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阶级革命家章太炎

合集下载

资产阶级革命家章太炎

资产阶级革命家章太炎

1资产阶级革命家章太炎(1869—1936)在所作的《逐满歌)中写道:“地狱沉沉二百年,忽遇天王洪秀全;满人逃往热河边,曾国藩来做汉奸。

洪家杀尽汉家亡,依旧猢狲作帝王;我今苦口劝兄弟,要把死仇心里记。

”此作品的主要意图在于A.制造民族仇恨,提高太平天国的历史地位B.宣传人民革命,号召民众推翻清朝腐朽统治C.打击汉族反动官僚,组织反清朝的统一战线D.揭示太平天国政权后来完全封建化的本质2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

如王国维《秦郡考》考证共有48郡,谭其骧《秦郡新考》推定为46郡。

某学者在考证秦朝设郡的具体数目时,收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其中最可信的应是A.(史记)的记载 B.史家的研究论文C.秦简的记载 D.民间的传说3.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

”下列史实体现这一观点的是①西汉设立中朝②文臣任知州,设通判③“制其钱谷,收其精兵”④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A.①②B.①④C.②④D.①③4据美国解禁外交文件显示,1972年夏天,美国人在得知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即将访华促成日中邦交正常化的计划后,使用了对日本人的蔑称“小日本”一词,大骂日本是“最坏的叛徒”。

这最能说明A.日本的做法违背了联合国宪章的原则B.日本在政治上从属于美国C.美日在国际关系上既合作又存在矛盾斗争D.日本与中国建交导致美日关系恶化5乾隆皇帝认为:“西藏乃极边之地,非内地可比,其生计风俗,自当听其相沿旧习,毋代为经理。

”当时的官员巡视西藏时也指出“边氓(民)之气宜静不宜动,此等番民羁縻足矣。

招募垦田,患有不可胜言者”。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在西藏地区推广农耕生产方式 B.实行民族分化和歧视的政策C.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 D.加强西藏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6 1923年12月北京大学二十五周年纪念日曾做过一次民意测验,有一题目是:“下列各种方法,你以为哪种可以救中国”?结果,回答国民革命的有725票,而其他选项的票数不足30票。

辛亥革命时期蕈太炎对王船山的评述

辛亥革命时期蕈太炎对王船山的评述

辛亥革命时期蕈太炎對王船山的评述摘要:章太炎是清末民初著名的思想家和学者,也是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中的激进分子。

在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思想界中,章太炎是對王船山评述最多,也最为推崇的学者之一。

在章太炎對王船山的评述中,主要集中在對王船山的民族思想、王船山的历史观,以及對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王船山、顾炎武、黄宗羲的比较等三个方面。

出于排满革命的需要,章太炎不但高度评价了王船山的民族思想和民族气节,同时在民族思想、进步的历史观等方面继承和光大了王船山的思想。

关键词:辛亥革命;章太炎;王船山;评述章炳麟(1867-1936年),字枚叔,初名学乘。

后改名绛,自号“太炎”,世人称之为“太炎先生”。

浙江余姚人。

青年时为晚清著名汉学家俞樾的弟子。

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中国近代著名学者、朴学大师。

其研究范围涉及哲学、历史、文学、政治等诸多方面,一生著述甚丰,约400余万言。

早年接受西方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和生物进化论,同时又受佛教唯识宗和西方近代主观唯心主义以及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和王船山的影响。

王夫之(1619-1692年),字而农,号薹斋,湖南衡阳人。

因晚年隐居于湘西石船山下,故世称“船山先生”。

王船山一生著述宏丰,留给后人的著作多达140多种,400多卷,近千万言。

其内容涉及到了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哲学、文学、伦理学、美学、教育学、军事学等多个学科。

在哲学上总结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朴素唯物主义,是中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与顾炎武、黄宗羲并列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一、對王船山民族思想的评述王船山一生风骨嶙峋,誓不降清,他的人格和思想成为近代中国民族复兴的象征。

