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用药的安全性

合集下载

用药安全心得体会(通用篇)

用药安全心得体会(通用篇)

用药安全心得体会(通用篇)药物在人类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够帮助人们预防和治疗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然而,药物的使用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果不注意用药安全,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健康问题甚至危及生命。

在长期的用药安全意识培养和实践中,我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特此分享。

第一,正确选择药物。

在选择药物时,应根据自身的病情和医生的指导,遵循合理用药的原则。

首先要了解药物的名称、规格、性状、适应症和剂量等基本信息,避免购买错误的药物。

其次,应遵循医嘱,不随意更换药物剂型和品牌。

不同的剂型和品牌在有效成分、药物含量和溶解度等方面可能存在差异,盲目更换可能影响药效。

最后,应根据自身的身体条件和过敏史,避免使用对药物存在过敏反应的药物。

第二,正确使用药物。

在使用药物时,要遵循医生的用药指导,按照规定的剂量、时间和使用方式正确使用药物。

首先要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了解用药的注意事项和禁忌症,避免不当的用药。

其次,在使用口服药物时,要注意饭前饭后的时间差,避免与食物相互影响。

同时,还要遵守用药时间表,按时服药,避免忘记或错过服药。

最后,在使用外用药物时,要遵循正确的涂抹方法,避免过多或过少使用药物,以免影响疗效。

第三,注意药物的保存。

在存放药物时,要遵循合理的保存方式,确保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首先要选择阴凉、干燥、通风的地方存放药物,避免阳光直射和潮湿环境。

其次,要将药物放在儿童无法触及的地方,避免误食。

另外,还要谨慎保存药物的有效期,及时清理过期药物,避免使用过期药物带来的不良反应。

第四,避免滥用药物。

滥用药物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行为,可能会导致严重的药物依赖和药物过量。

在用药过程中,要坚持合理用药的原则,遵循医生的指导,不盲目增加药物剂量,也不随意延长药物使用时间。

同时,要避免通过朋友、亲戚或互联网等渠道购买未经医生指导的药物,以免因用药不当导致健康问题。

第五,警惕药物的副作用。

药物在起到治疗作用的同时,也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

安全用药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项

安全用药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项

安全用药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项引言: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药物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正确合理地使用药物不仅可以治疗疾病,还能提高生活质量。

然而,不安全的用药行为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副作用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了解和遵守安全用药的重要性及相关注意事项对于每个人来说都至关重要。

一、安全用药的重要性1. 保障治疗效果正确合理地使用药物是保障治疗效果的关键。

只有按照医嘱或说明书上的指导使用药物,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达到预期效果。

在使用时,应注意剂量、频率和持续时间,并避免忽略任何一个步骤。

2. 避免副作用许多药物都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虽然大多数轻微且可接受,但也有些可能对身体造成影响。

通过正确合理地使用药物,并遵守医嘱或说明书上的建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不良反应的风险。

3. 提高用药经济性按照医嘱或说明书上的指导使用药物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和错过时机。

正确用药可以减少重复购买相同药品的情况,从而节省开支。

二、安全用药的注意事项1. 遵循医生指示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遵循医生或专业人士的建议。

他们根据你个人的病情和身体特点来推荐或处方药物,并提供正确使用方法和剂量。

如果有任何疑问或困惑,应及时与医生沟通。

2. 了解药物信息在使用新药之前,务必了解其功效、剂量以及可能出现的副作用等信息。

可以阅读相关知识书籍、咨询专业人士,或查阅信誉可靠的健康网站。

3. 选择正规渠道购买为了确保购买到质量合格的药品,应选择正规渠道购买。

去正规医院就诊并按处方购买,或者到合法可信赖的实体店铺购买。

避免网上随意购买、从“灰色”市场购买或向不明渠道购买药物。

4. 严格遵守剂量与用法正确的剂量和用法对于安全用药至关重要。

一方面是降低可能的不良反应,另一方面是保障治疗效果。

切勿随意增减药物剂量或更改使用方法,如需调整应咨询医生。

5. 注意贮存方式正确的贮存方式能够延长药物的保质期并保持其有效性。

多数药物需要避光、置于阴凉干燥处,并远离小孩和宠物。

浅谈西药临床合理用药的安全性与应对策略

浅谈西药临床合理用药的安全性与应对策略

浅谈西药临床合理用药的安全性与应对策略
西药临床合理用药的安全性是指在医学专业知识的指导下,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以及
药物的药物学性质、疗效、副作用和药代动力学等因素,选用适当的药物、合理的剂量和
给药途径,以达到最佳的疗效和安全性。

