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古诗两首

合集下载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3课《古诗两首》∣苏教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3课《古诗两首》∣苏教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3课《古诗两首》∣苏教版第3课《古诗两首》1课时教学设计(2)课件出示句子“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出示相关图片,加深对诗句的明白得。

课件出示说明。

童子:小孩,那个地点指隐者的弟子。

言:回答说。

课件出示整句诗的意思:松树下,我询问了年少的童子(“你的师父去了哪里?”)。

他回答说:“师父差不多去山中采药了。

”(3)课件出示句子“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课件出示整句诗的意思:(童子)还对我说,(他的师父)就在这座大山中,可山中云雾充满,不明白师父到底在什么地点。

师问:依照对诗句的明白得,你能想象出诗人和童子的对话吗?我们来表演一下。

话的意思。

引导学生依照字词的说明,翻译整个句子。

引导学生依照动物特点,回答问题。

翻译全诗的含义,再回答问题。

生举手回答自己明白的有关描写孩童趣事的古诗。

思的能力。

引导学生明白蝉是夏天的动物。

锤炼学生从诗的翻译中去提炼要紧内容。

考查同学们平常对古诗的积存。

课件出示整句诗的意思:牧童悠然自得地骑在黄牛背上,他唱着歌,嘹亮的歌声在树林中回荡。

(2)课件出示句子“意欲捕鸣蝉,突然闭口立。

”课件出示说明欲:想要。

捕:捉。

鸣蝉:正在鸣叫的知了。

出示相关图片,加深对诗句的明白得。

课件出示整句诗的意思:突然想要捕捉正在鸣叫的知了,就闭住嘴,静静地站住了。

3.分析古诗课件出示问题: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引导学生从蝉这种动物身上找到答案)生举手回答:夏季。

从哪里能够看出来?从“意欲捕鸣蝉”这句诗能够看出来。

有“鸣蝉”,说明蝉的叫声专门大专门响,只有夏天的时首诗都活了起来。

即学即测。

课堂练习说明下列词语。

振:振荡。

鸣蝉:正在鸣叫的知了。

云深:山上云雾缭绕的地点。

作业布置 1.背诵这两首古诗。

课后巩固。

2.明白得这两首古诗的诗意,并默写。

板书设计古诗两首说板书设计。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3.《古诗两首》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3.《古诗两首》

3.诗文详解

松下问童子
松下: 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也是隐者的隐居之地,远离尘俗, 显示隐者的高洁品格。 童子: 儿童,诗中指隐者的徒弟。 Q:诗中涉及的人物有哪些? Q:问的是童子,透露了诗题中的哪件事? Q:问的什么内容没写,可能是?
诗人、童子、隐者
不遇 你师父在吗?
言师采药去
言 回答说。 :
所见
牧童骑黄牛, 牧童骑着黄牛缓缓地走在林
间小路上,
歌声振林樾。 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大概是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 意欲捕鸣蝉, 蝉吧,
忽然闭口立。 牧童突然停止行走,不再高声
歌唱了。
【朗诵指导】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赏析】
野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 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 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 林都被他惊动了。 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 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知 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 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 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到手呢!
满怀希望
|
失望
| 一线希望 | 彻底失望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满怀期望) 言师/采药/去。(感到失望) 只在/此/山中,(又有了希望) 云深/不知/处。(无可奈何) 朗诵体会感情
《所见》
1.解题 所见: 所看到的。即诗人偶然看到的一幅生 活画面。
Q:仔细观察课本上的插图,用自己的话说 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口头选词填空。
师父

童子
诗人
( 诗人 )松下问童子, ( 童子 )言师采药去。 (童子 )只在此山中, (童子 )云深不知处。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解读16古诗两首观书有感_西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解读16古诗两首观书有感_西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解读16古诗两首观书有感_西师大版观书有感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注释这首诗富于启发而有历久常新。

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射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

要问这池塘如何如此清亮?原先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啊!诗的寓意专门深,以源头活水比喻学习,要不断吸取新知识,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

赏析(其一)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

人们在读书后,经常有一种豁然爽朗的感受,诗中确实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受化作能够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画,让读者自己去领会其中的奥妙。

