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
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

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悟,提高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1.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
2.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教学难点:1.理解古诗中的修辞手法。
2.感受古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一、导入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为什么?二、学习《咏鹅》1.朗读古诗: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咏鹅》,注意语气、节奏。
2.理解诗意:教师逐句解释诗意,让学生理解古诗的大意。
3.感受意境: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描绘出古诗中的画面。
4.背诵默写: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背诵并默写《咏鹅》。
三、学习《静夜思》1.朗读古诗:教师带领学生朗读《静夜思》,注意语气、节奏。
2.理解诗意:教师逐句解释诗意,让学生理解古诗的大意。
3.感受意境: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描绘出古诗中的画面。
4.背诵默写: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背诵并默写《静夜思》。
四、巩固练习1.学生自主选择一首古诗进行背诵。
2.教师挑选几名学生进行背诵展示。
3.学生相互交流学习心得,分享对古诗的理解。
五、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本节课的收获。
六、作业布置1.背诵并默写《咏鹅》和《静夜思》。
2.家长签字确认。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两首古诗,让学生感受到了古诗的韵味和意境,提高了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同时,要加强背诵和默写的训练,让学生真正掌握这两首古诗。
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让他们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1.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时,引导学生关注诗句中的关键字词,如《咏鹅》中的“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时,通过趣味性的记忆方法,如编故事、画图记忆等,帮助学生记忆。
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课文原文及赏析

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登鹳雀楼》《望庐
山瀑布》)课文原文及赏析
《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是二年级语文上册中的两首古诗,下面我将给出这两首诗的原文及赏析。
《登鹳雀楼》原文: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丽的自然景色,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绘了太阳依山落下,黄河滚滚流入大海的壮阔景象,意境开阔,气势磅礴。
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表现了诗人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也寓言了只有不断努力,才能看得更远,走得更高的哲理。
《望庐山瀑布》原文: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首诗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象,展现了自然的魅力。
前两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描绘了阳光照射在香炉峰上,产生的紫色烟雾和远处的瀑布景象,意境幽远。
后两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则生动描绘了瀑布奔腾而下的壮观景象,用语生动,想象丰富。
两首诗均以其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力,展现了自然的壮丽和人生的哲理,给学生们带来了深刻的艺术享受和人生启示。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三篇】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三篇】小编整理了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古诗两首》1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首诗的意思。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能正确书写7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对诗句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背诵课文。
2.难点:体会诗的意境。
三、教学准备:教学挂图、生字卡。
四、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敕勒歌》。
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4个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领会辽阔壮美的草原风光。
教学重难点:1、背诵课文。
2、能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理解诗意。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谈话引出课题。
