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生物学实验
神经生物学实验原理与技术

神经生物学实验原理与技术神经生物学实验是研究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重要手段,通过实验原理与技术的应用,可以深入探索神经生物学的奥秘。
本文将从神经生物学实验的原理、常用技术和实验设计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实验原理神经生物学实验的原理是基于神经系统的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特性,通过对神经元的功能和相互作用进行观察和测量,揭示神经系统的工作原理。
实验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 神经元电活动的记录与分析神经元产生的电活动是神经信号传递的基础,通过记录和分析神经元的电活动,可以研究神经元的兴奋性、抑制性和调控机制。
常用的技术包括细胞外多通道记录、膜片钳技术和全细胞钳技术等。
1.2 突触传递的观察与研究突触是神经元之间信息传递的关键结构,通过观察和研究突触的功能和调节机制,可以揭示神经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神经网络的形成与发展。
常用的实验技术包括双电极记录、电压脉冲刺激和光遗传学等。
1.3 神经递质的测定与分析神经递质是神经元之间信息传递的化学信号,通过测定和分析神经递质的含量和释放机制,可以揭示神经递质在神经系统中的作用和调控。
常用的技术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电化学检测和光学显微技术等。
二、常用技术神经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技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细胞培养与维持细胞培养是神经生物学实验的基础,通过培养神经元和神经细胞系,可以进行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
常用的细胞培养技术包括原代细胞培养、细胞系培养和共培养等。
2.2 光遗传学技术光遗传学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实验技术,通过利用光敏蛋白质和光源的激发,可以实现对神经元的精确激活或抑制,从而研究神经回路和行为功能。
常用的光遗传学技术包括光遗传调控和光遗传成像等。
2.3 脑电图和脑成像技术脑电图和脑成像技术可以非侵入性地观察和记录大脑的电活动和代谢活动,通过研究脑电波形和脑区的活动模式,可以了解大脑的功能状态和神经网络的连接方式。
常用的脑电图和脑成像技术包括脑电图记录、功能磁共振成像和磁脑电图技术等。
神经生物学实验指导书

神经生物学实验指导书实验一脑内重要神经核团和神经生物学研究方法简介Methods for neuroscience research and nuclei in brain1.实验目的理解神经核团的概念,理解重要的神经核团;掌握脑立体定位图谱的使用方法;了解神经生物学研究的常用方法。
2.实验器材、试剂及实验材料手术刀、毛剪、注射器,1%戊巴比妥钠(Pentobarbital Sodium)、依文氏蓝(Evans Blue),大鼠。
3.实验步骤3.1脑的大致结构和重要神经核团脑膜至外由内分别有:硬脑膜、蛛网膜、软脑膜,其下是大脑皮层,边缘系统等结构。
重要的核团(神经内分泌相关的丘脑下部核团)有:PVN(室周核)、PeN (室旁核)、SON(视上核)、ME(正中隆起)、Hippocampus(海马)等。
