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三年级下-动物的生命周期

合集下载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动物的生命周期(旧)2.蚕的生长变化-章节测试习题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动物的生命周期(旧)2.蚕的生长变化-章节测试习题

章节测试题1.【答题】通过观察你发现了蚕蜕了几次皮?()A.2次B.3次C.4次D.5次【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蚕的一生蜕皮的次数。

【解答】蚕的一生蜕四次皮,蜕一次皮长一个龄,当它长到五个龄的时候就会结成茧,所以前面刚好蜕四次皮。

2.【答题】蚕蜕一次皮一般需要用多长时间?()A.1-2天B.3-4天C.5-6天【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蚕蜕皮一次所需时间。

【解答】蚕幼虫从孵化到吐丝中间要经历4次蜕皮。

平均4-6天蜕皮一次,每次蜕皮从入眠到起眠时间一般在1-2天左右。

3.【答题】蚕的身上有多少对足?()A.6对B.8对C.10对【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蚕身上有多少足。

【解答】蚕身上有8对足:分别是胸足3对,腹足4对,尾足1对。

4.【答题】蚕是以桑叶为食物的,那么蚕的口器是什么样的?()A.咀嚼式口器B.刺吸式口器C.虹吸式口器D.嚼吸式口器【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蚕的口器。

【解答】咀嚼式口器是用来取食固体食物的,而蚕的食物是桑叶,属于固体,所以它的口器是咀嚼式口器。

5.【答题】蚕的呼吸器官在哪里?()A.在胸足B.在身体两侧两侧的小黑点C.在头部【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蚕的呼吸器官。

【解答】蚕的呼吸器官是身体两侧的小黑点,也叫气门,气门和蚕体内的气管相连,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进出口。

6.【答题】蚕什么时候就要吐丝了?()A.蚕的身体白白胖胖的B.蚕的身体发黄发亮C.蚕站在那里一动不动的【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蚕吐丝前的外表。

【解答】当蚕开始不怎么吃叶子了,身体发黄发亮了,就说明蚕准备要吐丝了,蚕站在那里一动不动我们叫做眠。

7.【答题】蚕生长到一定的阶段,会______,______,这个过程就蜕皮。

换下旧皮长出新皮【答案】长出新皮换下旧皮【分析】本题考查蚕蜕皮的概念。

【解答】蚕蜕皮指的是蚕长到一定的阶段,会长出新皮,换下旧皮的过程。

8.【答题】蚕宝不吃不动且头抬高高的时候,叫做______。

2020新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动物的一生单元思维导图ppt课件

2020新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动物的一生单元思维导图ppt课件
食物、温度、空气、 湿度 白色、椭圆形,摇晃有声音;迎光看 里面有物体 纺锤形、深褐色,分为头、胸、腹部
头部、胸部、腹部
雌性:体型大、腹部肥大、翅短小、爬行慢 雄性:体型小、腹部狭长、翅膀大、爬行快
交配、产卵
气室(提供胚胎呼吸需要的氧气) 卵白(提供水分和营养) 卵黄(提供胚胎发育所需的营养) 卵壳(提供保护)
白色
外形特点 生命活动现象 生长条件
头部、胸部、腹部,8对足、9对气门 眠、蜕皮、身体由短变长、食量变大 食物、温度、空气、 湿度
头胸

部部

胸足 对) (1对)
蚕的生命周期
动 物 的 一 生
蚕卵
幼虫 (蚕)
蚕蛹
颜色 淡黄色 淡红色/浅褐色 紫黑色 形状 扁圆形,中间凹陷 大小 比大米小,和小米差不多大
白色、椭圆形,摇晃有声音;迎光看
里面有物体 纺锤形、深褐色,分为头、胸、腹部

