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题库课时作业(26)(含解析)
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27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含解析人民版20210607

课时作业27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2021·廊坊市高三模拟]1919年苏俄政府颁布法令规定:所有居民不分年龄一律人均8平方米;如果住宅中的人均面积超标,也就意味着出现了“多余的面积”,就必须允许其他人迁到这套住宅里共同居住,这就是“聚凑使用住宅”。
这一法令( )2.[2021·徐州市高三联考]从1919年年中开始,苏俄人民委员会颁布一系列法令和规定,国家机关之间的一切劳务和经济往来,一律取消货币结算,改用统一的划拨清算办法。
这些法令和规定( )A.照顾了农民的利益B.激化了阶级矛盾C.脱离了苏俄的国情D.适应了战时需要3.[2021·忻州市高三模拟]进入20世纪80年代国内学术界对“战时共产主义”开始重新进行评价。
部分学者仍然坚持“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部分学者则转而认为“战时共产主义”功绩有限错误严重。
这反映了历史认识( )A.受到时代背景影响B.由研究者立场决定C.具有相对主义色彩D.随着研究不断客观4.[2021·济宁市高三模拟]1920年,苏俄国民经济最高委员会下设有52个总管理局,分别直接管理下属各工厂的原料、生产、产品调拨等经济活动。
苏俄此举主要是为了( )5.[2021·潍坊市高三质检]苏俄在实施某一政策时出现如下状况:“自制造火车头至开公众浴室、自供应面包至蘑菇,企业全部由国家主持。
积习既久,则索性由武装部队进入村庄,挨户搜索,除了农家本身食用之外,多余粮食一概拿走,并且主张停用货币”。
根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6.[2021·烟台市高三模拟]1921年春天,苏俄在赢得内战的同时,许多农场变成了废墟,食物供应几乎耗尽。
3月,俄国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在重建农业和工业的尝试中实行了某种有限的经济自由。
这说明苏俄( )7.[2021·临沂市高三联考]1922年3月27日,列宁在俄共(布)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指出:“我们要用法令的形式把我们的政策设想迅速告诉普通的工人和农民。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题库 课时作业(69)(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课时作业13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5·晋中模拟)马克思指出:“小农人数众多……他们的生产方式不是使他们互相交往,而是使他们互相隔离,他们不能自己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
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是不受限制的政府权力。
”根据上述材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马克思反对皇权主义B.儒家学说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的理论基础C.小农人数众多却互不来往D.小农经济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解析:依据材料信息“要别人来代表他们”“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可以看出,与小农经济相适应,必须有中央集权制度作为其上层建筑。
A、B、C都与题干材料信息不符。
答案:D2.(2015·上海八校调研)《吕氏春秋·上农》载:“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
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
”小农经济的这种形态主要取决于( )A.个体分工B.社会制度C.生产水平D.劳力短缺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历史知识进行迁移的能力。
材料反映了在小农经济条件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说明了人们终生劳动,才能勉强维持饱暖,故C项正确。
A项指男耕女织,反映了材料的表象,未能说明小农生产经营模式长期存在的原因;材料未涉及社会制度和劳力短缺,排除B、D项。
答案:C3.(2015·江西吉安一中期中考试)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 ) A.大量荒地的开垦B.铁犁牛耕的出现C.水利工程的兴修D.青铜器的制造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铁犁牛耕的出现,故答案为B项。
A、C、D三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含解析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作业时间:月日1.阅读下图,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该文( )A.推动“一国两制”构想的落实B.促使国共两党对等谈判开始C.宣布采用和平统一祖国方针D.标志着两岸“三通”的实现答案:C 解析: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故A项错误;这是祖国大陆单方面对台释放善意,故B项错误;它的发表,表明祖国大陆单方面宣布和平统一祖国,故C项正确;1987年两岸的祖国隔绝状态才被打破,故D项错误。
