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与赞美诗

合集下载

警察与赞美诗读书心得5篇

警察与赞美诗读书心得5篇

警察与赞美诗读书心得5篇欧·亨利短篇小说精选之警察和赞美诗,情节曲折,结尾回味无穷。

看了警察和赞美诗,大家的阅读感触会如何写呢?来看看小编精心为你整理学生警察与赞美诗读后感,希望你喜欢。

警察与赞美诗读后感1《警察与赞美诗》的作者是出生于美国的欧·亨利——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个名叫苏比的流浪汉为了度过寒冷的冬天而想方设法进入监狱过冬但屡次失败,在教堂听到赞美诗后决定重新做人去找工作时却被警察逮捕,最终被法院判刑三个月的故事。

看完了这篇文章,我深深地被文章的主人公——苏比所触动。

小说中写道:“他可以去的地方多的是……”但是,对于性格高傲的苏比来说,他有着比别人更加要自立的想法,所以他拒绝了其他人所给他的恩惠与恩赐,认为这是别人看他可怜,给他的施舍。

然而此时的他却身无分文,既没有任何工作去做从中来牟取钱财,更是没有任何的经济来源。

对于苏比现在的境况来说,这种所谓的“施舍”正是此时正穷困潦倒、居无定所的他应当接受的恩惠。

我认为他有这种要自立的想法非常好,但是也应当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做决定。

但是,他最终还是选择了“通过犯法进入监狱从而能够勉勉强强过完这个冬季”这条途径,最终使自己“被迫”如愿以偿,在监狱内过冬。

凡事都有两面性,接下来就要讲述苏比好的方面了。

他想要自立的想法很好,但是却用的不是时候;他想要改邪归正,重新做人的想法也很好,但是为时已晚。

即使他有许多的不足,但是至少“想要自立”和“想要在自己做错事时改邪归正,重新做人”这两点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警察与赞美诗读后感2美国作家欧·亨利有一个很有名的小说《警察与赞美诗》,叙述了一个让人流着眼泪笑的故事。

在冬天即将到来的时候,由于饥寒交迫,流浪汉苏比为解决温饱,想尽千方百计,企图进入监狱,于是,到餐厅吃霸王餐、砸商店的橱窗、调戏少妇、扰乱治安、行窃,一心想让警察抓住他。

这个故事带给人们是一种苦涩的笑,或者说是“含泪的笑”。

警察与赞美诗解析

警察与赞美诗解析
警察+赞美诗=?
——解读《警察和赞美诗》
【美】欧 ·亨利
背景:十九世纪的美国社会 警察: 维护生活秩序的社会安定的国
家机器。
赞美诗: 宗教音乐 净化心灵 升华境界。
警察+ 赞美诗= ?
明确:一个国家在生活方面拥有维护正常秩序 和社会安定的警察队伍,而在精神方面拥有净 化人的灵魂的宗教音乐。从逻辑上讲,应很完 美,甚至是“人间天堂”。 出人意料的结局告诉我们美国社会并非“天 堂”,而是“地狱”。
2.多年来,好客的布莱克威尔岛监狱就一直是他的冬季寓所。
“好客”是反语、拟人,嘲讽了美国的监狱里关了很多囚犯,而在监 狱外面的流浪汉冬天里的处境反而不如在监狱中──幽默中包含了多少辛 酸!
1-2节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为主人公的出场渲染了一种凄清、寒冷的环 境,为苏比营造了生活窘迫的氛围。
②交代了主人公的身份,
合作探究一
1.朗读课文第一、二节,这两节是属于 什么描写?作用是什么 ?
2、作者在第一节描写环境时运用了什么 修辞手法?小说发生在什么季节 ?
3、作者为什么要写“海豹皮大衣”的女 人?还两次写了苏比在长凳上“辗转 反侧”?
“每当……,每当……,每当……”此句用了
排比的修辞手法 ,描写了当时的 自然环境,为小说 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描绘哪些景物?
?2.苏比怎样的心情?
?3.这种意境有什么作用?
?4.如何理解“管风琴庄严而甜美的音调使 他内心起了一场革命”?
?熟读145页课文39-43 语段,思考以下问题:
?1.描绘哪些景物?(月光、街道、灯光、赞美诗 音乐)
?2.苏比怎样的心情?(灵魂里起了奇妙的变化)
?3.这种意境有什么作用?(为人物内心服务,突 出苏比灵魂净化的过程)