在晚清,无论是维新先驱,还是辛亥志士,都在大力高扬船山民族思想的大旗。

从谭嗣同、杨度,到杨笃生、章士钊、陈独秀、孙中山,都是如此,章太炎也不例外。

不说谭嗣同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以续衡阳王子之绪脉”的志向,也不说杨度的“惟有船山一片心,哀号匍匐向空林”的感叹,在辛亥革命中,王船山的民族爱国主义精神成为当时革命党人一时称颂的精神向导。

【中国政治名人】章太炎简介

【中国政治名人】章太炎简介

【关键字】中国政治名人章太炎简介章太炎章太炎(1869-1936),名炳磷,字枚叔,因仰慕清初学者顾炎武的人格,更名绛,号太炎,以号行于世,浙江余杭人。

近代学者,思想家、经学家,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源的代表人物之一。

章太炎早年曾师从俞樾、黄以周、谭献等研习经学。

后入康有为发起的强学会,参加维新运动。

1897年至上海任《时务报》撰述。

1903年撰《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反对维新而主张革命;同年6月发生"苏报案",他遭捕入狱,被监禁三年。

后流亡日本,参加孙中山的同盟会,与改良派进行论争,1910年任光复会正会长。

辛亥革命后回国,曾任南京临时政府顾问。

反对袁世凯复辟,曾参加护法军政府。

晚年以讲学为主,提倡读经。

在经学、语言文字学等研究领域成就卓著,成为近代最后一位古文经学大师。

章太炎早期的学术研究深受俞樾的影响,继承了乾嘉汉学的风格,主要精力用于语言文字和历史方面,从校订经书扩大到史籍和诸子,从解释经文扩大到考究历史、地理、天文历法、章律、典章制度的传统。

这一时期他相继写出《膏兰室札记》《春秋左传读》等考证著作。

开始他没有严格区别今古艾,其《膏兰室札记》与《春秋左传读》中常有今文学家",甚至对今文学家所述俗的谶纬也表示理解,同时他也兼容宋学。

从二十九岁起,章太炎“始分别古今文师说”,视《公羊》为"诡诞",对康有为的《新学历经考》批评为"恣肆",而自称"私淑刘子骏",这表明章太炎与今文经学立异,实由康有为借今文们改而缘起(参见《太炎先生门定年谱》)。

这一年,他作《春秋左传读》,在《序》、《后序》、《叙录》和《今广文辨义》、《驳箴膏盲评》、《驳箴膏评三书叙》等文中批评今文经学。

在这些论述中,章太炎坚持认为《左传》不伪,丘明"亲见素王",孔子作《春秋》,与丘明作《左传》,经传相辅相成,"孔子之旨,本行传见",指出《左传》才能体现孔子作《春秋》的本意,而《公羊》迟于《左传》,得之"传闻"。

论章太炎的民主思想

论章太炎的民主思想

论章太炎的民主思想章太炎是国近代著名学者,产阶级革命家、宣传家。

他的学问大精深,思想恢弘驳杂,治上从赞助维新到投身革命,从拉车向前的好身手”到“既民众,渐入颓唐”[1]因此,在辛亥革命史的研究,章太炎在得到充分肯定的时,也成了一位争议较多的人。

有一种意见认为章太炎“是地主阶反满派的政治代表”:理由是在辛亥革命时期“最衷宣传满汉矛盾”[2];“以利的笔锋抨击资产阶级的共和政体嘲笑选举制度,非难男女平等,父平等;贬抑资本主义工商业者的社地位;蔑视恢复人权赞美封建王政;拥护主专制等等违反历史程、不懂得社会发展规律的言论,以说明他是受封建意所支配。

”[3]有著作至今仍然坚持着这观点。

很明显,章太炎有无资产级民主思想,是否反对立资产阶级共和制、拥护君主专制制度,已成了章炎是地主阶级反满派抑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关问题。

