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肿瘤患者凝血功能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合集下载

对恶性肿瘤患者凝血机制的研究进展

对恶性肿瘤患者凝血机制的研究进展

对恶性肿瘤患者凝血机制的研究进展近来,对凝血系统和肿瘤的关系成为研究的特点。

肿瘤患者存在着血液凝固方面的异常,可出现复杂的凝血、抗凝、纤溶系统的改变,表现为复杂的表现为所谓的“高凝状态”或“低级别的DIC”。

体内肿瘤促凝物质的含量与病情相对应,进展或复发肿瘤患者体内的促凝物质含量较缓解期患者明显升高。

血液高凝状态在癌细胞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通常能够形成足够大的癌栓是癌细胞在毛细血管滞留和随之发生转移的前提。

恶性肿瘤患者出现高凝状态是并发血栓的根本原因[1]。

1.肿瘤转移患者与血栓1.1 血流减慢恶性肿瘤患者长期卧床,肢体肌肉处于松弛状态,可引起血流停滞,加之肿瘤压迫血血流变得更慢,同时有涡流形成和血流黏度增高。

其结果一方面使活化的凝血因子清除减缓,另一方面导致内皮细胞缺氧和受损,微血管血流淤滞以及酸中毒,易于发生高凝状态。

血流变慢和涡流的最终效应是使得血小板易于沉积于血管壁受损处,血小板活化,促进局部血凝物质浓度增加,从而加速了血栓形成。

1.2 血液高凝状态肿瘤患者高凝状态的产生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肿瘤患者进食少,铁质、蛋白质、维生素等摄人减少,影响凝血因子的合成;(2)肿瘤细胞可分泌促凝物质,如膜结合组织因子和半胱氨酸蛋白酶等;(3)肿瘤浸润造成的正常细胞坏死及癌细胞崩解、坏死,均释放促凝物质;(4)宿主的免疫细胞与癌细胞识别过程中,诱导淋巴细胞和白细胞释放促凝物质,触发外源性凝血。

上述这些因素的最终通路主要是激活凝血酶[6],而凝血酶及受体在作为肿瘤生长转移的必要条件—“肿瘤血管形成”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旦凝血酶被激活,就会促进肿瘤细胞转移、侵袭、血管形成和生长。

1.3 血小板改变血小板数量增多及聚集功能亢进以及血小板的活化与肿瘤的浸润转移有密切关系。

国外许多报道表明恶性肿瘤有l8%~60%合并血小板增多。

在癌的全身转移方面,已有动物实验证明降低血小板数量可阻止小鼠发生肿瘤肺转移,而输入血小板则促使转移发生,表明血小板增多在恶性肿瘤转移中起促进作用。

血凝五项在常见肿瘤患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血凝五项在常见肿瘤患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血凝五项在常见肿瘤患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血凝五项是一组血液凝血功能相关指标的检测项目,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imer)和血小板计数(PLT)。

这些指标与肿瘤患者的凝血状态密切相关,因此在肿瘤患者的诊断和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评估凝血功能的两个主要指标。

PT测量的是凝血通路中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的时间,常用于评估肝脏功能和凝血因子Ⅶ、Ⅹ、Ⅴ、Ⅱ和纤维蛋白原的异常情况。

APTT测量的是凝血通路中各个环节的功能,常用于评估凝血因子Ⅻ、Ⅺ、Ⅸ、Ⅷ、Ⅹ和凝血酶原的异常情况。

在肿瘤患者中,PT和APTT的延长可能表示肝功能受损或凝血因子缺乏,也可能与肿瘤本身有关,如恶性肿瘤细胞释放凝血酶等物质,刺激血液凝固。

因此,PT和APTT的测量对于肿瘤患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纤维蛋白原(FIB)是血液中的重要凝血因子,能够形成纤维蛋白凝块,参与血栓形成和止血。

FIB的测量可用于评估肝脏功能和凝血系统状态,对于评估肿瘤患者血栓形成和止血功能的改变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D-二聚体(D-Dimer)是一种血中溶解产物,与纤维蛋白凝块的形成和溶解有关。