19.警察与赞美诗

19.警察与赞美诗

苏比伫立于教堂外良心发 现,决心重新做人时,突 然被捕。 苏比被判入狱三个月。
骗食未遂
警察不知
等级森严 贫富悬殊
砸窗无事
饱餐挨揍 调戏女人 扰乱治安 偷盗绸伞
警察不信
警察不理 警察不管 警察不究 警察不暇
警察武断 是非不分
不愿招惹警察 社会道德风气差 执法者玩忽职守
盗贼遍地 社会道德风气差
苏比六次犯罪,干了许多破坏的勾当,希望落 入法网,非常“巧合”,却都没有得逞。通过 “巧合”,作者想要表达出什么?
反映出资本主义社会中下层人民生活 的艰难和精神的痛苦, 讽刺了资本主义社会道德、法律的虚 伪本质。
二、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内容 三、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内容 四、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内容
欧亨利式的结尾
幽默
苏比听到赞美诗,心灵发生转变,准备重新做人的时候, 却被送进了监狱,这个结局给人怎样的感觉?结局与前面 的情节有何关系?这样的结局有何用意? 小说的结尾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与前面的情节形 成对比。 揭示:1、现实生活的黑白颠倒,贫富悬殊。 2、下层人民生活艰辛的社会根源。 3、美国法律的虚伪。 4、增强了小说的社会意义。
为什么苏比不愿去慈善机构接受救济, 而宁可去监狱过冬呢?他为什么会产生这个想法? 从第5节找答案
本性善良,又严守精神上的尊严。
诵读40-43段: 宁谧空灵 哪些景物?特点?
苏比在干什么?如何刻画苏比? 请从文中找出描写苏比心理活动的句子,
并分析苏比心理活动的层次。
1、过去的生活-有爱(善良)
2、对现在生活的憎厌
诵读1-2段:赏析语言特色。 这段话属于哪种表达方式? 哪些景物?特点?文章开头环境的用意? 第2段中运用了哪些修辞?
①大雁的鸣叫、飘落的枯叶等景物,交代了主人公的身份是流浪汉 ②为主人公的出场渲染了一种凄清、寒冷的环境,暗示苏比生活的 窘迫。 ③暗示了情节的发展:苏比的冬居计划刻不容缓了。 ④同时从侧面刻画了人物,点明了苏比在后文中六次为非作歹的缘 由。 ⑤展示了美国社会的世态炎凉和下层人们的痛苦生活。

《警察与赞美诗》随笔

《警察与赞美诗》随笔

《警察与赞美诗》读书札记目录一、内容描述 (2)1. 作品背景介绍 (3)2. 作者及创作动因分析 (3)二、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4)1. 主角艾默利.布莱克 (6)a. 身份背景 (7)b. 人物性格特点 (7)c. 人物成长轨迹 (8)2. 副角索尔.古德温 (9)a. 身份背景 (10)b. 人物性格特点 (11)c. 人物在故事中的作用 (12)3. 其他重要人物 (13)a. 艾默利的朋友和家人 (14)b. 警察局的相关人员 (15)三、故事情节梳理 (16)1. 事件起因 (17)2. 情节发展 (18)3. 高潮迭起 (19)四、主题思想探讨 (21)1. 对正义与邪恶的探讨 (22)2. 对人性善恶的剖析 (23)3. 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24)4. 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25)五、文学手法与语言特色分析 (26)1. 叙事结构 (27)2. 人物描绘 (29)3. 情感表达 (30)4. 语言风格 (31)六、结论 (32)1. 对作品的评价 (32)2. 对自己阅读体验的总结 (33)3. 对未来阅读需求的展望 (34)一、内容描述《警察与赞美诗》是美国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的经典小说,讲述了一个名为索尔奥克纳的罪犯在寻求救赎的过程中,与一位教堂执事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小说通过索尔奥克纳的经历,探讨了罪恶、救赎、希望与失望等主题。

这部小说以独特的叙事方式,通过索尔奥克纳的内心独白和对话,展现了他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海明威运用简洁、有力的语言,使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角色的内心挣扎和情感波动。

