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泉映月(完全版)

合集下载

c◆二泉映月(最新完全版)(glm)

c◆二泉映月(最新完全版)(glm)

请注意!你现在听到的乐曲,是瞎子阿炳珍贵的历史原声录音…… 《二泉映月》1893年9月19日,著名民间音乐家华彦钧在无锡出生。

一曲《二泉映月》不仅让中国也让世界认识和记住了阿炳(华彦钧)的名字。

1950年夏天,中央音乐学院的音乐学家杨荫浏与曹安和,携带着一台进口的钢丝录音机来到无锡,找到了当地有名的民间艺人——“瞎子阿炳”,要为他的演奏录音。

当两位专家说明来意后,阿炳回答说:“我已经有两年不演奏乐器了,我的技术荒疏了,我的乐器一件也不能用了。

”据传说,两年前曾有老鼠咬断了阿炳的琴弦。

作为盲人,生活在黑暗中的阿炳认为是“上天”对他的惩罚,随即放弃了演奏。

杨荫浏先生听说后立刻为阿炳买来了二胡和琵琶,并与曹安和一起好言相劝,阿炳最终同意了演奏。

他说:“我荒疏得太久了,让我在家里练上三天吧。

”三天后,两位专家在匆忙中录下了阿炳演奏的《二泉映月》《听松》《大浪淘沙》《昭君出塞》等六首乐曲。

他还答应半年后继续录制二三百首二胡曲。

第二年,杨、曹两位专家再次到无锡拜访阿炳的时候,这位饱经沧桑的艺人已经去世。

长期遭受旧社会的折磨,阿炳于当年12月4日吐血去世了。

阿炳之死以及他数百首乐曲的失传,不能不说是中国音乐史上永远无法弥补的一大损失。

他留下的六首乐曲也成了绝唱。

随着岁月的流逝,阿炳没有被人们所忘记,他的名字已经由无锡传到了北京,传遍了全国,走向了世界。

“阿炳”是这位民间艺人的乳名,他的姓名是“华彦钧”(1893~1950),江苏省东亭人,是当地“雷尊殿”一位道士—华清和的儿子。

华清和擅长演奏二胡、三弦、琵琶等乐器,其中又以琵琶最为精通。

华彦钧四岁丧母,随父亲在道观里学习音乐演奏,20岁时,父亲患病去世;21岁时患眼病,35岁双目失明;因社会动乱,生活无着,道产卖空,他无法再做道士,只得流落街头,以卖艺为生,饱受了人间的艰辛和苦难.阿炳的朋友陆墟曾这样描写过阿炳拉奏《二泉映月》时的情景:“大雪象鹅毛似的飘下来,对门的公园,被碎石乱玉,堆得面目全非。

二泉映月课文内容

二泉映月课文内容

二泉映月课文内容《二泉映月》是二胡的经典曲目,也是语文课本中的一篇课文,下面就是为您收集的二泉映月课文内容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二泉映月课文内容无锡的惠山,树木葱茏,藤萝摇曳。

山脚下有一泓清泉,人称“天下第二泉”。

有一年中秋之夜,小阿炳跟着师父来到泉边赏月。

水面月光如银,师父静静地倾听着泉声。

突然,他问小阿炳:“你听到了什么声音?”小阿炳摇了摇头,因为除了淙淙的流水,他什么声音也没有听见。

师父说:“你年纪还小,等你长大了,就会从二泉的流水中听到许多奇妙的声音。

”小阿炳望着师父饱经风霜的脸,懂事地点了点头。

十多年过去了,师父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

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

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

他多么希望有一天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啊!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

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

只有那淙淙的流水声萦绕在他的耳畔。

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

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听着,听着,阿炳的心颤抖起来。

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

他的手指在琴弦上不停地滑动着,流水月光都变成了一个个动人的音符,从琴弦上流泻出来。

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

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

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

它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

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就这样,一首不朽的乐曲诞生了——这就是经后人并定名为《二泉映月》的二胡曲。