2.全面准确理解和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和基本法,是特区实现“良政善治”的根本原因,是特区长治久安、繁荣稳定的“定海神针”和“压舱石”。
“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前提是( )A.同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B.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并存C.统一为社会主义制度D.特区享有司法、行政、外交等权力答案:A 解析:“一国两制”方针的前提是“一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故A项正确。
3.1984年,邓小平对港澳观礼团说:“只要站在民族的立场上,维护民族的大局,不管抱什么政治观点,包括骂共产党的人,都要大团结。
”这一精神的贯彻( ) A.加强了中国政府对港澳的领导B.有助于“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C.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D.有利于保持港澳的繁荣稳定答案:D 解析:1984年,港澳尚未回归,故A项错误;1984年,“一国两制”构想已经提出,故B项错误;“经济体制改革”与材料中“站在民族的立场上”的角度不符,故C 项错误;由材料中“对港澳观礼团说”“都要大团结”可知,有利于保持港澳的繁荣稳定,故D项正确。
4.有人说,“‘一国两制’吸纳了联邦制的包容性优点,从而具备了一般单一制国家结构模式所没有的柔性特征”。
“一国两制”和美国联邦制相比,两者的共同点是( ) A.都强调中央集权原则B.都给予了地方一定的自主权C.都保持地方独立行使主权D.都实行不同的社会政治制度答案:B 解析:“一国两制”主张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联邦政府只拥有在宪法中列举的有限权力,而其余未列明的权力都属于各州或者人民”可见美国各州有一定的自主权,故B项正确。
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教 第九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6

合作探究
考点解读· 活化思维 02
互动课堂 史论结合 重难突破
命题点一 ■史料研读 史料一
历史概念——“一五”计划、三大改造
工业化的速度首先决定于重工业的发展, 因此我们
必须以发展重工业为大规模建设的重点。……以有限的资金和建 设力量,首先保证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基本建设。 ——《关于编制一九五三年计划及五年建 设计划纲要的指示》
3.“三大改造”实质是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对吗? 解答:对。 4.仔细观察下图,说明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之 间的关系如何?
解答: (1)工业化是保证社会主义胜利的经济前提, 也是社会 主义改造的基础。 (2)三大改造是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大步骤, 也是实现 工业化的必要条件。 (3)二者有机结合, 才能使中国实现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 主义社会的过渡,两者是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 一,且相互关联,被称为“一体两翼”。
二、探索与失误 1.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成功探索——中共八大 (1)背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 (2)时间:1956 年。
(4)意义: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 成功探索
。
2.探索失误
(3)“人民公社化”运动: 人民公社初期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 核算,统一分配。“一大二公”,脱离实际,严重挫伤农民的生 产积极性,造成了农村生产力的破坏。 (4) 危害: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 段, 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 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史料三
1955 年 12 月以后,上海郊区农村基本实现农业合
作化,城市手工业合作化迅速发展,私立医院、学校先后改为公 立;许多工商业者纷纷申请合营。对此,上海市工商联主委盛丕 华挥毫写下一首诗:“二千代表递申请,十万企业尽合营;街街 巷巷飘红旗,家家户户贴双喜。” 读史:史料三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对农业、手工业 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公有制在我国经 济中占据主体地位。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高中总复习第1轮课时作业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检测试题)

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一、选择题Ⅰ(本大题共17小题,每小题2分,共34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下图是我国古代某一时期官员奏事的流程,这一时期是( )奏本通政司内阁皇帝A.秦朝B.汉朝C.明朝D.清朝2.学者周良霄指出,明清的极端专制主义皇权很大程度上是受元朝影响的。
