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活动的神经生物学机制_韩中胜
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8年 10月 1日,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宣布,将 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 家詹姆斯·艾里森(JamesP.Allison)和日本科学家本庶佑(TasukuHonjo),以表彰他们发现抑制负向免疫调控用于癌症治疗 的全新理论和方法。
本庶佑,1942年生于日本京都,现就职于日本京都大学。1992年,他首次发现另D1(Ishida等.TheEMBOJournal,1992)。随后大量的基础和临床实验证实,针对 PD1及其配体 PDL1通路的单克隆 抗体对多种肿瘤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目前临床广泛应用于实体瘤患者治疗的派姆单抗就是针对该通路。
frontalactivityrelatestointrospectionandactionbutnotto perception.JNeurosci,2014,341738~1747. 43 韩中胜,祁金顺.意识活动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生理科 学进展,2016,47339~345. 44 DehaeneS.Consciousnessandthebrain:Decipheringhow thebraincodesourthoughts.USA:PenguinBooks,2014, 161~199. 45 DehaeneS,ChangeuxJP.Experimentalandtheoreticalap proachestoconsciousprocessing. Neuron,2011,70 200~227. 46 LammeVA.Whyvisualattentionandawarenessarediffer ent.TrendsCognSci,2003,712~18. 47 LammeVA.How neurosciencewillchangeourview on consciousness.CognNeurosci,2010,1 204~220.
脑科学中的意识研究:探索意识的神经基础、认知机制与哲学意义

脑科学中的意识研究:探索意识的神经基础、认知机制与哲学意义摘要意识是人类认知体验的核心,然而其神经基础和认知机制一直是脑科学领域的重大挑战。
本文深入探讨了意识研究的现状与进展,从神经科学、认知科学和哲学等多维度解析意识的本质。
通过回顾意识研究的历史沿革,分析意识的神经关联、认知模型和哲学思辨,本文旨在揭示意识的复杂性与多面性,为未来意识研究提供启示与思考。
引言意识(Consciousness)是指个体对自身存在和周围环境的感知、觉知和体验。
它包括感知觉、情感、思维、意志等多种心理活动,是人类认知和行为的基础。
然而,意识的本质是什么?它如何产生?意识的神经基础是什么?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科学家和哲学家。
随着脑科学的不断发展,我们对意识的认识逐渐深入,但仍有许多未解之谜等待我们去探索。
意识研究的历史沿革意识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对意识的本质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了灵魂、心灵等概念。
17世纪,笛卡尔提出了身心二元论,认为意识和物质是两种不同的实体。
19世纪,随着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兴起,意识研究逐渐从哲学领域转向科学领域。
20世纪,认知科学的兴起为意识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21世纪,脑成像技术的发展为意识研究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
意识的神经基础脑科学研究表明,意识与大脑的多个区域和神经网络密切相关。
1. 丘脑:丘脑是感觉信息的中转站,被认为是意识产生的关键区域之一。
丘脑的损伤会导致意识障碍,如昏迷、植物人等。
2. 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是高级认知功能的中心,包括感知觉、注意力、记忆、语言等。
大脑皮层的不同区域参与不同意识内容的加工。
3. 神经网络:意识的产生可能涉及多个脑区的协同活动,形成复杂的神经网络。
例如,默认模式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 DMN)被认为与自我意识、内省等高级认知功能有关。
