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伤的文明——印度与中国的转型之痛
印度经济转型与对我国的影响研究

印度经济转型与对我国的影响研究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印度一直是备受瞩目的国家。
印度具备丰富的自然资源、庞大的人口、民主制度以及高增长潜力,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政治、社会和经济结构等方面的种种原因,印度的发展进程一直比较缓慢,与中国等新兴市场的发展相比,显得较为落后。
但是,自2014年莫迪上任以来,印度开始加速推进经济改革和转型,而这将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哪些影响呢?一、印度经济改革的概述在莫迪上台之前,印度在经济改革上的步伐比较缓慢,各种政策制度落后,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莫迪政府在上任后,建立了全新的政策框架,包括"印度制造"、"数字印度"和"绿色印度"等三个主题。
这些主题意味着印度正在推动经济从制造业、服务业和农业向数字、环保和创新领域转型。
在这一过程中,印度的政府机构愈发重视许多宏观经济问题,如财政赤字、通货膨胀、基础设施建设等。
印度的税制改革,被看作是其近年来最大的改革之一。
2017年,印度实行了一项名为"货物服务税"的印度全面税制签定协议,此举旨在用一个更简单、更具透明度的税制替代以往复杂杂乱的税制,并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各州之间的税收边界。
印度的另外一个重要改革举措是消除现金。
印度政府认为,现金泛滥给政府打击黑钱和财务舞弊带来了很大难度。
为此,印度政府分别于16年底和17年初推出了两个禁止使用大面额货币的政策,并进一步加强对黑市和非法交易的管控。
此外,印度还加强了对金融科技的投资和支持,鼓励数字支付和数字金融等创新技术的发展,这将推动印度经济向更加发达和成熟的方向发展。
二、印度经济转型的对我国的影响1. 近年来,中国一直在寻求推进"一带一路"倡议,而印度则积极推进"亚太网"政策。
这两个政策都旨在通过促进区域内特别是边缘地区的发展来创造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并促进区域内的互联互通,但方式和手段不同。
从《印度:受伤的文明》看印度新旧文明

从《印度:受伤的文明》看印度新旧文明摘要:独立后的印度,在西方文化和本身传统的双重冲击下,早已是一个破败的国度,纯粹的印度历史已然结束。
在甘地主义、印度古文明和种姓制度的深远影响下,当代的印度人无法建立起新文明,依然沉浸在那曾经辉煌的过去。
本文从奈保尔眼中的印度文明和印度古文明的对比以及奈保尔对甘地主义的分析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试图找到两种文化的冲突下,印度究竟何去何从,是完全抛弃过去还是在继承古文明,建立一个有深层文化根基的新印度文明。
很明显,要想建立真正的新的印度文明,就要完全抛弃所谓的古印度文明,重新找到自己的文化定位,消除无根性。
关键词:受伤的文明;甘地主义;文化认同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5-0013-02在《文化无根:以v.s.奈保尔为个案的移民文化研究》中,梅晓云将文化认同与移民文化分为拔根-飞地型、植根-同化型、去根-无根型、双重认同型。
作者在文中分析到,由于第二三代移民疏离了母国文化,同时又不能认同移民居地文化,没有族群历史和族裔群体,成为真正的漂泊者,无根人、”世界公民”,v·s·奈保尔正是其中之一。
正是由于这种文化上的无根,两种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的冲击,形成奈保尔对印度解读的理性分析与直觉感悟的抵牾。
《印度:受伤的文明》是英国著名后殖民主义作家奈保尔所写的”印度三部曲”之一,1975年在甘地夫人颁布”紧急状态”令前后,奈保尔再次对他的祖籍印度进行了探访。
与第一次的不同,作者在书中感叹道:”没有任何文明对外部世界那么缺乏抵御能力;没有一个国家那么轻易就被侵袭和劫掠,而从灾难中学到的那么少。
”两极分化在印度得到了最好体现,一方面是不断崛起的少数富人集团,过着花天酒地的奢侈贵族生活;另一方面是满街的乞丐、流浪的儿童和连绵不断的贫民窟。
1.奈保尔眼中的印度文明在这本书的开头,作者就提到”有时候老印度--那个许多印度人喜欢谈论的古老的,永恒的印度,似乎就这么延续着。
后危机时代中国和印度的经济转型

一
、
中国和 印度的经济发展路径 比较
低, 但是新兴经济体中的两位巨人 ( t w o g i a n t s ) 仍 然 保持 着正 的而不 是 负 的增 长 率 。有 研 究 显 示 ,