头部、胸部、腹部

雌雄性区别 生活习性
雌性:体型大、腹部肥大、翅短小、爬行慢
雄性:体型小、腹部狭长、翅膀大、爬行快 繁
交配、产卵

动物
气室(提供胚胎呼吸需要的氧气) 卵白(提供水分和营养)
的卵
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
繁殖 方式
卵生
教科版三下《动物的一生》单元
《动物的一生》单元思维导图
蚕卵
颜色 淡黄色 淡红色/浅褐色 紫黑色 形状 扁圆形,中间凹陷 大小 比大米小,和小米差不多大
白色
蚕的生命周期
动 物 的 一 生
蚕的生命周期
动 物 的 一 生
蚕卵
幼虫 (蚕)
颜色 淡黄色 淡红色/浅褐色 紫黑色 形状 扁圆形,中间凹陷 大小 比大米小,和小米差不多大

新教材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动物的一生知识要点

新教材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动物的一生知识要点

第二单元 知识梳理知识要点一、动物的卵1、有卵壳:蛇卵、龟卵、鸡卵(蛋)等。

2、无卵壳:蛙卵、鱼卵、蚂蚁卵等。

3、鸡蛋的组成:卵壳、卵黄、卵白、气室和胚盘。

4、小鸡由胚盘发育而来,胚胎发育的营养由卵黄提供。

二、蚕的一生1、蚕的生命从卵开始,一个蚕卵就是一条生命。

蚕卵很小,颜色是淡黄色或者黄色,呈椭圆形。

2、蚕的幼虫。

(1)刚出生的蚕是黑色的,很小,像蚂蚁一样,叫蚁蚕。

长大一些的蚕的幼虫变白,变大了。

(2)龄期:5个龄期。

生鸡蛋熟鸡蛋胚盘卵黄卵壳(3对)(4对)(9对)(尾足) (1对)(3)蚕的身体特征: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口器和单眼,有8对足,身体两侧有气门。

(4)蚕的幼虫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充足的食物,还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3、蚕和蛹(1)蚕茧是指桑蚕蛹期的囊形保护层,通常为白色,内含蛹体。

(2)蛹的特点:不吃东西,受刺激会动。

(3)蛹的身体特征:分为头、胸、腹三部分,体型粗短,纺缍型,黄褐色,两侧有气门。

(4)蛹和蚕的幼虫比较:虽然蛹和蚕的形状、颜色都不同,但它们都具有头、胸、腹、体节和气门。

(5)其他经过蛹阶段的动物:除了蚕,还有很多动物的一生也会经过蛹的阶段,如苍蝇、蜜蜂、蚊子和蝴蝶等。

4、成虫。

(1)从蚕茧里钻出来的蚕蛾,是蚕的成虫,与蚕的幼虫和蚕蛹有巨大的不同。

(2)蚕蛾类别:雌蚕蛾和雄蚕蛾。

(3)蚕蛾特点:不吃东西、不会飞、会爬行。

(4)蚕蛾的身体特征: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触角,胸部有2对翅膀和3对足。

(蚕蛹蚕蛾气门体节腹胸头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能看清眼、口器、触角头部长有眼、口器、触角胸部有盾片、胸足胸部长有2对翅膀和3对足腹部有体节腹部有体节5、与蚕蛾形态结构相似的动物:蚕蛾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与蚕蛾形态结构相似的动物有蚂蚁、蜻蜓、蝴蝶、蜜蜂、蝗虫、螳螂等。

6、昆虫的共同特征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通常有2对翅(有的昆虫的翅退化)和3对足,翅和足都位于胸部,身体由一系列体节构成,进一步集合成三个体段(头、胸、腹),头上有1对触角,骨骼包在身体外部。

三年级下册科学试题--动物的生命周期-10-教科版

三年级下册科学试题--动物的生命周期-10-教科版

三年级下册科学试题--动物的生命周期-10-教科版一、单选题(共7题;共14分)1.要让蛹动起来,最合理的方法是( )。

A. 放入水中B. 用木棒敲击C. 用光照、声音刺激或轻轻触碰【答案】C【解析】【解答】A、放入水中,蚕蛹甚至会死亡,不符合题意。

B、用木棒敲击,会伤害蚕蛹,不符合题意。

C、用光照、声音刺激或轻轻触碰能让蛹动起来,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蚕蛹是有生命的,蚕蛹将会变成蚕蛾。

