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与赞美诗》的认知解读

合集下载

警察与赞美诗启示

警察与赞美诗启示

警察与赞美诗启示最近重读了欧亨利的作品《警察与赞美诗》,温故而知新,收获颇多。

《警察与赞美诗》描述了一个叫做苏比的不良青年。

他没有工作,不务正业,风餐露宿,不思进取。

在冬天来临之际,他想方设法做坏事,企图进入监狱,过一个温暖的冬季。

但他并没有成功。

在几次'背运'后,他翻然悔悟,立志改过自新。

就在他决定重新做人时,他被一个警察发现,送进了监狱。

本文把苏比的几次'背运'写的很详细,充分表现出苏比不思进取的一面。

也是因为作者对这几次'背运'描写较为成功,当读者读到苏比决定弃恶从善时,由衷的为他感到高兴。

但似乎一切都在和苏比作对,他想要的,总是来得不是时候。

苏比没有做坏事时,警察却把他抓走。

由此可见,命运多舛。

不一定发生什么事,使命运发生变化。

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生活,知足常乐,把握好每分每秒,向自己的目标迈进。

不要等大好时机错过了,才怨天尤人,后悔当初。

主人公苏比在文章开头就给人为非作歹,无药可救的坏人形象。

他想方设法做坏事,争取进牢房度过冬天。

但是由于种种偶然,苏比并没有如愿以偿,我有些幸灾乐祸。

当文章接近尾声时,我意外的看到苏比重拾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他受到赞美诗的洗礼,准备重新做人,干一份正经的工作,并构想美好生活的蓝图。

然而就在此时,警察把他抓进监狱,留给读者无限遗憾。

苏比不会把握机会。

有个皮货进口商曾经让他去赶车,但他拒绝了。

他原本有机会去救济所,但他放弃了。

他的思想和平常人不一样。

他不工作,并不因为他想不劳而获,只是不想做而已,似乎刻意逃避身为正常人的生活。

文章婉转的表达了,苏比是一个几乎失去了一切的人。

才能、母爱、玫瑰、雄心、朋友以及洁白无暇的思想和衣领都是他曾拥有过的。

重新回到正常人的生活中,对苏比来讲应该不是件难事。

然而他自甘堕落。

他吃霸王餐、砸玻璃、轻薄女子、扰乱治安、抢伞,目的是为了去监狱一个令他有'尊严'的地方度过一个寒冷的冬季。

读书心得——《警察与赞美诗》语言艺术手法解读

读书心得——《警察与赞美诗》语言艺术手法解读

读书心得——《警察与赞美诗》语言艺术手法解读欧·亨利被誉为“美国短篇小说之父”,作为20世纪的短篇小说大师,其作品以对现实的讽刺批判和极具幽默感的写作手法而被人们所熟知。

欧·亨利运用不同于其他文学家的风格结合丰富的阅历和幽默的性格特点,通过独特的描写手法,向世人展现了一代写作大师的文学魅力,也因此被称为曼哈顿最优秀的诗人。

欧·亨利的作品多以黑色幽默来讽刺和批判他所痛恨的社会现实,所以,读者在阅读其作品时,不仅要欣赏其幽默,更要读懂幽默背后的辛酸,以及现实社会的残酷,甚至能更透彻地理解现实中的喜怒哀乐。

一、《警察与赞美诗》内容及创作背景味,作者想要表达的深层含义发人深省,有些情节也让人啼笑皆非。

作者通过一种令人轻松的方式,讽刺了资本主义社会下的道德沦丧、黑白颠倒,社会底层之人艰难地生活在如此的社会中。

欧·亨利所描述的人虽然都是社会底层毫不起眼的小人物,却能展现出人性的光辉,虽日常生活中有自私粗鲁的行为,但其淳朴真诚在细节中体现出来。

欧·亨利对小说中的人物刻画没有过多的雕刻,几乎都是对人性的真实描写,其作品取材于生活,却通过艺术的加工使作品高于生活,真真实实地诠释了生活的真谛。

二、夸张与丰富的幽默语言风格1.《警察与赞美诗》内容《警察与赞美诗》一经出版便在全世界范围内备受好评,得到读者的广泛认可。

该作品以当时的纽约街头作为故事发生地点,流浪汉苏比身上发生的故事作为小说情节发展的主线,以欧·亨利独特的黑色幽默结合对现实的批判,将20世纪初美国民主制度下不为人知的一面生动形象地向读者展现出来。

