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太炎(近现代纲要史课前演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河北工业大学)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河北工业大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河北工业大学)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河北工业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第一章测试1.()是近代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A:日本 B:美国 C:俄国 D:英国答案:俄国2.2009年法国佳士得拍卖行拍卖了()兽首A:马和羊 B:兔和鼠 C:鸡和鼠 D:牛和猪答案:兔和鼠3.中国人民粉碎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的原因()?A: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 B:帝国主义太弱 C:帝国主义寻找到新的目标D: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答案: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4.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A:错 B:对答案:对5.甲午战争后,魏源翻译了《天演论》。
A:对 B:错答案:错第二章测试1.洪秀全看到了一本介绍基督教的书叫()A:《劝世良言》 B:《天朝田亩制度》 C:《盛世危言》 D:《资政新篇》答案:《劝世良言》2.洋务运动中最早兴办的军工企业是()A:汉阳铁厂 B:福州船政局 C:轮船招商局 D:安庆军械所答案:安庆军械所3.北洋水师全军覆灭的原因()A:社会动员力不如日本 B:轻敌所致 C:军事实力不如日本 D:经济动员力不如日本答案:社会动员力不如日本;军事实力不如日本;经济动员力不如日本4.中国修建的第一条铁路是京张铁路。
A:错 B:对答案:错5.百日维新共进行了100天。
A:错 B:对答案:错第三章测试1.孙中山先生创立的第一个革命团体是()。
A:华兴会 B:兴中会 C:同盟会 D:光复会答案:兴中会2.“三民主义”学说中,民权主义对应的是()。
A:创立民国 B:驱除鞑虏 C:平均地权 D:恢复中华答案:创立民国3.武昌起义的直接领导人有()。
A:吴兆麟 B:章太炎 C:宋教仁 D:熊秉坤答案:吴兆麟;熊秉坤4.中山装一共有四个兜()。
A:错 B:对答案:错5.孙中山发动了护国运动()。
A:对 B:错答案:错第四章测试1.在建党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他在上海创建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的发起组。
近代史纲要人物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非常荣幸能够为大家演讲关于近代史纲要的人物。
近代史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涌现出了一批批英勇无畏、坚韧不拔的伟大人物。
他们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社会的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
今天,我就要为大家讲述这样一位历史人物——孙中山。
一、开场各位朋友,当我们回望历史的长河,总会发现那些闪耀着光芒的名字。
他们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
今天,我们要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位历史巨人——孙中山先生。
二、孙中山的生平孙中山,原名孙文,字逸仙,广东香山人。
他生于1866年,逝世于1925年。
孙中山先生是我国近代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
他的一生,是为民族独立、民主自由、社会进步而奋斗的一生。
孙中山先生的一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早年留学海外、回国从事革命活动、建立中华民国。
