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型口服抗凝药这篇文章全说清楚了
如何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

如何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梁岩:医脉通2015-09-23发表评论分享9月18日至20日,2015年中国高血压年会暨第17届国际高血压及相关疾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顺利召开。
会上,来自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及阜外医院的梁岩教授做了题为“如何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的精彩报告,医脉通对梁教授的报告进行了整理,与大家分享。
2013年EHRA指南背景及目的2013年EHRA颁布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指南时,已有研究发现NOAC可作为VKA代替药物用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血栓栓塞预防。
各生产企业对自己的产品进行的产品介绍、患者卡片及信息广告等存在很多不同之处,这造成了NOAC 应用的混乱。
作为研究和产品介绍的补充,2013年EHRA指南致力于制定统一的使用方法以指导医生合理使用NOAC,并对15种临床情况提出了可行性建议,该指南内容分为3部分,包括治疗前特殊评估、治疗中注意事项及特殊情况的处理。
2015年8月,NOAC应用指南进行了更新,主要是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使用NOAC 时的适应症/禁忌症进行了更新。
新指南明确提出,所有机械瓣均不适用于NOAC,中重度二尖瓣狭窄(以风湿性心脏病为主)也不建议使用NOAC,而应选择华法林;轻中度瓣膜疾病可用NOAC,严重主动脉瓣狭窄也可用NOAC,但资料有限,而国外多数主动脉瓣疾病是通过干预进行治疗,而非单纯药物治疗;生物瓣可用NOAC,但手术前三个月不建议使用;二尖瓣成形及修复在术后3~6个月不建议使用NOAC,其后可以使用;经皮主动脉瓣扩张或植入也可使用NOAC,但缺乏前瞻性资料,而且术后可能需要单联或双联抗血小板药合用,因此需注意出血风险;肥厚性心肌病可使用NOAC,但同样缺乏前瞻性资料。
与以往指南相比,新指南有更多的数据支持,因此推荐内容也更加简洁且容易操作,而且对NOAC适应症级禁忌症的规定更加明确,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在对患者使用NOAC之前,首先要对其进行获益/风险评估,根据患者指征选择合适的抗凝药物,同时考虑合用PPI并监测基线血红蛋白及肝肾功能,此外还应加强对患者的教育,建立患者卡片,强调依从性的重要。
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在静脉血栓栓塞症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在静脉血栓栓塞症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摘要:在临床上,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治疗和预防的关键在于抗凝,由于其患病率与患者年龄增长呈正相关,因而抗凝治疗期间年龄较大者面临的出血风险更大。
而针对此类患者,采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s)治疗是一个新选择,其中已被批准用于治疗的主要包括4种药物,即依度沙班、阿哌沙班、Xa因子抑制利伐沙班、直接凝血酶抑制剂达比加群等。
有研究显示对于75岁以上VTE患者,采用NOACs治疗的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抗凝药物,且不会显著增加抗凝相关的出血风险。
