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道德精神及其现代意义
《论语》与现代社会: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影响

《论语》与现代社会: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影响摘要:本文旨在通过深入剖析《论语》中的儒家思想,探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影响。
文章将从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教育理念、社会治理等方面出发,结合现代社会实际,分析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实际应用及其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论语》;儒家思想;核心价值观;教育理念;社会治理一、引言《论语》作为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作,凝聚了孔子及其门徒的智慧与思想。
儒家思想自诞生以来,对中国乃至东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儒家思想如何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发挥其积极作用,成为了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二、《论语》与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1.仁爱思想:儒家思想强调仁爱,主张以和为贵,重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
在现代社会中,仁爱思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2.忠诚守信:儒家思想提倡忠诚守信,强调个人对家庭、国家、社会的责任与担当。
在现代社会,忠诚守信仍然是社会稳定的基石。
3.礼仪规范:儒家思想注重礼仪规范,认为礼仪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在现代社会,礼仪规范对于提升国民素质、塑造文明形象具有重要作用。
三、《论语》中的教育理念与现代社会1.有教无类:儒家思想提倡教育平等,认为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在现代社会,这一理念对于实现教育公平、提高国民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2.因材施教:儒家思想强调因材施教,注重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教育。
在现代社会,这一理念对于个性化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四、《论语》中的社会治理观与现代社会1.德治主义:儒家思想主张以德治国,强调道德教化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在现代社会,德治主义对于提升公民道德水平、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2.以民为本:儒家思想强调以民为本,认为政府的根本职责是为人民服务。
在现代社会,这一理念对于实现政府治理的民主化、法治化具有重要意义。
五、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挑战与对策1.挑战: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儒家思想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的冲突、儒家思想与现代教育体系的融合等。
孔子的德育思想

孔子的德育思想及现实意义(一) 德育首位 ,全面发展孔子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必需重视德育的教育家。
他将道德教育与道德修养放在培养君子的首要位置 ,所谓“君子怀德”,即一个人要成为君子 ,首先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
他认为德育是教育的根本 ,应放在第一位。
“仁”是孔子德育思想最高的道德原则和核心。
孔子心目中的“仁”就是“爱人”, “仁者 ,爱人”。
人与人之间要充满爱心 ,有仁爱之心才能称其为人。
虽然孔子讲的爱人 ,本质上有次第等级 ,但他提出“泛爱众 ,而亲仁”仍有极高的价值。
“已所不欲 ,勿施于人”这些都是孔子从人的内在心灵的需求中所揭示出来的人本主义哲学关于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命题。
这些命题表现了孔子对人的本质以及人与人相互关系认识的深刻性 ,也是孔子德育思想之所以具有永恒生命力的秘密之所在。
礼义。
在孔子的德育思想中,仁爱是其核心的价值理念,而礼则是其德育教育的修身准则,是具体的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是把仁爱的思想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和学习中的行为规范。
儒家德育思想的目标是通过礼规范人的行为,使社会的道德、社会的法律和家庭的准则对受教育的人都具有规范作用,使礼成为每一个人应该自觉遵守的准则,达到人对自己有礼、人对人有礼、人对自然界有礼的境界。
孔子把“和为贵”作为仁者的基本信念。
“礼之用 ,和为贵”是孔子在处理人际关系上的著名思想。