《二泉映月》阅读及答案

《二泉映月》阅读及答案

《⼆泉映⽉》阅读及答案 《⼆泉映⽉》展⽰了⼈世的⼀切悲欢,⼀切离合。

下⾯是⼩编为你带来的《⼆泉映⽉》阅读及答案,欢迎阅读参考。

《⼆泉映⽉》原⽂ 阅读《⼆泉映⽉》,回答问题。

想起这⽀曲⼦时,我⼼⾥就会溢出⼀种缠绵,⼀种悲伤。

说来奇怪,让我最早听到这⽀曲⼦的,也是我们乡间的⼀位盲⼈。

那是⾬后的黄昏,我穿⾏在⼩巷⾥,正欲找我的同伴借⼀本什么书,却被飘来的⼀⼸长⾳拖住⼈。

我痴痴地听了⼀阵,虽有些迷惘,但最终还是好奇地迈进那个盲⼈的家中,悄悄地静观他是怎样把这⼸搭在两个弦之间,来回拉出那似有泪⽔迸散的喟叹。

直到后来,我才得知这是⼀⽀极为著名的曲⼦,⽽作这⽀曲⼦的⼈,也是⼀个伶介瘦削的盲⼈,名叫华彦钧,⼈称“瞎⼦阿炳”。

从此偶尔看到别⼈家⾥的⼆胡,便总是感觉那两弦之间,有⼀股泉⽔在悠悠地流淌。

如此⾃然,如此和谐,如此动⼈的曲⼦,在我看来,完全是本世纪伟⼤的⾳乐之花。

虽然我是个⾳乐的门外汉,但我固执地认为,这⽀曲⼦,最不可超越之处,在于它充满素淡的⼈性、颤栗的温情和悲痛的⼒量。

漂泊⽆定时,⾝⼼疲倦时,语⾔穷尽时,绘画⽆着时,你去听听《⼆泉映⽉》吧,那⾥有猿声啼⽩的枫岸,有⽉⾊沉淀的深潭,有冷涛汹涌、寒浪飞泻的嘶吼、有碧荷映⽇、轻纱笼⽉的幽鸣,有天和地的融合,有泪与⾎的交流,有悼古伤今,有风和⽇丽…… 《⼆泉映⽉》展⽰了⼈世的⼀切悲欢,⼀切离合。

我承认,我现在虽然也喜欢流⾏⾳乐,甚⾄喜欢飘忽不定、激情澎湃、震撼⼈⼼的摇滚乐,但对《⼆泉映⽉》的崇拜却丝毫不减。

不错,流⾏⾳乐和摇滚乐对我来说可能是⼀股振衰起疲的灵丹妙剂,但我多次体验到,不管是归落黄昏或是⽉上东⼭,能让我胸际涌起⼀腔⼼绪⼜得以翔游的慰藉和⽆尽的遐想的,依然只有《⼆泉映⽉》;这使我最终相信,《⼆泉映⽉》中的确蕴含着⼀种天地⽞理和⼈⽣奥义。

可是,作这⽀曲⼦的⼈,早已远离了我们,这个天才的⾳乐家,虽然看不见世界,却从他的伤⼝放出⼀泓泉⽔,流向全中国。

《二泉映月》与《知心客》

《二泉映月》与《知心客》

《⼆泉映⽉》与《知⼼客》《⼆泉映⽉》与《知⼼客》(2015-08-29 19:09:29)转载▼标签:娱乐阿炳华彦钧的传世之作《⼆泉映⽉》是不是由旧青楼曲《知⼼客》脱胎⽽来?有朋友坚持不是,但是他论证的⾓度不具说服⼒。