因为作品取材于生活,赋予《警察与赞美诗》丰富的社会内涵,深入分析了底层人民的无助,同时向世人揭示了20世纪初美国社会黑白颠倒的现实情况。

小说故事的发展给读者以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感觉。

小偷犯法无人问津仍然逍遥法外不断蚕食着社会,安分守法的人却惨遭陷害饱受牢狱之灾。

欧·亨利《警察与赞美诗》赏析

欧·亨利《警察与赞美诗》赏析

欧·亨利《警察与赞美诗》赏析1.创作的社会背景在欧·亨利⽣活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社会经历了从政治到经济的翻天覆地的⼤变⾰。

1861年⾄1865年的美国南北内战,是⼀场伟⼤的⾰命,它最终推翻了残酷落后的⿊⼈奴⾪制度。

1863年7⽉,林肯在著名的葛底斯堡演说中,阐述了⼀个理想政府的三条原则,即民治、民有、民享;美国国会还为此于1868年和1870年分别颁布了美国宪法第四和第五修正案,其中这样写道:“⾝在合众国的所有⼈,⽆论出⽣于此还是移民⼊籍⾄此,只要服从于司法,均是合众国及他们所居住的州的公民。

”“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被合众国及任何州以种族、肤⾊或以往的奴⾪⾝份为由剥夺或删减。

”所有这些都极⼤地⿎舞了民⼼,在当时的世⼈眼中,美国俨然是⼀个⼈⼈平等、⾃由、博爱的理想之国。

经济上,内战结束后不久,电报通讯⽹络就在全国⼴泛建⽴。

电话、计算器、打字机和现⾦出纳机也开始出现在商务往来中。

爱迪⽣发明了⽩炽灯,并带动了更多的发明创造。

这些都极⼤地推动了当时⽣产⼒的发展,使⽣产规模⼀再扩⼤。

在交通⽅⾯,1903年,怀特兄弟的第⼀架飞机试飞成功,到1918年,美国已正式成为⼀个汽车王国。

在内战即将结束的时候,美国已有60000公⾥的铁路线,⽽七年之后,这个数字⼜翻了⼀番,到1920年,美国共修建铁路360000公⾥,极⼤地促进了当时美国经济的发展,并通过便利的交通把整个国家紧密地联接起来。

农业上,资本加速⼟地兼并,失去⼟地的农民⼤量涌⼊城市,寻求出卖劳⼒的⽣路,加之新农机的发明也使得农业⽣产增长了⼗⼏倍。

在1860⾄1910年间,世界市场上出售的⽟⽶和⾕物,有⼀半是美国⽣产的。

⼤规模的农场出现了,⽣产效率提⾼了,使农业劳动⼒得以向其它⾏业转移创造了条件,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液。

1860年,美国⼯业⽣产位居世界第四,到1892年,已经跃居世界第⼀。

其间,美国的社会总产值翻了五番。

《警察和赞美诗》(整理版) (1)分析

《警察和赞美诗》(整理版) (1)分析
警察和赞美诗
欧·亨利
警察: 维护生活秩序的社会安定的国家机器。 赞美诗: 宗教音乐 净化心灵 升华境界。 警察+赞美诗=
明确:一个国家在生活方面拥有维护正常秩序和社会
安定的警察队伍,而在精神方面拥有净化人的灵魂的
宗教音乐。从逻辑上讲,应很完美,甚至是“人间天
堂”。
欧· 亨利(1862—1910)是美国最杰出的短篇小 说家,他的作品曾被誉为“美国的生活的幽默的百科 全书”。 他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与法国的 莫泊桑、俄国的契诃(hē)夫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
苏贝的行为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愿望或打算
结果
第六次
苏贝的行为
第一次
愿望或打算
结果
进上等餐馆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砸橱窗
进低档饭馆 调戏女子 大吵大闹
让别人交给警 被推到人行道上 察 、 直接被警察抓 连个旁证都不算 住 被“叉”在人行道上 女子缠住他 让他只管闹去
第六次
偷绸伞
故事高潮(39-47)苏贝良心发现,突然被捕。
故事结局(48)苏贝被判监禁三个月。
课堂学习
分析第一部分(1-6)
苏贝躺在麦迪逊广场的长凳上,辗转反侧。当夜晚雁群引吭高 鸣,当没有海豹皮大衣的女人对她们的丈夫亲热起来,或者当苏贝
躺在广场的长凳上辗转反侧的时候,你就知道冬季已经逼近了。
一片枯叶飘落到苏贝的膝头。那是杰克·弗洛斯特的名片。杰 克对麦迪逊广场的老房客倒是体贴入微的,每年要来之前,总是预 先通知。他在十字街头把他的名片交给 “北风” ——“幕天席地 别墅”的门房——这样露天的居民就可以有所准备。
忿忿不平( 憎恶 (

