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标准
中国近现史纲要 教学标准

中国近现史纲要教学标准
中国近现史纲要是中小学历史课程中的一部分,旨在介绍中国自
近代以来的历史发展情况。
教学标准旨在指导教师开展相关教学活动,展示学生对中国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中国近现史纲要的教学标准要求学生了解中国的近代史和现代史,包括主要历史事件、人物和时代背景。
此外,还需要学生比较不同历
史时期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变化,理解其原因和影响。
教学标准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历史文献、参与小组讨论和独
立研究等方式,培养他们的历史研究和思维能力。
学生应该能够收集
和整理历史资料,分析不同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形成自己的历史观
点和理论。
教学标准要求学生熟悉使用历史术语和概念,能够准确表达对历
史事件的理解和评价。
同时,学生应该加强对历史背景和时代精神的
理解,培养对历史过程和历史发展的整体把握能力。
教学标准还要求学生培养文献解读和历史研究的技巧,学会使用
不同的历史资料和工具进行独立研究。
学生应该能够在历史问题的分
析和解答中,灵活运用相关的历史知识和研究方法。
教学标准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合理设计教学任
务和活动。
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积极参与和探
究精神,提高他们的历史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版》课程标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版》课程标准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版课程标准一、引言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版课程标准作为我国中学历史课程的重要标志,对于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和理解我国近现代史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这一课程标准,帮助读者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一重要主题。
二、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版课程标准的内涵1. 历史背景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版课程标准的制定是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进行的,这是一个紧扣时代脉搏的重要标志。
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对历史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更加全面、权威的教材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思考我国近现代史。
2. 课程内容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版课程标准的内容更加全面、深入,覆盖了从鸦片战争到当代我国的主要历史事件和发展脉络。
学生将通过这一课程,全面了解我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重要人物和重要思想,有助于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和民族观念。
3. 学习目标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版课程标准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历史研究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深入学习和思考,学生将更好地理解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从而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个人观点与理解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版课程标准的制定对于我国历史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历史学家和教育工作者,我发现这一课程标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研究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国家认同感。
我也发现这一课程标准更加注重我国近现代史的多元性和开放性,有助于学生接触更广泛的历史文化,拓展历史视野,从而更好地适应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
总结与回顾通过本文的详细阐述,我们对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版课程标准有了更全面、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这一课程标准的制定是我国历史教育事业的重要里程碑,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国家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积极支持和参与这一历史教育改革,共同努力推动我国历史教育事业的发展。
近代史纲要课程标准

近代史纲要课程标准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22, 2012《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标准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适用专业:药品经营与管理3+2 编写执笔人:杨婕音审核人签字:杨婕音(一)课程性质与任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在校本科生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并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与阵地。
(二)课程教学目标1、本课程总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大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同时,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帮助大学生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从而激发爱国主义情感与历史责任感,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
2、本课程分目标(三)参考学时36学时(四)课程学分2学分(五)课程内容和要求(六)教学建议1.教学方法和手段①系统讲述,主要是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基本内容按章节、按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进行系统讲述,讲清其基本内容和基本概念,使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和把握。
②专题讲解,主要针对课程中一些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比较详细专题讲解,使学生对中国历史的有关重要问题有深入了解和深刻认识。
③案例教学,通过一些具体案例讲解中国历史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概念,有助于学生形象理解相关内容。
④课堂讨论,针对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进一步理解。
⑤体验性教学法,通过参观邯郸市烈士陵园、涉县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等和组织学生进行历史情景剧表演、观看相关教学资料片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总结,在实践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素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标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标准课程中文名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类别:校级公共必修课适用专业:全校本科各专业,与学时数:36学时。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在校本科生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并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与阵地。
二、课程学习目标通过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大学生能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同时,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帮助大学生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从而激发爱国主义情感与历史责任感,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
三、课程学习内容整体设计(一)基本理念本课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区别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是从历史教育的角度出发承载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因此,在本课程的教学中,突出理论教育,不能把它当作是普通的历史课而止于一般史实的介绍;但又必须依托于历史史实的介绍,理论教育寓于历史教育之中,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使思想理论教育更具有说服力、影响力,使学生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从而使学生树立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二)各章教学内容和要求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 (3学时)本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一)该章的基本内容、基本知识点与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和近代中国闭关锁国导致的落后现实;理解中国近代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历史必然性;掌握学习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目的和意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标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标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课程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目标:使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历史线索和重要事件,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内容。
同时,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思维能力、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2.课程内容:包括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人物、制度等,以及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变迁和发展。
具体包括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两部分,其中近代史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现代史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
3.课程要求:学生应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史实、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等。
同时,学生应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探究历史的深层原因和发展规律。
4.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小组讨论、课堂展示、多媒体辅助教学等。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5.评价方式: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方式。
平时成绩可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期末考试可采用闭卷或开卷形式,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史实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总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知识和重要事件,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人文素养,提高