在肿瘤患者中,D-Dimer的升高与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有关,尤其在肺癌、胃癌、结肠癌等部分肿瘤患者中更为突出。

因此,D-Dimer的测量对于评估肿瘤患者的血栓风险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血小板计数(PLT)是血液中的重要细胞成分,能够参与血栓形成和止血。

在肿瘤患者中,PLT数量的变化可能反映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也可能与放疗和化疗等治疗手段相关。

因此,PLT的测量对于评估肿瘤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综上所述,血凝五项的测量在肿瘤患者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它能够帮助医生评估肝脏功能、凝血功能的状态,识别血栓风险,并评估肿瘤治疗效果和预后。

凝血项目检查及临床意义

凝血项目检查及临床意义

凝血项目检查的临床意义一、凝血酶原时间(PT)1、正常参考值:12-16秒。

2、临床应用: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同时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

据报道,在口服抗凝剂的过程中,维持PT在正常对照的1-2倍最为适宜。

PT临床意义:1 延长:先天性因子ⅡⅤⅦⅩ缺乏症和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获得性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症、维生素K 缺乏、肝脏疾病;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口服抗凝剂肝素和FDP以及抗因子ⅡⅤⅦⅩ的抗体。

2缩短:先天性因子Ⅴ增多症、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

3口服抗凝剂的监测:凝血酶原时间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常用指标,在ISI介于2.2-2.6时,凝血酶原时间比值在1.5-2.0 INR在3.0-4.5用药为合理和安全.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应用口服抗凝剂时INR的允许范围:非髋部外科手术前 1.5-2.5;髋部外科手术前 2.0-3.0;深静脉血栓形成 2.0-3.0;治疗肺梗塞 2.0-4.0;预防动脉血栓形成3.0-4.0;人工瓣膜手术3.0-4.0。

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正常参考值:0.8-1.5。

2、临床应用:INR是病人凝血酶原时间与正常对照凝血酶原时间之比的ISI 次方(ISI:国际敏感度指数,试剂出厂时由厂家表定的)。

同一份在不同的实验室,用不同的ISI试剂检测,PT值结果差异很大,但测的INR值相同,这样,使测得结果具有可比性。

目前国际上强调用INR来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一种较好的表达方式。

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应用口服抗凝剂时INR的允许范围如下:临床适应症 INR允许范围预防静脉血栓形成非髋部外科手术前 1.5—2.5 髋部外科手术前 2.0—3.0 深静脉血栓形成 2.0—3.0 治疗肺梗塞 2.0—4.0 预防动脉血栓形成 3.0—4.0 人工瓣膜手术 3.0—4.0国际标准化(凝血酶原时间)比值(INR)INR=XC (X为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比值。

恶性肿瘤患者联合检测凝血功能及FDP、D-二聚体对诊断的应用

恶性肿瘤患者联合检测凝血功能及FDP、D-二聚体对诊断的应用

恶性肿瘤患者联合检测凝血功能及FDP、D-二聚体对诊断的应用曹梦杰【摘要】目的:探究凝血功能、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的联合检测对恶性肿瘤的诊断意义.方法:择取100例患者为观察组,以同期接受体检的100例健康受检者为对照组,两组研究对象分别进行凝血功能、FDP、D-D的联合检测.结果:观察组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FIB)的检测结果均高于对照组(P<0.05),各指标的阳性率也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联合检测凝血功能、FDP与D-D对恶性肿瘤的诊断具有一定的帮助.【期刊名称】《包头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34)003【总页数】2页(P77-78)【关键词】恶性肿瘤;凝血功能;FDP;D-二聚体【作者】曹梦杰【作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焦作454150【正文语种】中文肿瘤尤其是恶性肿瘤的发生率在近年一直居高不下,因为人们的生活和饮食问题而呈现不断上升的发病趋势。

恶性肿瘤本身会影响机体的免疫系统与凝血纤溶系统,使患者出现止血、血栓等异常改变。

本文探究凝血功能指标、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ibrinogen degradation product,FDP)与D-D联合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

