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泉映月的主要内容

合集下载

《二泉映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二泉映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二泉映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作者:来源:《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12年第03期一、品析小阿炳的“看、听”1.“二泉映月”其实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请同学们阅读全文,找出描写二泉景色的相关词语,边读边想象那美妙绝伦的风景。

2.谁来说说“二泉映月”的景色,可以用上课文中的词语。

出示相关词语:树木葱茏藤萝摇曳一泓清泉蜿蜒而来缓缓流淌静影沉璧月光如银月光似水月光照水水波映月3.刚才我们透过语言文字看到了二泉的美景,那么年幼的阿炳来到二泉边,能看到如此美景吗?(能,小阿炳当时没有失明)4.可是,师父却不问他看到什么,而是问他听到什么。

那么,阿炳听到什么呢?(除了淙淙的流水,他什么声音也没有听见。

)5.这是为什么呢?(引读师父的话语)师父的这句话你能听懂吗?小阿炳能听懂吗?(依据学生回答相机理解“饱经风霜”一词)6.小结:没有经历过风霜的人,是不会听出泉水中奇妙的声音,也不会完全理解师父的话语。

阿炳也是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二、想象阿炳的坎坷经历1.今后的岁月里,阿炳会饱经什么风霜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3自然段,想象阿炳的艰难经历。

2.阿炳这十年来饱经的风霜有哪些?(双目失明,生活穷困,疾病折磨……)在困境中阿炳是怎样做的呢?(板书:做)3.有感情读出阿炳与命运的抗争。

(配《二泉映月》选段)三、前后比照阿炳的“看、听”1.又是一个中秋夜,饱经风霜后的阿炳再次来到二泉,此时的他又是什么感受呢?请自读课文第4自然段。

2.此时的阿炳看到什么?(双目失明的他什么也看不见)3.十年前的中秋夜,阿炳还和师父一起欣赏二泉映月的美景,十年后的中秋夜,物是人非,师父已经离开人世,自己也饱经风霜,双目失明,再也看不见二泉映月的景色了,他从淙淙水声中听到什么?(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4.这个句子中的各部分是不是结构相同?“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四个部分结构相同,这就是排比句。

二泉映月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范文.doc

二泉映月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范文.doc

【主持词大全】课文浓缩民间艺人阿炳艰辛苦难的一生,记叙了《二泉映月》这首名曲的形成过程,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下面为各位同学带来课文《二泉映月》的主要内容。

课文无锡的惠山,树木葱茏,藤萝摇曳。

山脚下有一泓清泉,人称“天下第二泉”。

有一年中秋之夜,小阿炳跟着师父来到泉边赏月。

水面月光如银,师父静静地倾听着泉声。

突然,他问小阿炳“你听到了什么声音?”小阿炳摇了摇头,因为除了淙淙的流水,他什么声音也没有听见。

师父说“你年纪还小,等你长大了,就会从二泉的流水中听到许多奇妙的声音。

”小阿炳望着师父饱经风霜的脸,懂事地点了点头。

十多年过去了,师父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

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

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

他多么希望有一天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啊! 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

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

只有那淙淙的流水声萦绕在他的耳畔。

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

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听着,听着,阿炳的心颤抖起来。

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

他的手指在琴弦上不停地滑动着,流水月光都变成了一个个动人的音符,从琴弦上流泻出来。

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

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

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

它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

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就这样,一首不朽的乐曲诞生了——这就是经后人整理并定名为《二泉映月》的二胡曲。

《二泉映月》优秀教学设计

《二泉映月》优秀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小学语文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第十册第9课课文。

【二】教材简解:《二泉映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文情皆美、真挚感人的好文章。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与文本对话,在对文本的逐步解读中感受和体验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从而学习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三】目标预设: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主人公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四】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体会阿炳的坎坷经历,了解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五】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

”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朗读、闭眼、想象,让学生走近阿炳,走进文本进行有创意的阅读,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六】设计思路:《二泉映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