语文版S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设计- 荷语无声- 荷语无声2、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诗句,纠正字音,再把课文读通顺。
3.开火车认读生字。
4.指名读课文。
提醒“见”的读音。
三、熟读课文,理解词语。
1.自学诗文。
2.小组交流。
3.指名读。
说说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蓝蓝的天空,辽阔的大草原,茂盛的牧草,肥壮的牛羊。
) 4、学生对读懂的词语和不明白的词语进行交流,针对学生不明白的词语教师解疑。
四、赏读讨论,背诵诗文。
1.学了这首古诗,你最喜欢的是哪一句,为什么?让学生有感情地读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然后说说为什么喜欢。
①小组讨论。
②集体汇报,教师随机点拨2.背诵诗文。
这首诗就像一幅鲜活的画面,呈现在我们眼前。
让我们再想象一下诗中壮美的情景,有感情地背诵一遍。
五、忆生字,指导书写。
1.读要求会写的字:首、川、似。
2.按结构记忆字形。
独体字:首、川。
二年级语文知识点上册《古诗两首》

二年级语文知识点上册《古诗两首》
二年级语文知识点上册《古诗两首》
《赠刘景文》和《山行》这两首古诗,你会沉醉于深秋的美丽景色之中。
虽已荷尽菊残,然而“橙黄橘绿”;虽已百花凋零,然而“霜叶红于二月花”。
《赠刘景文》的大意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
这首古诗是写秋末的景色,第一句以荷败、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
接下来诗人以橙子的金黄与橘子的青绿,把深秋的景色点缀得色彩鲜明而富有生气。
诗人在此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擎雨盖”指荷叶。
第二行诗赞颂了菊花的残枝有傲霜凌寒的气概。
《山行》的大意是:在石径蜿蜒、白云缭绕的秋山深处,有人家居住。
诗人被一片火红的枫叶吸引住了,停车观看,不禁发出“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感叹。
深秋在诗人笔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
这首诗形象生动,色彩鲜明,是一篇千古传诵的佳作。
学习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
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二年级语文知识点上册《古诗两首》的相关内容就为大家介绍到这儿了,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二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二首

yáo kàn pù bù ɡuà qián chuān
遥 看 瀑 布 挂 前 川。
fēi liú zhí xià sān qiān
飞chǐ 流 直 下 三 千 尺 ,
yí shì yín hé luò jiǔ tiān
疑 是 银 河 落 九 天。
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耸峙 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与鄱阳湖畔,瀑 布飞泻。
日 照 香 炉 生 紫 烟, 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挂”字很
遥 看 瀑 布 挂 前 川。 飞 流 直 下 三 千 尺, 疑 是 银 河 落 九 天。
妙,它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 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这“挂” 字也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的 赞颂。
诗词赏析
望庐山瀑布
日 照 香 炉 生 紫 烟,
瀑布是庐山的一大奇观。庐山 瀑布是由三叠泉瀑布、开先瀑布、 石门涧瀑布、黄龙潭和秀峰瀑布、 王家坡双瀑和玉帘泉瀑布等组成的 庐山瀑布群。被誉为中国最秀丽的 十大瀑布之一。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年12月),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 甘肃省秦安县),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
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凉武昭王李 暠九世孙。李白为人爽朗大方,乐于交友, 爱好饮酒作诗,名列“酒中八仙” 。曾经 得到唐玄宗李隆基赏识,担任翰林供奉, 赐金放还,游历全国,先后迎娶宰相许圉师、 宗楚客的孙女。唐肃宗即位后,卷入永王之 乱,流放夜郎,辗转到达当涂县令李阳冰家。 上元二年,去世,时年六十二。 [著有《李 太白集》 ,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 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 等。李白所作词赋,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 就而言,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从而振起全篇, 使得整个形象变得更为丰富多彩,雄奇 瑰丽,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给 人以想象的余地,显示出李白那种“万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第8课 古诗两首(每课讲解)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了解诗歌大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
(重点)3.从朗读诗句中体会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重点)4.通过学习这首诗,对诗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练、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难点)王之涣:(688~742),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