索尔奥克纳是一个犯罪团伙的成员,他因为偷窃、诈骗等罪名被捕入狱。

他遇到了那位教堂执事,这位执事对他进行了道德上的拯救和教育。

随着时间的推移,索尔奥克纳逐渐意识到自己的罪行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救赎,他对社会和他人仍然构成了威胁。

在这个过程中,索尔奥克纳经历了一系列的冲突和矛盾。

他既想要摆脱过去的罪行,又无法割舍与犯罪团伙的联系;他既渴望得到救赎,又无法面对现实的残酷。

警察与赞美诗课件

警察与赞美诗课件
警察: 维护生活秩序的社会安定的国家
机器。
赞美诗: 宗教音乐 净化心灵 升华境界。
警察+赞美诗=
明确: 一个国家在生活方面拥有维护正 常秩序和社会安定的警察队伍,而在精 神方面拥有净化人的灵魂的宗教音乐。 从逻辑上讲,应很完美,甚至是“人间天 堂”。
教学目标
• 1.正确理解分析苏贝的人物形象。 • 2.分析小说曲折、巧妙的情节安排,欣赏“欧
为非作歹竟无人过问,有心从善却关进牢门。
情节梳理
欧 ·亨利式结尾
• 小说的结尾,笔峰一转,让主人公的命运起 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变化,既出乎意料,又在 情理之中,体现了作者擅长的欧 · 亨利手法。 这样的结尾在看似荒唐不合情理,却深刻地 体现了人物的性格和情节发展的逻辑性,收 到了幽默的效果。 其实,文章就是采用了“留白”
3.杰克(霜冻)对麦迪生广场的老住户很客气, 每年光临之前,总要先打个招呼。
4.苏贝站定了不动,两手插在口袋里,对着铜 钮扣直笑。
4.警察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抓苏比的?请从文中找出描写索比心理活动的 句子,并分析苏比心理活动的层次。
(1)庄严虔诚的赞美诗唤起他对一生中美好时刻的回忆“生活中有母爱、玫瑰、 雄心、朋友以及洁白无暇的思想与衣领;(2)对堕落现实的憎恶——他憎厌”那堕落 的时光,低俗的欲望,心灰意懒,才能衰退,动机不良“;(3)弃恶从善的决心—— “要重新做一个好样儿的人” ,“要重新振作当年的雄心壮志” ,“要做个煊赫一时
答对3点即满分)
• 3、原题好。理由: 1、小说的情节主要围绕窃贼行窃事件展
开; 2、窃贼表明了小说中几个主要人物的身份,正是这些人
物的身份特征构成了小说的巧合; 3、“旅途的奇遇”为题好。理由: 1、此题设置了悬念,可

警察与赞美诗读后感

警察与赞美诗读后感

警察与赞美诗读后感《警察与赞美诗》是一本由美国作家约瑟夫·韦姆巴姆所著的小说。

这本小说以警察为主要角色,描写了他们在执行公务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困难,以及他们对正义的追求和对社会的贡献。

小说的主题深刻而感人,让人不仅对警察的工作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尊重,也对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有了更深的思考。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主人公警察的视角,生动地描绘了警察在工作中所面临的各种困难和挑战。

他们不仅要应对各种犯罪行为,还要应对各种复杂的社会问题和人际关系。

在这样的环境下,警察们需要保持冷静、果断和勇敢,以确保社会的安宁和秩序。

他们的工作不仅需要技术和智慧,更需要坚定的意志和高尚的品格。

通过作者的描写,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警察们的辛苦和不易,以及他们对社会的无私奉献和责任担当。

除了对警察的工作和责任的描写,小说还通过警察的个人经历和情感生活,展现了他们作为普通人的一面。

在小说中,警察们也有着自己的家庭和爱人,他们也有着自己的烦恼和困扰。

然而,即使在个人生活中遇到了困难和挫折,他们依然坚守着自己的职责和信念,不辱使命,不负责任。

这种坚韧和坚持让人深受感动,也让人对警察们的品格和品质有了更深的认识和尊重。

在小说中,作者还通过警察的工作经历和对正义的追求,表达了对警察的赞美和敬意。

警察们在工作中所展现出的职业精神和责任感,以及对社会的无私奉献和保护,都让人深感敬佩。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对正义的追求和对社会的责任,为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通过作者的描写,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感受到警察们的伟大和可贵,以及他们对社会的重要性和意义。