下表给出几个重要核团的大致范围,值得注意的是:核团在不同截面上的位置和形状是不同的,因此具体位置应查阅图谱。
神经核团距离前囟(mm)中心线两侧(mm)距脑背侧(mm)PVN(室周核)-1.0~-4.2 0.0~0.8 5.0~5.5PeN(室旁核)0.0~-3.2 0.0~0.5 6.5~9.5SON(视上核)0.0~-1.8 1.0~2.3 8.5~8.8ME(正中隆起)-2.4~-3.4 0.0~0.5 9.5~10.0Hippocampus(海马)-1.8~-6.2 0.5~6.3 3.2~8.03.2实验内容a)戊巴比妥钠腹腔注射麻醉大鼠(40mg/kg);b)在颅骨前囟后3-5mm处打孔;c)用微量注射器吸入3μl依文氏蓝,注入大鼠背侧三脑室。
d)大鼠断头,除去颅骨,观察脑的结构。
George Paxinos and Charles Watson,The Rat Brain in Stereofaxic coordinates,Academic press,1986 4.江湾Ⅰ型脑定位仪的使用6.1脑立体定位仪的原理a)脑立体定位仪分为两大类:直线式和赤道式。
神经生物学实验报告-家兔大脑

神经生物学实验-家兔大脑实验一、实验目的1.记录家兔大脑皮层诱发电位;2.了解家兔大脑皮层运动区的刺激效应;3.学习去大脑方法。
二、实验原理大脑皮层诱发电位是指感觉传入系统受到刺激时,在大脑皮层上某一局限区域所引导的电位变化。
诱发电位一般由主反应、次反应和后发放三个部分组成:主反应(潜伏期:8~20ms )出现在代表区中心,电位先正后负,反应突触前和突触后的电活动;次反应(潜伏期:30~80ms )出现在代表区的周围区域,阈值较高,波形呈高幅正电位;后发放(次反应之后)是周期性、单向动作电位,可能是丘脑神经元周期性的电活动。
本实验是以适当的电刺激作用于左前肢的浅桡神经,在右侧大脑皮层的感觉区引导家兔的诱发电位。
用这种方法可以确定动物的皮层感觉区,在研究皮层机能定位上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在实验过程中需要考虑自发放电对诱发电位的影响。
由于大脑皮层随时都存在自发放电活动,诱发电位经常出现在自发电活动的背景上,为了减少自发放电的影响,我们可以利用电子平均装置,自发电位多次叠加,相互抵消(人的诱发电位),或者对实验动物深度麻醉,压抑自发放电活动的幅度。
大脑皮层运动区是躯体运动机能的高级中枢,电刺激该区的不同部位,可以引起躯体不同部位的肌肉运动。
人大脑皮层运动区的定位一般有交叉支配、倒置分布、区域大小与精细程度呈正比这三个原则。
除上面部肌受双侧皮层支配外,躯体其他部分肌肉则是受对侧皮层支配,同样除去头面部对应大脑皮层运动区是正立分布,躯体其他部分肌肉对应的大脑皮层运动区均为倒置分布。
从中脑四叠体的前、后丘之间切断脑干的动物,称去大脑动物。
在切断脑干前后丘的过程中,由于神经系统内,中脑以上水平的高级中枢对肌紧张的抑制作用被阻断,而中脑以下各级中枢对肌紧张的易化作用相对加强,因此出现了伸肌紧张亢进的现象。
动物表现为四肢图 1 诱发电位过程图 图 2 大脑皮层运动区交叉倒置僵直,头向后仰,尾向上翘的角弓反张状态,称为去大脑僵直。
神经生物学实验心得体会

神经生物学实验心得体会在我进行神经生物学实验的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有关于神经系统的知识,同时也积累了一些实验上的经验和技巧。
以下是我在实验中得到的一些心得体会:首先,实验前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
在进行任何实验之前,我们必须要了解实验的目的和方法,并详细阅读实验手册或相关文献。
了解实验的目的和方法有助于我们在实验过程中对照实验要求进行操作,并且可以提前预估实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其次,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要认真细致。