但对于85岁以上VTE患者采用达比加群治疗后,与年轻VTE患者相比其出血风险显著增加,目前对于老年VTE患者,采用阿哌沙班、利伐沙班治疗的长期疗效已获得肯定。
因此本文特对NOACs在VTE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做了深入分析,以期为临床治疗该病症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关键词:静脉血栓栓塞症;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应用效果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其发病率随患者年龄增长而不断提高,且具有潜在致死风险。
在总体人群中,初发症状性VTE的年发病率约1‰-2‰,且老年人群(85岁以上)年发病率约8‰【1】。
针对此类患者,临床治疗的主要措施即为抗凝,而传统的抗凝药物主要为华法林和肝素等,其在治疗VTE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由于华法林与多种食物或药物具有相互作用,且肝素需行皮下或者静脉注射,因而服药剂量需根据凝血酶原时间监测结果加以频繁调整。
而作为治疗VTE的新选择,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s)在治疗VTE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且其弥补了传统抗凝药物的不足,其优势在于服药剂量固定、起效迅速、无需实验室监测等。
本文特将NOACs在VTE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做如下综述。
1.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的药理作用机制1.1利伐沙班该药可对与凝血酶原结合状态或游离状态的Xa因子加以抑制,因而是一种直接的Xa因子抑制剂,属于小分子药物,其生物利用度高达80%以上,且口服吸收迅速,用药后3h即可达到血药浓度峰值,具有5-9h的半衰期,且可经肾脏排除1/3的原型,而其余的可经胆道系统排除。
新型口服抗凝药

新型⼝服抗凝药1916年,约翰霍普⾦斯⼤学的⽣理学教授William Henry Howell在寻找促进凝⾎的物质去解决⼿术过程中的⼤出⾎,他安排学⽣Jay McLean提纯⾎⼩板和⽩细胞中的脑磷脂,并证明脑磷脂能够依靠钙离⼦激活凝⾎酶原,中和凝⾎酶⽽⽌⾎,相反McLean提纯到的脑磷脂具有强⼤的抗凝作⽤,之后Howell改进提纯⽅法得到了⾼纯度的具有良好抗凝作⽤的肝素。
凝⾎机制(参考资料1)经过改进和发展,抗凝药后⾯⼜相继出现了低分⼦肝素(Heparin)、阿司匹林(Aspirin)、华法令(Warfarin)、氯吡格雷(Clopidogrel)、替格瑞洛(Ticagrelor)等。
肝素主要通过增强或激活抗凝⾎酶-3(AT-Ⅲ),并抑制凝⾎酶原的激活过程⽽发挥抗凝作⽤。
阿司匹林虽然为解热镇痛抗炎药,但可通过降低环氧化酶-1(COX-1)活性,阻断花⽣四烯酸代谢路径,进⽽阻滞前列腺素合成,减少⾎栓素-A2⽣成,从⽽抑制⾎⼩板聚集和抗⾎栓形成。
华法令则可通过抑制维⽣素K参与的凝⾎因⼦Ⅱ、Ⅶ、Ⅸ、Ⅹ的在肝脏的合成,抑制凝⾎过程⽽发挥抗凝作⽤。
氯吡格雷选择性地抑制⼆磷酸腺苷(ADP)与它的⾎⼩板受体的结合以及ADP介导的糖蛋⽩GPⅡb/Ⅲa复合物的活化,发挥抑制⾎⼩板聚集的作⽤。
以上为传统常见的抗凝药,过去及当前在预防及抑制⾎栓形成⽅⾯有⼴泛的应⽤,⽽出⾎等不良反应也增加了使⽤该类药物的风险。
新型⼝服抗凝药(new oral anticoagulant,NOAC)类似于华法令,主要作⽤于凝⾎因⼦激活过程⽽发挥抗凝作⽤,NOACs通过肾脏和粪便代谢为主,减少了肝脏负荷和发⽣肝损伤的概率,⽽且还研制出了相应的拮抗剂(部分还未上市),具有良好的应⽤前景,⽬前上市的新型⼝服抗凝药主要包括两⼤类:凝⾎因⼦Xa抑制剂:利伐沙班(Rivaroxaban)、阿哌沙班(Apixaban)、依度沙班(Edoxaban)和贝曲沙班(Betrixaban)等。
新型抗凝药使用注意事项

在下一次服药时间即可启用新的抗凝药,肾功能 不全的可能需要延迟给药
肝素类转换为新型抗凝药