本文拟就这个问谈些不成熟的意见,以教于史学界的同志们一章太炎从书斋走社会,投身政治斗,是从中日甲午战争以开始的。

当时,以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通向光绪帝上书、办报纸立学会、建学堂等方式,在民族难深重的中国大地上掀起了一场自上而下的变法新运动。

章太炎以高度的国热忱,投入了这场运。

他参加强学会,先后《时务报》、《经世报》、实学报》和《译书公会报》的编撰曾上书李鸿章,企这位洋务派的领袖能“运逆流”;也曾赶赴武,帮张之洞办《正学报》幻想借助这位封疆吏的实力推动变法。

他认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要使中国免于“溃败决”,“天下之士”也就广大知识分子,必须通过“立学会,自觉地承担起救亡图的时代重任,坚决清除惟旧章之守”的恶习,“发图自强,综核名实,使越劲,使民悫愿,使精廉强力”[4];通过办报,“驰骋百家,掎摭子史,旁及史,近在百年,引古今,推见至隐”[5],即要真研究本国的学术文化与史实际,并参照西国家近百年来社会变动的历史进程进行切实的探讨,确定救国救的方案。

在当时,章太炎同所有维派的代表人物一样,既痛恨清王的腐朽统治,强烈要求改革;又惧人民革命运动,力图通过温和方式来达到富强中国的的。

人物简介:章太炎简介

人物简介:章太炎简介

章太炎简介字号:初名学乘,字枚叔,后更名绛,号太炎,后又改名炳麟生卒:1869年1月12日~1936年6月14日年代:清末民初籍贯:浙江馀杭人评价:著名思想家、教育家、革命家,一代儒宗生平简介章太炎于1869年1月12日出生于浙江杭州府余杭县东乡仓前镇一个末落的书香门第。

初名学乘,后改名炳麟,字枚叔,号太炎。

早年又号“膏兰室主人”、“刘子骏私淑弟子”等。

幼受祖父及外祖的民族主义熏陶,通过阅读《东华录》、《扬州十日记》等书,不满于满清的异族统治,奠定了贯穿其一生的华夷观念,并在后来与《春秋》的夷狄观以及西方的现代民族主义观点相结合,形成具有其个人特色的民族主义观。

1891年(光绪十七年),章太炎入杭州诂经精舍,师从俞樾、谭献等,关注经、子之学,初步确立对“今古文”界线的认识,此后几年陆续完成《膏兰室札记》、《春秋左传读》等。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章太炎曾为强学会捐款,与康、梁通信。

1987年到上海任《时务报》主笔。

但终因不满康有为倡言建立孔教,自称“教主”,遭康氏门徒麦孟华等人的围攻殴打,愤而离泸返杭。

此后与较为稳健的“中体西用”派王文俊、宋恕、陈虬等人相往来,创办“兴浙会”,为《实学报》和《译书公会报》撰稿。

1898年春,章太炎受张之洞邀请,赴武昌筹办《正学报》,不到一月即离去。

七月,在沪任《昌言报》主笔,发表《商鞅》、《弭兵难》、《书汉以来革政之狱》等。

戊戌政变后,章太炎因参加维新运动被清廷通缉,遂携家避难台湾,任《台湾日日新报》记者。

1899年夏,东渡日本,与梁启超等人修好,并与孙中山相识。

不久返回上海参与《亚东时报》编务工作。

此时章太炎的排满观和古文经立场日益明确,在苏州出版了其著作《訄书》的第一版(木刻本),由梁启超题签。

1900年义和团事件发生后,晚清趋新的士大夫严复、汪康年、唐才常等在上海组织“中国议会”以挽救时局,章太炎应邀参加。

在会上,章太炎主张驱逐满、蒙代表,并割辫明志。

梁启超与章太炎

梁启超与章太炎

梁启超与章太炎在清末民初的历史上,梁启超和章太炎可谓是耀眼夺目的“双子星座”了,那是一个动荡不安而又急剧变革的时代,出现了不少舆论家,出现了不少政治家,也出现了不少学问家;可是将舆论、政治、学问三者集于一身并能够登峰造极者,恐怕是没人能比得上这二位了。

