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文资料汇编2

合集下载

苏教版八年级古诗词归纳(超详细)

苏教版八年级古诗词归纳(超详细)

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文背诵归纳一.(1)‘‘爬雪山,过草地’,红军就是铁脚板,万水千山不怕难。

毛泽东七律长征描写这一情景的诗句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毛泽东再七律长征中用浪漫主义的手法,以轻松幽默极度夸张的笔调,视困难如游戏,展示了红军顶天了地的英雄形象的诗句是: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3)‘‘渡金沙,巨浪涛;过铁索,凌空高;视困难,乐逍遥。

’’毛泽东在七律长征中描写红军抢渡金沙,飞夺铁索的情景的诗句是: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4)游览风景名胜是一种享受,臵身灯红酒绿是一种享受,克服困难是一种享受,而且是一种回味无穷的享受。

毛泽东七律长征中描写红军翻越雪山战胜困难,全军将士无不喜悦兴奋的诗句是: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二.(1)《春望》中描写安史之乱后国都长安破败,荒草遍野的诗句是:国破山河在,成春草草木深。

(2)《春望》中采用反衬手法以乐衬悲,运用互文的名句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春望》中谢战火不断,家书珍贵的诗句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4)《春望》中写诗人忧国思家,心情沉重,以致华发稀疏的句子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5)杜甫在《春望一诗中写国都沦陷,山河依旧,春天来临却杂草丛生的句子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三.(1)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2)《泊秦淮》一诗中揭露统治阶级纸醉金迷,荒淫享乐的诗句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3)《泊秦淮》一诗中包含着诗人对唐朝国运日衰深重忧虑的诗句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4)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抒发了对国家兴亡的感慨,《泊秦淮》中意境与之相似且富含哲理的句子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四.曹操在《龟虽寿》中唱到:‘‘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以此意境相似的诗句是: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

江苏八年级上册语文必背古诗词

江苏八年级上册语文必背古诗词

江苏八年级上册语文必背古诗词江苏八年级上册语文必背古诗词包含了许多经典的古代文学作品,以下是部分必背的古诗词列表:1. 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2. 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 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4. 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5.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6.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7.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8.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一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其二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9. 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10. 孟浩然《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些古诗词不仅在文学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反映了古代诗人的人生观和情感世界。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背诵,深刻理解诗词的内涵和艺术魅力。

苏教版语文初二上学期课外必背古诗词精选全文

苏教版语文初二上学期课外必背古诗词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初二上学期必背古诗词游园不值南宋叶绍翁应怜(jī chǐ)印,小扣(fēi)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出墙来。

叶绍翁,南宋诗人,字嗣宗,号靖逸,祖籍建安(今福建),本姓李,后于(今属)叶氏。

注释译文【注释】①游园不值――想游园却没有人在。

值,遇到;不值,没有遇见。

②应怜――应该爱惜。

应,应该;怜,爱惜。

③屐齿――屐是木鞋,鞋底前后都有高跟儿,叫屐齿。

④小扣――轻轻敲门。

⑤柴扉――用木柴、树枝编成的门。

⑥ 由“一枝红杏”联想到“”,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解读】诗人想去朋友的花园中观赏春色,但是敲了很长时间门,也没有人来开。

主人大概不在家,又可能是爱惜青苔,担心被游人踩坏,从而不开门。

但是一扇柴门,虽然关住了游人,却关不住满园春色,一枝红色的杏花,早已探出墙来。

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中心思想《游园不值》这首,描写了作者游园不成,红杏出墙的动人情景。

不但表现了春天有着不能压抑的生机,而且流露出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描写出田园风光的幽静安逸、舒适惬意。

这首诗还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切美好、充满生命的新鲜事物,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发展,任何外力都无法阻挡。

所见【清】袁枚牧童⑴骑黄牛,①歌声振⑵林樾⑶。

②意欲⑷捕⑸鸣⑹蝉,③忽然闭口立。

④袁枚(1719~1798),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居士,浙江(今杭州市)人。

清代诗人,是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

袁枚三十三岁父亲亡故,辞官养母,在(南京)购置隋氏废园,改名“随园”,筑室定居,世称随园先生。

注释译文⑴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 振:振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⑶ 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樾(yuè):树阴凉儿。

⑷ 意欲:想要。

⑸ 捕:捉。

⑹ 鸣:叫。

【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树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他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塞下曲(唐)卢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初二语文上册全部古诗苏教版-最新学习文档

初二语文上册全部古诗苏教版-最新学习文档

初二语文上册全部古诗苏教版目前,初二语文古诗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各种版本选诗数量多寡不一,教学时间偏少。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方法上偏重于理性积累,以背诵、默写、解释为主,轻感性体验。