忠恕原则是孔子思想中的具体的实施方法,孔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己矣。
”意思就是说忠恕是仁爱之道的主要方面。
忠恕主要以忠为思想的核心,对于自己而言,主要是指做人一定要忠于国家、忠于事业、忠于朋友等,要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摆正自己的心态和位置,也就是说,做事要体现忠诚原则。
明智。
明智的思想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描述。
首先,明智对于个人而言就是要有自知之明,能够正确的看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同时也是一种智慧的表现。
明就是指一个人能够正确的反思自己的错误,加以改正,提升自我内在品质的高度。
儒家道德学说的精髓及其现代意义

也 ” 认 为 人的道德 行 为皆 为后 天教化 的结 果 , 人 为” 。任 何 人都 有认 识仁 义 , 受 教化 的素 质 , , 是“ 的 接 都有 掌
握 仁 义和接 受教化 的手 段 , 都可能 成为圣 人 。因此 , 了“ 为 奸邪 不 生 , 盗贼 不起 ” 他一 方 面 强调 德 教 , 重视 道 德 教化 ; 另一方 面吸收 了一些 法家 的思想 , 图把德 教 和刑罚作 一 些 调和 , 到 “ 力 做 德主 刑 辅 ” 汉 武 帝 时代 的
人性假 设 出发 , 以和谐 为价值 理念 , 为实 现君子 、 豪杰 和圣贤 的理想 人格 , 构建 了一套 以“ 德治 ” 为核 心 , 仁 以“ 爱” 为基 本原则 的道 德学 说 。尽 管这 套道 德学说从 根本 上说 是 为维 护封 建 社会 秩 序 服务 的 , 其 中 的精 髓 , 但 其 中所体 现的社 会一 般 、 人生一般 的基 本行 为规范 , 仍具 有很 高 的理 论价 值 , 中华 民族乃 至全 人类 的精 神 是 财 富 , 社会主 义道德 建 设的重 要思想 来 源。 是
收稿 日期 :0 1 8 I 2 0 —0 —2 作者 简介 : 王平J (9 8 ) 男 , I 1 5 , 陕西淳化人 , l 陕西教育学院思想政 治教研室副教授 。
1 0
维普资讯
董仲舒认为 , “ 圣人之道 , 不能独以威势成政 , 必有教化”董仲舒 : ( 《 春秋繁露・ 为人者天》 。董仲舒提出“ ) 正其
从儒家的“三立”看孔子的人生价值观及其现代意义

从儒家的“三立”看孔子的人生价值观及其现代意义儒家的“三立”即立德、立言、立功体现了孔子的人生价值观.孔子创立儒学又亲自践行儒道,但却不能在"三立"方面达到完美,或取得完全的成功.儒学是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被后人发扬光大的.我们今人评述孔子,分析他的成功与遗憾,可以从中感受先哲的人格魅力,体味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精髓,对我们今天倡导政治文明和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公民道德教育活动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家“三立”思想,即“立德、立功、立言”,一般认为来源于先秦儒家先驱人物——鲁国大夫叔孙豹的“三不朽”思想。
叔孙豹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阐述了以“立德、立功、立言”为理想人生价值追求的思想。
从传统意义上来看,“立德”指儒家传统道德的养成,“立功”指建立功名,“立言”指著书立说等将自己的言行记录下来。
显然,从道德准则到价值追求再到价值实现途径三个步骤来看,儒家“三立”思想对理想人格的诉求把由个体层面改造主观世界的“立德”扩展到改造客观世界的“立功”、“立言”。
立德为基础,功与言是立德的自然推广和方法论延伸,由此可见,儒家“三立”思想本身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的,由世界觀扩展到方法论的切实可行的理论体系。
当代弘扬儒家“三立”思想,将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对指导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精神层面的客观需要日益凸显,在道德领域社会普遍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对大学生道德观念树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学生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其道德需要的多元化与社会道德观念的多元化趋势是基本一致的。
然而当前社会文化的快餐化、媚俗化倾向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蔓延,社会存在的浮躁、功利的现实心态,以及道德滑坡现象对大学生群体产生了深刻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
”当下弘扬道德观念,研究高校“立德”教育工作新思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对现代的意义

儒家文化的现代意义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要了解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构建具有中国风格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就必须对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及现代价值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把握。