我则仅仅是出于对作家陆⽂夫的好感,认为有可能。

今天百度了⼀下,看了⼏篇有关于阿炳与《⼆泉映⽉》⽂章,令⼈茅塞顿开。

阿炳的⽗亲擅长道教⾳乐,阿炳8岁随⽗在雷尊殿当⼩道⼠。

开始在私塾读了3年书,后从⽗学习⿎、笛、⼆胡、琵琶等乐器。

12岁已能演奏多种乐器,并经常参加拜忏、诵经、奏乐等活动。

他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并⼴泛吸取民间⾳乐的曲调,冲破道教⾳乐的束缚。

18岁时被⽆锡道教⾳乐界誉为演奏能⼿。

专家们讲《⼆泉映⽉》有明显得道教⾳乐特点,有五个变奏,是⾳乐学院科班所没有的。

说是从苏州⼩曲《知⼼客》演变⽽来,没道理,传⾔伪也!那麽《知⼼客》⼜是什么曲⼦呢?20世纪30年代的⽼电影《马路天使》中有⼀个插曲《天涯歌⼥》,流⾏了⼏⼗年,这才真正是由《知⼼客》脱胎⽽来的。

当时导演袁牧找来了两⾸流⾏的苏州⼩调《知⼼客》和《哭七七》,要⽥汉重新填词,贺绿汀编曲,于是就诞⽣了《天涯歌⼥》和《四季歌》。

经⾦嗓⼦周璇⼀唱,变成了30年代的声⾳记忆,⾄今余⾳袅袅,绕梁不已。

值得注意的是,袁牧、⽥汉、贺绿汀和阿炳是同⼀时代的⼈。

《知⼼客》原词已不得⽽知,从名称⼈们推敲是旧青楼曲,不登⼤雅之堂。

不曾想通过电影艺术的新填词,编曲,这个曲调竟然传遍了⼤江南北,流传⾄今。

《天涯歌⼥》歌词如下:天涯呀海⾓ 觅呀觅知⾳ ⼩妹妹唱歌郎奏琴 郎呀咱们俩是⼀条⼼ 哎呀哎哎呀郎呀 咱们俩是⼀条⼼ 家⼭呀北望 泪呀泪沾襟 ⼩妹妹想郎直到今 郎呀患难之交恩爱深 哎呀哎哎呀郎呀 患难之交恩爱深 ⼈⽣呀谁不惜呀惜青春 ⼩妹妹似线郎似针 郎呀穿在⼀起不离分 哎呀哎哎呀郎呀 穿在⼀起不离分七⼗年代⾹港电影《三笑》也⽤了曲牌《知⼼客》,歌词如下:其⼀: 云岩殿,拜坛前,⼀笑谁知把祸牵。

读出《二泉映月》中的艰难人生

读出《二泉映月》中的艰难人生

读出《二泉映月》中的艰难人生一、背景介绍《二泉映月》是中国著名的二胡曲目,是二胡音乐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这首曲目是由二胡大师阎学敏先生在20世纪50年代所创作的,作品的音乐张力非常强,旋律流畅婉转,被誉为是二胡音乐的代表之作。

这首曲目也被广泛地用于电影、电视剧等文艺作品中,成为了很多人心中的经典。

二、曲目分析曲目《二泉映月》是阎学敏先生在20世纪50年代创作的,它源于中国传统的民间音乐,于1954年在天津首演。

《二泉映月》的曲调把一个人的遭遇和故事表达得淋漓尽致,充分地展示了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

这首曲目曲调悠扬、流畅,它有着深沉的感情,充满悲伤和怀念。

曲目《二泉映月》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慢三板”、“快三板”和“终曲”。

第一个部分“慢三板”抒发了一个人在困境中的心情,旋律悠扬、哀怨,非常具有感染力。

第二个部分“快三板”则是描写人们在心灵深处的痛苦和挣扎,音乐快节奏,强烈有力。

最后一个部分“终曲”则是表达人们对命运的反抗和期盼,旋律朴实、坚定,乐器的音响效果非常强烈,充满了力量感。

二泉映月的曲目背后,是一个身经百战、悲欢离合的艰难人生,以及一个宏大主题:人生的艰难和浮华,以及一种对命运的无奈和反抗。

三、人生的艰难和浮华二泉映月的曲目不仅仅是一首歌曲,它更是意味着一种情感,一种生活态度。

整个乐曲充满着悲伤和怀念,道出了人生的艰辛和无奈。

人生不可能完全顺遂,我们都需要面对很多的挫折和困惑,但无论我们如何努力寻找出路,生活仍然会随着时间而流逝。

生活的痛苦不是谁能够避免的,我们应该学会面对它,在面对困境的时候,抱着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勇敢地走出那个谷底,寻找人生的亮点,迎接未来。

