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高等岩体力学结构面三维网络模拟结课论文
岩体随机不连续面三维网络数值模拟技术简介

1 前 言
不连续面三维网络模拟发展过程 不连续面现场测量的取样偏差纠正的研究:由于测量多是在一定大小的取样窗口中通过测 线法进行的,因而不连续面产状与取样窗口的关系、不连续面的大小与形态等都将直接影响到 取样获得的频率,由于取样窗口的大小或露头面的限制,这方面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在三维 网络模拟过程中必须纠正这一偏差。自从美国哈佛大学的Ruth.D.Terzaghig于1965年在岩土工程 杂志上发表“节理勘查误差来源”一文以来,取样误差的存在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此后,在 对不连续面密度、迹长、大小的可靠性估值过程中,取样误差的校正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 1990年Kulatilake博士在计算机和地质力学杂志上发表了校正节理产状取样偏差的矢量方法,详 细论述了不同节理形态与窗口交切的概率及取样偏差的来源,并提出了对取样频率误差的具体 校正办法。 可见,不连续面三维网络计算机模拟的发展过程不是一个单一的过程,在对不连续面数据 的要求方面经历了产状测量、测线法测量、窗口测量,从不考虑不连续面的形态,发展到要求 不连续面的迹长、大小、具体位置测量的过程。其产生与发展基本上和岩体力学的发展是同步 的,三维网络模拟基本上是综合了各国学者对不连续面几何性质研究的各方面的成果,其较完 整的体系形成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1993年由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国际合作项目及三峡永 久船闸高边坡稳定性研究的需要,笔者有幸在博士后流动站研究期间,在肖树芳教授的指导下 赴美国亚历桑那大学与亚历桑那大学合作开发研究不连续面三维网络的计算机模拟方法。经过 近一年的合作研究以及后来不断的探索,掌握和发展了这套模拟技术,并致力于该技术的进一 崐步完善和应用开发的研究工作。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 前 言
不连续面(Discontinuity)概括了岩体中的节理、裂隙、断层、层面、岩脉等原生的和后生改造 的破裂形迹,正是由于岩体中存在着各种形态、大小、间距、密度、方向不同的不连续面,才给 岩体赋以不同于其他材料的鲜明特性,即不连续性和不均匀性两大特征,也正是由于这两大特征 才增加了对岩体研究的难度。 不连续面三维网络模拟发展过程 不连续面三维网络计算机模拟直至目前为止还在不断的研究过程中,虽然有了一些成果, 但仍不够完善,人们对其了解甚少。不连续面三维网络的计算机模拟,应当说是综合了国内外 研究者的各项研究工作的成果,集大成而建立起来的一项综合性的研究成果,该方法或技术所 采用的基本方法是概率论与统计学原理,他要研究岩体结构均质区的划分、不连续面产状的分 布特征、优势组数的划分、迹长测量及偏差校正、间距测量及偏差校正、取样频率偏差及校正、 蒙特卡罗模拟及三维网络数值模型生成等各方面实际应用技术。由于对不连续面产状分布的研 究较早,所以暂且说三维网络模拟技术起步于对不连续面产状的研究。 不连续面产状研究:194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生K.J.Arnold的博士论文题为“球状概 率分布”研究了方向数据的球状分布概率特点。这一时期并无研究不连续面的产状特点,1964年 耶鲁大学博士C.Bingham的博士论文题为“在投影面和球面上的分布”导致了后来研究不连续面 产状统计分布上的著名分布—Bingham分布,1976年R.J.Shanley,和M.A.Mahtab在数学地质上发 表了题为“产状组数划分分析”的论文,丰富了概率统计对产状数据研究的内容。
地质力学论文15篇

地质力学论文15篇地质力学论文摘要:煤岩体地质力学参数是一切工程研究、设计及施工的基础,采用小孔径多参数耦合地质力学快速测试系统对五里堠煤业进行了测试。
测试表明测试区域应力场类型为σH>σh>σv型,即水平应力控制型,量级上属于中等偏低应力区;顶板岩层结构及强度存在差异,第一测点顶板较为坚硬,第二测点相对软弱;顶板结构相对稳定,部分层位存在破碎段及裂隙。
关键词地质力学力学论文力学地质力学论文:大型地下水电站厂房洞群三维地质力学模型试验摘要:本文对拟建的超大型水电站地下厂房洞室群三维地质力学模型试验作了综合介绍,包括采用离散化多主应力面加载和控制系统,解决了复杂三维初始应力场的模拟难题;采用机械臂和步进微型掘进机技术、微型高精度位移量测技术、声波测试技术、光纤测量及内窥摄影技术等,解决了三维试验中的隐蔽开挖模拟及内部量测等关键技术问题。
试验结果表明拟建水电站地下厂房洞室群的总体布置、洞型设计、洞室间距是合理的,推荐的支护方案对洞室整体性的加强有明显的作用,对设计方案起到有力的支持和验证作用。