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意识、人本意识、忧患意识、道德意识和力行意识对中国社会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有深远的影响。
在春秋战国时代,孔子创立的儒学即被称之为“显学”。
汉以后,儒学取得“国家意识”的合法身份。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儒学对中国社会之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可以说,儒家文化构成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们要了解中国的历史与现实,要构建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就必须对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及其现代价值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总体的把握。
一、和谐意识与和平发展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意识包涵天人关系的和谐与人际关系的和谐两层意思。
关于天人关系的和谐,儒家提倡“天人合一”。
孔子主张寓天道于人道之中,要在人道的统一性中见出天道的统一性。
因此,他既讲“天知人”,把天拟人化、道德化;又讲“人知天”,强调人在天命面前不是被动的。
关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儒家提倡“中庸”。
“中庸”也称“中和”、“中行”、“中道”,都是同样的意思,即“和而不同”与“过犹不及”。
所谓“和而不同”,说的是对一件事情有否有可,该肯定的肯定,该否定的否定。
这是合乎辩证法的和同观的。
所谓“过犹不及”,说的是凡事都有一个界限和尺度,达不到或超过这个界限和尺度都不可取。
“和而不同”与“过犹不及”的实质乃是强调矛盾的统一与均衡,强调通过事物之度的把握以获得人际关系的和谐,避免和克服人与人、人与社会乃至国家、民族之间的对立和冲突。
当今的时代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
和平与发展既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也离不开人际关系的和谐。
小至家庭,大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发展,都是同样的道理。
可以想象,如果片面照搬西方的“戡天”思想而对自然进行掠夺性开发,其结果只会破坏自然生态的平衡,并最终招致大自然的惩罚和报复。
儒家文化2000字

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孔子、孟子等儒家学派为代表,强调仁爱.礼义、忠诚、孝顺等价值观念,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儒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国家文化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孔子及其弟子们所创立的学派。
孔子是儒家文化的创始人,他主张"仁爱、“礼义"。
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关爱,提倡以德治国,以仁爱之心治理天下。
孟子是儒家文化的另一位代表人物,他进一步发展了儒家的思想,提出了“性善论”、“天人台一等重要观点。
随若时间的推移,儒家文化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汉朝时期,儒家文化被确立为官方学说,成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
在唐朝、宋朝等时期,儒家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扬光大,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
二、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1.仁爱:儒家文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和尊重,认为这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基础。
2.礼义:儒家文化注重礼仪和道德规范,认为这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必要手段。
3.忠诚:儒家文化强调忠诚于国家、忠诚于家庭、忠诚于朋友等,认为这是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
4.孝顺:儒家文化重视孝道,认为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家庭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三、儒家文化的影响1.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儒家文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和尊重,提倡以德治国,以仁爱之心治理天下。
这种思想深入人心。
成为中国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念。
2.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强调礼仪和道德规范。