实验过程中需要精确地称量药品,准确地测量体温,注意观察动物行为等。
这些细致的操作对于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而且还要时刻关注实验动物的健康状况,以及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做出调整,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此外,实验中的安全防护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
无论是在实验室内还是实验操作中,都要时刻保持高度的安全意识。
比如佩戴好实验室必要的防护用品,如实验手套、口罩等,安全操作实验仪器和试剂等。
进行神经生物学实验时,我们还需要注意细胞和组织的保存和处理工作。
这些工作往往需要非常谨慎和细致的操作,以确保获得可靠的实验结果。
对于保存组织和细胞的方法,我们需要根据实验的具体要求选择合适的保存方法,并在操作时仔细遵循实验手册上的步骤,以确保保存的组织和细胞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实验中还需要注重数据的记录和分析。
在进行实验过程中,我们需要记录实验进行的时间、药物的剂量、动物的行为等数据。
这些数据对于实验结果的解读和分析非常重要。
在实验结束后,我们需要将这些数据整理和分析,以生成结论,并为后续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同时,在记录实验数据时,我们还应该注意数据的准确性和清晰度,以免影响后续的数据分析和解读。
最后,及时总结和归纳实验结果也是十分重要的。
在实验结束后,我们需要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和归纳,并从中提取出科学意义和启示。
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神经生物学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和原理,并为我们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指导和借鉴。
神经组织生物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神经组织培养及观察实验目的:1. 学习神经组织的培养方法。
2. 观察神经细胞在体外培养的生长情况。
3. 了解神经组织的生物学特性。
实验时间:2023年X月X日实验地点:实验室实验材料:1. 神经组织细胞2. 培养基(DMEM)3. 胎牛血清4. 抗生素混合物(青霉素、链霉素)5. 细胞培养皿6. 移液器7. 显微镜8. 记录纸及笔实验方法:1. 细胞培养:- 将神经组织细胞接种于细胞培养皿中,加入适量的DMEM培养基,置于37℃、5%CO2的培养箱中培养。
- 每2-3天更换一次新鲜培养基,加入胎牛血清和抗生素混合物。
2. 观察细胞生长:- 在显微镜下观察神经细胞在体外培养的生长情况,记录细胞形态、密度和生长状态。
- 每隔一段时间拍照记录细胞生长情况。
3. 细胞分化:- 在培养基中加入适量的神经生长因子,观察神经细胞分化情况。
实验结果:1. 细胞生长情况:- 在培养过程中,神经细胞在培养皿中均匀分布,细胞呈梭形,细胞核清晰可见。
- 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细胞密度逐渐增加,细胞排列整齐,形态稳定。
2. 细胞分化情况:- 加入神经生长因子后,部分细胞开始分化,形态发生改变,细胞突起增多,细胞体积增大。
实验结论:1. 神经组织细胞可以在体外培养条件下生长,培养方法简便易行。