课文浓缩了民间音乐家阿炳艰辛苦难的一生,记叙了《二泉映月》这首名曲的形成过程,再现了《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由于阿炳生活的那个年代离现在的孩子也比较遥远,对于缺乏生活经验的小学生来说,领悟文章的中心以及乐曲所表达的情感,有一定难度。

于是,我采用“创设情景、以读代讲、读中感悟”的方法进行本课教学。

本课教学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置身于浓浓烈烈的情感体验之中,把蕴含于语言文字中的情感读懂悟透,以获得真真切切情感熏陶,努力体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中国音乐作品赏析

中国音乐作品赏析

▪▪▪▪▪▪▪▪▪▪▪▪▪▪(1)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1、作者简介:▪阿炳,原名华彦钧,阿炳是他的小名。

生于1893年7月,卒于1950年12月。

阿炳二十多岁时,患了眼疾,又死了父亲,贫病交加,眼疾恶化,双眼相继失明,从此,人家便叫他瞎子阿炳。

阿炳从童年起就同他父亲华雪梅学习音乐。

华雪梅是一位道士,是当地道教音乐界所公认的技艺杰出的人材,阿炳的音乐修养最初主要的基础出于道家音乐,而且是出于家传。

阿炳双目失明后得不到有钱的斋主的欢迎,只能离开道门,开始以卖唱为生。

▪在无锡市里,一位戴着墨镜,胸前背上挂着笙、笛、琵琶等乐器,手里拉着胡琴,在街头上行走的,这人便是阿炳。

私生子的社会地位,使他自幼遭人冷眼和歧视,但也形成了他倔强和敢于反抗的性格。

他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饱尝了人间的辛酸与欺凌。

▪阿炳纯粹靠奏唱来维持生活,他从来没有做过向人乞怜的样子,他在黑暗、贫困中挣扎了几十年,他对痛苦生活的感受,通过他的音乐反映出来,没有因为生活艰难困苦而潦倒、庸俗,相反,他的音乐透露出一种来自人民底层的健康而深沉的气息。

阿炳用他的生命凝成了《二泉映月》等不朽作品。

在解放后,当人民政府派人去关心他,去整理他的音乐作品时,他却无法了愿,突然吐血病故了。

2、一系列的因素造就了他超人的毅力与卓越的才华:1)能够演奏多种民族乐器;2)受道教音乐和民间音乐的熏陶;3)具有很高的音乐天赋;4)坎坷不平的人生经历。

3、流传于世的作品:▪三首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三首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

其中《二泉映月》获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奖。

4、曲名的来历:乐曲本来是没有标题的,而是即兴商定的,因此我们对音乐的理解不应完全借助于标题,把它看作是一首以描绘景色为主的作品,而应从乐曲本身的音乐表现进行恰当的、合乎情理的分析。

二泉映月:无锡惠山二泉享有天下第二泉的美称,是阿炳常去游玩的地方。

他双目失明后,才奏出《二泉映月》一曲,用音乐形象来描绘他想象中的旧时曾目睹的美丽风景,而他当时所感到的却是漆黑一片,这就使得他在婉转优美的旋律中,时时流露出伤感苍凉的情调。

二泉映月的画面描写

二泉映月的画面描写

二泉映月的画面描写
《二泉映月》是中国古代名曲之一,这首曲子描绘了一个宁静美丽的夜晚景象。

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来描述《二泉映月》的画面描写。

首先,从音乐的角度来看,《二泉映月》以其悠扬的旋律和细腻的音色展现了一幅宁静的画面。

曲子开头以轻柔的琴声描绘了宁静的夜晚,仿佛置身于一片静谧的月夜之中。

随着曲子的进行,音乐逐渐变得高亢激昂,如泉水奔涌而出,表达了月光下的生机和活力。

其次,从自然景观的角度来看,《二泉映月》描绘了一幅月色如水的画面。

曲子中的琴声如同清泉般流淌,仿佛在月光下泛起涟漪。

整个曲子给人一种宁静而又清新的感觉,让人仿佛置身于一片宁静的山谷之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