关键词:大型水电站地下厂房洞室群三维地质力学模型试验研究岩体稳定问题通常采用的方法有工程类比法、地质结构分析法、数值模拟仿真分析法和地质力学物理模型试验法等[1,2]。
对于中小型工程,一般只采用前几种方法进行研究,但对于大型或超大型工程,地质力学物理模型试验则是必要的。
模型试验尤其是三维模型试验与数值方法相比有它的弱点,如尺寸效应、试验难度大、费用高。
然而,物理模型则由于是真实的物理实体,在基本满足相似原理的条件下,则更能真实地反映地质构造和工程结构的空间关系,更准确地模拟施工过程和影响。
试验结果能给人以更直观的感觉,使人更容易从全局上把握岩体工程整体力学特征、变形趋势和稳定性特点,以及各洞室或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做出相应的判断。
其次,也可以通过物理模型试验,对各种数值分析结果进行一定程度上的验证。
中国岩石圈三维结构数值模拟数据库

中国岩石圈三维结构数值模拟数据库
韩露;丁毅;张贵宾
【期刊名称】《地球物理学进展》
【年(卷),期】2003(18)2
【摘要】应总结中国岩石圈三维结构研究成果的需要 ,本文介绍了数值模拟数据库的建设 ,它系国土资源部中国岩石圈三维结构数据库下属子库之一 .该数据库在Windows 2 0 0 0环境中开发 ,以VisualBasic 6 .0和Arc/Info的二次开发工具Mapobject作为应用系统开发平台 ,分别用MicrosoftAccess 2 0 0 0和SQLServer2 0 0 0作为数据库平台 ,并利用Arc/In fo的Desktop版本建立空间数据和元数据 .最终实现了一个具有从空间数据、属性数据、元数据等多角度查询功能的系统 .文中详细介绍了平台选取、数据库建立、系统结构、系统功能等问题 .【总页数】5页(P312-316)
【关键词】岩石圈构造;数值模拟;数据库
【作者】韩露;丁毅;张贵宾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13
【相关文献】
1.岩石圈三维结构与动力学数值模拟 [J],
2.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第七项目(SinoProbe-07)岩石圈三维结构与动
力学数值模拟 [J], 石耀霖;龙长兴;张怀;王红才;周元泽等
3.中国岩石圈三维结构数据库总库管理系统 [J], 许惠平;覃如府;叶娜;欧少佳
4.岩石圈三维结构与动力学数值模拟 [J], 石耀霖;周元泽;张怀;王红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三维激光扫描与结构面模拟在地质勘察中的应用

三维激光扫描与结构面模拟在地质勘察中的应用
陆三福;熊承仁;龙露
【期刊名称】《人民长江》
【年(卷),期】2014(000)012
【摘要】边坡岩体结构调查是跨江桥梁工程地质勘察的重要内容,利用三维激光扫描与结构面三维模拟技术,能更方便地获取边坡岩体结构的信息。
介绍了三维激光扫描仪的工作原理及野外工作条件,配合野外结构面产状测量,建立斜坡岩体三维结构面网络模型,能高精度、高效率地获取岩体结构特征。
以清江某拟建跨江大桥桥址区两岸边坡岩体结构调查为例,阐述了该方法的应用条件、步骤以及内业解译过程,具有指导意义。
【总页数】5页(P54-58)
【作者】陆三福;熊承仁;龙露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育部长江三峡地质灾害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4;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育部长江三峡地质灾害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4;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湖北武汉430074;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42
【相关文献】
1.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坝基岩体结构面调查统计中的应用——以锦屏一级水电站为例 [J], 李小波
2.三维激光扫描系统在岩体结构面识别中的应用 [J], 何秉顺;丁留谦;孙平
3.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岩体结构面几何参数获取中的应用 [J], 陈凯;杨小聪;张达;张弛;庞帆
4.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岩体结构面几何参数获取中的应用 [J], 陈凯;杨小聪;张达;张弛;庞帆
5.结构面三维网络模拟在岩体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J], 汪斌;唐辉明;简文星;张显书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矿岩崩落块度预测的节理面三维模拟技术及其应用