2. 神经细胞在体外培养过程中,细胞形态稳定,生长状态良好。
3. 神经生长因子可以促进神经细胞的分化,为神经组织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讨论:1. 神经组织细胞培养技术在神经科学研究、神经疾病治疗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2. 本实验结果表明,神经组织细胞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具有良好的生长和分化能力,为进一步研究神经组织生物学特性提供了基础。
3. 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细胞培养条件的控制,如温度、湿度、气体环境等,以确保细胞生长状态良好。
注意事项:1. 实验操作过程中,应保持无菌操作,避免污染。
2. 注意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及时更换培养基。
神经生物学实验原理与技术

神经生物学实验原理与技术1.光遗传学:光遗传学是一种利用光敏蛋白质来操控神经元活动的方法。
通过将光敏蛋白质表达到目标神经元中,可以通过光刺激来调控其活动。
常见的光敏蛋白质包括ChR2(光敏离子通道)和NpHR(光敏蛋白质抑制性由离子通道),它们可以通过蓝光或红光的照射来触发或抑制神经元的活动。
光遗传学技术可以用于研究神经回路的功能和相互作用。
2.行为学:行为学实验可以用于研究动物的行为和认知功能。
通过设定适当的环境和任务,观察记录动物的行为表现,可以揭示其学习、记忆、注意力等认知过程。
常见的行为学实验包括Morris水迷宫实验、T字迷宫实验、条件性自由度实验等。
此外还可以利用电极植入和脑电图记录等技术,研究动物的脑电活动和行为之间的关系。
3.脑电图(EEG):脑电图是记录大脑电活动的一种非侵入性方法。
通过在动物头部植入多个电极,可以记录到大脑皮层表面的电活动。
脑电图可用于研究动物的睡眠-觉醒周期、认知任务的脑电响应以及癫痫等脑电异常。
此外,还可以与行为学实验结合,研究动物不同行为状态下的脑电活动变化。
4.神经递质检测:了解神经递质的含量和分布对于研究神经功能至关重要。
神经递质检测可以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或放射性测量法等技术,分析脑组织或其他样本中神经递质的含量。
通过比较不同条件下神经递质的差异,可以了解神经递质与神经系统功能之间的关系。
5.光学成像:光学成像是一种实时观察神经活动的技术。
其中常用的方法是两光子激发荧光成像(2-photon imaging)。
通过灵敏的荧光探针和激光的照射,可以实时监测单个神经元或神经元群体的活动。
光学成像技术可以揭示神经元活动的空间和时间特性,以及不同神经元之间的相互作用。
综上所述,神经生物学实验原理与技术包括光遗传学、行为学、脑电图、神经递质检测和光学成像等方法。
这些方法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研究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为我们了解神经生物学机制提供了重要的手段。
神经生物学实验

体激活后第二信使、G 蛋白、膜离子流、调控蛋白及
产生磷酸化和脱磷酸化等各种反应的酶变化;
图 2 LTP 电位示意图
⑶突触前或突触后结构的可塑性,包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突触前树突棘体积增大,数目增多 ,
突触界面扩大及突触后致密物质增大增厚等;
⑷非神经元修饰:如胶质细胞及胶质-神经元相互作用的变化;
⑸上述某些变化或所有变化的综合表现。
(蔡 葵)
6
实习二 大鼠海马 LTP 的实验观察
1. LTP 的基本概念