同时,二泉映月也暗示着浮华和虚荣。

现代人时常被繁华的城市所迷惑,轻视简朴的生活,渴望生活中的更多物质享受,我们要保持正常心态,不被各种浮华所迷惑,努力追求自己的内心感觉和生活节奏。

四、一种对命运的无奈和反抗二泉映月是一首具有非常深刻主题的曲目,它所传达给人的更是一种对命运的无奈和反抗。

浅析钢琴曲《二泉映月》的音乐特征

浅析钢琴曲《二泉映月》的音乐特征

浅析钢琴曲《二泉映月》的音乐特征算命摘要作为传统中国音乐中最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作品《二泉映月》已经深入百姓心中,通过二胡的演奏更可谓是起伏连绵、行云流水。

后在储望华先生的改编下,钢琴曲《二泉映月》又以多声性特点而著称,在中国钢琴音乐作品中也成为了具有典型代表的作品。

笔者根据《二泉映月》本身的特性,在文章中论述了钢琴曲《二泉映月》在旋法、曲式与音乐风格等角度出发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并延伸到关于在演奏方式上的一些问题,试图在音乐特征方面全面概括《二泉映月》。

关键词:钢琴曲《二泉映月》主题旋律曲体结构中国风格引言《二泉映月》的音调和中国江南一带戏曲音乐和民间音乐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原版的《二泉映月》听起来能让人感到十分亲切。

《二泉映月》的曲式结构为循环变奏体。

通过缩减、扩充配合上音域在旋律上的上升和下降等变奏手法,让曲子迂回和层层推进的发展,以此塑造出单一而集中的二胡曲形象,给人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影响。

《二泉映月》的旋律上使用了中国民间传统的承递旋法和首尾衔接的乐句法,使曲子呈现出起伏连绵、行云流水般的美感律动,好似流不完的辛酸泪,又好似道不完的苦情话,真是“叹人世之凄苦”,“独怆然而涕下”。

此外,《二泉映月》动人心魄、刚柔并进、伤感中见苍劲、深沉中含质朴也是其艺术美感的体现,这样赋予民族气派、民族风格的曲子使人百听不厌、为之陶醉。

然而,《二泉映月》作为钢琴独奏则通过独具特色的风格与崭新的面貌重新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以其耳熟能详的音律与深刻的蕴涵,成为了西方乐器与中国音乐之技的完美结合,钢琴曲《二泉映月》也展示了对音乐的多方位定义。

在除去技法与音色等角度的差别之外,更重要的一个方面即是曲式结构。

其主要特点在于:在保留原曲目主题的基础之上,对音响做了大胆的改革与创新;由于乐器的改变引起在技法上的变革,所以在音乐主题音调不改变的原则之上,将音乐结构改变。

下面本文将对钢琴曲《二泉映月》与二胡曲《二泉映月》的差别利用比较的手法进行总结与论述。

二泉映月赏析

二泉映月赏析

二泉映月赏析二泉映月赏析10篇二泉映月赏析(一):《二泉映月》由阿炳所创,也由他亲自演奏。

阿炳的演奏技艺是他二胡艺术成就中的重要部分,他的二胡演奏细腻深刻、潇洒磅礴、苍劲有力、刚柔相济、感人至深,他民间音乐修养广博,演奏技巧精湛高超,在当时无人能出其右。

在演奏该曲时,他运用二胡的五个把位,并配合多种弓法的力度变化,在变奏中起伏跌宕,情景交融,将意境展现得无比深刻,具有很强的抒情性。

在弓法上,阿炳以短弓见长,经常使用一字一弓,音量饱满、坚实有力,如切分弓、颤弓、顿弓、提弓、小抖弓、断弓等。

他的连弓用得不多,但很有特点,他吸取了戏曲音乐中弦乐的运弓方法,由弱拍进入强拍,构成弓法上的切分进行和延留进行。

凡是在较长的音进行时,他持弓的右手用力有轻有重,这样既坚持了浑厚的音色,又有比较明亮的效果。

在指法上,阿炳应用的是民间演奏中的定把滑音,在演奏时左手始终放在二胡的第二把位上,在第一、三把位上的旋律多采用滑音演奏,这种技巧既减少了频繁的换把次数、又能经过手指滑弦效果使旋律的进行更加浓郁连贯。

