态学教学大纲

生态学教学大纲

生态学教学大纲一、导论生态学作为一门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课程的教学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掌握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二、课程设置1. 生态学基本概念- 生态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2. 生物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保护策略- 生物多样性与人类活动的关系3. 生态系统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和评价方法- 突发事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威胁4. 气候变化与生态学-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和影响- 生态学在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应用- 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适应策略5. 生态学实践- 生态学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 野外生态考察和调查方法- 生态学与环境管理的结合三、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 理解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3. 能够分析和评价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4. 具备基本的生态学研究和实验技能;5. 培养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课堂讲授,向学生介绍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生态学实验和调查,培养其实践能力。

3. 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和小组活动,提高学习效果。

4. 考察实习:安排学生参与野外考察和生态系统调查,拓展视野。

五、教学评估1. 平时表现:包括出勤情况、作业质量和课堂表现等。

2. 期中考试:考核学生对生态学基本知识和原理的掌握情况。

3. 期末论文:要求学生撰写关于生态学实践或研究方面的论文。

4. 综合考核:结合课堂表现、考试成绩和实践能力进行评定。

六、教材及参考书目1. 主教材:《生态学导论》(第三版),作者:柯勇等2. 参考书目:- 《生物多样性保护》(第二版),作者:王伟- 《气候变化生态学》(第四版),作者:刘明- 《生态学实验指南》,作者:张强七、教学团队本课程由生态学专业的教师负责授课,辅以环境保护和生态系统管理领域的专家参与指导,以确保教学内容的全面性和权威性。

《生态学研究方法》教学大纲

《生态学研究方法》教学大纲

《生态学研究方法》教学大纲Ecology research method一、基本信息(一)知识目标使学生直观地加深理解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原理和规律,掌握生态学研究和实践应用的基本方法、手段和技巧。

(二)能力目标通过本实验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通过仔细认真的实验操作,了解实验的原理及步骤,并通过实验过程的体验,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素质目标— 1 —掌握开展生态研究、生态设计创新所需的必要的操作技能。

三、基本要求(一)了解生态学理论和方法开展生态规划与设计。

(二)理解生态学理论、原理和规律。

(三)掌握开展生态学室内研究、野外调查和实践应用的基本方法、手段和技巧,学会使用生态学研究所需的主要仪器设备。

四、实验项目设置情况五、各实验项目教学内容实验项目一:生态因子的综合测定4学时(一)实验目的要求通过本实验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生态环境中主要生态因子的观测和测定方法及一些常见的测定仪器的使用方法,并比较不同生态环境中主要生态因子的变化规律。

(二)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太阳辐射仪(或照度计)、水银温度计、最高温度计、最低温度计、干湿球温度计、风速测定仪、罗盘、竹竿、皮尺、卷尺、记录笔、记录纸等。

(三)实验内容1. 太阳辐射量调节太阳辐射仪到水平位置,连接辐射仪与辐射电流表;或调整照度计至“0”的位置,测下列项目:(1)总太阳辐射量将太阳辐射仪的探头直接暴露于太阳辐射下,待辐射电流表稳定后,记录读数,— 2 —通过换算得出总太阳辐射量。

(2)散射辐射量在太阳辐射仪上面的一定高度,用黑色遮阳板遮住太阳辐射的直射部分,待辐射电流稳定后,记录读数。

(3)直射辐射量等于太阳总辐射与散射辐射量之差。

(4)地面反射辐射量将太阳辐射仪探头朝向地面,并与地面平行,待辐射电流表读数稳定后,记录读数。

2. 气温和土温(1)将一根竹竿(2~4m)垂直于地面,从地面起每隔50cm放一支温度计(注意不要让太阳光直射探头或温度计的下部,可用黑色遮阳板遮住阳光)。

《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Ecology一、课程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

(二)能力目标通过各教学环节的实施注重培养学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树立实事求是、严谨治学的学风。

(三)素质目标从思想上明确认识到生物有机体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统一体,树立正确的自然观。

— 1 —三、基本要求(一)了解生态学各研究领域、各组织层次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了解生态学在科技发展、尤其在环境科技和农业科技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理解生态学各研究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原理。

(三)掌握生态学各领域的研究方法、操作步骤和应用程序。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2学时1.生态学的定义2.生态学的研究对象3.生态学的分支学科4.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与发展趋势本章小结重点:生态学的定义与研究内容难点: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与发展趋势思考题:1. 简述生态学的几种主要定义,并给出你对不同定义的评价。