小编整理了关于苏教版初二语文上全部古诗,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苏教版初二语文上册全部古诗1【长征】(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春望】(杜甫·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泊秦淮】(杜牧·唐)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4【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宋)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5【过零丁洋】(文天祥·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6【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唐)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7【己亥杂诗】(龚自珍·清)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8【望岳】(杜甫·唐)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9【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唐)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0【登飞来峰】(王安石·宋)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八年级上必背古诗词文言文苏教版

八年级上必背古诗词文言文苏教版

八年级上必背古诗词文言文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的苏教版语文教材中,必背的古诗词和文言文涵盖了从先秦到唐宋时期的经典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有着重要作用。

以下是部分必背的古诗词和文言文:1. 《论语》选段《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八年级学生需要背诵的部分可能包括孔子关于学习、道德、政治等方面的教诲。

2. 《孟子》选段《孟子》是儒家学派的另一部重要经典,主要记录了孟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

学生需要背诵的可能包括孟子关于仁政、人性本善等观点的论述。

3. 《诗经》选篇《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包含了许多反映古代社会生活和人民情感的诗篇。

学生可能会被要求背诵《关雎》、《蒹葭》等著名篇章。

4. 《岳阳楼记》这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代表作之一,文章描绘了岳阳楼的壮丽景色,并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5. 《醉翁亭记》由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所作,文章以醉翁亭为背景,描绘了作者与友人饮酒作乐的场景,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6. 《出师表》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所作,是一篇著名的表文,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以及对事业的执着追求。

7. 《桃花源记》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通过一个渔人误入桃花源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批判。

8. 《滕王阁序》唐代文学家王勃的名篇,文章以滕王阁为背景,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人文景观,表达了作者的豪情壮志。

9. 《赤壁赋》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代表作之一,通过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历史和自然的深刻感悟。

10. 《岳阳楼记》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名篇,文章通过对岳阳楼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

这些古诗词和文言文不仅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背诵和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经典作品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复习资料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复习资料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复习资料第一部分1、《七律•长征》一诗表现红军战士乐观主义精神的诗句是,。

2、毛泽东在《七律•长征》诗中,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反衬出红军战士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伟大气魄的诗句是:“ ,。

”3、毛泽东在《七律长征》中高度概括了红军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的诗句是,。

4、跟“万水”相照应的句子是:,。

5、《春望》表现长安春日满目凄凉、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之情的语句: , 。

6、《春望》中诗人感时伤别、见明丽之景诱发内心伤感(或运用拟人抒发伤感之情)的语句: , 。

7.写战火连绵,久盼家音,抒发千古以来战争中人们共同感受的名句: , 。

《春望》8.诗人刻画自身形象,抒发忧国念家悲愁的语句的: , 。

《春望》9、,夜泊秦淮近酒家。

10、《泊秦淮》中诗人从陈后主荒淫亡国联想当时晚唐命运,对现实深切忧思的句子是,。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复习资料第二部分11、《泊秦淮》中借用典故来表达内心充满国仇家恨的郁闷的诗句是,。

12、《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具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气概的诗句是:,。

13、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用,两句诗形象地表达了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深意。

(常用来泛指那些甘为事业,特别是培养国家人才献身的志士。

)14、《钱塘湖春行》中最能表现“春行”的语句是: ,。

15、《钱塘湖春行》中运用了对偶手法描写植物迎春的诗句是:,。

16、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运用了对偶手法借助莺燕的活动传达了春天来临的信息,也透露着诗人的喜悦之情,这两句诗是:,。

17、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形象的语句:。

18、虚实结合,表现泰山秀美、高大的语句:19、《望岳》中描写泰山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诗句是,。

20、表现泰山高峻、幽深的语句: , 。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复习资料第三部分21、既是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又是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现作者志向高远、坚定)的语句:。

苏教初二上册古诗文复习

苏教初二上册古诗文复习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期末复习资料一、《七律 · 长征》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长征”是题目。

2) 五幅图:腾越五岭、疾跨乌江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3)“腾”突出了五岭的奔腾气势,“走”突出五岭的疾驰状态,衬托了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4)“暖”既写出了5月春暖的金沙江风高浪急、暖气蒸腾的实景,又烘托了红军战士渡江脱险的喜悦心情和一片沸腾的景象。

“寒”烘托了泸定桥环境的险恶,战争的激烈,反衬红军大无畏的英雄形象。

二、《春望》 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抒发了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

1、“破”描绘了国都被占,城池破败,残墙断壁的景象;“深”描绘出了草木繁密而又荒芜,人民离散无人整治的景象,刻画了诗人痛苦的心情。

2、“溅”“惊”是使动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泪水飞溅,鸟使我的心灵惊悸。

颔联移情于花鸟,在景中寄予无限的伤感之情。

3、颈联真切的表达了战乱中人思念离散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是心情。

它能引起人的共鸣,成为千古名句。

“连三月”写战祸之长;“抵万金”言家书难得。

4、“搔”通过细节写出了诗人无法排解的忧国思家之情。

三、《泊秦淮》 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 首句写景。

两个“笼”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融为一体,描绘了一幅迷蒙冷寂的画面,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2、 后两句以形象化的议论,运用曲笔,讽刺了只顾贪图个人享受而不顾国家安危的晚唐统治者。