2.和蚕相比,蛹的外形变化是( )。

A. 身体旱圆柱形,颜色变成了黑色B. 身体呈纺锤形,颜色变成了深褐色C. 身体呈圆筒形,颜色变成了深褐色【答案】B【解析】【解答】蚕蛹的体形粗短,身体呈纺锤形,分为头、胸、腹三个部分,头部很小,长有黑色的复眼,眼睛下面有一对触角的原始体。

胸部长有胸足。

腹足、尾足消失。

胸部、腹部都有环节。

胸部背面有一盾片,从盾片生出两对翅。

鼓鼓的腹部长有9个环节,从第2个-7个腹节两侧都有发达的气门。

体色呈黄褐色。

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本题考的是蚕蛹的形态特征。

3.如果不断的话,一根蚕丝的长度可达( )。

A. 3000米B. 2000米C. 1000米【答案】A【解析】【解答】一根蚕丝的长度可达3000米,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蚕茧是蚕吐一根丝缠绕成的蚕茧。

4.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蚕茧的大小和重量与蚕的生长发育有关B. 只有精心地饲养,蚕才能结出又大又好的茧C. 蚕只能吐出白色的丝,不能吐出彩色的丝【答案】C【解析】【解答】蚕茧的大小和重量与蚕的生长发育有关,只有精心地饲养,蚕才能结出又大又好的茧,蚕不仅能吐出白色的丝,还能吐出彩色的丝,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蚕吐丝不仅能够吐出白色的丝,还能吐出彩色的丝。

5.丝绸是由( )织成的。

A. 线B. 蚕丝C. 布【答案】B【解析】【解答】丝绸是由蚕丝制成的,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抽丝要把茧放在热水中浸泡一下,养蚕、抽丝织成丝绸是中国的伟大发明之一,远在4000多年以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开始养蚕,织布。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知识点: 动物的生命周期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知识点: 动物的生命周期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知识点:动物的生命周期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1.蚕的生命是从( 卵 )开始的,一个蚕卵就是一个生命。

刚孵出的蚕叫做(蚁蚕)。

2. ( 眠 )和 ( 蜕皮 )是蚕生长过程中的显著特点。

我们可以用(拍照)、(画图)、(写观察日记)、(制作标本)等方式记录蚕的生长变化。

3.蚕在幼虫阶段会蜕四次皮,变成五龄蚕。

(每眠一次蜕一次皮)。

即将吐丝的蚕( 身体缩短,发黄而透明,头前后晃动 )。

4.蚕的身体分为( 头、胸、腹 )三大部分,头部有发达的( 咀嚼式口器);胸部有(三对)胸足,用来把持桑叶;腹部长有(五对腹足),用来爬行;蚕的身体两侧有小黑点,是(气孔),气孔是蚕用来呼吸的通道。

5.剪开蚕茧观察,蚕蛹的体形粗短,像一个(纺锤),分为( 头、胸、腹)三个部分,头部很小,长有(复眼和触角),胸部长有(胸足和翅)。

6.蚕蛹平时不动,受到外界刺激时会动;经过10~15天会变成蚕蛾。

7.蚕蛾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长有(一对羽毛状触角);胸部长有(三对足和两对翅膀),腹部是一节一节的。

一只雌蛾大约能产(400~500)粒卵,刚产下的卵是(黄色)的。

8.如何分辨雌雄蚕蛾?雌蛾,腹部肥大,爬行慢;雄蛾,腹部狭长,翅膀振动很快。

9.蚕的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不同的形态变化。

10.蚕的一生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这就是蚕的生命周期,时间约(56天)。

11.影响蚕的生命和变化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因素:如气温、湿度、食物、病虫害、环境的污染等。

12.蚕蛾、蚂蚁、蜻蜓虽然外形差异很大,但它们都有头、胸、腹,头上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二对翅,它们都是昆虫。