性格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
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主要作品:《登鹳雀楼》《凉州词》。
楼 依 尽欲 穷 层céng lóu yījìn yùqióng更ɡēnɡ (更夫 打更)ɡènɡ (更加)尽jìn (尽力)jǐn (尽管)楼lóu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右上横短,“女”横长,托住上部。
部首:木组词:城楼 钟楼造句:我很喜欢这座大楼的设计风格。
我会写音序:L结构:左右依yī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横宜长,末笔捺宜舒展。
部首:亻组词:依着 依靠造句:小兰和奶奶相依为命。
音序:Y 结构:左右尽jìn 书写指导:撇捺舒展,两点在左下格。
部首:尺组词:依山尽 说不尽造句:雷锋的故事说不尽。
音序:J结构:上下黄huáng 书写指导:上部宽,中部窄。
第二横长;中部上宽下窄。
部首:黄组词:黄河 金黄造句: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
音序:H 结构:上中下层céng 书写指导:撇舒展,“云”第一横在横中线上。
部首:尸组词:一层楼 上层造句:叔叔的公司包租整整一层楼。
音序:C 结构:半包围结合核心问题品读古诗。
u核心问题: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u串珠问题:1.诗人登上去以后看到了什么?2.作者在楼上想到了什么?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依:靠着。
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靠着群山落下去了,黄河的水正滚滚流向大海。
白日:傍晚的太阳。
尽:完。
二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古诗两首课文

⼆年级语⽂上册第25课古诗两⾸课⽂ ⼆年级语⽂上册第25课《古诗两⾸》分别是《回乡偶书》和《赠汪伦》。
店铺在此整理了⼆年级语⽂上册第25课《古诗两⾸》课⽂,供⼤家参阅,希望⼤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年级语⽂上册第25课《古诗两⾸》课⽂-原⽂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离家⽼⼤回, 乡⾳⽆改鬓⽑衰。
⼉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赠汪伦 李⽩ 李百乘⾈将欲⾏,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年级语⽂上册第25课《古诗两⾸》课⽂-教学设计 【教学⽬的】 1、认识8个⽣字,会写6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3、能背诵两⾸古诗。
【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
2、朗读课⽂。
【教具准备】 ⽣字卡⽚。
【教学⽬的】 第⼀课时 ⼀、看图激趣,揭⽰课题 1、图上都有些什么? 2、仔细看图,猜猜图上的⼈在⼲什么?他们之间发⽣了⼀件什么事? 3、揭⽰课题:有⼀个叫贺知章的⼈,他很⼩的时候就离开了家乡,到了⽼了才回来,这⾸诗就是他回到家乡后写的。
(出⽰课题:“回乡偶书”齐读。
) ⼆、初读课⽂,认记⽣字 1、⾃由读课⽂,⽤“□”标出⽣字,注意要读准字⾳,读通顺。
2、出⽰⽣字卡⽚,学⽣⾃由观察⽣字,为喜欢的⽣字组词。
3、抽⽣说说记住了哪个字?是怎样记住的? 4、游戏: 教师读⼀个⽣字的⾳,学⽣从卡⽚中找出这个字读三遍。
三、再读课⽂,了解诗歌⼤意 1、⾃由读课⽂,圈出不理解的地⽅。
2、⼩组合作学习,通过读⽂,看图,理解诗词⼤意。
(教师适当点拨) 鬓⽑衰:头发都⽩了。
3、教师范读,学⽣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
4、抽⽣说说。
5、⽣根据理解⾃由读课⽂。
四、试背课⽂ 1、⽼师叙述诗意,学⽣根据诗意练习背诵。
2、学⽣互背古诗。
3、抽⽣背、齐背古诗。
第⼆课时 ⼀、指导看图,揭⽰课题 1、出⽰图⽚,说说看到了什么? 2、李⽩将要离开了,汪伦特地赶来送他,李⽩⼗分感动,写下这⾸《赠汪伦》。
古诗两首课件语文二年级上册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若想看到更远的风景,需要登上更 高的楼层。
第十二页,共49页。
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
看到眼前的景象,诗人想到了什么?
第十三页,共49页。
登楼所见
依靠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和“依”有关的词语通常表示人与人、人与物 之间亲密的感情。如:依靠、依偎……
太阳是怎样依着群山慢慢下沉的?
第四十一页,共49页。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思考:这两句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描 绘了一幅怎样的场景?
运用了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出瀑布从 高处喷涌而出,一泻千里的宏大景象。
第四十二页,共49页。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 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画中有高高 的香炉峰,有银河一样的瀑布飞流 直下,多么令人震撼!多么雄伟壮 观!
在横中线上侧,“由”竖在竖中线;下部 的撇点上合下开,底部持平。
第二十五页,共49页。
层 cénɡ
结构: 半包围结构 部首: 尸
书写指导: “尸”从上、左包围“云”,全字上窄下
宽,“云”两横上短下长,上横在横中线 上,撇折起笔在竖中线上。
第二十六页,共49页。
板书设计
白日
登 所见
壮阔,雄浑
鹳
黄河
“米”的横笔与“木”的横笔大致持平, 一轮红日伴着火一般的晚霞正依山傍岭渐渐消失,给人一种无边无际的感觉;
“尸”从上、左包围“云”,全字上窄下宽,“云”两横上短下长,上横在横中线上,撇折起笔在竖中线上。
撇笔伸向“木”侧,捺收笔于横中线, 志之所向,金石为开,谁能御之?
