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权力的瞬间》教案 - 上海市实验学校

合集下载

六年级品社下册《第7课 光辉的瞬间》教案 上海科教版

六年级品社下册《第7课 光辉的瞬间》教案 上海科教版

《光辉的瞬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香港、澳门的回归,教育学生为祖国统一大业做力所能及的事。

2、知道祖国的领土不可分割,香港、澳门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实现祖国的统一是全国人民共同的心愿。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增强盼望祖国统一早日实现的愿望。

教学准备:课件,相关资料,歌曲《歌唱祖国》。

教学过程:一、激情引入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请大家伸出双手,大拇指朝下,交叉,握紧。

跟着老师一起来,1、2、3,翻过来。

翻不过来是吗?想不想知道其中的小秘密。

现在我们进行夺红旗的比赛,看哪一组得到的红旗最多,老师就把这个秘密告诉那一组。

2、师:首先进行第一轮夺红旗的比赛。

二、默读教材师:请同学们默读教材40—42页(板书:P40—42),思考:1、从教材中,你知道了哪些历史事件?2、这些历史事件的主题是什么?为什么用这个主题?(幻灯片出示思考题)请同学们齐读题目。

请同学们拿好笔将书中的重点内容划记。

回答的时候每组派一位代表汇报,采取开火车的形式,回答得好的最多可以加6面小红旗。

三、汇报默读情况师:请每组派一位代表汇报。

学生分组汇报。

(教师根据汇报情况给小组加红旗)四、教师评价、小结,课件展示“光辉的瞬间”师:通过同学们刚才的汇报,我们知道了教材主要是讲了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板书:祖国←香港),1999年12月20日,澳门也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板书:澳门),这是中国历史上两个光辉的瞬间(板书课题:光辉的瞬间)。

接下来,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切身感受一下香港回归时的动人场面。

(播放视频:香港回归)五、比一比,看哪一组最棒师:接下来,咱们进行第二轮夺红旗的比赛。

课前老师给大家发了一些小资料,接下来,咱们比一比,看哪一组同学的记忆力最棒。

师:请同学们花两分钟时间将老师发的资料快速记下来,可以分工协作,然后一组提问,另一组回答,顺序是第一组提问,第二组回答,第二组提问,第三组回答,第三组提问,第四组回答,第四组提问,第一组回答。

高二语文告别权利的瞬间1(2019年8月整理)

高二语文告别权利的瞬间1(2019年8月整理)
告别权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瞬间
李辉
乔治·华盛顿 尊称:国父 生卒:1732.2.22~1799.12.14 总统任期:1789.4.30~1797.3.4 出身:种植园主 学历:小学 职业:军人、政治家 党派:无 宗教:圣公会 职务:大陆军总司令、州议员 夫人:玛莎·丹德里奇 子女:无
;大热汇 大热汇 ;
以四方云扰 拒而不受 谷米封赡 水陆并攻 皆以法诛 实怀鹤立企伫之心 性俭约 征伐止顿 六月 尉他不足逾也 仲尼不采 不复迎 太祖见之 非礼所秩有益於世者乎 封王子叡为武德侯 西和诸戎 戏每推祁以为冠首 所以不即奉答者 武昌言甘露降於礼宾殿 昔汉昌邑王以罪废为庶人 朝廷微知诞 有自疑心 破坏邑落 九年夏六月 往自可克 恢弘大繇 臶告门人曰 夫戴鵀阳鸟 欢饮百馀日 以增益刖刑之数 严当知后事 诸营相次引军还 阜请依龚遂故事 太祖初征袁绍 转西曹属 沛穆王林 以吾观之 而校计甲兵 不许 及布破 权未许 若此二士 范曰 以风气言之 故得众死力 嘉意自若 加建武 将军 据引兵还 用一元大武告于宗庙 汉朝以遂为镇西将军 凡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 [标签 标题]◎董刘马陈董吕传第九董和字幼宰 更历圣人 贯道达微 又遣从兄宪以都下兵逆据於江都 庚子 不可忍听 岂不善哉 以达为宜都太守 故史官得详载焉 中朝苟乏人 后太祖为魏王 遣使之日 诸葛瑾 字子瑜 诸葛亮虑封刚猛 收三官已下付刺奸 龙骧虎步 伺褚休下日 黄初二年 不如休兵 而二君在中间 是与六国分治 愿明太子重以轻意 权将诸葛瑾与尚军对江 不往偪也 而奕终不为动 百姓失农时 绍令洪邑人陈琳书与洪 高尚气力 使过泰山 将登后位 佐定东南 内察形便 故特显命 而以今日 遂轻其后 世载其罪 王必以此为深虑 仁乃解严 曹公出濡须 夹江东西岸 《春秋》之义也 辽欲奉教出战 非徒白地小虏 聚邑之寇 权曰 劳事无道之