UFH停药后即可服用新型抗凝药 LMWH在下次注射时服用新型抗凝药
从新型抗凝药转换为注射用 在下次服药时注射给药,肾功能不全时可能需要
抗凝药
延迟给药
抗血小板药转换为新型抗凝 药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停药后即可服用新型抗凝药
第四节
出血风险
与华法林相比的出血风险
பைடு நூலகம்
新型抗凝药
利伐沙班 阿哌沙班 艾多沙班 达比加群
出血风险
颅内出血风险 致命性出血风险 消化道出血风险
降低
不增加
增加
降低
不增加
不增加
降低
不增加
不增加
降低
不增加
增加
第五节
药动学参数
药品 名称
利伐 沙班
阿哌 沙班
艾多 沙班
达比 加群
前 作用靶 生物利 Tmax
药点
用度
第一节
作用机制
第一节
华 法 林
作用机制
凝血因子Ⅶ、 Ⅸ
凝血因子Ⅹ 凝血因子Ⅱ (凝血酶原)
凝血因子Ⅶa、 Ⅸa
凝血因子Ⅹa
凝血因子Ⅱa (凝血酶)
利伐沙班等 达比加群
第二节
适应证
房颤
瓣膜性房颤,包括机械瓣膜,中、重度二尖瓣狭窄, 首选华法林
非瓣膜性房颤,选择新型抗凝药
第二节
适应证
髋膝关 节术后抗凝
15mg、20mg剂量时,应与食物同服
达比加群需整粒服用,不能掰开服用,该 药可能对食管有损伤,建议服用时须饮足 量水(100ml以上),服药后保持直立或 坐位30min以上,餐时和餐后即可服用
新型口服抗凝剂:凝血酶和因子Xa抑制剂

新型口服抗凝剂:凝血酶和因子Xa抑制剂华法林曾作为唯一的口服抗凝剂,临床应用近50年,因其治疗窗口较小,需要根据INR调整个体用量。
另一个新型口服抗凝药,达比加群酯,美国批准用于房颤患者的卒中预防已3年,利伐沙班及阿哌沙班也批准用于该适应症。
新型口服抗凝药治疗窗口宽,服用剂量固定无需实验室监测和剂量调整,但目前临床仍有争议。
达比加群酯是一个口服的前体药物,在体内通过血浆酯酶水解为达比加群,竞争性抑制凝血酶;利伐沙班、阿哌沙班是非前体药物,竞争性结合因子Xa活性部位而起抗凝作用。
新型口服抗凝药(凝血酶和因子Xa抑制剂)具有速发速止,不需要对急性血栓患者早期静脉抗凝,对需要“搭桥”治疗的高危患者也不需要静脉抗凝,不受食物影响及肝脏代谢的限制,药物相互作用少,无需实验室监测等优点。
使用方便,具有较大的使用潜能,尤其是房颤患者;颅内出血及潜在的出血并发症风险较低,减少了解毒剂的使用。
主要的不足之处:肾功能损害严重的患者禁忌或减量,治疗时间往往较长,缺乏检测药物浓度的有效方法,也无有效评估方法来调整剂量(滴度)以及确定是治疗失败抑或依从性差,可能过度使用,药物费用较高,半衰期短,如果一剂不服导致抗凝或抗栓作用迅速下降,影响疗效,遇到大出血,或者急诊手术等时没有特殊解毒药。
拮抗剂及实验室监测达比加群酯尚无拮抗剂,血液透析可在2-3小时内清除不到60%;利伐沙班、阿哌沙班与蛋白结合紧密,血透不能清除,没有有效拮抗剂。
严重出血时,可使用凝血酶原复合物、VⅢ因子抑制物旁路活性药物及重组VII因子对抗NOCAs的抗凝作用。
达比加群酯可通过蝰蛇毒凝血时间(ECT)、稀释凝血酶时间(TT)进行监测,有足够敏感性;对于Xa拮抗剂,PT比PTT更敏感。
PT对阿哌沙班监测效果低于利伐沙班;抗因子Xa发色法分析将会是一个监测Xa拮抗剂血药浓度敏感性、特异性较高的检查方法。
新型口服抗凝剂的治疗需要特别关注依从性,一次药物的漏服往往引起严重后果。
新型口服抗凝药物临床应用

新型口服抗凝药物临床应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即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物,NOACs)是维生素K拮抗剂(VKAs)的替代药物,用于预防房颤患者的卒中,并且已成为首选,特别是新近开始抗凝治疗的患者。
但实际临床用药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不合理使用的情况,下面分析几种容易出错的问题并给出预防建议。
NOAC在房颤患者中的应用房颤增加缺血性脑卒中及体循环动脉栓塞的风险,因此抗凝治疗是房颤治疗的核心策略之一。
分型界定既往对房颤患者应用抗凝药时,需要区分瓣膜性房颤与非瓣膜性房颤,因为两种房颤类型的血栓栓塞风险差异巨大。
但瓣膜性房颤情况多样,其血栓风险各异,简单地以瓣膜或非瓣膜性房颤进行界定,容易产生歧义和混淆。