意识的认知机制1. 整合信息理论(Integrated Information Theory, IIT):IIT认为意识是信息整合的结果,意识的程度取决于系统整合信息的能力。
意识障碍的神经生物学机制

意识障碍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意识障碍作为一种重要的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近年来备受关注。
它通常包括昏迷、植物人状态、昏睡、阿弥陀佛状态、混乱状态等。
严重的意识障碍会极大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更严重的则会危及生命。
因此,探讨意识障碍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意识障碍的定义包括三个方面:清醒意识、意识内容和意识状态。
清醒意识指患者有意识地感知外界环境和内部状态,能进行感知、思考和决策;意识内容指患者的思维状态、体验和记忆;意识状态指患者处于清醒、睡眠、昏迷、阿弥陀佛状态等状态。
意识障碍的病理生理表现很复杂。
目前常见的有突触传递缺陷、神经元功能障碍、脑区功能障碍、网络连通性缺陷等。
其中,突触传递缺陷指神经元之间传递神经冲动的突触传递发生障碍;神经元功能障碍指脑细胞发生功能性损伤,包括细胞兴奋性和抑制性失调;脑区功能障碍是指脑区发生功能性变化,包括血流动力学失调、代谢异常等;网络连通性缺陷则是指神经元网络之间的连通性发生缺失或者失调。
目前,对于意识障碍的神经生物学机制,人们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首先,神经元之间的突触传递缺陷是导致意识障碍的最基本原因。
这是因为,在每个神经元内,有成千上万个突触,神经元之间通过这些突触来传递神经信息。
当突触传递发生缺陷,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就受到破坏,导致信息传递受阻或者无法传递。
在意识障碍状态下,神经元突触传递缺陷是非常明显的。
其次,意识障碍也常常受到神经元功能障碍的影响。
在意识障碍状态下,研究人员发现脑细胞之间的兴奋性和抑制性失调非常明显。
这种失调会影响神经元的自主放电活动和兴奋性,从而导致神经元无法正常发放神经冲动,进而导致信息传递的质量下降。
此外,意识障碍的形成还与脑区功能障碍和网络连通性缺陷有关。
比如,神经核、视觉皮质和颞叶等脑区是典型的意识障碍发生脑区。
这些脑区在意识障碍发生时可能会出现血流量降低、代谢失调等问题,导致相关的神经功能出现障碍。
同时,当意识障碍发生时,脑神经元之间的连接也会出现缺失或失调,导致神经元网络的整体性受到影响。
意识的生物学基础

意识的神经学模型心理学上所说的意识,指的是人大脑的一项功能,即因人大脑的活动而得出的某项结果。
当然,意识的作用很清楚,指导人的一部分生命活动。
需要强调的是人的一些生命活动如心跳、消化是不需要意识指导的。
我们这里将讨论意识在人的大脑中是如何产生的?大脑为了产生意识,需要具有哪些神经学架构?而这些神经学架构都有哪些功能?这就是我们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大脑的活动是以神经冲动的方式进行的,意识的产生也不用赘述。
所以我们就明确,意识也是神经冲动的结果,然而并非所有的神经冲动都可以叫做意识。
所以我们需要假定,大脑中有一个功能分区,专门用来筛选出意识。
即,这个筛选意识的功能区有这么一项功能:1、从各种神经冲动中筛选出可以作为意识的神经冲动;2、将各种神经冲动经过进一步的筛选、组合、运算,让这些神经活动可以形成意识。
不过这两项功能是不能并存的,即要么这个功能区仅仅执行一项功能,即仅仅是筛选而不做处理,要么是对信息进行运算处理。
若这个功能区还对神经冲动进行组合运算,那么我就得在这个功能区中进行进一步的功能划分,还是要划分出一个筛选的功能区。
因为我们仅仅是理论上的假设,为了使分析更加简单明确,纯粹由于个人的偏好,也因为我相信“奥卡姆剃刀”原理,我将使这个功能区的功能最简单化,即这个功能区仅仅对神经冲动做筛选。
然后再进一步假设进行综合运算的功能区,总体上说这两种不同的假设,其基本结果是一样的。
一、上意识筛选系统我将把这个简单的功能区命名为“上意识筛选系统”,“上意识筛选系统”具体分布于大脑的哪个脑区,需要由实验来证实,理论上无法进行说明,所以就不进行说明。
“上意识筛选系统”会同时向下一级脑功能区输出多项内容,也可能不是单一的脑功能区,而是对多种功能分区的统称。
我们对意识进行的讨论,将从“上意识筛选系统”的工作原理开始。
1、筛选的内容“上意识筛选系统”筛选的内容根据性质分为三大类:A、对外感官的输入,如视觉、听觉等;B、对自身行为的反馈,包括体态行为和言语行为,而这些行为中的某些些内容也需要经过对外感官的输入;C、对自身需求或者愿望的输入,这一类的内容太过于抽象,需要更加详细的描述。
神经生物学原理 pdf

1
目 录
contents
• 神经生物学概述 • 神经元与突触传递 • 神经系统解剖与生理 • 感觉信息处理与感知觉形成 • 运动系统பைடு நூலகம்制与运动协调 • 认知功能、情绪与行为调节 • 神经生物学在医学中应用前景