13.有些动物(幼年期)和(成年期)样子很不同,从一种形态变成另一种形态,这种变化叫做(变态)。

像蚕一样一生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种形态,我们称为(完全变态发育)动物;像(蜻蜓)一样经历(卵、幼虫、成虫)三种形态我们称为(不完全变态发育)动物。

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

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

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1、所有动物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到衰老直至死亡的全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它们的生命周期。

蚕的生命周期大约是56天。

2、鸡、鸭、青蛙、乌龟等动物都产卵。

蚕的生命是从卵开始的。

3、观察蚕:蚕卵近似圆形,看上去很像小米粒,宽约1毫米,厚约0. 5毫米。

刚产下的蚕卵是淡黄色或黄色的,经1-2天变成淡红、浅褐,再经3-4天变成灰绿或紫黑色,以后不再发生变化。

蚕卵的中心处是凹下去。

有黄色的卵,那可能是未受精的卵,是不会孵出小蚕来的。

如果是白色的,那是已经孵出小蚕的空卵壳,如果仔细观察,在空卵壳上还会发现有小孔。

小蚕与其他动物一样,也是需要一定生活条件的,我们要满足它的生活条件,它才会生长得好。

如需要空气、需要食物、需要一定的温度等。

养蚕的盒盖上要扎小孔,给蚕提供空气。

养蚕适宜的温度是室温。

4、小蚕爱吃桑叶,桑叶要新鲜并保持干燥,切成碎片或条。

它一出卵就要及时用鸡毛或毛笔轻轻地把它刷到桑叶上。

刚从卵里出来的蚕是蚕的幼虫。

5、蚕生长到一定的阶段,会长出新皮,换下旧皮,这叫蜕皮。

蚕宝宝一生共蜕皮 4次。

蚕的一生共蜕皮 6 次6、在蚕要吐丝前,它不怎么吃叶子,且身体开始发黄发亮。

蚕蛹被茧包裹,茧能起到保护蛹的作用。

蚕茧是由一根丝组成的,蚕丝可以织成丝绸或被加工成各种丝织品7、蚕蛹经过10天-15天,会变成蚕蛾,蚕蛾是蚕的成虫,分雌蛾和雄蛾。

雌蛾和雄蛾交配后,雌蛾产卵繁殖后代。

每只雌蛾大约产300-500粒卵。

8、蚕的一生经历了卵、蚕、蛹和蚕蛾四种形态。

9、蚕蛾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

蚕蛾的头上长着1对触角,胸部长着2对翅、3对足。

像蚕蛾这样的小动物我们称它为昆虫,我还知道蚂蚁、蜜蜂、螳螂、蚊子、蝴蝶、苍蝇、蜻蜓等都昆虫。

10、刚出生的蚕宝宝像黑色的小蚂蚁,所以称它为蚁蚕。

11、有些动物幼年期和成年期的样子很不相同,从一种形态变成了另外一种形态,这种变化称为变态。

变态是昆虫生长发育过程中一个重要现象。

三年级下册科学试题--动物的生命周期-02-教科版

三年级下册科学试题--动物的生命周期-02-教科版

三年级下册科学试题--动物的生命周期-02-教科版一、单选题(共9题;共18分)1.蚕的一个生命周期大约为( )。

A. 8个星期B. 100多天C. 一个月左右【答案】A【解析】【解答】蚕的生命周期较短,只有56天。

大约为8个星期。

故答案为:A。

【分析】蚕一生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这一过程称为蚕的生命周期。

其中蚁蚕是蚕的生命周期的开始,蚕的生命周期大约56天。

2.蚕的口器和( )的口器比较相似。

A. 蚊子B. 苍蝇C. 螳螂【答案】C【解析】【解答】蚕的口器是咀嚼式口器。

A、蚊子是刺吸式口器。

B、苍蝇是舔吸式口器。

C、螳螂是咀嚼式口器。

故答案为:C。

【分析】咀嚼式口器是用来取食固体食物的,蚕的食物是桑叶,属于固体,所以它的口器是咀嚼式口器。

3.下列动物中,寿命最长的是( )。

A. 蓝鲸B. 龟C. 马【答案】B【解析】【解答】A、蓝鲸寿命为80年左右。

B、龟的寿命可达300多年。

C、马的平均寿命30-35年左右。

故答案为:B。

【分析】各种动物都有生命周期,但是周期长短不同。

4.关于蚕卵的形状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蚕卵是椭圆形的,中心处有点凸起来B. 蚕卵是圆形的,扁扁的,中心处有点凹进去C. 蚕卵是球形的【答案】B【解析】【解答】蚕的生命是从蚕卵开始的,蚕卵是有生命的。

