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泉映月分析
二泉映月赏析

二泉映月赏析《二泉映月》是一首非常著名的二胡曲,由我国民间音乐家华彦钧创作。
这首曲子旋律优美,情感深沉,有着非常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以下是对这首曲子的赏析。
1.曲名与主题:《二泉映月》这个曲名暗示了这首曲子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在月光下倾诉自己的不幸。
曲名中的“二泉”指的是天下第二泉,但曲子并不主要描写其美景,而是借景抒情。
2.旋律与情感:这首曲子的旋律非常优美,充满了江南音乐的特色。
其旋律婉转深沉,真挚动人,透露出一种劳动人民的质朴气息。
然而,在这优美的旋律背后,却隐藏着演奏者内心的痛苦和愤怒。
这种情感在曲子中得到了层层深化,使听众能够感受到阿炳对坎坷命运的愤懑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3.结构与层次:《二泉映月》的曲体结构是变奏曲,这使得音乐形象能够得到层层深化。
全曲通过多次变奏,使阿炳的情感得到充分表达。
乐曲的后半部分,音乐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积聚起来的感情迸发了,乐曲推向高潮,强烈而激愤,显示了阿炳特有的气质和魄力。
4.演奏技巧:在演奏方面,《二泉映月》对演奏者的要求非常高,需要运用丰富的演奏技巧来表达曲子中的情感。
演奏者需要运用滑音、颤音等技巧来表现出曲子中的凄凉和激愤之情。
同时,演奏者还需要注重节奏和音量的控制,使曲子能够呈现出一种动态的变化。
5.艺术价值:《二泉映月》不仅是一首优秀的二胡曲,更是一首具有重要艺术价值的音乐作品。
它深刻地反映了阿炳对旧社会的愤怒控诉和反抗,同时也表现出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劳动人民的质朴情感的倾诉。
这首曲子已经成为中国民族音乐宝库中最珍贵的财富之一。
总的来说,《二泉映月》是一首充满情感和艺术特色的二胡曲,它通过优美的旋律和丰富的演奏技巧表现出了阿炳内心深处的痛苦、挣扎和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
这首曲子不仅是二胡音乐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文化艺术的瑰宝之一。
阿炳《二泉映月》赏析

音乐鉴赏论文题目:阿炳《二泉映月》赏析系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专业:通信工程2班姓名:……指导老师:……摘要《二泉映月》是中国民间二胡音乐家华彦钧(阿炳)的代表作。
这首乐曲自始至终流露的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思绪情感,作品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显示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它拓宽了二胡艺术的表现力。
关键字:二泉映月阿炳赏析目录摘要 (I)目录 (II)一、《二泉映月》乐曲及名字的来源 (1)二、作者阿炳坎坷的一生 (2)三、《二泉映月》旋律分析 (3)四、《二泉映月》对后世的影响 (4)五、《二泉映月》流传于世的分析 (4)六、总结 (5)参考文献 (6)阿炳《二泉映月》赏析选修课我选择了音乐鉴赏主要是为了放松心情,因为只有在听音乐时,才能彻底解放我们的双手,让耳朵充分感受音乐的洗涤。
音乐是无界的艺术,的确是这样,一个人不论国界,不论种族,不论年龄,而且不管他知道多少乐理知识,只要他能听到声音,都可以都可以从音乐中感受到乐曲给人们带来的喜怒哀乐各种感情变化,感受音乐无穷的魅力。
我喜欢听音乐——轻松的音乐可以使人心情放松,将烦恼先搁置一旁,尽情享受音乐带来的欢愉;悲怆的音乐,能够使人和乐曲倾诉者一起分担那份来自不同空间,不同时间的哀伤。
尽管音乐是不分国界,不分贵贱的,但我想一定的乐理知识对上音乐类选修课还是必要的,上本课程时,我想我做到了心无旁骛,尽情享受音乐,将烦恼暂且搁下。
尽管有时听不懂乐曲所表达的深层含义,但是或多或少的了解了乐曲所表达的情感。