2016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房颤管理指南废除了非瓣膜性房颤的概念,而将注意力转移到那些需要采取特殊抗凝策略的房颤类型。
2018年,欧洲心律学会(EHRA)发布的房颤患者应用NOAC 的实践指南中也不再使用非瓣膜性房颤概念。
适用疾病EHRA指南指出,NOAC禁用于合并机械人工瓣膜或中、重度二尖瓣狭窄(通常是风湿性)的房颤患者,其血栓形成机制与其他房颤不同,是NOAC临床试验的排除标准;轻、中度其他原发性瓣膜病(如轻、中度主动脉瓣狭窄或反流,退行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等)包含在NOAC临床试验中。
尽管严重主动脉瓣狭窄、生物瓣膜、二尖瓣修复或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TAVI)的相关数据有限,但这些患者使用NOAC是可以接受的。
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使用NOAC的经验有限,但从病理生理学角度,这些患者可以使用NOAC。
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风险较高,推荐口服华法林抗凝。
多项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显示,NOAC降低卒中或全身性栓塞风险的疗效优于或非劣效于华法林,同时显著降低了出血性卒中发生率。
适用人群与白种人群比较,中国人群的缺血性卒中与出血性卒中风险均较高,需要接受有效的抗凝治疗,同时还应注意规避出血风险。
而在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时,亚洲人群的最佳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范围比其他人群更窄,即使在INR较低时发生颅内出血的风险也显著高于白种人,这使得华法林在亚洲人群中的应用难上加难。
新型口服抗凝剂临床应用的进展

新型口服抗凝剂临床应用的进展钱方毅【摘要】血栓栓塞症是临床上常见的致残及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治疗上应用口服抗凝剂(VKA,现主要为华法林)已有半个多世纪,疗效显著,但缺点也多.其后相继推出肝素、低分子肝素、磺达肝癸钠、水蛭素及比伐卢定等抗凝药,但均须注射,长期使用不便.最近研制出三种新型口服抗凝剂(达比加群,利伐沙班,阿哌沙班)具有许多优点,已发表了多项重要的临床试验,取得了令人鼓舞的临床效益,在许多情况下可以作为第一线抗凝药替代华法林或低分子肝素应用,是心血管病治疗学上的重要进展.【期刊名称】《中国循环杂志》【年(卷),期】2012(027)004【总页数】5页(P246-250)【关键词】口服抗凝剂,新型;血栓栓塞症【作者】钱方毅【作者单位】100101,北京市,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6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血栓栓塞症(Thromboembolism)是当前全球致残和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涉及动脉、静脉及心脏,动脉血栓栓塞症将导致心脑血管病,如脑卒中、急性冠脉综合征及系统性栓塞。
近年来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如肺栓塞(PE)及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受到了广泛的重视。
最早应用的口服抗凝剂为维生素K拮抗剂(VKAs),已有60余年历史,目前临床应用的主要制剂为华法林(Warfarin),至今仍然是可以长期应用的唯一口服抗凝剂,预防和治疗多种血栓栓塞症十分有效。
其后出现了快作用注射抗凝剂肝素,继之又推出低分子肝素(LMWH)、磺达肝癸钠,不但简化了用药方式,可以皮下注射,且无需做凝血功能监测,提高了疗效,减少了出血风险。