1. 早年留学海外孙中山先生在青年时期就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怀。
为了寻求救国之道,他毅然放弃了优越的家庭生活,远赴海外留学。
在檀香山,他接触到了西方的先进思想,决心以自己的力量来改变国家的命运。
他曾说过:“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
”2. 回国从事革命活动孙中山先生于1894年回国,开始从事革命活动。
他先后创建了兴中会、同盟会等革命团体,积极推动反清革命。
在辛亥革命中,孙中山先生担任了临时大总统,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3. 建立中华民国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先生为了实现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他曾多次出国寻求支持,在国内推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孙中山先生的努力并未取得预期的成果。
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为国家的未来不懈奋斗。
三、孙中山的历史功绩孙中山先生在我国近代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他的历史功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推动了民族独立孙中山先生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为民族独立奠定了基础。
大学中国近代史纲要试题(含答案)o

中国近代史纲要试题(含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在甲午战争后,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社会进化论思想的是(A)。
A.严复翻译的《天演论》B.郑观应撰写的《盛世危言》C.冯桂芬撰写的《校颁庐抗议》D.魏源编撰的《海国图志》2.在我国近代最早出现的近代企业是(C)。
A.洋务派创办的企业B.民族资本主义企业C.外商企业D.官僚资本主义企业3.洋务运动时期,李鸿章的主张是(B)。
A.“灭发、捻为先,治俄次之,治英又次之”B.“但求外敦和好,内要自强”C.“师夷长技以制夷”D.“变者天下之公理也”4.1914年7月,孙中山在东京正式成立了( C )A.兴中会B.中国同盟会C.中华革命党D.中国国民党5.1906年至1907年,革命派与改良派在思想领域内展开了一场激烈论战。
其中,改良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C)A.黄兴B.陈天华C.康有为D.章炳麟6.辛亥革命爆发后英美列强积极扶植袁世凯的主要原因是(B)A.清政府已经无可救药B.袁世凯较清政府更加忠实于帝国主义C.革命党人损害了列强的在华利益D.认为袁世凯有能力维持中国“国内秩序”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a)A、五四运动B、中国共产党的成立C、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D、中共二大8.在近代中国,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前提条件是(B)。
A.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B.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C.推翻封建主义的统治D.建立资本主义制度9.义和团运动首先兴起于( A )。
A.山东B.直隶C.天津D.北京10.1860年洗劫和烧毁圆明园的是( C )。
A.日本侵略军B.俄国侵略军C.英法联军D.八国联军11.《国际联盟》把虎门硝烟开始的6月3日定为“国际禁烟日”。
它的确定是为了纪念被誉为“全球禁毒第一人”的(C)。
A.左宗棠B.魏源C.林则徐D.邓世昌12.中国的关税权自主权开始遭到破坏是在(D)。
A.《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南京条约》13.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社会的经济状况是(B)。
近现代国学演讲稿三分钟(3篇)

第1篇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国学。