作为蜚声文坛的舆论家,早在章太炎去上海与梁启超同办《时务报》的时候,作为读者的谭嗣同就将其二人相提并论了:“大致卓公如贾谊,章似司马相如。

”二者虽风格有别,却难分轩轾,只是章文用典太多,过于古雅,一般的读者不易接受,故而黄遵宪的评价似可作为谭嗣同的补充:“此文集之文,非报馆之文。

”然而即便如此,章太炎仍然是当时报界的一大手笔,就连后来袁世凯派去软禁他的爪牙都懂得:“太炎先生不可得罪,用处甚大,他日太炎一篇文章,可少用数师兵马也。

”究其原因,章太炎虽然文风古雅,但却思想激进。

“戊戌变法”失败后,当梁启超等人还在为“勤王”之事而奔走呼号的时候,章太炎则手起辫落,“咔嚓”一声便剪断了自己与满清政府之间的精神联系。

所以,此后二人在关于“勤王”与“排满”、“立宪”与“共和”的一系列辩论之中,能言善辩的梁启超反倒不如引经据典的章太炎更适合读者的口味了。

作为叱咤风云的政治家,章太炎之于孙中山的关系与梁启超之于康有为的关系亦可以相提并论。

从素质上讲,章、梁二人都不是一流的政治领袖,然而又都有其独立的政治见解,于是梁启超与康有为之间的若即若离和章太炎与孙中山之间的磕磕碰碰就是在所难免的了。

在孙中山的同盟会里,如果说刚毅沉勇的黄兴有大将之风,日理万机的宋教仁有宰相之望,那么学识渊博的章太炎则最适合充当意识形态领域中的理论权威了。

当然在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面前,单纯的思想家和理论家往往表现得比较幼稚。

在这一点上,章太炎甚至比梁启超更显得书生气十足。

我们知道,章、梁二人都曾一度被袁世凯所蒙骗,将拯救中国的大业寄托在这位老奸巨滑的政客身上。

但是,当袁世凯表现出其窃国大盗的狼子野心之后,聪明的梁启超明里撰写讨袁檄文,暗中则指示其弟子蔡锷回云南发兵,从而掀起了全国性的“护国战争”;而固执的章太炎却执意孤身进京,非要当面与袁贼论理不可,结果只能是自投罗网。

资产阶级革命家章太炎

资产阶级革命家章太炎

资产阶级革命家章太炎第一节从埋头“稽古之学”到主张“革政”章太炎,名炳麟,字枚叔。

因仰慕顾炎武(初名绛,入清后改名炎武)的为人,更名绛,号太炎,浙江余杭人。

曾用名和笔名有绛叔、西狩、末底、戴角、独角、菿汉阁主、台湾旅客、支那夫、刘子政私淑弟子、刘子骏之绍述者等。

同治七年十一月三十日(1869 年1 月12 日),出生于一个地主家庭。

章太炎初从外祖朱有虔(左卿)受业,自称:“余十一岁时,外祖朱左卿授余读经,偶读蒋氏《东华录》曾静案,外祖谓:‘夷夏之防,同于君臣之义。

’余问:‘前人有谈此语否?’外祖曰:‘王船山、顾亭林已言之,尤以王氏之言为甚。

谓‘历代亡国,无足轻重,惟南宋之亡,则衣冠文物,亦与之俱亡。

’余曰:‘明亡于清,反不如亡于李闯。

’外祖曰:‘今不必作此论,若果李闯得明天下,闯虽不善,其子孙未必皆不善,惟今不必作此论耳。

’余之革命思想伏根于此。

”③光绪十六年(1890),到杭州诂经精舍受业。

诂经精舍的主持人是俞樾,俞樾是从顾炎武、戴震、王念孙、王引之等一脉相承下来的清代著名朴学大师,撰有《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校正群经,诸子句读,审定文义,并分析其特殊文法与修辞,治学方法缜密,章太炎受其影响,埋头“稽古之学”,“出入八年,相得也”。