合理用药需要医生具备专业的药物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能够准确判断患者的病情
和用药需要。

医生应该根据病情和患者的个体差异,选择适当的药物,并确保药物的剂量
和给药途径符合标准,避免出现过量用药或者不良反应。

合理用药还需要患者积极参与,根据医生的指导按时、按量服药。

患者应该了解药物
的适应症、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并遵循医嘱使用药物,不得擅自增减剂量或者中断用药,以免影响疗效或者引起药物耐药性。

合理用药需要医院和药店加强药物管理。

医院应该建立完善的药物管理制度,包括严
格控制药物的采购、储存和配送,确保药物的质量和安全性。

药店应该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不得销售假药或者超过有效期的药物,同时积极开展用药知识宣传,提高患者的用药安全
意识。

合理用药还需要正确评估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一些新药上市时间短,临床使用经验
较少,其安全性和长期疗效有待观察。

医生应该根据当前证据和实践经验,综合评估药物
的疗效和安全性,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权衡利弊,做出科学决策。

西药临床合理用药的安全性与应对策略需要医生、患者和医院等多方共同努力。

医生
要具备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患者要积极参与,医院要加强管理,并且需要正确评估药
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并获得良好的疗效。

简述安全用药

简述安全用药

简述安全用药
安全用药是指在人们使用药物时遵循正确的用药原则和规范,保证药物的安全有效性,以最大程度地减少药物可能带来的风险和副作用。

以下是安全用药的几个要点:
1. 遵医嘱用药: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药物,按照医生的处方用药剂量和频率,不自行增减药物剂量或停药。

2. 注意药物说明书: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了解药物的适应症、用法用量、禁忌症、副作用等信息,如有疑问应向医生或药师咨询。

3. 不滥用药物:避免滥用药物,不盲目服用药物以求快速治疗,不同时服用多种药物,避免服用已过期或使用不明药物。

4.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某些药物与其他药物、食物或饮品可能发生相互作用,影响药物的疗效或产生副作用,应避免同时使用,如果遇到该情况应及时告知医生。

5. 个体差异:不同人对药物的反应有所不同,一些人可能对某些药物过敏或不耐受,应特别注意。

老年人、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使用药物也需谨慎。

6. 储存药物:药物应储存在阴凉、干燥、通风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和高温,还要注意药物的保存期限,避免使用过期药物。

7. 报告副作用:如果在使用药物过程中出现异常反应或副作用,应及时向医生或药师报告,寻求帮助和指导。

总之,在使用药物时,要根据医生的建议,仔细了解药品的相关信息,遵循用药的规范,注意药物的储存和使用过程中的安全问题,以确保药物的安全有效使用。

浅淡临床合理用药的安全性及措施

浅淡临床合理用药的安全性及措施

浅淡临床合理用药的安全性及措施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用药安全性的关注也日益增加。

医学界一直在强调临床合理用药的重要性,而安全性则是临床合理用药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浅淡临床合理用药的安全性及相应的措施。

一、临床合理用药的定义临床合理用药是指在临床实践中,医生按照医学常识,结合患者个体特点,合理地选用药物进行治疗。

临床合理用药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治疗的效果,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的发生。

临床合理用药的安全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药物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药物不良反应是指在用药过程中,由于患者对药物作用的个体差异导致的不良反应。

而毒副作用则是由于药物本身的毒性导致的不良反应。

临床合理用药的安全性就是要尽量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的发生。

2. 药物相互作用: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同时使用时,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影响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3. 药物滥用和误用:医生和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如果出现滥用或误用药物的现象,都有可能导致用药安全性的问题。

4. 药物残留和排泄:一些药物在体内残留时间过长或者排泄不畅,都可能导致药物积累和中毒的风险。

5. 药物质量问题:药品的质量问题也是影响药物安全性的一个重要因素,药品如果质量不合格,就可能导致患者使用后出现不良反应。

为了提高临床合理用药的安全性,医学界和药学界一直在不断研究和实践,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和建议。

1. 临床用药指南:根据国内外最新的临床研究成果,制定相应的临床用药指南。

这些指南将包括药物的适应症、剂量、给药途径、不良反应等信息,医生在实际用药时可以参考这些指南,以提高用药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2. 药师介入:在医院内设立药师团队,对医生进行用药方面的指导和介入,及时发现和纠正用药上的问题。

3. 监测和评估:建立严格的用药监测和评估制度,及时发现和处理药物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