宋朝的君主专制相对来说有一些开明色彩,可到明朝却成了另外一个样子。
明朝君主专制强化集中表现在( )A.皇帝直接领导六部B.内阁拥有了票拟权C.司礼监代理批红权D.设置东厂和锦衣卫3.明朝,宦官比内阁更多地获得皇帝的信任,以致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
宦官专权的表现有( )①代理批红②票拟③控制锦衣卫④监视官民言行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4.倭寇的侵扰自元朝末年开始,到明朝嘉靖年间大爆发,史称“嘉靖大倭寇”。
现代史学家认为:倭寇问题最终得以解决,戚继光、▲等名将的抗倭固然是一个方面,但彻底消除的原因却是私人海外贸易的合法化。
这里的▲是( )A.俞大猷B.郑和C.李自成D.郑成功5.《皇明祖训》是明太祖朱元璋为巩固皇权而对后世子孙的训诫。
在祖训首章,朱元璋告诫子孙:“胡戎与西北边境,互相密迩,累世战争,必选将练兵,时谨备之”。
据此推测,明朝内陆边疆的主要威胁来自( )A.满族B.藏族C.蒙古D.倭寇6.明朝有人记载:“自此夷(荷兰)通市,遂得彼所用诸炮,因仿其式并方制造,即未能尽传其精奥,已足凭为长城矣。
”这说明当时( ) A.明政府仍厉行海禁政策 B.中国全面学习西方技术C.传统的华夷观念被打破D.人们忧患意识仍较淡薄7.中国古代某机构“其制无公署,大小无专官”,其属官都是皇帝宠眷的亲信,他们“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
”该机构是( )A.唐朝的政事堂B.明朝的内阁C.清朝的南书房D.清朝的军机处8.雍正在批复福建布政使的密折中写道:尔可凡事与督抚开诚,就尔所见呈知上司。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辛亥革命含解析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辛亥革命作业时间:月日1.清末预备立宪之后,梁启超说:“在民主专制之下,宪法徒具一纸空文,议会只是尸位素餐。
然而,专制政体久而久之亦失人心。
除了再革命之外,别无他途。
”梁启超意在说明( )A.辛亥革命的爆发具有偶然性B.中国封建专制制度根深蒂固C.清廷专制体制导致革命爆发D.君主政体是革命出现的根源答案:C 解析:在梁启超看来,辛亥革命的爆发具有必然性而非偶然性,因为“专制政体久而久之亦失人心。
除了再革命之外,别无他途”,故A项错误;梁启超先生意在说明民主专制必然导致革命而非中国封建制度的根深蒂固,故B项错误;“专制政体久而久之亦失人心。
除了再革命之外,别无他途”说明清廷专制体制导致革命爆发,故C项正确;君主专制政体而非君主政体是革命出现的根源,故D项错误。
2.辛亥革命时各省的“国旗”使用情况如下:A.独立的省份都是和平易帜B.革命者都放弃了反满思想C.革命阵营内部潜伏着危机D.国内对五色旗的普遍认同答案:C 解析:独立省份“国旗”不统一、各树一帜,说明革命者政治理念的差异,为后来革命阵营内部的斗争和分裂埋下伏笔,故C项正确。
武昌起义成功后成立湖北军政府,湖北是武装起义成功之后独立的,故A项错误。
十八星旗,代表汉地十八省,有反满色彩。
湖北、湖南、江西使用“十八星旗”说明反满的民族主义色彩较重,故B 项错误。
表中使用“五色旗”的省份只有3个,故D项错误。
3.《天朝的镜像》一书中描述:“无数中国人在1911年被革命的细菌所传染,并于一夜之间在没有具备任何新思想的情况下,变成了暴力反满和反君主政体者。
革命党人发明的反满口号很快被大量中国人拾起。
”这反映了辛亥革命( ) A.爆发的条件已经成熟B.许多参与者具有盲目性C.参与民众反对君主制D.革命党人发动民众参与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一夜之间在没有具备任何新思想的情况下,变成了暴力反满和反君主政体者”可知,参与反满反君主政体者,没有新思想的指导,“被革命的细菌所传染”具有很大的盲目性,故B项正确。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题库课时作业(60)(含解析)

课时作业4 太平天国运动及辛亥革命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5·兰州一中期中考试)“推动了这次大爆炸(指太平天国运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声”。
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社会矛盾,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B.太平天国运动反对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卖国行为C.太平天国运动以反对外国侵略为主旨D.鸦片战争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源解析: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
“推动了这次大爆炸(指太平天国运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强调的是英国侵略(民族矛盾)促使中国社会矛盾的激化并最终使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声”强调的是太平天国运动是对英国侵略的反抗,故选A项。
B项不符合材料意思,排除;C、D两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答案:A2.(2015·江苏无锡期末考试)太平天国领导人曾对在华的外国使节说:“尔等如帮助满人,真是大错,但即令助之,亦是无用的。
”“平定时不惟英国通商,万国皆通商……(但)害人之物为禁。
”这说明太平天国在外交上( )A.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本质有了正确认识B.主张自由贸易,无论何种商品都不限制C.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外交方针D.奉行独立自主、反对侵略的外交政策解析: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和获取信息及阐释理解的能力。
