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创设
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问题例谈

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问题例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们通常会以“情境创设”为教学手段,通过给学生创设一些情境,引导他们进行数学思维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
情境创设是一种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有效方式,但在实际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结合实际教学案例,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所带来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问题一:情境创设不够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们往往通过创设情境来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
有些情境创设并不够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导致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
一位老师在教学生学习乘法时,创设的情境是:农民种地,每块地种了5棵苹果树,每棵树结了3个苹果,问每块地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对于生活在城市的学生来说,他们并不经常接触到种地的情境,因此很难理解这个情境所要表达的数学概念。
解决方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们可以尝试创设一些更具体、更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情境。
可以让学生在超市购物时进行数学运算练习,或者在游乐场玩游戏时进行数学问题的解答。
这样一来,学生就能更容易地理解和接受所给的情境,从而更好地进行数学学习。
问题二:情境创设过于生活化,缺乏学科性质另一个问题是,一些情境创设过于生活化,缺乏学科性质,导致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产生一定的困难。
一位老师在教学生学习几何概念时,创设的情境是:小明在菜市场买了一块蛋糕,蛋糕正好是一个正方形,问蛋糕的边长是多少?虽然这个情境在生活中可能发生过,但它过于直接地给出了答案,缺少了学生自主思考和推理的空间,使得学生对几何概念的理解变得肤浅。
解决方案:针对这个问题,教师们可以尝试创设一些更具有学科性质的情境,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推理的机会。
可以让学生在实际教学中进行几何图形的绘制和测量,或者让他们在教室中找出一些几何图形的特点和性质。
这样一来,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并培养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
最后一个问题是,一些情境创设缺乏个性化,导致学生难以产生共鸣,从而影响了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论问题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设

论问题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方法。
通过创设真实或虚构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让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一、情境创设的原则1. 切合实际。
情境设置要与学生身处的生活环境、文化背景、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相适应,贴近学生的经验和社会实际,让学生感到亲切和可信。
2. 清晰明了。
情境中涉及的概念和内容要能被学生所理解,不会误导学生,也不会使学生陷入困惑和迷茫。
3. 多样性。
情境要多样且富有变化,避免出现单一的、重复性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4. 适量化。
情境的内容和数量要适量,不能让学生的思维负荷过大,也不能让学生过于轻松,影响求知积极性。
1.确定问题情境。
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运用教材或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构建出一个问题情境。
比如,教学目标是教授小数的加、减法,可以考虑如下问题情境:小明买了一件衣服,花费了17.5元,小红买了一条裤子,花费了21.3元,他们两个人总共花费了多少钱?2.确定情境的结构。
将情境中的各种信息进行合理的组合和排列,形成一个合理的过程或情节。
3. 分析情境结构。
对情境结构进行剖析和梳理,找出其中涉及到的数学知识点和思维方法。
在上述问题情境中,涉及到小数的加减法,需要学生运用小数的计算方法,使用适当的计算规则,解决问题。
4. 提出引导性问题。
让学生通过引导性问题,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帮助学生逐步掌握相关知识和方法。
在上述问题情境中,可以提出引导性问题:“请计算小明和小红总共花费了多少钱?”“你是如何计算的?为什么要先把钱数加起来然后保留一位小数?”等等。
5. 解决问题。
通过思维活动的引导,帮助学生理解问题情境,找到问题的本质,运用正确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
1. 应用于知识点的讲解。
在讲解知识点时,可以借助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掌握相关知识和方法,并在实际问题中应用所学知识。
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小学数学教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和提高数学能力的重要阶段,而问题情境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被广泛运用。
问题情境是指在教学中通过提出具体问题或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随着教育理论的不断发展和教学方法的更新,问题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也愈发受到重视。
目前,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内容过于抽象、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等。
针对这些问题,如何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提高学习效果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因此,研究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对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教育教学的角度来看,探究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方式和效果评价,有助于进一步完善教学理论,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因此,深入研究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对待和探讨的课题。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并分析其对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