LTP(long-term potentiation, 长时程增强), 对突触前神经元进行高频强直
电刺激后导致突触后神经元产生突触传递效应增强的现象,该效应可持续一
个小时以上,其具体表现为:
①峰电位幅值增大;
②潜伏期缩短;
③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幅值增大;
兔脑:兔的头部固定在脑定位仪上时,其前囟(Bregma,即冠状缝与矢 状缝的交点)比λ(人字缝与矢状缝的交点)高 1.5mm,在这种情况下,以通过 前囟的水平面作参考平面,而以在该平面下 12mm 处的水平面作为水平标准 平面(HO, 零平面),在此平面上方为 V+,在此平面下方为 V-。经过前囟并 与矢状缝垂直又与水平面垂直的面,作为额面标准平面(APO),在此平面之 前为 AP+,在此平面之后为 AP-。
单管玻璃微电极是一根尖端开口很细的硬质玻璃管,内充电解质溶液作 为电极。由于电解质溶液可以导电,利用单管玻璃微电极可以记录到中枢神 经系统神经元的电活动。用于细胞内记录的微电极,其尖端直径应小于 0.5mm,尖端的倾斜度应相当缓和,以免穿入细胞膜时造成大的伤害。这种 微电极适合于从细胞内引导电活动和测量膜电位。用于细胞外记录的微电 极,其尖端直径约在 1~5mm。一般认为尖端内径 1~4mm 的玻璃微电极适宜 于记录神经元胞体的电活动。微电极的长度应视需要而定,但插入脑组织内 的部分不宜太粗,以免插入时造成显著的损伤。制作玻璃微电极应选用熔点 高,化学稳定性高,电阻率高和膨胀系数低的硬质玻璃管。国外常用 Pyrex 玻璃管,国内一般采用 GG17 和 95 玻璃管。 3.3.2 多管玻璃微电极
神经生物学实验讲义

神经⽣物学实验讲义实验⼀⿏脑灌注固定和取材⼀、原理固定是⽤⼈为的⽅法尽可能使组织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化学成分保持⽣活状态,防⽌组织细胞的溶解和腐败,并保持其原来的细微结构及原位保持⽣物活性物质的活性;能使细胞内蛋⽩质、脂肪、糖、等各种成分沉淀⽽凝固,尽量保持它原有的结构;使细胞内的成分产⽣不同的折射率,造成光学上的差异,使得原本在⽣活情况下看不清楚的结构,变得清晰可见;使得组织细胞各部经媒染作⽤容易染⾊;经过固定,使组织硬化,以利于以后切⽚时切薄⽚。
体循环:左⼼室→升主动脉→主动脉的各级分⽀→⽑细⾎管→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房,完成体循环的整个循环。
⼆、实验步骤1、正常Sprague-Dawley⼤⿏,150~250g,或昆明⼩⿏,20g左右,雌雄不拘;2、动物⿇醉后,⽤左⼿持镊⼦夹起腹部⽪肤,右⼿持剪⼑⾃胸⾻剑突下腹部剪⼀⼩⼝,由此沿腹中线和胸⾻剑突中线向上将⽪肤剪⾄下颌,分离⽪下组织,将⽪肤翻向两侧,再沿腹中线和胸⾻中线向上剪开胸⾻,沿膈肌向两侧剪开,并⽤⽌⾎钳将胸⾻和胸部的⽪肤钳紧,将⽌⾎钳翻向外侧以充分暴露⼼脏,⼩⼼⽤镊⼦将⼼包膜打开;3、将灌注针(⼤⿏12#,⼩⿏7#)插⼊左⼼室并送⾄升主动脉内,⽤⽌⾎钳把灌注针固定在⼼脏上,打开灌注泵开关,同时剪开右⼼⽿,使⾎液排出。
先快速灌注0.9%NaCl(⼤⿏80-120ml,⼩⿏30ml),⾄肝脏逐渐变⽩⾊或右⼼⽿流出清亮液体为⽌,再灌注4℃预冷的固定液(⼤⿏200ml,⼩⿏50ml,根据动物体重定量),其中前1/3量快速灌注,后2/3量慢灌注,共在30分钟内灌注完;4、固定液进⼊⾎管后,⼤⿏四肢和尾巴开始抽动,表明灌注液进⼊⼤⿏⼤脑,待抽动完全停⽌,全⾝组织器官变硬后即可停⽌灌注;5、断头后,剥离颅⾻、剪断脑神经、离断脑于脊髓,取出整脑。
6、后固定(post-fixed):剥出⿏脑后,切取含⽬的区域的脑段,放⼊相同固定液4~12h,4℃。
附4%多聚甲醛的配制:40g多聚甲醛⽤0.1mol/L PB(pH7.4)溶解后定容⾄1L,过滤后置于4℃保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一反射时的测定及反射弧的分析[目的]1.学习测定反射时的方法。