其食指、中指滑音的应用,丰富了旋律的韵味,抠柔、压柔、不柔的相比较较及颤音、打音、带音、大小滑音、原位上下滑音和各种装饰音的灵活运用,加深了二胡演奏的表现力。

全曲的速度比较统一,但力度的变化却相当大。

阿炳根据感情的需要随心所欲地运弓,运弓的强弱起伏配合以左手的按弦,经过指力的轻重造成音的顿挫,让人听起来感到连中有断,音断意不断,曲调显得更为生动、富有活力。

著名二胡理论研究专家赵砚臣先生曾这样总结阿炳的演奏风格:“行弓沉涩凝重,力感横溢,滞意多,顿挫多,内在含忍,给人以抑郁感、倔强感,表现了一种含蓄而又艰涩苍劲的美。

”二泉映月赏析(二):《二泉映月》全曲共分为六段,经历了五次变奏。

随着音乐的陈述、引伸和展开,所表达的情感得到更加充分的抒发。

其变奏手法主要是经过句幅的扩充和减缩,并结合旋律活动音区的上升和下降,以表现音乐的发展和迂回前进。

阿炳《二泉映月》赏析

阿炳《二泉映月》赏析

阿炳《二泉映月》赏析在人类的生活领域里,音乐的用途非常广泛,哀乐令人伤心,和乐令人和谐,军乐令人振奋,圣乐令人心净,艳乐令人心淫……音乐,对于人的道德、智力、感情和事业都有较大的影响力。

因此,我在大学选修课程中选择了中外音乐鉴赏。

事实上我对音乐并没有多大天分,至少是不会唱的,只是很喜欢听,很喜欢那种全身放松的感觉,随着乐曲的悲而悲,随着乐曲的喜而喜,而且我欣赏的是古典音乐,流行歌曲基本上都不听的。

闲来无事打开qq音乐盒,一首让人断肠的《二泉映月》二胡曲,在空气中回荡。

我便坐下来静静地听着,瞎子阿柄的形象在脑海里出现。

欣赏阿柄幽幽的二胡曲,犹如享受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

阿柄看不到月亮,可月亮此时却映入我的心湖之中。

听着听着,阿柄把我带进:阴冷的江南寒冬,天,灰蒙蒙的,小桥流水不再是那么清婉秀丽,在铅灰色的天穹的笼罩下,显得那样地冷漠,那样地寒气逼人,一位衣衫褴褛的盲道人在凄风冷雨中踽踽独行,一路上拉着人们似熟非熟的曲子,向天,向地,向人间宣泄着他内心的淡漠、倔强、深沉,抑或死水微澜式的情感涟漪。

每一次,都让我心中一阵阵酸涩,不忍心继续听下去,可下一次,还是会不由自主地打开这首音乐,凭着自己的心去感受它,我其实没有什么悲天悯人的情怀,也不是什么矫情的人,硬要从中悟出什么大道理,只是单纯地被它感动了。

若要说二泉映月,就不能不说到阿炳,曾经看到这样一句话:阿炳若不瞎,绝创作不出这样流传于世的作品。

从某种角度来说,此话不无道理。

但是什么叫做瞎呢?如果仅仅从视觉去讲,阿炳是瞎了。

但是他心如明镜,他是用心来看世界。

视觉上的不见使他看不到浮世的喧嚣,使他没有了欲求,在黑暗中,在自己的音乐的世界里翱游。

在他的音乐《二泉映月》中,你听不到喧嚣,你也听不到欲求。

你只能听到一种东西流入心田,之后就是一种感动,莫名的感动。

在喧嚣的人世间,从来没有真正的去听自己的心声。

也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就这样随波逐流。

好像生活本来就是这样,也应该是这样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请注意!你现在听到的乐曲,是瞎子阿炳珍贵的历史原声录音…… 《二泉映月》
1893年9月19日,著名民间音乐家华彦钧在无锡出生。

