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一气压带风带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_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和气候气压带和风带【学习目标】1. 了解大气环流的概念及作用。

2. 通过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示意图,提高绘图能力。

3. 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

4. 把握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及季风的形成。

【学习重难点】1.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2.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及季风的形成。

【相关的高考题考查】【自主学习】一、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1.大气环流(1)概念:地球上大范围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意义:调节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和分布,影响各地的和。

2.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温故知新】(1).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2).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

(3).依据下图近地面的冷热状况完成热力环流图,并标明高气压和低气压。

热冷【思考一】假设地球不自转、太阳直射赤道、地表均一,只考虑高低纬间热量差异,那么地球上的大气是怎样运动的?单圈环流【思考二】假设地球自转、太阳直射赤道、地表均一,考虑高低纬间热量差异和地转偏向力,那么地球上的大气是怎样运动的?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总结】全球气压带分布规律,全球风带分布规律。

【练习】据图判断为哪个半球的气压带风带俯视图?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练习】当我国各地白昼时间最短时,下列四幅图中,气压带、风带分布的位置正确的是A.a B. b C.c D.d二.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由于海陆分布的影响,实际的气压带往往不能呈现明显的带状分布。

冬季,大陆降温,空气冷却收缩,形成压,海洋则是压。

从纬度位置看,高压中心处于副极地低气压带,它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

夏季,大陆升温,空气受热膨胀,形成压,海洋则是压。

从纬度位置看,低压中心位于副热带高气压带,它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

七月一月三.季风环流一月,亚欧大陆形成 高压,切断了气压带,使副极地低气压带保留在海洋中,太平洋上形成 低压。

一月,亚洲的东部吹 风,亚洲的南部吹 风。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ppt11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ppt11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三、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从全球来说,大气环流有什么意义? A.驱使大气不断运动,在高低纬度间、海 陆之间输送和交换热量和水分。
B.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大气环流
气压带、风带
1、影响气候的因素
太阳辐射 大气环流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洋流 地形
海陆位置 人类活动
等地
1.单一气压带、风带影响下形成的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热带沙漠气候
冰原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极地高气压带
西风带
2.不同气压带、风带、气团交替控制下形 成的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湿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干季受信风带控制
地中海气候 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 冬季受西风带控制
温带 季风气候
7月
西风带
高温
副热带高气压带
降 干燥 多雨 水 夏季高温干燥, 冬季温和多雨
形成原因: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气流下沉, 干旱少雨;冬季副热带高压南移,受西风带控 制,暖湿多雨。
地中海 沿岸
40 加利福尼亚沿海 30
30 好望角地区 智利中部 40
分布: 30 ~40 之间的大陆西岸
0 0
东亚
35 25



数据法 1 已知地球上四个小岛的地理位置分别如 下:判断四个小岛的气候类型为
温带季风气候 A(46°N,148°E)
B(36°N,14°30′E) 地中海气候
C(6°S,134°E) 热带雨林气候 D(51°S,75°W)温带海洋性气候


法 2
热带
最冷月 气温 >15℃

气压带和风带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课件 高中地理课件

气压带和风带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课件 高中地理课件

(3)判断——看图形特点:气压带和风带从不同角度观 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常涉及局部图和变式图大都离不 开以下三种类型:
4.抓“移动”——突破季节影响 气压带、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发生季节变化, 如下图所示:
方法技巧很重要 图形法记忆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如上图所示,四个手指与手掌弯曲成 90°角,它们之间 的接触带的凹陷处和凸起处分别代表低气压带和高气压带。 其 中中指和无名指的凸起处分别代表不同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 带,它们之间的凹陷处代表赤道低气压带;食指和小拇指的凸 起处分别代表不同半球的极地高气压带; 食指与中指之间以及 小拇指与无名指之间分别代表不同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
第二节
第 1 课时
气压带和风带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1.大气环流
有规律 的大气运动。 (1)概念:全球性的_______
(2)意义:反映了大气运动长时期的平均状态。 (3)形成:
2.三圈环流的形成
均匀的地球表面 (1)形成条件高低纬度之间受热不均 地转偏向力 影响 受 ____________
应用体验不可少
读某月某条经线上部分气压带、风带和气流的相互关 系示意图,回答 1~2 题。
1.图中②气压带或风带的气流运动方向和性质分别为 A.下沉 干燥 干燥 B.上升 湿润 C.由高纬流向低纬 A.北京昼长夜短 B.太阳直射南半球 C.东南信风带位置偏北 D.上海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 D.由低纬流向高纬
( 湿润 (
)
2.图示季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解析:第 1 题,根据②所在的纬度,可判断其为副热带高气 压带,高气压带气流下沉,空气干燥。第 2 题,图中气压带、 风带位置南移,应该是北半球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 答案: 1.A 2.B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课件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课件

18
01 课前自主学习
02 课堂合作探究
03 课后课时精练
地理·必修I
4.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
19
01 课前自主学习
02 课堂合作探究
03 课后课时精练
地理·必修I
20
01 课前自主学习
02 课堂合作探究
03 课后课时精练
地理·必修I
21
01 课前自主学习
02 课堂合作探究
03 课后课时精练
地理·必修I
02 课堂合作探究
03 课后课时精练
地理·必修I
[思考问题] 在我国寒冷干燥的冬季,我们却时常看到电视直播中, 意大利足球甲级联赛的球员在泥泞的草地上奔跑,为什么同 在北半球,我国冰天雪地,而意大利却阴雨连绵?当地受何 种气压带或风带控制形成此时的天气状况? 提示:因为意大利为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北半 球西风带将大西洋水汽大量输送到意大利,形成连绵阴雨。
13
01 课前自主学习
02 课堂合作探究
03 课后课时精练
地理·必修I
(2)夏季,陆地升温快,温度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 近地面空气密度变小,使气压降低,形成低压,而海洋上则 形成高压。如下图:
14
01 课前自主学习
02 课堂合作探究
03 课后课时精练
地理·必修I
2.世界主要气压中心的成因及分布 由于地表并非均匀,北半球在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的影 响下,使呈带状分布的气压带被分裂成一个个高、低压中心。
2
01 课前自主学习
02 课堂合作探究
03 课后课时精练
地理·必修I
01 课前自主学习
3
01 课前自主学习
02 课堂合作探究
03 课后课时精练