鸭仔无娘也长大,几多白手也成家。
第四页,共49页。
《登鹳雀楼》
[唐] 王之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
1.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 爽。这首诗就是赠给他的。 2、欲:想要,打算 3.踏歌: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 4.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5、不及:比不上,不如
赠汪伦诗意
别董(dǒnɡ)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xūn ),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 chó u)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渭(wè i)城曲 王维( wé ) i 渭城朝雨浥( yì )轻尘(ché ), n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知识巩固:
1、多音字组词。
xí ( ng
我乘船将要远行,忽然听 见岸上踏地为节拍,有人边 走边唱前来送行。即使桃花 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 伦送我的情谊深厚。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哪怕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 伦对我的情谊深。 2、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 伦对我的情谊深。 3、就算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 伦对我的情谊深。 4、纵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 对我的情谊深。
3 体会诗情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刚刚回到久别的家乡
时的情景。作者抓住回乡时的一个细节, 表达了对家人既亲切又陌生的感情,流 露出无限的感慨。
回 乡 偶 书
贺知章
少 小 / 离 家 / 老大 回, 乡 音 / 无 改 / 鬓毛 衰。 儿 童 / 相 见 / 不 相识, 笑 问 / 客 从 / 何处 来。
1、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哪里 比得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哪! 2、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怎么 比得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呢? 3、桃花潭水有千尺深,比得上汪 伦对我的情谊深吗?不,远远比不 上。
lú nBiblioteka 赠 汪 伦李白xí ng
李白乘船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tà
黄鹤(hè )楼送孟浩然之广陵(lí nɡ) 李白 故人西辞( cí )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ɡū)帆远影碧( bì )空尽, 唯(wé i)见长江天际流。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 人。他写了大量歌颂祖 国山河、揭露社会黑暗 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 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 响。
李白一生既喜欢做诗,也很喜欢喝酒和游历名川大山, 汪伦非常仰慕他的才华,很想与他结为朋友。可是,自己是 个无名小卒,怎么才能请到大诗人李白呢?他写了一封信托 人带给李白,上面写道:“先生,您喜欢游览吗?这里有十 里桃花;您喜欢喝酒吗?这里有万家酒店。”李白一看,呀! 这么好的地方,我得去看看。可是到了那里,既不见十里桃 花,也不见万家酒店,李白疑惑不解。汪伦解释说:“十里 桃花是十里外有个桃花渡口,万家酒店是有个姓万的人开了 一家酒店,并不是一万家酒店。”李白恍然大悟,他不但没 有生气,反而被汪伦的幽默与风趣逗得哈哈大笑起来,两人 一见如故。在以后的几天里,汪伦每天盛情款待李白,并带 他游遍了当地的名山胜景,他们一起饮酒作诗,情趣相投, 短短几天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临别时,汪伦和许多村民一 起在岸上踏歌相送, 李白被他的真诚深深地感动了,即兴作 了《赠汪伦》这首诗。
年轻的时候
年老的时候
少小离家老大回,
(自己)年轻的时候离开家乡,老了 才回到家乡。
家乡 的口音
没有什 耳边的头发 么改变 花白稀少了
乡音无改鬓毛衰。
(自己)说话的口音没有什么改变, 可是两鬓头发已经斑白稀疏了。
小孩
认识
儿童相见不相识,
小孩见了我都不认识。
哪里
笑问客从何处来。
笑着问我,是从哪儿来的。
贺知章回到故乡后,面对熟悉的情和景,他 一共写了两首《回乡偶书》。欣赏第二首
离 别 家 乡 岁 月 多, 近 来 人 事 半 消 磨。 惟 有 门 前 镜 湖 水, 春 风 不 改 旧 时 波。
lú n
赠 汪 伦
李白
xí ng
李白乘船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tà
把整首诗的意思说一说。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 这首诗抒写了久别回乡的感 释:怀。诗人从小离开家乡,五 十年后才回来,虽然家乡口 音没有改变,但须发却已稀 疏变白。晚辈们见了都不认 识,笑着问:“这位客人是 从哪里来的?” 鬓 老年人 毛 须发稀 衰: 疏变白。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
(约 659 年—约 744 年)唐代著名诗人, 字季真,自号“四名狂客”。越州永兴 (今浙江萧山)人.小时候就以文词知名, 书法也很好,擅长草书和隶书.性情爽直, 豁达而健谈,与同时代的大诗人李白有很 深的友谊.他写的诗清新通俗,《回乡偶 书》《咏柳》等都是脍炙人口,千古传颂 的不朽名篇。
n ǒu yīn bì 偶 然 乡音 鬓 毛
hé shuāi kè 衰 老 客人 何处
组词游戏
组词游戏
音
客
何
1 熟读诗文
回乡偶 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朗读
2 理解诗意
偶然
回乡偶书
作者辞官回家后,感慨很深,于是出 于偶然写了这首诗,写了自己还乡时 的感触。
行 há ( ng )
)
2、《赠汪伦》是一首( ( )专门写来送给(
3、解释加横的字的意思。 (1)、不及汪伦送我情。( (2)、忽闻岸上踏歌声。(
)诗,是( )。
)代诗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