在课堂中我见识了许多中外乐器,欣赏了许多中外名曲,也许是文化差异,艺术品位不同,还是对中华民族特有的乐器比较情有独钟,尤其是有节课讲到二胡,其中《二泉映月》、《赛马》、《光明行》等,让人听后感叹中华民族器乐的无限魅力。
而且在这些曲子中也许是对阿炳坎坷的一生与《二泉映月》悲凉的曲调的共鸣,我对其倍感兴趣。
其实早在接触二胡的时候就听说过《二泉映月》,觉得这么有名的一首曲子肯定非常好听,只是听这个名字觉得肯定是一首意境深远,宛转悠扬的歌曲。
二泉映月赏析

二泉映月赏析引言《二泉映月》是中国著名作曲家孙永法创作的一首二胡独奏曲,该曲曾被选入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名录,被誉为中国音乐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对《二泉映月》进行赏析,从曲名、曲调、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这首曲目。
一、曲名的含义《二泉映月》这个曲名取自古代诗人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其中的“二泉”指的是亭子间的双泉。
曲名中的“映月”则表示亭子中的泉水在月光下的倒影,通过这个形象来表达音乐的意境和情感。
整个曲名抓住了四字词的特性,简洁明了地表达了曲目的主题。
二、曲调的特点《二泉映月》的曲调独特动听,富有中国传统音乐的特色。
它的调式是纯正的江南民间音乐调式,运用了五声音阶,并巧妙地运用了半音阶和三连音的技巧。
整个曲调流畅优美,旋律起伏跌宕,饱含着丰富的情感。
三、表现手法的运用《二泉映月》巧妙地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使得这首曲目更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
首先,该曲采用了变调奏法。
在演奏中,曲目会经历不断的变调,从而使得音乐情感更加丰富。
同时,通过加强层次感的逐渐叠加,使得整个曲目有了更加磅礴的气势。
其次,该曲使用了滑音、吉他音、轻拂琴弦等技法。
这些技法的运用,使得曲目的音乐形象更加丰富多样,独具特色。
最后,该曲巧妙地运用了音乐的起伏变化来表现情感的激荡。
音乐在高潮和低谷之间不断切换,使得听众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曲目中所蕴含的悲喜交加的情感。
四、情感表达《二泉映月》通过曲调、节奏等手法,以及演奏者的表演,将曲目所表达的情感深入人心。
这首曲目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乡情愫、乡土情结巧妙地融入其中,使得听众能够感受到浓厚的故乡情怀和对家园的思念之情。
整个曲目以优美、凄迷而短暂的华彩调子为主线,将人们引入一种遥远而神秘的境地。
细腻的音乐表达了漫天血泪的情感,使得人们在欣赏中能够感受到对故土的思念和对家园的热爱。
结语《二泉映月》是一首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中国传统音乐作品。
通过对曲名、曲调、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等方面的赏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首曲目的艺术价值和审美内涵。
【《二泉映月》教材解读】二泉映月 教材分析

【《二泉映月》教材解读】二泉映月教材分析
乐曲浅析乐曲流畅婉转,意境深邃,流露出伤感怆凉的情绪和昂扬愤慨之情。
表达了阿炳对辛酸现实生活的沉思,寄托了对生活的热爱和憧憬,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在这首乐曲中,阿炳借无锡惠山胜景天下第二泉,抒发了自已饱经辛酸的一生,流露出对坎坷命运运的愤懑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此曲纯粹是感情的自然流露,旋律优美婉转,质朴动人,平静深沉而不乏昂扬之志,缠绵哀怨而饱含愤慨之情,充满浓郁的江南风格。
这是一首用变奏、衍展手法写作的作品。
开始是一个感怀,叹息般的引子,接下来是第一主题,旋律在二胡的低音区进行,低沉压抑,表现了作者心潮起伏的郁闷心情。
第二主题和第一主题对比鲜明,利用不断向上冲击的旋律和多变的节奏表现了作者对旧社会的激烈控诉,展现了他不甘屈服的个性。
这两个主题共做了五次变奏,第一变奏中将每一主题进行了压缩,第二主题却大大扩充,激动有力。