注重忠诚和孝道等价值观念。
这些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的发展,也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3.对中国政治的影响:儒家文化对中国政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它强调以德治国,提倡以仁爱之心治理天下。
这种思想被历代统治者所采纳,成为中国政治的基本指导思想。
同时,儒家文化也为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4.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儒家文化不仅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及其现代意义[提要]儒家思想讲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其基本核心是“仁”,以“仁”为基础和精髓的儒家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
儒家思想影响中国两千多年,从古至今长盛不衰,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中国文化的伦理和观念中,无不打着儒家思想的烙印。
因此,我们进一步发掘儒家文化,对于现今时代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儒家文化;核心思想;现代意义儒家思想讲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其基本核心是“仁”,以“仁”为基础和精髓的儒家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
儒家思想影响中国两千多年,从古至今长盛不衰,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中国文化的伦理和观念中,无不打着儒家思想的烙印。
儒家思想发展到今天,与原来的“孔孟之道”在内容和实质上已经有很大不同。
儒家的“仁治”、“礼治”、“中庸”、“德治”、“孝道”、“大一统”、“天人合一”、“民贵君轻”、“有教无类”等思想主张依然光芒四射。
一、儒家文化的核心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思想。
它以心灵的自我修养与自我完善为主要目的。
而儒家文化的核心主要在仁、礼和中庸等这几个方面,一直绵延至今。
其具体意义如下:(一)儒家文化的“仁”。
儒家文化中“仁”,就是爱人,就是以“爱人”之心,推行仁政,使社会各阶层的人们都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权利。
礼,就是社会的道德秩序,就是用“正名”即道德教化的方法。
使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对自身社会地位有稳定的道德认可和道德定位。
仁的作用是使民无造反之必要,礼的作用是使民无造反之意识。
——人们普遍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权利,就没有造反作乱的必要;人们普遍认可社会的道德秩序,普遍遵守符合自身社会地位的道德规范,造反作乱就没有道德依据(即没有意识形态基础)。
人民既没有造反作乱的必要,又没有造反作乱的意识,社会就可以长治久安。
古今中外,凡是能够使国家达到太平的统治,事实上都没有违背儒学的仁和礼两大原则。
(二)儒家文化的“礼”。
儒学的真谛是仁礼一体。
《论语》中的仁义礼智信及其现代意义

通过诚信教育和实践活动,让学生认 识到诚信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诚信 品格和良好信誉。
01
02
树立正义观念
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法治观 ,让他们明白正义的重要性,勇于承 担社会责任。
03
传承礼仪文化
通过礼仪教育,让学生了解和传承中 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提高他们的文 明素养和社交能力。
05
国际化交流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礼仪也需要与国际接轨。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的优秀礼仪文 化,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同时,也要将中国的传统礼仪传播到世界各地,展 示中华文化的魅力。
05
智:智慧与学识
追求知识与真理
孔子认为,追求知识是人的天性 ,也是人的基本需求。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对知 识的追求和对真理的探索,认为 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才能获
勇于承担责任与义务
尽职尽责
在《论语》中,孔子提倡尽职尽责的精神,认为一个人应该尽心 尽力地完成自己的职责和义务,不推卸责任。
敢于担当
担当精神是责任感的体现,它要求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敢于挺 身而出,勇于承担责任。
履行义务
履行义务是责任感的具体表现,它要求人们按照社会规范和道德标 准来履行自己的义务,为社会和他人做出贡献。
换位思考
设身处地考虑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增进相互理解 。
3
自我尊重
自重自爱,关注自我成长和提升,实现个人价值 。