2.了解反射弧的组成。
通过实验证明任何一个反射,只有当实现该反射的反射弧存在,并保证其完整的情况下才能出现。
[原理]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之下,对刺激所发生的反应叫做反射;反射弧是反射的解剖学基础(反射弧一般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等五个部分)。
要引起反射,首要条件是反射弧必须完整。
反射弧的任何一部分受到破坏,反射即不出现。
[实验动物]蛙或蟾蜍[器材及药品]蛙类常用手术器械、支柱台、蛙嘴夹、蛙板、蛙腿夹、小烧杯、大烧杯、培养皿玻璃(2个)、小滤纸片、棉花、秒表、纱布、0.5%及1%硫酸溶液、水。
[方法与步骤]一、脊蟾蜍的反射1.制备脊蛙(或脊蟾蜍):利用毁髓针从枕骨大孔处捣毁脑,保留脊髓制备脊蛙,用蛙嘴夹夹住蛙的下颌,挂在支柱台上2. 屈曲反射正常反射活动的观察及反射时的测定:用培养皿盛0. 5%硫酸溶液,将蛙右后肢的最长趾浸入0.5%硫酸溶液中2~3mm ( 浸入时间最长不超过10s ),立即记下时间(以秒计算)。
当出现屈腿反射时,则停止计时,此为屈腿反射时(即从浸入时起至后肢发生屈曲时所需要的时间)。
立即用清水冲洗受刺激的皮肤,并用纱布擦干。
重复三次,求出平均值作为右后肢最长趾的反射时。
用同样方法测定左后肢最长趾的反射时。
3. 搔扒反射用浸有1%硫酸的滤纸片刺激脊蟾蜍一侧胸腹部或背部皮肤,引起同侧或双侧后肢运动,扒掉滤纸片。
二、反射弧1、反射弧模式图2、屈曲反射的反射弧最长趾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脊髓→传出神经纤维→下肢屈肌3、搔扒反射的反射弧腹部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脊髓→传出神经纤维→下肢肌三、反射弧完整才能发生反射1、破坏感受器手术剪自右后肢最长趾基部环切皮肤,然后再用手术镊剥净长趾上的皮肤。
用硫酸刺激去皮的长趾,记录结果。
2、麻醉传入和传出神经纤维沿右后肢的股二头肌沟剪开皮肤,分离出坐骨神经。
在神经下穿细棉线后,在细棉条上滴几滴2%普鲁卡因溶液,每隔2min重复刺激 (记录加药时间)。
当屈反射刚刚不能出现时(记录时间),大约五分钟后,用浸有1%硫酸的滤纸片刺激脊蟾蜍一侧胸腹部皮肤,观察搔扒反射。
然后15分钟后,再用滤纸片刺激胸腹部皮肤,观察搔扒反射。
3、破坏效应器将蟾蜍一侧皮肤从根部环切,剥离后浸入含20%的甘油任氏液中,大约经过三十分钟后,该侧肢体不能发生搔扒反射4. 破坏脊髓中枢用细探针插入髓管内,上下抽动破坏中枢——脊髓,蛙四肢松弛。
重复实验,记录结果。
四、小结1、反射是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内外环境的刺激所发生的反应2、反射弧是反射的结构基础,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传出神经纤维、效应器组成。
3、反射的完成依赖反射弧的完整性。
[讨论]1. 说明屈腿反射的具体过程。
2. 以实验结果为根据,以严密的逻辑推理方式说明反射弧的几个组成部分。
[注意事项]1、每次实验时,要使皮肤接触硫酸面积不变,以保持相同的刺激强度刺激后要立即洗去硫酸,以免损伤皮肤。
和兴奋性、刺激与肌肉收缩等基本生理现象和过程。
所制备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是生理学实验中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本实验目的在于学习破坏蛙类脑脊髓法,掌握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技术、并获得兴奋性良好的标本,为以后有关实验打下基础。