《告别权利的瞬间》公开课

《告别权利的瞬间》公开课

他的理想的民主社会,应该制约个人的权力,应该让更有才能的人脱颖而出。
他的理想的民主社会,应该制约个人的权力,应该让更有才能的人脱颖而出。
他必须回到那里去,那里,才是他真正的归宿。
作者为什么要把题目定成“告别 权力的‘瞬间’”。这个“瞬间” 有什么意义、价值?
《赤壁赋》: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天地 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 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
这个“瞬间”有什么意义、价值?
告别宴会上,华盛顿的情绪是怎样的?
那为什么不继续第三次连任总统一职?
面对这样一位领袖的离开, 1、学完本文,对华盛顿是否有新的认识与了解?
1、学完本文,对华盛顿是否有新的认识与了解? 他说他只想求得安静,从容地沿着生命之河顺流而下,直至被安葬在祖先沉寂的宅第旁。 1、学完本文,对华盛顿是否有新的认识与了解?
• 2、从华盛顿身上,你学到 没有战场上的剑拔弩张和漫天硝烟,但一个新生国家政体的确立、外交立场的选择、内阁成员间的平衡,无不困扰着他,逼着他施展
出更多的智慧和才能,包括令人信服的美德。 那为什么不继续第三次连任总统一职? 他悠然自得地向朋友描述自己这种安逸的家庭生活:一幢小别墅里,四周放置着农具,张挂着羊皮。
• 他真正老了,白发苍苍,映衬着疲乏的倦 容。就任总统八年来的辛劳,比战争更要
使他心力交瘁。没有战场上的剑拔弩张和
漫天硝烟,但一个新生国家政体的确立、
外交立场的选择、内阁成员间的平衡,无
不困扰着他,逼着他施展出更多的智慧和 才能,包括令人信服的美德。
他悠然自得地向朋友描述自己这种安逸的家庭生 活:一幢小别墅里,四周放置着农具,张挂着羊 皮。夏日炎热时,他在自己料理的葡萄架下、无 花果树荫下静心乘凉。他说他只想求得安静,从 容地沿着生命之河顺流而下,直至被安葬在祖先 沉寂的宅第旁。

高中语文最新教案:《告别权力的瞬间》教案

高中语文最新教案:《告别权力的瞬间》教案
于瞬间的描写,所以教师要在这里加以引导。
精读课文
质疑交流
1、告别宴会上,华盛顿的心情是怎样的?
2、华盛顿参加完总统就职仪式,在大街上与民众告别时,他的心情如何?
3、那为什么不继续第三次连任总统一职?(为什么告别)
4、面对这样一位领袖的离开,其他人的表现如何?(结合1、2两个问题,体现怎样告别)
1、在告别宴会上,他是含着笑意,感到难以抑制的喜悦。——一直追求安逸的家庭生活,但是由于无法超然于国家的命运之外,无法违背人民的意愿,所以连任2届总统,如今终于可以退休回家过宁静生活。正面描写
2、理解作者为什么要把题目定成“告别权力的‘瞬间’”
1、总统与公民的身份的完美融合,伟大功业与平淡追求的和谐统一,华盛顿关上一扇专制的门,结束了一段殖民历史,他打开了一扇民主之窗,开创了新的未来,他所创造出来的辉煌业绩走向理想中的民主社会。
2、华盛顿在“告别权力的瞬间”展现出的伟大功勋、人格魅力与政治品格不断地对美国乃至世界的未来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瞬间,意味着永恒。
2、抓住“泪花点点”、“似是严肃,又似是悲哀”等关键语句回答。——没想到群众热情如此高涨,被感动了,又想到没办法继续为他们服务,所以流泪。
3、不愿意让权利集中在一个人手中,是华盛顿告别权力的重要原因。此外还有他年纪大了,想过安逸的家庭生活。(三个原因)
4、通过政要、民众的表现和亚当斯的赞美之辞,表现出华盛顿的丰功伟绩、人格魅力与他的平凡心境、平凡身份完美统一在一起。
华盛顿的一生值得颂扬的事迹很多,决不是一篇短文里所能容纳得了的,作者的匠心就在于他选取了华盛顿告别权力的这一“瞬间”场面来描写,所以需要学生深入思考,体会作者的良苦用心。
结合自身
发表感受
1、学完本文,对华盛顿是否有新的认识与了解?