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观书有感》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抄录下来,与大伙儿共同分析观赏。

期望对无心向学,不读书看报,只知玩玩乐乐的青年朋友,有所启发鼓舞。

原诗四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它实写的是鲜艳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反复读上几遍,会觉得愈读愈爱读!你看,半亩的一块小水塘,在朱熹笔下是展开的一面镜子(一鉴开),起笔就恬适而幽雅得让人立时展开了想象的翅膀。

第二句更引起读者遐想,这面“镜子”中映射着天上徘徊的云影,可想那清亮的水面那么宁静可爱了!作者在第三句提了个问题,这水什么缘故如此清亮呢?他快乐地自问答道,因为源头总有活水补充,一直不停地流下来。

这幅漂亮的自然风光图卷,差不多令人读后清新明快了,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一看题目,是观书的感想,赶忙这美的意境升华,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把活水与读书融合了。

原先,大学者朱熹在颂扬读书有所领会,心灵中感知的畅快、清亮、爽朗,以水塘和云影的映射畅叙出来了。

他的心灵为何如此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啊!大才子朱熹的一首小诗,给我们诸多启发,多读一点好书,会让自己思想永久爽朗,才思不绝,情操高雅啊!(其二)这也是一首借助形象说理的诗。

《古诗两首》课件(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课件)2013

《古诗两首》课件(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课件)2013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篱落:篱笆。 径:小路。 阴:树叶茂盛浓密。 急走:奔跑着。
在稀稀落落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路旁树上 的花已经凋落了,而新叶却刚刚长出,还没有形成树阴。 儿童们奔跑着,追扑翩翩飞舞的黄色的蝴蝶,可是黄色 的蝴蝶飞到黄色的菜花丛中,孩子们再也分不清、找不 到它们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4 古诗两首
展示学习步骤:

(1)熟读古诗 (2)理解诗意 (3)想象意境 (4)练习背诵
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诗人去朋友家游园看花, 长满苍苔的路上遍印着诗 人木屐钉齿的痕迹,敲了半天 柴门,没有人来开。 诗人从露在墙头的一枝杏花想象出 满园的春色,说 园门虽然关得紧,春色却是关不住的啊! 游园不值 : 游园没有遇到人。 小扣 : 轻轻地敲。 柴扉 : 柴门。
春 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课1作业: 抄写古诗
课2作业:
读到“春色满 园关不住,一枝 红杏出墙来”, 你的脑海里出现 了怎样的情景? 展开想象,写一 段话。
吟春风的:
春风杨柳万千条(宋 陆游)
风似剪刀。 (唐 贺知章)
咏春雨的:
(唐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唐 杜牧)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唐 陆游)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赞春花的: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 宋祁)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与浅红。 (唐 杜甫) 迎得春来非自足,百花千卉共芬芳。 (宋 韩琦)

五年级上语文教材解读2古诗两首书湖阴先生壁_西师大版

五年级上语文教材解读2古诗两首书湖阴先生壁_西师大版

五年级上语文教材解读2古诗两首书湖阴先生壁_西师大版书湖阴先生壁宋·王安石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注释]2、护田:保护园田。

据«汉书·西域传序»记载,汉代西域置屯田,派使者校尉加以领护。

将:携带。

绿:指水色。

3、排闼:推开门。

闼:宫中小门。

据«汉书·樊哙传»记载,汉高祖刘邦病卧禁中,下令不准群臣进见,但樊哙排闼直入,闯进刘邦卧室。

[译文]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

花草树木成行满畦,都是主人亲手栽种。

庭院外一条小河护卫着农田,把绿色的田地环绕,两座青山推开门,送来青翠的山色。

[解说]这首诗是题写在湖明先生家屋壁上的。

前两句写他家的环境,洁净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

后两句转到院外,写山水对湖阴先生的深情,暗用〝护田〞与〝排闼〞两个典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动与人相亲,正是表现人的高洁。

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人,但写山水就是写人,景与人处处照应,句句关合,融化无痕。