神经生物学概述
3
定义与研究对象
定义
神经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神经系统结构 、功能、发育、演化以及神经系统疾 病的跨学科科学。
化学突触两种类型。
传递过程
在突触传递过程中,神经信号通 过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作用 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引起突触 后膜电位变化,从而实现神经信
号的传递。
突触可塑性
突触传递具有可塑性,即突触传 递效能可随神经活动而发生变化 ,这是学习和记忆等高级神经活
动的基础。
神经递质与受体作用机制
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是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之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包括乙酰胆碱、多巴 胺、谷氨酸等。
运动系统控制与运动协调
3
运动单位组成及功能特点
运动单位
指由一个α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功能 单位。
功能特点
运动单位大小决定了肌肉收缩的精细程度,不同肌肉的运动 单位大小不同,且同一肌肉内不同运动单位的大小也存在差 异。
运动信息传导通路和执行过程
传导通路
大脑皮层发出运动指令,经脊髓前角运动细胞传至运动神经,再经神经-肌肉 接头传至肌肉,引起肌肉收缩。
组成
功能
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是人体神 经系统的最主要部分。
中枢神经系统负责接收、整合、处理和传 递来自体内外的信息,以调节机体的各种 生理活动,维持内环境稳态。
脑的功能
《意识探秘:意识的神经生物学研究》

2019年1月 科学中国人 67 意识是科学上至今还未解决的超级秘密之一。
什么是意识?意识是怎样产生的?意识有什么益处?只有人才有意识吗?为什么我们有那么多的动作并不需要意识参与其中?通过对意识的思考,人类对于自身有了更多的认识。
《意识探秘:意识的神经生物学研究》利用长期的研究成果对意识进行揭秘,探讨了动物和人主观心智的生物学基础。
全书以视觉—运动的中枢神经控制为主要论据来源,结合关于“裂脑人”的测试,参照当代其他神经科学家对意识的研究成果及见解,力求从便于找出神经相关物的角度整合有关脑对感官输入信息多层次加工的典型研究结论,摸索意识神经机制研究的有效切入途径。
以视、知觉研究为切入点,它结合注意、记忆、自动行为、失认症和“裂脑人”等病理现象的研究,基于解剖学、生理学、临床、心理学和哲学的大量概念和资料,总结了意识的科学基础,概括指出了现有知识的局限之处,并描述了一些为了得出成功结论所需要做的实验,预测了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
《意识探秘:意识的神经生物学研究》真正地向人们展示了一门学科,或者说是一个问题的研究过程。
其阐述了作者克里斯托夫·利赫与D N A发现者、意识之脑科学的奠基者克里克经过合作探讨而提出的意识研究框架一一用实验方法找出导致意识的神经相关物。
它反映了继《惊人的假说》之后,作者与克里克合作探讨的新进展,对意识的脑科学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克里斯托夫简单地用对意识研究的历史来引入,以人们能“意识”到自己在“看”——也就是视觉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寻找“意识的神经相关物”来探索意识的存在形式。
全书使用严谨的科学方法,语言风格亦以洗练生动见长,与大多数空谈意识甚至扯上神秘学、宗教的民科、伪心理学不同。
秉承着探索最接近真相的研究成果,书中有些章节衔接得不够紧密,甚至无法读懂,但略读或跳过并不影响各个论证独立存在的真实性。
从某种程度而言,这本书主要是面向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及有意向研究的大学生们,并不是写给大众看的科普,所以才跟普通的科普读物大有不同。
神经科学中的意识机制

神经科学中的意识机制意识是人类思维的核心,它是人类与众不同的特质之一。
虽然我们无法精确定义意识,但我们却经常体验到它,无论是简单的知觉,还是高级的思考和思维。
在神经科学领域,意识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科学家们通过研究神经网络和神经元活动,逐步解密了意识的机制。
意识的定义存在争议,但多数神经科学家认为意识指的是我们对外界和自身的知觉和觉醒状态。
意识的产生是神经活动所需的,而意识过程是神经原处在不同状态时所表现出来的特性。