两 国在 未来 的增 长 潜力 很 大 , 不 过 印度 将 具 有 更 大 的发 展潜 力 ( P r i t c h e t t , 2 0 0 9 ) 。 从2 O世纪 9 0年 代 开始 , 世 界 经 济 格局 逐 步
完 成 了从西 到东 和从 北 向南 的 大 范 围重 心 转 移 。
法 国历史 学家 布 罗代尔 认 为 , 作为 1 5~l 8世 纪远 东地 区 的二大 经济 体 , 印 度经 济 在 1 7 5 7年 6 月2 3日的普 拉赛 战役 ( P l a s s e y C a m p a i g n ) 以后 逐 渐被 东 印度公 司所 控 制 , 而 中 国的 衰 落稍 微 晚 于
于两 国的资源禀赋和经济结构差异 , 两国在具体
摘要 : 在后危机时代 , 要有效解决中国与印度经济面临的诸多挑 战, 就 必须深刻认识 到两国在技术水平 上属于后
发 国家 , 在经济体制上正处于转型期这一实际背景。由此 , 本文认 为, 在 当前 中印两 国进 入经济开放新 阶段 的条 件下 , 必须改变原有的单纯依靠资源和资本投入获得技术的增 长模式 , 进而实现 向主要依靠以 自主创新战略为基 础的能力发展的结构性转变 。 关键词 : 后危机时代 ; 中国; 印度 ; 经济转型 中图分类号 : F 1 2 4 .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6— 7 2 3 X( 2 0 1 3) 1 2— 0 0 9 9— 0 3
间, 世 界经 济 总量 G D P的一半 以上 是 由 中印两 国 贡献 的 。但是 , 两 国经 济在世 界 G D P的份额 到 了 1 8 7 0年 减少 到 3 0 %, 而在 1 9 5 0—1 9 7 3年 更 减 少
工业文明冲击中国的变革与转型

工业文明冲击中国的变革与转型引言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和发展,工业文明对世界各国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也经历了巨大的变革与转型。
本文将探讨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影响,并分析中国在面对变革与转型时所采取的策略和措施。
工业文明的冲击工业文明的到来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冲击。
首先,工业革命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转型。
传统的农业经济逐渐被工业生产所代替,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工业部门的比重不断增加。
中国迎来了自己的工业化时代,经济结构逐渐由农业为主向工业为主转变。
其次,工业文明的冲击也对中国的社会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农村人口逐渐向城市流动,城市中产生了新的社会阶层。
工人阶级和商人阶级在中国社会中产生并崛起,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此外,工业文明的冲击还引发了文化的转型。
新的生产方式和社会格局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了冲击和挑战。
西方的科技、工业制度和思想观念涌入中国,对传统价值观进行了颠覆和冲击。
中国的文化传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和变革。
工业文明冲击之下,中国面临巨大的变革与转型。
那么中国是如何应对这些变革和转型的呢?变革与转型的策略与措施经济转型策略为了适应工业文明的冲击,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经济转型的策略与措施。
首先,中国积极推动工业化进程,发展制造业,加快经济结构的转型。
中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产国,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加。
其次,中国积极开放经济,吸引外资进入中国市场。
中国建立了一系列经济特区和自由贸易区,为外国投资者提供了良好的投资环境。
外资的引进加速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工业化进程。
此外,中国还通过加强创新和科技发展来推动经济的转型。
中国政府提出了“创新驱动、科技领先”的发展战略,加大了对科技研发的投入。
中国已经成为了全球科技创新领域的重要力量之一。
社会结构调整工业文明的冲击对中国的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了应对这些变革,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社会结构调整的措施。