矿岩崩落块度预测的节理面三维模拟技术及其应用彭平安;王李管【摘要】基于传统二维状态下块度预测存在的弊端,提出以构造面的空间展布规律为基础,利用Monte Carlo技术模拟节理系统,采用三维实体切割技术建立块体三维截取模型的矿岩块度预测新模型,实现了矿岩崩落块度的三维预测,并开发了相应软件OFP 1.0(Ore Fragments Prediction)。
研究成果应用于某特大型斑岩铜矿,预测结果表明:该矿山等效尺寸大于1.65 m的块体筛上累积百分比为40%,大于1.26 m 的块体筛上累积百分比为59.85%。
根据等效尺寸与块体体积的转换关系,建议放矿口尺寸设置为5m×5m,此时放矿口堵塞几率较小。
研究成果为自然崩落法矿山采矿方法设计和工程中的放矿控制提供了重要依据。
%In view of drawbacks in the traditional two⁃dimensional model for fragment size prediction in block caving, based on the space distributionof rock structure, it was proposed to construct a new 3D model by cutting the three⁃dimensional entity after rock joints simulated with Monte Carlo method, thus resulting in the fragment size prediction. Then a software, OFP 1.0 (Ore Fragments Prediction), was developed. The application of such technique in a large porphyry copper mine gave a prediction that the cumulative percentage of original block with equivalent size larger than1.65 m was 40%, and that with equivalent size lager than 1. 26 m was 59. 85%. Based on the conversion between equivalent size and block size, it is recommended that the ore pass should be 5 m × 5 m in dimension so asto 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clogging. Such findings can be of referenceand guidance in block caving design for underground mining and practical control of ore drawing in mine.【期刊名称】《矿冶工程》【年(卷),期】2015(000)003【总页数】5页(P22-26)【关键词】自然崩落法;块度预测;Monte Carlo法;节理面模拟【作者】彭平安;王李管【作者单位】中南大学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083; 中南大学数字矿山研究中心,湖南长沙410083;中南大学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083; 中南大学数字矿山研究中心,湖南长沙41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D853自然崩落法是一种借助矿石自重和地压作用引起矿石崩落的采矿方法,具有低成本、高效率、作业安全等特点。
基于MATLAB的岩体结构面三维模拟与表征单元体研究

基于MATLAB的岩体结构面三维模拟与表征单元体研究作者:李钰洁来源:《科技资讯》2015年第19期摘要:岩体中的结构面对岩体等效物理力学参数有重要影响,当岩体体积大于表征单元体体积(REV)时,岩体等效参数趋于稳定。
以新疆提依尔金矿为工程背景,使用Matlab软件,采用蒙特卡洛方法进行岩体结构面网络三维模拟,建立了与实际岩体具有相同统计特征的结构面三维模型;通过定义REV指标,综合确定岩体表征单元体为13m×13m×13m,约为最大节理迹长的3.7倍,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关键词:Matlab 蒙特卡洛方法结构面三维模拟表征单元体中图分类号:TU4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7(a)-0093-02研究岩体工程问题前需要合理确定岩体的等效力学参数,然而由于岩体存在复杂的结构面(断层、节理、裂隙等),其物理力学性质表现出不均匀、不连续性。