诗人用典十分精妙,读者不知典故内容,并不妨碍对诗歌大意的理解;而诗歌的深意妙趣,那么需要明白典故的出处才能更深刻地体会。

[赏析]这是王安石题在杨德逢屋壁上的一首诗。

杨德逢,别号湖阴先生,是作者退居金陵(今江苏南京)时的邻居和经常往来的朋友。

首二句赞美杨家庭院的清幽。

〝茅檐〞代指庭院。

〝静〞即净。

怎样写净呢?诗人摒绝一切平泛的描绘,而仅用〝无苔〞二字,举重假设轻,真可谓别具只眼。

何以见得?江南地湿,又时值初夏多雨季节,这对青苔的生长比之其他时令都更为有利。

况且,青苔性喜阴暗,总是生长在僻静之处,较之其他杂草更难于扫除。

而今庭院之内,连青苔也没有,不正说明无处不净、无时不净吗?在这里,平淡无奇的形象由于恰当的用字却具有了异常丰富的表现力。

〝花木〞是庭院内最引人注目的景物。

因为品种繁多,所以要分畦栽种。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课件:7.古诗两首【第1课时】《登飞来峰》王安石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课件:7.古诗两首【第1课时】《登飞来峰》王安石

点击 听朗读
听范读,边听边思考“核心问题”“串珠问题”。
梳理文意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飞来峰:在今浙江省杭州市西湖灵隐寺前(一说是浙江省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山上有应天塔)。】
飞来峰上有一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站在塔上,鸡鸣时可以看见日出景象。
【闻说:听说。】
【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也有的说七尺或六尺)为一寻。千寻,是虚指,极言塔之高。】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诗人、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主要作品:《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走进作者
《登飞来峰》的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祐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yín)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他当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
相关资料
王安石炼字 《泊船瓜洲》的后两句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炼字主要体现在“绿”字上。传说王安石将原稿改动十多次,先用“到”,又用“过”,再改为“满”,多次修改后才确定用“绿”。因为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能表现春风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
我会写

撇折的角度要协调,“彖”要写紧凑。
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写出了塔身之高,为下文埋下了伏笔。“闻说鸡鸣见日升”则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景象,表现了诗人的朝气蓬勃和胸怀大志以及对前途充满了信心。
思考:前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
夸张
什么是夸张? 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对所描绘的事物进行有目的地夸大或缩小。 判断夸张的方式是什么? 夸张就是用言过其实的方法来突出事物的本质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情感,烘托气氛,引起读者联想。

五年级上册语文课件-第31课 古诗两首-西师大版 (共44张PPT)

五年级上册语文课件-第31课 古诗两首-西师大版 (共44张PPT)

陆游
示儿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学习提示
默读诗句,看注解,查工具书, 联系以前学习诗句的一些方法,小 组合作学习诗句的意思,并在旁边 作上批注。
词语注释: 1.示儿:告诉儿子们。 2.元:同“原”,本来。 3.万事空:什么都不存在。 4.但:只。 5.九州:古代中国分为九州,所 以常用九州指代中国。 6.同:同“统”,统一。
• 南宋灭亡后,他再读陆游的《示儿》,不 由得感慨万端,于是沉痛地写下了一首《 书陆放翁书卷后》: • “青山一发愁蒙蒙, • 干戈况满天南东, • 来孙已见九州同, • 家祭如何告乃翁。”
7.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 8.定:收复、平定。 9.中原:泛被金军占领的失地。 10.家祭:家里祭拜祖先。 11.乃:你的,你们的。
自读诗歌步骤和方法
• 第一步:正确朗读这首诗,注意停顿合理。 • 第二步:采用增、减、调等方法,根据词 语注释理解这首诗的意思。 • 第三步:抓住关键词体会诗句表现出来的 思想感情。 • 第四步: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 ②他最大的牵挂是什么? • (收复失地) • 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 (北定中原日)
③他到死还不忘国家统一,可见, 他是一个怎样的诗人? 热爱祖国,至死不渝
• (3)一位86岁高龄的老人在临终 之际还念念不忘祖国的统一,此 时此刻你能体会到诗人是怀着怎 样一份感情写下这首诗的吗?结 合资料体会一下。 • (悲痛、悲愤、悲伤……)
你们认为诗中哪个词语最能表示诗人 当时的心情? • “喜欲狂”是什么意思? • 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的哪 些词语中可以体会到杜甫“喜欲狂” 的心情?用 “ ” 画出来。
• • • •