国学,顾名思义,就是指我国古代的学术文化。
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涵盖了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科技等多个领域。
在近现代,国学经历了无数次的沧桑巨变,但始终以其独特的魅力,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首先,国学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它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人生哲理和处世之道。
诸如“仁爱”、“诚信”、“孝顺”、“忠诚”等传统美德,至今仍为世人所推崇。
这些美德,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为人处世的准则,更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保持一颗善良、正直的心。
其次,国学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它汇聚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如《论语》、《道德经》、《易经》等经典著作,至今仍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这些经典著作,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知识,更让我们在阅读中,领略到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
再次,国学是中华民族的智慧传承。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古代先贤们凭借着对国学的深入研究,为我们留下了无数宝贵的财富。
这些财富,不仅为我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更为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在近现代,随着西方文化的冲击,国学一度陷入了低谷。
许多人对国学产生了质疑,甚至有人认为国学已经过时。
面对这样的困境,我们更应该坚定信念,传承和发扬国学。
那么,如何传承和发扬国学呢?首先,我们要深入学习国学经典。
只有深入理解国学经典,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国学。
我们要把国学经典作为必修课,让更多的人了解国学,热爱国学。
其次,我们要将国学融入日常生活。
国学不仅仅是一门学问,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我们要将国学的智慧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让国学成为我们行为准则的一部分。
再次,我们要推动国学教育。
在学校教育中,我们要加大对国学的重视力度,让国学成为学生必修的课程。
同时,我们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国学教育,让更多的人受益于国学。
最后,我们要弘扬国学的精神。
国学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发言稿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发言稿
首先,我没有抢上上台发言的机会。
然后,我仔细地听了各位同学的高见,也与自己的观点进行了对比,最后,我得出了一个总结论:那就是基本上大家的结论都是支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虽然走的路径并不同,但是都说明了就中国的现状来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不可或缺的。
我注意到好多同学都拿西方的自由民主来说事,并且相互比较,我在思考这个问题时并没有进行中西方对比。
各位同学倒是为我打开了一条思考的路径。
不过,我在深思熟虑之后,觉得这是多此一举。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中国是一个特殊的国家,虽然中国的现状还有很多值得改进的,但是这种改进仅仅靠民众是无法完成的,中国人是有信仰的。
当然,我并不是说西方就没有信仰,而是他们并不信仰任何一个执政党,也正是因为这个,每次的总统大选都有很大的悬念。