蚕卵是扁圆形的,比芝麻稍微小点。

蚕卵的颜色变化:淡黄色—玫瑰红色—紫黑色—白色。

快要孵化出蚕宝宝的蚕卵颜色是紫黑色的,孵化后蚕卵的颜色变成白色。

故答案为:B。

【分析】蚕卵的孵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在放蚕卵的盒子上要扎写小孔,因为蚕卵需要呼吸。

5.“金蝉脱壳”的本义是指昆虫( )。

A. 产卵繁殖后代B. 蛹羽化成成虫C. 脱去限制身体进一步生长的外骨骼【答案】C【解析】【解答】昆虫的体表具有坚硬的外骨骼,其主要作用是保护和支持内部的柔软器官、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散失。

这是适应陆地生活的特点之一。

外骨骼不能随着昆虫身体的生长而长大,所以在金蝉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有脱掉原来的外骨骼的现象,这就是蜕皮。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教学反思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教学反思

动物的生命周期反思一: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对我国养蚕已经有了一些了解,他们中大部分知道我国有“丝绸之国”之称,茧子是由蚕吐丝结成的。

但他们没有亲眼看到过蚕卵,没有亲自养过蚕,对于“蚕为什么要蜕皮?”“茧子里有什么?”“飞蛾从哪来?”等问题更是一无所知。

本单元的教学中,学生将用科学的方法和态度亲自去实践,亲自去观察、测量、记录、交流。

饲养过程不仅是能让学生获得养蚕和蚕变态等知识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发展他们研究兴趣和能力的过程。

以达到《课程标准》中制定的“珍爱小动物,主动接近小动物,不伤害小动物。

”“能够通过图画和文字表达,交流关于蚁蚕的观察结果。

”“充分体验养蚕所带来的乐趣。

”等目标。

下面就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我的心得和体会。

一、在教学内容方面本单元的教学内容都是引领式“问题”的出现,这真正体现《课程标准》中“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的基本理念。

纵观整单元教材,我们把内容分成了三大部分组成:(一)引导学生提出想知道的问题:1.蚕卵是什么样的;(蚕卵是蚕生命的开始。

)2.蚁蚕是什么样的(从卵里面出来的小生命);(二)可爱的蚕宝宝(爱换新衣的蚕宝宝,身肥体壮的蚕宝宝,自己盖新房的蚕宝宝);(三)蚕宝宝变了新模样。

教材没有对这三块内容进行详细地描述,而是把它们作为学生探究的提纲,空间完全是开放的。

一改以往《养蚕》教材主要以展示蚕的生活习性和生长过程为内容的特点,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

教材的设计意图是通过组织学生观察、讨论、交流,认识蚕的生活习性,知道蚕的生长变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养蚕乐趣,开展科学探究的乐趣。

教材期望:通过课外延伸的养蚕活动,使学生不仅能养好蚕,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做中学”,以达到让学生亲身体验,亲身经历蚕的生长过程,使学生懂得珍爱生命;同时将长时间对蚕的观察结果以写或画、拍照等方式记录下来,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毅力,培养负责任的科学态度和勇气,培养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在材料设计方面教师需要准备放大镜、蚕卵、黑色的蚁蚕、白色或黄色的茧子,还有自己拍摄的蚕生长变化的照片或录像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分析一、单元教材、学生情况分析动物具有生命周期。