仁爱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人际关系
以仁爱之心处理人际关系,营 造友善、和谐的社交氛围。
企业管理
倡导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关 爱员工成长和福利,提高团队 凝聚力。
社会公益
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关爱 弱势群体,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的道德精神及其现代意义作者:李景林来源:《中国德育》2013年第23期一、成德之教—儒学的理论出发点儒家哲学首先是一种成德之教,其核心是成就德性,成就人格。
一个人要有智慧,首先必须要有德性。
你看《论语》只有一两万字,老子的《道德经》五千言,却永远是经典。
一本书能不能藏之名山,传之其人,就是看其有没有内在价值。
这个内在价值,乃以“德”为根据。
孔子自称好学,《论语》论学的地方很多。
什么是“学”?《学而》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之前,讲的都是德性修养的问题。
“入则孝”,入是入父母之宫,是说在家庭里面要“孝”字为先。
“出则弟”,弟即悌。
出门要悌,这个悌是指对兄长而言。
悌的特征就是“敬”,能够知道敬长,尊敬长者。
“谨而信”指和朋友交往的时候要讲信用。
同时,要能够爱人,亲近有仁德的人。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中“文”指的是知识技艺。
可知对儒家来讲,为学之道,首要的是德性的成就,知识技艺并非为学之首务。
《论语·学而》:“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的说法,也是在德性教养的意义上论“学”。
“贤贤易色”讲夫妻关系。
第一个“贤”字是动词,“易”即交换,就是用敬重贤德之心代替注重美色之心。
男人对妻子应如此,妻子对自己也应该这样。
女子注重内在的德性修养而不只是外貌的修饰,才有真正内在的、永久性的美,你才能获得男人的爱和尊重。
这样,夫妻的关系才能稳固,家庭稳固社会也才能稳固。
“事父母,能竭其力”,讲的还是孝道。
“事君,能致其身”,讲上下级的关系。
这个君当然不光是指国君,古人所谓君臣,就是上下级的关系。
上级对下级就是君。
我们要敬在上位的人。
敬在上位的人并不是单纯敬这个个体,这作为个体的人,这个职位,实质上是我们处身其中的这个伦理共同体的代表。
所以,君臣都有自己的分位和相应的伦理要求。
《论语·雍也》:“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
”颜回好学,表现在“不迁怒,不贰过”。
这里的好学,其内容也是德性修养。
一个人经常迁怒,就是没有修养。
真正有修养的人应该是当怒的时候怒,当喜的时候就喜,喜怒一当于理。
“不贰过”,也是有关德性修养的问题。
一个人总犯同样的错误,是因为其内在的价值尺度没有建立起来,所以总会受到诱惑而不能自作主宰。
总之,儒家所言为学,以成德为首务。
孔子论人的知识技艺与德性的关系时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又讲:“君子不器”。
“器”就是有特定用途的器物。
对于人来说,成为某个方面的专家,就是“器”。
这当然不是否定专门知识,而是说,“君子”之为君子,其根本点在于成就德行,而不在于知识技能。
一个人能够成就其人格,其心灵才是敞开的,能顺应事物之理而无执定,能与物、与周围的世界相沟通或贯通。
二、义利之辨—儒家的道德原则儒家的最高道德原则就是“义”。
孔子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以“义”为原则,还是以“利”为原则,这是君子与小人的一个根本区别。
儒家虽有很多派别,而明“义利之辨”,却是其所共同认可的原则。
现在,好多人觉得儒家强调以道义为最高原则,道义太高,一般人做不到,因此造成了很多“伪君子”。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一个伦理共同体,其最高的原则必须是道义,而不能是功利。
我想说,伪君子要好过真小人。
这不是赞扬伪君子,我是要强调,伪君子的存在,说明一个社会的价值和道德体系还很稳固,因此大家不敢明目张胆地去作恶。
在一个社会里,大家都标榜要做“真小人”,那表明这个社会已经是非不分,它的价值和道德体系已经崩溃了!《孟子·梁惠王》:“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梁惠王提出的问题是何以“利吾国”。
孟子则回答说,你不必讲利,只讲“仁义”就行了。
这就是强调,治理一个国家,必须以“仁义”而不能以“利”为最高的原则。
为什么?“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如果大家都以取利为目标,那么这个国家就危险了。
儒家强调以“义”为最高原则,但并不否定功利和人的欲望要求。
儒家讲王霸之辨,主张王道,但在事功的层面上,对霸道又有充分的肯定。
同时,儒家的仁政,亦不排拒人君的欲望要求,只是要求统治者要能够“与民同欲、同乐”。
当然,这个与民同欲同乐,并不是要降低道德原则。
《孟子·梁惠王下》里的“乐民之乐,忧民之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经后来范仲淹的发挥,意思说得更清楚:士应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当你能够真正以这样的关怀对待天下老百姓的疾苦及其衣食住行的时候,你的这种关怀,实质上已经超越了衣食住行而进入到了“义”的道德层面。
在这个意义上,人的欲望和功利性满足亦得到升华而构成为“王道”“仁政”的一种本质的内容。
人的欲望和功利性的实现,并不与儒家的道义原则相矛盾。
总之,在儒家看来,一个社会伦理共同体,一定要以“义”为最高原则,而不能是以“利”为最高原则。
个体也是这样,这是区分君子与小人的尺度。