通过深入研究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定义、重要性、创设方式、实施过程以及效果评价,旨在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更好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效果和质量。
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更好地设计和实施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他们的主动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研究,旨在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促进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3 研究意义数统计等。
是指通过对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如何有效地设计问题情境,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研究还能够促进教师对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实践,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1. 引言1.1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合理设计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包括设计问题情境的重要性、问题情境的特点、举例说明问题情境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问题情境的设计方法以及如何评估问题情境的有效性。
通过深入研究和讨论,我们希望能够揭示问题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为未来的教学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通过本文的阐述,希望能够引起更多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对有效问题情境的重视,推动小学数学教学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2. 正文2.1 设计问题情境的重要性设计问题情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关键环节,其重要性不可忽视。
通过设计问题情境,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学习动机。
问题情境设计得当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思维方式。
问题情境能够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实际问题,使学习更加贴近生活,更易于理解和掌握。
设计问题情境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降低学习难度,使学习更加轻松愉快。
设计问题情境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相互讨论、合作,共同探究解决方案。
这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
设计问题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学习动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提高学习效果,促进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应充分重视问题情境的设计,努力打造一个有趣、引人入胜的学习环境,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更多的乐趣与收获。
2.2 问题情境的特点问题情境是指在教学中刻意设置的能够引发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情境。
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问题情境需要具有挑战性。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教学篇•教学创新好的问题情境创设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因此教师的教学要善于创设有利于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问题情境。
下面就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提高教学效率,结合实际教学谈几点简单的认识。
一、借助知识层次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情境的产生必须符合学生的知识层次,既要有趣味性又要有挑战性,老师必须了解和掌握学生的知识水平,创设的问题情境让大部分学生觉得有方向思考,有办法达到。
比如老师在教学五年级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计算,创设的问题情境是“乌鸦放进瓶中的石子的体积是不是升高的圆柱体的体积?”圆柱体的体积是六年级下册知识,这样的问题情境创设就好比树尖上的果子,没有几个学生有兴趣去摘,因为目标离现实太远。
当然,过于简单的问题情境不但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还会一开始就让学生失去了整堂课的兴趣。
二、借助故事创设问题情境爱听故事是儿童的天性,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很容易进入故事创设的生动情境中。
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了解学生的喜好,比如,学生最近喜欢的游戏和书籍,然后再从中选取他们熟悉的、感兴趣的故事来导入新课,引出新的问题,设置新的突破口,这种故事情境的创设,不但能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而且能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借助游戏创设问题情境小学生好动,喜欢做游戏。
教师可以借助游戏,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在玩乐中认识事物,领会数学知识和经验。
比如,在教学“智取王位”时,教师拿出几种不同的棋子,让学生说说怎么下这种棋,学生在说完这几种棋的下法后,老师及时指出“同学们刚才说的都是每种棋的规则,看看老师今天带来的这种棋,你们想不想试试怎么下?”老师的一句“想不想试试”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立刻开始跃跃欲试,立马投入到了下棋的游戏中,投入游戏中实质是投入了数学知识的探讨、研究与思索中。
在玩中体会游戏的规则,在游戏中加深知识的理解,从中初步体验数学思考的过程,有了对数学分析的简单感悟,让学生从始至终一直在思考“怎样可以拿到王棋”。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关键之一。
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可以增强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意识。
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着问题情境设计不足的情况,教师往往注重传授知识而忽视了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缺乏实际操作和探究的机会,导致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相对较弱。
研究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深入思考,成为了当下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