4. 用药教育:开展患者用药的相关教育,提高患者对药物的正确使用和安全性的认识。

浅淡临床合理用药的安全性及措施

浅淡临床合理用药的安全性及措施

浅淡临床合理用药的安全性及措施合理用药是指在满足治疗需要的同时,充分考虑药物的疗效、安全性和经济性等因素,以最小的剂量给予患者治疗,减少患者的毒副作用和药物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速度。

在临床应用中,施用药物时必须严格遵循临床合理用药的原则,从而确保药物治疗的安全性,避免不必要的风险,提高治疗效果。

本文将从安全性和措施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安全性1.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处理药物的不良反应是影响药物安全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其临床表现因药物种类而异。

由于患者的生理、病理、营养等因素的不同,导致药物的不良反应与剂量、用法、时间等因素有关。

为了预防和处理药物的不良反应,在使用药物之前应充分了解药物的使用方法、不良反应和预防方法。

患者在用药过程中要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情况,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用药,及早治疗。

2.用药量的控制和调整在临床应用药物时,需对药物的用量进行控制和调整,以达到最佳的疗效和药物安全性。

药物的用量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代谢率、肝肾功能状态等因素进行调整。

应了解药物的用药剂量和剂型,通过按照规定的剂量给药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并在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药物反应,不断调整用药量以达到最佳疗效。

3.药物互相作用的控制药物间的相互作用是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药物的相互作用不仅会影响药物的疗效,还会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

为了减少药物的相互作用,应对患者所服用的药物和剂量进行控制和调整,或者根据临床情况选择靶向治疗。

此外,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应暴露出自己所用过的药物,以便医师进行药物干预和调整。

二、措施1.加强医学知识的学习医务人员应加强对临床用药的相关知识的学习,及时更新用药指南和技术规范。

医护人员应加强对患者的药物宣教,引导患者正确选择药物,避免自行使用药物的不良后果。

对于不同病种的患者,医护人员应对其进行个性化用药,减少药物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2.规范用药流程在临床用药过程中,需要对每一位患者制定专属的用药方案,并按要求完成用药记录。

浅谈西药临床合理用药的安全性与应对策略

浅谈西药临床合理用药的安全性与应对策略

浅谈西药临床合理用药的安全性与应对策略近年来,随着临床医学的不断发展,西药在医疗领域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而临床合理用药的安全性始终备受关注,因为西药的不当使用可能会带来一系列的不良影响。

合理用药已经成为临床医生和患者共同面临的挑战。

本文将从西药临床合理用药的安全性出发,探讨应对策略。

一、西药临床合理用药的安全性1. 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高西药临床应用中,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高,这对患者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药物过敏、药物中毒等,严重者会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成为临床医生必须要重视的问题。

2. 药物相互作用的影响在西药临床应用中,药物相互作用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不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会导致疗效降低或者增加毒副作用,因此临床医生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来避免药物相互作用的发生。

3. 药物滥用和错误用药在临床应用中,由于医生和患者对药物的认知不足或者局限性,容易导致药物滥用和错误用药。

比如一些患者可能会滥用抗生素或者镇痛药物,导致药物耐药性的增加,甚至有些药物可能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

1. 加强用药指导和监测临床医生在开具药物处方时,需要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用药指导,并告知患者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

在患者用药期间,医生需要定期进行用药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药物不良反应和相互作用。

2. 严格控制药物的使用和配伍医生在用药选择和配伍时,需要严格按照药物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来选择并搭配药物,避免不必要的药物使用和相互作用的发生。

3. 提倡科学用药在临床实践中推动科学用药,避免药物滥用和错误用药。

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和用药方案,避免盲目使用药物。

4. 完善药物管理制度医院应当建立健全的药物管理制度,加强药物管理和使用的规范化,减少药物丢失和错误用药的发生。

医院也应当定期举办药物知识培训和考核,提高医护人员的用药水平和意识。

5. 提高患者用药自觉性医生需要教育患者加强用药自觉性,正确理解和遵循医嘱,避免擅自更改或停止药物的使用。

浅淡临床合理用药的安全性及措施

浅淡临床合理用药的安全性及措施

浅淡临床合理用药的安全性及措施深入浅出的临床合理用药是确保患者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

合理用药旨在优化药物的疗效,同时尽量减少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

在临床实践中,为了确保患者的安全性,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

医务人员应了解药物的研发过程和药物的相关信息。

这包括药物的化学性质、制剂特性、适应症、用法与用量、不良反应及药物相互作用等。

只有充分了解药物的特性,医务人员才能更好地应用药物,确保药物的合理使用。

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用药。

药物的应用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身体状况、代谢能力、肝肾功能以及伴随疾病等因素。