总结警察与赞美诗中心思想

总结警察与赞美诗中心思想

总结警察与赞美诗中心思想警察与赞美诗是两个不同领域的概念,一个是法律执法机构,另一个是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然而,通过深入理解这两者的核心思想和价值观,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共同点和相互关联之处。

无论是警察还是赞美诗,它们都鼓励和推动人们以积极的方式与世界互动,并追求正义、和谐和美好。

警察的核心思想是维护公共秩序、保护人民的安全,并为社会正义而努力。

无论是在保护人们免受犯罪的危害,还是在应对紧急情况和解决纠纷时,警察始终以公正、公平和职业道德为原则。

他们的工作不仅仅是为了制定和执行法律,更重要的是通过体现正义和权益保护来维护社会的和谐和公平。

警察以智慧和坚定不移的精神,为社会提供安全和支持,为个人和社区营造稳定和平安的环境。

赞美诗是一种通过文学和艺术来肯定和赞美美好事物的形式。

它反映了诗人对自然、人类、生活和宇宙的感知与理解,并以一种艺术的方式表达出来。

赞美诗的核心思想是表达对生命、爱、美和奇迹的赞美,以及对宇宙和创造力的敬畏和崇拜。

赞美诗能够激发人们的内心和情感回应,使人们重新反思生活的意义和价值,鼓励人们与自然和人类共同发展,并努力创造更美好的世界。

尽管警察与赞美诗似乎是不同领域的概念,但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它们的共同点和相互关联之处。

首先,警察和赞美诗都鼓励积极的行动和对美好事物的赞美。

无论是作为执法机构的警察,还是作为艺术形式的赞美诗,它们都鼓励人们以一种积极的方式与世界互动,并推动人们追求正义、和谐和美好。

其次,警察和赞美诗都强调社会正义和公共利益。

警察要求在法律框架下维持公正和公平,并积极应对不正义和不公平的行为。

赞美诗则通过赞美美好事物来塑造和表达社会正义,并启发人们对社会问题和不公正行为进行思考和行动。

第三,警察和赞美诗都传递希望和激励人们超越困难。

无论是面对犯罪和恶劣行为的警察,还是追寻生活意义和美好事物的赞美诗,它们都希望通过积极的行动和理念激发人们克服挑战和困难,并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最后,警察和赞美诗都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对立中的幽默——简析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

对立中的幽默——简析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

对立中的幽默——简析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欧·亨利作为美国短篇小说的奠基者,世人将其与莫泊桑、契科夫齐名,并誉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他的创作语言犀利幽默、被称为“黑色幽默”小说的典范。

作品中的人物、事件皆来自生活习常范畴,构写逼真、想象奇妙,作品中所反映的深刻的社会内容使其作品在美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警察与赞美诗》讲述了一个关于流浪汉的故事。