那么意识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呢?神经科学家认为,意识的产生可以追溯到神经元的活动。
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网络的最基本单元,它们之间通过突触相互连接,形成了大量复杂的神经网络。
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连接和神经元的放电活动被认为是产生意识的基础。
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连接是非常紧密的,它们可以将信息在神经网络中迅速传递。
大脑的神经元数量估计超过100亿个,它们之间的连接数目更是以千亿计。
神经科学家研究发现,在休息状态下,神经元会发生同步放电现象,这种现象与人类的意识状态密切相关。
此外,一些科学家还通过实验发现,在意识强度较弱时,神经元的放电活动也相应减少。
意识的产生与脑皮层的活动密切相关。
脑皮层可以看做是大脑最外层的一层神经组织,它覆盖整个大脑,并负责外界信息的处理。
脑皮层的不同区域对应着不同的功能,每个区域之间分工合作。
神经科学家们通过神经影像技术发现,部分脑皮层区域的活动与人类的意识状态密切相关,其中,坐标区和额叶皮层等区域被认为与人类的意识相关性更高。
此外,一些神经科学家还发现,嗜睡状态下的人类大脑和意识状态下有明显差异。
在嗜睡状态下,神经元的活动会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并与意识状态下的神经活动不同。
意识的识别和觉醒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众多神经元和神经网络之间的复杂交互决定了意识和人类认知的独特性。
神经科学家们对意识机制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但是随着神经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神经纤维网络的深入探索,我们相信未来会有更加详细的意识机制论述。
行为神经生物学理解行为的神经基础和神经调控机制

行为神经生物学理解行为的神经基础和神经调控机制行为是生物体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反应,它是生物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表现。
行为神经生物学是研究行为产生的神经基础和神经调控机制的学科。
行为是复杂而多样化的,涉及到感觉、认知、运动等多个方面,而行为神经生物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行为的神经基础和神经调控机制上。
行为的神经基础主要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由大脑和脊髓组成,是行为的主要调节中心。
大脑是人体最为复杂和重要的器官之一,包括大脑皮质、脑干和小脑等部分。
大脑皮质是智力和思维的中心,参与了感觉的处理、信息的加工和决策的制定。
脑干负责控制和调节生命活动,例如呼吸、心跳等,而小脑则主要负责协调运动。
这些大脑的区域和功能相互作用,形成了复杂的行为。
周围神经系统主要包括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
感觉神经负责接受外界环境的感觉刺激,将其传递给中枢神经系统。
运动神经则负责控制肌肉的运动,并将中枢神经系统的指令传递给运动器官。
这两个系统通过神经元的传递和信号转导实现了行为的表现。
行为的神经调控机制主要涉及到神经递质和神经回路。
神经递质是神经系统中的化学物质,负责神经信息的传递和调节。
其中,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血清素等重要的神经递质在行为的产生和调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神经回路是由神经元之间相互连接而形成的网络,它们通过信号的传递和反馈调节行为的执行。
不同的行为对应着不同的神经回路,透过对神经回路的分析和理解,我们可以更深刻地认识行为的神经机制。
近年来,随着神经科学的发展,行为神经生物学领域也取得了很多重要的研究成果。
研究人员通过运用电生理学、成像技术等现代科学手段,深入探索了行为的神经基础和神经调控机制。
例如,通过对大脑活动的记录和分析,研究人员发现了大脑中特定区域在行为执行中的重要作用,例如前额叶皮质与决策制定、扣带回与记忆等。
此外,神经调控机制的研究也揭示出了一些重要的行为障碍的神经基础,如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神经系统可能是生物界最后有待攻克的功能系统之一 , 而尤以其中枢部分、 特别是大脑 的功能活动最为复杂和奥秘。目前, 神经科学工作者对神经系统的一般功能及其生物学机制已有