而中国不是,相当多的人民相信着中国共产党,因为中国的每次危机都是中国共产党帮助渡过的,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早已深入人心。
假使中国有不止一个的执政党,那么,我想分析一下结果:
1.大家仍然相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那么另一方执政党就不会有机会
获得执政权。
那么和现在的多党共存制无异。
2.如果大家选择相信新的执政党。
那么,该党的执政理念必定与中国
之前已经实行了几十年的大不相同,人民会有怨言,抱怨政府的无
能。
一个国家的执政体系并不是由少数几人决定的,而是由广大的人民群众定的,对于中国来说,中央集权绝对能更好地引导国家发展进步,因为它能获得人民的拥护。
我想说的就这些。
张锐
社科1204
3120104575。
章太炎(课前演讲配套口述稿)

第一张幻灯片:鲁迅先生曾经这么评价他,…….念PPT,让大家猜猜这是谁第二张PPT,第三张,先让我们来简要了解一下章太炎先生第四张,五六下面来让我们从各方面来了解章太炎先生,首先是政治思想,章太炎先生生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一生经历了剧烈动荡的社会变迁。
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北伐战争、土地革命直到“九·一八”日本帝国主义侵华,在每个历史时期,他的政治思想、政治主张都有其特色,且发生过许多变化,他的思想,就是每个历史时期的一面镜子。
他的思想,大致可分为…七八排满思想……章太炎的排满思想,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开始,章太炎本着传统的春秋大义思想和对满清政府的刻骨仇恨,主张排斥一切满人。
在这里,章太炎没有抓住要害,认清事物的本质。
清政府之所以腐朽,应该推翻,是因为它奉行封建专制主义和对帝国主义实行妥协主义注意政策,而不是章太炎所说的满汉两族本非一家。
章太炎为了推翻满清专制政府的需要,竭力论证满汉不同种,满洲人不是中国人,而致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东北历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的事实于不顾,是一种错误的做法。
章太炎的排满思想有了新的认识和主张是在出狱后,他开始把满洲贵族和满族人民区别开来,开始把排满同排王权、反对封建专制联系起来。
但他真正将排满的意图同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完全等同起来,是在辛亥革命爆发后。
武昌起义时,章太炎在日本东京,当时满洲留学生,惊恐万状。
有人主张向日本借兵扑灭革命。
章太炎闻讯立即向他们说明革命军的立场,劝告留日学生,避免了一场可怕的后果不堪设想的恶性事件发生。
至此,章太炎排满思想的真諦,真正回到了推翻封建专制、建立民主、各民族共兴中华的路上,从而达到了其排满思想发展的顶峰,而这也正是他排满思想结束的时候。
九民主建国思想推翻满清政府后,中国又面临着建立一个什么样体制的国家,怎样去建国的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章太炎本着一颗火热的心,积极出谋划策,不断四处奔走。
这一时期他提出不少民主建国主张。
革命之道德——章太炎

革命之道德(1906年10月8日)章太炎古之所谓革命者,其义将何所至耶?岂不曰天命无常,五德代起,质文相变,礼时为大耶?夫如是,则改正朔、易服色、异官号、变旗识,足以尽革命之能事矣。
名不必期于背古,而实不可不务其惬心。
吾所谓革命者,非革命也,日光复也,光复中国之种族也,光复中国之州郡也,光复中国之政权也。
以此光复之实,而被以革命之名。
呜呼!天步艰难,如阪九折,墨翟、禽滑厘之俦,犹不能期其必效,又乃况于柔脆怯弱如吾属者。
世无黄中通理之人,而汲汲焉以唇舌相斫,论议虽笃,徒文具耳!旷观六合之邦家,虽起废不常,盛衰相复,若其沦于异族,降为台隶者,则亦鲜有;有之,必素无法律政治与愚昧无知之民也。
中国之学术,章章如彼,其民不可谓愚。
秦、汉以降,政虽专制,非无宪章著于官府,良治善法,足以佐百姓者,亦往往而有。
举吾炎赢刘之苗裔,提封万里,民籍巨亿,一旦委而弃之于胡羯,其根本竟安在耶?晋之乱于五胡也,桓温、刘裕起而振之;宋之割于女真也,岳飞、虞允文出而匡之;蒙古不道,宰割诸夏,改玉改步,人无异心,灏州真人,奋臂大泽之间,元政瓦解,北方郡县,传檄而定。
综观往古戎夏交之事,侵入者不过半壁,全制者不逾百年,硕果虽食,不远而复。