主人公苏比是一个普通的底层小人物,他过着穷困贫瘠、流离失所的生活。

为了度过这个严冬而不至被冻死,苏比费尽心思故意触犯法律试图进入监狱,但几次波折都未能如愿。

然而就在几次作恶失败之后,苏比突然在赞美诗的感召下顿然醒悟,决定“改邪归正”重新做一个善良的穷人。

但就在这时,曾经一心想要入狱未能如愿的苏比却被警察松紧了监狱。

仅仅通过这样一个社会下层小人物艰辛求生的故事,让读者感受到下层百姓无以安身立命的窘境以及美国社会普遍的意识形态混乱、颠倒黑白的社会丑恶面。

对于这样一个反应社会真实的恶的题材,其本身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

在这样一个严肃、沉重的主题下,作者并不是通过主人公的幽怨与悲愤来对美国社会进行言辞的控诉,而是以一种幽默讽刺的笔调仅就事件本身做抽身式的讲述。

小说向读者展示出主人公苏比是如何的费尽心机、如何的不遂心愿,甚至在他的步步为营中处处都是荒唐、可笑的行为。

而这种有趣却很难让读者会心的释怀,在这笑的背后隐藏的是深深地痛与无奈,饱含辛酸的贫苦大众的艰辛在社会上层就是被以屈辱玩笑的对待。

作品中的苏比并不仅是一个构想中的人,他还是千千万万下层劳动人民的一个代表。

他充满“滑稽、可笑”的种种遭遇正是对现实生活的关照,是底层百姓境遇的“放大”鲜明的缩影。

一、黑色幽默《大英百科全书》将黑色幽默解释为:“一种绝望的幽默,力图引出人们的笑声,为人类对生活中明显的无意义和荒谬的一种反响。

”它是一种试图用喜剧的形式表现悲剧内容的文学写作方式。

“黑色”象征着死亡、可怕的社会现实,“幽默”则是作为个体的人,对这样一种社会形态的现实的嘲讽。

警察与赞美诗分析

警察与赞美诗分析
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的百科全书”。他被
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 与法国的莫 泊桑、俄国的契诃(hē)夫并称为“世界三大短 篇小说大师”。他的作品往往有一个突出的艺 术特点——出人意料的结局(欧·亨利式的结 尾),故事奇特又耐人寻味,情节动人而笔触 细腻,语言丰富又朴实含蓄。代表作品《麦琪 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最后一片叶 子》。
• 2、反映故事主题。作者通过一次次的巧 合,巧妙的,全方位的展现了美国社会 的现状-----贫富悬殊、世风日下、颠倒黑 白。
苏比的形象特征及社会意义
苏比为什么不愿意去慈善机构接受 救济宁愿到监狱?(研读原文)
• 这些语句揭示出慈善机构伪善的 本质:表面上的施舍,附带条件 是对人性的践踏。从中看出苏比 严守精神上的自尊和灵魂上的高 傲。也为后文他的幡然悔悟埋下 伏笔
比喻修辞,作者用轻快的语言描写了苏比的狼狈相,使小人物痛 苦挣扎的情状如一幅画展现在读者眼前,使人倍感辛酸 。
15
含泪的微笑
• “含泪的微笑”是欧.亨利小说的创作风格,是作品
喜剧形式和悲剧内涵的有机结合。“微笑”是喜剧形 式。诙谐的语言,轻松的叙述,巧妙的情节,幽默讽 刺甚至玩世不恭的语调,夸张,反语,双关等手法的运
11
警察形象
• 在文本中,苏比一共五次与警察邂逅。第一次砸玻璃时,从拐角 跑出的警察却去追赶赶车的人,这反映出警察无视现实、自作聪 明的办事作风。第二次调戏“良家少妇”,却招致该妓女的如影 随形。可见当地世风日下,而警察却对此视而不见。第三次“扰 乱治安”时,警察却帮助开脱,可见警察自以为是、自作主张的 行事风格。第四次偷伞时,警察先是“好奇”地观望着他与“伞 主人”的窃窃私语,后见一“穿晚礼服的高身材的金发女郎”, 忙“赶过去搀扶”“陪她过马路”,这谄媚的行为反映他们只是 上流人士的奴仆,只会忠心地为上流社会服务。最后一次当苏比 在音乐的感召下,重振自我时,却毫无理由地被捕入狱。黑白颠 倒、嫌贫爱富的警察形象跃然纸上。欧·享利正是抓住了警察这