相当深入的了解, 但仍然不能清楚地说明大脑是如何产生意识 、 并以此为基础完成各种高级神经或 精神活动的。本文主要从神经科学的角度出发, 对近年来利用更为精确的脑电信号记录和功能性 脑立体成像等先进技术在意识活动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作一概略介绍 , 并重点介绍意识研究领域 中几个比较有影响的学说。 关键词 意识; 意识的神经性表征; 意识的行为性表征; 功能性脑成像 ; 精神性意象; 上行激活系 统; 泛脑神经元工作空间模型; 动态芯理论; 不做功模型网络 中图分类号 R338 自己也存在于各种物质实体构成的环境之中 。为了 生存和发展, 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 机体会本能 地适应外界环境; 个体也会有意识地不断加深我们 对所有能所感知到的物质实体、 包括我们自身的认 识, 并尽可能的加以改造。现在的问题是: 这一建基 于外在物质实体和我们自身的传入电信号 ,如何在 上传大脑某些部位时, 突然升华为栩栩如生的意识 活动的? 这不仅是神经科学、 也是心理学乃至哲学
生理科学进展 2016 年第 47 卷第 5 期· 3ຫໍສະໝຸດ 9·意识活动的神经生物学机制
韩中胜
1 2
1, 2, △
祁金顺
1, △
( 山西医科大学生理学系 , 太原 030001 ; Seattle Children's Research Institute,Seattle,WA 98101 ,USA)
摘要
; 这些皮层区即为在视觉意识中发挥关键作用
temporal lobe,MTL) 。 的内侧颞叶皮层区( medialNCC 在听觉系统也得到验证。 除视觉系统外, 实验时, 可控性测试声音由耳机传出, 受试者听到逐
生理科学进展 2016 年第 47 卷第 5 期
· 341·
渐增强的声响时就按键终止声音刺激 。这样的过程 重复进行 4 次后发现, 在声音即将出现但尚未出现 的时段内, 大脑皮层多个区域包括额叶、 颞叶、 顶叶 以及部分皮层下区域的 fMRI 信号已经增强, 表明这 些部位的血氧水平或功能活动在只是专注或想象相 关的声音信号时就已经增强。 可见, 这些部位的功 能活动增强实际上是精神性听觉意象 ( auditory imagery) 的反映[5]。 另有人报道, 类似的精神意象或 NCC 在躯体感觉系统也得到验证[6]。 上述实验所证明的不同精神意象或心理影像可 以出现在 MTL 等多个特定脑区。 事实上, 各种心理 影像可以被编码和存储在特定脑区的特定细胞群 , 时间可长达数十年之久, 又可随时快速存取, 而数量 之多几乎是无限的。 应当指出的是, 这些意识实验 结果的共同点是不同的外界信息通过相应的感受系 统汇 聚 到 MTL 等 脑 区, 形成特意的精神意象或 NCC 。 二、 上行激活系统活动是意识产生的必要条件 毫无疑问, 一切意识活动都是以大脑的清醒状 态为基础的。早在上世纪中叶就有人在家猫的实验 中证实, 起源于脑干网状结构的上行投射系统为动 物维持清醒状态所必需 ( Moruzzi 等. 1949 ) 。 后来 一系列的动物实验相继证明, 这一上行系统的解剖 通路和所涉及的神经递质都十分复杂, 但其基本功 能是维持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以保持动物的清醒状 态, 因而被称作上行激活或觉醒系统 ( ascending activating or arousal system ) [7]。 最近,有人用 PET 成 [8 ] 像分析法在人体证实 , 起源于中脑网状结构、 经 是维持大脑皮层正常兴 丘脑板内核群上传的信息, 奋性、 保持人体处于安静清醒状态、 以及出现与注意 相关的认知活动的先决条件, 因而这一系统与清醒 状态和意识活动不可分割。 认为, 丘脑不仅是体内外大量信息 进入大脑皮层的门户和中继站, 还和大脑皮层之间 Llinas 等 存在着大量的双向联系, 在大脑皮层兴奋性、 即在清 醒和意识状态的维持中起着枢纽作用; 随后他们又 ( thalamic dynamic 提出意 识 的“丘 脑 动 态 芯 学 说 ” core theory ) , 强调丘脑背侧核和丘脑网状结构神经 认为丘脑在脑损伤引起的 元之间的相互抑制作用, 植物人状态和全身麻醉剂的作用中起着重要作用 , 因而在意识的维持中也起着关键作用 ; 并认为, 丘脑 不仅是上行激活系统中的关键结构, 在睡眠周期的 调节中也具有开关特性, 并在意识的有无中发挥闸 门样作用; 他们还通过临床观察、 影像检查以及尸解
21
Kryczek I,Wei S,Szeliga W,et al. Endogenous IL17
· 340·
生理科学进展 2016 年第 47 卷第 5 期