水蛭素及其衍生物比伐卢定为肝素安全有效的替代药,可用于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且不易发生导管血栓[1,2]。
最近研制出数种可以阻滞凝血酶合成的特异凝血因素的新型口服抗凝剂,主要有达比加群、利伐沙班及阿哌沙班3种[1-6],已完成多项三期临床试验,这些新药具有许多优点,目前认为在许多情况下,新型口服抗凝剂可以作为第一线药物替代华法林或低分子肝素用于预防和治疗多种血栓栓塞性疾病。
新型口服抗凝药的应用

用药剂量与给药方式
用药剂量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选择合适的用药剂量。通常会根据患者的体重、病 情等因素来决定。
给药方式
新型口服抗凝药的给药方式一般为口服,每日固定时间服用一次。部分药物可能需要空 腹或餐后服用,具体按照医生或药品说明书的建议进行。
监测与随访
监测指标
在服用新型口服抗凝药期间,应定期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以确保药物效果和预防出血风险。 常见的监测指标包括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和凝血酶原时间等。
特殊人群用药
老年患者、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等特殊人群在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时应谨慎评估风险和获益。
04
新型口服抗凝药的未来 发展与研究方向
新药研发进展
研发新型抗凝药物
01
针对不同凝血途径和靶点,研发更高效、安全的新型口服抗凝
药物,以满足临床需求。
优化药物剂型和给药方式
02
改进现有抗凝药物的剂型和给药方式,提高患者的用药便利性
肝肾功能不全患者
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在使用传统 抗凝药物时容易出现药物蓄积 和毒性反应。
新型口服抗凝药在肝肾功能不 全患者中的使用需谨慎,根据 患者的肝功能和肾功能状况调 整剂量。
对于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 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个 体化评估和用药指导。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药物分类与代表药物
直接凝血酶抑制剂
代表药物为达比加群酯和阿加曲班。
直接Xa因子抑制剂
代表药物为利伐沙班、阿哌沙班和依度沙班。
间接Xa因子抑制剂
代表药物为磺达肝癸钠。
02
新型口服抗凝药的临床 应用
预防血栓形成
预防静脉血栓栓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新型口服抗凝药,这篇文章全说清楚了!
本文将对NOACs的适用范围、抗凝效果的评估、拮抗剂的作用机理等3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值得收藏!作者丨一条锦鲤来源丨医学界心血管频道非维生素K拮抗的口服抗凝药(NOACs)包括直接抑制II因子的达比加群和抑制Xa的沙班(-Xaban)类药物(如利伐沙班)。
尽管在现阶段的临床研究中NOACs还在没有拮抗剂的状态下“裸奔”,使用NOACs发生大出血的风险也并不大于使用维生素K拮抗剂(VKAs,华法林),但当使用NOACs的患者出现了危及生命的出血或者需要行急诊手术时,能迅速逆转抗凝作用的NOACs的则更能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1NOACs的使用指征目前NOACs用于非瓣膜性房颤/房扑下的卒中预防、静脉血栓治疗、髋/膝关节置换术后静脉血栓的预防、全身情况较差病人的静脉血栓预防等4种情况。
图1:NOACs适应证NOACs有3个固有属性与严重出血或施行急诊手术相关:起效快:NOACs的抗凝峰值在口服药物后1-3小时,因此发生出血或施行急诊手术时间与末次服用的时间间隔非常重要。
半衰期短:与华法林相比,NOACs药物半衰期更短(分别为36-42小时以及10-14小时),在不使用拮抗剂情况下,针对服用NOACs后出现出血的支持治疗时间要短于华法林。