印度对华政策变化值得中国反思

印度对华政策变化值得中国反思丁咚文在中国雄心勃勃地发展航空母舰、远程战略轰炸机、战略导弹、核潜艇等战略性武器,并致力于在周边展示军事力量和外交技巧的时候,可能有一个国家的改变对中国来说,意味深长。
印度是中国庞大的邻居,该国国土面积在世界上居于前列,人口数量更是仅次于中国,而且它还是亚洲最重要的经济体之一,经济和社会发展富有活力,与不同的是,它信奉自由主义价值观和资本主义制度。
印度和中国具有复杂的历史和现实关系。
它是最早与中共领导下的中国建交的国家之一,但两国也曾在边境发生武装冲突,与巴基斯坦的关系也成为中印恩怨情仇关系的组成部分,进入新时期后,两国经贸关系密切,但在地缘上又相互竞争,彼此警惕。
印度尤其对中国进入印度洋备感焦虑——印度向来将印度洋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
自尼赫鲁以来,印度就自恃为世界性大国,并将其作为本国的战略目标,他要成为国际游戏的一个重要参与方,而不是别人摆布的棋子,正因如此,长期以来,它宁愿与所有世界大国都既合作又保持一定距离,实行不结盟主义,以便更有效地实现自身的国家利益和长远目标。
在这一战略之下,印度与中国的关系亦很密切。
尤其是中国为应对东和南方向的海洋争端等紧迫挑战,稳定西部边陲成为重要的政策选择,中国和印度之间关系的密切、稳定与和平至关重要。
尽管如此,但印度正在发生的一些微妙变化值得关注。
在印度邀请下,日本自去年开始成为美印年度“马拉巴尔”演习的永久成员。
这一战略演习机制今年将移师到敏感的菲律宾西面的北部海域。
而印度此举并非一时兴起。
在美印领导人互访时,都就南海正在升温的紧张局势和海洋领土争端表示关切。
美国国防部长卡特说,他已和印度国防部长马诺哈尔·帕里卡尔达成协议,要求在今年举行一系列的联合军事演习。
印美关系在安全领域大幅度推进,卡特在不久前国会表示,美国现在跟印度距达成一项将允许两国军方在加油和维修时能更方便地使用对方资源的后勤协议已更进一步,有望在下月其本人访印时签署该协议。
近代印度的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

近代印度的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在近代印度,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是不可避免的。
这一时期,印度经历了西方殖民统治和独立后的现代化进程。
这些历史事件给当地人们的生活和文化打上了深刻的印记。
在印度,社会变迁始于英国殖民统治时期。
当时,英国政府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以加快印度的现代化进程。
在经济方面,英国建立了现代化的铁路、运河和邮政等基础设施,使得市场和贸易得以快速发展。
这些设施不仅促进了印度本土生产和外贸,同时也带来了奥斯曼帝国和中国大陆等地区的商品,使得当地人们开始了解欧洲的文化和科技。
在政治方面,英国实行了一系列的行政和司法改革,引入了现代化的市政府和州长制度,加强了印度法律和政治制度的现代化发展。
同时,英国还推广了现代科学和教育,使得当地人士开始接触现代文化和知识。
随着印度经济和文化的现代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开始发生变化。
一些印度人开始尝试西式穿着,摒弃了传统服装;一些人开始学习欧洲语言和文化,抛弃了土著的语言和文化。
在家庭生活中,一些家庭开始模仿西方家庭,推行近似的家庭观念和生活方式。
同时,印度的传统社会结构面临着崩溃的压力: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商业模式等一系列因素都促进了人们从传统农村社会转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模式。
而这些转变的关键在于,人们不仅通过交流吸收了西方的文化和观念,也通过发展新的社会形态来重新捕捉他们自己的文化。
自1920年代起,印度的社会转型和文化变迁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在这一时期,印度国民大会成为了印度民主化进程的领导力量,并推广了民族主义和国家独立的思想。
这一思想深刻地影响了印度人的精神和情感,并为他们完成了从殖民统治独立的历程,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国民和国家篇章。
在这一阶段,一些印度人开始重回原有的土著文化,并尝试重建自己独特的文化遗传。
印度的文化复兴运动,成为了印度文化转型的代表之一。
该运动通过宣传印度文化、修复文物建筑、推广传统艺术等方式,强调自己的民族文化和使用自己的文化体系来解决社会问题。
中印能源转型合作意义何在?