通过科学的问题情境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探索和发现的欲望,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性。
通过合理引导和激励,教师可以促进学生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度。
通过研究,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如何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数学能力。
也可以帮助教师认识到自身在创设问题情境中的作用,提高其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通过探讨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可以为改进小学数学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并为教育改革提供实用的建议和方法。
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的效果,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促进其全面发展。
2. 正文2.1 有效问题情境的重要性有效问题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效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通过设置具体、生动的问题情境,可以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和主动性。
有效问题情境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进行验证。
这样的思维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使学生在实际中感受到数学的应用和意义,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下面介绍几个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案例。
1. 足球比赛计分问题情境:小学三年级的体育课上,老师组织了足球比赛,每个队有11名球员,比赛分为两个半场。
学生被分成两个队,每队都想知道比赛结束时的比分。
问题:如果第一半场一队踢进了3个球,第二半场一队又踢进了5个球,那么一共踢进了多少个球呢?如果第一队踢进了3个球,第二队踢进了6个球,最后的比分是多少?通过这个问题情境,学生可以加深对加法和减法的理解。
他们还能体会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足球比赛。
2. 分苹果问题情境:小学一年级的数学课上,老师给学生讲述了一个在果园里分苹果的故事。
果园里有6个苹果,有两个小朋友A和B在争抢苹果。
问题:如果A先抢到了3个苹果,那B还能得到几个苹果?通过这个问题情境,学生可以学会从一个数中减去另一个数。
他们还能简单了解到数学中的争抢分配概念。
3. 比较身高问题情境:小学二年级的数学课上,老师让同学们分成三组,每组选出一个最高的同学和一个最矮的同学。
问题:如果第一组的最高同学身高是120厘米,最矮同学身高是100厘米,第二组的最高同学身高是110厘米,最矮同学身高是90厘米,第三组的最高同学身高是130厘米,最矮同学身高是105厘米,哪一组的身高差距最大?通过这个问题情境,学生可以学会比较数的大小,进一步巩固他们对身高的概念。
他们还能了解到数学在测量方面的应用。
4. 购物问题情境:小学四年级的数学课上,老师给学生讲述了一个购物的故事。
小明去商场买了一个玩具车,需要付100元。
他给了收银员200元,收银员找给他多少钱?问题:小明给了收银员200元,那收银员找给他多少钱?。
谈小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的情境创设

谈小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的情境创设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才有动力。
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各种问题情境,才能引发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和困惑,引导学生在有实效的问题情境中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激发起他们的探究欲望,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1创设兴趣情境,让学生热爱学习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产生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
它推动人们去探索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
数学知识虽然单调枯燥,但是蕴含着丰富的可激发学生兴趣的因素,因此,在新课教学时,我充分利用这些因素创设情境的氛围,使求知成为一种内动力。
例如:在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时,我创设这样的情境:“唐僧师徒四人走过了火焰山后,来到了一个村庄,村民们在田里种植了一大片西瓜,此时正是西瓜成熟的季节,好客的村民送了一个大西瓜。
这时猪八戒连忙抱过大西瓜馋得口水直流,孙悟空说:“为了公平一些,每人吃这个西瓜的四分之一吧。
”猪八戒听了极不高兴地说:“瓜是俺老猪化来的,且俺的肚子大,俺要吃六分之一,至少要吃五分之一。
”聪明的孙悟空听后,立即切了六分之一给了猪八戒,正当大家高兴地吃西瓜时,贪吃的猪八戒似乎明白了什么,在一旁直拍脑袋。
我让学生带着这个欲解不能的问题,进行教学,学生兴趣盎然,把目光都投向老师,这时我用投影片出示3个相同大小的大西瓜,把3个大西瓜平均分成4份、5份、6份,分别取出四分之一、五分之一、六分之一,比较四分之一、五分之一、六分之一的大小。
学生全神贯注观察图像,一目了然地知道四分之一大于五分之一大于六分之一。
从中悟出了“分子相同,分母小的这个分数反而大”的道理。
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2设质疑情境,让学生主动学习古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有疑才能启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积极愉快地获取知识的积极状态。
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而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研究 问题 、 解决 问题提 供 了基础 、 动力 和保证 。
法 。先 独立进 行 思 考 , 在 小 组 内讨 论 。 这 样 , 再 ” 以
问促思 , 以问促 问, 使学生在不断地再思再问的过程
中探索到了新知识 , 提升了思维能力 。 三、 创设 活动 性的 问题情境 从数学的学习材料上来看 , 其本身具有高度的
抽象性 , 我们 小 学 生 的思 维 却 正处 在 以具 体形 象 而 思维 为主并 向抽象 逻 辑 思 维 过 渡 的 阶段 , 们 两者 它
较长时间观念 的基础 , 因此在教学中我精心创设 了 这样的情境 : 先通过“ 神六” 飞天生动画面的展示导
人新课 , 然后提问:现在我们来一起重温一下那激 “
动人 心的 时刻 , 同时 小 朋 友 们 想 一 想 : 神 州 六 号 ’ ‘
是在 哪年 哪月哪一 天起 飞成 功 的 ? 这 样 , 很 自然 ” 就 地把学 生带人 了新 知识 的学 习 中。 二、 创设 障碍 性的 问题情 境 有 些 新 的 数 学 知 识 是 学 生 已学 知 识 的不 断 扩
用 自己 的生活经 验来 理 解 和 接 受新 的数 学 知识 的。 我们 的数学学 习材 料 往 往是 比较 抽 象 的 , 在这 抽 但 象 的背后却 总能找 到它 与生 活 的联 系 。对我们 教师 来说 , 是要 找到教 学 的起 点 与 学生 同化 和顺 应 知 就
容学生都已学过并 已掌握。那么 , 这一新 的学习内
2 2
特异功能。只要你 随便说一个年份, 我就马上能判
断出它是平年还 是 闰年 , 你们相信 吗?谁来 出题?