高中地理2.2.1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优秀课件

高中地理2.2.1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优秀课件

右(南半球向左)偏转
西北风
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赤道低 北半球东北
0°~30° 气压带的气流,北半球向右 风;南半球
(南半球向左)偏转
东南风
热力 性质 冷干
温湿
干热
跟踪训练
读“近地面主要风带示意图〞,答复1~2题。
1.表示北半球西风带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跟踪训练
2.以下图为“三圈环流的局部图〞,图中甲、乙 两风带分别对应的是 A.甲——①,乙——② B.甲——③,乙——④ C.甲——②,乙——④ D.甲——①,乙——③
偏成东北风

赤道受热,空气膨胀上 升,近地面形成低压
到北纬30度上空偏 转成西风,气流无 法北上在此堆积
被 迫 下 沉
副热带高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极地东风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盛行西风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东北信风带
赤道低气压带
东南信风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盛行西风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地东风带 极地高气压带
答案
盛行西风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盛行西风带
气压带、风带会跟随太阳
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
40˚ 30˚
移动
赤道低气压带
夏半年偏北
冬半年偏南 30˚
40˚ 纬度30°到40°
冬季:盛行西风带
夏季:副热带高气压带
三圈环流形成的根本原 因是上下纬的热量差异。 太阳直射点移动导致地 面热量状况发生变化, 气压带、风带的位置随 之变化。
解析 从图中可知赤道低气压带全部位于赤道以南,应为北半球冬至日, 此时北半球昼短夜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 小值,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达一年中最大值。

高中地理课件-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高中地理课件-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赤道低压带(热力原因)
赤道地区接受太阳辐射能量多,近地面的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空气密度减小,气压 降低,这样赤道地区就形成了一个低压带——赤道低压带。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二)三圈环流
副热带高气压带
• 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北流的一支逐渐向右偏转成西南风,到达北纬30°附 近高空时偏转成了西风,来自赤道高空的气流在这里不断堆积下沉,使地面 气压升高,形成副热带高压带。
北纬90度
近地面气流右偏成东 北风——极地东风带
北纬60度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二)三圈环流的形成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二)三圈环流的形成 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
每个气压带约占10个纬度, 每个风带约占20个纬度
2.成因:
30°N
地表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大气水平运动

垂直方向:赤道地区:上升气流
30°S
两极地区:下沉气流
60°S
水平方向:北半球:北风
90°S
南半球:南风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二)三圈环流
1.形成条件(假设): a.地表均匀(无海陆之别、地势高低之分) b.地球自传(产生地转偏向力) c.太阳直射赤道(太阳直射点不移动)
第三章 大气的运动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第一课时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新课程标准】
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素养目标】
1.综合思维:结合图文材料,从要素、时空综合角度,分析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分布、移动规律及对气候形成的影响,分析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和季风形成的影 响。 2.地理实践力:通过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3.区域认知:结合自己生活的地区,说明冬夏季风向、风力大小的差异。 4.人地协调观:结合材料,理解气压带、风带和季风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师招聘面试试讲: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案

教师招聘面试试讲: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案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及其形成原因。

2. 使学生掌握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气压带和风带的定义2.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3.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4.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5. 实际案例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分布规律及其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

2. 难点: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机制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直观展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及形成过程。

2. 案例分析法:以实际地理位置为例,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当地气候和天气的影响。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及实际应用,提高学生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引导学生思考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及作用。

2. 新课导入:介绍气压带和风带的定义,阐述其形成原因和分布规律。

3. 案例分析:以亚洲地区为例,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当地气候和天气的影响。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气压带和风带在实际应用中的分析方法。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气压带和风带在地理学科中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概念的理解,以及他们是否能够描述其形成原因和分布规律。

2. 小组讨论观察: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他们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案例。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的练习题,评估他们对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以及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自身的教学体验,调整教学策略,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八、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气象观测,让他们亲自记录和分析气压和风力的变化,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及其形成原因。

2. 使学生掌握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气压带和风带的成因、分布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 难点: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气压带和风带的成因及影响。

2. 利用地图和多媒体手段,直观展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3. 进行案例分析,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上的气压分布图,引发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兴趣。

2. 探究气压带和风带的成因:引导学生分析地球自转、太阳辐射和大气运动等因素如何导致气压带和风带的产生。

3. 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讲解热带、温带和寒带气压带的分布规律,以及主要风带的分布特点。

4. 分析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探讨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天气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5. 案例分析:以特定地区为例,让学生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该地区气候的影响。

6. 总结与反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作业设计1. 绘制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图,标注各气压带和风带的特点。

2. 选择一个地区,分析其气候受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成因和分布的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考察学生通过地图和案例分析,对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和地理环境的影响的认识。

七、教学拓展1. 探讨气压带和风带对全球气候模式的影响。

2. 介绍气压带和风带在天气预报和气候研究中的应用。

3. 探讨人类活动如何影响气压带和风带,以及这种影响对环境的意义。

八、教学资源1. 地球气压分布图和风带分布图。

2. 相关气象数据和案例研究材料。

3. 多媒体教学课件和视频资料。

九、教学安全1. 确保学生在课堂活动中遵守纪律,避免因操作不当造成伤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