以及相关的高级精神活动的发生原理, 已进行了较 为深入的探索。本文将简要介绍这方面的研究进展 情况, 尽力不涉及纯心理和哲学方面的探讨 。 一、 意识的定义以及意识活动的实验观察 人类个体之所以不同, 主要在于每个人大脑精 神活动及其所导致的行为表现各不相同 , 而一切精 神活动又都以正常的意识活动为基础。 但是, 目前 人们对意识( consciousness ) 一词还缺乏统一的界定 和释义。哲学家和泛心论者可能去探讨机器人能否 出现意识; 计算机专家却因他们的机器在围棋对抗 赛中能战胜职业棋手而疑惑计算机是否有意识 ; 神 经科学工作者则似乎都“本能地 ” 认为, 意识是复杂 的大脑皮层或 / 和皮层下神经元网络所处的一种特 定的功能活动状态, 以使个体在自我感觉和外观上 “头脑清醒” 、 都保持了 并对各种外界或体内可能发 生的适宜刺激能作出恰当的反应 。 意识虽然是大脑功能活动的一种功能状态, 但 对它进行客观的探测和度量并非易事, 不同的研究 Koch 认 者也因此对意 识 的 定 义 不 相 一 致。 例 如, 为, 意识必须是明晰的 ( explicit ) , 如视觉意识或听 而且脑内产生这些特殊意识状态的神 觉意识等等, 经环路已经很清楚, 大约有一百万个皮层锥体细胞 就可以完成; 而 Greenfield 则认为, 在研究意识的实 验室里, 每个受试者都是清醒或有意识的 , 所测试的 都是在意识存在条件下大脑接受具体刺激后出现的 反应, 因而这些刺激引起的反应不能为意识本身的 发生原理提供直接证据; 她还认为, 意识是大脑活动 的一种功能状态, 具有很强的动态性, 至少要上千万 的神经元才能完成 。 因对自由意志 ( free will ) 进 行了电生理鉴定而知名的神经科学家 Libet ( 2004 )
[4 ]
提出了意识心理场概念, 他认为, 意识的本性就是自 知 ( awareness) , 独立于所知 意识本身是一种状态, 道的内容, 即意识是一种独立的心智功能或能力 。 精神分析学家 Damasio( 2012 ) 则把意识分为核心意 识和扩展意识; 并指出, 核心意识比较原始, 是脑干 上行激活系统和某些皮层结构通过节奏性脑电振荡 的整合而产生, 使自我和外部两个世界相联系。 并 认为, 脊椎动物以上具有核心意识。 扩展意识建立 在正常核心意识之上, 产生于大脑皮层, 特别是联合 皮层区。扩展意识是外界环境逐渐沉积的结果, 形 成所谓的自传式自知, 而这些内在信息再以工作记 忆的方式, 参与个体的认知等精神活动。 扩展意识 在人类达到顶峰。 一个简单的方法是, 将意识定义 为中枢神经系统的一种清醒或警觉状态 , 在此基础
contributes to reduced tumor growth and metastasis. Blood, 2009 , 114 357 359. Benchetrit F,Ciree A,Vives V,et al. Interleukin17 inhibits tumor cell growth by means of a Tcelldependent mechanism. Blood, 2002 , 99 2114 2121. Xu CH,Zhan P,Yu LK,et al. Diagnostic value of pleural interleukin 17 and 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in lung cancer patients with malignant pleural effusions. Tumour Biol, 2014 , 35 1599 1603.
功能形态学、 行为学、 人体神经电信号记录和处理、 fM特别是多种功能性脑立体成像技术 ( 包括 PET、 RI、 EEG、 MEG 以及频率标记脑磁反应 ) 的迅速发展 与 完善 , 使得神经科学家对大脑的意识状态的产生
△
通讯作者
19
Lan C,Huang X,Lin S,et al. High density of IL17producing cells is associated with improved prognosis for advanced epithelial ovarian cancer. Cell Tissue Res,2013 , 352 351 359. 23 22
[1 ] 界所面临的最棘手的难题之一 。 虽然如此, 半个 多世纪特别是近十多年来, 随着脑功能研究技术如
如果以 1961 年国际脑研究组织成立为界, 神经 科学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 如 今已成为生命科学乃至整个自然科学界最令人瞩目 的研究领域之一。 神经系统的最基本功能、 即对一 般躯体和内脏效应器官功能活动的调节 , 主要是通 过脊髓和皮层下结构以神经反射或神经体液调节 的方式进行的, 通常没有意识活动的参与。但是, 当 外界信息通过各种感受器官并以电活动的方式进入 到脑的高级部位时, 如果大脑这时处于清醒状态, 这 “升华” 些电信号就会 为人的意识状态、 并可在此基 , 、 础上进行各种精神性活动 如学习记忆 思维决策、 以及种种理性躯体动作和行为活动等。 事实上, 人 类现有的全部理论知识和文化遗产, 都来自人类意 识活动的长期积淀, 以文字或别的形式记录保存下 来; 对每个个体来说, 意识的出现使每个人“意识 到” 自己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 也“意识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