分析大尺度岩体的力学行为时,应当注意一般情况下岩体的物理力学性质随岩体体积增大逐渐趋于稳定,即岩体存在表征单元体积(REV)。
目前通常可采用数值分析的方法确定岩体的等效力学参数,国内外不少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1-2]。
使用数值分析方法确定岩体等效参数时,需要先明确岩体的REV尺度,只有当岩体模型体积大于岩体的REV时,才能保证数值分析法得到的力学参数与岩体实际的力学参数具有等效性。
岩体内结构面分布具有随机性,可用概率分布描述[3]。
该文以新疆提依尔金矿露天采场岩质边坡为工程背景,根据现场结构面测量数据统计分析所得的结构面产状概率分布及特征参数,利用Matlab软件,运用蒙特卡洛方法建立了与边坡岩体具有相同分布特征的结构面三维模型,然后以此为基础,研究了边坡岩体的REV大小,为后续边坡稳定性研究提供了依据。
1 岩体结构面三维模拟该文的研究对象为新疆提依尔金矿露天采场南部边坡岩体。
该部分边坡以凝灰岩为主,结构面发育,主要表现为节理,属于Ⅳ级结构面。
地质学论文六篇

地质学论文六篇地质学论文范文1水岩化学作用过程的化学机理主要是指地下水和岩石之间发生的各种化学反应,如溶解作用,水合作用,水解作用,酸性腐蚀等,下面就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具体论述。
1.1溶解作用在长时间的地下水和岩石的接触过程中,在岩石中存在的一些钠、钾等离子以及一些含酸的盐类可以直接溶于地下水,随着时间的积累,这些含有了腐蚀性物质的水会对岩石的结构造成不利的影响。
而且,由于在岩石内部,尤其是那些颗粒之间都不行避开的存在大量的裂纹,然而存在于岩石空隙中的不同溶液可以渐渐渗透到岩石的颗粒中,并发生不同的化学反应。
除此之外,在水溶液中含有的二氧化碳等气体也会对岩石的溶解产生不利的影响。
同时,岩石的组成成分以及岩石所处的温度和湿度条件的变化都会对岩石的溶解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1.2水解作用由于在地下水中存在有大量的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因此使地下水成为了具有极强腐蚀性的溶液,正是由于这两种离子的存在,很简单使弱酸或是弱碱的盐类矿物质发生解离,解离物可以和水中的这两种离子结合生成新的物质,使岩石原有的结构和成分发生变化。
岩石的水解作用是普遍存在的一种水岩化学作用。
而且,随着水解过程的不断进行,会产生大量的粘土物质,进而对斜坡的稳定性造成不利影响。
1.3氧化还原作用由于地下水也存在肯定的流淌性,使得地下水中含有肯定量的游离氧。
而氧化作用发生的先决条件就是存在有游离的氧离子。
因此,水岩作用过程通常发生在地下水面以上的地表岩层,而在游离氧较少的地区,主要发生还原反应。
1.4离子交换作用由于在地下水溶液中存在有多种的阴离子和阳离子,在这些离子中那些结合力量强的离子可以将岩石中含有的一些离子置换出来,进而产生新的物质。
最为常见的是,水中含有的氢离子可以将岩石中含有的钾离子和钠离子置换出来,进而导致岩石的溶解。
地下水和岩石之间的水化作用严峻破坏了岩石的结构,并降低了岩石的强度。
1.5其他因素这些因素主要包括酸性腐蚀和化学沉淀等。
中国地质大学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

科学观察法和数学方法在地球科学中作用本文阐述了科学观察法和数学方法在地球科学领域中的应用和应用特征,分析并揭示了这两种科学方法在地球科学研究领域中能够不断焕发活力、推动地球科学向前发展的原因,得出了科学方法的选择在地球科学研究中重要性。
科学观察法在地球科学中的作用。
科学观察法是开展地球科学研究和揭示地球科学奥秘的最为基本的方法之一[1,2]。
科学观察法是从事地球科学研究的工作者通过在野外考察和室内观察,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自己的感官或借助各种观察仪器如放大镜、偏光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认识和描述各种地球科学自然现象,获取经验知识的基本手段。
科学观察法由单一的、粗糙的肉眼鉴别法向从宏观到微观的系统性科学方法发展的过程中,催生出一大批科学研究成果,极大地推动了地球科学的向前发展。
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在英国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和启蒙思想的推动和影响下,科学考察和探险旅行在欧洲兴起[3,4]。
带有科学考察目的旅行使得地壳成为直接的研究对象,更使得热衷于地球的人们对地球的探索和研究从思辨性猜测转变为以野外的观察为主,他们通过在野外考察,发现并详细记录了大量的自然地理现象和获取了各种岩石样品标本。
野外考察在地球起源、演化研究上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不同学派的发展,使得不同学派的争论变得异常的活跃,而关于地层以及岩石成因的水成论和火成论的争论在18世纪末变得尖锐起来。