今者,满洲之在中国,疆域已一统矣,载祀已三百矣,川楚磨顶于前,金田跣足于后,陨身赤族,卒无一成,是孰使之然耶?昔王而农发愤于晚明之丧,推而极之,至于孤秦陋宋,以为藩旗削弱,州郡无兵,故夷狄之祸日亟,此可为汉族自治之良箴,非所论于覆亡之后也。
近世学者,推寻祸始,以为宋世儒者妄论《春秋》,其教严于三纲,共防弛于异族,逆胡得利用其术以阻遏吾民爱国之心。
然自季明以后,三纲之名虽存,其实废久矣。
而里巷鄙人之言鞑靼者,犹相率以为鄙夷之名,是其心亦未尝泯绝也。
或者又谓祸本之成,咎在汉学,虽日本人亦顺言之。
夫讲学者之疏于武事,非独汉学为然。
今以中国民籍,量其多少,则识字知文法者,无过百分之二;讲汉学者,于此二分,又千分之一耳!且反古复始,人心所同,裂冠毁冕之既久,而得此数公者,追论姬汉之旧章,寻绎东夏之成事,乃适见犬羊殊族,非我亲昵。
资产阶级革命家章太炎

资产阶级革命家章太炎第一节从埋头“稽古之学”到主张“革政”章太炎,名炳麟,字枚叔。
因仰慕顾炎武(初名绛,入清后改名炎武)的为人,更名绛,号太炎,浙江余杭人。
曾用名和笔名有绛叔、西狩、末底、戴角、独角、菿汉阁主、台湾旅客、支那夫、刘子政私淑弟子、刘子骏之绍述者等。
同治七年十一月三十日(1869 年1 月12 日),出生于一个地主家庭。
章太炎初从外祖朱有虔(左卿)受业,自称:“余十一岁时,外祖朱左卿授余读经,偶读蒋氏《东华录》曾静案,外祖谓:‘夷夏之防,同于君臣之义。
’余问:‘前人有谈此语否?’外祖曰:‘王船山、顾亭林已言之,尤以王氏之言为甚。
谓‘历代亡国,无足轻重,惟南宋之亡,则衣冠文物,亦与之俱亡。
’余曰:‘明亡于清,反不如亡于李闯。
’外祖曰:‘今不必作此论,若果李闯得明天下,闯虽不善,其子孙未必皆不善,惟今不必作此论耳。
’余之革命思想伏根于此。
”③光绪十六年(1890),到杭州诂经精舍受业。
诂经精舍的主持人是俞樾,俞樾是从顾炎武、戴震、王念孙、王引之等一脉相承下来的清代著名朴学大师,撰有《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校正群经,诸子句读,审定文义,并分析其特殊文法与修辞,治学方法缜密,章太炎受其影响,埋头“稽古之学”,“出入八年,相得也”。
①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朝被日本侵略者打败,在民族危机深重的刺激下,章太炎毅然走出书斋,听到康有为设立强学会,“寄会费银十六圆入会”①。
并于二十二年(1896)岁阑,辞别俞樾,来到上海,担任《时务报》编务。
章太炎当时的办报主张是“驰骋百家”,“引古鉴今”,“证今则不为巵言,陈古则不触时忌”②。
他在《时务报》任职不久,文章也只发表《论亚洲宜自为唇齿》和《论学会有大益于黄人亟宜保护》两篇。
他认为,凡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殊方异俗”)的“长技”,可资中国“借镜”,可以作为改变成法(“益损政令”)的参考,例如举办“有益于黄人”的学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治思想
(一)维新思想
(二)排满思想
(三)民主建国思想
(四)民主主义思想
(一)维新思想
章太炎最初走出书斋投 身到社会政治斗争,是 始于康有为、梁启超等 人的维新思想的影响。 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卖国屈辱的《马关条 约》,引起了全国各阶层人民的愤慨。在京应试的举人康有 为等发起1300多人参加的“公车上书”,要求光绪帝变法图 强。随后,又组织了北京强学会、上海强学会等政治团体, 出版《中外纪闻》、《强学报》等进步刊物,推动变法维新 运动。救亡图存与变法维新的声浪遍及全国。1895年,上海 强学会征求会友,他立即寄去会费银16元,报名入会。1896 年,梁启超等人在上海创办《时务报》,鼓吹变法图存。 1897年初,章太炎接受梁的邀请,担任《时务报》撰述,在 报上发表文章,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开始了的政治生涯。
比较复杂的。辛亥革命前,他 宣扬的是狭隘的民主主义。他 的排满主义,只是汉族复仇主 义加上反对清王朝腐败卖国的 爱国主义的一个复杂的混合体。 他排满,即使出于历史的偏见, 也是推翻清朝专制政府的需要。
·而当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的“九· 一八”事变发生后,章太炎坚决
主张抗日,痛斥蒋介石政府的不抵抗政策而无所畏惧,爱国主义热忱见于 言行。他大胆揭露蒋介石一伙“爱国家不如爱自身,爱自身之人格有不如 爱自身之性命”。他宣扬抗日主张,勉励张学良、冯玉祥等不计个人名位、 利益得失,积极抗战。他亲自为抗日将士作《书十九路军御日本事》,为 抗日烈士题写碑文,鼓舞抗日士气。他在大敌当前外患紧逼的情况下,主 张捐弃政治分歧,一致对外抗日。逝世前十日,他致书蒋介石,认为共产 党必然抗日,主张把绥远地区让给共产党作抗日根据地。而其辞世遗嘱, 却只有两句话:“设有异族入主中夏,世世子孙毋食其官禄。”