再次,从情感的角度来看,《二泉映月》通过音乐表达了人们对美好夜晚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

曲子中的音符流畅而又优美,给人一种宁静和安详的感觉。

在听曲时,人们可以感受到月光的温柔和夜晚的宁静,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作曲家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
的热爱。

最后,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看,《二泉映月》是中国古代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首曲子是由中国著名琵琶演奏家刘天华改编自
古琴曲,通过刘天华的演绎,使得这首曲子在世界范围内广为人知。

《二泉映月》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还传递了中国文化
中追求和谐、宁静的价值观念。

总的来说,《二泉映月》的画面描写通过音乐的方式展现了一
个宁静美丽的夜晚景象,让人们感受到月光下的宁静和美好。

它不
仅是一首音乐作品,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和对自然的赞美。

同时,
它也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展示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魅力。

《二泉映月》教案(优秀8篇)

《二泉映月》教案(优秀8篇)

《二泉映月》教案(优秀8篇)泉映月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查阅交流资料了解阿炳坎坷的一生,并通过朗读理解4、5两个重点段。

从而能理解欣赏音乐《二泉映月》。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个重点段。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动机1、课前播放《二泉映月》,欣赏画面师:中秋之夜,瞎子阿炳又一次来到了美丽的二泉,皎洁的月光照耀着清冽的泉水,淙淙流淌的泉声拨动了饱受穷困折磨的阿炳的心弦。

看,他用颤动的手操起了琴弦。

听,如泣如诉的琴声在池畔久久回响。

你从音乐里听到了什么,用一句简单的话说说感受。

(用仿佛听到了、或看到了或感受到了)2、《二泉映月》是阿炳几十年心血的结晶,如今他已成千古绝唱,享誉世界。

同学们想真正欣赏这首驰名中外的二胡曲的丰富内涵,必须深刻理解乐曲背后的故事。

二、找精彩片段练读1、下面,老师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最精彩的部分自己练习朗读,要求正确、流畅,如果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就更好了。

(板书:读)2、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3、生个别朗读三、理解重点片段并指导美读1、出示: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

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1)读了这两句话,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吗?(阿炳为什么小时侯听不到声音,长大了就能听到了呢?阿炳为什么会从泉水中听到这么多声音呢?)(2)其实,解决这些问题并不难,只要知道阿炳的一生是怎样度过的就可以了。

课文中就有关阿炳身世的介绍,看谁读书最仔细,把他找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3)一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4)课文中介绍是非常简单的仅凭这样的几句话我们还不能深刻的理解阿炳的内心世界。

课前老师让你们搜集了阿炳的有关资料,来谈谈你对阿炳的了解。

(学生谈阿炳的故事)(5)多媒体出示阿炳身世,指导朗读。

阿炳,原名华彦钧,江苏无锡人。

在中国音乐家的故事里找不到他的名字,因为他只是一个民间艺人。

他是道士之子,自小便生活在道观之中。

《二泉映月》教学案_教案教学设计

《二泉映月》教学案_教案教学设计

《二泉映月》教学案_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二泉映月》的曲调和构成。

2.能够正确演奏《二泉映月》的乐曲。

3.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表演能力。

教学内容:1.《二泉映月》的曲调和构成。

2.练习跳弓、顺弓和继续弓等技巧。

3.集体合奏及个人表演。

教学准备:1.音乐教室。

2.小提琴及琴弓。

3.乐谱及音乐播放设备。

4.学生练习提高。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教师播放《二泉映月》的音乐,让学生细细聆听。

2.教师引导学生分享对这首曲子的感受和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学习乐曲曲调和构成(15分钟)1.教师讲解《二泉映月》的曲调和结构。

2.教师演奏示范,帮助学生理解曲调。

3.学生一起练习乐曲的主题和变奏部分。

三、练习技巧(30分钟)1.教师讲解并示范不同的技巧,如跳弓、顺弓和继续弓等。

2.学生按照教师指导进行练习,重点练习技巧。

3.教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指导和调整。

四、集体合奏(20分钟)1.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集体合奏,分配不同的声部和乐器。