还应考虑患者的药物过敏史、既往用药史以及禁忌症等。

仅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务人员才能选择合适的药物、确定适当的剂量和疗程。

当医务人员给患者开具处方药时,应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并严格按照药物的适应症、用法及剂量等使用。

对于有毒副作用的药物,医务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定期进行生化指标的监测,及时调整药物的用量和疗程。

还应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有关药物的注意事项,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医务人员还应关注药物的相互作用。

不同药物之间可能会发生相互作用,导致药效增加或减低,甚至产生毒副作用。

在给患者开具药物时,医务人员应询问患者是否正在使用其他药物,包括处方药和非处方药。

在必要时,还应咨询药师或其他专科的医生,以确保处方药物的安全使用。

医务人员在使用新药时也必须格外小心。

新药可能具有未知的药物特性和未知的不良反应。

在使用新药时,医务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并及时报告药物的不良反应。

为了确保临床合理用药的安全性,医务人员应了解药物的特性,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用药,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关注药物的相互作用,并密切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

在使用新药时也要特别小心。

职业医务人员应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临床知识,以更好地保障患者的安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药物相互作用的影响



相互作用包括有益和不良相互作用。不良相互作用会造成药物治疗作用 减弱,导致治疗失败,也会使毒副作用增加或治疗作用过度增强而危害 人体。包括药效学和药动学方面的药物相互作用。例如:呋塞米和氨基 糖苷类、头孢菌素均有一定耳毒性,合用时则毒性增强,这是药效学方 面的药物相互作用。异烟肼引发肝炎的发生率为 0.1%,当与利福平合 用时肝炎的发生率比单用时高10倍,这是由于利福平对异烟肼水解酶具 有诱导作用,使异烟肼的代谢产物乙酰肼释放增加,而乙酰肼具有肝毒 性。这就是药动学方面的药物相互作用。 不良相互作用造成的危害,有时是可根据其药理作用进行预测,但大多 数是在造成危害后才发现。因此,联合用药应合理并加强观察,预防ADR 的发生。 强化在职人员的安全用药意识。 全面提升医务人员的用药水平,医政管理部门应制定相应的安全用药管 理制度,如抗菌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维生素、非甾体抗炎药等临床 应用指导原则等,强化医务人员的安全用药意识。
药品作为一类特殊商品,既具有一般商品的特征, 同时又具特殊性(专属性、高科技性、双重性、限时 性、信息不对应性、无价性和可靠性)。几千年的历 史教训告诉人们,完全按照一般商品的规律对待药 品,人类将要受到应有的惩罚。

药品的概述

药品除治疗作用外,也存在危害性,它能损害患者,造成残 疾,甚至死亡。药物性损害或疾病现已成为主要致死疾病之 一,位于心脏病、肿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脑卒中之后, 位居第5。据报道,美国医院患者发生药物性损害而死亡的病 例每年约为10万;依据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2005年报 告:我国每年发生药品不良反应者大约250万人次,由此而住 院者100万多人次,其中死亡50万人。药物性损害现已对人类 健康构成威胁,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引起人们的广泛关 注。依据WHO和联合国的公报,除正常和疾病致死外,2005年 全球人类的主要的死亡原因排序为:
一、药物本身的不良反应:
如服用氟西汀等药可能会使患者产生食欲减退或自杀倾向等;服用利血平、可乐定可导 致男性性功能障碍;服用四咪唑引起迟发性脑炎;服用加替沙星造成血糖紊乱。另外, 多种药品联合使用也可由于药效学或药动学的影响,使药物之间产生有益的或不良的相 互作用。药物与食物的相互作用也是影响安全用药的原因之一。由于葡萄柚汁为肝药酶 抑制剂,患者在服用一些需要肝药酶参与代谢的药物时,同服葡萄柚汁会对药物的代谢 产生影响,使药物的毒性增加,如肾移植后应用抗排异剂环孢素,葡萄柚汁可抑制其代 谢酶CYP3A4使其在体内蓄积易致肾毒性。服用羟甲戊二酰酶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他汀类 药)同时服用阿司咪唑、红霉素、环孢素、吉非贝齐,可致血浆碱性磷酸激酶(CPK)浓度 上升,诱发肌痛、横纹肌水解和急性肾衰竭甚至死亡。 制剂的赋形剂对安全用药也会产生影响,如一些以乙醇做为溶媒的药物,用后有可能出 现戒酒硫样反应等。用药剂量过大、疗程时间过长、滴速过快也是产生用药不安全的原 因。如万古霉素滴注的浓度过浓或滴速过快可引起类似过敏的“红人综合征”。