通过阅读《警察与赞美诗》,我对警察的工作和责任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尊重。

他们不仅需要面对各种危险和挑战,还需要承担起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他们的工作不仅需要技术和智慧,更需要高尚的品格和坚定的意志。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对正义的追求和对社会的保护,为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通过这本书,我对警察们的伟大和可贵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敬意,也对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有了更深的思考和感悟。

警察和赞美诗(包括作者经历学习目标)

警察和赞美诗(包括作者经历学习目标)

【解析】选B。A项“淖”读nào;C 项“弋”读yì ;D项“茄”读jiā。
1.分析小说曲折、巧妙的
情节安排,欣赏“欧· 亨利 手法”的艺术特色。 2.正确理解分析苏贝的人 物形象。 3.欣赏小说幽默风趣的风 格,体味“含泪的微笑” 的艺术风格。 4.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欧·亨利的大部分作品都以美国下层小人物的生活内容为题材, 这与他个人的成长道路有很大的关系,因为一个人的成长经历都会变 成沉淀在他脑海中的各种记忆,在适宜的时刻以各种形式通过潜意识 或无意识而表达出来。欧·亨利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1862年出 生于美国南部的一个普通医师家庭,3岁时,因母亲去世、父亲无力 抚养而被送至外祖母家寄养。寄人篱下的忧伤情绪随着岁月的流逝和 年龄的增长常常袭扰着欧·亨利的心灵。15岁时,欧·亨利开始自谋 出路,他当过学徒、记者、制图员、编辑、专栏作家、会计员和银行 出纳员。1896年,因“盗用公款”受到指控,为避免受审,欧·亨利 逃到了拉丁美洲。1897年,欧·亨利的妻子病故,他冒险回国,并被 捕入狱。在狱中,欧·亨利开始创作,并在刑满出狱后专门从事文学 写作。1910年,由于长年写作的劳累使身体受到严重损伤,再加之经 历了第二次婚姻失败的打击。欧·亨利的不幸遭遇和流浪汉般的生活, 使他尝遍了人世间的疾苦,也接触到了社会上各式各样的人物,而且 有机会听到他们的情感故事和不幸遭遇,这些不但使他对生活有了深 刻的理解,也成为他小说情节构思的源泉,同时他的性格和苦中求乐 的大众自嘲似的幽默成为他写作风格的特有亮色。
1.生活贫困,一无所有。 2.性格:好逸恶劳。 精神上的尊严,灵魂上的高傲。
为了实现自己的想法,苏贝做了哪些努力?结果怎 么样? 1.走进豪华饭店想饱餐一顿,想白吃让侍者把他交 到警察手里, 因裤子破被推倒行人道上连门都没 进去。 2.用石块砸窗玻璃想让巡警抓住, 警察追赶搭车的 人,连旁证都算不上。 3.想进普通餐馆白吃一顿, 想让店侍者叫警察挨顿 揍,被“叉”在行人道上。 4.装流氓调戏女子, 想让女子找警察, 被妓女纠缠, 撒腿就走。 5.扮醉鬼大吵大闹, 想以“扰乱治安”罪被捕 ,被 误以为是大学生,警察不管。 6.偷雨伞, 想让主人叫警察 ,被误以为是伞的主人。

警察和赞美诗

警察和赞美诗

它写了一个流浪汉冬天来了无法再露宿街关,一心想进监狱换取三个月的食宿,几次三番为非作歹,警察却视而不见,不予理会。

等他在一条僻静的路边听到教堂里传出的赞美诗的音乐,并受到感染,决心弃旧图新自食其力时,警察却无缘无故地逮捕了他。

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揭露了美国社会是非颠倒,黑白不分,而流浪汉也是这个社会的牺牲品,是值得同情的人。

当人们真正想要努力去做了,上帝偏偏又开始吝啬了,反悔了,赖皮了。

不可否认,机遇是不等人的,它不是被动的,不会等着你去分析这,分析那,考虑这,考虑那等一系列琐碎的事件后,再决定去做。

或许它本身就是个稍纵即逝的“精灵”,它考验的是我们的勇气与胆量,智慧与灵魂。

但也不是说,所有的事都不应该经过深思熟虑,周密安妥的进行,如果是这样,那么我们与远古时代又有何分别?当然机遇也是需要珍惜的,需要好好利用的,碰到机遇已经是很“困难”的,要充分地彻底地去利用,却是“难上加难”。