材料反映了太平天国反对外国列强支持清政府,同时主张与外国进行自由贸易但是害人之物必须禁止,说明其在外交上奉行独立自主、反对侵略的政策,故选D项。
A项错误,当时太平天国的领导人没有看清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本质,还抱有幻想。
B项错误,贸易是有限制的,禁止害人之物。
C项表述不准确,由于农民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太平天国的外交方针不可能成熟。
答案:D3.(2015·重庆万州期中考试)《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共同点是( )①反映了向西方寻求救国道路的探索②具有反封建性质③推动了太平天国形势的发展④是农民革命斗争实践的产物A.② B.③④C.①②③ D.①③④解析:本题考查《资政新篇》和《天朝田亩制度》的比较,考查学生比较能力。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题库 课时作业(64)(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课时作业8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5·某某一中期中考试)希腊城邦的主要特征是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
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是( )A.山多、岛屿、陆地被分隔成小块B.经济形态各异,生产生活方式多样C.各地区相对隔绝,交往很少D.没有出现强大的专制王权进行兼并战争解析:本题考查古希腊某某政治的特点。
题干强调的是希腊形成“小国寡民”的原因,A 项是最主要的原因,故选A。
经济形态主要是航海和海外贸易发达,排除B;希腊城邦相对孤立,但是交往很少,也是因为地形影响,排除C;D与材料现象无关也不符合史实,排除。
答案:A2.(2015·某某师大附中月考)古希腊是西方某某的发源地。
在下列关于雅典某某政治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公民通常是由本邦成年男子组成②一些本邦成年贵族女子也是公民③实行直接某某制④实行代议制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解析:本题考查了雅典某某政治,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根据所学,雅典某某只适用具有公的少数成年男子,妇女、奴隶和外邦人都没有公。
雅典某某实行小国寡民的直接某某。
故选A项。
答案:A3.(2015·某某襄阳四校期中考试)在克利斯提尼执政时期,雅典每年举行特别公民大会,投票决定某某威胁者的命运。
如某人的得票超过6 000票,他将被判国外流放10年,但家人不受牵连,本人在10年后恢复公。
这种某某方式的依据是( )A.《十二铜表法》 B.陶片放逐法C.雅典公民法 D.公民大会法解析:本题考查陶片放逐法,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由所学知识“公民可以在陶片上写上那些不受欢迎的人的名字,并通过投票表决将他们予以政治放逐”,可以判断是克利斯提尼改革时期实行的陶片放逐法。
答案:B4.(2015·某某慈溪期中考试)伯里克利执政时代,下列机构成员的产生方式能够体现轮番而治原则的是( )①十将军委员会②公民大会③五百人会议④陪审法庭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解析:本题考查伯里克利时期的某某政治,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纲考点一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
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
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董仲舒改造儒学的影响。
宗教权威能加强君主专制,但并非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故A项错误;祖先崇拜在皇权产生前即存在,故C项错误;秦汉时期宗法制度已经瓦解,故D项错误。
由题意可知,皇帝以“天子”自居,通过祭天和官员、百姓祭祖的类比来证明自己的权力来源于上天。
故正确答案为B项。
答案:B2.(2014·北京文综)唐末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削弱,为扭转这一局面,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 )A.文官任知州B.设三司使C.设枢密院D.施行将兵法解析:本题考查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出现,都源于地方节度使等武将专权、擅权。
宋初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派文臣到地方做知州,A项正确。
设三司使和设枢密院的目的是分割宰相的财权和军权,将兵法是为了解决调兵权和统兵权问题,B、C、D三项明显不符合题意。
答案:A3.(2014·山东文综)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
这体现了( )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
题干强调的是地方行政区划而非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故A项错误。
题干强调的是对地方的行政管理,不是各地经济联系,故C项错误。
“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是指不同区域发展不同的经济行业或部门,显然与题干不相符,故D项错误。