表达了诗人对世道人心的忧患意识。

3、“犹”抒发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世风的愤恨之情。

四、《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集锦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集锦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集锦古诗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八年级语文教材中选入的古诗,都是佳作名篇,且不说它的思想性、哲理性有着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就它的文学艺术性而言也可称得上是上乘佳作,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集锦,大家快来跟小编一起看看吧。

苏教版八年级上语文古诗集锦唐·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南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南宋·文天祥《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唐·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唐·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唐·杜甫《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北宋·王安石《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唐·李贺《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明·夏完淳《别云间》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八年级语文课外怀念亲人的诗句1、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资料汇编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宋神宗的年号】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脱】衣欲【想】睡,月色入户【门】,欣然【愉快地】起行。

念【想】无与为乐【游乐】者【的人】,遂【于是】至【到】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也】未寝【睡觉】,相与【共同,一起】步【散步】于中庭【庭院】。

‖庭下如积水空明【清澈透明】,水中藻荇【水生植物】交横【交叉错杂】,盖【表原因】竹柏影【影子】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只是】少闲人【清闲的人】如吾【我们】两人者耳【罢了】。

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看到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便高兴地起来走动。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庭院,清澈透明。

水中藻、荇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清闲的人罢了。

练习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三个方面的内容:夜游的缘由;‖月夜景色;‖夜游的感受。

2.作者在文中抒发了怎样的感情?(或“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3.阅读理解。

(用原句回答)(1)能表现文章主旨的语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文中描写月下景色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作者因景抒怀,表达复杂微妙感情的句子: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记叙的句子:元丰十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5)描写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品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一句的妙处。

答:“积水空明”用比喻手法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

用“藻荇交横”写竹柏之影参差错杂。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5.本文文字极少,但却内容丰富,读课文回答:夜游的原因:月色入户,引发兴致。

夜游的背景:月光美好的夜晚。

夜游的心情:欣然6.如何理解闲人?答:“闲人”,即清闲的人。

它包含着复杂的意味。

首先,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它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7.作者笔下的月景有何特点?答: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

8.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这是什么写作方法。

答: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9.文中写“竹柏影”,实际上是从侧面描写什么!答:描写月色的轻盈荡漾。

10.文中写了哪两个人?他们有什么相同点?答:苏轼和张怀民。

共同点:被贬官黄州,心情抑郁,仍思进取。

11.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

请找出能表现作者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答:(1)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理由:惟张怀民可以同乐(2)怀民亦未寝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3)相与步于中庭理由:关系密切(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

12.试从文中记叙的部分找出记叙的要素。

答:(1)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2)地点:承天寺(3)人物:“我”与张怀民(4)事件:月夜赏景13.“欣然起行”中“欣然”一词是什么意思?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欣然的意思是高兴地样子。

作者虽被贬官,但仍能高兴的赏月,可见其乐观豁达的性格特点。

14.“月色入户”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表达作用?答:拟人。

生动地写出月光似乎懂得作者的寂寞无聊的心情,悄悄地进门来与他做伴。

15.从“庭下如积水空明”一句可以想象庭院中到底有没有水?说明原因。

答:这是写景的句子。

作者运用比喻把在月光照耀下的庭院比作一片明汪汪的积水,空明澄澈。

又把竹柏印在地面上的影子比作在水中漂游的藻荇。

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月色皎洁,庭院空旷的景象,一动一静,富有情趣。

所以,庭院里并没有水,而是用水来打比方。

16.本文中心(作者心情)是:月夜闲游的情调和宁静脱俗的心境。

点睛之笔是:闲人。

17.本文所用的表达方式有哪些?请给本文划分结构并写出层意。

[答]本文所用的表达方式有叙述‖景物描写‖抒情。

一层:庭院漫步,交待夜游原因、时间、地点、人物。

二层:描写月光清澈。

三层:叹息赏月人少,暗示世人为俗务所累,表明自己的高洁。

18.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答]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

;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又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

19.说说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闲”?[答]入夜即“解衣欲睡”;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很仔细。

小石潭记◇柳宗元从小丘西【名词作状语,向西】行【走】百二十步,隔篁【丛生的竹子】竹,闻【听】水声,如鸣佩【玉佩】环【玉环】,心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之【音节助词,无义】。