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择取2017年1月至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恶性肿瘤患者100例为观察组;择取同期在本院接受体检的100例健康受检者为对照组。

观察组中男49例、女51例,年龄54~84岁,平均年龄69.3岁,肺癌45例、肝癌36例、乳腺癌19例,病程1年~9年,平均病程5.23年。

对照组中男52例、女48例;年龄55~85岁、平均年龄69.5岁,肺癌49例、肝癌35例、乳腺癌16例,病程1~8年、平均病程5.11年。

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前后凝血功能变化

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前后凝血功能变化

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前后凝血功能变化作者:邵莹来源:《中国现代医生》2013年第27期[摘要] 目的探讨手术前后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

方法选择60例妇科肿瘤手术患者为研究组,分为恶性肿瘤组与良性肿瘤组,另选择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

分别检测对照组以及良恶性肿瘤患者于术前和术后1 h、24 h、3 d、7 d采血检测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血小板P选择素、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等。

观察肿瘤患者手术前后凝血相关指标的变化。

结果恶性肿瘤组术前凝血系统分子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 < 0.05)。

术后1 h和24 h vWF、GMP-140、TAT均明显升高,术后3 d各指标逐渐下降。

在术前及术后1 h、24 h、3 d恶性肿瘤组各指标与良性肿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高凝状态会进一步加重,到术后7 d会逐步恢复正常。

[关键词] 妇科;恶性肿瘤;凝血功能[中图分类号] R73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27-0029-03恶性肿瘤患者约有50%会出现凝血功能异常,超过90%出现远处转移灶的患者会出现凝血功能异常[1]。

凝血系统功能异常已经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的关注。

妇科恶性肿瘤手术多数为根治术,手术范围大,术后容易并发血栓形成,有7%~45%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在术后发生血栓形成,下肢血栓的形成可危及患者的生命。

本研究探讨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前后凝血系统功能的变化,为临床预防提供理论依据,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2012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行根治手术治疗。

年龄30~68岁,平均(51.7±18.4)岁。

其中子宫内膜癌14例,卵巢癌10例,宫颈癌6例。

选择同期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良性肿瘤患者30例为良性肿瘤组,年龄28~70岁,平均(50.8±17.9)岁。

肿瘤患者凝血指标变化的临床意义

肿瘤患者凝血指标变化的临床意义

肿瘤患者凝血指标变化的临床意义黄松音;段朝晖;梁穆兴;林向华;范侠【期刊名称】《血栓与止血学》【年(卷),期】2002(008)004【摘要】目的:观察不同恶性程度肿瘤患者凝血象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用法国STAGO compact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对40例正常对照,20例子宫肌瘤,92例恶性实体肿瘤(肺癌22例,食管癌20例,胃癌、结直肠癌30例,宫颈癌20例)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时间(TT)进行检测.结果:各种恶性肿瘤患者PT、APTT、TT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升高,但无显著性差异,Fbg则显著增高(P<0.01);子宫肌瘤患者上述指标与正常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恶性实体肿瘤Fbg含量增高,机体处于高凝状态,有血栓形成趋势.【总页数】2页(P156-157)【作者】黄松音;段朝晖;梁穆兴;林向华;范侠【作者单位】中山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检验科,广州,510120;中山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检验科,广州,510120;中山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检验科,广州,510120;中山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检验科,广州,510120;中山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检验科,广州,5101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0.43【相关文献】1.恶性肿瘤患者凝血指标变化的意义及其对生存的影响 [J], 杜凯;陈国荣2.恶性肿瘤患者凝血指标变化的意义及其对生存的影响 [J], 杜凯;陈国荣;;3.早产儿凝血功能指标变化及凝血时间监测的临床意义分析 [J], 李霞4.恶性肿瘤患者凝血指标变化的临床意义 [J], 姚芸;任婷婷;江杰5.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切口感染患者的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凝血功能指标变化及临床意义 [J], 董马锋;李永刚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胃癌患者凝血功能相关指标检测及其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分析