第二变奏中第一主题扩充为两个乐句,第二主题则用离调手法加以发展,将情绪推
向新的高度。
第三变奏迂回平缓,为高潮出现做了准确,第四变奏中第二主题犹如层浪叠涌,表现了阿炳内心积愤的尽情迸发。
旋律在高音区煞住后突兀下沉,第五变奏是以全曲最低音开始做为尾声,给人以意犹未尽之感。
主题的变奏随着旋律的发展,时而深沉,时而激扬,时而悲恻,时而傲然,深刻的展示了作者的辛酸、苦痛、不平与怨愤。
感谢您的阅读!。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
引言概述:
《二泉映月》是中国民族音乐经典之一,具有独特的音乐魅力和文化内涵。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注重传授乐曲的演奏技巧,更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其背后的文化意蕴。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二泉映月》的教学进行反思,希望能够对音乐教育工作者有所启发。
一、历史背景
1.1 了解《二泉映月》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渊源
1.2 探讨曲调中蕴含的中国传统音乐元素
1.3 分析曲谱中的音乐符号和表现技巧
二、技术要点
2.1 强调正确的演奏姿势和手指技巧
2.2 讲解音乐中的节奏感和音准要求
2.3 演示如何表现曲调中的情感和意境
三、文化内涵
3.1 引导学生了解《二泉映月》的文学典故和意象
3.2 分析曲曲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3.3 探讨音乐与文化的互动关系,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四、表现技巧
4.1 指导学生如何运用动态和音色来表现曲调的变化
4.2 强调演奏中的细节处理和音乐表达
4.3 提倡学生在演奏中注重个性化的表现,展示个人风格
五、教学方法
5.1 倡导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包括听力训练、视唱练耳等
5.2 鼓励学生进行音乐创作和表演,提升综合素质
5.3 注重个性化教学,根据学生的特长和兴趣进行个别指导和培养
通过对《二泉映月》教学的反思,我们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演奏水平,更能够引导他们深入理解音乐背后的文化内涵,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希望音乐教育工作者能够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音乐教育体验。
《二泉映月》朗诵文本分析

《二泉映月》朗诵文本分析朗诵一篇文章要正确的做到传情达意,那么必须深入的研究文本。
一、内容梗概:《二泉映月》的故事发生在无锡惠山脚下的“天下第二泉”边。
在一个中秋之夜小阿炳和师傅到泉边赏月,听泉时,身为孩童的阿炳难解饱经沧桑的师傅的话语。
后来,师傅去世了,阿炳也患眼疾双目失明,他只好靠卖艺度日。
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又一次来到二泉边,经历了人生磨难的他从二泉的流水中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于是他拉弓抚弦,创作了一首二胡曲,阿炳用这首曲子表达着他对师傅的思念,对命运的抗争,对家乡的热爱,对音乐的追求……就这样《二泉映月》诞生了,后来这首乐曲成了一支不朽的名曲。
文章描写了二泉的优美景色,重点描写了《二泉映月》的琴曲意境和其中所传递出的情感,从文中我们能感受到阿炳苦难的人生经历,感受到他对音乐的热爱、对命运的抗争,在欣赏文章的同时我禁不住想去倾听《二泉映月》动人心弦的旋律,想进一步了解阿炳……我查找了有关阿炳身世的资料,让《二泉映月》凄婉的旋律在耳畔响起。
二、走进作者,客观地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情感。
虽然本文作者无从知晓,但并不影响这篇文章的价值和它所传递出的情感。
