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刘邦的性格看他为什么能当皇帝

合集下载

刘邦读后感

刘邦读后感

刘邦读后感(一)大家知道,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平民皇帝刘邦原来只是一个小混混,后来,他却成为了一个皇帝。

《刘邦传》告诉我们刘邦怎么从一个小混混成为汉朝天子的。

因为性格决定命运。

本书主要讲述了刘邦喜交好友,打败项羽,统一天下。

在刘邦的朋友中最有名的是“沛县四友”:萧何、曹参、樊哙、夏侯婴。

他们为刘邦统一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刘邦打败项羽的过程中,张良和韩信立下了大功,这两位军事人才也是刘邦的朋友,他们是刘邦广交朋友中的好友。

统一天下时刘邦收买人心,天下纷纷归顺,因为百姓信任刘邦有义气、有信用。

但很遗憾,刘邦由于晚年诛杀功臣过多,对吕后的野心认识不足,消灭了异姓王,又分封了同性王,使人心惶惶,最终导致了最后一位异姓诸侯英布起兵造反。

英布认为刘邦谋害韩信、杀害彭越,自已也会被刘邦谋杀,便举兵造反。

刘邦平反英布后,他临阵中箭。

之后又听到燕王卢绾谋反,中箭的伤口血流不止,终于驾崩于长乐宫中。

一代天子,平定项羽,平定凶奴,最后却因自己而死。

刘邦的成功在于“欲取之,先予之,欲得之反失之。

”刘邦广交朋友,知人善任,如萧何、樊哙、张良等文官武将都是刘邦所重用的。

刘邦虽然出身布衣,但他却开创了大汉王朝,刘邦才干平平,却揽尽天下奇才异能之士;刘邦被称为常败将军,但打败了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刘邦的命运是从何转折的呢?答案就是刘邦的性格决定了他的命运。

人只有宽容才能结交好朋友,同样只有友好待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与信任。

()刘邦读后感(二)中国历史上草根出身的开国皇帝除了明太祖朱元璋,就是汉高祖刘邦了。

刘邦是个无赖,除了吃喝嫖赌,好像会的也不太多,就是爱交朋友,着名的萧何、曹参、樊哙、夏侯婴就是那个时候结交的狐朋狗友。

这说明,位子决定脑袋。

在小小县城里,像萧何这样的大才子,还不是当个普普通通的小吏?但就是他辅佐了刘邦,开创了大汉天朝。

还有韩信,刘邦认识他的时候,他仅仅是在项羽帐外手拿着戟看门的人,被张良相中后,指挥千军万马,打败项羽。

从“无赖”到皇帝:刘邦的成功之道是什么?

从“无赖”到皇帝:刘邦的成功之道是什么?

从“无赖”到皇帝:刘邦的成功之道是什么?【引言】毛泽东云:中国有两部大书,一部是司马迁的《史记》,另一部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都是有才气的人,在不得志的情况下撰写的。

唯其有才,故能写出好书,值得阅读;唯其不得志,故能写出深刻的书,值得参悟。

司马迁纵横恣肆,直抒胸臆。

《货殖列传》,阅尽人间百态;《刺客列传》,沉郁凄美,荡气回肠。

《史记》不虚美,不掩恶,尽显真精神。

司马光厚德载物,忧国忧民。

《资治通鉴》专取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力求警钟长鸣、读史明智,“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赤子之心淋漓尽致。

如果说《史记》展现了道家的自由与洒脱,那么《通鉴》则体现了儒家的使命和责任。

鉴于《资治通鉴》用294卷的篇幅,记载了战国之赵宋建立前1362年的历史(若加上倒叙则超过1400年),涵盖了“二十四史”中十九部正史的内容。

其内容之深厚、史实之繁复,则是《史记》所不能比的。

我们的读史,选择了《资治通鉴》。

上起公元前403年,下迄公元959年,一千三百多年间华夏大地究竟发生过怎样波澜壮阔的历史?300多万字的《资治通鉴》,只是执政者“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治国宝典吗?普通人如何从这部煌煌大著中进入中国历史的深处,领略中华文化的深沉智慧?应凤凰网国学频道邀请,历史学家、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张国刚先生开辟《品读<资治通鉴>》专栏,为我们作详细解读。