题干材料说明地方的行政区划越来越细,体现了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故B项为正确答案。
答案:B4.(2014·四川文综)读下表,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B.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C.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D.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地方行政机构。
根据表格可知,从秦汉到明清,行政区划从二级制到三级制说明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由此可知C项说法不正确;“县”从秦汉到明清没有多大变化,是最稳定的一级政区,A项说法正确;“州”由高层政区到统县政区,说明其地位由高到低演进,B项说法正确;从表格中可以看到二级制、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D项说法正确。
故本题选C项。
答案:C5.(2013·江苏单科)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
”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A. 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B. 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C. 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D. 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解析: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其言外之意是皇帝的诏令必须经过政事堂的议决副署才算是合法的,据此分析可知A项符合题意。
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C项中书省执掌诏令的草拟,并不负责监察地方政务。
题干强调的是诏令的合法性,还未到执行这一步骤,故D项与题干材料不符。
答案:A6.(2013·福建文综)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
功名利禄一类的解释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
”该材料( )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解析:材料仅是陈述学子追求功名利禄的现象,并没有批判,排除A;材料并没有指出学子的愚昧无知,排除B;材料没有反映出科举制丧失了人才选拔功能,排除D;材料反映的是学子的一种人生观和价值取向,故选C。
答案:C7.(2012·安徽文综)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
”这句话意在强调( )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B.选官须注重才学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选官应注重品行解析: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的理解,主要考查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和准确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分析理解题干材料涵义。
据题干材料可知,唐太宗认为选官以考试成绩为标准,不能洞察其品行,官员失职后虽被严惩,但已对百姓造成危害。
其实质是强调选官应注重个人品性,D项符合题意。
A、C两项不能反映材料的实质;B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
答案:D8.(2014·安徽文综)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有学者认为,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最独特之处在于,我们是唯一保持了两千年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
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而展开。
这四个基础性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撑起中央集权的“大厦”,历经上千年的打磨和探索,日渐趋于精致完善,在明清时期达到巅峰。
图示如下:(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图中每项制度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
(2)结合所学知识,论述制度创新对王朝盛衰的影响。
(要求:联系中国封建王朝盛衰的史实;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
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
第(1)问,四大制度分别使中央控制了地方、思想、官僚、经济,解题时注意抓住“控制”二字,不需要回答这些制度的全部影响,主要分析对加强中央集权有利的一面,这是解答本问的关键。
第(2)问,题目要求联系中国封建王朝“盛衰”的史实,其实已经暗示着题干的观点,即制度创新是王朝兴盛的关键。
隋唐因制度创新而兴盛(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明清时期因没有制度创新而衰落(仅仅是强化中央集权,没有创新)。