文/ 毛吉康中印能源转型合作意义何在?中印两国处在推进能源转型的相似阶段,也都面临统筹能源转型与能源安全的巨大挑战,相互借鉴与合作对两国的能源转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中国和印度分别是全球第一和第三碳排放大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地位举足轻重。
中国在2020年向国际社会承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
印度在2021年的格拉斯哥COP26大会上提出2070年达到净零碳排放目标。
中印两国同为发展中碳排放大国,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谈判中长期保持着共同立场。
两国大力倡导“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要求发达国家承担更多的减排责任。
两国还与南非、巴西两个发展中大国建立了“基础四国”机制,加强立场协调。
两国的基本立场是一致的。
印度在承担更大减排责任方面的态度愈加积极,在2015年签署《巴黎协定》后将自身定位为“应对气候变化的负责任的全球参与者”,在提出碳中和目标后也在2022年8月更新了国家自主贡献目标,提出到2030年碳排放强度在2005年的基础上降低45%,非化石能源装机占比达到50%,而之前的这两个目标分别是35%与40%。
2022年,COP27大会在“损失和损害”融资机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也明确发达国家增加供应“气候适应资金”,专门针对脆弱的发展中国家,为他们在气象灾害和极端气候事件中遭受的损失和损害提供资金补助和支持。
中印两国对此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未来,在如何保障资金与技术转让的制度设计方面,中印两国有必要保持密切的沟通与合作。
在应对发达国家的碳关税,以及在促38 案例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_2016年5月18日,印度可再生能源部官员前往旁遮普邦视察太阳能光伏电站。
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报告,2021年全球光伏装机容量排名前三的国家为中国、美国、印度。
(视觉中国)进碳计量与碳核算、绿色金融标准国际衔接与统一方面,两国代表广大发展中国家利益,也有较大的合作空间。
新时代的印度与中国

新时代的印度与中国作者:辛格来源:学习时报字数:4383图片张永/摄能够应邀在中共中央党校发表演讲,我深感荣幸。
我很清楚贵校在当代中国治理体系中拥有怎样独特的地位,以及为中国社会的卓越转型作出了何等贡献。
你们中的许多人将对中国的未来发展走向起到决定性作用,而中国的未来发展对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在我看来,在贵校谈论“新时代的印度和中国”,是再合适不过了。
印中关系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我们两国都有着传承至今的古老文明。
两国的文化、精神和经济联系源远流长。
印中大约在同一时期踏上了各自政治历史的崭新阶段。
今天,作为世界上两个人口最多的国家,印中都在以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规模与速度,推进着各自的经济社会转型进程。
在这一进程中,印中都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事实上,中国早期的经济改革及其令人瞩目的成就激励了所有发展中国家。