不论是我们身边常见的蚂蚁、蝴蝶、金鱼,还是南极的企鹅、北极的熊;不论是凶猛的野兽,还是温顺的家禽,包括人类自己,都具有生命周期。

尽管生命周期的长短不一样,但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的过程。

有了这样的过程,生物的个体虽然死亡了,但其物种不会灭亡,通过繁殖,它们能一代代地延续下去。

本单元以指导学生认识动物的生命周期为日的,让学生亲历养蚕的过程,了解蚕从卵中孵化,经过生长变化成蛾,然后产出卵,最后死亡这一生长变化的生命全过程。

在此基础上建立动物生命周期的模型,并运用这个模型去认识各种动物以及人的生命周期现象。

二、教学要求科学概念:1.蚕的一生是不断生长变化的,要经历蚕卵蚕蛹蚕蛾四个不同形态的变化阶段。

2.蚕的一生会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这一过程称为蚕的生命周期。

3.自然界中的动物都有生命周期,也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

4.人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人和动物一样也具有生命周期。

5.人和动物寿命的长短与生活环境有关。

6.人和动物通过繁殖使其物种不会随着个体的衰老死亡而灭亡,并得以不断延续。

过程与方法:1.养蚕并对蚕的一生形态变化进行观察。

2.学习用科学的方法对蚕的身体变化进行比较和测量,并进行记录和描述。

3.对蚕的生长发育进行预测,并在观察中发现问题。

4.用流程图和循环图表示蚕及其他动物一生的生长变化规律。

5.查阅资料了解其他动物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归纳和比较它们生命周期的相同和不同。

6.从自己的生长经历和对周围不同年龄段的人的观察比较中,了解人的生命周期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较长时间坚持不懈进行观察记录的必要。

2、领悟生命的可爱和可贵。

3、认识到动物和人的生长变化、生命周期是有规律的,是不可违背的。

4、人和动物的生命周期与环境因素及其疾病有关。

5、养蚕缫丝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发明,值得我们自豪。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知道蚕的一生是不断生长变化的,要经历蚕卵蚕蛹蚕蛾四个不同形态的变化阶段。

2.蚕的一生会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这一过程称为蚕的生命周期。

3.人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人和动物一样也具有生命周期。

4、人和动物寿命的长短与生活环境有关。

难点:1.知道蚕的一生是不断生长变化的,要经历蚕卵蚕蛹蚕蛾四个不同形态的变化阶段。

2.学习用科学的方法对蚕的身体变化进行比较和测量,并进行记录和描述。

3.对蚕的生长发育进行预测,并在观察中发现问题。

4.用流程图和循环图表示蚕及其他动物一生的生长变化规律。

四、课时安排课题课时周次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 1蚕的生长变化 1蚕变了新模样 1蛹变成了什么 1蚕的生命周期 1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 1我们的生命周期 11.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了解蚕卵的颜色、形态、大小等;蚕卵里孕育生命,新的小蚕将从蚕卵里孵出;在气温、湿度适合的时候,小蚕才会孵出,小蚕孵出后就要吃食物。

过程与方法:饲养小蚕的方法,经历小蚕孵出及小蚕不断长大的过程;观察、描述和记录蚕卵孵化及小蚕生长过程中的变化;用放大镜对蚕卵进行仔细的观察,用测量的方法记录蚕的生长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饲养、观察动物的兴趣;培养对动物的爱心及责任心,细心地照管小蚕;能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坚持观察和记录。

教学重点:观察蚕卵及了解饲养、观察和记录的方法。

教学难点:观察蚕卵及了解饲养、观察和记录的过程。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蚕卵,放大镜和养蚕用的小盒。

教师演示器材:蚕卵、放大镜、养蚕用的小盒;桑叶、莴笋叶以及介绍养蚕方法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养上学期饲养过蜗牛,那么蜗牛的一生是怎样生长变化的呢?它们的寿命有又多长呢?那么你们还知道哪些动物一生的生长变化和它们的寿命呢?同学们你们观察过蚕吗?你知道他一生的生长变化和它们的寿命吗?二、学习新课1.观察蚕卵(1)让我们来饲养蚕,观察蚕A.学生分组观察蚕卵的颜色、大小、形状(蚕卵近似圆形,看上去很像小米粒,宽约1毫米,厚约0. 5毫米。