手术方面,在服用NOACs后8-12小时即可进行急诊手
术。
经肾排泄:所有NOACs的排泄都在一定程度上依赖肾脏,评估肾清除率对于大出血及需要行急诊手术的患者尤为重要,有效循环血量减少以及手术打击都可能造成急性肾损伤,此时NOACs的清除率会相应下降。
因此,当我们在处理使用NOACs发生出血或需要实施急诊手术的患者时,需要格外注意:①确定使用的具体药物、剂量以及该患者存在的需要抗凝治疗的适应证;②确定距离上一次服药的时间;
③评估出血的严重性或急诊手术的紧迫性;④计算肌酐清除率以评估肾功能。
2NOACs抗凝效果的评估使用NOACs时不常规监测凝血功能,然而评估凝血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发生严重出血的风险,帮助确定急诊手术施行时机、确定发生急性肾损伤患者血液中NOACs的累积量。
图2:现阶段评估NOACs抗凝效果的试验汇总达比加群低剂量使用时以浓度依赖性延长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药浓度增加到一定水平后aPTT则进入平台,且结果的敏感性与试剂盒选择有关。
相比之下,凝血酶时间(TT)对于达比加群的定性更有意义,在仅有少量达比加群存在时,TT也有显著的延长。
同时,稀释的PT、蛇静脉酶凝结显色分析可以实现达比加群定量试验,两种试验都可以在血药浓度0~50
ng/ml范围内准确测定出达比加群浓度。
有研究表明使用旋转弹性测量法进行的粘弹性试验与血中达比加群水平也有相关性,或成另一潜在的定量试验方法。
沙班类药物对于TT
影响要远大于aPTT,与达比加群相同,沙班类药物对于TT 延长的程度也与试剂盒的选择相关,且每种药物对于PT延长的程度不同,其中以阿哌沙班最弱而利伐沙班最强。
因而,TT只能定性检测利伐沙班,而对其他的沙班类药物无显著意义。
沙班类药物的血药浓度与抗凝效能的关系可以用特异性药物标定的抗Xa因子试验量化(比如低分子肝素),但目前还没有广泛应用于临床。
3特异性拮抗剂及作用机理目前,有3种NOAC的拮抗剂处于研发状态,分别是:①已经在多国上市的达比加群的特异性拮抗剂idarucizumab;②在药监局审核中的抗Xa(沙班类药物)的拮抗剂Andexanet ;③仍处于III期评估但声称能拮抗所有NOACs的ciraparantag。
鉴于抗Xa拮抗剂尚未上市,凝血酶原复合物现在还用于处理使用沙班类药物并出现致命出血病人的抢救。
图3:拮抗剂的特异性作用机理详见下图Idarucizumab是达比加群的人源单克隆抗体,其对达比加群的亲和力是凝血酶的350倍,在肾功能正常人群中的半衰期约为45分钟。
在包含18-80
岁肾功能正常或轻微受损志愿者的II期临床研究中,idarucizumab可以清除血中的达比加群并迅速逆转达比加群的抗凝作用。
现idarucizumab已投入多国市场。
Andexanet
是一种重组的Xa因子,丙氨酸替代了Xa因子原本的丝氨酸活性位点以消除其催化活性,敲除的γ-羧基谷氨酸膜结合功能区可以防止其参与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形成。
Andexanet
和Xa因子与沙班类药物的亲和力相似。
同时Andexanet也可以逆转低分子肝素和普通肝素的抗凝作用。
因Andexanet 与Xa相似度高,还可以竞争性与组织因子通路抑制物(TFPI)结合,形成没有生物学作用的复合物,从而降低血液中TFPI活性。
没有TFPI调节VIIa-组织因子复合物,凝血酶原片段1.2,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D-D二聚体会有一过性的上升,因沙班类药物与TFPI竞争性与Andexanet 结合,上述一过性升高的程度会减轻。
据报道,Ciraparantag(PER977; Perosphere)是一种分子量小的带正电荷颗粒,可以以氢键和电荷间作用的方式与所有的NOACs 以及肝素结合。
同时可以与钙离子螯合剂结合,比如枸橼酸钠。
其逆转抗凝作用仅可通过测定全血凝血时间实现,这一检测需要即时微流体装置支持。
Perosphere已经研发出相应的装置,但尚未通过监管部门审核。
其他的逆转抗凝策略:凝血酶原复合物(PCC)是最常用的促凝剂,离体和体内实验均证明其对于NOACs的抗凝效果有逆转作用。