伐【砍伐】竹取【开出】道,下【名词作状语,向下】见小潭,水尤【特别】清洌【清澈】。

全石以【表承接,不翻译】为底,近【靠近】岸,卷【翻卷】石底以出,为坻【小石礁】、为屿【小岛屿】,为嵁【小石磊】、为岩【小石岩】。

青【青葱】树翠【翠绿】蔓【茎蔓】,蒙【覆盖】络【缠绕】摇【摇动】缀【连缀】,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披拂【随风飘荡】。

潭中鱼可【大约】百许【表示约数,左右】头,皆【都】若【好像】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游【飘游】无所依【依靠的东西】。

日光下【名词作状语,向下】彻【射透】,影布【映】石上,佁然【愣住的样子】不动;俶尔【忽然】远逝,往来翕忽【轻快敏捷】。

似【好像】与游者相【表示一方对另一方】乐【逗乐】。

潭西南【名词作状语,向西南方向】而【表修饰,不翻译】望,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一样】折【曲折】蛇【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行【爬行】,明灭【或现或隐】可见。

其【那】岸势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差互【相互交错】,不可知其【它】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名词作状语,像环一样】合,寂【寂静】寥【高远空旷】无人,凄【使动用法,使……凄凉】神【心神】寒【使动用法,使……寒冷】骨【骨节】,悄怆【寂静得使人感到忧伤】幽邃【深】。

以【因为】其境【环境】过清【凄清】,不可久居【停留】,乃【于是】记之而去【离开】。

同游者【的人】:吴武陵,龚古,余【我】弟宗玄。

隶【随从】而从【跟随】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翻译全文从小山岗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见水声,像人身上佩戴的玉环玉佩相碰发出的声音,(我)心里很喜欢它。

砍伐竹子开出道路,往下见到一个小水潭,水特别清澈透明。

(潭)有整块的石头形成潭底,靠近岸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小石礁、小岛屿、小石磊、小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茎蔓,覆盖着,缠绕着,摇动着,连缀着,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石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头,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似的。

阳光向下一直照射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跟游览的人逗乐。

向石潭的西南方向望过去,(溪身)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长蛇爬行那样弯曲,有的地方露出来,有的地方被淹没了,隐隐约约可以看得出。

那石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坐在石潭上,四下里竹子树木包围着,静悄悄的没有其他人,使人心神凄楚,寒透骨节,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因为那种环境太凄清,不能呆得太久,就记下这番景致离开了。

一同去游览的人: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

我带着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练习1.作者从游鱼、日光、鱼影三个方面方面描写了潭水清的特点。

文中最能体现作者心情的话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理解填空。

⑴课文多角度描写景物,其艺术手法主要有:①点面结合。

如写石:“全石以为底”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

②远近交错。

如写潭:“闻水声”是远,“下见小潭”是近。

③动静结合。

如写鱼:“影布石上”是静,“俶尔远逝”是动。

④虚实相生。

如“潭中鱼可百许头”表面写鱼,实为写水,以实写虚,虚实相应成趣。

⑵文中“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所写的对象是“小溪”,从“下见小溪”可以得到印证。

以此描写潭水的清澈,正如朱熹在《观书有感》中所说的那样:“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3.作者通过谢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答] 意在表现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

4.“一切景语皆情语”。

透过观鱼时和游览到最后所描写的景物可看出作者的心情发生了变化,你认为作者的心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可结合作者当时的处境理解分析)[答]被贬心中愤懑凄苦,只好寄情山水,获得暂时的快乐,一经环境的触发,又忧伤悲凉。

5.文中提到“乐”字,这跟全文的情调协调吗?说说你的理解。

[答]作者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他政治上失意的抑郁心情,因此当他听到水声时,当他看到鱼儿“往来翕忽”的游态时,他感到自然间的乐趣,心情也变得欢快起来,成为作者当时心情的反衬,跟全文的忧伤凄苦的基调形成了对立的统一,从而更有力地揭示了痛苦的深度。

6.文中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哪句?[答]潭中鱼可百许头……往来翕忽。

7.“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答]这八个字,不仅高度概括了潭中的氛围,环境清幽的特点,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8.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120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著述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

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9.永州之贬,一贬就是10年,这是柳宗元人生的一大转折。

而这转折却造就了他辉煌的文学成就和成熟的哲学思想,他的永州奇文也为永州这座历史名城增光添彩。

由此,你感悟到什么?请把你的感想写下来。

[答]“祸兮,福之所倚。

”困顿之时,仍不懈的探索,书写性灵,在自己的人生舞台上自会留下瑰丽的一页。

晏子使楚《晏子春秋》晏子将【将要】使【出使】楚。

楚王闻【听】之,谓【对……说】左右【近旁的人,近侍】曰:“晏婴,齐之习【熟练】辞【言辞】者也,今方【将要】来,吾欲【想】辱【侮辱】之,何以【即以何,用什么办法】也?”左右【近旁的人,近侍】对【回答】曰:“为【相当于“于”,当】其来也,臣请【请求】缚【捆绑】一人过王而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