我们可以从文中读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民间音乐家盲艺人阿炳给我们留下了不朽的二胡曲《二泉映月》,从网上也搜到了一些有关的散文和诗歌,那些作品更偏重于对阿炳的怀念和赞美,而本文作者选取了和二胡曲相同的题目作为文题,以故事的形式记叙,便于读者了解民间音乐家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文章浓缩了阿炳苦难的一生,也形象地阐释了《二泉映月》乐曲的丰富内涵,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文章开头作者交待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无锡惠山的“天下第二泉”“ 树木葱茏,藤萝摇曳,碧草如茵,野花遍地,一股涓涓清泉”,这里是优美的风景胜地,阿炳生在惠山脚下,受二泉美景的熏染,江南灵秀的山水给了他不少创作的灵感。
二泉映月带给的启迪与感悟

二泉映月:音乐的启迪与感悟在众多音乐作品中,阿炳的《二泉映月》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这首曲子以其深沉、悠扬的旋律,以及背后所蕴含的丰富情感,触动了无数人的心灵。
本文旨在探讨《二泉映月》所带来的启迪与感悟,展现这首曲子所蕴含的深刻内涵。
一、背景介绍《二泉映月》是阿炳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20世纪初。
阿炳,原名华彦钧,是一位盲人音乐家。
他生活在江苏无锡,深受当地民间音乐的熏陶。
这首曲子是他根据当地流行的乐曲《三潭映月》改编而成的。
阿炳通过演奏这首曲子,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感慨和对命运的无奈。
二、音乐分析《二泉映月》是一首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二胡曲。
在曲子中,阿炳运用了丰富的演奏技巧,如滑音、颤音等,使曲子具有了独特的韵味。
同时,他还巧妙地运用了节奏的变化,使曲子在情感上起伏跌宕。
整首曲子旋律优美、情感真挚,给人以深刻的艺术享受。
三、启迪与感悟1.生活的艰辛与坚韧:《二泉映月》所描绘的不仅仅是一幅美景,更是阿炳对生活的真实写照。
他通过音乐表达了自己在生活中的艰辛与坚韧。
在曲子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阿炳面对生活困境时的不屈不挠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种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能够保持坚韧不拔的态度。
2.音乐的治愈与疗愈:《二泉映月》以其优美的旋律和深情的情感,成为了许多人心中的治愈之音。
在演奏过程中,阿炳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使得这首曲子具有了独特的治愈力量。
当我们听到这首曲子时,仿佛能够感受到阿炳内心的宁静与平和,从而减轻生活中的压力和烦恼。
3.情感的表达与传递:音乐作为一种情感的艺术表现形式,《二泉映月》成功地传递了阿炳的情感世界。
通过这首曲子,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对命运的无奈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这种情感的传递使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阿炳的人生经历和内心世界,从而增强了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
四、具体例子分析以《二泉映月》中的一段为例,这段旋律通过运用滑音和颤音等技巧,展现了阿炳内心的挣扎与无奈。
五年级《二泉映月》课文批评的反义词

五年级《二泉映月》课文批评的反义词
【实用版】
目录
1.课文《二泉映月》的概述
2.《二泉映月》课文批评的含义
3.反义词的概念和作用
4.《二泉映月》课文批评的反义词分析
5.总结
正文
一、《二泉映月》课文概述
《二泉映月》是一篇出现在我国五年级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它描述了二泉映月这一美丽的自然景观。