2. 比较三类生态学研究方法的利弊。

作业:从生态学发展简史入手,谈谈你对该学科的总体认识。

教学方法:多媒体授课第二章生物与环境4学时第一节环境的概念及其生态因子2学时1. 环境与生态因子的概念2.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3.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4. 最小因子、限制因子与耐受限度第二节生态因子的作用及生物的适应2学时1. 光的生态作用及生物对光的适应2. 生物对温度的适应— 2 —3. 水的生态作用及生物对水分的适应4. 土壤的理化性质及其对生物的影响本章小结重点:生物的环境、环境因子与生态因子的区别、因子的生态作用难点:生物对生态环境的适应与进化。

思考题:1. 生物对环境因子的适应特征、现状的分布与地球历史变化过程有什么联系?2. 在引种驯化中应该注意光照和温度的哪些因素?作业:1. 如何根据工作的需要对生态因子进行分类?生态因子作用有什么特点?如何分析生态因子作用的规律?2. 光在时空上的配置对植物和动物产生哪些影响?3. 低温和高温对生物会产生哪些影响?为什么温度能够限制生物的分布?4. 水生植物如何适应水环境?陆生植物如何适应干旱环境?教学方法:多媒体授课第三章种群及其基本特征6学时第一节种群及其基本特征4学时1. 种群的概念2. 种群的基本特征3. 种群的动态4. 种群的空间格局第二节种群调节2学时1. 气候学派2. 生物学派3. 自动调节学说本章小结重点:种群的概念,种群密度的统计方法,空间分布类型,种群统计学参数,指数增长模型与逻辑斯谛增长模型,种群调节理论;难点:指数增长模型与逻辑斯谛增长模型— 3 —思考题:1. 种群的密度和分布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种群的不同分布形式对种群的发展各有哪些影响?2. 逻辑斯谛方程中的K,r参数有什么生物学意义?3. 有关种群调节理论有哪些学派,各学派所强调的种群机制是什么?作业:1. 具有什么特点的生物容易出现种群的爆发?2. 什么是最小可存活种群,说明其在生物保护中的应用。

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主讲教师:林文雄福建农林大学农业生态研究所《生态学》课程(ECOLOGY)(学时60)一、简要说明:本课程对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基地班和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是专业指定选修课,总学时为60学时(理论45学时,实验15学时),课程实习0.5周,共3学分。

二、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它的知识点多,涉及的交叉学科多(环境工程、水土保持、地理学、植物学,土壤学、经济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研究对象的空间尺度变化大(从分子生态学到全球生态学),时间跨度长,具有综合性、宏观性、战略性、实用性等特点。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业、技术的进步,人类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强度影响环境,环境问题的出现,诸如世界上出现的能源耗费、资源枯竭、人口膨胀、粮食短缺、环境退化、生态平衡失调等六大基本问题的解决,及外来物种和基因工程带来的生物安全问题都有赖于生态学理论的指导。

这门课的任务是让学生掌握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具备一定的生态观念与环保意识,掌握自然生态现象与过程的观察、分析方法和生态学的基本实验研究技术,能初步利用生态学基本理论与方法对生态学问题和现象进行思考,并能运能够利用生态学的观点去考虑人类面对的几个最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三、教学的基本要求和方法要求生物专业的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了解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思想、基本事实、基本方法、基本技能;掌握生态学中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景观生态系统等不同层次的生态学规律;能初步运用系统分析方法,从物质、能量运转的本质上来认识、解析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用生态学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针对课程内容和教学需要,本课程采用了课堂多媒体授课,双语教学,学生利用参考教材、网上资料进行自学,实验室和野外实习等方法,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的主动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多方面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生态学》是生物学、环境科学、地球科学等领域的一门基础学科,主要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规律。

本课程旨在让学生全面了解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掌握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生态保护和恢复的策略。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具备扎实的生态学基础理论,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态问题,为后续的学习和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1、掌握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了解生态学的发展历程和前沿动态。

2、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规律,掌握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3、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了解生态保护和恢复的策略及实践。

4、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对生态学研究的兴趣。

三、课程内容1、生态学概述:生态学的定义、发展历程、研究内容和方法。

2、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3、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4、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等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5、生态保护与恢复:生态保护的意义、原则和方法,生态恢复的原理和技术。

6、生态学前沿:介绍当前生态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引导学生了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解:教师通过讲解、案例分析等方式传授知识。

2、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操作,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相关问题,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如生态调查、环保行动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5、在线学习:利用网络平台,提供课程资料、视频教程等资源,方便学生自主学习。

五、考核方式1、平时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包括书面作业和实验报告等,以检验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

2、期中考试:进行期中考试,测试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生态学教学大纲(二)2024

生态学教学大纲(二)2024

生态学教学大纲(二)引言概述: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

为了提高生态学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制定了这份生态学教学大纲(二)。

本大纲将聚焦于五个重点,包括生态学基础知识、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生物多样性与生态保护、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生态学实践与研究方法。