①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朝被日本侵略者打败,在民族危机深重的刺激下,章太炎毅然走出书斋,听到康有为设立强学会,“寄会费银十六圆入会”①。

并于二十二年(1896)岁阑,辞别俞樾,来到上海,担任《时务报》编务。

章太炎当时的办报主张是“驰骋百家”,“引古鉴今”,“证今则不为巵言,陈古则不触时忌”②。

他在《时务报》任职不久,文章也只发表《论亚洲宜自为唇齿》和《论学会有大益于黄人亟宜保护》两篇。

他认为,凡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殊方异俗”)的“长技”,可资中国“借镜”,可以作为改变成法(“益损政令”)的参考,例如举办“有益于黄人”的学会。

章太炎的小故事

章太炎的小故事

章太炎的小故事章太炎,字仲甫,号颐堂,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他是辛亥革命的先驱者之一,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杰出代表。

章太炎的一生经历了许多曲折和艰辛,他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章太炎出生于清朝嘉兴府秀洲县的一个书香门第。

他自小聪明好学,对于经史子集有着浓厚的兴趣。

在家庭的熏陶下,他对于国家的命运和社会的不公感到深深的忧虑。

年少时,他就立志要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而奋斗。

年轻的章太炎考入了南京的江南制造总局学堂,开始了他的求学之路。

在学堂里,他刻苦钻研,广泛涉猎各种学问。

他特别关注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深受启发。

他认为,中国需要进行彻底的改革,才能摆脱封建社会的束缚,实现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

章太炎毕业后,他先后在上海、北京等地从事教育工作。

他积极倡导新式教育,主张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学生。

他认为,教育是国家兴旺的基石,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培养出有志于国家发展的人才。

同时,章太炎也积极参与了政治活动。

他加入了同盟会,成为了辛亥革命的积极参与者。

他发表了许多激昂的演讲和文章,呼吁人民起来反抗压迫,争取民主和自由。

他的言论和行动引起了当时政府的警惕,他多次被捕入狱,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不屈不挠。

辛亥革命胜利后,章太炎被任命为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部部长。

他积极推动教育改革,制定了一系列的教育政策和法规。

他提倡普及教育,倡导男女平等教育,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人才。

然而,辛亥革命后的政治局势动荡不安,国家面临着内忧外患。

章太炎深感国家的危机,他积极参与政治斗争,为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福祉而奋斗。

他发表了一系列的政论文章,批评当时政府的腐败和无能。

他呼吁人民团结起来,共同建设一个强大的国家。

然而,章太炎的政治活动引起了当时政府的不满,他再次被捕入狱。

在狱中,他遭受着各种折磨和痛苦,但他从未放弃对于国家和民族的信念。

他坚信,只要人民团结起来,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和敌人。

经过多年的斗争,中国终于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产阶级革命家章太炎第一节从埋头“稽古之学”到主张“革政”章太炎,名炳麟,字枚叔。

