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食用菌栽培技术培训
合集下载
食用菌栽培PPT课件

返回本节
主要侵菌柄,使其髓部萎缩变褐
猝 倒 病
病菇生长缓慢 初期软绵呈失水状 菇柄由外向内变褐 最后整菇变褐成僵菇
由链孢霉引起
返回本节
⑵细菌病 只侵染菌盖 ➢斑点病 患处有凹陷的粘液状斑点
斑点干燥时菌盖易开裂
返回本节
➢黄斑病
菇体现黄斑或整体黄化 不粘,不腐烂。
➢干腐病
菌盖歪斜,菌柄基部膨大 菇体萎缩,干硬、不腐烂
返回本节
本章主要参考资料
1.黄年来.食用菌病虫诊治(彩色)手册.北京:中国农业出版 社,2001 2苗长海.简明食用菌病虫防治.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3.张维瑞.新编食用菌病虫害防治技术.北京:金盾出版社, 2000 4.张金霞.食用菌生产技术.第21章.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9 5.黄毅.食用菌栽培.第二版.下册.第15章.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6.张松.食用菌学.第9章.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7.食用菌[J].上海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2005:1~6 8.中国食用菌技术 中国食用菌
不体粘柔, 软不,腐裸烂露。,无保护外壳
竞1%争敌性 敌杂畏菌水(盆特点、主要种类)
二或、挂害粘虫虫主板要(种涂类聚及丙危烯害粘症胶状)
成酵虫母比 :菇使蚊料健发壮酵,似变苍酸蝇变质。
一干、硬竞 ,争生性褐杂斑菌,及不病流害褐液,不腐烂,无臭味,轮枝霉侵染。
(病一害) 主竞要争种性类杂及菌危害症状
(1:二50) 0倍主5要0%病的害多菌灵
三、防治 1.防治原则 2.防治措施(农业法、物理法、生物法、 化学法)
返回本节
作业题
1.竞争性杂菌对食用菌的危害有哪些? 2.褐腐与褐斑病有什么区别? 3.杂菌初期的菌丝与食用菌的菌丝有什么区别? 4.诱发病虫害的条件有哪些? 5.防治病虫害的农业措施有哪些?
课件食用菌栽培技术培训

食用菌的定义
食用菌是一类可以食用的大型真菌, 具有肉质或胶质的大型子实体,又 常称为蘑菇或食用蕈菌。
菌
用
食
常 见 的
选 自
( GB/T 12728-2006)
菌
用
食
常 见 的
选 自
( GB/T 12728-2006)
自然界的食用菌约有900多种,
人工栽培有报导的约60多种,而商 业化生产的约有30多种,并非所有 的食用菌目前都能够实现人工栽培。 50%以松茸、牛肝菌、鸡油菌、黑 虎掌,块菌是属于共生菌根菌,它们 是跟特定的植物共生的。目前全球还 不能攻克其栽培技术。
根据湿度对食用菌生长发育的影响, 将菌体分成两类:
喜湿性食用菌(银耳、平菇、黑木耳) 厌湿性食用菌(金针菇、香菇、双孢蘑菇)
3、空气对食用菌生长的影响
食用菌吸收氧气,排出二氧化碳,是 需氧型真菌 (与绿色植物的区别)
过高的二氧化碳浓度必然会影响食用 菌的呼吸活动。食用菌菌丝体的生长 对高浓度的二氧化碳一般表现都很敏 感
5、子实体形成
双核菌丝大量增殖后,在温度、 温度等环境条件适宜时,则形成火柴 头状的扭结团,称为子实体原基。之 后它逐渐发育成菌蕾,并进一步分化 出现菌盖、菌柄。
6、子实体形成和发育
食用菌子实体的形成和发育大致经历:
菌丝聚集→原基形成→子实体形成和分 化→子实体快速伸展→子实体成熟(菌 盖成熟时,可从子实体上散发出孢子)
2、水分对食用菌生长的影响
食用菌生长发育所需的水分大部分来 源于培养料,培养料含水量是出菇的 的重要因素,只有基质含水量充足时, 才能形成子实体。
一般适合食用菌生长的培养料含水量 在65%左右
菌丝生长阶段60%-70% 子实体发育阶段80%-95%
《食用菌栽培学》课件

平菇
味道清淡,营养丰富,适合各 种烹饪方式。
金针菇
细长的菌柄和丰盈的菌盖,是 寿司和火锅的Biblioteka 想配料。食用菌栽培的基本步骤
1
菌种培养
选择适合的培养基和条件,使菌种快速生长和繁殖。
2
基质制备
选用适当的有机基质,如麸饼、秸秆、蘑菇渣等,进行消毒和调理。
3
接种培养
将培养好的菌种和基质混合,进行最佳温湿条件下的培养。
食用菌栽培学
探索食用菌栽培的奇妙世界,理解食用菌的分类与特点,以及食用菌栽培的 基本步骤和环境要求。
食用菌栽培学概述
1 历史悠久
食用菌栽培是一门古老的农艺学科,承载着人类对食用菌的需求和探索。
2 多样性
食用菌栽培涵盖了数百种不同的食用菌品种,各自具有独特的味道和营养价值。
3 生态友好
食用菌栽培是一种环保农业实践,占用少量土地且产生较少的农业废弃物。
4
观察与收获
密切观察菌丝和子实体的生长情况,及时采摘成熟的食用菌。
食用菌栽培的环境要求
1 温度
不同食用菌对温度有不同的要求,通常在15-25摄氏度下生长最佳。
2 湿度
保持适宜的湿度有利于食用菌的生长,通常在90%以上。
3 通风
良好的通风可以降低二氧化碳浓度和调节菌床的温湿度。
食用菌栽培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法
菌丝不生长
可能是基质污染了细菌或真 菌,应重新制备基质并做好 消毒。
子实体不形成
可能是湿度或温度不适合, 需要重新调整环境条件。
产量低
可能是养殖密度过大,应适 度稀疏菌床以提高通风和光 照。
食用菌栽培的发展前景
随着人们对健康食品的需求的增加以及科技的进步,食用菌栽培的发展前景 广阔。未来,食用菌栽培将更加高效、环保和创新。
食用菌课件——蘑菇栽培

返回本 节
返回本 节
二、生活史
同宗结合,无锁状联合 每个担子一般生2个担孢子 每个孢子一般含2个异性细胞核
担孢子(2异核)→初生菌丝→次生菌丝
厚垣孢子
担子
子实体
返回本 节
子实体 发育
原基期:白色,米粒状 菌蕾期:黄豆大,具菌盖与菌柄的雏形 幼菇期:盖半球状,与柄结合紧密 成熟期:盖扁半球状,菌膜窄而紧 衰萎期:菌盖开伞,菌褶黑褐色,质劣
过程:绒毛状 覆土 线状(结菇)
按
索状
低温或老龄
气生型:粗密、爬壁力强,生长快
母种 匍匐型:细而稀,无爬壁力,生长慢 表现 半气生型:介于两者间,短而密
返回本 节
(二)子实体
菌盖:帽状,圆厚,光滑 白色 菌膜:大时破裂 伞状 菌褶:白色→粉红色→深褐色
菌柄:白色,中生,实心圆柱形 菌环:菌膜破裂的残留物
如 >22 ℃易死菇 果 >19 ℃品质差
<12 ℃产量低
(三)酸碱度
最适:7.0~7.5
喜 播种前: 偏 料pH:7.5~8.0 碱 覆土前:
土pH8.0~8.5
返回本 节
(四)湿度
料湿 65%左右 气湿 需求规律:由低到高
土湿
发 菌
气湿:70%左右
期 土湿:16%~18%(握成团,落可散)
育 菇
发达国家已进入工业化生产时代
返回本 节
始于20世纪20~30年代 ,上海是主要生产点
中国 1958年改用牛粪后,栽培面积迅速扩大 概况 福建是生产大省,占全国生产量的50%以上