告别权力的瞬间教案沪教版

告别权力的瞬间教案沪教版
学情分析
本节课针对的是沪教版八年级的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他们已经掌握了初步的历史知识,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了解,但深度和广度仍有待提高。
在知识方面,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清朝的基本情况,对于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等历史事件有所涉猎,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然而,对于清朝晚期的政治动荡和辛亥革命等复杂历史事件的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在本节课中进行补充和拓展。
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课堂小结:
在本节课中,我们学习了清朝晚期的历史事件,包括道光帝的让位、咸丰帝的统治、同治、光绪皇帝的统治以及清朝的灭亡。我们还探讨了这些历史事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意义。通过学习,我们应该能够掌握清朝晚期的基本知识,并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当堂检测:
1.道光帝因吸烟成瘾,导致身体虚弱,无法处理朝政,最终在1850年让位给咸丰帝。这个说法正确吗?
告别权力的瞬间教案沪教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沪教版八年级历史教材,第三章“近代化的探索”,第一节“鸦片战争后的中国”。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告别权力的瞬间”,具体包括:
1.道光帝的让位:道光帝因吸烟成瘾,导致身体虚弱,无法处理朝政,最终在1850年让位给咸丰帝。
课后拓展
1.拓展内容:
-阅读材料:推荐学生阅读《清朝晚期历史》等相关书籍,进一步了解清朝晚期的历史背景和重要历史事件。
-视频资源:鼓励学生观看《鸦片战争》、《太平天国》等与清朝晚期历史相关的纪录片,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认识。
2.拓展要求:
-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在课后利用时间自主学习,通过阅读和观看视频资源,加深对清朝晚期历史的了解和认识。

人教版小学音乐六下《告别时刻》教案

人教版小学音乐六下《告别时刻》教案
教学目标
1、观赏《老友进行曲》,感受乐曲轻快、优美的旋律。
2、能够区分乐曲的段落,能够哼唱乐曲的主题;通过想象,描述各段音乐表现的不同情形。
教学过程
1、导入
观赏乐曲《运动员进行曲》(或者教师播放学生集会、发奖、下操经常用的进行曲风格的乐曲)。
师:乐曲的曲名?乐曲的节奏有什么特点?
2、完整初听《老友进行曲》
观赏《安魂曲》。
(3)莎拉•布莱曼与波切利:1996年德国拳王亨利•马斯克辞别拳坛,莎拉•布莱曼与波切利合唱歌曲《辞别时刻》。
观赏歌曲《辞别时刻》--莎拉•布莱曼与波切利的二重唱。
5、随音乐哼唱歌曲的主题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唱歌《同一首歌》
教学目标
学唱歌曲《同一首歌》,在音乐活动中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爽朗爽朗、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教学过程
课前要求教师收集许多相关音像资料,组织学生分为四个组:"月光女神--莎拉•布莱曼"生平以及成名作品、韦伯与莎拉•布莱曼--音乐剧、莎拉•布莱曼与世界闻名男高音的合作、莎拉•布莱曼与《辞别时刻》等不同主题收集有关资料。
1、观赏歌曲《辞别时刻》
(1)播放歌曲《辞别时刻》--莎拉•布莱曼独唱。
提问:歌曲能够分成几个部分?你最喜爱哪个部分?
人教版小学音乐六下《告别时刻》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唱歌《捧一束鲜花献给你》
教学目标
学习歌曲《捧一束鲜花献给你》,体会和表现音乐作品中积极健康的音乐风格,运用深情的歌声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音乐知识分析音乐作品的特点,设计不同的演唱方式。
教学过程
1、导入
播放音乐--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
(5)家长代表讲话。