王夫之《读通鉴论》认为,读史之旨趣,可以自淑、可以诲人,可以知道而乐!这个“道”是什么呢?如何去达到这个“道”的境界呢?是司马迁的无拘无束,还是司马光的家国情怀,这则是可以任由读者诸君去选择的。

专栏作者:张国刚,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曾为联邦德国洪堡学者,主要致力于中国古代史、中西文化关系史的研究。

【张国刚读史专栏】品读《资治通鉴》(8)刘邦的领导风格刘邦说话比较幽默,司马迁的妙笔又力求传神。

刘邦崛起

刘邦崛起

刘邦崛起刘邦是个小混混,从小就不讨家人喜欢,就是长大了,一不务正业,游手好闲,但是刘邦为什么能崛起,并最后成为汉代的开国皇帝。

其原因有第一、出生差,但运气不错(一)刘邦的出生很差,是农民出生。

“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太公意思就是大叔,媪是大妈。

说明他的父亲是地位很低的。

连名字也没有。

刘邦之前也是没名字的,小字季,即位后才改为刘邦。

刘邦小时候并不受宠,刘邦有大哥叫刘伯和二哥刘仲,大哥很会干活,会挣钱养家,而刘邦却游手好闲,所以父母不喜欢。

太史公为汉代的开国皇帝做传时说,写到“好酒及色”。

刘邦在大了之后,也不能老没事干,就谋了一份职,泗水亭亭长。

这个官位比村长的级别高一点,比乡长的级别低一些。

他当上这个小官之后,有机会出差,就见到了秦始皇的巡游场面,当时就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大丈夫当如是也”---《史记高祖本纪》(二) 刘邦娶了吕后,就是吕公的女儿。

吕公和当时沛县的县令时好朋友,就去县令家做客,沛县县令就大摆酒宴款待吕公。

当时主持宴会的是萧何。

萧何安排,谁出红包在1000千以下的就在堂下坐。

刘邦就说他的一万。

当然在堂上坐了,但是他根本就没钱。

而且在堂上是高谈阔论。

吕公就注意到刘邦了,觉得他非同寻常,就让他在酒后留下。

最后要把女儿嫁给刘邦。

吕太太就不高兴了,说,刘邦是个小小的亭长,而且咱女儿还没挑了,沛县的县令求婚,你都没答应,怎么能让刘邦娶自己的女儿了。

如果说,刘邦就这样,也只能一辈子当个亭长了,但是在公约前209年,发生了陈胜吴广起义,可谓是星星之后,可以燎原。

秦后期的暴政统治,而且秦灭六国,本身有很多怨恨,此事,很多人都加入了起义大军中中。

沛县的百姓也一起杀了县令,这时就要推举一个领袖,也就有人推举刘季。

刘季开始是推辞说:“天下方扰,诸侯并起,令置将不善,一败涂地,吾非敢自受,恐能薄,不能完父兄子弟。

”《史记高祖本纪》其实当时并不是只有刘季是适合的人选,当时有萧何与曹参,他们都是有文化的人,而且官职都比较高。

浅析刘邦的“大丈夫当如此也”

浅析刘邦的“大丈夫当如此也”

浅析刘邦的“大丈夫当如此也”
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他毅然决定出征,推翻了秦朝的暴政,建立起了汉朝。

他被誉为“大丈夫当如此也”,意
指他的胸怀和气度都具备了一个真正的伟大人物应该有的品质。

本文将从刘邦的事迹和性
格特点两个方面,对“大丈夫当如此也”的含义加以浅析。

刘邦的性格特点也是“大丈夫当如此也”的重要组成部分。

刘邦的性格坚毅果敢,不
畏艰险。

在起兵反秦的道路上,他经历了一系列的困难和挫折,但他从未放弃对抗秦朝的
信念,最终取得了胜利。

他还善于团结人心,重用人才。

他知道单凭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完
成壮举的,所以他有效地整合了各方人才,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团队,共同致力于消灭秦朝
的统治。