病有了进一步认识和警惕。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
第二节 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一、抗菌药物概述 抗感染药是用于治疗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螺旋体、衣原体、支原 体、立克次体、原虫以及蠕虫等)侵犯人体后所致的各部位感染或传染病的药物, 其含盖广泛。其中抗菌药物(Antibacterial drugs)主要对抗细菌,包括有抗生素 、合成抗菌药、抗真菌药、抗结核分枝杆菌药、抗麻风分枝杆菌药等。 20世纪是抗菌药物业绩辉煌的历史瞬间,1928年,英国微生物学者弗莱明在实验中 偶然发现青霉素(Penicilline);1935年德国推出磺胺药前体—百浪多息 (Prontosil);1941年青霉素上世并应用,开拓了现代抗微生物化疗的新纪元;此 后,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和氟喹诺酮类等抗菌药相继 上市,使有效地防治细菌感染的幻想成为现实。 抗菌药物的问世改变了人类历史,它赋予极有学识的医师治愈了梅毒、天花、麻疹 、肺炎等传染病。没有抗生素,许多今天活着的成人,或许在婴儿或青年时期就已 夭折;没有抗菌药物,在1938以后的15年,100万人将死于流感和肺炎,7万多个母 亲死于产褥热,13万人死于梅毒。20世纪50年代美国出版的《药物的奇迹》一书曾 指出:感谢抗生素!从1920年美国人平均寿命54岁而到今天的75岁,在延长的近20 年的岁月里,首要归功于抗菌药物。

二、影响药物临床安全性的患者自身因素

患者本身的因素也影响药物临床安全性,年龄影响表现为由于老年生 理机能的变化,ADR发生率增加。性别的影响表现为女性的药品不良 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发生率多于男性,女性月经期、 妊娠期对药物敏感性增加。基因的多态性的影响表现为对于细胞色素 P450酶2C19突变型的患者,使用奥美拉唑、苯妥英钠等药时,患者出 现血药浓度过高,易出现中毒等ADR表现。患者疾病状态的影响表现 为对于肝肾功能损害的病人,用药剂量应适当减少,否则易造成蓄积 中毒。另外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是保证临床安全用药的非常重要原因, 自行加大或减少剂量、不按时用药、加用其他药物都会对用药安全带 来影响。另外,服用异烟肼、甲硝唑时禁酒,否则可致戒酒硫反应; 服用异烟肼期间禁食鱼、奶酪、葡萄酒,否则是可能引起酪胺综合征 ;服用利福平期间禁食牛奶、豆浆、麦乳精、茶等,否则影响其吸收 。
五、药源性疾病的危害

人类对药源性疾病的认识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早在1870年-1890年,人 们对氯仿麻醉造成猝死的原因进行调查,最终了解到是氯仿增强心肌对儿茶酚 胺的敏感性,造成患者心律失常而死。1937年美国有107例患者死于磺胺酏剂, 原因是酏剂中含有的助剂二甘醇增强药物的毒性,进而促进了美国FDA对新药审 批和上市后药物的严格管理制度。20世纪40年代后,以青霉素、链霉素为代表 的多种抗生素研制成功,使过敏性休克、第8对颅脑神经损害、肾损害等损害更 为常见。20世纪60年代后,肾上腺皮质激素在临床上广泛应用,药源性疾病更 出现了增加趋势。特别是60年代的沙利度胺(反应停)事件,在欧洲引发了1万多 例海豹肢畸形婴儿的“药害”灾难;70年代醋氨心安(心得宁)上市3年左右,发 现严重的“眼-黏膜-皮肤”综合征,致使患者失明,腹膜纤维化,甚至导致肠梗 阻而死亡。90年代苯丙醇胺(PPA)导致的脑中风和死亡事件,2003年西立伐他 汀(拜斯亭)导致的横纹肌溶解、肌痛和死亡而撤除市场的事件。 一系列惨痛的事件引起医药学界和整个社会的极大震惊,也使人们对药源性疾