三、知止—人的自我认同“知止”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观念,儒家、道家都讲“知止”。
在儒家的文献中,《周易》《礼记》《荀子》都有有关“知止”的论述。
这个“知止”的观念,与个体的自我认同和文化的认同有密切的关系。
认同,就是“我”在不同层级的共在形式中实现并认出自己。
个体自我的认同,必然与血缘、家族、社群、职业、民族、国家、文化、类性以及天人、神人关系等一系列的超越性相关联,并且在这种普遍化的过程中转变和升华人的自然实存,人的真实的自我认同才能够得到实现。
《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一个人能做到知止,内心才能安定平静而思虑明睿,由之获得智慧而上达于道。
《大学》下文对“知止”作了解释:“《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孔子引《诗经》作比喻,谓小鸟尚知止于丘隅,以山林为家。
难道说人还不如鸟吗?鸟之所止,找到的是一个物质性的家。
而人之所当止者,则是一种精神的家园。
在这个意义上,“知止”,就是要了解自己的使命,培养德性,建立起个体存在的“一贯之道”和超越的基础。
不管是一种文化、一个社群,一个民族,还是一个个体,都存在这样一个“认同”的问题。
你首先要回到你自己,回到自己的位置,回到自己合理的本分,找到自己存在的“家”。
民族有文化认同的问题,个体也有自我认同的问题。
你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找到了这个认同的基础和阿基米德点,也就真正拥有了自己的“一贯之道”,能够站得住,立得起来,从而获得自身存在和发展之原创性的内在动源。
从文化上来讲,我们也必须回归传统,返本开新,重建起自身文化价值的认同的基础。
四、忠恕之道—儒家的达道成德之方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所以也有人用“仁学”来概括孔子的学说。
但孔子并没有对仁下一个抽象的定义。
《易传》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老子》一章也说:“道可道,非常道。
”那形而上的“道”是不可说的。
孔子的道,就是仁。
仁不可直陈界定,孔子指示人达到“仁”的方法和途径,就是“忠恕之道”。
孔子弟子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论语》中对“忠恕”有两个明确的表述。
《论语·颜渊》:“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见大宾,承大祭,内心必很诚敬。
诚和敬就是“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恕。
忠者中心,中心或内心要真诚。
恕者如心,就是要以真诚之心对待他人。
《雍也》:“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这是说,自己有所立有所成就,也要让别人有所立有所成就。
忠恕其实是一个概念,但是可以分开来讲。
朱子说:“尽己之为忠,推己之为恕。
”忠恕之道,讲的就是己与人、成己与成物、自成与成人、内与外的关系。
忠恕是孔子为人所指出的一条达到“仁”或“道”的方法和途径;当然,它不仅是方法、途径,而且是一种实践的工夫。
仁或道,需要我们通过切实的修养、践行工夫,而真实地实现和拥有之。
概括起来讲,忠恕之道,就是从自己最切己的欲望、要求和意愿出发,推己及人;通过这种推己及人的践履工夫,达到于内外、人己、物我的一体相通,就是“仁”。
忠恕既是一个沟通的原则,同时又是差异或限制性的原则。
“沟通”一定要建立在“限制”或等差性的基础上。
沟通原则比较好理解。
《孟子·梁惠王上》也讲到这一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近年,有人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是对忠恕的一个消极的表述,认为还可以有一个积极的表述:“己之所欲,施之于人”。
我认为,对孔子的忠恕之道,不能做这种积极的表述。
《大学》讲“絜矩之道”:“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
絜矩之道亦即忠恕之道。
可见,儒家所言忠恕,首先都是对“己”的要求,而非对人的要求,就是强调在接人、处事、待物时要有限制,不能以己加于人、加于物。
总之,忠恕之道是成就德性的一种方法和工夫。
“成己”与“成物”,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因他人它物之“宜”而成就之,在人我、物我差异性实现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做到合外内、通物我而实现“仁”德。
五、独—人格教养与个体性的实现上面说所讲的四个方面归结到一点,这就是人格教养与个体性实现的问题。
儒、道哲学常常用“独”这一概念来表征人格的独立性和独特性。
《荀子·不苟》篇说:“善之为道者,不诚则不独,不独则不形。
”明儒王龙溪说得更明确:“良知即是独知,独知即是天理。
天理独知之体,本是无声无臭……独知便是本体,慎独便是功夫。
”(《明儒学案》卷十二)强调为人要能够做到“独立而不倚”“和而不流”“和而不同”“特立独行”。
道家也是如此,庄子亦特别强调“见独”“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很显然,这个“独”,一方面标识人的内在性和独特性之极致,同时,它又是向着他人和世界的一个完全的敞开性。
在这两极的互通动态张力关系中,乃能成就真正的自我,达于个性的完成与实现。
一个真正得道的人,才能够做到转世而不为世转,形成自己独立的人格。
从哲理上说,如果把普遍性和个体性看成抽象的两个对峙的方面时,这两个方面都失去了它的真理性。
个体存在的实现,必须有一个普遍性内在的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