生平简述
·1911年辛亥革命后,回到上海任孙中山总统府枢密 顾问。并参加张謇的“统一党”。 ·1913年6月与夫人汤国梨结婚;“宋教仁被刺案”发 生后参加讨袁,为袁禁锢,袁死后被释放。 ·1917年脱离孙中山改组的国民党,在苏州设章氏国 学讲习会,以讲学为业。 ·1930年代后,活动限于上海、苏州一带。晚年主张 读经,并据《春秋》“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之义, 力主对日强硬。 ·1936年6月14日因癌症卒于苏州锦帆路寓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民主建国思想
·在拥护袁世凯的问题上,章 太炎由于没能及时认清袁世凯 的反动本质而一度受骗,但当 他一旦认清袁世凯的本质,则 毫不犹豫地加入反袁的行列。 后又加入护法运动。 ·章太炎政治思想的另一方面, 就是顽固的反对中国共产党的 新民主主义和孙中山的新三民 主义。
(四)民主主义思想
·章太炎的民主主义思想是
学术研究
章太炎思想受到多方影响,因为变化 的历程相当繁复,依其自述,是以 “始则转俗成真,终则回真向俗”十 二字予以归结。大抵而言可以1908 年著成《齐物论释》为界。在此之前, 章氏先习朴学、诸子学以及西方进化 论和社会学,在入狱之后,则改习法 相宗,而后思想便以唯识学为尚,认 为先秦诸子之学皆不足比拟,固可谓 “转俗成真”。
医学方面
• 章太炎也精通医学,著有《霍乱论》、《章太炎医论》。 曾有人问章太炎:“先生的学问是经学第一,还是史学第 一?”他答道:“实不相瞒,我是医学第一。”章太炎也 说过:“我的学问不是经学第一,也不是史学第一,而是 医学第一。” • 章太炎出身于世医之家,用他自己的话说:“吾家三世皆 知医。”尤其是他的伯父章钱,更是当地一位医术精湛的 名医,并且在医学上曾对幼年的太炎作过启蒙教 育。从 1890年起,章太炎跟从汉学大师俞樾先生学习深造7年, 尽得其传。俞樾是道光三十年复试第一的进士,既精通国 学,又兼通医学,太炎先生深受俞樾先生的影响,不但对 中国古代文化有系统的研究,也为进一步研究医学奠定了 坚实的基础。
文学学养
• 章太炎治学,主张音韵文字 相通,以此为基础,结合西 学,恢弘清代诸子学之门户。 • 章太炎曾在晚清时与《新世 纪》报吴稚晖等人争论汉字 前途,反对在中国采用“万 国新语”(世界语)。乃依 篆书创造记音字母,作为汉 字初学的注音手段,以保存 汉字。 • 民国三年,由其弟子钱玄同、 许寿裳、鲁迅促成教育部通 过,作为国语注音符号,即 今日仍在台湾通用之注音符 号前身。
生平简述
·1891年入杭州诂经精舍,师从俞樾、谭献等。早
年关注经、子之学,并深受其祖父外祖父“民族 主义”的熏陶。 ·1897年任《实务报》撰述,因参加维新运动被通 缉,流亡日本。 ·1900年剪辫发,立志革命。 ·1903年因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触怒清廷, 被捕入狱。 ·1906年,自上海出狱后,赴日参加同盟会,继任 《民报》主笔。参与此间兴起的“国粹主义”运 动。
(二)排满思想
• 章太炎幼年受祖父及外祖父的 民族主义熏陶,通过阅读《东 华录》、《扬州十日记》等书。 不满于满清的异族腐朽统治, 奠定了贯穿其一生的华夷观念, 并在后来与《春秋》的夷狄观 以及西方的现代民族主义观点 相结合,形成具有其个人特色 的民族主义观。
(三)民主建国思想
关于国家体制,章太炎回国之初,主张实行美国 式的联邦制。因为他看到已经光复的各省没有足 孚众望的领袖,害怕完全统一会导致内战。但不 久就转而反对联邦制。在中华民国联合会第一次 大会上,他发表演说,指出中国与美国不同,因 此反对联邦制。此时他较倾向于法国的责任内阁 制。理由是:“君主以及之制既亡,大总统遂为 相争之的。不速限制,由于专制不殊。惟有取则 法人,使首辅秉权,而大总统处于空虚不用之 地。”关于政权的构成,他主张在立法、司法、 行政三权分立之外,应该还有教育、纠察二权的 独立。
“考其生平,以大勋章作扇坠,临总统府之 门,大诟袁世凯包藏祸心者,并世无第二人; 七被追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 者,并世亦无第二人。这才是先哲的精神, 后生的楷模。”
——鲁迅
章太炎简介
• 章太炎(1869-1936),名炳麟, 字枚叔,初名学乘。后因反清 意识浓厚,慕顾绛(顾炎武) 的为人行事而改名绛,号太炎。 世人常称之为“太炎先生”。 • 汉族人,出生于浙江余杭。 • 著名弟子有:黄侃、钱玄同、 吴承仕、鲁迅等。 • 清末民初思想家,国学大师, 民主革命家,史学家,著名学 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