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2)
高中历史 专题三第1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程标准: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背景(1)政治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经济上: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2.指导方针过渡时期总路线。
(1)提出时间:1953年。
(2)方针: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3.第一个五年计划(1)执行时间:1953-1957年。
(2)基本任务:①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②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工业化成就:①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大都超额完成。
②建立起飞机制造、汽车制造、重型机器制造等重要工业部门。
③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
(4)意义:新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三大改造的完成(1)改造时间:1953-1956年底。
(2)措施:(3)实质:变革生产资料所有制。
(4)意义: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
(5)局限:后期的改革存在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等缺点,给社会经济发展遗留下了许多问题。
二、曲折发展的十年1.初期成功探索2.探索失误(1)表现:1958年,“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展开。
(2)特征: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3)危害:“左”倾错误严重泛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3.国民经济的调整(1)开始:1960年冬,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
(2)方针: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3)结果: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4.十年建设的成就(1)工业方面:建成武汉、包头等钢铁基地;形成冶金、采矿、电站和石化等工业设备制造及飞机、汽车、工程机械制造等十几个基础行业。
3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浙江省杭州仁和实验学校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

教案序号:课题 3.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型新授课课时 1 日期课时目标历史教师教学用书中的知识目标重点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的标志(b)二、中共八大的召开(b)三、“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b)四、“文化大革命”对中国经济建设的破坏(b) 课前准备1.课件2默写巩固3.课时训练4周江平学考总复习教学过程【学考标准】考试内容考核要求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的标志b(2)中共八大的召开 b(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b(4)“文化大革命”对中国经济建设的破坏b【导入】提问【教学过程】所有制性质经济成分1952年1956年公有制经济国营经济19.1% 32.2% 合作社经济 1.5% 53.4% 公私合营经济0.7% 7.3%私有制经济资本主义经济 6.9% 0%个体经济71.8% 7.1% 1952~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变化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的标志(b)1.时间:1956年。
2.标志: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生产资料所有制从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三大改造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三大改造方式:农业、手工业引导生产合作;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
二、中共八大的召开(b)1.背景: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2.内容:[知识链接]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1)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先进社会制度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即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
(2)提出全党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集中力量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意义: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是一次成功的探索。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3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设计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设计课标要求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能力要求。
知识与能力:知道建国初“一五计划”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容和意义;了解中共八大的召开背景、主要内容和意义;知道“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概况和后果;了解“文化大革命”给我国经济建设造成的严重破坏。
懂得今天的局面来之不易,并形成为增强祖国综合国力而不懈努力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这节课以构筑历史情境展开,通过《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为线索,以一位东北农村大妈的生活经历,突出个体农民的“小”家和我们“大”家(国家)的对比,让学生通过一个平常的农村家庭,明白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的曲折发展经历,以此来构建整个国家的历史轮廓;在上课过程之中,针对大妈在生活中遇到的疑问和难题,引导和启发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及时评价学生学习表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非常艰巨的过程,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能正确反映并符合中国具体实际情况时,就能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反之,就会遇到挫折。
并且让学生明白,即使在建设中遇到挫折,只要我们及时的调整并改正失误,也能取得成功。
这都有利于培养使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挫折感教育。
教学重点:“一化三改”所取得的成果;十年探索中的曲折发展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的经济建设的失误授课过程:课前五分钟到班级,组织学生准备历史课,并播放《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酿造学习气氛。
导入:通过赏析“粮票”导入新课:“粮票”见证了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至70、8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曲折发展。
板书: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背景听陈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1949年,经媒婆介绍,俺嫁给了同样是一穷二白的打铁匠老丁。
媒婆说:别看老丁现在一无所有,但为人老实,有一技之长。
婚后,你们可以在分得的土地上开个铁匠铺,以后的日子肯定会越过越火。
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教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全面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遇到的问题,说明“文化大革命”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认识新中国各个方面的建设成就。
2.过程与方法:回顾所学,理解中共八大关于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分析的正确性,理解人民内部矛盾的内涵,深刻认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对于调动各方面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的重要意义,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去理解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实质,了解国民经济的调整,有针对性的补充材料,准确全面理解八字方针。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用历史照片帮助学生营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历史时空背景。
学习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利用图片,一方面直观感受人们的愿望热情,另一方面理解其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危害。