2.教师注意指导学生的演奏技巧和音乐表达。

3.学生逐渐熟悉合奏的过程和感受。

五、个人表演(20分钟)1.学生个人或小组进行表演。

2.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演奏技巧和表演能力。

3.其他学生进行欣赏和评价,互相学习和交流。

六、总结(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和感受,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提出一些乐曲的延伸学习,并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二泉映月》的曲调和构成有了更深的了解,并通过练习技巧和集体合奏提高了演奏水平。

同时,个人表演环节也让学生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并通过互相欣赏和交流提高了音乐欣赏能力。

可以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音乐素材,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二泉映月的课文内容

二泉映月的课文内容

二泉映月的课文内容二泉映月这篇课文浓缩了民间艺人阿炳艰辛苦难的一生,记叙了《二泉映月》这首名曲的形成过程,再现了《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下面请欣赏为大家带来二泉映月的课文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二泉映月》课文内容无锡的惠山,树木葱茏,藤萝摇曳。

山脚下有一泓清泉,人称“天下第二泉”。

有一年中秋之夜,小阿炳跟着师父来到泉边赏月。

水面月光如银,师父静静地倾听着泉声。

突然,他问小阿炳:“你听到了什么声音?”小阿炳摇了摇头,因为除了淙淙的流水,他什么声音也没有听见。

师父说:“你年纪还小,等你长大了,就会从二泉的流水中听到许多奇妙的声音。

”小阿炳望着师父饱经风霜的脸,懂事地点了点头。

十多年过去了,师父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

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

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

他多么希望有一天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啊!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

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

只有那淙淙的流水声萦绕在他的耳畔。

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

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听着,听着,阿炳的心颤抖起来。

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

他的手指在琴弦上不停地滑动着,流水月光都变成了一个个动人的音符,从琴弦上流泻出来。

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

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

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

它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

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就这样,一首不朽的乐曲诞生了——这就是经后人并定名为《二泉映月》的二胡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泉映月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本文主要讲了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整个过程,以及阿炳苦难的一生。

表现出了阿炳热爱音乐,热爱生活,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第一段(1—2):二泉的自然环境和小跟着师傅到赏月的情景。

第二段(3—4):不幸的经历没有泯灭对音乐、生活的热爱,他又来到,心潮激荡,似乎听到人世间的不平之声。

第三段(5—6):在二泉边用倾吐自己的情怀,创作出不朽的名曲。

《二泉映月》由阿炳所创,也由他亲自演奏。

阿炳的演奏技艺是他二胡艺术成就中的重要部分,他的二胡演奏细腻深刻、潇洒磅礴、苍劲有力、刚柔相济、感人至深,他民间音乐修养广博,演奏技巧精湛高超,在当时无人能出其右。

在演奏该曲时,他运用二胡的五个把位,并配合多种弓法的力度变化,在变奏中起伏跌宕,情景交融,将意境展现得无比深刻,具有很强的抒情性。

相关文章内容分析:
课文浓缩了民间艺人阿炳艰辛苦难的一生,记叙了《二泉映月》这首名曲的形成过程,再现了《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此课文被收入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0课、冀教版五年级上册、鄂教版6年级下册第13课。

在众多的演奏形式中,人们对《二泉映月》的内涵把握也有着不同的见解。

倾听《二泉映月》是畅快的,融入其中后,便真的感知了它的愈久弥珍,回味悠长。

在这忧伤而又意境深邃的乐曲中,不仅流露出伤感怆然的情绪和昂扬愤慨之情,而且寄托了阿炳对生活的热爱和憧憬。

全曲将主题进行时而沉静,时而躁动的变奏,使得整首曲子时而深沉,时而激扬,同时随着音乐本身娓娓道来的陈述、引申和展开,使阿炳所要表达的情感得到更加充分的抒发,深刻地展开了阿炳一生的辛酸苦痛,不平与怨愤,同时也表达了他内心的一种豁达以及对生命的深刻体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