刘邦对待敌人宽容大度,善于宽容和包容。

在秦朝统治下,有许多被压迫的人们
感到绝望,他们发动起义,积极参与到反秦的斗争中。

刘邦并没有对他们进行打压和清算,相反,他以宽怀的胸怀拥抱他们,尊重他们的价值。

这种宽容和包容之举,让更多的人认
可了他的领导能力和人格魅力。

历史趣谈:汉高祖刘邦 从市井无赖到开国皇帝

历史趣谈:汉高祖刘邦 从市井无赖到开国皇帝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汉高祖刘邦从市井无赖到开国皇帝
导语:汉高祖刘邦本是一介布衣,市井无赖,他从小游手好闲,只爱交友玩乐,却在秦末农民起义风潮中异军突起,独领风骚,最终战胜西楚霸王项羽,夺
汉高祖刘邦本是一介布衣,市井无赖,他从小游手好闲,只爱交友玩乐,却在秦末农民起义风潮中异军突起,独领风骚,最终战胜西楚霸王项羽,夺得天下,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统一盛世,成为受人敬仰的雄主。

想做皇帝的市井无赖
刘邦生在民间,长在市井,完全是白手起家的草根皇帝。

据史书记载,刘邦少年的时候狂放不羁,不好好读书,经常被老师训斥。

当时,和他一起读书的还有一个同乡卢绾,他俩一起拜马维先生为师,但是上课的学生却常常只有卢绾一人。

刘邦不但学习不积极,劳动的时候也经常偷奸耍滑,所以父亲对他很伤脑筋,经常说他不如哥哥会经营,日后就等着喝西北风吧。

面对老师和父亲的训斥,刘邦往往哈哈一笑,依然我行我素,所以大家都觉得他是个游手好闲的无赖。

等到刘邦做了皇帝,统一了天下之后,他还常常拿父亲当年的话开玩笑,说:“你看看我和哥哥谁会经营?”
长大之后,刘邦做了泗水亭长,当时的亭长也就是个芝麻小官,职务大概类似我们今天的乡镇派出所所长兼招待所所长。

因为为人豪爽,喜欢交友,所以刘邦很快就和县里的官吏们混熟了,在地方上也算小有名气。

刘邦平日里看似无所事事,一副胸无大志的样子,其实城府颇深,他并不满足于当一个小小的泗水亭长。

据史书记载,刘邦在任期间,有一次送服劳役的人去咸阳,路上碰到了秦始皇出巡的仪仗,看到秦始皇坐在宝马雕车上巡视天下的威仪,刘邦忍不住脱口而出:
生活常识分享。

论文-刘邦

论文-刘邦

一个英雄的失败和一个流氓团伙的胜利前言--楚汉之争,刘邦最后战胜了项羽,总是让人感到有些匪夷所思,不可思议。

一.性格决定命运项羽出身高贵,武艺超群;刘邦出身平民,市井流氓。

然而,刘邦一飞冲天,成功坐上天子宝座,统领中原;项羽命丧乌江,含恨一吻江湖泪,以死维护了一个英雄的高贵和尊严。

其间或多或少有些许为项羽鸣冤叫屈的情绪,但是事实终归是事实,奈何谁都无能为力。

不过,一位人们心中的大英雄却输给了一个连正经名字都没有的小混混刘小,也许逝去的项羽至今都还没想通究竟为什么当皇帝的不是我项羽,而是一个曾经让我瞧不起的市井无赖。

所以,乌江边上,项羽喊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只能感慨万千,此天亡我,非战之罪!刘邦可能自己也疑惑不解,吾以布衣提三尺之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

可我们不能把一切就这么着全都归于不可测不可知的天意。

期间很大程度上归咎于两人的不同性格……二.团队的配合人们在论及刘邦的胜利时,一定会说刘邦的用人和入秦后的约法三章。

在论及项羽的失败时,也一定会讲到项羽的不能用人和入秦之后的坑杀二十万降卒。

其结论是刘邦拯民于水火,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样无论是登上皇帝宝座的刘邦,还是宝座下面的天下百姓,就都皆大欢喜了。

剩下的,就是庆幸幸亏没有让那个残暴和不得人心的项羽做皇帝,不然这天下百姓的日子就没法过了,还在项羽的水火中泡着烧着。

项羽个人能力超群,有着超常的人格魅力,一个屡战屡胜,却在垓下一败涂地。

夜色暗了下来,四面都是楚歌,他饮尽杯中之酒,起身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这个身经百战的英雄在即将失败的时候,痛心的不是他的功亏一篑,不是功败垂成。