自主讲述当时英雄模范人物的故事,感受这些杰出人物身上折射出的时代精神,经历高尚道德情操的洗礼,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社会主义在探索中的良好开端和曲折发展、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经验。
教学难点:“文化大革命”的性质教学方法:本课主要采用情境创设法、活动探究法、史料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和观察归纳分析。
板书设计: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学过程:导入:上节课学习了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基本建立。
1956年起我国开始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探索中前进,究竟走出了一条怎样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本课的内容。
设计意图:用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事件导入,创设基于学生认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历史情境,让学生的思绪顺利进入新课状态。
新课讲授: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一)中国八大召开请同学们根据下列材料分析出中共八大召开的背景。
多媒体出示材料:党的七大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
最新《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最全版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冲突处理的5种方式何为冲突?在牛津大辞典的解释是人们之间对不同观点或信仰的不同意见。
在人们的共同生活中,冲突是一种司空见惯的正常现象,长期没有冲突的关系根本不存在。
凡是人们共同活动的领域,总会产生不同意见、不同需求和不同利益的碰撞。
如何处理冲突,我们有五种选择,回避、退让、竞争、妥协和合作。
我先用一个橘子故事来简单解释一下这5种解决冲突的区别。
比如现在有一个橘子,你想要,我也想要。
如果我不管不顾,抢先把橘子抢到,这是“竞争”方式;如果我考虑到你更需要这个橘子,故而把橘子让给你,这是“退让”;我们都不想争,大家都不要这个橘子,这是“回避”;如果我们把橘子掰开,一人一半,这是“妥协”;如果我们能坐下来共同探讨为什么想要这个橘子,原来我要吃橘子肉,你要的是橘子皮做糕点,这样我们两个人的需求都得到满足。
这种方式就是“合作”。
这5种处理冲突的方式就是著名的冲突管理的“托马斯—基尔曼”模型。
我们先来看看这5种竞争方式各有什么特点:用“竞争”方式处理冲突时,双方各站在自己的利益上思考问题,各部想让,一定要分出个胜负、是非曲直来。
这种竞争方式的特征是:正面冲突,直接发生争论、争吵,或其他形式的对抗;冲突双方在冲突中都寻找自我利益而不考虑对他人的影响;竞争的双方都试图以牺牲他人的利益为代价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为了争赢而不顾冲突带来的后果。
和竞争方式相反的是“退让”,是指在冲突发生时只考虑对方的要求和利益,不考虑或牺牲自己的要求和利益,把对方利益放在自己的利益之上,其行为特点为高度合作,不进攻,愿意牺牲自己的目标使对方达到目标,尽管自己有不同意见,但还是支持他人的意见,为了维护相互的关系,一方愿意做出自我牺牲。
“回避”是冲突的双方既不采取合作也不采取进攻行为,“你不找我,我不找你”,双方回避这件事情。
回避方式的特征是双方意识到冲突的存在,却试图忽略冲突,都不采取任何行动,不发生正面对抗。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3.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设计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设计课标要求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能力要求||。
知识与能力:知道建国初“一五计划”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容和意义;了解中共八大的召开背景、主要内容和意义;知道“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概况和后果;了解“文化大革命”给我国经济建设造成的严重破坏||。
懂得今天的局面来之不易||,并形成为增强祖国综合国力而不懈努力的认识||。
||。
过程与方法:这节课以构筑历史情境展开||,通过《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为线索||,以一位东北农村大妈的生活经历||,突出个体农民的“小”家和我们“大”家(国家)的对比||,让学生通过一个平常的农村家庭||,明白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的曲折发展经历||,以此来构建整个国家的历史轮廓;在上课过程之中||,针对大妈在生活中遇到的疑问和难题||,引导和启发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及时评价学生学习表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非常艰巨的过程||,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能正确反映并符合中国具体实际情况时||,就能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反之||,就会遇到挫折||。
并且让学生明白||,即使在建设中遇到挫折||,只要我们及时的调整并改正失误||,也能取得成功||。
这都有利于培养使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挫折感教育||。
教学重点:“一化三改”所取得的成果;十年探索中的曲折发展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的经济建设的失误授课过程:课前五分钟到班级||,组织学生准备历史课||,并播放《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酿造学习气氛||。
导入:通过赏析“粮票”导入新课:“粮票”见证了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至70、8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曲折发展||。
板书: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背景听陈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1949年||,经媒婆介绍||,俺嫁给了同样是一穷二白的打铁匠老丁||。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3.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名师说课课标分析本课的课标要求是概述20世纪50——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1956年起,中共开始探索本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中共八大作出一系列正确决策,反映了探索开始时期的重要成果。
从1958年开始,经济工作中出现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一系列“左”的错误,表明探索出现错误的趋向,导致了三年严重经济困难,后来发展为“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内乱。
学情分析本课内容在初中历史中讲述得比较具体详实,学生有一定基础,又由于现代史内容,学生学起来较有兴趣,多数问题理解起来相对容易。
对二十年探索的经验教训的总结难度较大,教师应加以点拨。
教学方法1.课前布置学生查阅二十年建设,特别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方面的有关资料,加强对这一时期有关历史现象的认识。
2.采用设置情境、设疑引思、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模式,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帮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学习方法1.通过资料搜集、自主学习、问题探究等方法,加深学生对本课知识的理解,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探究,各自完成自己分到的题目,形成结论,在课堂上交流。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一五计划的成就,三大改造及其影响。
2.掌握建国后到1976年党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和失误。
3.理解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的错误所在。
4.理解邓小平全面整顿思想的实质。
5.能够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原理分析三大改造对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1.情境再现法:在教学过程中展示1949--1976年的相关图片,成功再现当年的历史事实,加深学生对历史事实的认识和评价。
2.列表比较法:对三大改造从时间、形式、主要措施、结果等方面进行归纳比较,找出共性与个性。
3.深入探究法:通过阅读“一五”计划的内容,结合新中国成立的背景,引导学生探究“一五”计划制定的必要性和深远影响。
4.通过讨论法,探究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成功的探索和探索中的失误,总结经验与教训。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3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二模块三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一节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学目标】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1、知识与能力(1)了解我国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及其实质,认识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2)了解我国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由于缺乏经验,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全国人民的努力,终于克服了困难,仍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2、过程与方法:教师应精选典型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建构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轮廓;组织小组教学,启发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以其讨论成果在班级交流;及时评价学生学习表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在这个时期,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难题。