一曲《二泉映月》不仅让中国也让世界认识和记住了阿炳(华彦钧)的名字
1950年夏天,中央音乐学院的音乐学家杨荫浏与曹安和携带着一台进口的钢丝录音机来到无锡,找到了当地有名的民间艺人——“瞎子阿炳”,要为他的演奏录音。

当两位专家说明来意后,阿炳回答说:“我已经有两年不演奏乐器,我的技术荒疏了,我的乐器一件也不能用了。

”据传,两年前曾有老鼠咬断了阿炳的琴弦,作为盲人生活在黑暗中的阿炳认为是“上天”对他的惩罚,即放弃了演奏。

杨荫浏先生听说后立刻为阿炳购买了二胡和琵琶,与曹安和一起好言相劝,阿炳终于同意了演奏。

他说:“我荒疏得太久了,让我在家里练上三天再演奏吧。

”三天后,两位专家在匆忙中录下了他所弹奏的《二泉映月》《听松》《大浪淘沙》《昭君出塞》等六首乐曲。

他还答应半年后继续录制二三百首二胡曲。

第二年,杨、曹两位专家再次到无锡拜访阿炳的时候,这位饱经沧桑的艺人已经去世。

长期遭受旧社会的折磨,阿炳于当年12月4日吐血去世了。

阿炳之死以及他数百首乐曲的失传,不能不说是中国
音乐史上永远无法弥补的一大损失。

他留下的六首乐曲也
成了绝唱。

随着岁月的流逝,阿炳没有被人们所忘记,他的名字
已经由无锡传到了北京,传遍了全国,走向了世界。

阿炳是这位艺人的乳名,他的姓名“华彦钧”(1893-1950),是江苏省无锡东亭人,是当地“雷尊殿”一位道士——华清和的儿子。

华清和擅长演奏二胡、三弦、琵琶等乐器;其中,以琵琶演奏最为精通。

华彦钧4岁丧母,随父亲在道观里学习音乐演奏;20岁时,父亲患病去世;21岁时患了眼病,35岁双目失明;因社会动乱、生活无着,道产卖空,他无法再做道士,只得流落街头,以卖艺为生,饱受了人间的艰辛和苦难。

阿炳的朋友陆墟曾这样描写过阿炳拉奏《二泉映月》时的情景:“大雪象鹅毛似的飘下来,对门的公园,被碎石乱玉,堆得面目全非。

凄凉哀怨的二胡声,从街头传来......只见一个蓬头垢面的老媪用一根小竹竿牵着一个瞎子在公园路上从东向西而来,在惨淡的灯光下,我依稀认得就是阿炳夫妇俩。

阿炳用右胁夹着小竹竿,背上背着一把琵琶,二胡挂在左肩,咿咿呜呜地拉着,在淅淅疯疯的飞雪中,发出凄厉欲绝的袅袅之音。


1978年,小泽征尔应邀担任中央乐团的首席指挥,席间他指挥演奏了弦乐合奏《二泉映月》,当时,小泽征尔并没有说什么。

第二天,小泽征尔来到中央音乐学院专门聆听了该院17岁女生姜建华用二胡演奏的原曲《二泉映月》,他感动得热泪盈眶,呢喃地说:“如果我听了这次演奏,我昨天绝对不敢指挥这个曲目,因为我并没有理解这首音乐,因此,我没有资格指挥这个曲目……这种音乐只应跪下来听。

”说着说着,真的要跪下来。

他还说:“断肠之感这句话太合适了”。

同年9月7日,日本《朝日新闻》刊登了发自北京的专文《小泽先生感动的泪》。

《二泉映月》自此漂洋过海,得到了世界乐坛的赞誉。

1950年深秋,在无锡举行的一次音乐会上,阿炳首次也是最后一次演奏此曲,博得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1951年,天津人民广播电台首次播放此曲;1959年10周年国庆时,中国对外文化协会又将此曲作为我国民族音乐的代表之一送给国际友人。