而是他的美人和骏马,这样的儿女情长怎么能夺得天下。

在垓下被围,拒绝老翁的过江东的好意,怪罪天要亡彼,自己无任何过错,是时运不好。

这样不会检讨自己的人又有何能力成功,真正的成功者,就是能不断反省自己的人。

鸿门宴上,项羽的个人荣誉重于楚的集体利益,乘人之危搞暗杀,是不符合道德规范的,非英雄所为,维护了项羽的个人形象和他的决策权,不杀刘邦就是牺牲集体利益以服从项羽的个人利益,对整个集体而言,就是不公正。

刘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刘邦是怎么一统天下的

刘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刘邦是怎么一统天下的

刘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刘邦是怎么一统天下的古代有许许多多的君王,有些是借别人之手上位的,而有些是靠自己打下的一片天,其中刘邦就是之一。

那么刘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刘邦是怎么一统天下的?年幼时,刘邦在马公书院读书,却经常逃学,常被老师训斥。

他也不喜欢下地劳动,又常被父亲训斥,说他不如自己的大哥刘仲会经营,日后在统一天下之后,刘邦还拿此事和刘太公开玩笑:“您看我和刘仲到底谁创下的基业大?”当时,大家都认为刘邦没有志向,既不能经商,也不能务农,因此没有多少收入。

但刘邦依然我行我素。

刘邦成年后,他当上泗水亭长。

青年时的刘邦向来游手好闲,喜欢喝酒,嗜好女色,经常入不敷出。

于是,刘邦经常到别人家中去蹭酒喝。

刘邦长大后做了泗水的亭长,时间长了,和县里的官吏们混得很熟,在当地也小有名气。

当时,刘邦经常到咸阳去服役。

有一次,在去咸阳的路上,他碰到秦始皇大队人马出巡,远远看去,秦始皇坐在装饰精美华丽的车上威风八面,羡慕得他脱口而出:“男人就该像秦始皇一样威风。

”刘邦的妻子是吕公的女儿吕氏,名叫吕雉。

当时,吕公和家乡的人结下冤仇后来到了沛郡定居,因为沛郡县令和他是好友。

在刚刚到沛郡时,许多人便听说了他和县令的关系,于是,人们便来上门拜访,拉拉关系,套套近乎。

刘邦听说了也去凑热闹,当时主持接待客人的是在沛郡担任主簿的萧何,他宣布了一条规定:凡是贺礼钱不到一千钱的人,一律到堂下就坐。

刘邦根本不管这些,虽然他没有带一个钱去,为了骗吃骗喝,他却对负责传信的人说:“我出贺钱一万!”吕公误认为他很阔气,就请他入席就坐。

这次刘邦不但白吃一顿饭,酒足饭饱之后,吕公又将他盛情留下,提出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为妻。

刘邦巴不得成这门亲事,征得父母同意之后,便和吕雉结了婚,这就是以后历史上有名的吕后。

当时,沛郡县令早已就看中了吕雉,而吕公也准备把女儿嫁给沛郡县令,结果反而把女儿嫁给了刘邦,这惹得吕夫人一肚子不高兴。

不过她反对也没有用,因为当家的吕公下定了决心。

刘邦的性格特征和成功的原因

刘邦的性格特征和成功的原因

刘邦的性格特征一﹑坚定坚持不懈——追求理想不惜牺牲一切刘邦人生目标的初步确定,是从他见到秦始皇出行的那一刻开始的。

《史记·高祖本纪》中记载:“高祖尝徭咸阳,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刘邦的志向果然不小,他要做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而且,在他的理想模式中,“大丈夫”就等后皇帝。

这对当时还是一介草民的刘邦来说,真可谓狂妄之想。

然而,刘邦的理想相当坚定,为之奋斗不惜牺牲一切。

二﹑耐挫越戳越勇——面对失败毫无退却之心刘邦是个经受的起失败和承受的起挫折的人,面对挫折和失败,他总是表现出锲而不舍的精神,即使惨败到身边只剩下一个人,他照样斗志昂扬,不久又卷土重来,继续与项羽争夺天下。

刘邦与项羽大规模的交锋一共有六次,刘邦失败了前五次,战胜了最后一次,就这一次,天下就改姓为“刘”。

但凡成就一番事业,都要经理曲折艰难的过程,只有经得起失败和挫折的人,才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在楚汉相争中,数次面临险境,甚至绝境的刘邦,在逃脱之后从来没显现出一丝一毫的气馁,始终以高昂的斗志与项羽做战,这是刘邦成就霸业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能忍能屈能伸——条件成熟时再行下手不迟刘邦是个能屈能伸之人。