课文通过描绘二泉映月的形成过程,表现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和自然的力量,同时通过描述游客对二泉映月的赞美,体现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热爱。
二、《二泉映月》课文批评的含义
《二泉映月》课文批评是指对这篇课文的评价,包括对其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的评价。
批评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课文的内容和意义。
三、反义词的概念和作用
反义词是指意思相反的词语,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表达思想和感情,使语言表达更加丰富和生动。
反义词在语言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把握语言的意义和内涵。
四、《二泉映月》课文批评的反义词分析
《二泉映月》课文批评的反义词可以是"赞美"、"肯定"等,因为这些
词语与批评的意思相反。
在《二泉映月》这篇课文中,我们可以看到游客对二泉映月的赞美,这就是对课文的肯定和赞美,是课文批评的反义词。
五、总结
《二泉映月》是一篇描绘自然景观的美丽课文,它通过描绘二泉映月的形成过程和游客的赞美,体现了大自然的魅力和人们对美好事物的热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泉映月曲子分析杨岗中学张晓春《二泉映月》的作者是阿炳(1893-1950)本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江苏无锡人。
幼年随师父学音乐,能演奏多种民间乐器。
中年后双目失明,以沿街卖唱和演奏乐器为生。
师承和发展了江南民间音乐,创作出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等名曲。
音乐作品用古诗的前四句来为第一乐句填词。
二泉映月是中国民间二胡音乐家华彦钧(阿炳)的代表作。
这首乐曲自始至终流露的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思绪情感,作品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显示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它拓宽了二胡艺术的表现力,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
江苏无锡惠山泉,世称“天下第二泉”。
“二泉映月”不仅将人引入夜阑人静、泉清月冷的意境,听毕全曲,更犹如见其人—二泉映月—一个刚直顽强的盲艺人在向人们倾吐他坎坷的一生。
江苏无锡惠山泉,世称“天下第二泉”。
“二泉映月”不仅将人引入夜阑人静、泉清月冷的意境,听毕全曲,更犹如见其人—二泉映月—一个刚直顽强的盲艺人在向人们倾吐他坎坷的一生。
、继长小的引子之后,旋律由商音上行至角,随后在徵、角音上稍作停留,以宫音作结,呈微波形的旋律线,恰似作者端坐泉边沉思往事(片段1)。
第二乐句只有两个小节,在全曲中共出现六次。
它从第一乐句尾音的高八度音上开始。
围绕宫音上下回旋,打破了前面的沉静,开始昂扬起来,流露出作者无限感慨之情(片段2)。
进入第三句时,旋律在高音区上流动,并出现了新的节奏因素,旋律柔中带刚,情绪更为激动。
主题从开始时的平静深沉逐渐转为激动昂扬,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内心的生活感受和顽强自傲的生活意志。
他在演奏中绰注的经常运用,使音乐略带几分悲恻的情绪,这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感情流露。
全曲将主题变奏五次,随着音乐的陈述、引伸和展开,所表达的情感得到更加充分的抒发。
其变奏手法,主要是通过句幅的扩充和减缩,并结合旋律活动音区的上升和下降,以表现音乐的发展和迂回前进。
它的多次变奏不是表现相对比的不同音乐情绪,而是为了深化主题,所以乐曲塑造的音乐形象是较单一集中的。
全曲速度变化不大,但其力度变化幅度大,从pp至ff。
每逢演奏长于四分音符的乐音时,用弓轻重有变,忽强忽弱,音乐时起时伏,扣人心弦。
阿炳经常在无锡二泉边拉琴,创作此曲时已双目失明,据阿炳的亲友和邻居们回忆,阿炳卖艺一天不得温饱,深夜回归小巷之际,常拉此曲,凄切哀怨,尤为动人。