【实验对象】蛙或蟾蜍。
【实验器材和药品】1.器械蛙类动物手术器械一套,包括普通剪刀、小手术剪刀、镊子、探针、锌铜弓、玻璃分针、蛙板、玻璃板、固定针等。
2.药品任氏液。
3.其它瓷盘、培养皿、小烧杯、棉花、棉线、纱布、滴管等。
【实验步骤和观察指标】1.破坏脑和脊髓取蟾蜍一只,用布包裹蟾蜍四肢躯干露出头部,用左手握住蟾蜍,并用食指按压头部前端,拇指按压背部,使头部前俯;右手持金属探针由头前端沿中线向尾方划触、触及凹陷处即枕骨大孔的所在。
将探针由凹陷处垂直刺入,刺破皮肤即入枕骨大孔,这时将探针尖端转向头方,向前探入颅腔内,然后向各方搅动探针,以捣毁脑组织。
如探针确在颅腔内,术者可感觉出针在四面皆壁的腔内。
脑组织捣毁后,将探针退出;再由枕骨大孔刺入,并转向尾方,与脊髓平行刺入脊管,以破坏脊髓。
脑和脊髓是否完全破坏,可检查动物四肢肌肉的紧张性是否完全消失。
拔出探针后,同一干棉球压迫针孔,以止其出血(见图3-1-1-1)。
另一方法是去脑后再捣毁脊髓。
2.剪除躯干上部及内脏在骶髂关节水平以上0.5~1cm处剪断脊柱。
左手握止蟾蜍后肢、用拇指压止骶骨,使蟾蜍头与内脏自然下垂,右手持粗剪刀(非手术剪),沿脊柱两侧剪除一切内脏及头胸部,留下后肢、骶骨、脊柱以及紧贴于脊柱两侧的坐骨神经。
剪除过程中注意勿损伤坐骨神经。
3.剥皮左手握紧脊柱断端(注意不要握住或压迫神经),右手捏住其上的皮肤边缘、用力向下剥掉全部后肢的皮肤(见图3-1-1-2 )。
把标本放在盛有任氏液的培养皿中。
将手及用过的剪刀、镊子等全部手术器械洗净,再继续下面步骤。
4.分离两腿用镊子夹住脊柱标本提起,背面朝上,剪去向上突起的尾骨(注意勿损伤坐骨神经)。
然后沿正中线用剪刀将脊柱和耻骨联合中央辟开两侧大腿,并完全分离。
将两条腿浸入盛有任氏液的培养皿中。
5.制作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1)分离坐骨神经取一条腿放置在蛙板上的玻璃片上,用一固定针将粗制标本的脊柱固定在蛙板上(腹面朝上),将下肢拉直并向外旋转趾蹼朝上,用固定针在跖? 骨部固定在蛙板上,用玻璃分针沿脊柱旁游离坐骨神经至尾骨处、再循坐骨神经沟(股二头肌和半膜肌之间的裂逢处),找出坐骨神经的大腿段,用玻璃分针仔细剥离,剪断坐骨神经的所有分支,并将神经分离直至膝关节处。
(2)分离腓肠肌用玻璃分针或镊子将腓肠肌跟腱分离,并穿线结扎。
在结扎远端用粗剪刀剪断跟腱,左手执线提起腓肠肌,以手术剪刀剪去其周围联系的组织,但保留腓肠肌起始点与骨的联系,唯须注意勿损伤支配该肌的神经分支。
(3)游离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将该后肢股部所有肌肉从膝关节起沿股骨剥离并剪去,以粗剪刀在股骨上中1/3处剪断股骨,剪下一小段与神经相连的脊柱(约1~2个脊椎骨)在膝关节下将小腿剪掉,留下的即为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
(4)检查标本的兴奋性用经任氏溶液润湿的锌铜弓轻轻接触一下坐骨神经,如腓肠肌发生迅速而明显的收缩,则表明标本的兴奋性良好,即可将标本放在盛有任氏液的培养皿中,以备实验用。
若无锌铜弓,亦可用中等强度单个电刺激作上述试验。
【注意事项】1.沿脊柱中央把下半身剪为左右两大半时,要正中,否则会损伤坐骨神经。
2.神经分离需用玻璃分针,分离过程中操作必须精细,避免用金属器械碰夹神经,以免损伤。
同时要注意持针分离方向应由中心向外周,以免将神经上段撕伤。
坐骨神经周围的组织和神经的小分枝,可用分针纯性分离或用剪刀逐步剪掉。
3.所用的器械要洁净,接触蛙皮肤,特别是蟾蜍皮肤的用具必须洗净后使用。
4.应经常用任氏液湿润标本,防止干燥。