我国规模已超过起始国,仅次于美国, 名列世界第二。 但是 多数产区处于季节性、零散、广种薄收的 初级生产水平
山东 实现了自动化周年生产 九发 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
返回本 节
二、生活史
同宗结合,无锁状联合 每个担子一般生2个担孢子 每个孢子一般含2个异性细胞核
担孢子(2异核)→初生菌丝→次生菌丝
厚垣孢子
担子
子实体
返回本 节
子实体 发育
原基期:白色,米粒状 菌蕾期:黄豆大,具菌盖与菌柄的雏形 幼菇期:盖半球状,与柄结合紧密 成熟期:盖扁半球状,菌膜窄而紧 衰萎期:菌盖开伞,菌褶黑褐色,质劣
过程:绒毛状 覆土 线状(结菇)
按
索状
低温或老龄
气生型:粗密、爬壁力强,生长快
母种 匍匐型:细而稀,无爬壁力,生长慢 表现 半气生型:介于两者间,短而密
返回本 节
(二)子实体
菌盖:帽状,圆厚,光滑 白色 菌膜:大时破裂 伞状 菌褶:白色→粉红色→深褐色
菌柄:白色,中生,实心圆柱形 菌环:菌膜破裂的残留物
如 >22 ℃易死菇 果 >19 ℃品质差
<12 ℃产量低
(三)酸碱度
最适:7.0~7.5
喜 播种前: 偏 料pH:7.5~8.0 碱 覆土前:
土pH8.0~8.5
返回本 节
(四)湿度
料湿 65%左右 气湿 需求规律:由低到高
土湿
发 菌
气湿:70%左右
期 土湿:16%~18%(握成团,落可散)
育 菇
发达国家已进入工业化生产时代
返回本 节
始于20世纪20~30年代 ,上海是主要生产点
中国 1958年改用牛粪后,栽培面积迅速扩大 概况 福建是生产大省,占全国生产量的50%以上
我国规模已超过起始国,仅次于美国, 名列世界第二。 但是 多数产区处于季节性、零散、广种薄收的 初级生产水平
山东 实现了自动化周年生产 九发 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
食用菌栽培学PPT课件

根霉
发生情况:又叫黑根霉菌,是菌种生产和栽培中常见的一种杂菌,发生 普遍,危害严重。
症状特点:受其污染后,培养料(基)上无明显的菌丝生长,只有平贴 基物表面匍匐生长菌丝。污染后期,在基物表面0.1~0.2cm高处形成许多 圆球形的小颗粒体,初形成时灰白色和黄白色,成熟后转为淡黑色。因 此,其明显特征是黑色颗粒状霉层。
5 螨类(菌虱)
种类多,常见有粉螨与蒲螨
爬行慢,体小
特 分散时看不见
点 聚集时常呈白粉状
趋温暖潮湿环境及肉香味
6 跳虫(烟灰虫)
无翅低等小昆虫
能爬善跳,似跳蚤
特点 聚集时似烟灰
趋阴暗潮湿,不怕水
卵
紫
黑
红缺
跳 虫
角
弹器
跳
跳虫
虫
角
跳
虫
7 线虫
有寄生性和腐生性两种 细长,两端尖
幼虫透明乳白色,似菌丝
眼菌蚊
幼虫
成虫 卵
2 瘿蚊类 又名菇蚋瘿蝇、小红蛛、菇蝇。
常见种类:嗜菇蝇蚊、施贝氏菇蝇蚊、异足蝇蚊、 嗜菇蝇蚊是本科内发生最普遍的种危害双孢蘑菇、 平菇、银耳、木耳、香菇等。
发生规律:幼虫在培养料内直接取食菌丝及培养料 的养分,使菌丝衰退。出菇后幼虫到子实体上取食 菌皮,造成明显的伤痕和斑块。菇柄和菌盖 的接 连处菇柄上常聚集大量幼虫。子实体因带虫及虫伤, 使品质下降。
菌丝萎缩
导致 子实体变色、畸形或腐烂
3.主要种类
培养料腐烂
⑴非丝状杂菌
细菌:致病子实体;使料变粘、臭、腐烂 酵母:使料发酵,变酸变质。
细菌
发生情况:其是一大类营养体,不具有丝状菌丝结构而 是单细胞形态的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在菌 种分离培养、转管扩大培养及栽培过程中,也常受到 细菌污染而使菌种报废。