当年,刘邦执行楚怀王的命令,向西攻秦,率先进入咸阳,擒住秦忘子婴。

根据约定,刘邦应该受封为“关中王”,或者为“秦王”。

但是项羽率领四十万大军随后冲入关中,刘邦的军队无论在人数上,还是在素质上都远远不敌项羽,只能屈就项羽。

项羽将刘邦另封为汉王,统治巴、蜀、汉中三郡。

这个地方远离中原,对于家住沛县的刘榜及其手下众将,近乎于流放。

不仅如此,刘邦原来统率十万大军,项羽只让他率三万人上任。

就是这等“受气”,刘邦不仅丝毫不与项羽计较,而且干脆将身后栈道全部烧毁,一方面,防止有人偷袭自己,另一方面,向项羽示意无东归之心。

这一招果然迷住了项羽,他不在视刘邦为主要对手,而将目光转移到其他诸侯身上,结果,给了刘邦以喘息之机。

四个月后,刘邦击败项羽用来防范他的原秦国三将章邯、司马欣、董翳、将关中收归己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刘邦的性格看他为什么能当皇帝一、性格中为争夺天下的而表现的“仁义”常言道,性格决定眼界。

得天下者,必有天下之念。

刘邦的性格可以说是“天注定”的顺应了时代的要求。

秦末乱世,人们对于苛法峻刑都习以为常,视“残暴”为常态,公众暴力层出不穷。

刘邦有一种强烈的夺取天下的意识。

为了争夺天下的目的,他可以很暴力,但极少使用“公共暴力”,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大庭广众往往以悲悯之心示人,尽管他并没有多少悲悯之心。

史记中说高祖“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

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在那个人人自危的兵荒马乱的时代,“仁而爱人”的公众形象是多么难能可贵。

显示刘邦性格“仁”的事例,最有名的是“约法三章”,这对于“以吏为师,道路以目”的秦国父老来说,不啻是开天辟地的大解放。

于是“秦人大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如果说不住秦宫室,还军霸上,是张良和樊哙共同教育的结果。

很难说“约法三章”是张良的主意。

因为刘邦在不同的场合多次说过“天下苦秦久矣”的话。

他自己就被秦的苛法迫害过很多次,以至于“亡匿,隐於芒、砀山泽岩石之间。

”几乎像个野人。

如果不是陈胜吴广起义,他不知还要隐藏到那一年。

可以说,对于秦帝国,他一定有仇恨的。

然而,一旦得势,刘邦的“解恨”之法是“悉除去秦法。

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

从潜意识里,刘邦成了秦地百姓的代言人,秦父老就是刘邦的“子民”了。

项羽就不同了,项羽的解恨之法是“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秦人的表现自然而然地是“大失望”。

正如韩信所说,刘邦的仁,不是“妇人之仁”,而是反项羽之道而行之的“君王之仁”。

这种大气,时将天下人民视为自己子民的态度决定的。

相较而言,项羽眼里只有一个自己的地方——“楚”,只有一处自己的人民——“江东父老”。

他的事业是做给江东父老看的,因此他会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其后项羽众叛亲离就不足为怪了。

第二,性格中看似忠厚的“明达”。

《汉书》说刘邦“高祖不修文学,而性明达,好谋,能听,自监门戍卒,见之如旧。

”刘邦给人的印象就是“长者”,也就是厚道人的意思。

就冲这一点,成为刘邦死党的人不少。

但我们可以这么说,在不触及核心利益的层面上,刘邦的确厚道。

但一旦触及他的核心利益,他又比谁都不厚道。

这一点,他当时的人大多难以发现,因为刘邦很会伪装。

难怪韩信在蒯通劝他反叛刘邦时,始终不信刘邦会辜负他。

韩信的“犹豫不忍倍汉”是有理由的,拿韩信自己的话说就是:“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

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其实刘邦一点也不信任韩信,光是直奔中军夺其印信的事情就干过两回。

可是为什么韩信会有刘邦决不负我的错觉呢?这个回答起来有点难。

一方面,刘邦对韩信的确“大方”,当初韩信拜将,就属于破格提拔,以至于“一军皆惊”。

后来韩信要求当个“假齐王”——代理齐王,试试刘邦的诚信。

刘邦在张良、陈平的“蹑足”提点下,大骂韩信没出息,干脆封个真齐王。

韩信的使者的汇报让韩信加深了“沛公长者”的印象,也深化了他“又自以为功多,汉终不夺我齐”的念头。

另一方面,刘邦性格中似乎有种魔力,对手下人的驾驭让每个人都乐为所用。

诚如韩信所言“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张良的话更加形而上:“沛公殆天授,非人力也。