怎样去更好地“完善”它,是个重点。

那位警察,不是已经给了索比多次机会吗?而索比并没有为此去认识到什么,只是一味地无休止地不停地为着他心中所谓的“目标”继续扮演着生命的“小丑”,乐此不疲。

而幸运的他,总在“舞台”上有写“失足”,但终究被当作“笑料”,一笑置之。

一场“戏剧”的结束,意味着另一场“戏剧”的开演。

对警察而言,只是去例行公事;对读者而言,只是将近结尾;对生活而言,只是个小插曲;对编剧而言,是个不错的情节;对观众而言,只是对得起一张票;对索比而言,是对生命的新想法地靠近,是为他先前的“无知”付出的代价,是为他不懂的珍惜从他手中逃脱,也许可以扭转他命运的“机遇”而对其藐视所得到的教训的最终结果。

如果他会怪任何人,那么证明他的确活该;如果他只怪自己,那么他就能大声地对自己说:“三个月,也不算太久,我会珍惜并且把握住每一天的光阴。

幸福,其实并没走远,只是我忽略了。

等着吧……”幸福,其实并没走远。

没错,主宰幸福的有很多,机遇是其中的一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确:不繁冗。小说对苏比的遭遇写了六次,有两方面的 含义:其一,反讽现实生存环境的恶劣程度更甚于监狱。 监狱本是人们惟恐避之不及的不祥之地,而在苏比眼里却 成了一座可与任何旅游胜地媲美的安乐窝,这种目标的荒 唐与追求的执着是一种对现实的带血的嘲讽;其二,意在 从不同的角度展示美国社会恶劣的生存环境(见下表), 支撑“美国社会是非不分,黑白颠倒”的结论。如果只写 二三次,既削弱了苏贝执着追求荒唐目标的力度,也不能 对美国社会的黑暗与腐朽作全景式的展现,对美国社会作 出“是非不分,黑白颠倒”的结论就缺少强有力的感性材 料,从而削弱小说揭示主题的讽刺性和深刻性。
警察与赞美诗
欧亨利〖美〗
作者简介
欧· 亨利,美国短篇小说家。出 生于美国南部一个乡镇医师家里。 他3岁丧母,父亲无力抚养子女, 亨利童年时只得寄人篱下。他当过 牧童、学徒,以后又做过办事员、 制图员、会计、出纳等各种工作, 饱受歧视,遍尝艰辛。1898年他被 控挪用银行公款,判刑5年。他在 狱中因表现良好,担任药剂师(后 来提前2年获释),因而有机会听 到犯人讲的各种各样离奇古怪的故 事,这丰富了他的创作素材。
明确:小说写了流浪汉苏比六次故意犯罪,想进 监狱度过冬天而未能如愿,而当他在赞美诗的感 召之下想做一个正正堂堂的人时,却被警察送进 了大牢。这个情节充分说明美国社会是非不分,
黑白颠倒,社会制度腐朽,道德虚伪,贫富悬殊。
大家一起回顾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 人物形象 (核心)
故事情节 (骨架) 环境描写 (依托)
说明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是非混淆,善恶颠倒的社会。
分析第四部分
1、小说结构别出心裁,结局让人惊讶, 这样的结构是否符合逻辑?好处是什么?
完全符合。这样写突出了苏比的愿望和现实矛盾, 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是非混淆、善恶颠倒的黑暗 现实。
2、你对文章题目“警察与赞美诗”是如 何理解的?
警察——监狱 赞美诗——自新 “警察'与“赞美诗'都是苏比所追求的,可他们又 相互矛盾。苏比在幡然醒悟之后却被警察莫须有的逮 捕了,这是当时社会的悲剧。
1、布莱克威尔岛的监狱 2、着重表现苏比高傲的性格。说明他是被“生存 危机”逼得无可奈何的情况下采取当“法律的客 人”.他的高傲的性格也不可以完全非议的,但与社 会格格不入是不可取的。 3、是的。在苏比看来,那是一个不愁食宿,伙伴们志 趣相投,没有北风老儿摧残和警察老爷的纠缠不清。 但是,我们仍可以感觉到那是一个怎样的地方-严 厉的管制、失去自由的痛苦,却成了苏比的天堂。
就意味着其所代表的国家制度的腐朽。所以这里“繁笔” 的精彩运用从深层次阐释了美国社会人情冷落、色情泛滥、 世风日下的原因。同时,也正是由于警察所代表的国家制 度的腐朽,那能净化心灵的宗教音乐也只能是一纸空文、 徒有其名罢了。
思考5:小说对警察玩忽职守的三次描述在揭示内涵方面处 于同一层次吗?
明确:不处于同一层次,C是A和B的必然结果,作 为小说的高潮,它揭示了一个颠倒混乱时代的本 质特点:是亦非时非亦是,恶成善来善成恶。
社会道貌岸然,品质低下
7 在教堂前听赞美诗(净化灵魂) 被抓 执法者玩忽职守C
思考
1、苏比作恶的对象都是一些什么样的人?
心术不正的人,如女子,捡雨伞的人,这个 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风气日下。
2、两家饭店对苏比的 态度怎样?说明了 什么问题?