【教学重难点】重点:过渡时期总路线;中共八大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方面的理论成果;“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的经济建设失误;文化大革命使中国国民经济遭受严重损失。
难点: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策略】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前准备】1、学生预习并完成预习案2、教师准备电脑和课件【教学过程】1、检查预习:个别抽查2、导入新课:美国国务卿艾奇逊的预言(一)新课教学(用探究案引领)、教学基本流程导入——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曲折发展的十年——“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小结(二)、教学情景1、导入: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共产党从国民党手里接收了一个贫困落后、千疮百孔的烂摊子,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形势。
面对这种局面,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预言:中国永远摆脱不了一个不堪负担的压力──即庞大的人口,没有一个政府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中共也无能为力,中国将永远是天下大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通史概要:
本专题主要叙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50多年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发展的基本历程。
专题内容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行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前一时期的内容,包括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以及“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三个时期,其中前7年是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后20年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集体领导下开始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20年既取得过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也发生过严重的失误和挫折。
后一时期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以邓小平和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二代、第三代领导人,根据“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实行了改革开放,逐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终于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0年来,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健康、稳定发展,已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并明确了新的奋斗目标。
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课标要求: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制订及实施背景、内容;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内容、特点、实质、意义及问题;列举社会主义曲折发展十年的正确和失误的决策,分析其经验教训;了解“十年文革”时期的经济发展的状况,总结其历史教训。
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以及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课前采访调查和课堂上运用教材中及教师所引用的图文资料中的有效信息,判断和评价十年探索中的成就与失误,并在此基础上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经验教训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此培养学生正确运用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非常艰巨的过程,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能正确反映并符合中国具体实际情况时,就能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反之,就会遇到挫折,从而使学生受到国情教育和思想教育。
重点难点:
重点: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三大改造的完成;中共“八大”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方面的理论成果。
难点: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从中国共产党探索本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过程中,总结其经验教训。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建议:
(1)讲述本节内容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课前先采访一下自己的爷爷奶奶对那段历史的印象和看法,了解第一手感性历史资料;并列出自己对这段历史的疑惑。
结合学生了解的知识和存在的疑惑备课、制作课件,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课上学生可分组讨论。
(2)关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目,建议教师:
①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文字、图片等课外材料创设情境,帮助学生体会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背景、重要性、及其取得的成就及其对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意义。
②帮助学生理清过渡时期的含义及时限,并了解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③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归纳分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经过、方式、特点、意义以及存在的问题,并且分析说明为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
(3)关于“曲折发展的十年”一目,知识点繁多,建议教师:
①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先从整体上梳理本框节内容,教师可设问助其梳理:在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做了哪些积极的探索?取得了哪些成就?出现过哪些失误?(可由学生分组合作学习)
②对部分内容具体分析:
A、对于“中共八大”,建议教师利用中共八大的相关内容作为依托,培养学生积极关注国情,正确分析国情,深刻了解国情的意识。
并明确:中共八大的路线方针是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遗憾的是,由于中共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和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思想还不够成熟,八大的正确方针在党内未能牢固确立,一些重要思想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充分坚持下去。
B、对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相关内容,老一辈人应该是记忆深刻,所以学生在课前采访自己的爷爷奶奶时,应该获得了不少感性的信息,课上建议教师以谈话的方式,引导学生先相互交流一下所获得的信息,并利用多媒体添加一些文字、图片等资料,加深印象,在此基础上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作出客观的评价,并从中获取启示。
(可由学生分组讨论)
C、对于“国民经济的调整”,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了解其首要的方向和“八字方针”的含义。
③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年曲折发展的经验教训。
(4)“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一目,建议教师利用多媒体投影相关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先让学生从感性角度了解文革中的国民经济的发展概括;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国
民经济出现困难的原因和周恩来总理和邓小平同志主持中央工作时国民经济回升的原因;最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文革”为中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极其沉痛的教训。
(5)引导学生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归纳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