因仰慕顾炎武(初名绛,入清后改名炎武)的为人,更名绛,号太炎,浙江余杭人。

曾用名和笔名有绛叔、西狩、末底、戴角、独角、菿汉阁主、台湾旅客、支那夫、刘子政私淑弟子、刘子骏之绍述者等。

同治七年十一月三十日(1869 年1 月12 日),出生于一个地主家庭。

章太炎初从外祖朱有虔(左卿)受业,自称:“余十一岁时,外祖朱左卿授余读经,偶读蒋氏《东华录》曾静案,外祖谓:‘夷夏之防,同于君臣之义。

’余问:‘前人有谈此语否?’外祖曰:‘王船山、顾亭林已言之,尤以王氏之言为甚。

谓‘历代亡国,无足轻重,惟南宋之亡,则衣冠文物,亦与之俱亡。

’余曰:‘明亡于清,反不如亡于李闯。

’外祖曰:‘今不必作此论,若果李闯得明天下,闯虽不善,其子孙未必皆不善,惟今不必作此论耳。

’余之革命思想伏根于此。

”③光绪十六年(1890),到杭州诂经精舍受业。

诂经精舍的主持人是俞樾,俞樾是从顾炎武、戴震、王念孙、王引之等一脉相承下来的清代著名朴学大师,撰有《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校正群经,诸子句读,审定文义,并分析其特殊文法与修辞,治学方法缜密,章太炎受其影响,埋头“稽古之学”,“出入八年,相得也”。

①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朝被日本侵略者打败,在民族危机深重的刺激下,章太炎毅然走出书斋,听到康有为设立强学会,“寄会费银十六圆入会”①。

并于二十二年(1896)岁阑,辞别俞樾,来到上海,担任《时务报》编务。

章太炎当时的办报主张是“驰骋百家”,“引古鉴今”,“证今则不为巵言,陈古则不触时忌”②。

他在《时务报》任职不久,文章也只发表《论亚洲宜自为唇齿》和《论学会有大益于黄人亟宜保护》两篇。

他认为,凡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殊方异俗”)的“长技”,可资中国“借镜”,可以作为改变成法(“益损政令”)的参考,例如举办“有益于黄人”的学会。

应该“修内政”,行“新制度”,不能“惟旧章之守”,而须“发愤为天下雄”③。

他认为:“变郊号,柴社稷,谓之革命;礼秀民,聚俊才,谓之革政。

”④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应该“以革政挽革命”,亦即实施政治改革。

与此同时,章太炎又编撰《经世报》、《实学报》和《译书公会报》。

还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上书李鸿章,企求他能“转旋逆流”⑤;也曾跑到武昌,帮张之洞办《正学报》,幻想借助他的实力推动变法。

不久,“百日维新”夭折,章太炎避地台湾。

他对“六君子”的惨遭杀戮深表愤慨;对康有为“内不容于谗构”而“见诋于俗儒乡愿者”为之解脱;对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专制骄横极为仇恨,“讨之犹可,况数其罪乎?”①经历维新新政的破灭,他的“革政”思想较前又有发展。

③陶成章:《浙案纪略》上卷,第1 章第4 节《猛回头案》。

①朱希祖:《本师章太炎先生口授少年事迹笔记》,《制言》第25 号。

①章太炎:《谢本师》,《民报》第9 号。

②朱希祖:《本师章太炎先生口授少年事迹笔谈》,查章太炎参加的是上海强学会。

③章太炎:《致汪康年书》,拙编《章太炎政论选集》,中华书局1977 年版,第314 页。

④章太炎:《论亚洲宜自为唇齿》,《章太炎政论选集》,第7 页。

⑤章太炎:《论学会有大益于黄人亟宜保护》,《章太炎政论选集》,第13 页。

既不满清朝统治,又同情康、梁;既孕有民族思想,又没有转向革命。

章太炎将怎样“革政”呢?他提出了“客帝”和“分镇”的课题,认为满洲贵族,是客帝;中国的“共主”应为“仲尼之世胄”。

只要清朝皇帝承认过去民族压迫的错误,拥护孔子后裔,做“虚君”,自己退居为齐桓、晋文般的霸主,发愤自强,那么反满情绪可以平息,可以防止“逐加于满人,而地割于白人”。

“分镇”也是章太炎在外国侵略、清政腐朽的情况下提出的一种改良设想。

认为政治危急之际,“犹赖有数镇稍自奋起,足以扶危而定倾”。

因此,不能削弱藩镇,而“甘心于白种之陵籍”。

藩镇和立宪政并不矛盾。

“板荡之世,非得藩镇以尊攘,则宪政不立”。

他举明治维新为例,“若皇德贞观,廓夷归章,示民版法,陶冶天下,而归之一宪,藩镇将奔走趋令,如日本之萨、长二藩,始于建功,而终于纳土,何惠自擅?”②此后,进而指出:“瓜分而授之外人,孰与瓜分而授之方镇。