我愿意接受大家的挑 战。经过一番激烈 的角逐 , ” 学
生 对我 的 这 一 本 领 既 感 到 羡 慕 又 充 满 了好 奇 。 这 时 , 提问 :小 朋 友 们 , 们 想不 想 学 习 这种 本 领 我 “ 你 呢?请 大家 自己观 察 表 二 , 着 找 出判 断 闰年 的方 试
学 习方 式 , 分析 新 的数 学 知识 与原 有认 知结 构 之 间 的联 系 , 处理好 共 性与个 性 之 间的关 系 , 准确 把握学
生 认知 冲突 的I 临界点 , 结合 学生 熟悉 的生活 环境 , 创
、
创设 生活 性的 问题 情境
建构 主义认 为 : 习者在 接受新 信 息时 , 学 总是利
容 它到底 “ ” 什 么 地 方 呢?从 学 生 的 角度 来 考 新 在 虑, 他们 已具 有 了学 习这 内容 的基 础 , 为何 还不 会 ? 无非 是学 生不 会把 新 旧知 识 联 系在 一 起 , 乏新 旧 缺
识的实际起点, 只有它们相一致时, 才会促进学生的 发展。为此 , 我们在创设情境时 , 先要对学生已有的
21 02年第 0 期 1 第2 8卷 ( 2 9期 ) 总 8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J OURNAL OF EDUCATI ONAL NS TUTE I TI OF I N J LI PROVI NCE
No 0 2 1 . 1, 0 2 V0 . 8 I2 To a . 8 t INo 2 9
如: 教学“ 、 、 在 年 月 日的认 识 ” , 于这 几 个 时 由
时间单位是较为抽象 的计量单位 , 而三年级的小学 生 已经掌握 了时 、 、 等 时 间单 位 , 在 实 际生 活 分 秒 并
中积 累 了一 些有关 年 、 、 月 日方 面 的感 性 经验 , 了 有
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小朋友们 , “ 李老师有一种
设障碍 , 激发学生的思维 , 促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 欲望 。
用已有的认知结构来同化和顺应新知识的。而作为 个 小学生 , 他们 已有 的知识 结构很 少 , 更多 的是利
一
如 :判断平年 、 “ 闰年 ” 的教学 , 它是建立在学生
通 过 自主探究 得 到“ 四年一 闰 ” 的基 础上 的 , 个 内 这
能抓 住课 堂教学 的根本 。
一
李
晖 长白山职 业技 术学院
邢立云
展、 提升 , 的学 习是建 立在 学生 已掌握 的科 学的数 它 学 知识 和初步 的 学 习 能力 的基 础 上 的 , 需要 学生 运 用 原有 的认知 结构 来进 行 同化 和顺应 新知识 。作 为 教师, 我们 应全 方 位 地 了解 学生 以前 的学 习 内容 和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 创设
辽 宁省 大连市甘井子 区红旗 中心小学
问题情 境是指 教 师 有 目的 、 意识 创 设 的各 种 有 情境, 以促 使学生 主动地 去质 疑 问难 、 深入 探 索 。实 践证 明 , 情境 是沟通 现实 生活 与数学 学 习 、 问题 具体 问题 与抽象概 念之 间 的一 座桥 梁 , 数 学 的学 习 中 在 发挥 着重要 的作 用 。 因此 , 学 教学 要 以问 题 为载 数 体, 这样才 能抓 住 课 堂 教 学 中思 维 这 个 的 “ ” 才 魂 ,
知识之间的沟通。为此 , 它们之间我们可 以有意 在 设置障碍, 把闰年与判断闰年的方法融合在一起 , 以
激 发学 生的思 维 。苏 霍 姆 林 斯 基 曾经 说 过 : 生心 学 灵 深处 有一种 根深 蒂 固的需 要— —希 望 自己是一个 发 现者 、 究 者 、 索 者 。 因此 , 研 探 问题 的设计 更 应有 助并满 足学生 的 这种 需 要 , 学生 能 够 自己发 现 的 问 题 教师 绝不要 包 办代 替 , 生 能够 自己思考 的问题 学 教 师绝 不要加 以提 示 。基 于 这 样 的原 则 , 节课 我 这 是 这样进 行设 计 的 : 首先 根 据学 生 的好 奇 的心 理特