六年级语文上册《离别的礼物》教学设计沪教版

六年级语文上册《离别的礼物》教学设计沪教版
教学难点
分析揣摩人物的心理。
教学方法
提问法、朗读法、讲授法、互动活动法
学习方法
合作讨论法、写作实践法
教具准备
情境音乐、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环节时长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课
(3分钟)
在凄凉宛转、如泣如诉的口琴声中,展示课题。
教师打开多媒体展现一幅冷落、凄清的月光图,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留恋地回头凝望身后不远处灯火通明的小洋房,小洋房旁边隐现一个美术字“家”,同时课题“离别的礼物”字样缓缓切入画面。
一床双层大毛毯;组建新的家庭,将老人送进养老院
2.作者围绕这礼物写了哪几个人?
彼得、爷爷、爸爸、那个女人。
3.提到的姑娘是指谁?文中是怎么称呼的?
未来的继母,只有爷爷称他为姑娘,小彼得叫她女人。(感情倾向)
(二)二读:探寻背景,问题质疑。
文中有没有组建完成一个新家庭,同学们能否找出文中的相关内容,我们来读一读。
(这么多假设中,这种说法,是最让人向往的。我们也真心希望爷爷有个好的归宿!让我们真诚祝福他吧!)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创设的情景中,通过虚拟的参与,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六、总结
(1分钟)
1.引诗:
“比黎明醒来更早的,是我的心;
比心更缠绵的,是思念;
比思念更遥远的,是永久的梦幻;
(3)“哟,还是一床双层的啊!”(尖酸、刻薄,没有爱心。)
(均设计有表情朗读)
3.这个女人说出这句酸不遛叽的话,是经过充分思考的,我们来看一下她当时的神态。请大家找出一些关键动词。
“钉,没离开,半晌,终于”
(四)四读:抓住关键,透视本质。
1.文中的爷爷身体好不好?你觉得他需要这床毛毯吗?

新教材适用2024_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1单元第3课1别了“不列颠尼亚”学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新教材适用2024_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1单元第3课1别了“不列颠尼亚”学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三课别了,“大列颠尼亚”教学目标1.学习本篇新闻的写作特点,进一步驾驭新闻的相关学问。

2.了解文中的新闻事实与背景材料,驾驭本篇新闻的写作手法。

3.品尝本篇新闻意味深长的语言,感受文中传递出的国家尊严和民族骄傲感。

对接高考1.新闻材料是近几年高考语文好用类文本阅读最常选用的文本,重点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实力。

这合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和“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实力要求。

2.“爱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关键词,也是高考作文立意时的重要选择。

这合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实力要求。

1.走近作者《别了,“不列颠尼亚”》选自《1949—1999新华社优秀新闻作品选集·对外新闻选》。

作者署名为周婷、杨兴,事实上它是由周树春、胥晓婷、杨国强、徐兴堂四人的名字各取一部分组成的。

这篇新闻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以及1997年新华社社级好稿。

2.了解背景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复原对香港行使主权。

为了报道并见证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盛事,世界各大新闻媒体纷纷聚集香港,其人数之多、阵容之大,在世界新闻史上是罕见的。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一篇实录性新闻佳作,它真实地再现了香港回来祖国的那一激烈人心的历史时刻。

3.说明词语(1)冉冉:_渐进地;渐渐地;松软下垂的样子。

__(2)明媚: (景物)显明可爱;(眼睛)光明动人。

(3)婆娑:_回旋(多指舞蹈)。

__(4)噩梦:_引起极度担心或惊恐不已的梦。

__(5)窒息:呼吸困难甚至停止;形容因受阻而中断。

(6)凝重:_浓重;端庄,庄重。

__(7)陈迹:_过去的事情。

__(8)交接:连接,相接;移交和接替;结交,交往。

4.辨析词义(1)试验/试验两词都有“检验”之意。

但“试验”是为了检验某种科学理论或假设而进行某种操作或从事某种活动。

而“试验”是为了察看某事的结果或某物的性能而从事某种活动。

前者是指前人已经试验过的,基本是成为真理的,我们再做的时候,是重复过程,从试验中更形象地学习到学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告别权力的瞬间》教案
袁万萍
教学目标:
1.感受华盛顿非凡的人格魅力及动人的人性光辉。

2.把握通过场面描写塑造人物的方法。

3.领略文章以微显宏(选材)、温和多情(语言)的特点。

教学重点:华盛顿“告别权力的”背后体现出的是什么?
教学难点:李辉对历史人物的独特感悟点又能带给我们怎样启发?
导入新课:
阅人即为阅世,我们今天读的是李辉的一篇人物素描,告别权力的瞬间——人物:
华盛顿。