说明:反映资本主义社会弱肉强食,强势至上, 没有严格的法律可言。
无情
2 砸商店玻璃橱窗 巡警对苏比的认罪不予理会 执法者玩忽职
守A
3 到普通饭馆白吃 被揍一顿 恃强凌弱、践踏人权 4 调戏妇女 在警察眼皮底下被妓女缠住 色情泛滥 5 在剧院门前“扰乱治安” 警察以大学生庆祝胜利为由予以 宽容 执法者玩忽职守B 6 偷伞并侮辱伞主人 伞主人因“拾”伞心虚而不敢报警 上流
思考4:上表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十九世纪的美国社会风尚, 其中三次描写了警察玩忽职守,这是为什么?
明确:这是“繁笔”的精彩运用,是作者的特意强调。警 察处理事务应该深入调查,弄清事实真相,秉公执法,既 不冤枉一个好人,也不放走一个坏人,可小说中的警察仅 仅是凭感觉办事。作者不厌其烦地展示警察的这种作风, 尤其是在小说的结尾仍这样安排,意在强调缺乏职业道德 在美国是一个普遍现象,警察是维护生活秩序和社会安定 的国家机器,代表的是国家的法令制度,警察的玩忽职守
苏比躺在麦迪逊广场的那条长凳上,辗转反侧。每
当雁群在夜空中引吭高鸣,每当没有海豹皮衣的女人 对丈夫亲热起来,每当苏比躺在街心公园的长凳上辗 转反侧,这时候你就知道,冬天迫在眉睫了。 一张枯叶飘落在苏比的膝头,这是杰克· 弗洛斯特 的卡片。杰克对麦迪逊广场的老住户很客气,光临之 前,总要先打个招呼。他在十字街头把名片递给“露 天公寓”的门公佬“北风”,好让房客们有所准备。 1、第一段属于什么描写? 2、“每当”有什么作用?
含泪的微笑
他的小说常以“含泪的微笑”来抚慰生活 失意的小人物的心灵创伤,善于运用夸张、 讽刺、双关等幽默手段。尤其体现欧亨利小 说特色的,是他的小说常在故事末尾笔锋一 转,让主人公的命运突然起意想不到的变化, 在看似荒唐的结局中给读者以深层的思苏和 启迪,这一构思的方法被誉为“欧亨利手
法”。
• 1.正确理解分析苏比的人物 形象。 • 2.分析小说曲折、巧妙的情 节安排,欣赏“欧· 亨利手 法”的艺术特色。 • 3.欣赏小说幽默风趣的风格, 体味“含泪的微笑”的艺术 风格。 • 4.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本文写作手法总结
合乎情理的艺术夸张 1、幽默讽刺的艺术风格 出人意料的故事结局 含泪的笑 比喻、排比
2、运用大量修辞手法
{ {
拟人、借代
人物评价
他为了过冬,不是去积极寻找工作,而是想到 了不用付出劳动却不愁吃住的监狱,好逸恶劳的思 想在他脑中是根深蒂固的;当然,他“性格高傲”、 自尊,瞧不起那些以慈善为名的布施,反映出他有 一种不可欺侮的傲骨;最后,苏比被教堂里传来的 赞美诗所吸引,决心重新做人,说明上进心尚未泯 灭。总之,他是一个不幸的流浪汉,他不幸的生活 和反常的心理、行为是社会带给他的,作者塑造这 个人物,无论就其遭遇或心理而言,都是为了讽刺 揭露资本主义的社会现实。对这个人的态度应是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课堂小结
《警察与赞美诗》是美国短篇小说家欧亨利 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作者以辛酸讽刺的笔调, 从一个流浪汉的悲惨遭遇提出了美国社会普 遍存在的一个尖锐的问题——何为幸福和苦 难,什么是恶行和善良?课文真实的反映了 当时美国社会是非颠倒、黑白混淆的客观现 实。
词语解释
• 辗转反侧: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形容心里有所思念或心事重 重。 • 如愿以偿:像所希望的那样得到满足。指愿望一切都会实现。 • 娴静文雅:端庄文静,温和而有礼貌。 • 天翻地覆:形容变化巨大。
故事情节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讨论:根据故事情节将
小说分为哪四部分?
小 说 结 构
故事开端(1-6)苏比为逃脱 严冬的威胁,策划着冬居的计 划。 故事发展(7-38)苏比屡次惹 是生非,都没有达到被捕入狱 的目的。 故事高潮(39-47)良心现, 突然被捕。 故事结局(48)被判三个月。
分析第一部分
3、第二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问题解析
1、环境描写(为故事情节发展提供广阔的社 会背景) 2、引出冬天的到来 3、比喻、借代、拟人
1、第一段属于什么描写? 2、“每当”有什么作用?
3、第二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分析第一部分 比喻