阿炳的朋友陆墟曾这样描写过阿炳拉奏《二泉映月》时的情景:“大雪像鹅毛似的飘下来,对门的公园,被碎石乱玉,堆得面目全非。
凄凉哀怨的二胡声,从街头传来……只见一个蓬头垢面的老媪用一根小竹竿牵着一个瞎子在公园路上从东向西而来,在惨淡的灯光下,我依稀认得就是阿炳夫妇俩。
阿炳用右胁夹着小竹竿,背上背着一把琵琶,二胡挂在左肩,咿咿呜呜地拉着,在淅淅疯疯的飞雪中,发出凄厉欲绝的袅袅之音。
”这首曲子开始并无标题,阿炳常在行街穿巷途中信手拉奏,卖艺时并未演奏此曲,阿炳曾把它称做“自来腔”,他的邻居们都叫它《依心曲》,后来在杨荫浏、曹安和录音时联想到无锡著名景点“二泉”而命名为《二泉映月》(江苏无锡惠山泉,世称“天下第二泉”),这时方定下曲谱。
贺绿汀曾说:“《二泉映月》这个风雅的名字,其实与他的音乐是矛盾的。
与其说音乐描写了二泉映月的风景,不如说是深刻地抒发了瞎子阿炳自己的痛苦身世。
”1950年深秋,在无锡举行的一次音乐会上,阿炳首次也是最后一次演奏此曲,博得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1951年,天津人民广播电台首次播放此曲;1959年10周年,国庆时,中国对外文化协会又将此曲作为我国民族音乐的代表之一送给国际友人。
从此,此曲在国内外广泛流传,并获得很高评价。
1985年,此曲在美国被灌成唱片,并在流行全美的十一首中国乐曲中名列榜首。
后来,彭修文将此曲改编成民族器乐合奏曲;吴祖强改编成弦乐合奏曲;丁芷诺、何占豪改编为小提琴独奏曲;丁善德改编成弦乐四重奏等等。
中国唱片社曾将阿炳于1950年夏演奏此曲的钢丝录音制成唱片,畅销海内外。
熟悉的乐曲,仿佛把我们带入了山水秀丽的江苏无锡:在我们的眼前,仿佛展现出惠山“天下第二泉”那美丽的景色。
伴着泉水的涌动,这支婉转的乐曲又仿佛在向我们讲述着一个不平凡的故事。
曲子的作者名叫华彦钧,出生在江苏无锡。
他对民间音乐有着强烈的兴趣,从小就学了击鼓,吹笛,拉二胡,弹琵琶。
十五六岁时,已成为当地一名出色的乐师。
而他三十四岁的时候,疾病使他双目失明了。
贫病交加的他,流落在街头,生活极为艰苦。
但他骨气刚毅,从不乞求别人的施舍,而是以卖艺为生。
他就是我们所熟悉的——瞎子阿炳。
阿炳长期生活于社会的底层,有着鲜明的爱憎,他曾编演过许多乐曲,刚才我们所听到的,就是阿炳的二胡曲代表作《二泉映月》。
由于他生活在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他也曾编演过许多讽刺性的乐曲,向邪恶势力挑战,如《听松》《汉奸的下场》等曲目,表达了他对日寇及汉奸的极大的义愤,而他因此也成为了反动当局的眼中钉、肉中刺。
1947年,阿炳遭国民党殴打成疾,被迫停止了卖艺生活。
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坎坷岁月,阿炳终于盼到了全国的解放,他的艺术生涯也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
1950年夏,中央音乐学院采访了阿炳,并在匆忙中录下了他所弹奏的《二泉映月》《听松》《大浪淘沙》《昭君出塞》等六首乐曲。
他还答应半年后继续录制二三百首二胡曲。
可是,由于他长期遭受旧社会的折磨,竟于当年12月4日吐血去世了。
阿炳之死以及他数百首乐曲的失传,不能不说是中国音乐史上永远无法弥补的一大损失。
《二泉映月》作为他仅保留下来的几首曲目之一,显得弥足珍贵。
据说录音后,杨先生问阿炳这支曲子的曲名时,阿炳说:…这支曲子是没有名字的,信手拉来,久而久之,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杨先生又问:…你常在什么地方拉?‟阿炳回答:…我经常在街头拉,也在惠山泉庭上拉。
‟杨先生脱口而出。
…那就叫《二泉》吧!‟我说:…光《二泉》不像个完整的曲名,奥曲里有首《三潭印月》,是不是可以称它为《二泉印月》呢?‟杨先生说:…印字是抄袭而来,不够好,我们无锡有个映山河,就叫它《二泉映月》吧。
‟就这样,《二泉映月》流传了下来,而它也被看作是作是作者一生呕心沥血的艺术结晶。
《二泉映月》以一种抒情式的音乐语言,向我们描绘了月映惠山泉的景色和作者那无限深邃的感情。
全曲共分为六段,经历了五次变奏。
在曲子开端是一段引子,它仿佛是一声深沉痛苦的叹息,仿佛作者在用一种难以抑制的感情向我们讲述他一生的苦难遭遇。
仿佛在乐曲开始之前,作者已经在心中默默地说了好久了,不知不觉地发出这声叹息,乐曲如同一个老艺人,在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上徘徊,流浪,而又不甘心向命运屈服。