胃癌患者凝血功能相关指标检测及其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分析

胃癌患者凝血功能相关指标检测及其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分析黄小虎1,邰小凤2*(1.天水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2.天水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甘肃天水 741000)摘要:目的探讨胃癌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 二聚体(D-D)及血小板计数(PLT)水平的变化,为后续临床诊断与防治提供参考。

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水市第一人民医院于2019年8月至2021年8月收治的150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作为胃癌组,另回顾性分析同期55例健康体检者的体检资料,将其作为健康组。

比较两组研究对象及不同临床特征(TNM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胃癌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水平。

结果胃癌组研究对象的血浆FIB、D-D、全血PLT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组(均P<0.05);而两组研究对象的血浆PT、APTT、TT水平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TNM分期Ⅰ期相比,Ⅱ ~ Ⅳ期胃癌患者血浆FIB、D-D、全血PLT水平均逐渐升高,且Ⅲ、Ⅳ期均显著高于Ⅱ、Ⅰ期,Ⅱ期显著高于Ⅰ期,Ⅳ期全血PLT水平显著高于Ⅲ期(均P<0.05);而胃癌患者Ⅰ ~ Ⅳ期血浆PT、APTT、TT及Ⅲ ~ Ⅳ期血浆FIB、D-D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转移组胃癌患者血浆FIB、D-D、全血PLT水平显著高于无转移组(均P<0.05);而两组患者血浆PT、APTT、TT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低分化组胃癌患者血浆PT、APTT、TT、D-D、FIB、全血PLT水平均显著长于/高于高- 中分化组(均P<0.05)。

结论胃癌患者较正常人群凝血功能差,且凝血指标与胃癌临床分析、淋巴结转移、肿瘤分化程度等情况密切相关,临床中可通过检测胃癌患者纤溶系统功能、凝血功能相关指标的水平变化,对患者进行诊断与防治。

凝血临床意义PPT参考课件

凝血临床意义PPT参考课件
什么是凝血因子?
检测项目及临床意义
APTT
PT
TT
延长
因子VIII、IX、XI活性减低
因子II、V、VII、X、Fg活性减低
Fg异常、循环中抗凝物质增多
缩短
高凝状态
高凝状态
少见
监测指标
口服肝素抗凝药物监测
口服双香豆素类抗凝药物监测
链激酶、尿激酶作溶栓治疗时的监测
(三)临床意义: 延长 受检者的测定值较正常对照延长超过10s以上才有病理意义。 对内源凝血途径因子(Ⅷ、Ⅸ、Ⅺ)缺乏较敏感(血小板异常不影响APTT)能检出Ⅷ:C小于25%的轻型血友病。对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缺乏则不够敏感,最常见疾病为血友病。 在使用肝素治疗时,多用APTT监测药物用量,一般以维持结果为基础值的 2倍左右(1.5—3.0倍)为宜(75—100s之间)。 血管性血友病:由于患者vWF缺乏,使FⅧ不稳定,活性下降,APTT延长 异常抗凝物质增多:长期输注FⅧ可产生FⅧ抑制物,或患者存在狼疮抗凝物(LAC),使APTT延长。 纤溶亢进:原发性和继发性纤溶亢进产生大量FDP,使APTT延长。
D二聚体与FDP
D二聚体: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ⅩⅢ交联后,再经纤溶酶水解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 FDP:纤溶亢进时产生的纤溶酶的作用下,纤维蛋白(原)被分解后产生的降解产物的总称。 D二聚体:继发性纤溶亢进↑ FDP:原发性、继发性纤溶亢进↑
独特的美国FDA批准标志
FDA批准IL的DD产品可标有“排除诊断静脉血栓性疾病”
缩短:DIC早期、血栓前状态及血栓性疾病。
【三】纤维蛋白原凝结时间测定 (Fibrinogen coagulative time,FIB)
(一)方法学 溯源:纤维蛋白原测定(Clauss法)原理:凝血酶将可溶性的血浆蛋白纤维蛋白原转化为不溶性的多聚体纤维蛋白。当凝血酶浓度较高且纤维蛋白原浓度较低时该反应决定于纤维蛋白原浓度。如在双对数坐标纸上画点,凝血酶凝块时间与纤维蛋白原浓度相比较呈线形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