”③他反对满洲贵族统治的丧权辱国,而对汉族地主阶级还存幻想。

他向往的还是明治维新式的“革政”。

在旅台期间,他曾将所写论文汇成《訄书》。

光绪二十五年五月,由基隆去日本,七月下旬,由日返国。

①章太炎:《上李鸿章书》,《章太炎政论选集》,第54 页。

②章太炎:《答学究》,《章太炎政论选集》,第82 页。

③章太炎:《藩镇论》,《章太炎政论选集》,第102 页。

第二节鼓吹反清革命和“苏报案”光绪二十六年(1900),义和团运动爆发,八国联军入侵,慈禧太后一伙的卖国原形暴露无遗,章太炎受到极大震动,从维新梦中醒来。

七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国议会”上,他激烈反对改良派提出的“一面排满,一面勤王”的模糊口号,“宣言脱社,割辫与绝”,撰《解辫发》以明志。

对过去设想的“客帝”、“分镇”也予“匡谬”,说是“余自戊、己违难,与尊清者游而作《客帝》,饰苟且之心,弃本崇教,其违于形势远矣”。

进而提出:“满洲弗逐,欲士之爱国,民之敌忾,不可得也。

浸微浸削,亦终为欧、美之陪隶已矣。

”④接着,章太炎树起反清的旗帜,开始向改良派展开斗争。

光绪二十七年(1901),在东京《国民报》发表《正仇满论》,尖锐批判梁启超:“梁子所悲痛者,革命耳;所悲痛于革命,而思以宪法易之者,为其圣明之主耳。

”光绪二十八年正月(1902 年2 月),章太炎再次被追捕,流亡日本。

初住横滨,后入东京,和孙中山“定交”,他们共同商讨“开国的典章制度”和中国的土地赋税以至建都问题,《訄书》重印本《相宅》和《定版籍》中,就记录了他俩当时的讨论情况。

六月,章太炎返国,为上海广智书局“藻饰译文”,曾译述日本岸本能武太所著《社会学》。

他还“删革”《訄书》,并立“有修《中国通史》之志”,认为“所贵乎通史者,固有二方面:一方以发明社会政治进化衰微之原理为主,则于典志见之;一方以鼓舞民气,启导方来为主,则亦必于纪传见之”①。

光绪二十九年二月(1903 年3 月),章太炎到中国教育会赞助成立的上海爱国社任教。

这时,抗法拒俄运动展开,革命形势发展,而康有为却发表了《与同学诸子梁启超等论印度亡国由于各省自立书》和《答南北美洲诸华商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书》,反对“革命者开口攻满洲”,以为“立宪”可以避免“革命之惨”,鼓吹光绪帝复辟。

章太炎看到后,公开批驳,指出康有为所谓“满汉不分,君民同治”,实际是“屈心忍志以处奴隶之地”。

光绪帝只是“未辨菽麦”的“小丑”,他当初赞成变法,不过是“保吾权位”,如果一旦复辟,必然将中国引向灭亡。

章太炎赞美革命:“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革命非天雄、大黄之猛剂,而实补泻兼备之良药矣。

”①他又为邹容《革命军》撰序,说是“夫中国吞噬于逆胡二百六十年矣,宰割之酷,诈暴之工,人人所身受,当无不昌言革命”②。

《革命军》和《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先后在《苏报》发表③,立即引起中外反动派的仇恨,于是发生了震动全国的“苏报案”。