他在倾诉着在所处的那个时代所承受的苦难压迫与心灵上一种无法解脱的哀痛,他在讲述着他辛酸悲苦而有又充满坎坷的一生,毫不掩饰地表达出作者心中的真挚感情。
第四段到达了全曲的高潮,我们仿佛可以听到阿炳从心灵底层迸发出来的愤怒至极的呼喊声,那是阿炳的灵魂在疾声呼喊,是对命运的挣扎与反抗,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昂扬的乐曲在饱含不平之鸣的音调中进入了结束句,而结束句又给人一种意犹未尽之感,仿佛作者仍在默默地倾诉着,倾诉着,倾诉着……可以说,这首曲子无论是在创作还是演奏上,都充分地表达出了作者心中的真挚感情,它不仅在国内深得人民喜爱,也在国际乐坛上获得了很高的评价。
它以它深沉、悠扬而又不失激昂的乐声,撼动着千百万人的心弦……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对该曲的评价:“我应该跪下来听……”那是1978年,小泽征尔应邀担任中央乐团的首席指挥,席间他指挥演奏了勃拉姆斯的《第二交响曲》和弦乐合奏《二泉映月》(改编),当时,小泽征尔并没有说什么。
第二天,小泽征尔来到中央音乐学院专门聆听了该院17岁女生姜建华用二胡演奏的原曲《二泉映月》,他感动得热泪盈眶,呢喃地说:“如果我听了这次演奏,我昨天绝对不敢指挥这个曲目,因为我并没有理解这首音乐,因此,我没有资格指挥这个曲目……这种音乐只应跪下来听。
”说着说着,真的要跪下来。
他还说:“断肠之感这句话太合适了”。
同年9月7日,日本《朝日新闻》刊登了发自北京的专文《小泽先生感动的泪》。
《二泉映月》自此漂洋过海,得到了世界乐坛的赞誉。
二泉映月——根据华彦钧先生二胡曲填词刘周心似泉水冷,萧萧风吹月独明;人世间,酸甜苦辣尽,到头总如月影空。
昨夜无月,叹泉水淙淙溺侬心;想弦月曾经,凄凄惨惨照愁人。
功名富贵如烟散,花落人亡似飘蓬。
多少孽冤,此生处处尽遭逢;奈何有恨,历遍沧桑还是恨。
堪怨月圆豪门宴,月缺月半生柔情;粼粼波光载美色,粉黛玉体陈。
一回望月一回明,不识人间有峥嵘;只问风月憔悴损,岂怜沦落饿死人;我今有泪对月下,泪落泉中无处寻;经年往事才回首,数语难尽,月儿弯弯泉中空,欲上天入地总无门。
谁怜我月经风雨,风雨蹒跚月朦胧;仰天难见月色明,低头惟觉泉水冷;春冷夏还冷,秋冷冬亦冷;泉冷不知天下病,月寒未解老与贫;从来兴衰浮沉,善恶终报应。
清辉刺破遮月云,愁肠泻地,风吹雨打尽。
古今事,一样粪土掩悲容。
泉响击空明,逐水逝去水还生;人愿一轮常满盈,百年人异月同;消磨潘不辨黄泉仙境。
败柳残红可飞升,留得一天恨,看破老死心。
附记:“二泉映月”乃华彦钧先生二胡曲,余谓二泉映月,泉者冷也,月者寒也,所以冷眼看世界焉。
因为之词,以辅是曲云尔。
注:侬,指我王明生评析:华彦钧(阿炳)先生创作的二胡曲《二泉映月》,是享誉全世界的经典名曲。
这首词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作者对原曲精神的理解——即“泉者冷也,月者寒也”,二泉映月喻意“以冷应冷”,就是以冷峻之心直面冷酷现实。
全词既如泣如诉,又大彻大悟;既哀怨凄婉,又愤怒抗争;既执著于浮沉,又超脱于名利,对世界的观察直接冷峻,对人生的感悟透彻淋漓,伤而不悲.能提能放。
譬如:“功名富贵如烟散,花落人亡似飘蓬”可谓如泣如诉;“清辉刺破遮月云,愁肠泻地,风吹雨打尽”可谓哀怨凄婉;“古今事,一样粪土掩悲容”可谓大彻大悟;“历遍沧桑还是恨”可谓愤怒抗争。
更有“月儿弯弯泉中空,欲上天入地总无门,谁怜我月经风雨,风雨蹒珊月朦胧”使人顿感无助,孤苦仿徨,不知所从;“仰天难见月色明,低头惟觉泉水冷,春冷夏还冷,秋冷冬亦冷,泉冷不知天下病,月寒未解老与贫”使人益觉凄冷,荡气回肠,如霜似冰;“留得一天恨,看破老死心”,使人陡增沧桑,无限惆怅,百感交集。
阿炳是这位艺人的乳名,他的姓名叫“华彦钧”(1893年8月17日-1950年12月4日),是江苏省无锡东亭人,是当地“雷尊殿”一位道士——华清和的儿子。
华清和名号为“华雪梅”,擅长演奏二胡、三弦、琵琶等乐器;其中,以琵琶演奏最为精通。
华彦钧4岁丧母,由同族婶母抚养。
8岁随父亲在道观里学习音乐演奏(学习鼓、笛、二胡、琵琶等);12岁已能演奏多种乐器,20岁时,父亲患病去世;21岁时患了眼病,34岁双目失明;因社会动乱、生活无着,道产卖空,他无法再做道士,只得流落街头,以卖艺为生,饱受了人间的艰辛和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