读书心得——狂欢化理论视域下《警察与赞美诗》解读

读书心得——狂欢化理论视域下《警察与赞美诗》解读

读书心得——狂欢化理论视域下《警察与赞美诗》解读《警察与赞美诗》是19世纪美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亨利的著名短篇小说。

该小说讲述了一个名叫苏比的流浪汉为了抵御寒冬想方设法进入监狱而未能如愿,最终在教堂的赞美诗中得到灵魂洗礼决心重新做人时却被警察以闲荡的理由逮捕的让人啼笑皆非却又发人深省的故事。

该小说很好地体现了欧·亨利的小说创作风格即“含泪的微笑”。

小说语言辛辣讽刺,结构紧凑连贯,小说结尾妙趣横生,引人深思,揭露出“意料之外而又情理之中”的人生转折,所以欧·亨利的作品也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

可以说他的作品揭示了生活的真相以及幽默的智慧。

笔者在查找相关文献资料发现,我国学者在研究欧·亨利的作品时,通常着重分析其结尾与写作风格,所用的理论从功能语言学到人本主义等,不一而足,而鲜有从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出发对其内容和幽默风格进行分析。

笔者认为,狂欢化理论中的笑文化研究以及平民意识都在欧·亨利的作品中有所体现,该文拟从狂欢化理论解读《警察与赞美诗》,剖析其幽默内涵与文化启示。

巴赫金学术思想的发现是20世纪学术界的一件大事,并且在不断地被发掘,他丰富多彩的思想为众多理论流派提供了理论架构的资源。

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是他的重要思想,体现了他的平民意识与非精英意识。

巴赫金根据世界文化的传统,突出了狂笑节笑文化,打破等级制度,将被精英文学史家们放逐到了边缘的平民话语和被压抑贬斥的平民文化带到高雅的文学殿堂。

这实质上是一种民主思想,提倡文学阅读的平民化,这就是巴赫金平民化、民主化的文学思想。

[1]1 小说中的加冕与脱冕仪式国王的加冕与脱冕仪式的基础是狂欢节世界感受的核心所在,这个核心便是交替与变更的精神,死亡与新生的精神,所以狂欢节是毁灭一切和更新一切的时代才有的节目。