④章太炎:《分镇》,《章太炎政论选集》,第107 页。

①章太炎:《客帝匡谬》,《訄书》重印本“前景”。

①章太炎:《致梁启超书》,《章太炎政论选集》,第107 页。

②章太炎:《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章太炎政论选集》,第204 页。

③章太炎:《革命军序》,《章太炎政论选集》,第192 页。

“苏报案”发生,章太炎英勇就逮,慷慨赴难。

他除在敌人的法庭上和监狱中愤怒地斥责中外反动派的卑劣勾当,宣言“不认野蛮政府”外,又继续撰文,申斥改良派“承用维新二字之荒谬”,说:“新者,一人一代,不过一新而不可再。

满洲之新,在康熙、雍正二世,今之政府,腐败蠹蚀,其材已不可复用,而欲责其再新,是何异责垂死之翁以呱啼哺乳也。

”④又力言反清革命的必要。

说:“天命方新,来复不远。

请看五十年后,铜像巍巍立于云表者,为我为尔,坐以待之。

”①章太炎入狱三年,潜心佛学,读《瑜珈师地论》、《成唯识论》,而革命之志毫不动摇,曾支持光复会的成立。

④《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在《苏报》发表的是其中主要部分,以《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为题。

①章太炎:《论承用维新二字之荒谬》,《章太炎政论选集》,第243 页。

第三节主编《民报》,讲授国学光绪三十二年五月初八日(1906 年6 月29 日),章太炎出狱,中国同盟会派员至沪迎章赴日。

他在日本加入同盟会,主编同盟会机关报《民报》。

他在东京留学生欢迎会上发表演说,述“平生的历史与近日办事的方法”,认为最紧要的是:“第一,是用宗教发起信心,增进国民的道德;第二,是用国粹激动种性,增进爱国的热肠。

”他说:“近来有一种欧化主义的人,总说中国人比西洋人所差甚远,所以自甘暴弃,说中国必定灭亡,黄种必定剿绝。

因为他不晓得中国的长处,见得别无可爱,就把爱国爱种之心,一日衰薄一日。

若他晓得,我想就是全无心肝的人,那爱国爱种之心,必定风发泉涌,不可遏抑的。

”认为“古事古迹,都可以动人爱国的心思”。

②章太炎主编《民报》,自第七号起(1906 年9 月5 日出版),编至第十八号(1907 年12 月25 日出版),以脑病辞职,由张继接办1 期(十九号),陶成章接办3 期(第二十——二十二号)。

二十三号起(1908 年8 月10 日出版),仍由他主编,出至第二十四号时(1908 年10 月10 日出版),《民报》被封禁。

章太炎在《民报》上发表了不少政论,基本上是宣扬同盟会的革命纲领的。

在《民报一周年纪念会祝辞》中强调:“扫除腥羶,建立民国。

”①《民报一周年纪念会演说辞》说:“革命大事,不怕不成;中华民国,不怕不立。

”②由章太炎手撰,以“军政府”名义发表的《讨满洲檄》,更明确指出:“自盟而后,为扫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有谕此盟,四万万人共击之。

”③章太炎在论文中强调革命党自身的建设,认为“优于私德者亦必优于公德,薄于私德者亦必薄于公德。

而无道德者之不能革命,较然明矣”。

指出革命者必须“确固坚厉,重然诺,轻死生”,应该做到“知耻”、“重厚”、“耿介”、“必信”,要有“革命之道德”④。

章太炎在论文中深刻揭露改良派“竞名死利”、“志在千禄”的丑态。

并说:“夫其所操技术,岂谓上足以给当世之用,下足以成一家之言耶?汗漫之策论,不可以为成文之法;杂博之记诵,不可以当说经之诂;单篇之文笔,不可以承儒、墨之流;匿采之华辞,不可以备瞽矇之颂;淫哇之赋咏,不可以瞻国政之违。

既失其末,而又不得其本,视经方陶冶之流,犹尚弗及,亦曰以是哗世取宠而已”⑤。

指出改良派的“谋立宪”,只能使“豪民得志,苞苴横流,朝有党援,吏依门户,士习嚣竞,民苦骚烦”,表示坚决反对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