德国地质学家、矿物学家维尔纳创立了“水成论”,他提出花岗岩和玄武岩都是沉积而成。
“水成论”者认为所有的岩石都是在一个全球性的大洋中形成的,而英国的地质学家赫顿则不赞成这一说法。
赫顿通过野外考察和推理认为花岗岩和玄武岩曾经都是熔体,熔体发生侵入后来到了地表,这些岩石是火成的而不是水成的,赫顿也因此成为“火成论”的代言人。
野外考察推动了各学派间争鸣,加速了“水成论”和“火成论”诞生与发展,而水火之争则直接促进了地质学从宇宙起源论、自然历史和古老矿物学中分离出来,并逐渐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Dershowitz 详细总结了岩体结构面的各种几何模型。Irmay 等人提出的正交结构面模型 是最早的岩体结构面几何模型,后来 Schwartz 也曾在工程实践中运用过此模型,但由于对 结构面产状的限制, 很难描述天然岩体的复杂结构面系统。 结构面形态可能随岩体类型和结 构多种多样,国内外学者对结构面形态没有定论。Baecher 提出的圆盘几何模型是迄今为止 最具有代表性的结构面几何模型,自此以后,许多有关结构面网络模拟技术均以 Baecher 圆 盘模型为基础。Dershowitz 等人改进了 Baecher 圆盘模型,把结构面形态由圆盘扩展为等边 或非等边的多边形。 Dershowitz 等人还引入了分形理论研究岩体结构面网络模型,如 Levy-Lee 分形模型。 Robertson 分析了南非的比尔矿 9000 条结构面迹长, 得出结构面走向和 倾向方向迹长具有相同得分布特征, 表明结构面大小在二维方向上是相等的, 结构面面可能 为圆盘形状,Zhang 和 Einstein 也在文献中做出了相同的判断。 岩体结构均质区划分是岩体结构面网络模拟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旨在找出相似结构岩体 边界。1983 年,Miller 在数学地质上发表的论文中提出,采用概率论中的关联表和 Schmidt 等面积投影网结合的办法, 成功的用结构面产状进行了岩体结构均质区划分。 实际应用中用 等面积投影来判定岩体结构均质区很困难,Kulatilake P. H. S.W.等人运用修正的 Miller 的方 法对三峡工程永久船闸附近隧道进行岩体结构均质区划分, 取得很好效果; 后来 Kulatilake P. H. S. W. 等人又引入分形理论对结构均质区划分进行研究。 范留明等人根据结构面发育的主 要特点以及工程实际需要, 提出了一种基于结构面密度的岩体结构均质区划分方法, 即密度 分区方法,并应用于西南某大型水电站工程中,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结构面几何特征,如结构面产状、结构面大小、结构面间距和结构面密度的研究和分析 是岩体结构面三维网络模拟的重要内容。结构面产状反映了结构面空间方位,产状在空间方 位可由倾向和倾角来定义。 1941 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 Arnold 在其博士论文“球面上可能的 分布”里提出了产状球状分布特点。后来,1964 年 Bingham 在博士论文“球面及投影平面上 的分布”提出了著名的 Bingham 分布,认为产状数据是关于其平均矢量的椭圆对称分布的理 论。与 Bingham 不同,Fisher 分布表明产状数据在半球分布中关于其平均矢量的圆对称分 布,和 Bingham 分布一样,他们都采用了 χ2 检验法作为判断准则。以往在估计结构面产状
结构面三维网络模拟方法及原理探究
摘要: 本文指出了结构面三维网络模拟对于研究岩体结构及力学特性的重要性及意义, 并综 述了国内外在此领域的研究成果及现状, 最后详细说明了结构面三维网络模拟的方法及原理。 关键字:岩体结构结构面网络三维模拟
The exploration of the structural plane three-dimensional network simulation method and principle
Abstract: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structural plane three-dimensional network simulation to study
the importance of the rock mass 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the significance, and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s in this field at home and abroad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Finallydetails the structur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3d network simulation.