小学五年级语文3古诗两首(表格式教案)

小学五年级语文3古诗两首(表格式教案)

3古诗两首(表格式教案)
五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两首古诗。

2、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3、凭借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能初步感悟诗歌的韵味和夏天美好的意境。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课前准备:
生字词卡片、背诵一首自己最喜欢的古诗、课件、音乐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9月11日总第8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能背诵古诗。

2.学习《寻隐者不遇》,体会诗人寻隐者未遇的怅然心情。

3.学会生字“遇,言”,理解“遇,言,只,深”等字在诗句中的意思。

能说出全诗的意思。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课件、音乐
教学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是呀,小牧童骑在牛背上,多么自在呀,他看到蓝蓝的天、绿绿的树、青青的草,红红的花,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就唱起歌来了。他的歌声怎么样?(你的声音也很响亮)
3、袁枚看到这么活泼可爱的牧童,听到这么嘹亮动听的歌声,脱口就吟出两行诗。
出示: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谁来读读这两行诗?
4、我们不仅要会读诗,还要知道他的意思。,想想这两行诗是什么意思呀?然后跟同桌交流一下。
倾听范读
练习朗读
认读生字
观察字形
交流重点
完成习字册
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得学生能结合想象,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推测是人与童子是如何一问一答的。感受隐者行踪不定,其具有高洁的性格。
作业设计:
1、朗读并背诵《寻隐者不遇》。
2、抄写词语。
3、默写词语。
4、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情景,再写下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6个字。
指名读,正音,齐读。
汇报交流。随机朗读指导
质疑
理解词语
自由读——指名读——评价——加动作读——齐读
齐读
图文结合,学生通过观察挂图,再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能容易地理解古诗的内容,并能领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作业设计:
1、背诵《所见》
2、把《所见》编成一个故事演给家长看,争取得一个小演员的称号。
板书设计
3、古诗两首
2、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认识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提示课题
二、自学课文
三、读诗句,认生字
采:上面是爪字头,表示手,下面"木"表示树,手伸到树上表示采摘的动作。第一笔为平撇,下面的三笔间隔要匀。
深:左右结构。右边上面不要写成穴宝盖儿。组词巩固 :深山、深海、深浅。
认读生字
思考
讨论交流
思考,提出问题
读通课文
读准字音
观察插图并思考
认读生字词
指名读
点评
思考
讨论,识字
指名交流
指名回答
朗读全文
展开想象
4、离开了古诗,生字宝宝你还认识吗?(出示生字认读——做小老师读)
有谁愿意为其中的一个生字宝宝找个朋友呀?(生字组词)
怎么样的孩子叫牧童?(放牛的)
4、看生字宝宝又回到了古诗中,可是拼音娃娃不见了,谁还会读?
6、大家读得真好。学习古诗呀,朗读是一个好办法,那我们就进行一次朗读比赛好不好?请四个小组每组推荐一个小朋友,我们来比一比,谁读得好。其他同学请竖起你的神耳朵,评评谁最棒!
(3)诗人找到了童子,怎么没遇上他师父呢?
相机识字:言 采 药 深
(4)朗读课文。
引导学生遐想自己是诗人在松下遇上童子,体会向童子询问时的心情,把这种心情读出来。教师范读,同学再练习朗读。
松下/问/童子,(满怀期望)
言师/采药/去。(感到失望)
只在/此/山中,(又有了希望)
云深/不知/处。(无可奈何)
释题:“见”什么意思?“所见”就是所看见的。
2、告诉学生:这首诗是清代大诗人袁枚写的,诗里写的内容都是诗人袁枚亲眼所看见的。(出示袁枚及诗)
3、自由读读诗,看看袁枚都看见了什么?圈出没学过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争取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学生自由读)
谁会读?(请两个)正音。——请你读给同桌听一听,读错的字帮忙纠正一下,读的好的,请你送上你的掌声鼓励一下。——都会读了,那我们一齐读。
1.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