答案:(1)郡县制度:地方官吏由中央任免,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尊儒制度: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为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思想基础;科举制度: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为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国有专营制度:有效控制国家重要资源,扩大中央财政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
(2)要求:联系中国封建王朝盛衰的史实;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即可。
考纲考点二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9.(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
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
这表明( )A.皇权渐趋衰落 B.君主集权加强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解析:本题考查内阁权臣乱政的本质。
明朝是我国君主专制强化的时期,故A项错误。
明朝六部归皇帝直接掌管,并没有被内阁取代,故C项错误。
明朝中后期内阁首辅虽权倾一时,但这在皇权许可的范围内,并没有达到失控的程度,故D项错误。
明朝中后期内阁首辅操纵朝政,均是打着皇权的旗号来实施的,这从本质上反映了君主集权的加强。
故B项为正确答案。
答案:B10.(2014·广东文综)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类官员,他们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
属于这类官员的有( )A.秦朝御史大夫 B.汉朝丞相C.唐朝六部尚书 D.明朝内阁大学士解析:本题考查明朝内阁的相关问题。
秦朝的御史大夫和汉朝的丞相以及唐朝六部尚书都是法定的政府官员,既不是皇帝的私人顾问,权力也不是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故A、B、C三项都不符合题意。
明朝的内阁大学士最初只是皇帝的私人顾问,虽参与政务,但其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
所以正确答案为D项。
答案:D11.(2014·大纲文综)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后来内阁首辅“俨然汉唐宰辅”。
明代内阁与唐代宰相的相同之处是( )A.均能独立处理政务 B.均辅助皇帝处理政务C.都拥有官吏任免权 D.都直接管理地方政务解析:本题考查唐代宰相与明代内阁的比较。
唐代宰相是君主专制政体下正式的一级国家机构,拥有一定的决策权。
但是,明代的内阁从来就不是正式的国家权力机关,没有决策权,虽然唐代丞相和明代内阁都辅佐皇帝处理政务,但是明代内阁的地位和权力明显小于唐代丞相,B项正确。
明代内阁听命于皇帝,不能独立处理政务,A项错误。
唐代宰相和明代内阁都没有官吏任免权,C项错误。
直接管理地方政务的是地方官吏,而明代内阁首辅和唐代宰相均属中央官职,D项错误。
答案:B12.(2013·北京文综)读下图,判断下列各项表述正确的是( )A.汉武帝在②颁布“推恩令”B.北魏孝文帝从③迁都到②C.②和④先后是两宋的都城D.明太祖在①废除了丞相制度解析:图中①②③④所代表的城市分别是西安、开封、北京、杭州。
开封和杭州先后是北宋和南宋的都城,故C正确。
汉武帝应在①处颁布“推恩令”,故A错误。
北魏孝文帝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故B错误。
明太祖在南京废除了丞相制度,故D错误。
答案:C13.(2013·江苏单科)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
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
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
”材料说明军机处( )A. 地处内廷,专管军务B. 参与政务,秉旨办事C. 设有官衙,机构完备D. 专理刑狱,职能单一解析:材料中“议大政,谳(审)大狱”说明军机处参与政务,“得旨则与”说明军机处必须奉旨办事,故B项正确。
军机处最初只参与处理军务,后来职权扩大到可以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国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机要政务,由此排除A、D两项。
材料并不能体现出军机处机构完备,故C项错误。
答案:B14.(2013·山东文综)下图文字节选自一则清代档案史料。
其撰拟者应是( )嘉庆二十一年七月初六日内阁奉上谕:和世泰等奏,咭唎国贡使连日演习礼仪极为敬谨,……即派苏楞额、广惠各戴原品顶戴沿途伴送,钦此A.中书省 B.内阁C.军机处 D.礼部解析:由档案史料的内容可知该机构的职能是上传下达,故选C。
A在清代已不存在;材料体现的是皇帝的旨意,B、D无权拟旨。
答案:C切入点关注公务员考试1.2015年是国务院颁布《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22周年,从某种意义上说,公务员选拔制度,其雏形是从1 400多年前的中国开始的。
这里的“雏形”主要指( )A.由地方以品行推荐 B.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C.以考试为选拔方式 D.注重门第和家世解析:注意时间1 400多年前,可判断为科举制。
公务员选拔的方式主要是笔试和面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