印度一直紧随中国之后,是世界上除中国之外增长最快的主要经济体。
过去20年,印度经济的年均增长速度为7%;过去10年,印度经济的年均增长速度为8%。
印中的经济规模已经扩大了数倍,已经在相当高的程度上分别实现了经济的现代化,并帮助数亿人口摆脱了贫困。
此外,印中还以各自方式参与了全球经济塑造——中国靠的是制造业,印度则以服务业见长。
在过去的20年里,印度经济改革进程经历了严格民主辩论的锤炼,也经受了寻求政治共识和公众支持的考验。
印度经济改革政策的重点不仅在于注重加快经济增长,同时也注重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区域间的平衡发展。
印度不仅强调现代化,还重视应对挑战,即如何为人口众多且多样的印度人民提供平等的机会、提升他们的能力。
印度将继续在这条道路上向前发展。
在结构方面,印度的经济增长主要由内需推动。
在融资方面,印度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本国资源。
但印度正在逐步融入全球经济。
正如许多其他新兴经济体一样,印度也受到了此次持久的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
但我相信影响会是暂时的。
近几个月来,印度已经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吸引外国投资流入,加快实施重大项目,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强化金融市场并推进税制改革,这些都使我们的商业环境更具吸引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抵牾。
1印度—— 文 明的失落
奈保尔 由自身的经历敏锐觉察 到了印度社 会中身份认 同丧 失的问题 , 西方文明的入侵使印度 历史被一点一 点地侵 蚀 , 即题 中印度“ 文明的失落” 。他 也看到 了新兴 的湿婆 军 , 到他们在 看 用简单 的政策和英雄偶 像重新 达成身份 认同 , 他们 创造 了一个
一
渐接受了外来工业化 的影响 , 但这 些外来 的东西总是显 得生搬 硬套 , 在城市里面 的新建筑, 旧的通风观念没有 了, “ 现代 的空调
搬 了进来; 这些空调为建筑师解 决 了恶劣气候 的 问题 , 使他 能够
随意 复 制 自 己的设 计 。 ”
个病 理 复 杂 、 重 难返 的沉 疴 老 人 , 样 寻 求新 生 , 火 涅磐 , 积 怎 浴
是 印度 的 追 寻 , 是 它 的近 邻 中 国的探 索 。 也
在奈保尔看来 , 绝大部分印度人并不 了解 印度 自身的 问题 。 甘地从英国到南非的经历 , 让他有机会跳 出印度这 个圈子 , 识 认 到“ 印度人” 这样 一个概念 , 而身在 印度 的绝大部分 人是无法 意 识到这个问题 的 , 在他 们 的眼 中 , 有种姓 、 只 印度教 、 可接 触 不 者 。印度教 的印度在种姓 的泥潭里面迷 失了太 久 , 以至 于任何 新的理念 , 回到最初的出发 点 , 都会 一切都被混淆 了。印度 自己 没有能力重新 发现并 估价 自己的过去 , 它的过 去与 它联 系太 “ 多, 然生存在 仪式 、 法和 巫术之 中—— 那种蒙 蔽 了反应、 仍 律 甚