2.画出本课要求学会和认识的生字,读一读。
3.看插图想想:图上画的是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
1.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注意读准平、翘舌音的字:松、采;师、深。"只"是多音字,文中读zhi。
2.提问:(1)图上画的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完整通顺地回答问题,相机识字:松、童。)
(2)图上谁是诗人,谁是童子?诗人要找的隐者是童子的什么人?识字:师
松:用学过的木字旁和熟字"公"记字形。组词:松树、放松。
童:上下结构。上面是"立",下面是"里"。这个字横画多,但长短不一。首横最短,次横最长,最后一横又比它上面一横长些。组词训练:童话、儿童、童年。
言:发言、说话的意思。首横最长,中间两短横。
师:左边是一短竖和一撇右边是横下一个"巾"。组词:师父、老师。
7、现在我们再换一种方式,男女生比着读。(老师来评价,竖大拇指)
8、看到你们读的这么好,我也加入好不好?你们帮助我一起读。
1、情景导入:一天,诗人袁枚在郊外散步,走着走着,他停下了脚步,他看到了什么呢?(课件演示:牧童骑黄牛的情景。)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说具体说生动。(评价:你的话说的真完整。你说的真美,也像一位小诗人。你可真会观察。)
10、袁枚看到这个情景,马上又吟、同桌读读这两行诗,说说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呀?
12、还有不懂的吗?,大胆地问。重点理解“意欲”。“闭口立”用动作演示。
闭口立:谁愿意帮助他?能不能用动作来表演一下?
13、牧童很想捕到蝉,他的动作、心情会是怎么样的呢?该怎么读好这两句诗?
寻隐者不遇
满怀希望——失望——一线希望——彻底失望
所见
美丽的田园风光图
教学反思
四、指导朗读
五、识字、写字指导
1.认生字。课题上有4个字,读一读:
寻隐者 遇
2.释题。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
寻:寻找,寻访。
隐者:独居大山林里的人。遇:碰见,遇上。
这首诗说的是诗人去访问隐者却没有遇见。
3.质疑: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围绕"寻"思考。如,诗人为什么没遇上?有没有问问其他人?为什么不在那等一会儿?
14、袁枚看到此情此景,回到家里,马上拿出纸和笔,写下了这首所见。——齐读。
背诵古诗
指名读课题
正音
思考,交流
了解诗人
按要求自读
练习朗读
齐读
认读生字
组词
指名回答
指名读——齐读
朗读评价
男女生赛读
齐读
欣赏课件
发挥想象
指名上台讲
朗读体会
指名读
同桌间交流
学生交流,补充
指名——齐读
提问题
理解字词
有感情朗读
揣测
做动作
5、谁明白了,来说一说。
6、谁能快乐地读读这两句诗?
7、我们的小朋友真了不起,再读读,这两句中还有不懂的地方吗?看谁最能会问题。提出来,请大家帮忙。
重点理解“振”、“林樾”。
林樾:看看这是什么地方?周围的树怎么样?(林樾就是茂密的树林)
振:听,牧童的声音怎么样?这么响亮的声音传遍了树林,林子里的鸟都听得到他的声音。(回荡)
8、多么快乐、活泼的小牧童呀!我们再来读一读。
9、他正唱得高兴呢,忽然听到了——(放蝉鸣声)于是,他就……(想象他会怎么想?怎么做)
学生猜测牧童“下牛、闭口、捕蝉”的情景。如果你是可爱的牧童你会怎么做呢?请一个小朋友来表演(老师配音:小牧童正唱着歌,忽然听到知了的叫声,他马上闭上嘴巴,跳下牛背,站在树下,屏住呼吸,踮起脚尖,轻一点,扑上去,抓住了吗?)
2、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培养想象力。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
4、培养学生阅读故事的兴趣和能力,激发对祖国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理解诗意。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题
3、古诗两首
备课日期
9月12日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词。
3、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1、能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课前准备:诵诗爱诗
二、整体感受:勾勒牧童轮廓。
三、情景悟意:感受捕蝉意趣。
对话导入:刚才我们一起背了许多古诗,从朗朗的背诗声中老师感受到了大家对古诗的热爱。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一座宝库。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走进这座宝库,去学习一首新的古诗。
1、老师板书课题:所见。谁愿意把诗的题目读给大家听听。
这个生字的音读得真准,是平舌音,请你带大家读读。有谁能为所找个朋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