1.肾毒性




肾脏是人体主要排泄器官,具有丰富的血液供应,特别易受药物的影响。 常见的有肾毒性药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抗癌药甲氨蝶岭以及某些β-内酰胺类抗 生素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吸收甚微,不经代谢而以原型药从肾中排泄,约有5% ~8%在近曲小管重吸收,并在此蓄积,致使肾小管发生病变。 (1)肾组织血液供应量大,两个肾虽只占体重的0.4%左右,但在安静状态下,每分 钟有20%~25%的心输出量流过,因此,易受到药物峰浓度的影响。 (2)肾有相当大的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积,抗原抗体或其复合物易于在表面沉积。 (3)肾脏还有独特的逆流系统,可使肾髓质间隙液中某些非盐的溶质浓缩,使浓度 远远高于血浆水平。 (4)肾脏又是机体的主要排泄器官,无论是肾小球滤过或经肾小管分泌的药物,均 在肾脏的局部形成高浓度,从而引起肾脏损伤。可引起肾毒性的抗菌药物有以下几 类:①多肽类如杆菌肽、万古霉素、多黏菌素B及多黏菌素E;②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③两性霉素B;④四环素类;⑤氟喹诺酮类;⑥磺胺类。 肾毒性的表现有轻度的可逆性肾小球、肾小管损伤,严重的不可逆性肾功能衰竭, 临床可见蛋白尿、管型尿、血肌酐、尿素氮值升高,严重时可引起少尿、无尿或肾 功能衰竭。磺胺药除引起血尿外,还可发生结晶尿。
略谈用药的安全性
北京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 中国药学会 张石革 2007年5月
一、谁是最大的杀手? 二、人命关天,药品安全性不容忽视! 三、合理应用抗菌药,围手术期抗生素的 合理应用 四、基因组学与个体化给药
药品的概述

药品(Drugs)是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人类疾病或 提高人群的生活质量,有目的地调节人体的生理功 能并规定有适应证、用法和用量的物质,是人类与 疾病抗争的重要武器之一。
表1.全球人口主要死因分析
—————————————————————————————— 排序 死亡原因 死亡总数(万人次) —————————————————————————————— 1 药品不良反应和不良事件 201.0 2 工伤 110.0 3 道路交通事故 99.9 4 暴力冲突与事件 56.3 5 战争 50.2 6 艾滋病 31.2 7 职业事故 21.0 ——————————————————————————————


二、抗菌药物的毒性反应

药物毒性(Toxicity)系泛指药物或其他物质对人体的毒害作用。这种 作用是潜在性的,与药物的剂量和疗程有关。使用小剂量和短疗程的 药物,可以不显示毒性,而大剂量、长疗程用药,则因药物在体内蓄 积或其毒性的累积则可显示毒性反应,造成人体功能障碍或器质性损 害。一般地说,停药并进行治疗,毒性反应可逐渐消退。但有的药物 毒性可迁延很久,甚至停药后毒性反应继续发展,造成严重后果。 抗菌药物毒性反应的严重程度随剂量的增大和疗程的延长而增加,其 机制可为药物的化学刺激,人体细胞蛋白质合成或酶系功能受阻等, 也可由宿主原有的遗传缺陷或病理状态引起。 毒性反应是抗菌药物所引起的各种不良反应中最常见的一种,主要表 现在神经系统、肝脏、肾脏、血液、消化道、泌尿道、给药局部的血 管和皮肤等方面。
2.神经毒性

2.1中枢神经系统及脑神经 青霉素类特别是青霉素G的全身用药剂量过大或静注速度过快时,可对大脑皮 层直接产生刺激作用,出现肌痉挛、惊厥、癫痫、昏迷等严重反应,称为“ 青霉素脑病”,一般于用药后24~72h内出现,可见有早在8h或延迟至9d后 发生者。青霉素用至惊厥量(脑脊液中的青霉素浓度超过8μg/ml),可因大 脑皮层兴奋性增高而导致癫痫发作。鞘内注射青霉素G或链霉素的剂量过大时 ,可引起脑膜刺激征或神经根的刺激症状,鞘内注射多黏菌素B、杆菌肽、两 性霉素B时也可对脑膜及神经根产生直接刺激作用,大剂量应用氨苄西林后, 也可引起大脑损害,对伴有肾功能减退或肾功能衰竭者更易发生。 第8对脑神经损害为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主要不良反应,双氢链霉素、卡那霉 素、新霉素和阿米卡星所引起的耳毒性以耳蜗损害为主,而链霉素、妥布霉 素及庆大霉素则以前庭功能损害为主。以上分类并非绝对,各氨基糖苷类均 可引起前庭或耳蜗损害,或二者兼有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