【思考题】1.你制备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兴奋性如何?2.根据个人体会,总结制备新鲜完整的坐骨神经标本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体会实验三刺激强度与骨骼肌收缩反应的关系[学习目的]:1、学习肌肉实验的电刺激方法及肌肉收缩的记录方法。
2、观察刺激强度与肌肉收缩反应的关系。
[基本原理]:腓肠肌由许多肌纤维组成,刺激腓肠肌时,不同刺激强度会引起肌肉的不同反应。
当刺激强度过小时,不引起肌肉发生收缩反应,此时的刺激为阈下刺激。
当全部肌纤维同时收缩时,则出现最大的收缩反应。
这时,即使在增大刺激强度,肌肉收缩的力量也不再随之加大。
可以引起肌肉发生最大收缩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为最适刺激强度。
[动物与器械]蟾蜍(或蛙)的腓肠肌标本、常用手术器械、BL—420E 、张力传感器、刺激电极、支架、双凹夹、肌槽、不锈钢盘、滴管、任氏液、棉线。
[方法与步骤]1、破坏脑脊髓:(1)取蟾蜍一只,用自来水冲洗干净。
左手握住蟾蜍,用食指按其头部使之略向前屈,拇指按住其背部,其余三指则握住蟾蜍的四肢和腹部(2)用右手持金属探针,在头颅后缘,自枕骨大孔与脊椎管之间刺入椎管,先左右摆动,离断脊髓;再向前插入颅腔,向左右摆动数次,捣毁全部脑组织,如探针确已插入颅腔,则向各方向摆动时,即有触及颅骨的感觉。
(3)将探针撤回至枕骨大孔,但不拔出皮肤,直接向后插入脊椎管,直达骶部,轻轻转动探针,以破坏脊髓。
如探针确已在脊椎管中,则不能左右摆动,探针不得穿透脊椎管,以免损伤内脏。
最后拔出探针,用小棉球堵塞创口以止血。
脑脊髓破坏完全后,蟾蜍将失去一切反射活动,全身肌肉软瘫。
如动物仍有反射动作,表示破坏不彻底,必须重新破坏。
2、去皮和制作下肢标本:(1)左手握住蟾蜍的脊柱,用粗剪刀在前肢腋窝处,将脊柱横断,并沿脊柱两侧避开坐骨神经剪开腹壁,此时头、躯干上部及内脏全部下垂,剪除头、全部躯干及内脏组织,剪去肛周皮肤,留下脊柱和后肢(2)用圆头镊子夹住脊柱边缘,注意不要碰到坐骨神经,捏住皮肤边缘,逐步向下牵拉剥离皮肤。
将全部皮肤剥除后,标本放于盛有任氏液的小烧杯中。
随即洗净蛙板、剪刀和双手上的污物及毒汁。
(3)用粗剪刀沿脊柱和骨盆的中线,将标本纵剖为两半,注意勿损伤坐骨神经。
一半置于蛙板上,以制备标本;另一半置于盛有任氏液的玻璃平皿中备用。
3、制备神经-腓肠肌标本:(1)把下肢的背面朝上,辨认蟾蜍大腿的三头肌、二头肌和半膜肌,以及小腿的腓肠肌。
(2)用玻璃钩针和镊子仔细把二头肌和半膜肌分开,便可看到一条粗大的神经,此即坐骨神经。
用玻璃钩针把神经挑起,剪去通往大腿肌肉的神经分支,顺着神经走行方向,转向腹腔面沿脊柱逐渐把神经主干全部分出,直到所连的椎骨为止。
用粗剪刀剪除多余的肌肉和脊椎骨,仅留下与坐骨神经相连的一小块脊椎骨,用镊子夹住这块脊椎骨,轻轻提起坐骨神经,用手术剪剪去残余的分支,并将坐骨神经一直分离到膝关节附近。
(3)分离腓肠肌的跟腱,用线结扎跟腱,在结扎处以下将跟腱剪断。
持线提起腓肠肌,用粗剪刀剪去小腿骨和其上的肌肉,再将大腿肌肉剪去,只留长约1~2cm的股骨,并将其上肌肉刮干净,以便在肌动器上固定此标本。
4、检验标本:用锌铜弓的两端轻轻接触神经,若肌肉产生收缩,则表示此标本的机能状态良好。
5、实验仪器用品的准备。
打开计算机采集系统,连接张力传感器与刺激输出。
将标本的骨头固定在肌槽的骨头固定孔内,腓肠肌肌腱上的扎线与张力传感器应变梁相连,双针形刺激电极密切接触近膝关节处的腓肠肌,电极接头与刺激输出线相通,调节好扎线的张力,不可过松或过紧,以使肌肉自然拉平为宜(保证肌肉一旦收缩,即可牵动张力传感器的应变梁)。
6、计算机采集系统的准备开通与张力传感器相连的通道,选择张力信号输入,然后启动波形显示图标,此时显示通道中出现扫描线。
调节刺激装置的设置,将延时、波宽及刺激强度调至最小,选择单刺激方式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