食用菌栽培—蘑菇栽培(食用菌生产课件)

时可在现蕾后8~10天采收。上海地区秋冬可采 收2~3批,第一潮菇质量最好,产量最多。2月 份休床后春天还可收4~5批菇。
目前国内栽培的蘑菇品种多在13~20℃温 度范围出菇,以16~18℃出菇整齐、质量好。
蘑菇要求在 子实体菌膜未破 时采收,菌膜破 后为开伞菇。开 伞菇质次价低, 且销路不广。
6、覆土 覆土在播种后1 5天左右进行。以近中性或
偏碱性的富含腐殖质土壤为覆盖土。农村常用 村庄附近肥沃水稻田去表层后的下层泥土为覆 土材料。
土粒要求吸水保水性能强,具有团粒结构, 孔隙多,湿不粘,干不散。覆土前将土粒破碎, 浸吸2%石灰水,并用5%甲醛消毒处理。
有的还分为粗土和细土,先覆粗土,后覆 细土,有的不分粗细。粗土直径1.5~2.0cm, 细土直径O.5~1.Ocm,粗细比例65%与35%。 覆盖厚度2.5~ 3.5cm,每平方 米栽培面积约需 粗细土粒共25kg。
7、管理 覆土后调节水分,使土层保持适宜含水量,
以利菌丝早日爬上土层,促进土壤微生物同蘑 菇菌丝共同作用,生长子实体。
调水量随品种、气候、菇房保湿性能等因 素变化,通常每天喷水2次,每平方米床面每 次喷水1 50~300ml。
8、出菇 出菇前后是蘑菇栽培管理的关键阶段。 这时的主要任务是调节好水分、温度、通气
4、播种 2次发酵后,当料温降至30℃且无氨味时,
把料拍平压实,按10cm×10cm规格播种,每 平方米用种量为棉籽壳种2瓶或麦粒种1瓶(250 克),深度为在料内2cm左右,后用农用塑料薄 膜或灭菌的旧报纸覆盖。
开放式播种
5、菌丝发育 控制菇房温度20~24℃。播种后若有氨味
应立即通风,若无氨味可密闭3~4天后适当通 风,湿热天气多通风,干冷天气少通风,经过。 10~15天菌丝可长满料面。
目前国内栽培的蘑菇品种多在13~20℃温 度范围出菇,以16~18℃出菇整齐、质量好。
蘑菇要求在 子实体菌膜未破 时采收,菌膜破 后为开伞菇。开 伞菇质次价低, 且销路不广。
6、覆土 覆土在播种后1 5天左右进行。以近中性或
偏碱性的富含腐殖质土壤为覆盖土。农村常用 村庄附近肥沃水稻田去表层后的下层泥土为覆 土材料。
土粒要求吸水保水性能强,具有团粒结构, 孔隙多,湿不粘,干不散。覆土前将土粒破碎, 浸吸2%石灰水,并用5%甲醛消毒处理。
有的还分为粗土和细土,先覆粗土,后覆 细土,有的不分粗细。粗土直径1.5~2.0cm, 细土直径O.5~1.Ocm,粗细比例65%与35%。 覆盖厚度2.5~ 3.5cm,每平方 米栽培面积约需 粗细土粒共25kg。
7、管理 覆土后调节水分,使土层保持适宜含水量,
以利菌丝早日爬上土层,促进土壤微生物同蘑 菇菌丝共同作用,生长子实体。
调水量随品种、气候、菇房保湿性能等因 素变化,通常每天喷水2次,每平方米床面每 次喷水1 50~300ml。
8、出菇 出菇前后是蘑菇栽培管理的关键阶段。 这时的主要任务是调节好水分、温度、通气
4、播种 2次发酵后,当料温降至30℃且无氨味时,
把料拍平压实,按10cm×10cm规格播种,每 平方米用种量为棉籽壳种2瓶或麦粒种1瓶(250 克),深度为在料内2cm左右,后用农用塑料薄 膜或灭菌的旧报纸覆盖。
开放式播种
5、菌丝发育 控制菇房温度20~24℃。播种后若有氨味
应立即通风,若无氨味可密闭3~4天后适当通 风,湿热天气多通风,干冷天气少通风,经过。 10~15天菌丝可长满料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