巴赫金洞察到了加冕和脱冕仪式深刻的象征意义,加冕本身就蕴含着脱冕的结果,而脱冕则是加冕的最终完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 1卷 第 6期 2 0I 4 年 l 2 月
J OUR NAL OF DO NGGUAN U NI V E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S I T Y OF T EC HNOL O GY
东 莞 理 工 学 院 学 报
V 0 1 _ 2 1 N O . 6
De c. 2 01 4
称隐 性表 述 ( i m p l i c i t e x p r e s s i o n) 的 具 体 内容 , 对 语句 的显 性表 述 ( e x p l i c i t e x p r e s s i o n )作 出阐释
于事 物与 事物 之 间 ,或称 事 体 ( e v e n t ) 与 事 体 之
间总是存在着 这样 或那样 的联 系。例如 ,天上下 雨 地 面就会 湿 ,因此 当人 们 看 到 地 面 很 湿 就 能联
实 关 系 ,固定在 父 亲 和 儿 子 的 意识 中便 转 化 成 一 种 常规 关 系 ,从 而 帮助儿 子解 读父 亲 的话语 。
客观 世界 的发 展 变 化遵 循 一定 的规 律 ,以 至
徐盛桓认 为, “ 从本体论来说 ,常规关系是 事物 自身的关 系,为语 言的表达所利用 ;从话语 的理 解 特别 是含 意推 导 来 说 ,常规 关 系被 提 炼 为 常规范 型 ( s t e r e o t y p e ) ,在 话 语 中体 现 为含 意 或
常 规关 系在 交 际话 语 理 解 中被广 泛 应 用 。例
如 ,Ho r n将 G r i c e 会 话 原 则 的 四准则 改 造 为 两 个
原 则 ,即 数 量 原 则 ( Q - p r i n c i p l e ) 和 关 系 原 则
( R — p r i n c i p l e ) 。为 了进 一 步 说 明这 两 条 原 则 之 间 的关 系 ,Ho r n又提 出 了语 用 分 工理 论 ,其 主要 内
的生活 现象 。这 就是 人类 认 知 的常规 。
说作家 ,其名作 《 警察与赞美诗》 ( T h e C o p a n d
t h e A n t h e m) 是 享誉 世界 的经典 ,深 受广 大读 者 的
青 睐 ,且 引起 不 少 学 者 的 研 究 兴趣 。近 年 来 ,学
容 是 :( 1 )关 系 原则倾 向于 常规 理 解 ( s t e r e o t y p i c a l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 ) ;( 2 ) 数量 原则 推论 倾 向于非 常 规 理解 J 。何 兆 熊认 为 “ 常 规理 解 ” 就是 根 据 常 规关 系 ( s t e r e o t y p i c a l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 来 拓 展 说 话 人
之一 ;( 2 )读者对作 品的理解依 赖于常规关 系。读者 除 了利用 自身 已有背景知识 中的常规 关 系理 解作品之外,
还会 与作 家互动 ,并临 时建 立一 些常规 关 系帮助解读作 品 ,这就解释 了该 小说结局 既 出人 意料 又合乎情 理的
“ 欧 ・ 亨利式结尾” 的认知机 制。
探讨。
话语的信息 内容 ,以寻求对话语的某种特定 的理 解 。例如 ,早晨父亲对磨磨蹭蹭 的儿子大声喊 道 “ 快 点 啊 ,现 在 七 点 半 啦 ! ” 这 句 话 可 以 这 样
理解 :按照 儿 子 的 生 活 常规 ,七点 半 应 该 开 始 去 上 学 ,错过 了这 个 时 间 可 能会 迟 到 。这样 ,儿 子
术 界从 不 同的 角度 对 《 警 察 与赞 美 诗 》 进 行 了研
究 和探 讨 ,取 得 了不 少 研 究 成果 ,但 不 可 否 认 的
是 ,该 作 品除 了语 言 幽 默 风 趣 之外 ,在 情 节 安 排 上 最 大 的特点 是 其 “ 欧 ・ 亨 利 式 的结 尾 ”— — 结 尾 既 出人 意料 ,又合 乎 情理 ¨ J 。
认知语言学认为 ,语言是一种认知现象 ,是 人 们认 知 客观 世 界 的结 果 语 言 运 用 和 理 解 的过 程 也是认 知 处理 的过程 _ I 7 。文学 作 品 是 由语 言组
织 起来 的 ,其 创作 过 程 和 欣 赏 过 程 自然 离 不 开作 家 和读 者对 文 学作 品 的认 知 处 理 。那 么 , 《 警察 与赞美 诗 》 中情 节 安 排 的 认 知 基 础 是 什 么 ? 其 “ 欧 ・ 亨 利 式 的结 尾 ” 是 如 何 实 现 的 ?本 文 试 图 应 用认 知语 言 学 的常 规 关 系理 论 对 以上 疑 问 进行
就会 对 父亲 的话 进行 常规 理 解 ,将 其 阐释 为 一 种
催促 ,即其含义是 “ 快点 !该上学了 !不然要迟
到 了! ” 这里 ,时 问 ( 七 点半 )和 事件 ( 去 上学 ) 之 间 的关 系是 因为 儿 子 长 期 的 生 活规 律 而 形 成 现


认 知 活 动 与 常规 关 系
《 警 察 与 赞 美诗 》 的认 知 解 读
黄元龙
( 肇庆医学 高等专科 学校
刘韬
5 2 6 0 2 0 )
基础部 ,广东肇庆
摘要 :应 用认 知语 言学的常规 关系理 论对 《 警察与赞 美诗 》进 行分析后发 现 : ( 1 )《 警察与 赞美诗》 的
故事情节安排是基 于常规 关系的 ,人物各 自常规关 系的个体性 差异是 导致 小说 情节令 人啼 笑 皆非 的重要 原 因
亨 利 式 结 尾 关键 词 :《 警察 与赞美诗 》 ;常规 关 系;认 知互动 ; 欧 ・ 中图分类号 : H 0— 0 6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章 编号 :1 0 0 9— 0 3 1 2( 2 0 1 4 )0 6— 0 0 5 1— 0 4
欧 ・ 亨利 是美 国著 名 的批 判 现 实 主 义 短 篇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