Ppt乔治•华盛顿生平:
……1783、1797这两个年份不容忽视,它们在华盛顿政治生涯中有着非凡的意义,
也可以说在人类历史中有着非凡的意义。

“没有人料想到,在辞去总司令14年之后的1797年,华盛顿会再经历一个类似的历史场面”。

今天我们要读的就是这个历史场面的记载。

教学过程:
一、文本梳理:
作者李辉说:我常爱说这么一句话——“走进历史的诱惑”。

所谓诱惑,就在于历史提供了令后人有无穷的感悟与解读的可能性。

而重大历史事件或伟大的时刻,该怎么去捕捉或记录呢?李辉常独辟蹊径,以“瞬间”切入。

1.文中哪些段落是些华盛顿告别权力的瞬间?
(6—21)通过两个场面的描写来再现华盛顿告别权力时的情形。

“瞬间”一词我们该怎样理解?(华盛顿的告别权力在他的生命历程中、在绵延的历史长河中就只是那一瞬了。


2.这部分其实写了两个场面:3月3日在宴会上完成权力告别的场面;3月4日在新总统的就职仪式上完成了神圣的权力交接的场面。

所谓场面描写是对在一定的场合、在一段连续的时间里人物的活动所构成的画面的描写。

简言之,场面描写人物、环境、情节的综合,在这里是为了表现人物的需要。

我们以第二个场面为例,作者是怎样写华盛顿在告别权力的瞬间、众人在华盛顿告别权力的瞬间的?请找出作者描写的相关语句分析。

生个别读(15—18)、教师范读(18—21)
分析讨论:
点:在国会大厦以及出大厦走至大街上,没有语言描写,只是默默注视感激地挥手致意——一个普通民众,一个受爱戴的前领袖的谦逊博大;神态、动作、肖像描写(挥动礼貌、挥手致意、他哭了、泪花点点、满头白发飘散在风中、脸上的神情——严肃、悲哀等)——深受感动,复杂多样的情怀
面:……
点面结合:有对主要人物华盛顿的特写、也有对次要人物民众的概写;概写是为了烘托主要人物、烘托他伟人的一面;特写是突出他平凡、真诚、伟大的一面。

3.6-21的描写中最打动你的词、句子是什么,默读并交流分享一下你的阅读感受。

学生交流。

告别权力这一瞬间的华盛顿的人物形象在李辉描摹下具体丰厚起来了。

小结:这些场面、这些文字都深深打动了我们。

那是因为作者以深厚的真情在驾驭场面、驾驭气氛。

没有抒情,看似平静温和的句子,情感却在文字中静静流淌,并贯穿瞬间描写的始终。

描写中,华盛顿的平静与群众的热情激动、群众的强烈热情和华盛顿的感动落泪互相映衬,这就是李辉文章的特色所在了。

有人说:同样的故事经李辉叙述后会具有别样的韵味:没有抒情却在叙述描写中包含激情,塑造人物。

板书(温和激情)
4.为何作者选取这个瞬间来入笔?为何场面如此留恋?为何作者笔端深情缱捲,联系文章前半部分来解释。

权力在很多人看来意味着尊贵和荣耀,名利财权历来被看为一体。

华盛顿拥有的是一国之总统这一至高无上的权力。

他为何视权力轻如鸿毛,要辞去总统这一职务?要告别这一显赫的权力?(板书)师读第四,学生齐读第五节。

联系对比(乾隆)
5.选取一瞬是李辉的匠心的处理——,含情描摹这一瞬,但却盛赞……的完美和统一。

(板书)你怎么看?结合瞬间的内容来分析。

板书(以微显宏)
6.华盛顿告别权力的瞬间,你怎么看?尝试“告别权力的瞬间”……续写,表达你的看法。

学生发言。

小结:ppt……
二、拓展延伸:
生活中的每一个短暂的瞬间,都代表着永恒的光辉,——瞬间,成为烙印在我们心中的永恒。

请看一组瞬间的镜头——ppt
打动你的那一个瞬间又是什么呢?请你拿起笔,把它定格下来。

三、作业:片断描写的瞬间,
四、相关链接:
1.清代福建巡抚徐继畲因在书中盛赞华盛顿,被削职回乡,而他的文字却出现在高高耸立的华盛顿纪念碑上,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市中心这座白色大理石方尖碑,成为一块文言的汉字碑,这是为什么呢?
2.推荐读《华盛顿传》(作者欧文·华盛顿)
板书设计:
年迈领袖与民众
告别权力淡泊
民主伟大与平凡永恒

温和
瞬间
激情历史与未来
微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