刚产下的蚕卵是淡黄色或黄色的,经1—2天变成淡红、浅褐,再经3 —4天变成灰绿或紫黑色,以后不再发生变化。

)B.自己设计观察记录,把观察到的现象及时记录下来。

(2)仔细观察,还有什么发现?2.从卵里出来的小生命(1)小蚕什么时候从卵里出来,小蚕是怎样从卵里出来的,出来以后会干什么?(2)小蚕就要出来了,我们要为它准备什么呢?(3)为什么要在盒盖上扎小孔呢?一是指导学生为小蚕准备好家。

二是课外观察蚕卵的变化,要求学生记录小蚕孵出的日期和气温,思考小蚕的孵化和什么条件有关。

活动的是让学生明白蚕的孵化还需要另一个环境条件,即需要一定的温度。

三是指导学习观察和记录的方法。

指导学生阅读养蚕窍门教师小结:小蚕与其他动物一样,也是需要一定生活条件的,我们要满足它的生活条件,它才会生长得好。

2.蚕的生长变化教学目标:科学概念:蚕在生长的过程中,身长、体重、食量等方面都会不断发生变化;蜕皮是蚕生长过程中的显著特点,蚕每次蜕皮后身体都会发生变化;蚕的生长情况和环境条件密切相关。

过程与方法:学习给桑、除沙等养蚕的技能;用测量等科学的方法观测蚕身体的变化;用文字和图画记录及描述蚕的生长变化;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后,再进一步去观察;对蚕的生长变化进行预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现生命的生长变化,领悟生命的可爱和可贵,懂得珍爱生命;认识到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坚持不懈地观察记录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怎样区别即将吐丝的蚕、怎样为它营造结茧的场所,以及指导学生帮助蚕顺利地吐丝结茧等。

教学难点:要鼓励学生全面、细致和科学地观察,必要时应该数一数、量一量,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放大镜,直尺,天平;学生自己饲养的蚕。

教师演示:有关蚕的外形特征、行为,以及蜕皮的图片或多媒体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饲养是小蚕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观察蚕的生长变化。

二、学习新课1.交流蚕的生长变化学生交流汇报前一段时期养蚕活动的发现和体会。

(交流时,让学生出示自己的记录单、照片、图画、标本等。

从体长、吃食情况、排便情况、活动情况、蜕皮情况等方面进行汇报和交流。

)关于蜕皮学生一定有很多话要说,也有一些问题,希望与同学交流。

交流活动能帮助学生们进一步感受生命的变化。

2.观察蚕的外形和行为(1)蚕的外形是指蚕身体的颜色、形状,以及它的头部、胸部、腹部、足等。

行为是指蚕用什么爬行,怎样爬行?蚕是怎样吃桑叶的?(2)讨论蚕的身体结构和它的生存有什么关系。

3.蚕还会长成什么样预测蚕将会怎样变化,并指导学生下一步进行观察和记录的内容及方法。

3.蚕变了新模样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变蛹前的蚕是蚕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幼虫,蛹是蚕生长发育过程的另一个形态。

蛹的外形和幼虫区别很大;蚕蛹被茧包裹,茧能起到保护蛹的作用;蚕茧是由一根丝组成的,蚕丝可以织成丝绸或被加工成各种丝织品。

过程与方法:观察、猜测和描述蚕蛹和蚕茧;估计蚕丝的长度和抽取蚕丝;用画图、语言文字记录和交流观察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对动物研究的兴趣;理解人类的生存依赖于自然环境,并可以通过技术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来改善自己的生活;对我国古代劳动人们的创造发明及对世界作出的贡献表示敬佩和自豪。

教学重点:观察蚕蛹是本课的重点活动教学难点:对蚕茧的形状、颜色、大小进行观察,测量茧的长度的方法。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蚕茧,放大镜,小剪刀,手电筒。