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标准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标准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适用专业:药品经营与管理3+2 编写执笔人:杨婕音审核人签字:杨婕音(一)课程性质与任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在校本科生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并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与阵地。
(二)课程教学目标1、本课程总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大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同时,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帮助大学生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从而激发爱国主义情感与历史责任感,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
2、本课程分目标(三)参考学时36学时(四)课程学分2学分(五)课程内容和要求(六)教学建议1.教学方法和手段①系统讲述,主要是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基本内容按章节、按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进行系统讲述,讲清其基本内容和基本概念,使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和把握。
②专题讲解,主要针对课程中一些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比较详细专题讲解,使学生对中国历史的有关重要问题有深入了解和深刻认识。
③案例教学,通过一些具体案例讲解中国历史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概念,有助于学生形象理解相关内容。
④课堂讨论,针对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进一步理解。
⑤体验性教学法,通过参观邯郸市烈士陵园、涉县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等和组织学生进行历史情景剧表演、观看相关教学资料片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总结,在实践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素质。
2.教学环境与策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课程讲授中,同时综合应用多媒体、PPT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使教学内容图文并茂,更加直观、生动,既有历史思维的张力,又具有视觉冲击力。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课程简介
2.课程目标
3.课程内容
4.课程教学方式
5.课程评价
正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是一门涉及中国近代史的课程,主要面向对历史感兴趣的学生以及希望了解中国近代史的人士。
该课程旨在通过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使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理解重要历史事件及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程内容涵盖了从鸦片战争到现代中国的历史,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内容。
课程将通过讲解重要历史事件,如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以及分析这些事件的原因、过程和影响,让学生对中国近代史有全面深入的了解。
课程教学方式主要包括课堂讲解、阅读教材和参考书籍、观看历史纪录片等。
课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课程评价将通过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期末论文等形式进行。
课程要求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完成作业和论文,以达到课程的学习目标。
第1页共1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一、课程目标和背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旨在使学生全面了解中国现代史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思想,掌握其发展脉络和演变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国家观和民族自豪感。
本课程将以教材为基础,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供合适的评估方式以确保学生的学习成果。
二、课程内容1. 中国近现代史的大体框架和时代划分- 清末社会的动荡与变革- 辛亥革命和建立的中华民国- 北洋政府的兴衰和传统文化的转变-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发展和冲突2. 近现代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重要事件和发展- 国共两党的兴起与合作- 长征和抗日战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初期建设- 文化大革命的发生和影响-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3. 近现代中国重要人物与思想- 孙中山、毛泽东等政治家和军事家- 齐白石、徐悲鸿等文化名人- 陈寅恪、胡适等思想家和学者4. 中西文化交流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 西方思想对中国的影响与传播-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与传承三、教学方法和手段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包括但不限于:1. 讲授与演讲:通过老师的讲解和演讲,介绍教材内容和重要事件,引导学生理解和分析。
2. 文献阅读:引导学生阅读与近现代中国史有关的文献资料,如新闻报道、历史文献等,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文献解读能力。
3. 小组讨论:分成小组让学生就特定的历史问题展开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合作。
4. 视频和多媒体资料:结合教学课件、视频和多媒体资料,为学生呈现真实历史场景和重要事件,增强学生的触感和体验。
5.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和考察与近现代中国史相关的历史遗址、博物馆等地,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感受。
四、课程评估标准为了确保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学习成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评估方式,包括但不限于:1. 课堂参与和作业: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完成指定的个人或小组作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标准
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适用专业:药品经营与管理3+2 编写执笔人:杨婕音审核人签字:杨婕音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在校本科生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并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与阵地。
(二)课程教学目标
1、本课程总目标
本课程旨在帮助大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同时,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帮助大学生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从而激发爱国主义情感与历史责任感,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
2、本课程分目标
(三)参考学时
36学时
(四)课程学分
2学分
(五)课程内容和要求
(六)教学建议
1.教学方法和手段
①系统讲述,主要是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基本内容按章节、按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进行系统讲述,讲清其基本内容和基本概念,使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和把握。
②专题讲解,主要针对课程中一些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比较详细专题讲解,使学生对中国历史的有关重要问题有深入了解和深刻认识。
③案例教学,通过一些具体案例讲解中国历史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概念,有助于学生形象理解相关内容。
④课堂讨论,针对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进一步理解。
⑤体验性教学法,通过参观邯郸市烈士陵园、涉县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等和组织学生进行历史情景剧表演、观看相关教学资料片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总结,在实践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素质。
2.教学环境与策略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课程讲授中,同时综合应用多媒体、PPT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使教学内容图文并茂,更加直观、生动,既有历史思维的张力,又具有视觉冲击力。
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大大增加了课堂信息量。
3.学业考核与评定
本课程考核全面考查学生对本课程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主要知识点学习、理解和掌握的情况。
命题的原则是:题目数量适中、分值大,范围广,考查基本知识点的题目要占20%左右,稍微灵活一点的题目要占40%左右,考察综合分析能力的占40%。
总成绩=平时表现(50分)(出勤10分+实践作业30分+课堂表现10分)+期末成绩(50分)
4.教材选用与参考书目
本课程统一使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此外,还有与之相配套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师参考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学习参考文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疑难问题解析》等。
参考书目:
1、费正清等:《剑桥中华民国史》(上、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2、马克思:《鸦片贸易史》、《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中国和英国的条约》、《英中冲突》、《对华贸易》、《英人在华的残暴行为》、《新的对华战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3、恩格斯:《波斯与中国》、《英人对华新的战争》、《俄国在远东的成功》,《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4、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
5、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上、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6、白寿彝:《中国通史》(第 21 、 22 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7、中国史学会主编:《戊戌变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8、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9、彭明:《五四运动史》,人民出版社1996年修订本。
10、章开沅、林增平:《辛亥革命运动史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11、耿云志:《从启蒙运动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2、毛泽东:《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节选)。
13、李侃:《中国近代史》(第四版),中华书局2004年版。
14、军事科学院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史》(上中下卷).解放军出版社199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