解释为,随着圆盘结构面直径的减小,圆盘与露头的交切概率也随之减小,从而使直径较小 的结构面更容易被忽略。Warburton 利用空间解析几何和数学概率方法提出了结构面迹长和 圆盘结构面直径分布之间的关系式。根据以上关系,Villaescusa 假设圆盘结构面直径的负指 数和对数正态分布情况下,得到圆盘结构面直径分布的计算公式。 结构面间距定义为同一组结构面相邻结构面之间的垂直距离。用来表征岩体的完整性, 也用来估算岩体强度、 岩体块度和结构面体密度。 地质复杂的岩体由于经历了不同的构造历 史,结构面间距的分布可能呈现等间距、集中和随机分布的特征。国内外众多的研究者得出 的结构面间距的统计分布形式主要有两种: 负指数分布和对数正态分布。 Priest 和 Hudson 发 现,如果岩体是均质的,岩体域中结构面的个数和间距不因位置的不同而变化,如果没有集 中的和等间距分布的结构面存在, 则结构面根据泊松发生机理而出现的, 这样导致结构面间 距服从负指数分布形式。Priest 和 Hudson 还研究了利用结构面间距估算岩体 RQD。 岩体结构面三维网络模拟经历了从二维到三维的发展的过程, 结构面密度也研究经历了 线密度、面密度到体密度的发展过程。结构面线密度可定义为沿某一测线或钻孔,单位长度 包含的结构面数量。 结构面面密度定义为单位面积上的结构面迹线中点的数量。 金曲生等人 在矩形窗口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估计结构面面密度的新方法。 根据结构面与测窗的交接关 系,研究结构面迹线中点出露于测窗内的概率,将实际所测的结构面总数(包括中点在测窗 外的结构面数)修正为测窗内的中点数,得到结构面迹线中点面密度。岩体结构面三维网络 模拟需要获得单位体积中的优势组结构面数量,即结构面体密度。Dershowitz 和 Herda 定义 体密度为单位体积结构面中心数量,对于圆盘模型,用单位体积中圆盘中心点的个数表示。 Priest 和 Hudson 认为,某一组结构面法线方向测量的线性频率即为间距的倒数,对于存在 三组结构面的岩体, 而岩体的结构面体积密度可以用三组结构面的线性频率和表示。 日本的 Oda 引进裂隙张量来描述结构面的几何参数,获得结构面迹线与测线相交的数量表达式,推 导结构面体密度表达式。Kulatilake P. H. S. W.和 Wu 运用矩形窗口估算法,根据结构面与测 窗的交接关系,利用条件概率,从结构面迹线中点面密度推导结构面体密度计算公式。 潘别桐、井兰如等(1987)对长江三峡水利枢纽三斗坪坝基和船闸岩体进行了二维结构 概率模型专题研究, 建立了结构面参数概率模型, 模拟坝基和船闸岩体结构面网络发育形式, 为建立坝基岩体结构力学模型和水文地质模型提供了依据。陈剑平和肖树芳等(1995)对随 机结构面三维网络计算机模拟原理进行了系统地阐述。邬爱清和周火明(1998)结合三峡永 久船闸的施工开挖, 对典型区段岩体结构面进行了调查和统计, 根据对典型区段资料的处理 分析, 将岩体三维网络模拟与关键块体理论结合起来对三峡船闸高边坡岩体进行结构概化模 型研究。王渭明等(1997,2000)把岩体结构面网络模拟用于地下巷道危石的预测和评价, 引用块体理论和 Bayes 推测公式建立了巷道危石的预测模型。陈祖煜、汪小刚和杜景灿等 进行了基于结构面三维网络模拟确定岩体综合抗剪强度和连通率的研究。 通过结构面网络模 拟将结构面系统反映到模拟空间中, 根据岩体内结构面的空间位置关系和结构面与岩桥的相
Key words:rock structure; discontinuity network; 3-D modeling
0 引言
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演变过程中, 岩体经过了不同大小和不同方向的多期构造应力场作用, 加上材料本身的非均质性,导致了岩体结构面分布的随机性、形态多样性、分布的不均匀性 和空间组合的复杂性, 以至于对岩体结构的研究变得非常复杂。 对岩体结构的研究及其性状 的准确描述一直是工程地质和岩体力学领域的热点和难点课题。 一方面, 由于天然露头或人 工开挖面的限制, 人们很难对岩体内部结构面的几何参数进行系统和确定性的测量; 另一方 面, 岩体结构面的不确定性导致了岩体力学行为的不确定性, 从而使岩体力学行为的定量化 程度不高或成果可信度偏低。 因此, 对于岩体结构面特征的定量化研究成为岩体力学的主要 研究课题之一。 