17 年 , 9 5 在甘地夫人颁布“ 紧急状 态” 令前后 , 奈保尔再次踏 上印度之旅。在满 目疮痍的现 实表象下 , 他看到 的印度 , 是其被 殖民的历史 、 几干年 的宗教文化 、 种姓制 度、 甘地 主义共 同塑形 的结果 。他认识到印度的危机 “ 不只是政治和经济上的 , 大的 更 危机在 于一个受伤的 古老文 明最终承认 了它的缺 陷, 却又没 有 前进的智识途径。 这就是 印度三部曲中第二部 《 ” 印度 : 受伤 的文 明》 的写作背景。 梅晓 云在《 文化无根 : V. . 以 S 奈保 尔为个 案的移 民文化研 究》 中将文 化认 同与移 民文 化分 为拔 根一 飞地 型、 根一同化 植 型、 去根一 无根型 、 双重认同型。作者认为 第二三代移民 由于疏 离 了母 国文化 , 同时又不能认 同移居地文化 , 没有族群历史和族 裔群体 , 成为真正的漂泊者 、 无根人 、世界 公民” 奈保尔正是其 “ , 中之一 。正是由于这 种文化 上的无根 , 种思维 方式和 生活态 两
‘ 我们 活着吗?这 -  ̄ 算是 个荒谬 的 问题 , * k J 因为我们 没人 自杀, 尽 管说老 实话, 我开始 觉得 , 我认识 的大部 分人都应 该 自杀 了, 因为我看不 出他们 活着还 有什 么意义 … “ 我遇到的人 , ‘ 无论 男 女, 似乎都 乐于被他人虐 待。对他们 来说 , 生活在 悲苦 中, 论 谈 这 些悲苦 , 沉溺 于 自我伤 悲 , 这是种 情 感上 的纵欲 。在 这 些人 中, 交谈 意味 着讲 述他 们 在 大小 官 员、 亲近 邻 手 下 遭 受 的 远
新世界 , 至于历史 , 则留在了身后。 对于西方殖 民文化的影 响 , 奈保 尔对 此深 怀戒 备 , 指出 , 他 “ 尽管独立以来做 了那 么多事情 , 可却永远不够” 印度人被征服 “ 得太久 了, 他们在智识上 已经寄 生于其他 文明。为 了在依 赖 中 生存 , 他们保存着本 能的、 非创 造性 生命 的避难所” 。独 立后的
文 ' 刀 晕 巳
受 伤 的 文 明
— —
印度 与 中国的 转 型之 痛
何 丹
70 2 ) 117
( 西北大学 , 陕西 西安 摘要 : 印度和 中国这 两大文明古国, 在历 史上 曾有过辉煌 的 时代 , 当它们步入近代进程都不约而 同地遭遇 滑铁 卢 , 但 背上 了 沉重的 包袱 。印度的 宗教、 种族、 穷和甘地 主义等将 印度 变成 贫
至埋葬 了探 索观念 的复杂的本 能性 生活。 因而 , ” 他认 为 , 印度 “ 教对 大众并不够好 , 它暴露在我们 面前的是千年的挫败和停 顿。
关键词 : 印度 ; 中国; 宗教 ; 种族 ; 甘地主义 中图分类号 : 0 G3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编号 :6 3 2 1 (0 2 0 0 7 0 17 — 1 12 1 )8— 31— 2
“ 酷刑如 同贫穷一样 , 印度人对印度 的新发现 。从 某种程 是 ”
度上来说 , 印度无法超越自身 , 印度是“ 由神来安排 的” “ , 只有印
度, 以其伟 大的过去 , 以其文 明, 其哲 学, 以及 近乎 圣神 的 贫穷,
提 供 这 一 真理 : 印度 曾经 就是 真 理 。 于是 对 印 度 人 来 说 , 度 可 印 以与 世 界 其他 部 分 相 分 离。世 界 可 以分 为 印度 和 非 印 度 。 而 印
它没有带来人 与人 之 间的 契约 , 没有 带来 国家的观念。 它奴 役 了四分之一的人 口, 经常 留下的是整个的碎裂和脆弱。 ”
更深一层 , 奈保尔 引用了孟加拉作家 尼拉 得 ・ 乔都里 的话 ,
“ 认 为印 度 人 没 ‘ 着 ’ 他 们 活得 ‘ 健 康 ’ 活 得 没 有 目的 。 他 活 , 不 ,
度则正 因了它所有表面可怕的现 象, 可以被 毫不狡诈、 毫不残酷
的称 为 完 美 。 不但 乞 丐 这 么说 , 公 也 这 么说 。 王 ”
其次是甘地主 义。甘地 主义的主要 原则 有三 : 为 目标 的 作 “ 坚持真理” 作 为手段 的“ 、 非暴 力” 作为道德 条件的 “ 和 苦行” 。 作者对甘地主义进行 了严厉批评 , 他认为甘 地在人们 心中唤 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