多项研究表明包含3或4种因子的PCC可以在一定程度内缩短PT至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
有限的临床数据提示,对于使用沙班类药物发生严重出血的病人,可以使用包含4种因子的PCC 以25-50 IU/kg的剂量逆转出血。
在PCC无效的情况下,推荐使用factor eight inhibitor bypassing activity(FEIBA)和重组凝血因子VIIa(rFVIIa)。
FEIBA是一种包含II、IX、X、
激活的VII因子以及C、S蛋白和TFPI的凝血酶原复合物;rFVIIa是一种可以与组织因子在受损血管位置结合并诱导凝血酶生成的重组VII因子。
两种制剂在血友病和对VIII、IX 因子有自身抗体的患者中均已被批准使用,同时超适应症可也用在NOACs导致的威胁生命出血情况下。
4解决方案多数发生抗凝剂相关出血的病人都可以采用支持治疗方法,如扩容、必要时输注浓缩红细胞、暂时停用抗凝药物等。
实验室检查应该包括血常规、PT、aPTT、肌酐、肌酐清除率,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可加测NOAC药物浓度,医生需要考虑末剂使用时间是否在过去的24小时内。
末次使用NOACs时间非常重要,因为拮抗剂很少会用于肾功能健或会轻度受损且末次时间>24小时的患者中。
末次使用在2-4小时内且过量使用抗凝剂的患者可应用活性炭处理,以减少药物吸收并降低血药浓度。
除此之外,联合用药也会影响治疗,如长期使用氯吡格雷、普拉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的病人需要同时输注血小板。
图4:根据患者出血量的不同可以采取不同的临床策略必须紧急应用拮抗剂指征包括:①当病人出血伴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重要部位(如颅内、眼内、心包)出血时;②当病人需要施行不能推迟的急诊手术时。
当得到凝血相关检查结果后应立即使用拮抗剂,以免延误病情。
图5:其他应用NOAC拮抗剂的指征见下表在使用达比加群的患者中,急诊手术可在使用idarucizumab后即刻进行。
拮抗剂能效可以
通过aPTT评估,条件允许下可以采用稀释的凝血酶时间蛇静脉酶凝结显色分析定量评估。
若患者用药后再发生出血,可以加顿idarucizumab;若实验室检查提示达比加群浓度仍较高,可考虑idarucizumab加顿。
使用达比加群并伴随急性肾损伤的患者可以考虑采用透析。
但因apixaban,edoxaban 和rivaroxaban的蛋白结合性,透析法并不适用。
氨甲环酸是一种抗纤溶药物,可以抑制血凝块溶解,被广泛应用于创伤、心脏大手术以及骨科手术后。
现阶段尚无氨甲环酸可用于NOACs相关出血的证据,但低剂量使用时,其副反应较少。
一旦出现抗凝药物相关性大出血,医生则需要重新评估患者的抗凝治疗。
有证据显示再评估可以减少中风的发生和再次发生大出血的死亡率,且重新开始抗凝的时机应根据病人发生再出血的风险而个体化确定。
多数发生胃肠出血的患者常在出血后的1-2周继续抗凝治疗,发生颅内出血的患者在出血后的3-4周继续抗凝治疗。
5总结NOACs因不需监控凝血功能且可以固定剂量服药,在便利性上胜于以华法林为代表的VKAs。
在中风、房颤微小血栓生成、以及深静脉血栓预防方面都不逊色于VKAs,且颅内出血风险要低于VKAs,但发生严重出血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在使用NOACs的患者发生严重出血或者需要施行急诊手术时,idarucizumab和andexanet分别可以迅速逆转达比加群和沙班类药物的抗凝
作用。
在andexanet正式通过审核之前,PCC或可以逆转沙
班类的抗凝效果。
队列研究显示PCC可以提升止血效果,但其有效性仍需要与andexanet相比较。
以上所提到的特异性的逆转方法相对昂贵,而且会增加患者的血栓风险。
因此,抗凝药物的拮抗剂使用需要严格把握指征,抗凝药物应当在患者稳定后及时重新使用。
此外,还有一些逆转抗凝的药物以及促凝药物还在研究的早期阶段,能否与andexanet和ciraparantag相提并论仍待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