”其实,刘邦的这个性格,是在长期的底层“公务员”经历中练就的。

刘邦的忠厚,就是后来人们说的“黑厚”。

他五十多岁起兵,人生的历练已经非常丰厚。

对于人情世故,众人能力高下等用不了多久便了然于心,因此才会有“为亭长,素易诸吏”。

就像后来的与他同样出身的朱元璋所说:“自起兵以来,阅尽人情真伪”。

于是他们就高高树立起“忠厚”的大旗,用以镇流俗,统人心。

这是他们两位布衣皇帝的生存、发展、成功的法宝。

第三,性格中不拖泥带水的“谋断”。

刘邦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当断则断。

刘邦有一个很出众的地方,就是大事情就不拖泥带水,很能担当。

当初,他押送“徒”去骊山服徭役,这些苦命人半途逃亡的很多,刘邦估计到了骊山就没有几个人了,干脆解纵所送徒。

曰:“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这在当时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因为这意味着刘邦从此就和他服务的这个帝国走到了对立面去了。

陈胜说:“等死,死国可乎?”把自己的命运拽在自己手上,气干云霄。

刘邦也是这个意思。

不过,刘邦更低调。

从刘邦的一生来看,准确的“断”为他的成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问题是,刘邦又怎么拿捏得准呢?答曰“好谋”——就是把自己的“断”,和收集信息与咨询、分析、研究结合起来,做出决断。

在鸿门宴上,刘邦从项羽嘴里听到了“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迅速分析出项羽阵营的项王、亚父、项伯、项庄等人的情形,于是,鸿门脱险后,“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这个“立”字把刘邦的果断写得极其到位,准确的反映出刘邦性格中决绝的一面。

事实证明,这个曹无伤是杀对了的。

刘邦的断,政策方向感很强。

这立足于他对于人事的清醒认识。

他还定三秦,对于自己能直接控制的地方,坚决实行郡县制。

对于自己鞭长莫及的地方,才姑且实行分封制。

当初荥阳之围,刘邦束手无策。

郦食其对刘邦说要分封六国之后为王,共同对付项羽。

刘邦在“恐忧”的情绪中同意了,并治了印。

张良回来后一番“八不可”言说,刘邦幡然醒悟,大骂:“竖儒,几败而公事!”令趣销印。

可以说,刘邦坚持皇帝“直辖”关键的郡县,是他后来对付韩信、彭越、黥布、陈豨等人的基础。

也是后来汉景帝平息“七国之乱”的保证。

四、性格中知人善任的“明智”。

老子说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刘邦对于他自己的认知是非常清醒的。

当韩信拜将以后问刘邦:“大王自料勇悍仁彊孰与项王?”直接问他你刘邦有项羽勇猛吗?有项羽强悍吗?有项羽仁厚吗?有项羽强势吗?汉王刘邦默然良久,曰:“不如也。

”这是很勇敢的回答。

像这样的“不如也”,刘邦说过多次。

而且是当着自己的下属说的。

从心理学上讲,刘邦的理智战胜了心中的自卑。

没有自卑的人就能不耻下问,获益良多。

同时,刘邦对自己的前途有十分有信心。

对于别人关于自己的种种神话传言,“心独喜”。

自己也认为是命中注定的成大事者。

他病重时吕后请来名医,为他治病,医生安慰他说病可治,刘邦破口大骂说:“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换言之,刘邦对自己在历史中的角色有很准确的把握。