大量的研究表明, 岩体中广泛分布的结构面具有统计规律, 因此可以借助数学和空间几 何方法对结构面参数进行分析和描述,如结构面产状优势组划分、结构面产状概率分布、结 构面间距、结构面迹长、结构面密度等,确定岩体结构面空间分布。岩体结构面三维网络模 拟原理正是建立在统计学和概率论的理论上, 通过现场结构面数据调查,简化结构面面几何 形态, 获得结构面空间几何参数, 通过 Monte Carlo 法构建结构面在三维空间的组合形态, 形成岩体结构面三维网络模型。 岩体结构面三维网络模拟, 为岩体力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 但是该技术还存在很多 问题,例如,岩体结构面三维网络不能在具体位置上真实反映岩体结构面分布,它建立在概 率统计的基础上,只能宏观展现结构面网络的分布形态,因而具有“不确定性”,也构成了岩
双变量函数分布时,认为倾向和倾角之间的相关系数为 0。然而 Kulatilake P. H. S. W.在分析 了产状数据后, 提出了相关系数非 0 的双变量正态分布, 并且给出了结构面产状双变量正态 分布参数估算方法。 Schmidt 采用施密特图来描述结构面产状的规律性,划分优势组。之后,国内外学者进 行产状优势组划分都采用施密特图作为基本工具,但不同的学者加入了自己的方法和判断。 Shanley 和 Mahtab 提出了结构面优势组数划分的聚类方法及其计算实现过程, 这种方法就是 采用在下半球施密特等面积投影网与概率统计方法相互结合, 并通过目标函数来控制结构面 产状最佳优势组划分的方法。 Dershowitz 等人发展了一种对结构面产状向量进行聚类分析方 法, 它以选取的结构面产状在球面的分布函数为基础, 研究产状向量是否满足分布函数要求, 确定其优势组。 在国内, 田开铭、 万力等人也研究了结构面分组和优势方位确定的聚类方法, 以 Fisher 分布为目标函数,对优势组进行检验。Klose 提出一种新的聚类分析方法,是一种 自相一致的新的数学方法,和 Shanley 和 Mahtab 的方法相比,该方法显示出更好的划分效 果,而且尽可能减少了手工操作,也不需要利用结构面极点等密度图。 对产状研究还有一项重要内容, 即产状测量数据的偏差校正。 在平面露头上测量结构面 产状,可能忽略近似水平的结构面,而统计钻孔岩芯中产状数据,可能忽略近似垂直的结构 面,Terzaghi 在文章中提到这两个问题,并且在三角函数基础上提出了简单的修正公式。 Kulatilake P. H. S. W.和 Wu 在圆盘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铅直取样窗口取样偏差校正法,后 来经过发展,适用于各种窗口取样偏差校正。 结构面大小是岩体结构面三维网络模拟的重要参数, 主要指结构面空间延伸范围的大小, 对于假定的圆盘结构面面,结构面大小就是圆盘直径。结构面大小不能直接测量,必须通过 结构面与露头表面交线的长度结构面迹长推求。 而国内外很多学者对结构面迹长的研究都提 出了自己的观点 , 结构面迹长的分布主要集中在以下两种:对数正态和负指数。 Priest 和 Hudson 采用测线法,分析露头上测线与结构面分布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各种迹长理论分布 及相关结构面迹长平均值的估算式。 以矩形采样窗口为基础, Pahl 提出了新的结构面迹长平 均值计算方法,开创了不提前假设迹长分布的研究方法。Kulatilake P. H. S. W.发展了 Pahl 的方法,运用统计窗口估算法,研究结构面迹长和窗口之间的关系,提出结构面迹长平均值 的估算方法。Song 等人根据结构面与窗口包含或切割的关系,也运用矩形窗口法估算了结 构面迹长分布,推导了相应计算公式。Zhang 和 Einstein 研究了圆形取样窗口结构面迹长平 均值估计法及其采样偏差校正, 由于圆形取样窗口绕任意直径的对称性, 用圆形窗口法进行 结构面迹长平均值估计时,不必考虑结构面的产状分布,也不需要进行积分运算,简化了结 构面迹长平均值的计算。 国内外学者对结构面大小提出的假设也各不相同, 得出不同的结论, 使得结构面大小成 为非唯一性问题。Kulatilake P. H. S. W. 和 Wu 通过条件概率建立了圆盘结构面直径和结构 面迹长之间的相互关系式,并用数值方法得出了,圆盘结构面直径小于平均迹长的结论,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