本体
喻 体
枯叶、苏比(流浪汉 )、广场、北风 名片 住户 户外大厦 信使
咫尺
堆砌 泥淖 暗忖 潜移 二、关注下列字形。 迫不急待 不明一钱 旁证博引 心恢意冷 潜移墨化 震聋发聩 迫不及待 不名一钱 旁征博引 心灰意冷 潜移默化 振聋发聩
nào
cŭn qián
泻露真相 泄露真相
请学生在自读前做一道特殊的数学题。 已知条件: ①背景 十九世纪的美国社会 ②警察 维护生活秩序和社会安定的国家机器 ③赞美诗 宗教音乐,能净化人的心灵,升华人的精神境界 问:警察┼赞美诗═?
代表作品及其艺术特色
欧·亨利一生写了300多篇短篇小说,长篇小说:《白菜和国王》 大部分反映了下层人物辛酸而又滑 短篇小说:《四万年》、 稽的生活。这些作品以其幽默的生 《西部之声》、《市 活情趣,“含泪微笑”的风格被誉 声》、《滚石》 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 代表作:《麦琪的礼物》、 他的作品往往有一个突出的艺术特 《警察和赞美诗》、 点一一出人意料的结局,故事奇特 《最后的常春藤叶》 又耐人寻味,情节动人而笔触细腻, 语言丰富又朴实含蓄。
借代 拟人
“杰克弗洛斯特”借代霜降

客气 打招呼 交给
思考:“客气”“招 呼”“交给”这些词语有何 作用? 写出了寒风霜冻的有情有
义,衬托出社会人情冷漠的 现实。
思考(阅读3—6段)
1、苏比的冬居计划是什么? 2、苏比瞧不起慈善事业名下对地方上穷人做 得布施,说明苏比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3、苏比所认为的布莱客威尔岛真的是天堂吗?
分析第二部分
思考:苏比为了进监狱过冬干了哪 些违法 的事情?结果如何?
苏比的行为
想骗吃骗喝 砸玻璃窗 饱餐一顿 调戏女子 大吵大闹 偷雨伞
结果
被推出门外 被认为非肇事者 被推倒在人行道上 被女子纠缠 被误认为是大学生 被认为是伞的主人
手段 结果 所反映的社会风尚 1 到豪华餐馆白吃 因衣着寒酸而被侍者拒之门外 势利、冷漠
思考题:快速浏览课文,思考本文主要讲了 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流浪汉苏比在 冬天来临之前,想 方设法到监狱过冬, 他六次犯事,为非 作歹,可是却没有 如愿,正当他听到 教堂赞美诗,决定 重新做人时,却被 莫名其妙逮捕了。
一、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引吭高鸣
háng qì
sh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