通过系统性的教学安排,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生态学的理论和实践,并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生态问题的能力。

正文:一、生态学基础知识1.1 生态学的定义与起源1.2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与目标1.3 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与理论1.4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1.5 生态学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二、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2.1 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2.2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2.3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2.4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恢复能力2.5 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三、生物多样性与生态保护3.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与评价3.2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与演化3.3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与意义3.4 生物多样性的威胁与保护3.5 生态保护的原则与方法四、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4.1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4.2 农业活动与生态系统4.3 工业化与生态危机4.4 气候变化与生态适应4.5 生态系统管理与可持续发展五、生态学实践与研究方法5.1 野外调查与数据收集5.2 样地定位与设计5.3 实验方法与数据分析5.4 模型构建与模拟实验5.5 科研文献阅读与科学写作总结:通过学习本生态学教学大纲(二),学生将全面掌握生态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认识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并能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同时,学生将学会野外调查和实验方法,培养科学研究的能力。

希望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参与到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为建设美丽的地球作出自己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学研究方法》教学大纲
开课学期:秋季
先修课程:普通生态学、植物地理学
授课对象:环境科学专业本科2或3年级学生
课程目标:本课程通过对生态学研究的方法论、发展历史和不同研究层次的方法手段等的系统介绍,并辅以相应的操作实习,旨在使学生对生态学研究的方法手段有一个
全面的了解,建立起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框架和实际操作能力。

学时:51学时。

其中授课45学时,实验学时6学时。

合计3个学分。

教材:自编讲义
参考书:(1)Ecological Methodology.Krebs J. Charles, 1998
(2)Scientific methods for ecological research. E. David For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3)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

R. McIntosh著,徐嵩龄译,1992年;
(4)生态学调查方法手册。

(英国)W.J. Sutherland等著,张金屯译,1999年;
(5)植被数量生态学方法。

张金屯,1995年;
(6)普通生态学-原理、方法和应用。

郑师章,吴千红,王海波等编著,1994年;
(7)普通生态学实验手册。

G.W. Cox著,蒋有绪译,1979年。

(8)陆地生物群落调查观测与分析。

董鸣主编,中国标准出版社,1996年。

(9)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提纲及数据库建设。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规律研究》项目组编著,1993。

(10)植物生态学实验。

内蒙古大学生物系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年
(11)植被生态学的目的与方法。

Ellenberg,Muller- Daumbois
(12)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

邬建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13)植物种群学。

王伯荪,李鸣光,彭少麟著,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
(14)当代生态学博论。

刘建国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
(15)试验设计的技术与方法。

栾军编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87年
一、时间安排
9月12日~1月2日,24次课,48学时,3学分。

其中10月1、3日课程与国庆节冲突,1月1日与元旦冲突,实际上课21次,中间安排3次实习,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在第24次课将作考前辅导;最后一次课考试。

学校规定上课时间到1月6日止,6~17日停课复习。

考核方式:包括平时考核、实习情况和期中、期末考试。

平时的考核包括课后思考题,课前不定期穿插小测验。

平时成绩占40%,期中考试占20%,期末考试40%。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以研究方法讲解为主,同时配合数据练习;辅以3次操作性实习;最后通过卷面考试进行一次全面的考核。

通过上述途径,使学生对生态学研究的基本途径、发展过程及其当前进展获得一个全面的认识;了解生态学研究的方法论途径;学习关于生态学研究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并获得一定的研究实践经验。

在内容上,将涉及现代生态学几个主要分支: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但以陆生植物生态学为主;涉及生态学研究的野
外、实验和模型三大分支,但以野外调查方法及其数据分析和解释途径为主。

三、课程大纲
第一章、绪论-生态学研究的基本概念
第二章、科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第三章、生态学研究及其方法的发展历史
第四章、野外调查的准备和野外注意事项
第五章、动、植物种群调查
第六章、取样设计
第七章、生态空间格局
第八章、种群结构、动态、生物量与生产力
第九章、生态位
第十章、多样性
第十一章、生境因子(光、温、降水与湿度、土壤、地貌)与生态幅度(物候)第十二章、群落结构分析:外貌形态、物种构成、重要值、相似性与种间关系第十三章、植被分类和梯度分析
第十四章、自然干扰与群落动态
第十五章、实验设计
第十六章、生态学的模型方法(徐福留或高琼)
第十七章、3S技术在生态学中的应用
第十八章、定位实验与生态学的网络研究
第十九章、实验一:野外调查-种群调查取样与分析
第二十章、实验二:一个实验生态学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第二十一章、实验三:模型方法的实验
联系电话:62751179
E-mail: shzh@。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