教师演示器材:热水,小碗,竹签,丝绸制品。

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同学们蚕吐丝了,丝把蚕严严地包裹了起来。

蚕为什么要做个茧把自己包起来?茧里的蚕变成什么样子了?下来我们就来进行观察。

二、学习新课1.观察蚕蛹蚕吐丝把自己裹了起来,结茧后就看不见蚕了。

蚕变成了什么样呢?茧里面的蚕还活着吗?这是学生们非常好奇的问题。

希望学生们能作出猜测,同时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

对蚕蛹的观察要提出的五个问题进行。

(1)蛹的外形和蚕有什么不同?(2)还能找到眼睛和足吗?身上的环节还在吗?(3)蛹会动吗?它的身上长出了什么东西?(4)在剪开的茧里还发现了什么,它可能是什么?(5)其他发现。

(如茧里还能发现蚕吐尽丝后化蛹之前蜕下的皮等情况。

)最后的推测是蛹还会变化吗?它会变成什么模样?希望学生的推测能以一定的观察事实作为依据。

2.观察蚕茧和蚕丝第一,对蚕茧的形状、颜色、大小进行观察,测量茧的长度,统计全班同学的蚕茧大小、颜色,挑出最大和最小的蚕茧,它们分别长多少,宽多少?第二,指导学生进行拉蚕丝的活动。

把蚕茧放在热水中泡一下、用竹签把丝头挑出来,绕在纸板上。

第三,教师可通过多媒体介绍给学生。

教学中还可以出示一些丝绸制品给学生欣赏。

4.蛹变成了什么教学目标:科学概念:蚕蛹经过to天一15天,会变成蚕蛾;蚕蛾是蚕的成虫,分雌蛾和雄蛾。

雌蛾和雄蛾交配后,雌蛾产卵繁殖后代。

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蚕茧发生的变化和蚕蛾的形态、行为;在观察比较中认识昆虫的外部特征。

教学重点:观察蚕蛾的形态特征和行为。

教学难点:比较蛹和蚕蛾的形态,找找蚕蛾身体各部分分别是蚕蛹的哪一部分发育而来的。

教学准备:蚕蛾。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一段时间过去了你们的蚕茧又发生了什么变化,蛹变成什么了呢?下面我们就来交流的我们新发现?二、学习新课1.交流我们的新发现(1)“茧里钻出的蛾子就是蛹变的吧?”(2)蚕蛾从茧里出来后,要把它从茧上面拿下来,最好专门放到另一个比较宽大的盒子里。

如果蚕蛾把卵产在茧上,不便于卵的保存。

2.观察蚕蛾的形态特征和行为(1)先观察蚕蛾的行为,再观察蚕蛾的形态特征。

对蚕蛾身体形态的观察,应该是一种有序的观察,先观察蚕蛾的身体有哪几部分组成,然后观察各部分是怎样的,有什么器官。

(2)怎样观察蚕蛾的行为?具体来说,就是“看看蚕蛾在干什么?”。

(3)对比观察蚕蛾与蚕蛹的活动,仔细观察仍能找出蚕蛾是蚕蛹发育而成的证据。

让学生认识蚕蛹、蚕蛾都是蚕发育过程中的不同阶段,蚕蛾是蛹发育而来,蚕蛾是蚕的成虫具有重要意义。

(4)如何区别蚕蛾的雌雄?(这是学生很感兴趣的问题。

)(5)“一只雌蛾大约能产多少粒卵?刚产下的卵是什么颜色的?和我们观察过的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3.画蚕蛾和蛹的图4.蚕蛾是什么?比较蚂蚁、蚕蛾、蜻蜓的身体外形,看看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5.蚕的生命周期教学目标:科学概念:蚕的一生要经历蚕卵蚕蛹蚕蛾四个阶段;蚕是蚕的生命周期中的幼虫,蚕蛾是蚕的成虫,蚕蛾交配繁殖后死亡;蚕的一生经历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这就是蚕的生命周期。

过程与方法:整理资料,归纳概括蚕的一生。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对生命的珍爱之情,认识资料积累和整理的重要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