他也演好了这一角色,从而开创了大汉江山四百年基业。

更让人叫绝的是刘邦对他身边人才的认识,可谓智慧之极。

最有名的就是吕后在他临死前问他的话:你去了以后,萧相国又死了,谁当相国?刘邦这样说的:“曹参可。

”吕后有问其次,刘邦说:“王陵可。

然陵少戆,陈平可以助之。

陈平智有馀,然难以独任。

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

”吕后再次问以后,刘邦干脆说曰:“此后亦非而所知也。

”的确,周勃以后,真不是吕后管得了的了。

其实,我们不难发现,刘邦身边,有一套完整的政府体系,各个部门的首脑都是当时精英。

全国层面上,有镇国家、抚百姓的萧何。

军事上,是国士无双的韩信;政策上,是运筹帷幄的张良;隐蔽战线上,是屡出密计的陈平;外交上,是高阳酒徒郦食其;内卫上,是忠心耿耿的夏侯婴。

此外还有张耳、彭越、曹参、樊哙、周勃、陆贾等优秀人士,不一而足。

让人称奇的是,许多人才都认为自己是在刘邦哪里找到了合适的位子,并愿意为之效死。

郦食其的例子就很典型。

面对别的起义豪俊,郦食其的态度是“深自藏匿”,而听说刘邦到来略地陈留,郦食其主动求见,并教育刘邦不该倨见长者。

刘邦这个一向讨厌儒生的人,在听了郦食其的一席话后,“喜,赐郦生食”,并立即委以重任。

其后,郦食其在齐国面对齐王田广的要挟,为汉朝赴死的时候,说了一句很义气的话,足以流芳百世:“举大事不细谨,盛德不辞让。

而公不为若更言!”多年以后,面对项羽的使者,韩信道出了刘邦手下人的心声:“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

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於此。

夫人深亲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

”这些人,将生家性命都交给刘邦了,可见刘邦用人策略的成功之处。

五、性格中打破常理的“匪气”。

刘邦与项羽比较,项羽在私人场合表现出更多的贵族的礼数。

刘邦则不时流露出让人啼笑皆非的“流氓”气息。

刘邦对待儒生“辄解其冠,溲溺其中。

”应该是真实的。

从刘邦成年后“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好酒及色”等行状看来,他没有也不愿意接受太多正规的教育。

连一向比较谦和的萧何都这样评价青壮年时期的刘邦:“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

”刘邦的这种市井匪气,在元杂剧《高祖还乡》中被描绘得淋漓尽致。

现在看来,秦末乱世选择了这种匪气。

我们不难发现,汉初的成功人士,大多带有些许这样的匪气。

韩信,史称“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陈平,“不视家生产,”乃至居家盗嫂,和自己的嫂嫂私通;周勃,“始为布衣时,鄙朴人也”;萧何,“於秦时为刀笔吏,录录未有奇节”;樊哙,“以屠狗为事”;灌婴,“睢阳贩缯者也”。

刘邦身边的得力助手的出身多少让人有些沮丧。

司马迁也曾经这样不解的说道:“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但是,建立汉朝是一个开创性的工作,当整个社会体系需要重新设定的时候,一切固有的思维都是阻碍,凡是具有贵族思维的领导者们都失败了——项羽是他们中间的代表。

那么,刘邦的打破常理又表现在什么地方呢?其一,打破规矩用人。

刘邦用人的却做到了“唯才是举”。

当有人上告陈平叛君盗嫂时,陈平的举荐人魏无知说道:“臣所言者,能也;陛下所问者,行也。

”而刘邦也欣然接受了这样的解释,并且在离间项羽军臣时,使用陈平更加大胆:“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

”像这样用人不循常理的例子,韩信最典型。

当腾公夏侯婴把韩信从死刑犯中赦免出来的时候,谁知道韩信会当大将军,会当齐王,会当楚王?项羽哪里不可能,在没有常理的刘邦哪里是可能的。

其二,打破规矩打仗。

刘邦打仗在战术上一点也不在行。

项羽打仗在战略上一点也不在行。

因此,刘邦的胜利,就是在战略上按自己的规矩来,在战术上不按项羽的规矩来。

他对项羽说“吾宁斗智,不能斗力。

”就是这个意思。

可惜项羽没有听明白话的含义,至死都认为“天之亡我,非战之罪。

”这样一来,项羽的胜仗越多,获胜的希望越小。

项羽做的是兵法上的事,作为一个军事家他很成功;刘邦做的是政治上的事,作为一个开国皇帝他很成功。

当项羽遇到刘邦,他只能困惑地给刘邦让位。

其三,打破规矩收权。

《史记》中关于刘邦最精彩的描述是在《淮阴侯列传》。

荥阳之败后,刘邦无兵无粮,于是千里奔袭,“晨自称汉使,驰入赵壁。

张耳、韩信未起,即其卧内上夺其印符,以麾召诸将,易置之。

信、耳起,乃知汉王来,大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