从此,此曲在国内外广泛流传,并获得很高评价。

1985年,此曲在美国被灌成唱片,并在流行全美的十一首中国乐曲中名列榜首。

后来,彭修文将此曲改编成民族器乐合奏曲;吴祖强改编成弦乐合奏曲;丁芷诺、何占豪改编为小提琴独奏曲;丁善德改编成弦乐四重奏等等。

中国唱片社曾将阿炳于1950年夏演奏此曲的钢丝录音制成唱片,畅销海内外。

这首乐曲自始至终流露的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思绪情感,作品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显示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它拓宽了二胡艺术的表现力,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

在曲子开端是一段引子,它仿佛是一声深沉痛苦的叹息,仿佛作者在用一种难以抑制的感情向我们讲述他一生的苦难遭遇。

乐曲如同一个老艺人,在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上徘徊,流浪,而又不甘心向命运屈服。

他在倾诉着在所处的那个时代所承受的苦难压迫与心灵上一种无法解脱的哀痛,他在讲述着他辛酸悲苦而有又充满坎坷的一生。

第四段到达了全曲的高潮,我们仿佛可以听到阿炳从心灵底层迸发出来的愤怒至极的呼喊声,那是阿炳的灵魂在疾声呼喊,是对命运的挣扎与反抗,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昂扬的乐曲在饱含不平之鸣的音调中进入了结束句,而结束句又给人一种意犹未尽之感,仿佛作者仍在默默地倾诉着,倾诉着,倾诉着……
由程健填词,石丽娟演唱的《二泉映月》,内容和形式与阿炳的二胡曲《二泉映月》调性吻合,古典韵味与口语的流畅顺达兼顾,写出了曲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心态神韵,可以说是《二泉映月》乐曲的一篇很好的文学释文。

作曲:阿炳
填词:程健演唱:石丽娟
听琴声悠悠
是何人在黄昏后身背著琵琶沿街走背著琵琶沿街走
阵阵秋风
吹动著他的青衫袖淡淡的月光
石板路上人影瘦步履遥遥出巷口弯转又上小桥头
旁白:胡琴声里,颤动着一个东方冤魂的背影。

心被深重的灾难舂碎,脚被狰狞的命运镣铐,
眼被焦灼的叹息烫瞎,喉被盈腔的悲愤堵塞,
只剩下几根枯瘦的手指,抚摸自己挣扎不已
的神经——那两根琴弦。

四野寂静
灯火微茫隐花楼操琴的人
试问知音何处有一声低吟一回首只见月照芦荻洲只见月照芦荻洲
琴音绕丛林
琴心在颤抖
声声犹如松风吼又似泉水淙淙流又似泉水淙淙流
旁白:
两个失明或失聪的却善于抒叙美妙月光语言的音乐大师——华彦钧和贝多芬,穿渡时光隧道,横越世纪屋脊,相互映照着它们心中的明月。

憔悴琴魂做漫游平生事儿难回首岁月消逝人淹留年少青丝
转瞬已然变白头
苦伶仃
举目无亲友
风雨泥泞怎忍受荣辱沉浮无怨尤荣辱沉浮无怨尤惟有这琴弦解离愁
晨昏常相伴
苦乐总相守
酒醒人散余韵悠酒醒人散余韵悠莫说壮志难酬胸中歌千首
都为家乡山水留
旁白:
哀伤的旋律,滋润过焦渴的希望,悲愤的音符,升华为喋血的呐喊,我们民族在颠簸的梦幻中,沿着夜的月光,走向了辉煌的朝阳。

天地悠悠
唯情最长久
共祝愿
五洲四海烽烟收家家笙歌奏
年年岁岁乐无忧年年岁岁乐无忧
纵然人似黄鹤
一杯净土惠山丘
此情绵绵不休
天涯芳草知音有
你的琴声还伴著泉水流
这首二十世纪东方的《月光奏鸣曲》,袅升如烟,迷漾似雾,闪烁如繁星,进似火粒,穿越了一个世纪,弥漫遍整个神州,也响彻于西方天宇。


水墨画创作吴冠中ppt制作宽者如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